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2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4-3-24 10: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陕北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与乡土文化的整体性保护研究

 [复制链接]
中国民族建筑网
  摘 要:本文以陕北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与乡土文化的研究为例,以建成环境中文化特征的研究与保护为主要内容,探索乡土文化与传统建筑环境的整体性保护方法。通过对具体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认识到建成环境中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环境及精神环境的文化特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传统文化脉络在乡村聚落环境中有多方面的体现,寻找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文化特征的体现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整体性保护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建筑环境,乡土文化,文化特性,整体性保护
  2006年党中央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且指出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其实加强规划工作。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有部分新农村建设忽略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而只停留在物质建设层面。作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物质条件的具备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牺牲传统文化,或者牺牲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传统建筑环境为代价。在我国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中,乡土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与日常生活空间相关的各个方面,文化环境的形态构成更是丰富多彩。可是随着“经济化空间”的日益扩张,传统文化的载体—乡村传统建筑环境面临着巨大威胁。因此我国的乡土文化与乡村传统建筑环境的研究与保护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传统建筑环境中的文化特征反应了乡村社会诸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由于长期受自然生态环境和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传统聚落在形成及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血缘性、地缘性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封闭内向的形态。近现代的中国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使得乡村社会在短短的半个世纪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特别是经济改革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乡村社会中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轻视。其显而易见的后果是传统建筑环境遭到破坏和废弃,许多新建的乡村建筑环境几乎没有了传承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千差万别,民风民俗各有千秋,因此本文提出以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中文化特征体系的研究为切入点,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乡村社会结构、乡土文化与乡土建筑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乡土文化与乡土建筑环境整体性保护方法与设计原则。
  1、乡村建筑环境与乡土文化关系研究现状及意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陈志华教授主持的乡土建筑研究进行了二十年左右,成果颇丰。“而要研究民众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便不可不读乡土建筑这本篇幅浩瀚的历史书。在祠堂和住宅里有香和火,在土地庙和五圣祠里有人和神,在义学和文昌阁里有耕和读,在水椎和凉亭里有义和利,如此等等。”“我们希望在乡土文化的整体中研究乡土建筑,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孤立地就建筑研究建筑,尤其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去研究。”【1】陈志华先生在其著作《北窗杂记‌》中提出了乡土建筑研究的价值和主要研究方法。《建筑师‌》第81期中的“乡土建筑研究提纲—以聚落研究为例”更是系统的提出了乡土建筑研究的对象、目的、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聚落研究的方法及写作形式。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清华大学的乡土建筑研究小组先后调研了祖国大江南北的二十余座古村落,出版了十余本著作,其中有《梅县三村‌》、《丁村‌》、《‌西华片民居与安贞堡》、《楼下村‌》、《十里铺‌》等。有关于乡土文化与乡土建筑的关系,陈志华先生认为:乡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的文化,为最大多数人服务。它最朴实、最生活化、因此最富有人情味。乡土文化依赖于土地,是一种地域性文化。而乡土建筑是乡土生活的舞台和物质环境,它是乡土文化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含量最大的组成部分。他的综合度最高,紧密联系着许多其他乡土文化要素,或者甚至是它们的重要载体。不研究乡土建筑就不能完整地认识乡土文化。乡土建筑的基本存在方式是形成聚落。和乡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相对应,作为他们的物质条件,乡土建筑包含着许多种类,有居住建筑、有礼制建筑、有祭祀建筑、有商业建筑、有公益建筑,也有文教建筑,等等。
