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妙娴|查看: 74259|回复: 82
[影视

上映15天 《流浪地球》累计票房突破40亿元

 [复制链接]
#
跳转到指定楼层

[影视上映15天 《流浪地球》累计票房突破40亿元

 [复制链接]
源自:游民星空
  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巨作的同名电影《流浪地球》昨日公布了首部预告片,短短30秒的视频中,吴京饰演的宇航员现亮相,身处空间站的他即将走出舱门执行任务……
  在这段贴片预告中,吴京饰演的宇航员和另一位俄罗斯宇航员即将踏出空间站舱门,俄罗斯宇航员说道,全世界的空间站都是他们造的,吴京嘴上说着同意,镜头却一转,画面中出现了“Made in China”几个大字。
  据介绍,《流浪地球》电影讲述地球遭遇了一场波及全人类的危机,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顽强自救的故事,将于2018年内上映。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妙娴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妙娴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妙娴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妙娴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妙娴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妙娴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调查:近半数中小学生参与过校外培训 年均支出5616元 高通创投沈劲谈投资小米:高通一贯支持创新者
3# 峨眉山
 无筝123 发表于: 2019-2-10 23:23: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我们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我们离硬科幻电影时代还有多远?

《流浪地球》剧照。
  连日来,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热映中。昨日其“官宣”票房已突破17亿。对这部科幻片,我的朋友圈中不乏批评和质疑的声音,认为其中的科学设定有误,也有明显的科学性硬伤,但我觉得,瑕不掩瑜。需要说明的是,科幻小说是小说的一种,既然是小说,就该允许有虚构和文学化想象,这与武侠片里飞檐走壁的轻功具有相似的功能。说到底,科幻小说和科幻大片有助于吸引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进而支持科技事业发展,但其本身不承担科普功能。
  《流浪地球》叫好又叫座,无论是对科学文化传播还是未来科技发展,都是好事。早在2015年,我写电影《火星救援》的科学解读时,就强烈呼吁重视培育中国的科幻电影。当时,我有感于《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等科幻大片接踵登陆中国市场,票房口碑双丰收。四年之后,看到《流浪地球》惊艳登场,我颇为欣慰。
  因为科幻片上映后,传播面非常广泛,具有全民性的影响力,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商业行为,更代表了一种文化上的软实力,会带动一个国家制度和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输出。
  中国人在科幻片中“搏击太空”并不违和
  很多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基调都是世界末日,人类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美国英雄出手才拯救人类脱离危机。在此类价值观的长期熏陶下,对美国文化的认可就会产生精神上的向心力。而《流浪地球》向全球观众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当人类面临危机时,是“国产英雄”通过中国人的方式站了出来。
