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75|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再轮回 发表于: 2014-3-31 14:44: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浅释崆峒山的文化符号

 [复制链接]
平凉日报  : 岐鑫
  崆峒文化是华夏文明创新区建设中“陇东南始祖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在千百年推衍累积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足自立于其理据性、典范性的“文化符号”。
http://www.phoer.net   m8 z/ t% ], x$ {" F/ R5 ]7 J  对于崆峒文化不能简单地给以评骘或者演绎。从有史记载看,它承载中华民族开元的脚步,为道源圣地,兼存佛儒。并凭借陇上名山的秀美风光,使广天下帝王布衣骚客商贾纷沓而至,留下宝贵的文踪墨迹。又有独特的生态地理,及以游览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因此,崆峒文化有其深远的历史背景、多元的内涵和当代开发建设的价值和意义。人在社会生存中,运用文化符号思维和文化符号活动,那么,“符号则是人类的意义世界之一部分”。崆峒是天造地设的,人们对它发现、认知和构建,使其成为一个文化积累、沉淀的“凝聚点”,也就是集合自然、人文和艺术诸方面因素的文化符号。
http://www.phoer.net ; ^; ]) ~$ C, `  原生态自然的文化符号
http://www.phoer.net ( l9 \/ a+ J- g  W  《尔雅·释地》说:“崆峒之人武”,晋郭璞注云:“地气使然”。崆峒人英武俊杰,是“地气”环境的培育。气,乃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东汉王充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气,是极细微幽深的东西,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崆峒为何千秋兴盛,其根由是“地气”丰沛,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风水宝地”。现在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 u/ t( S/ {% t8 q# b' q http://www.phoer.net
  崆峒文化是在其典型的生态环境中发轫、发展的,它依存的崆峒山,西接六盘山,东望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回护前后,海拔高度在1485至2123米之间,是由上三迭系红色坚硬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游览区面积83.6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百余公顷。国务院在发布第三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通知中给以高度评价,说“区内有气势磅礴的马鬃山,奇特的香山胜景,幽雅别致的五台风光,神秘的玄鹤洞,引人入胜的弹筝峡、月石峡,风景旖旎的胭脂川等自然景色。”崆峒文化因这样的美景机缘,而有无尽的生气活力。其次,崆峒文化有其重要的生态资源和生态科研价值。崆峒山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为植物、动物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明赵时春著述的《平凉府志》、明李应奇和清张春溪撰写的《崆峒山志》,都对崆峒山“物产”有记述。近年来高维衡编写《崆峒山植物志》等著作,认定崆峒山植物有千余种,植被有鲜明的古老性和过渡性特点。赵明星编写《崆峒山动物》等著作,其中详细记述的动物有270种,他认为种类、数量繁多的动物资源是崆峒山的重要基因库之一,并提出了崆峒山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http://www.phoer.net & F9 N/ O: a$ w. {/ ~  千百年来,人们格外珍爱、关注崆峒生态文化。当西方文化把其触角伸入大都市,矗立起高大森严的教堂时,而中国道教、佛教则走向烟霞弥漫黛青色的山林深处,精神生命和自然生命相互呼应,勃发。崆峒文化就是黄土地上“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景观。
http://www.phoer.net , D. u3 |0 C6 h' V: D/ h9 c% i  道源神性的文化符号
http://www.phoer.net - M5 L2 P/ s5 J; u5 {  所谓神性,就是指一种文化存在或者文化积累。西方人承认灵魂和肉体的二元论思想,中国人讲“性”与“命”,实际是探究人的生命与人的性情。人生活在世界,面对的自然、社会和自己的人生,有其不可理喻,不可企及的深奥、神秘的东西。另一方面,人的自我心灵,遇到外在因缘的触发,引起巨大能力的爆发,从而逾越未知领域,获得对人的生存问题的参悟与把握。
http://www.phoer.net & x9 f% v, V& [( e" {' X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崇拜天地自然神,譬如崆峒山上就有雷声峰,建有雷祖殿,祭祀风雨。实际上,崆峒山因山势地脉而建构了“神”的王国。山的南麓,环山绕水,坐落轩辕宫。到了中台,为全山中心,下阶有真乘寺、紫霄宫、三皇楼,上阶有法轮寺、凌空塔。经过朝天门,攀援378级上天梯,到达绝顶,上面建有真武殿、玉皇殿、太和殿和“峻极于天”木坊门,等等。上崆峒山“求神”也好,游览也罢,是人们穿越幽深而暗昧的人生隧道,与自然人文契合的“神性”文化对话,达到一种自由和优美的精神境界。
http://www.phoer.net + F# o. [5 d; [  《史记》《庄子·在宥》都记载黄帝在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的史实,阐述“道”乃无形无象,无为而无不为,达到无欲之境,回归生命的本体,从而树立“抱神以静”的人生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本质上是相通的,人性与神性通过对话,理喻泰否、祸福、损益的乾坤运行变化,从而树立“阴阳有藏”的世界观。并指出养生是“至道”的根本,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进行“外丹”和“内丹”的修炼,做到人体生理、心理与精神的和谐统一,从而树立“以处其和”的生命价值观。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在《禅宗与道家》中指出:“黄帝曾经拜过七十二个老师,遍学各种学问,最后西上甘肃的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他介绍说:“那么广成子,便是集其中国文化大成的意思。”可见广成子和崆峒山都是独特的文化符号。" b! ?6 E+ ]" n0 `) s http://www.phoer.net
