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蜀猴|查看: 29533|回复: 52
[治疗

发病率、死亡率第一!读懂身体信号,别让肺癌找上你!

 [复制链接]
33#
 天雨ai2 发表于: 2019-3-12 14:3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特色“肺癌临床诊疗指南”面世 突破美国标准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中国特色“肺癌临床诊疗指南”面世 突破美国标准

“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巡讲启动。 芊烨 摄
  中新网上海3月12日电(记者:陈静)近来年,中国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成为死亡率居首的恶性肿瘤。
  记者12日获悉,上海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韩宝惠教授领衔的中国50余位肺癌权威专家团队,历时一年多,修订完成了“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18版)”(简称,指南)。韩宝惠当日对记者表示,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肺癌临床诊疗指南,既收入了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又兼顾中国各地现状,颇具可操作性。
韩宝惠教授介绍早期肺癌筛查话题。 芊烨 摄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共同牵头制定的指南已在《中华肿瘤杂志》和《肿瘤研究与临床》上同时发表。据介绍,该诊疗指南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及最新研究进展,对不同期别的肺癌诊断与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对于目前关注度比较高的热点问题,指南中也给出了专门的章节讨论,包括肺部小结节的随访与手术、多原发肺癌的处理、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诊断、肺癌病理标本的病理学评估及检测等。据了解,这些热点问题在全球各大肺癌指南中尚缺乏专门章节的系统介绍。
  韩宝惠说,此前,在肺癌的诊断、治疗及筛查上,中国一直沿用美国的相关标准,而美国的标准,在许多方面并不适应中国的国情。他以高危人群筛查为例解释道,在美国,55岁以上的重度吸烟人群被列为高危人群;而中国,近年来45岁以上人群肺癌发病率迅速提升,尤其是女性肺腺癌的发生率提升尤为明显。如果用美国标准,那将有不少患者会被漏掉。这位专家说,指南首次将高危人群筛查列为专门章节。
  韩宝惠透露,指南特别设立了肺癌三线治疗的中国标准,明确阐述了中国自主创新药物在肺癌治疗中的效用。
  上海胸科医院透露,“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巡讲已启动,未来将辗转中国其他五个省市,推广普及肺癌治疗的基本原则。巡讲会议题涵盖肺癌早期筛查、诊断方法、病理学评估及不同期别肺癌的治疗规范,为多学科医生提升对肺癌指南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搭建了交流互通的学术平台。 ●
32#
 帮5买 发表于: 2019-1-22 10:42: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肺癌早期诊断迎来新突破!有望在发病前就进行诊治

源自:新浪科技综合
源自:学术经纬

  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癌症致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疾病之所以难治,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经进入了晚期。
  如果我们能在肺癌的症状出现之前,就对它进行确诊,岂不是就能在疾病变严重前进行治疗?这正是许多科学家与医生们所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在英国,医院会使用一种叫做“支气管镜检查”(bronchoscopy)的技术,对长期咳嗽,或有肺癌风险的患者进行检查。有时,医生们的确能找到肺部和呼吸道内的一些早期病变。
支气管镜检查的图示(图片来源:Cancer Research UK [CC BY-SA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via Wikimedia Commons)
  但接下来,就是让人头疼的地方了。这些早期病变里,大约有一半会发展成真正的肺癌,而剩下的一半则是良性,不会造成危害。即便是在显微镜下,我们也看不出两者的区别。遇到这种问题,“一刀切”的治疗方案显然是不可取的:如果简单粗暴地对病变全部进行手术切除,则会让一半患者“过度治疗”,承担手术的痛苦;而倘若全都进行长期保守监控,则是让一半患者无端生活在肺癌的风险之下,被动等待恶化的那一天到来。
  个体化检测如此发达的今日,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区分这两种病变组织吗?方法是有的,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开发成功。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一支科研团队开展了一项长期的工作,并终于在这一方面取得了突破。这项研究的成果也在今日发表在了《自然》子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
  为了开发一种能准确找到“致癌性”病变的方法,这群研究人员们通过与伦敦大学学院的医院合作,招募了140名患者,并从符合条件的85名患者身上,获取了129份活检样本。这些样本随后被用于各种分析,这包括了基因表达图谱的分析、甲基化图谱的分析、以及全基因组的测序分析。
  随后,研究人员们平均对每名患者进行了为期5年的追踪,看看哪些患者最终病情发展到了肺癌阶段。此外,他们也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肺部疾病史等纳入了考量。
  而苦苦等待多年的结果,也没有让他们失望。在获得了大量的参考信息后,他们成功找到了许多遗传学特征,这包括基因突变,基因表达的变化,染色体的不稳定性等。这足以预测哪些早期的病变会最终发展成肺癌。
和疾病进展有关的一些变异(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从检验的结果来看,研究人员们找到的这些特征在预测准确度上,“几乎完美”。
  这也是我们首次能够准确区分哪些早期病变会变得更有侵袭性,哪些则将继续保持无害的状态。
  这对于患者来说,可能意义重大。通过对早期病变组织进行分析,我们能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那些最终会发展成肺癌的患者,我们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或者通过其他手段进行病情控制。而对于那些肺癌风险较低的患者,这样的手术就可以避免。
  更重要的是,这项研究中找到的一些遗传学特征,可以用来开发其他肺癌诊断技术。比如说,我们可以在血液中寻找预示肺癌的基因突变,从而预估肺癌发生的概率。
这项研究有望助力液体活检技术的开发(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如果我们能利用对于癌症发育的这一新理解来开发诊断技术,那对于早期诊断癌症就会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之一Adam Pennycuick博士说道。
  “我们正在研究这些基因如何驱动癌症的进展,从而寻找哪些基因能被用于新药开发。”另一名共同一作Vitor Teixeira博士说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1#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9-1-9 09:20:28|只看该作者

免疫新辅助治疗,正在改写早期肺癌的治疗现状

源自:奇点网
  很久之前,奇点糕读到过这样一句话:生命的价值不是由长度定义,而是由宽度和深度来衡量的,所以拓宽这两种维度也同样重要。其实这种定义标准适用的范围,还有生命之外的许多东西。
  比如和生命息息相关的医学里,今年刚刚诺奖荣耀加身的免疫治疗,就是在以让人目不暇接的速度,飞快发展着自己的宽度和深度──一种种不断增加的适应症自然是宽度,而从治疗晚期患者到更早期更多样的用法,就是深度了。
诺奖该发给谁这事儿吧,奇点糕就不多嘴了……
  这种深度挖掘的体现之一,就是对早期癌症患者进行的新辅助治疗探索。
  “早期”,跟着的往往是“能做手术”这几个字,相信不少患者听到都会长舒一口气,比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早期通常是指临床分期I期、II期以及部分III期的患者,手术是他们最佳的治疗选择,但这些“幸运儿”只占全部患者的20-25%,并且50%的患者在手术后,仍然会出现复发甚至转移[1]。
  怎么解决这样的困境呢?医学界先后提出了两种套路,一种是在手术后进行的放化疗,也就是辅助治疗;而另外一种,则是把放化疗的时间挪到手术前,就是即将谈到的新辅助治疗了。
  从理论上来说,新辅助治疗可能给患者带来的获益和优势包括:
  1、在手术前缩小肿瘤,降低手术难度,甚至给原本无法手术的患者手术的机会
  2、提前清除掉那些肉眼不可见,但已经存在的微小转移灶,降低复发风险
  3、手术前肿瘤部位的血供保持比较完整,治疗药物可以更有效的到达肿瘤处
  4、患者在手术前的身体状态相对较好,能更好地耐受放化疗[2]
辅助也好,新辅助也好,都只能将早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

