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我很牛|查看: 12989|回复: 86

“桑吉”油轮碰撞事故相关方签署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桑吉”油轮碰撞事故相关方签署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桑吉轮(SANCHI),巴拿马籍油船。2018年1月6日20时许,“桑吉”轮与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导致“桑吉”轮全船失火,事发时“桑吉”轮载有凝析油11.13万吨,船上有伊朗籍船员30人、孟加拉国籍船员2人。
  2018年1月12日上午10时25分,“桑吉”轮与“长峰水晶”轮碰撞事故现场灭火作业第三次启动。2018年1月14日13时45分左右,“桑吉”轮全部被浓烟笼罩,看不清船形,随后被确认已经沉没。
  “桑吉”轮船上3名人员死亡、29名人员失踪。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我很牛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我很牛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我很牛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我很牛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我很牛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我很牛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热点现场|“活生生-艺术是药”艺术展在南京开幕 恺英网络子公司涉嫌盗版 山寨网游因何会侵权到最后
7#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8-1-23 23:48:01|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桑吉”轮事故现场清污面积累计超过100平方海里

源自:央视新闻
原文标题:“桑吉”轮事故现场清污面积累计超过100平方海里

上海打捞局“华吉”轮正在进行清污作业。
  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消息,自“桑吉”轮沉没以来,后续处置各项工作紧张有序推进。截至1月22日,现场累计出动海事执法船、专业救助船、海警船、清污船等共计71艘次开展清污工作,累计清污面积107.2平方海里。
  另据国家海洋局消息,22日获取的覆盖沉船点周边50公里范围的卫星遥感影像,解译发现在图像覆盖海域无明显溢油分布区。国家海洋局工作人员22日上午在沉船周边海域开展现场监测,共采集了17个站位的水样。监测结果显示,石油类物质浓度均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50μg/L)。
  伦敦时间1月22日上午,中方代表团在国际海事组织(IMO)船舶设计和构造分委会(SDC)第五次会议上通报了“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应急处置情况,并对所有遇难船员表示沉痛哀悼。观看事故现场与救援视频后,会议主席及与会代表对事故现场的惨烈程度和救援难度感到震惊,对搜救人员的勇敢行为表示钦佩,对我开展的搜救行动表示赞赏和感谢。
源自: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国家海洋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8-1-23 09:08:00|显示全部楼层

“桑吉轮”沉没1周 油污扩大近6倍超300平方公里


原文标题:“桑吉轮”沉没已一周 油污范围扩大近6倍超300平方公里

源自:封面新闻 2018-01-22 22:00 1473

剧烈燃烧中的“桑吉”轮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代睿
  剧烈爆燃的“桑吉”轮沉没后,海面大火仍燃烧了约19小时。这是封面新闻记者从国家海洋局获得的海空立体监视监测数据中,发现的最新信息。
  1月22日,“桑吉”轮沉没已超一周。这艘曾装载约13.6万吨凝析油的沉船怎样了?事发海域污染情况又如何?后续事宜将如何处理?
  这是载运凝析油油轮碰撞起火后的沉船事故,应急救援难度很高,无先例可循。作出这一表述的,是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交通运输部应急办主任智广路。时间是1月19日“桑吉”轮事故记者会。
  这次无先例可循的救援之难,从中国政府的重视程度也能得到印证。“桑吉”轮沉没后,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并组织成立跨部门专项小组。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专项小组包括交通部、外交部、农业部、环保部、国家海洋局等多个部门。而在这一小组背后,还有两个框架支撑,分别是国家海上搜救和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部际联席会议。
  “桑吉”轮虽已沉没,但海洋局并未停止东海海域海空立体监测。除了船舶、飞机,卫星也加入其中。1月22日,记者从海洋局获得的数据显示,仅海监飞机的监测面积就达到约2万平方公里。
  21日,卫星数据显示,溢油分布区总面积已高达约332平方公里。而海洋局生态环保司副司长霍传林在记者会上证实,船虽已沉没,但发现有油渗出,还有部分残留燃料油。

1月14日
海洋生态环境受到影响,海洋局加强沉船立体监测

  1月14日,“桑吉”轮沉没之日。
  海监数据显示,13时许,“桑吉”轮爆燃后大范围起火,火焰高达200米以上,船体开始下沉。15时许,“桑吉”轮沉没,大量油污在周边海面燃烧。
  当时的油污面积有多大?监测数据为:火海周边有长约10公里、宽约1公里油污带。
  海洋局当日还表示,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一定影响。为此,针对沉船溢油展开的立体监视监测,被进一步加强。

1月15日
“桑吉”轮沉没后,海面大火依然烧了19小时

  1月15日,“桑吉”轮沉没第二天。
  6时30分,黎明之际的东海海面,却依然可见火光,沉船所处海面还在燃烧。虽然火势逐渐变弱,但直到10时,海面大火才得以熄灭。
  这个时间意味着什么?14日15时许“桑吉”轮沉没,15日10时海面大火才熄灭。这两组时间证明──“桑吉”轮沉没后,海面大火依然烧了约19小时。
  当天的事发海面,可以看到国家海洋局的海警2901、2146船。如果借助设备,还可以看到天空中的海监3837飞机。
  早上7时,距沉船西南7.2公里处,一条长约14.8公里,宽约1.8-7.4公里的油污带被发现。
  10时至12时,再次发现由沉船位置向东延伸油污带,长约18.2公里,宽约1.8-7.4公里。
  13时许,海监飞机发现由沉船位置向北延伸的发亮、边缘区域呈暗色的油污带,半径约5公里。
  记者注意到,海洋局当日数据中还有这样一句表述──油污面积较前一日明显扩大。
  卫星数据也印证着这一判断。通过解译6时的卫星遥感影像,发现沉船海域有长约12公里,宽约9公里油污带,面积约58平方公里。卫星数据与海警船舶发现的油污位置基本一致。
  油污面积还会扩大吗?答案并不乐观。专家当时判断──受风场和表层海流影响,油污将向偏北方向扩散。