  但面对《流浪地球》的火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硬科幻片作为商业影片,电影的制作和宣传发行首先是商业行为,没有必要将之上纲上线,划分政治立场。迎合观众,创造悬念,吸引购票,乃至接下来的IP深度挖掘,开发文创周边,都是电影热映后可以预见的行为。
  长期以来,国内对硬科幻的开拓并不被看好,有人认为观众还不具备鉴赏力,有人认为市场还不够成熟,也有人认为制作流程和技术上还不具备。《流浪地球》的火爆,用事实回应了这些质疑,使得中国人搏击太空、拯救人类的行为不再具有违和感,中国人穿上宇航服也一样会有太空英雄的架势。
《流浪地球》海报。
  国内科幻创作队伍还很弱小
  三年前参加的一次活动,让我这个电影业的门外汉开始直接地感受到,电影不是像我们在大屏幕上看到的那样,只是一种艺术创作。商业大片的制作和拍摄更是一种工业,且是高度专业化、高度精细化的重工业集群。而中国电影整体上还处在从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时代转型的阶段,在不少环节上还存在明显短板。
  硬科幻电影的投资规模很大,资金需求往往上亿甚至十几个亿,而且是一种风险投资,能否卖座还很难说。硬科幻电影投融资模式还有待探索。《流浪地球》的拍摄历经四年时间,其中一度面临投资方退出、资金短缺等困境,是主演自掏腰包6000万才使之得以起死回生。而下一次,面对其他科幻题材时,这种投融资方式还能继续有效吗?
  科幻大片的前提是优秀的科幻小说,目前国内科幻创作的队伍还十分弱小,甚至还没有以写作为生的职业科幻作家。具有全民知名度和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科幻作家,更是屈指可数。刘慈欣挟雨果奖的余威,已经成就了中国科幻界的第一IP。一部《三体》的图书码洋,数倍于其他所有国内科幻小说的码洋总和。
  硬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既要有宏大的想象力,又要有细腻的真实性。在《流浪地球》中,利用木星引力让地球加速,利用行星发动机进行重核聚变,建设规模宏大的地下城市,冰封后的城市,这些宏大且让人震撼的场景,都是后期特效制作出来的。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既要有对艺术深刻的鉴赏力,又要有坚实的理工科背景,在这方面,我们与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就拿社会上对科技人才的理解来说,就通常有些狭隘,以为科技人才只是科技行业的研发人才,但其实还包括科学传播、科普、科学与艺术、科学与教育等领域的人才。
  硬科幻电影制作也需要全流程保障机制
  近年来上映的美国科幻大片和《生活大爆炸》等电视剧中,都不难看出其中浓重的科学文化氛围。这背后其实是源于一种制度设计,它着眼的是利用电视电影强大的传播力来进行科学文化传播。
  这种方法的实现,需要两方面的制度保障:一方面是建立电影和电视作品的科学性审查机制,这并非不允许“大胆想象”,而是尽力避免伪科学的传播;另一方面,在硬科幻电影的编剧、导演、道具制作等环节,要建立科学家、工程师、科普专家参与到电影制作过程中的机制。比如,宇航员在太空中飞行时打开舷窗,应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星空,就需要天文学家和航天工程师的专业意见。
  美国科学院就建立了这样的一个对接机制,当导演、编剧等电影制作方需要对某个专业问题进行咨询的时候,可以找到相应的专家进行把关,提供咨询意见。
  《星际穿越》的科学顾问基普·索恩,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所在的大学为他参与电影拍摄提供学术休假和职位保障,这样做的目的,既确保了电影的科普功能,也有助于彰显大学对社会的贡献,提升大学的声望,就是互利双赢的合作模式。
  《流浪地球》让我们迈出了中国原创硬科幻电影的重要一步,今后我们还将面对《三体》等更高难度的拍摄体裁,建立硬科幻电影制作的全流程保障机制,显然已箭在弦上。
⊙郑永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