异军突起
  不管是辅助还是新辅助,都已经历了漫长的临床实践探索,各种各样的药物和组合方案基本都露过脸,但辅助也好,新辅助也好,都只能将早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2-3],同时治疗的副作用发生率高,程度也很严重。
  免疫疗法,能不能再次超越放化疗呢?从理论上来说,免疫新辅助治疗也有不少优势,比如手术前患者的免疫系统更加完整,只是被肿瘤操纵,进入了明显的免疫抑制状态[4]。这样的话,PD-1/L1抑制剂们就不容易放空枪。
对免疫新辅助治疗来说,大肿瘤新抗原多就是目标啊
  免疫治疗还可以利用手术前肿瘤体积大,新抗原多的特点,充分增强体内抗肿瘤免疫T细胞的活性,让它们分散到全身,清除微小的癌症转移灶,这比在辅助治疗时使用效果更好,优势已经在临床前期的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5]。如果等到手术后再来做免疫治疗,随着免疫环境的变化,这些好处可能就减弱了。
  从科研角度来说,免疫新辅助治疗之后再做手术,还能把手术中切除的肿瘤组织,作为进一步抗癌研究的材料。让免疫疗法担任新辅助治疗的角色,和手术可以说是强强联手,在乳腺癌和黑色素瘤的治疗中都已经有了成功的先例。

不一样的标尺
  从理论优势到真正造福患者,还要经历临床试验的千锤百炼。
  在早期肺癌免疫新辅助治疗的临床试验中,衡量试验成功与否的指标,往往不是过去常用的长期研究终点生存期(OS)和疾病无进展生存期(DFS),而是病理学显著缓解(major pathological response)。
  由于早期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要是按着传统思路,以患者长期的DFS和OS数据作为评价指标,收集数据往往要等上好几年,最夸张的案例,大概是长春瑞滨新辅助治疗的ANITA试验,从患者入组到结果发表,足足过了12年[6]!
  以当今医学和生命科学发展的步伐,12年都沧海桑田了,所以业内专家普遍呼吁,把病理学显著缓解作为评价新辅助化疗效果的指标。而这个显著缓解,指的是切除的肿瘤和淋巴结中,癌细胞的占比低于10%[7]。
  当然,肺腺癌和肺鳞癌的显著缓解效果也有区别,鳞癌需要相对较高的缓解程度才能实现获益,但腺癌的癌细胞比例只需要降到60%左右
  如果达到了这个数字,就意味着新辅助治疗已经充分实现了术前杀灭癌细胞的目的。从过往研究来看,病理学显著缓解比客观缓解率(ORR)更能反映患者预后[8],预测DFS和OS时间,也已经有FDA认可的先例。
  有了新的目标和新的指标,免疫新辅助治疗,就将全速起航。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
  要说目前免疫新辅助治疗最著名的突破,肯定是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团队开展的CheckMate-159试验,从ESMO 2016的惊艳亮相,到ASCO 2017的良好中期成果,再到2018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年会,论文直接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这项试验的主角,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O药(Nivolumab)。试验总共入组了21名分期在I-IIIA期,可以进行根治手术的肺癌患者,在预定的手术前每两周注射一次O药(3mg/Kg)进行新辅助治疗,两次注射后进行手术。
不过,手术当中看不到每一个癌细胞……
  试验的主要终点,就是此前提到的病理学显著缓解,此外研究者们还对切除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患者体内的T细胞变化做了分析,毕竟免疫新辅助治疗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能获得更多的数据肯定再好不过。
  用研究主导者,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肿瘤免疫治疗研究所主任Drew Pardoll的话说,“我们都被惊呆了”。在手术完全切除肿瘤的20名患者中,9名患者的肿瘤已经实现显著病理学缓解,甚至有两例肿瘤中完全见不到癌细胞!
肉眼可见的改变!
  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也非常好,并没有因为副作用导致手术延期。从手术后的随访来看,20名患者中只出现了3例复发,随访18个月时,患者整体的PFS率是73%,这可比历史数据50%的复发率[9],好看多了。
  而手术前使用O药,确实调动了患者体内的T细胞进入抗肿瘤免疫状态,病理切片也证实,大量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到了肿瘤当中。患者的肿瘤突变负荷(TMB),则有望作为预估疗效的生物标记物[10]。
基本上呈现的是一种线性关系,突变多疗效就好
  O药配合起现有的新辅助化疗方案,效果就更上一层楼了。在前不久的世界肺癌大会(WCLC)上,专门针对IIIA期肺癌患者的NADIM试验初步结果被公布,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史无前例。
  这项在西班牙开展的试验目前共入组了46名患者,在手术前使用O药+卡铂+紫杉醇的方案,进行三个周期的新辅助治疗。而已经做完手术的30名患者里,有24名实现了病理学显著缓解,其中18名是完全缓解!
  虽然由于试验开展较晚,试验患者的PFS时间、生存期等指标还没成熟,但NADIM试验80%的病理学显著缓解率,已经是化疗时代最好数据的三倍[11]。
三倍!Respect,Respect,Respect!
  当然,O药的对手们也不会错过新辅助治疗这个大舞台,比如罗氏的PD-L1单抗Tecentriq,它的单药治疗试验LCMC3,设计就与此前提到的O药单药治疗非常相似,入组患者也更多,但病理学显著缓解率只有22%[12]。
  在联合同样的卡铂+紫杉醇,进行两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时,Tecentriq的病理学显著缓解率提升到了50%,也有21.3%的完全缓解,但数据明显没有NADIM试验好看[13]。而O药的对头K药,则没有公布过多数据[14]。
  在单药治疗和联合化疗之外,免疫治疗+免疫治疗也同样是一种思路,比如O药+抗CTLA-4的伊匹单抗。NEOSTAR试验就对比了联合免疫方案与O药单独使用三个周期的效果,不过31%的病理学显著缓解率似乎低于预期[15]。
  战火才刚刚被点燃,一切还有待临床III期试验的考验,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有希望,也有问号
  生存期获益有限,缺乏预估疗效的手段,治疗副作用导致手术延期,甚至治疗无效使患者失去手术机会,这些问题,都让化疗新辅助治疗的发展之路逐渐停滞。而现实的困境,就是免疫新辅助治疗破局的方向。
  当然,机遇和挑战同在。拿生物标记物来说,肿瘤突变负荷(TMB),在CheckMate-159试验中就与患者的新辅助疗效有关,突变数量越多,疗效就相对越好,这也符合了免疫新辅助治疗利用大量新抗原的道理。
  但是治疗晚期患者时有指导意义的PD-L1表达情况,在CheckMate-159试验和Tecentriq+化疗的试验中都没体现价值[13]。会不会还有其他的生化标记物,比如T细胞亚群,等待着后续试验的挖掘呢?
PD-L1阳性效果好,但是阴性也不差呢……
  近期《自然医学》的一篇社论里,就对方兴未艾的免疫新辅助治疗提了一连串的问题:用药剂量是按体重算,还是直接定量?用药次数和时机怎么把握?怎么和化疗药物或者其他免疫药物搭配?哪些患者最适合新辅助治疗[16]?
  比如用药次数和时机,新辅助治疗用几个周期才性价比最高,还不耽误手术的时间?而在免疫新辅助治疗时代,唱主角的也肯定不止PD-1/L1抑制剂们,搭配化疗药、抗CTLA-4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甚至是放疗,也许都是有效的。
微环境里群魔乱舞,PD-1抑制剂也不一定能独撑危局
  即使是有了全新的方案,试验设计也同样需要改进,比如评价疗效的方法,就不能像过去一样靠影像学的缓解标准进行,最好把T细胞亚群测定、肿瘤突变负荷这些新检查,能做的都做了才好。
  而且由于新辅助治疗的试验大多在欧美开展,中国患者的数据目前几乎还是空白,这就需要国内的临床研究迎头赶上了。也许中国患者会像当年对EGFR靶向药一样,也会受益更多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免疫治疗造福早期癌症患者的日子,相信不会太远了,对地平线上亮起的那缕曙光,奇点糕会翘首以待。
30#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8-29 11:42:01|只看该作者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终于用上了期待已久的“O”药