1月16日
“桑吉”轮沉没第三天,卫星发现69平方公里油污集中区

  1月16日,沉船第三天。
  除了海警2901、2146继续坚守,海警2307、2501、2305船编队和向阳红19船也已抵达。
  9时,距沉船位置北侧2公里处发现长约9公里,宽50-500米的油污带,呈西北、东南走向。
  10时,距沉船位置西北侧19公里处发现东西走向,长约6公里,宽约1公里的油污带。
  卫星数据解译发现,16日图像覆盖海域监测到条带状油污分布区,油污集中区面积约69平方公里,另有约40平方公里有零星油污分布。
  数据还在变化……

1月17日
溢油面积数据首次以百平方公里量级公布

  1月17日,沉船第四天。油污带依然多次被发现,面积也不断在变化。
  7时,距沉船点北方约11公里处发现长约18公里、宽300米的油污带;11时,距沉船西南方向2公里处发现长约20公里、宽约500米的油污带,距沉船东南方向20公里处发现长约9公里、宽约1公里的油污带。
  卫星数据则表明,4处扩散状溢油带总面积约101平方公里,其中最大溢油带约48平方公里。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这也是“桑吉”轮沉没后,卫星数据首次以百平方公里量级来披露。

1月18日
“桑吉”轮沉没第五天,沉船附近海面发现持续冒油


  1月18日,沉船第五天,突发情况出现──6时,距沉船点东侧2.5公里处发现持续冒油,疑似有燃料油泄漏。
  11时许,距沉船点西侧约4公里处,一条长约13公里、宽1公里的油污带被发现。距沉船点东北方4公里处还发现长约20公里、宽4公里的彩虹色油污带,并伴有明显柴油味。
  15时许,距沉船东北方4公里处发现长约10公里、宽约6.5公里呈彩虹色和银白色的油污带。
  但卫星数据解译认为,溢油区较17日已减少。当日监测到的3处条块状溢油分布区总面积约20.7平方公里。而17日的数据是:4处扩散状溢油带总面积约101平方公里。
  情况,会好转吗?

1月19日
4处条块状溢油分布区总面积高达260平方公里

“德深轮”在事发海域开展清污作业。
  1月19日,沉船第六天。监测在继续。海面上,海警2901、2502、2149及向阳红06、19船在坚守;天空中,还有海监3837。
  又是清晨6时,距沉船点2-5公里海面,发现少量银色油膜;7时,距沉船点西南4公里处发现约10平方公里油污带,有零星油花和少量褐色油块;15时,沉船点西北12公里处发现长约15公里、宽12公里,约176平方公里的油污带。
  卫星监测到的4处条块状溢油分布区,总面积约260平方公里。面积最大约164平方公里。
  数据,为何再次提升?

1月20日
清晨6时发现400米宽黑褐色及银白色油污带

  1月20日,沉船第七天。
  依然是清晨6时,在沉船点东南方约5公里,一条长约4公里、宽约400米的黑褐色及银白色油污带被发现。而在沉船点西北方,也多次发现油污带。
  随着监测范围扩大,数据还在变化──
  10时,距沉船点东南方约8公里,发现长约1公里、宽约400米的银灰色油污带,伴有零星棕黑色油块。
  13时,于15公里处发现长约4公里、宽约3公里的银白色油污带。
  14时,于10公里处发现彩虹色油膜。长达10公里,宽约1公里。
  卫星数据也发现,3处条块状溢油分布区总面积约199.6平方公里。最大分布区约164.2平方公里。

1月21日
面积最大一块溢油分布区约328平方公里

  1月21日,沉船第八天。卫星数据显示3处条块状溢油分布区,总面积约332平方公里,最大溢油分布区约328平方公里。
  332平方公里是何概念?沉船次日卫星数据显示──沉船海域有长约12公里、宽约9公里的油污带,面积约58平方公里。
  一周时间,从58平方公里到332平方公里,从油污带到条块状溢油分布区。范围扩大了近6倍。
  海洋局生态环保司副司长霍传林表示,“桑吉”轮沉没后,现场和附近海域多次出现不同规模、不同性质油污带。他同时透露,船虽已沉没,但发现有油渗出,还有部分残留燃料油。此外,油受风、海流影响,有一个飘散漂移过程。

生态是否破坏?
“劣四类海水水质”等表述出现

  交通部应急办主任智广路也表示,船还沉在这个地方,还不断有油污泄漏。除了安排力量清除已发现水面油污,同时也在考虑如何处理沉船。
  而关于污染,交通部发言人吴春耕19日表示,事故造成一定污染,正尽最大努力进行后续应急处置。
  封面新闻记者获得的“桑吉”轮沉没后水质监测数据显示:站位水样采集量从沉船次日的7个,最高增至31个。“劣四类海水水质”、“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限值”等表述,也出现在数据中。
  沉船次日,海洋局人员共采集7个站位水样。部分站位发现油污带、油膜,个别站位石油类物质浓度达1261μg/L,为劣四类海水水质。16日,站位水样采集量剧增到31个。部分站位发现黑色油污带,并伴有浓重油污味。石油类物质浓度高值997.5μg/L,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限值。2个站位的石油类物质浓度超过三类标准,13个站位的石油类物质浓度超一类标准。之后的17日、18日、19日,三天间的数据变化不大。
  但相对这些数据,公众更关心事发海域生态是否被破坏?附近渔业是否受到影响?
  在18日的数据中,记者注意到这样的表述──事发以来,根据浙北近岸海域开展的溢油应急监测结果,宁波及舟山近岸海域海水中相关指标处于本底范围内,未发现油污带。
  19日,霍传林表示,油船所载凝析油主要是短链烃类混合物,并含少量二氧化碳。在风驱动下有扩散可能,但爆炸点离岸较远。根据监测,在近岸海域还没发现油污现象或污染情况。环保部门在沿海地区,比如浙江、上海也开展了大气环境影响监测,目前未发现产生影响。
  记者注意到,1月20日,事发水域采集的站位水样重新升至30个。结果显示,油膜区4个站位的石油类物质浓度超过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8个站位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另有5个站位的石油类物质浓度超二类标准。21日,采集16个站位水样,2个站位石油类物质浓度超二类标准。
  关于对生态的影响,霍传林表示,生态损害评估等工作已开始准备。他同时透露,油污里一些有害成分,可能对环境包括沉积环境产生影响。如果沉降海底,对沉积物包括底栖生物也可能产生影响。但影响究竟如何,需结合调查数据,尤其是生物质量方面的监测研判。

