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问薇千柔|查看: 22265|回复: 78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此次疫情传播有哪些特点?如何有效防护?李兰娟院士回应

 [复制链接]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问薇千柔 发表于: 2018-10-11 18:28:00|显示全部楼层|只看大图|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此次疫情传播有哪些特点?如何有效防护?李兰娟院士回应

 [复制链接]
  李兰娟,女,1947年9月13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感染病(传染病)学家、中国人工肝开拓者、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
  1973年李兰娟从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担任主治医师;1974年至1975年在浙江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系学习;1983年至1984年在浙江省卫生英语进修学校英语口语班学习;1986年申请到了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青年科研基金,开始进行人工肝技术的研究;1993年至1996年担任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1996年至2007年先后担任卫生部传染病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1998年至2008年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党组书记;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年获得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李兰娟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是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问薇千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问薇千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问薇千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问薇千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问薇千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问薇千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贵港市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三年作战实施方案:钢铁类 已经删除
1# 贡嘎山
 土狗蛋蛋 发表于: 2020-2-15 10:34: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李兰娟院士回应阿比多尓、达芦那韦质疑:跟专家讨论用,而不是推荐药

源自:界面新闻
原文标题:李兰娟院士回应阿比多尓、达芦那韦质疑:跟专家讨论用,而不是推荐药

  李兰娟院士在接受《我们》视频采访时回应近两日有关阿比多尓、达芦那韦的质疑。“(阿比多尓、达芦那韦)按照这个(体外试验)浓度才有效果,我们如实地跟专家讨论用,而不是说去推荐这两个药,仅仅是个研究的数据。”
  2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团队公布最新研究成果,认为阿比多尔、达芦那韦两种药物可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并有消息称,李兰娟院士表示,抗艾滋病药物克力芝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效果不佳,且有毒副作用。她建议将以上两种药物列入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
  但是该荐药引发行业内质疑,根据其荐药数据,该两款药物的生物活性较差,尤其是达芦那韦,若要实现有效浓度,患者或需服用上万片,副作用远大于疗效,且不可能实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
 土狗蛋蛋 发表于: 2020-2-2 19:04:00|显示全部楼层

儿子眼里的李兰娟院士:她一直都没有抛弃自己医生的身份

源自:界面新闻
原文标题:儿子眼里的李兰娟院士:她一直都没有抛弃自己医生的身份 源自:新民晚报


郑杰和母亲李兰娟院士的合照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妈,等你回来。”
  2月1日,郑杰发了一条朋友圈。
  同一天,《李兰娟院士带队出发驰援武汉》的新闻被无数人转发。
  抗疫之战打响以来,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一批科研人员备受社会关注。被网友称呼为“李奶奶”的李兰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疑问,我们专访了李兰娟院士的儿子郑杰先生,希望从他的视角里,阅读到一些关于李院士的别样片段。
从视野里消失了整整六天的母亲  “日历上,她自1月17日后,就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了整整六天……深夜送她回去的路上,她又冷又困,从18日开始到28日,她没有一天不是2点之后睡的。”郑杰在个人公号中写道。
  尽管文字中透露出不舍,郑杰谈及母亲此次出征却显得淡定。“我们虽然担心,但更多的是相信。”郑杰说,“她做事有一股‘倔’劲。”为祖国奉献被李兰娟这一代人视作本职。“这个时候谁也拦不住她,而且祖国确实需要她,所以我们只能在后面默默地支持她。”郑杰说。
  快节奏的生活,对李兰娟来说可能是一种常态。
  作为一个医疗工作者,李兰娟每天6时左右起床,8时开始门诊。“她已经形成习惯了,晚上睡得再晚,早上起床的时间都是固定的。这点也是我佩服她的地方。”