源自:奇点网
  今天,中国大陆首个PD-1抑制剂(nivolumab)正式开卖,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终于用上了期待已久的“O”药。
  这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一周前,百时美施贵宝(BMS)公布了nivolumab在中国大陆的销售价格──只有美国的一半,也远远比其他国家和地区代购的便宜。这个价格获得了满堂彩。
  两个月前,nivolumab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CNDA)批准,成为第一个登陆中国大陆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三年前,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的主持下,CheckMate-078研究开始了。作为nivolumab的中国注册临床研究,它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证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中国人群中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1]。CheckMate-078开启了专属于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命奇迹。
  传奇一般的“O”药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曙光
  癌症,说到底就是人体免疫系统与异常细胞之间的一场战斗。癌症会不会发生,看的就是在这场战斗里谁强谁弱。
  一百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探索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以治疗癌症的免疫疗法,希望初现于1996年。
  当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mes Allison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开天辟地的研究论文,他们在T细胞上发现了一种抑制分子CTLA-4,阻断这种分子与抗原呈递细胞上相应配体分子的结合,就可以增加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抑制肿瘤生长[2]。
  肿瘤免疫治疗呼之欲出。
  就在此时,一直埋头做转基因小鼠技术研发的公司Medare×(2009年被BMS收购)嗅到癌症治疗要巨变的气息。没想到他们不仅嗅觉灵敏,动作还很迅速,很快就开发出了CTLA-4抗体。2000年,他们在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身上,亲眼见证了免疫治疗的威力。这个抗体就是2011年被FDA批准的全球第一个免疫检查点抑制剂Yervoy(ipilimumab)。
  ipilimumab的成功,让Medarex的科研人员意识到,CTLA-4和类似的靶点必将是肿瘤治疗十分有潜力的新方向。
  在Medarex转基因小鼠技术带头人Nils Lonberg的带领下,一帮科研人员开始在浩瀚的科研论文中搜寻新线索。很快,他们就被日本京都大学Tasuku Honjo团队在1992年克隆到的PD-1分子吸引住了[3]。
  华人免疫学家陈列平和Tasuku Honjo的研究都表明,这个PD-1分子一旦与肿瘤细胞上的PD-L1结合,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就没了[4-6]。这就意味着,PD-1和CTLA-4类似,也是T细胞的一种负调节因子。
PD-1/PD-L1通路抑制T细胞活性的机制示意图
  如果CTLA-4抗体能激活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那么PD-1抗体应该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这让Nils Lonberg团队欣喜若狂。
  而PD-1抗体开发的任务,就落到了当时在Medarex任职的华人科学家王常玉和黄海春等人的肩上。