清污的最好办法是什么?
专家:打捞沉船

  根据专家意见,做好后续清污和搜寻工作最有效的办法是对沉船进行打捞。交通部应急办主任智广路也表示,如果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就需打捞。但根据国际公约和国际法,对沉船打捞还要听取船东意见。
  此外,从实际情况看,打捞也面临很大风险和困难。比如船上存有的残留凝析油可能再次燃爆、船舶沉没水域水深115米、船体庞大等。
  目前,上海打捞局已安排多种水下设备赶赴沉船水域勘测,其中包括两套遥控无人潜水器(RV),它将用于水下沉船的外部摄像。
  1月22日,在沉没8天后,“桑吉”轮何去何从,依然在等待。
5# 华蓥山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8-1-21 09:28:00|显示全部楼层

史无前例国际大救援 中方八天紧急搜救“桑吉”轮

源自:央视新闻
原文标题:焦点访谈 | 全力以赴 紧急搜救“桑吉”轮

  十多天前的一个晚上,长江口外海域,一艘油船和一艘散货船意外相撞,油船桑吉轮随即起火燃烧并且持续剧烈燃爆,海面上火光、毒烟和油污四处弥漫。桑吉轮上装载了11.13万吨凝析油。凝析油也就是天然汽油,极其易燃易爆,燃烧之后还会分解产生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硫氧化物等有毒的烟雾。和以往那些海上事故不同,运载十几万吨凝析油的油轮起火爆燃,在世界海难救援史上没有先例,而且事故地点风大浪急,又远离海岸,怎么实施救援,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从撞船到“桑吉”轮沉没,这八天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整个事件还是要从2018年1月6日的那个晚上说起。当晚,首先发现两艘商船碰撞起火的是正行驶在返港途中的中国渔船──浙岱渔03187船的船员。
  撞船事故发生以后,装载了10多万吨凝析油的“桑吉”号油轮发生剧烈燃烧,瞬间化为一片火海。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接到了求救信号。确定了撞船的位置后,中国派出包括专业救助船、海事执法船奔赴事故现场进行援救,同时协调过往商船、以及周边的数艘中国籍渔船赶往现场参与搜救。
  此时“桑吉”轮32名船员失联,而“长峰水晶”轮由于与桑吉轮撞击,前舱部位也发生燃烧,驾驶舱被热浪包围,船上21名船员惶恐之下乘坐救生艇弃船求生。中国渔船看到火光后,不顾危险,立即开足马力到事故现场实施救援。浙岱渔03187船的船长郑磊说:“遇到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救的,只是我遇上了。”
  在距离两艘相撞船舶不到一海里的海面上搜寻几圈后,渔民们发现并救起了“长峰水晶”轮全部21名船员。但是“桑吉”轮因为正在猛烈燃烧,事故现场一片火海,烟雾浓重,并不断发生燃爆,渔船无法靠近。
  2018年1月7日凌晨4时左右,第一艘专业的救助船“东海救101”轮到达事故现场。
  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指挥协调处处长王洪涌告诉记者:“因为事发地的位置距离我们大陆比较远,距离长江口有160海里。船航行的速度是比较慢的,最快也就是15节到20节之间,经过8个小时才赶到了现场,从(航行)速度上已经是比较快的了。”
  到达现场后救援人员发现,此时的“桑吉”轮处于漂浮状态,船体倾斜,正在持续剧烈燃烧、火势凶猛,不时伴有燃爆。随后到达现场的“东海救117”船和东海救101”船立即展开了搜救。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东海救101轮船长徐卫国对记者说:“我们在西面大概是十几海里之外,就闻到了一股刺鼻的味道,抵达现场之后就看到火光冲天,照亮了半个夜空。周围其他船不断地在问我们这个船的信息,作为现场指挥船,就立即指挥他们开始水面的搜救。”很快,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协调的救援船舶也陆续抵达。
  王洪涌说:“我们的专业救助船,包括海巡船,都是多功能的,是具备救人、拖带和灭火的功能。实际上,‘东海救101’第一时间到了现场之后,也曾经试图采取灭火行动,但是,因为现场条件确实非常恶劣,不时会发生爆燃。”此时,在上海海事局的指挥大厅里,消防、公安、油运公司组成的专家组,正在对火势的情况进行研判。”
  上海海事局副局长谢群威说:“当天(7号)的专家会开到了晚上,因为考虑到这是一起凝析油,凝析油的燃烧性质是极易燃易爆的,燃烧也不稳定,同时含硫量高,现场会有大量的浓烟、毒气,对我们的灭火人员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中国的救援船舶和人员几次试图靠近“桑吉”轮,寻找生还者,但是因为“桑吉”轮不断发生燃爆,而且船体周围笼罩着浓烟和剧毒气体,几次尝试都没有成功。
  溢油应急专家朱生凤博士表示:“因为轻质油在这么短时间内,大量的燃烧过程当中,有可能全船都会爆炸。现场燃烧不充分的滚滚浓烟里面是含有硫化氢的,这对我们现场救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让我们救援工作非常的难以展开。稍有不慎,救援人员就会有生命危险。”
  1月8日上午10点左右“东海救117”轮,在事发水域发现并打捞起1具身着浸水保温服的人员遗体,初步判断为“桑吉”轮遇险船员。交通运输部则继续全力组织我国的海事执法船、专业救助船、海警巡逻船和过往商船、渔船开展失联人员搜救工作,但是始终没有机会能接近“桑吉”轮。