  由此可见,建筑环境是容器,其器型的特征与其承载的生活、文化、艺术、精神追求等内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上述文献的田野考察工作与理论总结就是把建筑研究领域放到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研究,并且与其它相关领域结合起来研究。并且指出我们的研究对象—乡土聚落向来也是一个整体,建筑环境只是其中一部分。
  美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学教授和理论家阿莫斯.拉普卜特在他的三部著作中系统的阐述了建筑环境的文化特征与建筑环境意义的关系,在最早出版的《‌宅形与文化》中提出社会文化因素应为决定建筑环境的主要因素;在新近撰写的《‌文化特征与建筑设计》中提出建筑应以所在环境的文化特征研究为基础。而所谓“设计”,就是在环境的空间组织中表现这种特性,并以人与环境的互动因素予以修正,使建筑获得文化上的认同,所以作者强调建筑设计是一种有文化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研究工作。拉普卜特所说的“文化特性”研究,对我国建设过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一直持文化相对论的立场,认为文化的优劣不应以简单的进步或落后来区分,传统的文化特性应当受到尊重,并应顺其自然的演变,而不应人为的加以阻断,鲁莽的消除文化差异。即使文化由旧变新是必要的,也要考虑有一个渐变的适应过程,特别要防止局部突变带来的整体上的失序、断裂和肢解。【2】我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大范围的城乡建设,渊源流长的中华文化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更大的威胁,有关传统建筑环境中文化特征及意义的研究在此时尤其具有重要的价值。
  2、乡村建筑环境中文化特征的影响因素与表现方式:以陕北佳县木头峪村为例
  
  由于陕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产生了独特的聚落形态和居住形制,并且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人居自然环境、乡土文化环境、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迁、传统建筑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乡村聚居环境的现状。木头峪村,古名浮图峪,亦称浮图寨,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峡谷西岸、佳县城南20公里被黄河冲积的滩地上。该村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1公里,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全村现居人口近千人,以张、苗、曹三姓为主。明清至民国年间,木头峪村繁荣鼎盛,随着水运的式微,木头峪村最终衰落,但至今仍保存明清古民居27个院落;文昌阁和观音庙各一座;各类门匾和其它牌匾50余幅,依然能使人感受到它昔日的辉煌,文化底蕴之深厚。
  木头峪传统村落的形态结构与陕北其他地区的村落明显不同,陕北地区典型村落形态是在河谷流域或冲沟一侧的山坡上形的爬坡式聚居形态。而木头峪村落的位置是在平坦宽阔的河滩上,所以从地理条件上具有建设规整有序的聚落形态的因素。其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是:木头峪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经是商人地主、私塾先生、书香世家等社会阶层聚居的村落,虽与“匠人营国”的传统都城整体规划有一定差距,但村落的形成却是经过了较为整体的计划后实施的。村落整体呈现出带状的形态结构,在河流和山峁之间平坦的河滩上沿狭长方向延伸,村庄有两条主要交通道路平行于村落长轴,之间有垂直于主要道路的次要支路相连接,形成了近似于棋盘式道路网络的格局,只是部分支路并没有直接连通两条主要干道街道,而是随着院落的布局曲折连通。独立式石窑围合成院落,院落四方严整,所有院落主要居住建筑取东南朝向,沿道路方向有序排列,呈现出密度较高的聚居形态。
  木头峪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由前滩后滩两部分居住建筑空间组成,村落的公共建筑位于两块用地之间。村落中心由新建戏台、观演空间、古建筑观音庙、文昌庙等礼仪祭祀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构成。居住空间由窑洞院落按“井”格局形成有组织的空间序列。窑洞院落一户一院,大部为四合院,建筑空间布局讲究四面有建筑围合,中轴对称,构造上明显的特点是明柱抱厦,即在原有的联排式独立窑洞的立面外侧加建有一排宽敞的柱廊,使得院落空间层次感更加丰富,柱廊上出挑的厦檐可以有效的保护墙面和窗户。当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住宅的主人追求文化形式方面特征的结果,与“副阶周匝”的功用相仿。1966年“破四旧”以前,前村里有石牌楼、石洞门、木牌楼各一座;后村有木牌楼一座。前后村由小桥相连,村中为戏楼滩,有清道光十一年所建戏楼一座,戏楼对面有献殿、观音庙、文昌庙各一座。戏楼滩曾是传统村落的中心场所,是村民集市贸易的场所。现在这些都毁了,只剩下始建于明朝观音庙和文昌庙两座古建筑。