  编辑:佘宗明 杨林鑫 校对:危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无筝123 发表于: 2019-2-10 21:08:00|显示全部楼层

《流浪地球》的批判者 正扮演着原著中叛军的角色

源自:观察者网
原文标题:《流浪地球》意外成了中国崛起的试金石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沈逸]
  大浪淘沙,是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2019年春节“刷屏”的《流浪地球》,无意间提供了一块难得的试金石,围绕《流浪地球》的评论,从一个侧面,生动的反映了不同人群对自己,对中国,对未来的认知,成为了谁能够与中国崛起共同前行的试金石。
  从叙事的角度,《流浪地球》其实讨论了三个有趣的问题:第一,非西方主体能否实质性的参与全球宏大叙事的主线,并作出无法被否认的贡献,简而言之,就是,非西方能否成为主体之一;第二,欧美国家事实上长期垄断的叙事结构和话语体系,能否被后来者在主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超越;第三,中国是否可以在想象空间里领先一步,作出一些超越自身当前实力的“丰功伟绩”,包括使用科幻的方式。
  在以“豆瓣”为代表的社区,一批疑似具有某种应激创伤障碍的群体,以近似集体无意识的方式,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站在西方教科书的立场上,以近似原教旨主义的虔诚和狂热,做出了明确的回答:不允许、不可以、不要想;现实中不能做,电影中不能拍,科幻里不要想。“想都不要想”,“想都不应该想”,就是这批回答的基本共性。
  事实上极具讽刺意义的是,正是这批群体的存在,促成了《流浪地球》的大热,并引发了一场远超预期的讨论。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偶然的,因为没人知道《流浪地球》这片子能够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空手套战狼”的方式绝地大翻身;同样没人知道《战狼2》PTSD这种本应该是杜撰的症状居然真的在个别网络社区平台如火如荼的展开,并因此竖起了讨论的靶子。
  另一方面,这场讨论的出现,是必然的,尽管今天的地球并不面临太阳走向消亡的宏大威胁,但国际体系变迁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对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而言,在精神和心理方面,其实并不真的逊色于一场“太阳氦闪”级别的考验;而《流浪地球》中的核心命题:当不知道有没有希望,但注定要有人担当,要有人牺牲,要有人去行动时,应该怎么办的命题,在今天中国现实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考验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极而言之,这个考验,从19世纪中后期中国被卷入现代化以来,就始终存在;能够走到今天,就是无数中国人做出了正确的回应;只不过,在2019年农历猪年春节,这个选择,以借鉴自好莱坞的技术手段,加上一群中国人的创意和演技,可视化的呈现了出来。可视化呈现的结果,是诱发了超大规模的情绪共鸣,这就是历史的必然。
  如果回到原著,《流浪地球》中最经典的场景,是叛乱的终局:在经历了漫长且反复持续的迁移后,因为预言中的“氦闪”(也就是太阳的消亡)没有发生,于是有人认为,被欺骗了;大规模的叛乱发生了,最终仍然掌握着同归于尽能力的联合政府剩余力量,5000人,选择了投降;叛军为了“惩罚”他们,选择取走了他们太空服的能源电池,5000人被缓慢的冻死在地表;然后,就在他们死后,就在叛军还在庆贺胜利的时候,“氦闪”如之前计算那样的发生了,如果地球还停留在原地,那么,将被一亿度的高温瞬间蒸发;拯救地球免于灭亡的人,则静静的变成了冰雕,站在平原上。
  《流浪地球》的批判者,相当程度上严格的扮演着原著中叛军的角色,尽管可能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这种批判是复杂系统的结构性产物,长期以来在国际关系中讨论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软实力”,包括福柯等人所强调的政治权力的“规训”,都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而言,这当然不能说是这些人自己的责任,毕竟这是某种结构性的产物;但正如名为@三F骑士宅幽霜 的网友所总结的,在当下的中国,“跪拜”还是“消化吸收借鉴追赶”,已经梯次出现了两分,而对《流浪地球》的批判,正是“跪拜”这一群体的本能反应,这种反应倒也不能说是纯粹为了理念,更多的是因为这些“跪拜者”,或者,“买办”/“代理”,原先凭借着对舶来知识和价值的本土垄断,获得了某种相当不对称的收益,这种收益注定要伴随着“追赶”的成功而消失;这才是他们远比华盛顿更积极的批判本土追赶派的真实的小心思。
  这种小心思,在中国历史上的每个关键时刻,都出现过;这种小心思,也是支撑“跳船”和“带路”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不过话说回来,但凡存了这种小心思的,以及在不同时期采取了“跳船”行动的,那中国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收益与荣耀,无论是实际的还是心理的,也就妥妥的和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流浪地球》在心理上成为了当下中国的一块“试金石”,让更多的愿意为家园的安全、繁荣和发展的人留在这艘船上,让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入思想并形成共识,这是贺岁票房之外的特殊收益,也是对未来中国最好的献礼之一。
  《流浪地球》春节热映 国产科幻大片时代到来?
1# 贡嘎山
 无筝123 发表于: 2019-2-10 18:23:00|显示全部楼层

流浪地球开启科幻电影元年?媒体:叫灾难片更合适

源自:界面
原文标题:《疯狂的外星人》与《流浪地球》:国王的“科幻新衣”