  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李云告诉记者,从事故发生一直到12日,海况都是比较恶劣的,风力可以达到6到8级,浪高3到5米。这样一个海洋状况,对救援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即使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对于伊朗船员的救援,中国依然没有放弃。一边继续在海面上搜救的同时,还在关注着灭火的时机和机会。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救助指挥处处长蒋文辉说:“除了前面当时现场前头一号舱跟首间舱的位置,后面整个都是在燃烧、爆炸以及浓烟覆盖中,包括我们后面的那个生活区,整个在爆炸和燃烧、浓烟中。”
  1月10日,专业救助船“深潜号”“德深”以及“东海救101”轮冒着难船随时可能爆炸的巨大风险,抵近“桑吉”轮实施灭火作业。但是13时35分,“桑吉”轮船艏位置再次发生了爆燃。1月12日,一艘日本救助船也加入到为“桑吉”轮泡沫灭火作业,但灭火效果并不明显、火势依然无法控制。
  对此,朱生凤表示,目前只有通过浇泡沫,或者是用封闭的二氧化碳,跟氧气隔开这种方法,才能够灭得掉,这是油类着火的一个特点所决定的。但是,由于“桑吉”轮着火以后,有十几万吨的轻质油在那里燃烧,现场也没有办法找到足够多的泡沫或者是足够大的盖子给它扣上,让它跟空气隔绝,所以现场灭火是非常困难的。
  尽管此时“桑吉”轮船员生还的希望已经十分渺茫,但是抱着一线希望,现场的搜救工作始终没有停止。交通运输部又从山东、浙江等地调集大型船舶,并协调军方无人机日、韩船舶开展海空立体扩大搜救,累计搜寻海域面积约8800平方公里。
  与此同时,国家海洋局海洋预报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在实时监测事故海域的风、浪等海洋环境预报,等待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开展登船救援工作。
  1月13日的上午8时35分,冒着难船随时可能爆炸的巨大风险,“深潜号”通过吊篮运送4名搜救人员登上了“桑吉”轮。
  登轮之后,搜救人员在自身生命面临极大危险的情况下对“桑吉”轮驾驶台,以及失联人员可能存在的场所进行勘察。在主甲板的一个生活舱搜寻时,救援队员明显感觉到,温度在一点点升高。其中一位搜救人员说,当时他们在一个主甲板的生活舱里面去测温度,测下来是89度。
  据搜救人员描述,船员平时生活的地方,装饰板全部被烧光,就像进了一个炉子,有的钢板都被烧弯,天花板都掉下来了。搜救人员也表示,船员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了。
  搜救人员在驾驶台取下了俗称“黑匣子”的航行记录仪,又在通往生活楼梯的二层甲板上,发现了两具遇难者的遗体。在防海盗安全舱应急通道有浓烟热浪涌出,4名救援人员多次尝试发现,根本无法进入。
  1月13日9时3分,4名搜救人员携2名船员遗体、“黑匣子”返回“深潜号”,首次登轮搜救行动结束。
  1月14日10时20分,12名伊朗救援人员乘坐“深潜号缓慢向“桑吉”轮抵近。但是因为火势较大,没能成功实施登轮行动。伊方人员虽然没有登上“桑吉”轮,但是他们感同身受,对我们的救援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肯定。
  伊朗劳工部长阿里·拉比伊表示:“从救援行动中我了解到的是,即使是我们也未拥有中国在此次救援行动中所使用的那些设施和装备。我和我的一些朋友说,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港口配备这些设施。我看到中国在那里迅速调遣了500吨泡沫,即使是赶来救援的日本也说他们缺泡沫,需要从某些地方调来。”
  1月14日12点30分,“桑吉”轮突然猛烈燃烧,火焰最高达1000米,船体开始下沉。16点45分,“桑吉”轮沉没。
  伊朗劳工部在1月16日举行的有关桑吉轮事故调查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政府自始至终尽力施救,中国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目前“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专项小组,正在按照国际公约和国内法统筹协调有关单位,全力以赴共同做好沉船监测和通航秩序维护、油污污染评估以及清污应对处置、事故调查等后续处置各项工作。
  桑吉轮事故发生后,中方尽了最大努力进行搜救。1月17日,伊朗劳动、合作与社会福利部部长拉比伊向中国驻伊朗使馆发来感谢信,表示,伊朗国家油游轮公司所有的“桑吉”号油船事故造成伊朗籍船员遇难令人遗憾,中方为搜救船员和扑灭火势作出了巨大努力,我作为伊朗总统代表和伊方“桑吉”号油船事故调查委员会主席,谨代表伊朗政府和人民,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特别要感谢那些冒着巨大生命危险、不顾毒气和爆炸威胁尽全力参与救援的中方人员,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事故中给予伊方的支持和人道主义援助将永远被全体伊朗人民铭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8-1-20 12:28:01|显示全部楼层

交通部通报桑吉轮事故:难船猛烈燃烧 火高1000米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面对困难和危险,我们始终没有放弃”

