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713|回复: 35
#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曾“消失”荒岛30年 离休后给自己这样定位

 [复制链接]
  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广东汕尾人,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区田墘镇,祖籍广东省揭阳县玉湖镇新寮村,交通大学1949届校友,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 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省科协荣誉委员,曾任前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19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以及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
  为保守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在研制核潜艇期间,淡化了和家人之间的关系。30年之后他的工作可以公开了,家里人才知道,他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
  2014年1月黄旭华当选中国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年10月25日,获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1月9日,获得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类奖项。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妮爱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妮爱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妮爱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妮爱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妮爱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妮爱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7省未公布社会抚养费 律师称若被拒将起诉 环保部督查京津冀地区严重空气污染
#
 antibody 发表于: 2020-1-10 10:56: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旭华:为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旭华:为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

  “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新京报快讯(记者:张璐)从开始参与研制核潜艇,黄旭华就知道,这将是一辈子的事业。“甘于无名”,是他做出的郑重承诺。
  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他潜心技术攻关,为国家利益隐姓埋名三十年,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今天(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黄旭华院士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黄旭华原本的志向是子承父业,从医救人。但在抗战期间,中国被日军战机轰炸的经历,让他萌生了学航空学造军舰用“科学”救国的想法。此后,他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上世纪五十年代,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核威慑,国际上一些军事大国纷纷加强了核潜艇这一新型武器的研制工作。1958年,作为国家最高机密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这项“天字第一号”绝密工程选中了当时34岁的黄旭华,他成了最早研制核潜艇的29人之一。
  “进入这个领域就不能出去,得干一辈子,犯了错误也不能出去,要留在这打扫卫生,以免把国家机密带出去”。在最初接触这项工作时,他就知道,由于他所从事的工作保密性强,这也意味着他要当一辈子无名英雄。“参加核潜艇工作,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我不希望出名。”黄旭华说。
  在此后的30年时间里,黄旭华再也没有回过广东老家,他的父母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北京做什么,只能通过信箱和他保持联络。直至1987年,黄旭华将《文汇月刊》发表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寄给了母亲,92岁的老人这才知道了三儿子为中国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了30年。
  尽管对家人抱有亏欠之情,但黄旭华明白,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用“土”办法解决最尖端问题
  核潜艇,是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 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我国提出请苏联帮助研制核潜艇。赫鲁晓夫傲慢地表示,核潜艇技术复杂,花钱多,中国没有水平和能力研制。毛主席听后表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在缺少专业人才和专业材料的情况下,黄旭华和研制团队只能摸索前行。“开始大家都以为把核反应堆安到常规潜艇上就是核潜艇,其实完全是两回事。”大家搜罗国外浩瀚的报道和保密极高的核潜艇相关资料,拼凑出核潜艇的概貌。“我们用放大镜去找,找出它的疑点;再用显微镜扩大,晓得它的内容;再用自己的知识,用‘照妖镜’鉴别真假。”黄旭华所说的“三面镜子”,映照出研制团队工作的艰辛。
  此时,别人从国外带回导 弹核潜艇的玩具模型,成了团队研究的直观参考资料。他们把模型团队拆解分装了好几次,最终发现跟他们推演出的设计图基本一致。
  没有高科技,团队有时也用“土”办法解决问题。为了控制潜艇的重量,黄旭华想了个极其麻烦的办法,在船台入口处摆了个磅秤,凡是拿进拿出的设备和边角余料每天都要过称并记录在案。这样坚持了几年,潜艇下水做定重试潜时,重心和浮心完全在控制范围内。
  凭着这样的精神,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
  在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中,黄旭华亲自上艇参与试验,成为当时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他说,核潜艇里里外外,没有一件设备、材料、管道是进口的,都是中国自己造的,设计上留有相当的余量,建造过程中也经过严密的检查和及时复查,按说是有把握的。“但是否还有哪些超出知识范围,是否有没认识到的潜在危险?我只能跟它一道下去,在深潜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我可以协助马上采取措施”。他说,自己下去一定要把实验数据完完整整拿回来。
  1970年12月26日,凝结了黄旭华和众多研制人员心血的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顺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
  如今,95岁的黄旭华已经不再科研第一线,他把自己定位为啦啦队的队长,为年轻人搞新技术“鼓劲、撑腰”,鼓励他们放手去干。
  去年,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这份光荣属于核潜艇战线的每一员。”他说,“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们,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
⊙记者:张璐

  编辑:张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06:45,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