全人源才更有效安全
  既然要研发可以在人身上使用的PD-1抗体药物,那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则,第一步就是获取抗原,即人的PD-1。这个很简单,毕竟早在1992年Tasuku Honjo就已经克隆到了。
  接下来问题就来了,抗体是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之后,体内B细胞根据抗原的特点定制化生产的,抗原PD-1是有了,那该用PD-1刺激谁产生抗体呢?
  刺激人?这个你想都不要想。
  那只能是小白鼠了。这个生产抗体的办法是Kohler和Milstein在1975年首次发现的[7],1984年他们因为发现了单克隆抗体产生原理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8]。
  但是这里面就有个问题了。用人的PD-1去刺激小白鼠生产PD-1抗体,这个特异性的结合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呢,当我们把小鼠产生的鼠源PD-1抗体用在人身上的时候,这个鼠源PD-1抗体显然不是人身上的东西啊,人体肯定会把鼠源PD-1抗体当做抗原清除掉[9-11]。可能不起效不说,这种抗体还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12]。
  如此一来,这类抗体实用性到底怎么样就说不好了,1986年获FDA批准的第一个单克隆抗体药物Muromonab-CD3就是个明证。它获批之后,FDA连续8年没再敢批其他的单抗药物。
  为了尽可能避免人体把鼠源抗体当做外来的抗原清除掉,科学家着实想了很多办法。
  1984年,人-鼠嵌合抗体诞生了[13],科学家把鼠源抗体专门用来识别抗原的可变区保留,把对抗原识别作用不大的恒定区用人的抗体替换掉。如此一来,这个人-鼠嵌合抗体进入人体后就没那么招摇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被人体消灭掉的风险。
抗体药物发展简史
  两年后的1986年,Jones等人对鼠源抗体的可变区做进一步改造,让它在保留识别抗原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小。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人源化抗体。
  不过,就算做了这么多改造,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如果能让小鼠生产人的抗体,那才是真的完美。
  早在1985年,Frederick Alt等就曾预言,日渐成熟的转基因技术可以让小鼠表达人的抗体[14]。可以说,Alt的预言不仅给了科学家信心,还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1994年,Alt的预言实现了。4月28,当年尚在GenPharm公司(1997年被Medarex收购)工作的Nils Lonberg等人[15],和Cell Genesys公司的研究团队[16],分别在《自然》和《自然遗传学》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开发出了可以生产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的转基因小鼠。
各种类型抗体的结构
  从Alt的预言,到技术实现,消耗了无数科学家的近十年光阴,治疗性抗体的生产终于近乎完美了。无怪乎有人称:转基因小鼠技术的实现是单克隆抗体制备领域的一次技术飞跃。
  制造PD-1抗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nivolumab诞生记:精益求精的单抗技术
  王常玉和黄海春等人抓了几只Nils Lonberg研发的转基因小鼠,把PD-1注射到转基因小鼠体内。那是不是就可以坐等从转基因小鼠体内收获全人源的PD-1抗体了呢?
  当然不是。
  一只小鼠才能生产多少抗体?此外,用小鼠生产,这成本肯定得高得吓人啊。
  研究人员把接受PD-1免疫后的转基因小鼠的脾脏取出来了。很多产生全人源PD-1抗体的B细胞都在里面。让这些脾细胞生产抗体虽然是个好主意,然而这些离体细胞的寿命不长、增殖能力也很差。
  要说长寿且繁殖力强,那肿瘤细胞肯定冠绝细胞界。
  科学家就想到利用癌细胞的这一特点。他们把脾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让这种融合细胞既能产生全人源PD-1抗体,还能“健康长寿”。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杂交瘤”技术。通过简单的筛选,王常玉和黄海春团队很快得到了合适的杂交瘤细胞,终于能够生产梦寐以求的全人源PD-1抗体。
  此时,距离他们开始制备PD-1抗原只过了4个月!
利用转基因小鼠制备抗体的流程图(图:wiki)
  不过此时,这个全人源PD-1抗体还不是真正的nivolumab,只能算个“原型机”,要能够稳定、有效地在临床上使用,还得给它动几个“大手术”才行。
  这里我们就很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抗体本身了。
  我们都知道抗体和抗原的结合是非常有特异性的,靠着抗体独一无二的可变区,大多数情况下一种抗体能够专一识别一种抗原。正是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让抗体药物有更小的副作用和更高的效率。
  不过从另一个层面来分,人体内的抗体又可以分为IgA、IgD、IgE、IgG 和 IgM 等 5 种类型。这五种类型的抗体各司其职,针对不同的外来入侵物,它们的寿命(半衰期)也不同,其中IgG的寿命最长,所以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治疗性抗体多为 IgG 类型[17]。
  这个IgG门下又分四大金刚,它们分别叫IgG1、IgG2、IgG3 和 IgG4。这四种亚型的技能也是不同的[17]。
  例如IgG1和IgG3,它俩有两个独门技能,叫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以及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这两个技能那可是非常厉害啊,一旦IgG1和IgG3与目标细胞上的抗原结合,这个细胞肯定会“中毒”身亡。显然,这种类型的抗体不适合作为T细胞表面抗原PD-1的抗体。毕竟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激活T细胞,而不是干掉T细胞。
IgG1和IgG3的恒定区(FC)有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ADCC)何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
  而IgG2和IgG4亚型就温和多了,它俩主要的技能是阻碍或抑制。巧了,科学家不正是要阻碍肿瘤细胞的PD-L1与T细胞的PD-1结合嘛!就是它俩了。不过,IgG2主要结合糖类抗原,所以它也出局了。
  如此一来,IgG4亚型的PD-1抗体就是科学家最想要的。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IgG4亚型的PD-1抗体不是你想要就能要的啊。我们把PD-1抗原注射到小鼠体内,连小鼠自己都不清楚自己会产生哪种抗体,我们就更没办法知道了。
  王常玉和黄海春想了个好办法。
  既然抗体识别抗原主要依赖于可变区,那把筛选到的那个PD-1抗体的可变区安装到人的IgG4型抗体上,不就行了嘛!研究人员就给全人源PD-1抗体测了个序,确定这个抗体的可变区序列,然后把这个序列和IgG4亚型抗体的恒定区序列连在一起,一个全新的IgG4型的全人源PD-1抗体就可以诞生了。
抗体示意图
  好,现在我们距离nivolumab已经很近了!
  为啥只是很近了呢,因为王常玉和黄海春还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野生型(人体正常情况下的)IgG4的两个识别抗原的可变区会发生交换,形成单价(半抗体分子)或者进一步形成双特异性抗体[18]。
  一旦上面的那个IgG4型的PD-1抗体与体内的IgG4型其他抗体相遇,它们之间会交换可变区,这显然不利于抗体药物的稳定性,会降低治疗效果;此外,可变区交换后的IgG4抗体,它结合的还是不是PD-1就不好说了,所以这种可变区的交换还会导致不良反应[19]。
  对一款药物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
  好在这个问题有解决的办法,科学家早就发现,只要把IgG4恒定区的第228位氨基酸从丝氨酸(Ser)换成脯氨酸(Pro),就可以阻止IgG4抗体之间的可变区交换了。
nivolumab的诞生
  经过“换头”“整容”的重组抗体──目前唯一的全人源、IgG4型的PD-1单克隆抗体药物nivolumab终于诞生了。

征战临床:千锤百炼的临床证据
  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之前,更多的考验等待着初生的nivolumab [20]。
  对一个好抗体来说,首要的是安全,这个抗体不能危害到其他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于是研究人员把包括小脑、心脏、肝、肺、肾和脾等在内的人体细胞和nivolumab放一起。很好,即使在高于使用浓度数十倍水平的情况下,nivolumab也没有伤害上述的组织细胞。
  其次,就是抗体的有效性,看看nivolumab是不是真的可以激活T细胞的抗肿瘤能力吧。当把T细胞和一群抑制它活性的细胞一起培养,再往里面加入nivolumab后,T细胞释放γ-干扰素和IL-2的能力显著增强,T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这说明T细胞活性增强了。
  而且Nivolumab亲和力非常强,可以在非常低的浓度下(~1.5 ng/mL)解除PD-L1对T细胞的抑制,增强T细胞的活性。与此同时,在没有抗原或者T细胞受体存在的情况下,nivolumab不影响T细胞的活性。
  和预期的一样,在0.003到50μg/mL浓度区间内,nivolumab对T细胞没有出现ADCC和CDC,它确实不会伤害T细胞。
PD-1抗体阻断PD-L1与PD-1的结合
  这些结果表明nivolumab不会引起非特异性的淋巴细胞活化。
  可见nivolumab不仅高效,而且效果特异性高,只管给肿瘤特异性T细胞加油打气从不做小动作。至此所有的临床前研究都准备好了,就等上临床来个终极一战。
  2006年,在王常玉和陈列平等科学家和医生的推动下,全球第一个PD-1抗体临床试验启动了[21]。这个研究确定了nivolumab在人体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2008年开始nivolumab里程碑式的CA209-003研究,确定了nivolumab的临床使用剂量为3mg/kg [24]。同时,CA209-003研究证实nivolumab在多个瘤种中具有抗肿瘤作用,全面开启临床之路,截止目前累计发表15篇NEJM文章。
  2014年7月4日,nivolumab率先在日本获批,成为全球第一个获批的PD-1抑制剂。自此,nivolumab凭借出生自带的光环和荣耀,在抗肿瘤征途上一路开挂。
  短短4年内,nivolumab在全球已获批用于9个瘤种,17项适应症,是至今全球适应症最多的PD-1抑制剂。
  从呱呱坠地,到为抗击肿瘤一路征战,nivolumab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自带“光环”,她的传奇之旅仍将继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9#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8-22 10:42:00|只看该作者