⊙作者:彭郑子岩


本文涉及轻微剧透,请谨慎阅读。
  即便是如今最痴心于中国科幻事业的人也不会妄自把《疯狂的外星人》称为科幻电影,尽管其与《流浪地球》一样是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也正因如此将这两部电影放在一起讨论才更显得别有意味,因为同样是改编自一位著名科幻作家的不同作品,《疯狂的外星人》与《流浪地球》却都没拍出经典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前者依然是宁浩一贯的荒诞喜剧后者则是稍微包裹了点“科幻糖衣”的灾难片,既不是科幻类型又缺乏必要的科幻元素,那么最近风起云涌所谓的“科幻电影元年”又该从何说起。
  提起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作品,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自然是《三体》,但因为版权方游族的问题,导致这套小说的影视改编始终处于难产状态。《疯狂的外星人》则改编自他的短篇小说《乡村教师》,尽管电影在片头还专门致谢了刘慈欣的这本作品,但光是对照故事梗概,也会发现电影与小说完全已经是两个故事,在不少采访中宁浩也表示就连刘慈欣本人听完宁浩的改编想法,都认为基本与他自己的小说没太大关系了。
  《疯狂的外星人》确实是有外星人出现,这基本上也是唯一与刘慈欣原著相似的地方,但随着外星人坠入地球,被黄渤饰演的耍猴人和沈腾饰演的白酒批发商发现,整个故事就进入到了市井小民与外星人的闹剧中,捎带着的是宁浩对于美式特工精英以及美国文化非常直接的挖苦。
白酒成为了《疯狂的外星人》一大关键武器
  整部电影依然还是宁浩擅长的小人物刻画与荒诞故事编排,耍猴与耍外星人只在外形黑科技“一线”之间。从文本表意上看外星人、人类与猴基本上构成了通俗层面的文明差距,显然当这种文明差距被放进中国这样一片土地时,作为中国导演的宁浩展现的则是典型的“把对手拉入我的层次,再用丰富的经验击败它”。面对黄渤与沈腾的欺软怕硬的中国智慧与博大精深的“酒文化”,纵使你是具有更高智慧的外星生物也得被喝尽兴(喝蒙了)导致前功尽弃。
  不过这样一出极具现实意味的荒诞故事,相比科幻小说的壳子更多是其实被嵌套在春节情景喜剧当中,尤其是因为有着当下国内最有观众缘的两位男演员──黄渤与沈腾加盟,使得很多即使是小品水准的台词与桥段也能引得哄堂大笑,当然这其中也不乏地区差异,因为有黄渤地道青岛话的加成使得我同场的山东老乡们都乐不可支,更何况作为山东特色的劝酒文化的加入,全场气氛可谓到达了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效果。
徐峥通过动作捕捉技术饰演了外星人
  当然如果不是特别关心这部电影的观众大概只会觉得演员表里写徐峥是因为他在结尾彩蛋中有过出场,但其中那位戏份颇多的外星人其实也是由徐峥作为的动作捕捉对象,这大概是这部电影在技术层面最靠近科幻类型的地方。不过就如宁浩自己所言,多数普通观众对于科幻的认识其实还停留在大量特效场面的层面,这基本上也就触及到了同档期《流浪地球》的主要问题──拥有壮观的特效场面就能称其为“科幻”吗?
  因为《三体》在国际上所收获的众多奖项,自然使得刘慈欣成为了中国科幻小说最知名的代表人物,中国电影要在科幻类型上取得突破,改编他的小说自然是水到渠成的选择,起码天然上刘慈欣的书迷就能直接转化为电影的观众,更何况不少科幻爱好者所具有的不俗传播声量。事实上作为商业电影的《流浪地球》在宣传上走的也是这一思路,作为春节档唯一做过点映和首映的电影,其主要面向的受众基本都是资深科幻迷以及影视从业者,前者自然会为能在大银幕上看到大刘的作品而激动,后者则因为见证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突破”而兴奋,在这种狂热的氛围下,《流浪地球》的前期口碑的确让人对“中国科幻电影”产生了些许期待。
  但显然《流浪地球》即便是与原著小说相比也做出了大量的改编,尤其是在体量上,前因一笔带过,电影将戏剧冲突都集中在了地球将被木星瓦解这一重大危机上,这自然是有电影与小说体裁不同的因素,但从成片来看,截取这一片段大概是因为其更有空间去展示各种视觉奇观。