  当然,崆峒“神性”文化主要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它以道教为主宗,传说容成公、赤松子与广成子一起修炼,在西周有长桑子、韦震修炼。秦汉时期黄老盛行,秦始皇、汉武帝造访崆峒。唐代已有问道宫,北宋建真武殿,天圣七年,道士陈宗秀与铜匠陈训铸天圣铜钟,后有披云真人游居并著书。明代道士张三丰在此修道五年,清初龙门洞道士苗清阳前来住持重修皇城,将崆峒列为全国道教十二大常驻之一。佛教也很兴盛,以中台真乘寺为中枢,建有文珠庵、七佛阁、弥陀庵、茶庵寺等佛寺。还有久负盛名的“三教洞”,在飞仙阁上数十步,创建于明代,洞内奉祀老子、释佛、孔子彩塑坐像。道教以“有容乃大”的胸襟,融合“和而不同”的佛、儒道,创意地构建了入世、出世、超世的灵魂栖地,提升崆峒道教文化的特色与贡献。
http://www.phoer.net + a5 b" B6 [$ P  由此可以看到,神性、宗教理念与科学、理性精神是人类文化史上两种思想的脉络,它们之间抗衡斗争,有渗透吸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人类文化的丰富与发展。崆峒文化是多元的,复合型的。在2004年初夏,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北师大教授专家和本地领导学者百余人,成功地举办了“崆峒文化论坛”。去年年底中央电视台拍摄了《西极崆峒》,在央视四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又在欧洲和美洲台播出。出版了《崆峒山新志》,创办了《崆峒学》杂志,等等。崆峒文化在更广大更深入地获得理论诗意和实践视阈。2 H" O  R; W3 b: A/ b6 @ http://www.phoer.net
  大美艺术的文化符号
http://www.phoer.net ) T! Q/ z' T- E' l  提及崆峒,就像对泰山、长城和埃及金字塔的认识一样,形而上地抽象成一种文化载体的符号。道学、道教发祥的古遗址,千古人物游踪以及保留下来的诗词文赋,又形成一种极其典型的自然与文化契合的审美艺术意象。! v! k* c0 C  `3 G; U http://www.phoer.net
  清代江皋《崆峒怀古》说:“轩辕昔问道,乃在崆峒间。广成去已久,遗迹留空山。”黄帝问道与广成子修炼是相互关联映照的两个意象。广成子,据史记载,居崆峒山石室修道。天梯路右悬崖有广成子墓,还有广成丹穴,传说广成子在此炼丹。记载他的碑文、传说、诗篇甚多。民国慕寿祺《谒崆峒广成墓》是篇长诗,写道:“渺矣广成子,厥号曰大贞”,“高卧崆峒上,丹成归太清”。这里讲的有名有号的行为,仍是人们幻想的升天的结局。诗人斥责“世人所重在名利,皇皇夙夜苦经营”。拜谒广成子,惟在悟得道。“我欲闻天语,缓步登皇城。”天语,就是道。要求人们超越身外之物,摆脱平庸的世俗,回到生命的本身。
http://www.phoer.net - Y1 h% c" `: o# I/ b) H6 @8 _  元鹤,也称玄鹤,是崆峒文化中非常耀眼、亮丽的意象。东台绝壁,有玄鹤洞,距地面百米,洞口呈椭圆形,径口约5米,传说鹤栖息其中。中台建有招鹤堂,明赵时春久居山中,他有真切的观感,写道:“元鹤亦丹顶,栖身半云霄。游戏青冥去,欲止风箫箫”;“唳声彻四远,哀惨不能骄”。鹤是人向往的图腾,道是人企求的行为准则。“千岁色始元,天地同长生”。崆峒元鹤,是大地的宠儿,与天地同生长,这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生动注解。元鹤,象征高洁、吉祥、美丽,也是道所涵盖的境界。人登崆峒,希冀看到元鹤为幸,这是显性的;而隐性的是希冀深处的悟道、得道。
http://www.phoer.net 2 o1 B8 T+ r5 p$ w  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作品也浩瀚如星辰。李白曾有诗句“世传崆峒勇”。杜甫有四首诗写过崆峒,《近闻》中是:“崆峒五原亦无事,北庭数有关中使”,写国事时局;《赠田九判官梁丘》说:“崆峒使节上青霄,河陇降王款圣朝”,写朋友际遇;他途经平凉逗留,熟悉崆峒,在《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中写道:“军事留孙楚,行间识吕蒙。防身一长剑,将欲倚崆峒。”在《寄三十五书记》一诗中赞许:“空同定凯歌”。给“崆峒”造境鲜明而深刻的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游览崆峒,写下壮美的诗篇:“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松拿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谭嗣同笔下的崆峒景境高远,气韵畅快,淋漓尽致。' u; z. C" M4 l  u  {1 @ http://www.phoer.net
  当代平凉文艺家如仇非创作电视剧《剑横崆峒》,吴烨等人摄影《魅力平凉》,陈书馨壁刻粉本《崆峒圣境》,王生杰整理《崆峒山神话故事》,张怀群主持对大云寺修建,以及以崆峒古镇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开发等,从历史遗存、本土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和旅游观光文化,多方面多层次进行崆峒文化建设,已成为丝绸之路文化最璀璨的链接,已在全国乃至世界形成良好的影响。我们领悟崆峒天然的造化,还要探讨平凉人民千百年来给予它的智慧与魅力,这有助于从广角度、深层次研究、开发地方景观与民族文化,这是当代文化建设发展的必然。
http://www.phoer.net ( V# `: ~/ o, x  B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再轮回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再轮回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再轮回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清明小长假 省内绿道快乐骑游 麻将──胡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3 02:41,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