测那么多基因没用?不能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生存率

源自:奇点网
  随着科技的一步步发展,我们对人体以及疾病的认识逐渐从宏观走到微观,在表面的疾病症状之外,我们又开始关注更深的基因层面的逻辑。
  由此而生的就是精准医疗的概念──如果能够根据每个人体内不同的基因突变情况,选择最优的疗法,岂不是很理想吗?
  而实现精准医疗的基础,就是基因测序技术。目前,已经有一些针对疾病常见突变的检测,比如说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进行EGFR突变或ALK重排进行检测,就可以帮助患者选择对应的靶向药。
  癌细胞大多不止存在一个基因突变,那么同时检测多个基因,也就是我们说的广谱基因检测(BGS),行内人常说的“大panel”,是不是应该给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收益呢?
  研究结果说,并非如此。近期,耶鲁大学研究者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显示,在五千余名接受社区医院治疗的肺癌患者中,接受了广谱基因检测的患者,在12个月生存率上与只接受EGFR/ALK检测的患者并没有差异!
通讯作者Cary Gross
  不过事情并没有数据这么简单。
  研究者们选取了2011年1月1日到2016年7月31日间,5688名非鳞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电子病历,这些患者均处于晚期,肿瘤无法切除,至少进行过一种治疗。这些患者中位年龄67岁,63.6%是白种人,80%有吸烟史。
  如果患者接受的基因检测,检测的目的基因在30种以上,那么就把他们归为接受了广谱基因检测。结果全部患者中15.4%接受了广谱基因检测,84.6%只接受了单纯的EGFR/ALK检测。
  研究者对他们开始治疗后12个月的死亡率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进行了广谱基因检测的患者死亡率为41.1%,后者则有44.4%,不过这两组数据在统计学上是没有差异的。
调整数据之后,依旧无差别
  所以这是说大panel没意义么?需知检测到了有临床意义的突变≠获得了有效的治疗。
  在接受了广谱基因检测的875名患者中,778人(88.9%)检测到了有意义的突变,共计247个位点,其中最常见的是TP53(55.1%)、KRAS(34.2%)、EGFR(21.9%)、CDKN2A(15.7%)这些研究常客。而除了EGFR和ALK之外,最常见的、有临床意义的突变要数BRAFV600E、MET和ERBB2。
  在研究进行的2011-2016年间,靶向这些突变的药物尚且未经过FDA的审批。实际上,排除EGFR/ALK以后,只有4.5%的患者得到了相应的靶向治疗。
患者接受治疗的情况
  其次,靶向药物给患者带来的益处体现于无进展生存期、客观缓解率、生存质量、副作用等多个方面。电子病历信息量有限,本研究中实际只统计了患者12个月的死亡率,并不能全面体现靶向治疗的优劣。
  本项研究的通讯作者Cary Gross表示,“广谱基因检测仅在很少的情况下才能确定基因突变并指导治疗,而且我们尚不清楚这些基于突变的治疗是否会提供更好的预后。”
  第一作者Carolyn J.Presley则补充道,二者死亡率没有差异,很可能是因为“由于研究开展期间靶向治疗方法有限,缺乏临床试验准入,同时新的抗癌药物价格高昂,部分药物也没有纳入医疗保险范围。”
  “我们测序的能力已经远超过我们为患者提供治疗的能力。”
  或许我们还需要时间等待更多的靶向药物出现。就在研究结束之后不久,2016年,FDA接连批准了用于治疗ROS1重排非小细胞肺癌的crizotinib和用于治疗BRSFV600E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的trametinib+dabrafinib治疗组合。
  现在需要的就是FDA尽快审批新药,保险扩大覆盖范围,以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对应的治疗。
  另外,广谱基因检测还是相对价格高昂,对于临床使用来说,或许开发者们应该重新考虑──10个?100个?到底测多少个基因才“合适”呢?
  癌症精准医疗走到今天颇为不易,未来更是任重道远。诸君共勉。
28#
 chiaki 发表于: 2018-8-4 10:26:01|只看该作者

中科院研究组利用基因操作技术 可完全抑制肺癌发生

源自:科技日报
  肺癌是所有肿瘤病症中致死率最高的恶魔。日前,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传来了好消息,该所肿瘤干细胞生物学学科组已成功揭示癌基因维持肺癌的发生机制。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治疗诊断学》。
  据介绍,HUWE1基因是一种泛素化连接酶,它可通过调节底物的稳定性,控制着细胞内大量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生物学过程,例如DNA损伤修复、细胞增殖、凋亡、分化以及细胞内稳态等。大量文献均表明HUWE1在肺癌中过表达,并且HUWE1的过表达可能导致更差的预后,这意味着HUWE1在肺癌中具有癌基因的功能。
  为了研究HUWE1在肺癌中的作用机制,赵旭东研究组利用基因操作技术,在肺腺癌细胞系将其敲除,发现HUWE1缺失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以及致瘤能力。检测HUWE1敲除后其主要底物表达,发现人体抑癌基因P53变化最为显著。进一步的研究显示,HUWE1敲除导致人体抑癌基因P53累积,可抑制肿瘤的发生。这不仅抑制了细胞周期控制复合物活性,从而使肺癌细胞发生阻滞,还下调了缺氧诱导因子,阻止肿瘤内血管生成。为了更深入阐述这种癌基因的作用,他们利用遗传工程小鼠构建了小鼠肺癌模型,发现这种癌基因敲除完全抑制肺癌的发生。结果证明,癌基因HUWE1在肺癌发生发展中充当着必要的角色。
  此外,癌基因MDM2也被认为是标记P53人体抑癌基因并促使其降解的主要连接酶;已有结果显示大量抑制癌基因活性激活P53的小分子化合物,都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通过分析肺癌数据,研究人员发现MDM2在肺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远不及HUWE1显著,并且生存曲线显示MDM2的表达与病人预后没有直接关联。因此在肺癌中HUWE1可能比MDM2更适合作为治疗靶点。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
 天涯蓝天 发表于: 2018-7-19 07:46:01|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不抽烟也会得肺癌:除了二手烟还有空气污染

一些观点认为,女性可能会对尼古丁产生不同于男性的反应,女性的DNA也更容易受到香烟中致癌物质的损伤,而且程度更深。
癌症研究得到了数十亿美元的投入,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流向肺癌研究。
  7月1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肺癌通常与吸烟联系在一起,但研究显示,不吸烟的人──以及女性群体──中肺癌的发生率正在上升。
  作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的癌症研究专家兼患者代言人,当安妮-玛丽·贝尔德向人们讲述自己的职业时,会得到各种不同的反应。比较令她难忘的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她被问道,“为什么你还要费心去研究那些?这是他们活该,而且他们无论如何也会死掉。”
  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仅2012年就有180万新诊断病例(这是目前能获得的最新数据)。尽管58%的新病例都出现在发展中国家,但肺癌的分布已经非常广泛──每年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分别有45000人、23000人和125000人确诊。
  更严重的是,过去几十年里,肺癌患者的存活率基本没有改善。在1971至1972年间,肺癌确诊后的10年生存率只有3%。到2010至2011年,这个数字是5%。同一时期,女性乳腺癌的10年存活率从40%上升到78.5%。
  对肺癌的一个普遍观点是,这是一种由吸烟引起、咎由自取的疾病──如果所有人都放弃吸烟的习惯,肺癌问题也将最终消失。然而,这样的观点不仅无法帮助目前患有肺癌的烟民(或前烟民),而且还存在两个主要缺陷。
从20世纪中叶开始,香烟开始向女性推销,作为一种自由解放的象征。