  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里,人们通过建立村庙来祭祀自然之神,通过新建宗庙祠堂来进行对家族先祖的敬畏与崇拜。陕北农村的村庙体现出泛神崇拜的混杂性和场所功能的综合性。村庙中供奉着各种神像,有观音、文昌、河神、三皇、魁星、龙王等。在自然经济的农耕社会中,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需要的是“有求必应”的有具体功能的神灵。传统村落中的村庙反映了中国农村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村庙作为村落的活动中心,既承担了祭祀和拜神的主要功能,又是商贸集市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还兼具文化娱乐的功能,几乎所有重要的村庙前都有戏台。
  由此可见,在研究中国传统乡土建筑环境时,不能不考虑到中国乡村的农村社会结构特征。其中家族祭祖仪式和村落敬神拜神仪式两者并存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村落建筑环境的形成有着致关重要的影响。这两类仪式都是村民们对所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想象。以宗祠或祖先墓为中心的祭祀礼仪,主要功能是聚族而居的村落群体通过追念祖先的一套程序,以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血脉渊源和内聚性、团结性;而以村庙为中心场所的祭祀礼仪,则是村落整体通过敬神拜神的仪式,形成或整肃村庄内部的社会秩序或相邻村落之间的社会秩序,从而达到加强农村社会公众道德规范和地域之间联合的目的。有学者指出,这两种仪式分别解释了村落中血缘和地缘的关系,并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或规定村落生活的秩序,并处理着各种关系之间的矛盾。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村庄大部分建于明清时期,村落最初是因聚族而居形成,村庄内部以及村庄之间通过建立共同的祭祀对象形成社会规范及相应的秩序。虽然交通不便,但村落间通过在固定的公共村庙场所定期举行庙会,加强了之间的交流与联系,进而达到了区域协作,扩大了影响,获得了共同的社会资源。【3】木头峪村传统村落还保存老祠堂──礼仪空间、归云寺──宗教空间、魁星楼、三皇庙、河神庙、黑龙庙──祭祀空间,共五处。除了古祠堂年久失修,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外,其余四处传统建筑还发挥着它们本来的功能。其中归云寺就共属于相邻的木头峪村、张家元村和张家畔村,属于联合祭祀的主要场所。
  3、乡村建筑环境与乡土文化的整体性保护方法: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传统乡村的建筑环境经过了历史演进、朝代的更替,虽然其功能类型及组织方式一直保持着基本的稳定性,但在每个历史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人们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乡土聚落的组织方式和功能空间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特定时期乡土生活的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
  在对村落历史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木头峪村曾是读书人聚居的村落,村里大半以上的人以教书为生,其人口构成以秀才和私塾先生为主。所以在村落传统建筑环境中处处体现着较浓厚的人文意义。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人居环境通过对功能元素的组织与布局,建立了天、地、人、神共存共生的空间结构,并将深刻的文化意义注入到这种空间结构中。在木头峪村落的整体布局及空间组织方式中就体现了这种天、地、人、神共存共生的人文结构。【4】木头峪村落完整保留了原有的空间格局,除了一两处在原有基址新建平屋顶砖房外,村落的整体形态没有受到外来文化或新建建筑的影响,也没有在原有村落外另建新村的现象。村民们都还居住在传统的窑洞院落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村民们对他们传统居住建筑充满了自豪感,他们指给我们看精美的装饰细部,目不识丁的人在讲到院门上的匾额时,也显出了不常有的自信。我想,村民们不论是否可以完全了解他们所居住的环境中所蕴涵的这种人文精神与其历史价值,但他们显然感觉到了这种精神财富的力量,以至于村里不论富有的或贫穷的,都没有认为这种居住方式落后,想着改变这种居住方式,并且还以此为自豪。有条件的人家,并没有在檐廊下搭架晾枣,也没有在院子里养羊,而是尽量保持了古建筑的原貌,甚至没有人住的厢房也维护的很好。窑洞室内用上了瓷质地面砖和墙面漆,安装了暖气管道,干净舒适。由此可见,尽量维持传统居住建筑原有的功能,保持建筑以致整体村落的完整性和实用功能,是保护性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据了解村里还没有专门的职责部门负责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我们在村委会见到了设计单位专门为木头峪村所作的景区旅游详细规划,用旅游开发的方式保护利用传统民居的方法在学术界还属于有争议的焦点问题,以旅游开发为产业或许可以拉动经济快速发展,改善居住环境,使人们更加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但有例为证过度的开发却使原本自发有序发展的村落在短时期内失去了历史真实性,使村落“空壳化”、“景区化”,原有的淳朴民风荡然无存。在以保护为主的古村落里可尝试以生态博物馆的整体性保护为主,多方面介入(包括居民自己联合,形成保护主体【5】)的方法,这应该也是整体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村傣族传统聚落文化传承研究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07:51,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