  1月6日20时许,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与中国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事发时“桑吉”轮载有凝析油11.13万吨,船上有伊朗籍船员30人、孟加拉国籍船员2人。碰撞事故导致“桑吉”轮货舱起火,32名船员失踪;“长峰水晶”轮受损起火,21名船员弃船逃生后被附近渔船救起。1月19日下午,交通运输部等有关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这起事故的应急处置有关情况。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要求全力组织协调各方力量搜救遇险船员。交通运输部迅速启动了应急响应开展搜救。同时,协调韩国海警船舶、日本海上保安厅船舶参加搜救,每天保持10艘以上搜救船舶。”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副主任、交通运输部应急办主任智广路告诉记者,1月7日4时40分,我国专业救助船“东海救101”抵达现场开展搜救;8时36分,海事执法船“海巡01”轮抵达现场并担任现场指挥船。
  1月8日,“东海救117”轮在距“桑吉”轮2海里处发现并打捞起1具遇难者遗体。10日至14日,现场实施了多轮灭火作业,灭火效果并不理想。到13日,在控制火势的基础上,“深潜”号冒险抵近难船10米范围,抓住时机派出4名救援人员登船搜救。救援人员在面临极大危险的情况下,对生活舱、防海盗安全舱、驾驶台等部位进行了勘查,在难船救生艇甲板处发现两具遇难者遗体,由于生活舱室温度高达89摄氏度,防海盗安全舱应急通道有浓烟热浪涌出,救援人员多次尝试都无法进入,救援小组只好携2具遇难者遗体和船载航行记录仪返回“深潜”号。
  14日上午,为配合伊朗救援人员登轮搜救,现场指挥部继续组织3艘船舶喷洒海水降温和泡沫覆盖灭火。到10时20分,12名伊朗救援人员乘坐“深潜”号缓慢向“桑吉”轮抵近,但因火势较大,未成功实施登轮行动。14日12时30分,难船突然猛烈燃烧,火焰最高达1000米,船体开始下沉。到16时45分,“桑吉”轮沉没。
  “据我们了解,世界航运史上尚无油船载运‘凝析油’被撞失火的事故发生,应急处置没有先例可循。”智广路说,事故发生后,“桑吉”轮剧烈持续燃烧,且持续发生燃爆,燃烧燃爆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和浓烟,始终存在爆炸、沉没等严重危险,救援难度很大。
  “面对困难和危险,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尽最大努力开展搜救相关工作。”智广路列举道:“一是科学制定搜救方案;二是组织协调各方力量,开展海空立体扩大搜救,累计搜寻海域面积约8800平方公里;三是以难船为中心、10海里为半径设置划定了警戒区,避免船舶误入,避免次生事故;四是调集清污船及大型拖轮赶往现场;五是加强火势和海况监测,积极寻找登船搜救机会;六是加强与有关各方的信息通报,及时向伊朗、孟加拉国的有关机构以及国际海事组织通报救援的相关情况,与伊朗驻上海总领事保持实时联系,在‘西北太平洋行动计划’框架下向日本、韩国、俄罗斯通报了现场救援情况。”
  “桑吉”轮沉没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后续处置工作,国务院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研究部署,组织成立专项小组。“我们继续组织开展常态化搜寻,调派空巡飞机监测海上油污的情况,组织开展清污作业。”智广路表示,目前清污和搜寻最有效的办法是打捞沉船,但根据国际公约和国际法,打捞沉船要听取船东意见,“从实际情况看,也面临着很大风险和困难。”他表示,下一步将按照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开展事故调查,也邀请有关方共同参与,保证调查依法合规、客观公正。
3# 峨眉山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8-1-17 09:08:00|显示全部楼层

桑吉轮沉没最新消息:油污集中区面积约69平方公里

源自:央视新闻
原文标题:国家海洋局积极应对“桑吉”轮油污扩散

  1月16日,国家海洋局中国海警2901、2146船继续在现场开展监视监测。另据悉,海警2307、2501、2305船编队和向阳红19船已抵达事故海域,积极开展事故应对工作。
  据船舶现场监视,多次发现油污带。其中,9时,距沉船位置北侧2公里处发现长约9公里,宽50-500米的油污带,呈西北、东南走向;10时,距沉船位置西北侧19公里处发现东西走向,长约6公里,宽约1公里的油污带。
  卫星遥感数据解译发现,16日图像覆盖海域监测到条带状油污分布区,油污集中区面积约69平方公里,另有约40平方公里有零星油污分布。
  同时,国家海洋局工作人员在沉船周边海域开展现场监测,共采集31个站位水样。监测结果显示,部分站位发现黑色油污带,并伴有浓重的油污味。石油类物质浓度高值为997.5μg/L,超过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限值。2个站位的石油类物质浓度超过三类标准,13个站位的石油类物质浓度超过一类标准。
  (央视记者 杨理天 王俊凯)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8-1-17 01:28:00|显示全部楼层

桑吉轮搜救音频曝光:里面很烫很烫 大概八十几度

源自:中国之声
  从1月6日,隶属伊朗光辉海运有限公司的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与中国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发生碰撞,到这艘油轮14日沉入海底,一共历时8天时间。由于船上满载了13.6万吨凝析油,这8天里,桑吉轮始终笼罩在爆燃和大火之中,火焰最高达到800至1000米左右。
  就在这种情况下,中方四名搜救人员──上海打捞局的徐震涛、徐军林、卢平、冯亚军冒着生命危险登上了“桑吉”轮,发现并带回了两具遇难船员遗体,也带回了失事船只的“黑匣子”。中方在搜救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也得到了伊朗劳工部长、桑吉游船事件调查委员会主席的认可。

登上“桑吉”轮的瞬间经历了什么?
  1月6日晚上,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突然火光冲天。这时,与长峰水晶轮发生碰撞的“桑吉”轮已经开始起火燃烧。
  随后,交通部、国家海洋局启动应急响应,全面部署人员进行搜救、船舶灭火、清污等工作,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及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承担了主要的搜救工作。
  从7日到12日,“海巡01”、“东海救101”、“东海救117”等救助船在事故地1000平方海里展开搜索,救助,并在桑吉轮船体不断燃烧,漂移的情况下,试图冒险靠近“桑吉”轮喷洒泡沫灭火,并进行搜救。但由于因“桑吉”轮剧烈爆燃,现场灭火作业数次启动,又数次被后撤。
  13日,桑吉轮附近风力比之前稍弱,浪高两米,这成为救助人员登轮搜救的时间契机。早上8点37分,四名救助人员被吊臂送上了“桑吉”轮的甲板。
四位中方救助人员登船展开搜救行动

现任“深潜号”工程监督徐军林回忆
  “这样的难船在我们以前的救援当中也从来没有遇到过,潜在的危险非常多,包括船上的高温、浓烟、毒气、倾斜的滑落。当天我们登船的时候,相对风浪是小了一些,但是整个难船的右弦从前到后都是被浓烟和大火包裹的,船的倾斜度也比较大,大概有20度左右。”
  高温和火光是救助人员说先遭遇到的难题。徐震涛从业三十年,这样的情况也从来没碰到过。