首先,肺癌发生率整体上并没有下降。
  性别差异是明显的例子。被确诊患有肺癌的男性仍然多于女性。在美国,男性一生中患上肺癌的风险是1/15,而女性是1/17。但是,美国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男性肺癌发病率持续下降的同时,年轻白人女性的发病率却在上升。在全球范围内,尽管过去20年中被诊断患有肺癌的男性人数有所下降,但在女性中,罹患肺癌的比例上升了27%。
  研究人员还不确定具体的原因,但有一些观点认为,女性可能会对尼古丁产生不同于男性的反应,女性的DNA也更容易受到香烟中致癌物质的损伤,而且程度更深。
  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吸烟之后,女性的健康风险也可能变得更加明显。20世纪20年代,极少有女性抽烟,但随着这一习惯开始向女性推销,并被视为女性解放的象征之一,女性的吸烟率也逐渐上升。一项对一百多个国家的研究发现,性别平等和女性吸烟率之间仍然存在着联系。研究者萨拉·希契曼和方德智写道:“在女性拥有更高权利的国家,女性的吸烟率高于男性。”
  因此,尽管全世界范围内男性吸烟的可能性是女性的5倍,但在许多国家并非如此。在美国,22%的男性和15%的女性吸烟;在澳大利亚,19%的男性和13%的女性吸烟。而且年龄越小,性别间的差异也越小。在美国,13岁到15岁年龄段的女孩中有12%吸烟,男孩吸烟率不到15%;在澳大利亚,该年龄段的两性青少年吸烟率均为5%;在法国和英国,15岁女孩的吸烟人数要多于15岁的男孩。“女性的权利必须继续提高,”希契曼和方德智写道,“但坏事是否有必要随好事而来呢?”
  其次,大约85%的肺癌是由吸烟导致的。就目前而言,为了降低罹患肺癌(和其他癌症)的风险,不吸烟是我们所能做的最主要的事情,但是不吸烟并不能保证不会患上肺癌。
  “非吸烟者的肺癌并不是微不足道的问题,”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的首席临床医师查尔斯·斯旺顿说,“在我的实践中,5%到10%的患者从未吸过烟。”
  这似乎也会对女性产生不同的影响:一项研究发现,五分之一的女性肺癌患者从未吸烟,男性患者中不吸烟的比例则是十分之一。一篇涉及英国2008年至2014年接受手术的肺癌患者的综述指出,在从未吸烟的患者中,有67%是女性。
  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不吸烟女性接触的二手烟。即使女性吸烟者的数量在一些国家中赶上了男性,但从历史角度看,男性吸烟者还是要多于女性吸烟者,意味着非吸烟女性嫁给吸烟男性的可能性要高于反过来的情况。
  更糟糕的是,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的,“女性和儿童往往缺乏协商获得无烟空间的权力,包括在他们家中。”二手烟能使非吸烟者患上肺癌的几率增加20%到30%,并且每年在全世界范围内造成43万人死亡,其中64%是女性。
二手烟造成的死亡病例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
  在某些情况下,基于性别的家庭分工也可能与肺癌发生有关。在中国,使用室内煤火进行烹饪和取暖,就与非吸烟女性的肺癌存在联系。研究还显示,印度人在烹饪时使用的某些燃料也会增加患上肺癌的风险。
  与此同时,从未吸烟的肺癌患者比例也在上升。美国的一项研究称,2011年至2013年间被诊断患有最常见肺癌类型的病人中,有17%从未吸烟;在1990至1995年间,这一数字是8.9%。在英国,研究人员报告称,从2008年到2014年,接受肺癌手术的患者中,非吸烟者的比例从2008年的13%上升到2014年的28%。在中国台湾,从未吸烟的肺癌患者比例从1999~2002年的31%上升到2008~2011年的48%。
  这些比例可能代表着整体吸烟人数的减少,甚至表明其他风险因素(比如烹饪油烟)也同样危险。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记住,大多数肺癌患者仍然是吸烟者。
  不过,即使很小的比例也会带来影响:在追踪女性长期健康状况的“英国百万女性研究”(UK Million Women Study)中,只有0.2%的女性非吸烟者被确诊患上肺癌,但这已经使患肺癌的非吸烟女性人数增加了1469人。
  与吸烟相关的肺癌和非吸烟性肺癌有着很大不同。例如,二者发生突变的基因就不相同。对非吸烟者来说,引发肺癌的更常见原因是EGFR基因的突变。该基因是相对较新且有效的肺癌药物的靶向基因。
基于性别的家庭分工可能也会影响女性患上肺癌的几率。

癌症原因
  通常而言,当保持我们健康和活力的新细胞生成过程出错时,就会导致癌症发生。致癌化学物质、紫外线和病毒都能损伤细胞中的DNA,导致癌症病变。但是,许多癌症中并没有可识别的外部风险──一些非吸烟的肺癌患者面对的可能就是这种情况。
  除了煤火和烹饪燃料外,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氡气、石棉等,也能增加人体罹患肺癌的几率。2013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空气污染列为致癌因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担忧。该机构估计,每年有223000例肺癌死亡可以归因于PM2.5。这些死亡病例中,超过一半出现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迅速的工业化发展使这里的许多城市饱受雾霾之苦。在英国,每年大约有8%的的肺癌病例是由PM2.5暴露引起的。
  尽管如此,正如英国癌症研究中心所指出的,“空气污染增加了肺癌风险,但这种风险对每一个体而言是很小的,因此重要的是对此保持关注,不要将自己关起来,因为空气污染是很难避免的。”
煤火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与非吸烟者的肺癌发生存在联系。