李兰娟院士留言板界面

  郑杰早年在互联网行业创业。熬夜加班对他而言是家常便饭,但在和母亲共事创立医院的时候,他才真实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有时候比IT行业要大得多。面对疫情或重难症患者,三班倒的值班制度,医院开诊后陆续到来的患者,这些都需要医务人员不断根据情况去调配自己的时间。
  “包括节假日的安排,医院的节假日安排也和一般的互联网企业不太一样。”郑杰说,“他们常常要处理一些即时突发的情况。”
  电视上,李兰娟的一口绍兴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后续希望减少一些媒体的采访,她确实是太累了。近期真正的工作在疫情防控上,对此,她还想多花点精力。另外,还有一些病毒相关的疫苗和药物的研究工作。”郑杰说,“作为儿子,我希望能够在背后支持母亲,当然也希望她不要太累。然而现在这个时候,百姓很希望能够听到一些专家的声音,希望对最新情况有一些准确的理解。他们必须出来说话,也希望媒体传能准确地传达给百姓。为此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个小班子通宵开发‘李兰娟院士留言板’这么一个小工具。它能给武汉前方的百姓和一线医护人员一个传递心声的渠道。”
  您在背后为母亲做了这么多。那么,是否可以将你称为李兰娟后援团团长?郑杰闻言哈哈大笑。“她现在有好几个后援团,包括她在浙大一院感染科以及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团队,我们树兰集团旗下的医院和各个部门、几个公益基金会,和一些兄弟公司的大数据团队等。总之,有很多的后援团在支持李院士为祖国效力。如果说我是总团长,那可能还是不称职的,我只能做到我力所能及的事。”
常不在家的她其实为家里牺牲很多  “李兰娟不在家。”外婆音色洪亮。
  这样的片段常常浮现于郑杰的童年记忆。诞生于双院士家庭,郑杰没有得到父母太多的陪伴。“我基本上是由外婆带大的。”他说。郑杰的父亲郑树森是肝胆外科、肝移植专家,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李兰娟与郑树森这对院士伉俪,也被人传为佳话。
  李兰娟院士本人曾在媒体采访透露,她一直珍藏着病人的感谢信,还曾把这些与病人交流的记录会汇编成书。“是的,病人的信有很多。团队一直都帮她保留着。”郑杰肯定。
  然而当谈及“母亲曾送给自己什么珍贵的礼物”时,郑杰却沉吟了许久才回答:“母亲给我的礼物,我想了想。好像还真的不多。”
  说着他又有点笑了:“我觉得很多时候,不是她对我说过什么,或者做过什么。而是她和父亲两个人的一些行为,无形中对我传达和教育了什么。”
  郑杰从小觉得母亲做每件事都非常认真,“今日事今日毕”也是她一直恪守的行为准则。“她一直觉得小孩不仅要学习成绩好,人品也要好。”郑杰说。尽管他从小成绩优异,李兰娟对郑杰要求依旧严格。“我小时候最怕的是如果成绩不好了,学期末的时候要怎么办?”郑杰说,“平常从身心角度,她对我们是很关爱的。”
  李兰娟求学时期,大家主要学习俄语。所以直到工作多年后,才开始学习英语。“我印象中母亲和父亲,听着磁带重新从一个个单词开始学起的。”郑杰说。此时李兰娟的医务工作已经相当繁忙,除了临床工作还有大量的研究。“我小时候的印象,经常深夜的台灯下,看到他们一边补学英语,一边看国外论文。”郑杰说。
  李兰娟的丈夫郑树森40岁左右那年去华西医科大学读博,毕业后李兰娟又支持他前往香港攻读博士后。“那段时间,母亲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我们一家四口。这应该是我还在念中学的阶段。”郑杰回忆,“当时我爷爷在老家生病了,我母亲也没有和我父亲说,就自己带着我,抱着弟弟去老家给爷爷挂吊针。一直到治好,这件事她也没和父亲提。小时候我们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一般,一直到我父亲那个时候从香港回来,我们家才有了彩色电视机。”
冷静是传染病学家基本的自我要求  “她一辈子对职业的这种进取心,让我很受鼓舞。”郑杰说。不仅是丈夫不断求学的坚强后盾,李兰娟自己在求学进取方面也一直很努力,直到当上院士也没有放弃。
  “这是一种拼搏精神,我后来才慢慢感受到。因为他们几乎没有娱乐时间。我父亲当上院士后,偶尔看看电视,也会被我母亲督促去看论文。”郑杰说。
  “就是这种可能稍稍有点过的努力和严格。”郑杰说着笑了。
  李兰娟求学期间曾经面临选择。一个是做老师,一个是赤脚医生。老师当时的工分回报比医生还高,然而李兰娟还是选择了做赤脚医生。“她觉得做医生还是学到很多东西,而且服务父老乡亲的意义也很大。”
  因为工作认真,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认识李兰娟。“所以当时就有句名言──进门狗不叫。就是说赤脚医生和百姓已经熟到你进他家门,他家的狗都认识你了。”
  率先提出武汉“封城”,郑杰认为李兰娟在重大的事件面前,一直果敢冷静。
  “作为传染病学专家,这其实是一个基本的自我要求。因为专家学者不做表态,更加没有人说了,是吧?所以她和钟南山院士,作为国家卫健委特别专家组的这次武汉之行是非常关键的,他们去看了现场,然后连夜回到北京汇报。”郑杰说。
  在抗击SARS时期,浙江省2003年4月出现第一例SARS患者,除了快速对患者所在的小区进行隔离处理外,李兰娟同时进行了病毒的分离和研究。“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使得浙江省中除了3-4个患者,没有其他民众以及医务人员被感染。”
  因为对职业的坚持,即使在担任政府领导岗位期间,李兰娟依旧没有间断过临床门诊和医学科研。“她一直都没有抛弃自己医生的身份。”郑杰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06:40,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