徐震涛
  “我参加工作三十年了,这么大的火,这么大的烟,这么高的高温我都是第一次看到。现场我感觉特别得惨烈。”

“感觉里面很烫很烫,大概八十几度”
  四人登船后分两组行动,上船仅3分钟,就在甲板上发现了两具遇难者遗体,这让上船前有些紧张的卢平,心里咯噔一下。

卢平:“在A甲板上发现了两具遗体,心里咯噔一下,还有在右弦比较倾斜的地方,人走过去基本上要贴在顶上,一点点爬过去一样,弓着身体,那时候是有点困难的。感觉我们工作的环境都处在一片的火海之中,我们呼吸进去的气感觉还是比较烫,感觉到灼热的感觉。”
四位救助人员登船展开搜救行动(来源:交通运输部)
  随后搜救人员进入驾驶台,但未发现遇险船员。找到黑匣子,成为卢平和冯亚军的目标。

冯亚军
  “在找黑匣子的过程中,没想到它就在右弦,右弦又正好是浓烟覆盖的地方。我们也正好带着呼吸器,也顾不上那么多,时间有限,我和卢平也在浓烟滚滚中把它取下来了。”
  而在另一边,徐军林和徐震涛试图进入船只生活舱搜寻人员,但一开门,高温就阻住了他们的脚步。徐震涛回忆,当时室内温度接近90度。

徐振涛
  “上去的时候一阵阵的浓烟从我的旁边过去,到那个房间的时候感觉里面很烫很烫,我们用检温器看了一遍大概八十几度。”
  这时,搜救进行了20多分钟,现场风向发生转变,燃烧产生的有毒浓烟加速向船尾扩散。危急之下,救助人员迅速对两具遇难船员遗体进行妥善处置,连同“桑吉”轮“黑匣子”一同带回了“深潜号”。而就在他们离开桑吉轮不久,身上背着的氧气瓶警报就响了。短短的26分钟,可以说是一次不折不扣的生死搜救。
四位救助人员登船前合影。(来源:交通运输部)
  目前,距离碰撞事故发生已经是第11天,国家海洋局海警2901、2146船和海监3837飞机继续在现场监视监测,积极开展应对事故工作。
  根据国家海洋局15日发布的最新消息,现场监视多次发现原有油污带向东、向北延伸,油污带面积明显扩大。观测显示,目前油污带面积约达到58平方公里,附近海域部分监测站点水样石油类物质浓度达1261μg/L,为劣四类海水水质。溢油对事故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监测评估。
1# 贡嘎山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8-1-16 03:48:00|显示全部楼层

桑吉号沉没 专家:或对海洋生态造成灾难性破坏

源自:成都商报
原文标题:红星专访丨“桑吉”号爆燃沉没,专家:对大气影响不大,或对海洋生态造成灾难性破坏

  1月6日晚,巴拿马籍油船“桑吉”号与装载约6.4万吨谷物的中国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号,在上海辖区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导致“桑吉”号全船失火。据央视新闻消息,当时“桑吉”号上携带有100万桶(约13.6万吨)凝析油。
  燃烧了8天后,14日12时左右,“桑吉”轮突然发生爆燃,全船剧烈燃烧,火焰达到800~1000米。至13时45分左右,“桑吉”轮全部被浓烟笼罩,现场一片火海,随后被确认已沉没。截至14日,“桑吉”轮32名船员中,发现并带回2具遗体,其余30人失联。
“桑吉”轮爆燃沉没。
  据央视新闻消息,国家海洋局开展的空-海立体监视监测显示,14日15时许,“桑吉”轮船船体整体没入水中(北纬28°21′48″,东经125°57′55″)。因船体爆燃,大量油污在其周边海面燃烧。目前,海面上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油污带,“溢油情况非常严重”。
  随着“桑吉”号的沉没,舆论聚焦在漏油事件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上,“凝析油”这个对大部分公众而言相对陌生的专业词汇,也在数日内热度陡升。
  相关环境、能源领域的专家向红星新闻表示,如果处置不当,此次漏油事件或会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带来破坏性影响;专家同时表示,目前最紧要的是尽快收集泄露油污,防止油污沉积海底,控制并减少油污扩散的范围。
  根据国家海洋局官网消息,国家海洋局将进一步加强空-海立体监视监测,扩大监测范围,并针对沉船溢油开展监视监测,及时掌握溢油分布、漂移扩散状况,有效做好事发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影响评估。

“与在陆地的石油泄漏燃烧危害不同”
  常州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黄维秋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此次凝析油泄漏和其它的原油、重油或液化石油气(LPG)、液化天然气(LNG)的泄漏有所不同;也与在陆地的石油泄漏燃烧危害性特征不同。
  “凝析油是油田开采过程伴生出来的较轻的油气组分,经油田开采分离预处理后,一般以液态存在,密度比水小,颜色为淡黄色。根据油田开采物特征,有可能还有较高的硫组分和其它毒性组分。”黄维秋介绍。
  黄维秋同时表示,此次凝析油碰撞泄漏及燃烧,肯定会给海洋生态、大气环境带来危害。
“桑吉”轮爆燃沉没示意图。图据东方IC
  “但由于是轻组分,泄漏后先浮于水面,并经过燃烧(加热),且燃烧热流是向上传递,比发生在陆地上的类似事故影响会小得多,如果含有硫化物等有毒物质,首先局限在火灾区域大气空间和浅水面区域。当然燃烧物最终还是会沉降到海面,甚至飘到周边陆地,并带来二次危害,即使对海洋生物影响较大,但经过气流稀释后,会降低危害程度。”黄维秋说,现在最值得关心的是当地的风流、水流情况。
  燃烧8天后,在沉没时“桑吉”号上还剩余多少凝析油,目前尚未有相关部门发布权威统计数据。据界面新闻报道,一位不愿具名的中海油安全环保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船体内应该还剩余上万吨凝析油。”