虚假的安全感
  虽然有媒体在关注非吸烟相关的肺癌风险,但大多数非吸烟者对于肺癌有一种“虚假的安全感”,而这可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如果他们认为自己不太可能患上肺癌,那么当出现典型症状时,他们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因此经常到肺癌晚期时才被确诊。
  在这种情况下,肺癌的治疗更加困难。在诊断后一年内,早期发现疾病的肺癌患者有70%能存活下来;相比之下,肿瘤处于晚期的患者中只有14%能够存活。
  “任何出现胸部严重不适症状的人都需要寻求紧急医疗建议,特别是如果这些症状长期存在,或者用抗生素无法治疗的话,”斯旺顿说道。在这些症状中,咳血是尤其严重的“红旗症状”,无论患者是否吸烟。
  在确诊之后,肺癌所带来的偏见也很难克服。“很多人不想出来说,‘我是肺癌患者’,”贝尔德说,“对于乳腺癌和其他癌症,人们谈论时会更自由。”由于人们普遍认为患上肺癌的人都是吸烟者,因此那些从未吸烟的肺癌患者也会被认为疾病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从而背负耻辱感。
  美国研究人员采访了一些肺癌患者,包括吸烟者、近期戒烟者和从未吸烟者。一些从未吸烟的人甚至报告了来自医疗团队的负面对待。一位从未吸烟的受访者告诉研究人员:“我得到的第一个负面反应是在医院,来自呼吸科医师……她在我接受呼吸治疗的时候小声说道,‘这就是你吸烟的后果’。”
  这种偏见还意味着,在全球用于研究癌症的数十亿美元资金中,肺癌研究只占很小一部分。举例来说,加拿大是世界上肺癌发生率第二高的国家,但肺癌研究只获得了7%的研究资助,尽管肺癌导致了25%的癌症死亡病例。与肺癌研究状况截然相反的是乳腺癌的研究。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理由抱有希望。过去几年中,英国在肺癌研究方面的开支一直在攀升,在2016~2017财年中占癌症研究总支出的11.5%。
  与此同时,斯旺顿正在领导一项投入达1400万英镑的关于非小细胞肺癌的大型前瞻性临床研究──TRACERx。该研究将追踪850名患者的肺癌情况如何随时间变化。类似这样的研究将使研究人员有可能深入探究患者与患者之间、吸烟者与非吸烟者之间,以及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为个体患者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最后,让我们用研究人员为肺癌研究竞争资助时所用的一句话作为结语,“肺癌不会歧视,你也不应该。” ●
26#
 nekoda 发表于: 2018-6-3 20:46:00|只看该作者

NatMed:科学家开发出能有效治疗肺癌和胰腺癌的新型药物

源自:生物谷
  2018年6月3日 讯/生物谷BIOON/--最近,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抗癌药物,或能有效抵御多种类型的癌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来自癌症患者的样本和小鼠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名为SHP2的新型抑制剂药物或能有效治疗恶性难以治疗的癌症,比如肺癌和胰腺癌等,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之前被排除在癌症患者之外的患者进行临床试验。
图片来源:Andreas Heddergott/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肺癌和胰腺癌被统称为KRAS肿瘤,其会共享相同的遗传错误,这种错误就意味着,参与细胞分裂的KRAS蛋白不再正常发挥功能,而且其一直会保持活性状态,因此细胞就会分裂失控,从而导致肿瘤形成,KRAS肿瘤占到了所有人类肿瘤中的三分之一,然而目前的问题是,KRAS蛋白处于活性状态,而且其在健康细胞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所以简单地用药物去重新激活它或许并不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研究人员想通过研究寻找一种可替换的攻击点,此前有研究人员发现,KRAS突变会施加某种严重的效应,从而让研究人员使用其它途径来进行攻击变得无效,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就发现,调节性蛋白SHP2或许能作为一种合适的药物靶点,甚至是在KRAS肿瘤中,而且最近开发的SHP2抑制剂也能够有效治疗这些肿瘤。
  SHP2蛋白对于肿瘤生长非常必要
  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工作就是对携带缺陷KRAS蛋白的小鼠进行研究,当研究人员从小鼠机体中移除SHP2蛋白时,这些小鼠机体就无法形成肿瘤,基于这些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发现,SHP2对于肿瘤形成非常重要,而且SHP2或许在恶性KRAS肿瘤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药物靶点的角色。
  当研究人员利用最近开发的SHP2抑制剂对小鼠模型进行研究时就证实了上述结果,当给予小鼠SHP2抑制剂时,其机体中存在的肿瘤的生长速度就会减慢,而且也易于被控制。
  联合疗法或能帮助抵御肿瘤耐药性
  相关的研究结果或许还能解决治疗KRAS肿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KRAS肿瘤会频繁产生药物耐受性,研究人员结合MEK抑制剂对这种新药进行了测试,MEK抑制剂是另外一种治疗癌症的疗法;结果表明,这些药物非常有效,但很多患者机体中会迅速产生耐药性的癌细胞;这种新型的SHP2抑制剂能够促进耐药性的癌细胞重新对古老的MEK抑制剂疗法变得敏感,SHP2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的组合性疗法或能作为一种新型疗法来治疗药物耐受性的癌症。
  最后研究者Algul表示,我们相信未来有一天这类新药或能帮助有效治疗癌症患者,同时挽救很多癌症患者的生命;目前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临床试验来检测器在恶性KRAS肿瘤患者机体中的作用效果,后期我们还将开展更多临床试验来检测新型疗法的有效性。(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处:
  Dietrich A.Ruess,Guus J.Heynen,Katrin J.Ciecielski,et al.Mutant KRAS-driven cancers depend on PTPN11/SHP2 phosphatase.Nature Medicine(2018)doi:10.1038/s41591-018-0024-8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5#
 红英 发表于: 2018-4-22 00:46:00|只看该作者

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发布:“油烟+二手烟”成女性肺癌的罪魁祸首!