  应该说从开场一段的展现的确超出了之前对国产电影在视觉呈现上的想象,尤其是对地球推进器和地面冰原的视觉想象力,如果加上了解背后大多数特效工作都是由国内团队自主完成,在视觉层面上《流浪地球》的确是对国内影视工业化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不过能做出好莱坞1.0时代的特效并不能掩盖该片在故事以及人物刻画层面的糟糕,甚至整个故事从根本上说并非是以科幻类型片的思路在叙述,反而是裹着科幻的“糖衣”在展现各类灾难片的类型元素。
被冰封的北京
  《流浪地球》想要展现的“科幻”不可谓不多,天上有环形空间站和人工智能作为领航员,地上则是成千上万的地球推进器、救援队队员身穿的机甲防护服。当然最科幻自然是因为太阳百年后将会毁灭地球,因此人类只能放弃一半人口与星球,带着地球踏上寻找新家园的“流浪地球计划”,整个这一计划在电影开场与结尾被以故事简介的方式叙述了两遍,却没有被作为真正的科幻概念以更具象的方式在电影中展现,但其实这个计划恰恰是整个这一科幻的核心要素,围绕着“流浪地球计划”所产生的争议、分歧、执行甚至屠杀其实才是足以构成一部科幻类型片的最佳要素,却都一一放弃了,电影最终选择了地球遭遇木星瓦解作为主要危机事件,最终的呈现效果便沦为了《世界末日》、《后天》以及《2012》的大杂烩。
  如果抛开所谓的科幻包装和逻辑硬伤去看《流浪地球》,几次危机事件解决都还是显示出了不俗的完成度,并且因为熟悉地标的惨状得以“顺利”展现,很容易让观众产生代入感。而在特效有进步的情况下,国内演员在这种灾难类型片的表演几乎也可以说是“灾难级”的,人物互动少有不是尬聊的情况,就连角色在情绪爆发时爆的粗口都是标准播音主持腔,相较之下电影里部分隐晦的大国崛起幻想与国族自豪都算不上什么大问题,拍大片就忍不住想输出价值观这种事大概也是从好莱坞学来的。
真的就“科幻元年”了?
  要拍好一部灾难片其实并不容易,好莱坞拿得出手的灾难片大多也是建立在庞大而精巧的工业体系之下,虽然大过年的高呼“灾难元年”确实欠妥,但以灾难类型片去开启“科幻电影元年”无论如何也是不合适的,更何况宁浩都说了“为什么科幻有元年,为什么功夫片、爱情片就没有元年?这是个歧视吗?这还挺有意思的,是一种话语霸权。”
  春节档走进影院的多数普通观众也的确不会仔细去厘清科幻片与灾难片的概念,作为商业电影有票房追求使用这种营销话术无可厚非,但对于大多数讨论来说,很难找到这种跟风吹捧的意义与价值,先承认是不是,再探讨好不好,科幻的基础总归得建立在科学理性、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吧。
  《流浪地球》春节热映 国产科幻大片时代到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
 无筝123 发表于: 2019-2-5 20:23:00|显示全部楼层

《流浪地球》来了!3分钟带你看中国科幻升级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流浪地球》来了!3分钟带你看中国科幻升级

  1988年,中国第一部儿童科幻片《霹雳贝贝》与观众见面,让中国观众看到了中国自己拍摄制作的“科幻片”。电影讲述了男孩贝贝在刚出生的时候遇到了来自宇宙的外星飞船,由此获得了带电超能力的故事,片中新奇的科幻元素受到了当时观众的喜爱。
  1990年上映的影片《大气层消失》沿着中国“科幻片”的车辙继续前进,影片讲述了剧毒 品泄漏烧穿了某地区上空的大气臭氧层,使全球生命危在旦夕的故事。
  2008年,周星驰导演的电影《长江七号》再次把科幻元素带到中国观众面前,但此时中国的科幻电影仍然不同于好莱坞拍摄的“硬科幻电影”。
  2019年,随着春节档影片《流浪地球》的上映,中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硬科幻电影”,随后还将有《明日战记》、《拓星者》等科幻电影陆续上映,这一年也被众多电影人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新京报编辑:郭冠华 实习生:张博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3 21:23,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