“处置不当,或对海洋生态造成灾难性破坏”
  “桑吉”号沉没前,业内对此次漏油事故造成的污染持相对乐观态度。
  国家海洋局东海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勇在1月13日“桑吉”号沉没前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称,“桑吉”号载有的凝析油属于轻质油,挥发性能好,泄漏后基本上99%进入大气层;在沉没之前由于持续燃烧,对大气影响很大,但对海洋影响较小。
  随着轮船沉入东海,剩余的凝析油和燃料油如何尽快处理,则成为了当务之急。
  “从大气污染的角度来讲,此次事故不会对我国沿海地区产生太大影响。”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对红星新闻表示,油料燃烧产生的烟尘影响半径约为十公里,“桑吉”号事发地点距离上海约300公里,对人居环境影响不大。
  彭应登同时称,如果处置不当,事故或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毁灭性的破坏”。
  “船体沉没后,船中的油料会在海底缓慢泄漏,同时,油污在漂移过程中,不仅会横向扩散形成油面,还会纵向下沉形成沉积,从而对海洋浅层和深层水体均造成污染,进一步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彭应登说。
  黄维秋亦表达了类似的担忧:“本来凝析油是很容易挥发的,其危害性比重油或原油泄漏小多了,但由于适逢是冬季,海水及当地气温相对较低,因此蒸发较慢。这些凝析油会浮在水面,并随着海浪四处漂移,给当地海洋环境带来长时间的影响。”
  黄维秋进一步解释:“油污在海面表层(大概0.1~0.2米以内)形成为高浓度油水带或油膜,这些油水覆盖在水面,不利于海洋生物的呼吸,而且海洋生物若吸入含油水,尤其是带有硫化物的油水,对海洋生物影响更大,如中毒甚至死亡。这些油水,不通过人工干预和治理,其危害的时效性会很明显。”
  至于对陆地的影响,黄维秋认为,出事点离我国沿海陆域有一定的距离,短时间内应该不会有较大的影响,但因油料燃烧的各种大气污染物有可能容易漂移并落在周边陆地,需要当地政府和居民密切关注当地的气流和卫星云图情况,及时通报事态的进展并提醒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由于距离较远,加上燃烧气流是向上传递的,受到大气的稀释,即使漂移到陆地,空气污染也比事故点小得多,不必引起过分的惊慌。”

“现在最重要是控制油污扩散和沉积”
  在彭应登看来,目前形成的10平方公里油污带尚处于油污扩散的初期,还在可控范围内。“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尽快采取措施控制油污的扩散和沉积,应使用专业的除油设备和技术,尽快对海上和海底的油污进行收集,控制并减少油污扩散的范围。”
“桑吉”轮爆燃沉没。
  黄维秋则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从新闻报道和相关图片上来看,这次凝析油燃烧尚不充分,“因此其燃烧物除了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等常规燃烧物及不完全燃烧物(炭黑)外,还会经燃烧分解会生成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化物、硫氧化物等有毒烟雾,通过吸入、皮肤侵入等方式均会对人体造成中毒伤害。”黄维秋提醒事故相关处理或救护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目前常规的油水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但要考虑到污染的涉及面。像这种大面积的油水污染区域,首先要及时调运油污防御物资及回收物资,及时对于流散或燃烧余留的油品进行围栏(围堵),并回收处理。”黄维秋介绍,目前有一些微孔结构丰富、比表面积大、密度比水小的高性能吸附材料,可用来吸附回收。
  对于部分公众担心此次事故或对食品安全产生影响,黄维秋认为,“肯定会对当地渔场造成影响,并进而影响食品安全。现在要具体分析影响的涉及面、油水组分和浓度,短时间内建议渔民不要到当地去捕鱼。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次泄漏主要是凝析油,可能还含有部分柴油,其危害性比原油的泄漏小得多,而且通过自然或人工干预恢复的时间也会比原油泄漏要快得多。简单来说,当地渔民可以通过目测或气味来判断油水的污染程度。”
  据国家海洋局官网消息,国家海洋局将持续在现场开展空-海立体监视监测,及时掌握事故海域油污分布状况及海洋生态环境变化状况,及时发布相关信息。

盘点
40年来全球三大海上原油泄漏事件

  实际上,随着近几十年海上开采运输的蓬勃发展,这种海上燃油泄漏已非首次。

美国史上最大生态灾难
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爆炸

  据CNN报道,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位于美国南部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两天后沉入墨西哥湾,此次事故共造成11人死亡。政府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约420万桶原油倾入墨西哥湾,而这一泄漏最终到当年7月才完全被控制。
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后现场(图自:CNN)
  “此次原油泄漏的影响可与911恐怖袭击相比。”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而时任美国白宫能源和气候变化政策顾问布劳纳则称其为美国史上最严重的生态灾难。
  尽管截止到目前,这一事件已经过去超过7年,但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墨西哥湾的生态造成影响,相关人士仍各执一词。
  英国石油公司方面坚称,通过该公司2015年发布的五年研究报告显示,墨西哥湾生态环境正在有条不紊的自我修复中。该公司副主管Geoff Morrell称:“毫无疑问,这里的鸟类、鱼类、龟类、海底植物甚至沉积的贝类都在泄露后的短时间受到影响。然而,这些物种的数量都在稳步回升,也没有数据显示这些物种在种群层面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尽管石油公司给出的报告并未被科学家方面否认,政府方面仍然表示现在对墨西哥湾的生态恢复情况给出最终结论,仍然为时过早。自然资源损害评估机构也认为,这份报告相当“草率且不完整”。
  虽然到目前,此次泄露可能造成的长期危害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尽管渔业资源有所复苏,它对于海湾中的许多物种造成极大负面影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墨西哥湾海豚的加速死亡。以及很多人熟知的著名照片,被石油挂满全身无法起飞的海鸟,正是当地的海滨沙鸥──研究显示,这次泄漏对他们的种群产生严重威胁,超过300只海鸟因此而丧生。
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后泄漏的原油已经冲上沿岸海滩,深入内部。(图自:《美国国家地理》)
  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原油在泄漏之后还冲上了沿岸海滩,并且有毒原油已经渗入沙滩之下,专家认为会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构成长期威胁,而由于沉淀较深,清除工作开展难度极大。