源自:艾肯家电网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微公布了由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8年全国最新癌症报告。各大权威媒体纷纷进行了转载报道。这份汇集整理了全国31省、市自治区肿瘤登记处的报告详细地体现了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现状。
  全国恶性肿瘤发病首位的就是肺癌!
  最可怕的是,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男性还是女性,肺癌都是“通吃不误”,对于男性,肺癌是首要的恶性肿瘤威胁;对于女性,肺癌也是仅次于乳腺癌的第二号恶性肿瘤杀手。
其中还有个最令人费解的现象: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提示,我国肺癌发病情况呈现出了与其他国家明显的差异,在我国肺癌新增病例中,不吸烟的女性比率正在大幅上升。此前,提到肺癌,公共卫生界和普通群众都认为,吸烟是引起肺癌的首位因素。
那么,为什么不吸烟的中国女性比吸烟的美国女性患肺癌的几率还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炒菜油烟导致女性肺癌高发
  中国菜好吃,因为中国人能利用煎、煮、烹、炸、炒等各种方法,尽其所能追求菜肴的色、香、味俱全;相反,西方的烹饪方式则相当“理性”,同一道菜从纽约到洛杉矶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有研究发现,油炸或者热油炒菜的时候,PM2.5能迅速飙升几十倍。
  “中国独特的烹饪方式,才是女性肺腺癌高发的重要因素。”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表示,女性在厨房的时间普遍比男性要长,因此遭受有害气体的危害更大,患肺癌的危险性也会相应增加。
  英国曾有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通风系统差、燃烧效能极低的灶具上做饭,相当于每天吸两包烟,这种情况每年在全球导致160万人死亡。同济大学肿瘤研究所、上海肺科医院癌症免疫研究室主任周彩存教授课题组在研究肺癌和油烟发病机理中发现,厨房油烟与烧菜时油的温度有直接关系。
  “做完饭,我都不想吃了。”这话很多家庭主妇都说过。究其原因,就是当油温升到一定程度时,除了形成多种化合物外,还会产生凝聚体,使人产生“醉油”症状,导致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等,医学上称为油烟综合症。
  另有动物实验显示,菜籽油、豆油加热到270℃至280℃时产生的油雾凝聚物,可导致细胞染色体损伤,这一点被认为和癌症的发生有关。这意味着,如果是平时在家炒菜,厨房吸油烟机排污状况良好,厨房通风,油烟能很快散尽,影响不大。如果是长时间处在油烟浓度高的环境中,对鼻、眼、咽喉黏膜的刺激性比较强,可能引起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对肺部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可引发慢阻肺,严重者或可引发肺癌。
  为此,相关专家再三提醒大家,除了一定“对烟草烟雾说不,不抽一手烟、拒绝二手烟和警惕三手烟外,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厨房通风,同时还要减少爆炒和油炸等,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选择好的油烟机、正确地去使用抽油烟机。
  吸油烟机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概念,油烟机通俗地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只是在吸烟但吸不净,另一种是真正能把油烟带出室外的产品。油烟机虽不起眼,但买对了治烟,买不对残留油烟是致癌的,关乎你我健康不可忽视。
如果您家的厨房是以上图片的烹饪环境,证明您家的油烟机应该置换了,两种情况导致家里的厨房出现这种现象,第一是由于家里的吸油烟机老化或超龄使用,不能够达到标准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可能是选购到山寨伪劣的产品,其产品本身工作性能较差。
  好的油烟机可以将油烟吸干净,差的油烟机只是吸烟,甚至致癌!
  这里,小帅真心推荐一下自家产品,真不是我自卖自夸!
我们帅丰集成灶,油烟吸净率达99.96%,就连开放式厨房也能免于油烟困扰。油脂分离率达98.91%,无畏清理。
总而言之,用了帅丰集成灶,吸油烟效果不好你来告诉我!
附:国家癌症中心最新癌症统计数据
24#
 一眼 发表于: 2018-4-12 22:01:00|只看该作者

女性不抽烟为何肺癌高发 罪魁祸首是它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女性不抽烟为何肺癌高发?罪魁祸首竟是它!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提示,我国肺癌发病情况呈现出了与其他国家明显的差异,在我国肺癌新增病例中,不吸烟的女性比率正在大幅上升。此前,提到肺癌,公共卫生界和普通群众都认为,吸烟是引起肺癌的首位因素。为何不吸烟的中国女性患肺癌的几率高?到底谁才是罪魁祸首?

吸二手烟等于慢性自杀
  说到女性肺癌发病率激增,中日医院胸外科副主任梁朝阳教授表示,一方面是现在公众体检意识增加,另一方面是检查手段更加现代化,再有就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我国特殊的烹饪方式,二、三手烟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另外,吸烟是肺癌的高危因素,但不吸烟也可能会得肺癌。”梁朝阳教授表示,癌症是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吸烟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又是一个你绝对可以控制的因素。
△图/视觉中国
  我国是全世界二手烟问题最严重的国家,超过7亿女性和小孩,在家里和公共场合,都长期是二手烟受害者。
  中国疾控中心控烟办公室的实验显示,在一个122.5平方米的房间里,吸一支烟,PM2.5的浓度可达到800微克/立方米;吸两支烟,PM2.5的浓度可达到1500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PM2.5标准是:24小时平均浓度值小于25微克/立方米,我国PM2.5标准是:24小时平均浓度值小于75微克/立方米),室内PM2.5的值严重超标。
  研究表明,如果老公吸烟,老婆得肺癌的概率是普通人群的200%以上。
  “被动吸烟吸进的有害物质比主动吸烟更多。”梁朝阳表示,这是因为香烟点燃后外冒的烟与吸入的烟相比,一些致癌物质的含量更高,如一氧化碳含量高5倍,焦油和尼古丁高3倍,苯高4倍,氨高46倍,亚硝胺高50倍,这些物质被不吸烟者经鼻吸入呼吸道后,一样可损害气管上皮细胞,诱发癌变。
  另外,吸烟者吸烟有自己固定的时间段,而被动吸烟者却多次、持续、反复地吸到多个吸烟者吐出的烟雾。在通风不好的室内有人吸烟,不吸烟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眼部的刺激症状、头痛、咳嗽,这会明显地增加非吸烟者患上肺癌和心脏疾病的机会。因此,吸二手烟的危害更大。
△图/视觉中国
  其实,除一手烟外,二手烟烟雾中和吸烟后,遗留在空气、皮肤、毛发、衣服、沙发、地毯和床具窗帘等当中的三手烟烟雾,也会成为伤肺的元凶。
  我国有55%的15岁以上女性每天都在承受被动吸烟的危害。对此,有不少肺癌治疗专家严厉指出:“在家庭或公共场所吸烟,让别人吸自己的‘二手烟’,这不仅是一种自私的、不道德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慢性谋杀’!”

炒菜油烟导致女性肺癌高发
  另一个重要的致癌因素是炒菜油烟。
  中国菜好吃,因为中国人能利用煎、煮、烹、炸、炒等各种方法,尽其所能追求菜肴的色、香、味俱全;相反,西方的烹饪方式则比较单一,同一道菜从纽约到洛杉矶口味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有研究发现,油炸或者热油炒菜的时候,PM2.5能迅速飙升几十倍。
  “中国独特的烹饪方式,才是女性肺腺癌高发的重要因素。”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支修益教授表示,女性在厨房的时间普遍比男性要长,因此遭受有害气体的危害更大,患肺癌的危险性也会相应增加。
△图/视觉中国
  英国曾有一项研究报告表明,在通风系统差、燃烧效能极低的灶具上做饭,相当于每天吸两包烟,这种情况每年在全球导致160万人死亡。同济大学肿瘤研究所、上海肺科医院癌症免疫研究室主任周彩存教授课题组在研究肺癌和油烟发病机理中发现,厨房油烟与烧菜时油的温度有直接关系。
  “做完饭,我都不想吃了。”这话很多家庭主妇都说过。究其原因,就是当油温升到一定程度时,除了形成多种化合物外,还会产生凝聚体,使人产生“醉油”症状,导致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等,医学上称为油烟综合症。
△图/视觉中国
  另有动物实验显示,菜籽油、豆油加热到270℃至280℃时产生的油雾凝聚物,可导致细胞染色体损伤,这一点被认为和癌症的发生有关。这意味着,如果是平时在家炒菜,厨房吸油烟机排污状况良好,厨房通风,油烟能很快散尽,影响不大。如果是长时间处在油烟浓度高的环境中,对鼻、眼、咽喉黏膜的刺激性比较强,可能引起鼻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对肺部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可引发慢阻肺,严重者或可引发肺癌。
  为此,医生提醒,除正确使用抽油烟机外,一定要注意厨房通风,同时还要减少爆炒和油炸等。对烟草烟雾说不,不抽一手烟、拒绝二手烟和警惕三手烟。
源自:科技日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9 12:26,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