现代严重原油泄漏事故的开端
“托利卡尼翁”号事故

  据BBC报道,1967年3月18日,利比里亚籍超级油轮“托利卡尼翁”号(Torrey Canyon)触礁失事或标志着现代严重原油泄漏事故的开端:在英国康沃尔郡锡利群岛附近海域搁浅以后,“托利卡尼翁”号泄漏了3800万加仑(约合12.3万吨)的原油,最后断为两截沉入海底。
英国康沃尔郡锡利群岛附近海域被油污覆盖(图自:BBC)
  在这篇题为《从海水变黑的那一天起》的报道中,BBC表示,这次事故除了改变诸多海洋生物和当地人生活的环境外,更改变了当时英国乃至欧洲人们看待自然的方式。
  当时的事故调查显示,船长为了尽快到达目的地,擅自改变航道铸成大祸。而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对这个世界上第一起严重油轮漏油灾难也准备不足:在决定将海面的浮油燃烧掉以后,首相哈罗德-威尔逊下令英国皇家空军将凝固汽油弹空投至事发水域,总共投放了42.1万磅(约合19万公斤)炸弹。
  此后,整个海滩都被齐膝深的沉淀物覆盖,超过1.5万只海鸟因此丧生。
英国康沃尔郡锡利群岛附近海域数以万计的海鸟死亡(图自:BBC)
  在法国布列塔尼海岸的受影响地区,当地保护协会估计,在泄漏之前那里还有450对刀嘴海雀,但是之后只有50对;而海鸠的数量也从270对减少到50对。
  然而,这一“天灾”造成的危害,仍不及此后英国政府错误决策的“人祸”──当时英国农业和渔业部认为,当地旅游业和海滩的干净,比野生动物的生命重要的多。因此,在污染发生后,英国政府对此次泄漏的清理工作中,又过量使用的强效的化学药品。
  在“净化”过程中,超过200万加仑的BP 1002的化学洗剂被喷洒到受影响的水域,人们用软管、喷壶,军方甚至在化学药品桶上打孔,再把桶从悬崖上推下来,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化学洗剂分解石油。
  但随之而来的是,所有接触到这一化学洗剂的海洋生物,从贝壳类到鱼类,全部被毒死。1968年海洋生物协会(MBA)的一份报告指出,英国使用的化学洗剂对于海岸线的生态环境来说是灭顶之灾,这些喷洒了化学洗剂的地带直到15年后才恢复生态平衡,时间是自然恢复的5倍以上。
  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所长马丁阿特里尔教授说,英国对这场危机的回应说明了当时对环境的态度和现在的差别,“当超级油轮泄漏时的时候,我们甚至还在考虑将大海作为堆放所有废物的主要地点。

和平时期最大规模原油泄漏事故
“伊克斯托克-I”油井事故

  这起严重原油泄漏事故始于1979年6月3日,当时墨西哥湾的“伊克斯托克-I(Ixtoc I)”油井发生爆炸,向墨西哥卡门城附近的坎佩切湾泄露了大量原油。这一事件在开始并未引起政府方面的重视。
“伊克斯托克-I”油井发生爆炸(图自:BBC)
  然而,在第一次井喷后不久,钻井平台随即着火倒塌,原油继续从“伊克斯托克-I”流至墨西哥湾。这一泄露直到1980年3月才被彻底封住,而在此前,已经泄露的原油总量已达330万桶加仑,约合45.4万吨。BBC报道称,这是在非战时和平时期最大规模的原油泄漏事件。
  但是,对于墨西哥坎佩切州当地人来说,阻止泄漏远远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作为一个以渔业为生的地方,此次泄漏事件成为了其经济急转直下的重要节点。
  “我们捕到的鱼的数量,再也没有达到过泄漏之前的水平,”当地一名资深渔民 Pablo Bonastre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他仍然记得,在泄漏发生之后,他们去海里捕来的鱼双眼血红,而且多数眼球已经突出。
  而在事发之后,当地政府发给了他们“一双靴子,一把铲子,几个塑料袋”,让渔民帮助把海平面上的原油铲进袋里。
  这并没有什么用──几个月后,很多渔民已经开始在陆地上找一些不需要技术的体力活儿维持生计,其他一些则离开了当地,再也没有回来。
  尽管在学界,“伊克斯托克-I”造成的影响大小仍有争议,但是对于当地人来说,肉眼可见的岩石状全黑原油硬块,仍然在坎佩切湾的海岸线依稀可见,他们表示,在泄漏之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景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8-1-14 10:48:00|显示全部楼层

海洋局:桑吉油轮事故对海洋大气质量影响不容小觑

源自:央视新闻
  目前,桑吉轮碰撞事故已经发生7天了,我们的记者在跟随海监飞机进行航拍勘察时,看到桑吉轮附近有明显油污带。根据测算,油污带长约5公里,呈羽毛状,面积约3平方公里。记者独家采访了海洋局环境检测人员,得出的结论是桑吉轮泄露的油污挥发较快,暂时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后续要根据海上连续监测分析后做出评估,但是由于持续燃烧目前对大气影响很大。
  国家海洋局东海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勇:因为是轻质油泄露,相对来说比其他原油泄漏影响要小得多,因为油的挥发性能特别好,多数都是进入大气,对海洋影响较小。我们也做过实验,我们在实验室的条件下一个小时内90%以上都会挥发,到海上的话,我们没有做实验,但是我们估计10几分钟就没有了。基本上99%以上就进入大气层。现在油的挥发比较厉害,有燃烧有烟气沉降,我们会将大气沉降物带回来分析。
  桑吉轮事故地点距离舟山约400公里,距离上海约500公里,溢油会对海洋生态、渔业和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哪些影响呢?
  国家海洋局东海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张勇:这块应该属于开放海域,离我们人类居住的地方应该很远,影响很小。
  (央视记者 杨理天 王俊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05:03,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