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683|回复: 6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若耶非耶 发表于: 2008-7-24 17:10:48|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乡村·农业《北川羌族民间情歌选(新稿)》后记

 [复制链接]
               一

      羌,在地理上介于汉藏之间,曾是一个“腹背受敌”的族群。明代以前,吐蕃要控制川西平原汉人势力向西扩张的霸权,汉人要防止吐蕃势力南下的野心,北川都夹在中间,任何一方的风吹草动,北川羌人都四面楚歌,成为无辜的牺牲者。

      宋政和四年(1114),大宋王朝官方在北川县城(时称石泉县,治今禹里乡)设立学宫,招收羌人(时称番或羌番)子弟入学。这是北川历史上见诸文献记载最早的学校。在这样一个偏僻之地,学校设置之早,足见统治者对这一地区的高度重视。

      明代,北川羌人不仅被大规模围剿,还被一步一步戴上了汉人的“帽子”,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顶戴了数百年的“帽子”才被有序地从一个又一个人的头上摘下。他们被“落实了民族政策”,回到了祖先历史本来的序列,并开始了这个序列的延续。

      北川羌人的历史,是逐渐接受汉文化的历史。

      

      北川羌人的历史,是不断对抗汉文化的历史。

      北川羌人的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缓慢接受与顽强的自保中向前爬行。相对于那些传统文化没受汉文化冲击的羌族地区和川西的汉族地区,今天的北川羌族,呈现出似羌非羌,似汉非汉的面貌;徘徊在似羌非羌,似汉非汉之间。

      但流淌在他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和族群精神,又注定了她仍是现代羌族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他们对自身族群身份的回归和强调如此强烈而令人震撼。

      我们也由此看到了这个族群在刀枪箭弩那血与火的拼杀中所锤炼出来的坚韧和刚强。

      

               二



      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民间说唱,不仅是他们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表达感情和娱乐的重要方式。正因如此,成就了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由于北川羌人辛酸而顽强的历史,使得她在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歌谣中表现出丰富生动的文化现象:对汉文化的接受和改造。

      或悠扬、或高亢的歌声,或独唱,或对唱的形式,曾是北川山水画卷中最动人的人文色彩。只不过它在时代向前迈进的脚步中,淡化了。许多歌,甚至已经退化成谣。在说(讲述)唱这些作品时,主要以四川方言为主,同时,又有极为浓厚的北川地域特色。

      北川羌族地区,蕴藏着太多的民间文学瑰宝。

      你在唱,我在想,

我是河中大石头;

过了多少浪渣子①,

撞过多少毛木头②。


      (选自《对歌》。①浪渣子,河中飘浮的东西,意为还没有什么事物没遇见过。②)毛木头,楞头青,意为挫败了许多自以为是的对手。)

      你要唱来我不怕,

      我的山歌使架架①;

      两边忘了索子捆②,

      散了寨子一坝坝③。


      (选自《对歌》①使,用。架,过去,在北川羌人村寨中,有不少用树杆横竖捆绑而搭成的“架”,用来放置刚刚收割回来的麦子、玉米等,待其晾干以后,再进行脱粒。②索子,绳子。③散,跨。坝坝,指村寨中较为宽阔、平整,似小广场的空地。一坝坝,谓很多。)

      山歌子来啥好听,

      一无苗苗二无根;

一无苗苗往上长,

二无苗苗土里生。



     (选自《对歌》)

      坝底下来岩对岩①,

      婆娘女子穿草鞋②;

出门一声山歌子,

回来一背丫丫柴③。


     (选自《对歌》①坝底,即今坝底乡。②婆娘女子,泛指女性。③背,满满一背篼。丫丫柴,树的枝丫。)

      青片下来湾又湾,

      大禹生在石纽山①;

要看风景禹王庙②,

美女出在坝底关③。


     (选自《对歌》①石纽山,今禹里乡,大禹出生地。②禹王庙,在石纽山下。③坝底关,今坝底乡。明代在此设有军事城堡,名坝底堡。俗称坝底关。)

      正是这些从日常生活中不断生长出来的歌谣,伴随着锅盆碗瓢的酸甜苦辣,伴随着打情骂俏的七情六欲,伴随着婚丧嫁娶的喜怒哀乐,散发出优美的人性光辉。

               三

      1987年,在刘大军、邓天富、罗胜利先生的指导和关照下,我参与了北川县民间文学故事、歌谣、谚语(当时称民间文学集成)的收集整理工作。这项工作的成果,就是内部印行了上、下两册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北川县资料集》。限于当时的印刷条件和水平,印刷和装订都较粗糙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北川县资料集》,不仅有错字、掉字,而且还有少数歌谣重复。这项工作结束后,我将自以为较好的情歌抄录在稿子上,并在工作中不断地收集新的内容。到1995年,将这些作品分类整理成《北川羌族情歌选》,约有作品130多首,并送给几位担任领导职务的羌族同志审阅。稍后,我将稿子带到成都,请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周礼成主任写序。周礼成主任根据我提供的相关资料,欣然同意。这样,周礼成主任的序言就放在了目录之前。

      1995年11月,我离开北川时将稿子带到了江南,积累的原稿资料也在离开北川时处理掉了。2006年,我和北川政协赵兴武先生说起有这样一个稿子,他说可以想法将其印出,稿子就到了赵兴武先生手里。后来,这个稿子没有印,我就请赵兴武先生将稿子交给我在北川建委工作的弟弟。5·12大地震灾难发生后,我和赵兴武先生偶然说起这个稿子,他才告诉我稿子已经交给我弟弟了,而我弟弟已在5·12大地震中罹难,稿子的下落也无从知晓。

      对于那个稿子,尽管赵先生说有的歌谣已在其他书上看到过,但我仍认为自己整理的那个稿子还是有独特的东西,因为所有这些歌谣都采自民间,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也是很正常的。凝聚了八年心血的稿子丢了,总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为弥补这个遗憾,我根据保存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北川县资料集》,再凭记忆一点一点地搜索,重新理出了现在这个稿子,仍名《北川羌族情歌选》。依我的记忆,新稿与旧稿相比,大约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恢复率”,即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的作品与旧稿基本相同,而另外一部分的差异就大了。有的新稿上有,而旧稿上没有;有的旧稿上有,而新稿上没有。而有的作品则已根本无法“恢复”。如,《送郎当红军》一首,它把情妹送郎当红军的细腻情感、声声嘱托、切切担忧叙述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但它却消失在了512这个黑色的日子。

      但愿旧稿在弟弟在天之灵的护佑下,会重现于世。

                                                                                                                                     2008724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若耶非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若耶非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若耶非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若耶非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若耶非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若耶非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佛门高僧印诠和尚的书法 大足荷花
2# 四姑娘山
 楼主|若耶非耶 发表于: 2008-7-30 17:05:0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情爱,引领我们前行(前言)

羌,是见诸甲骨文而至今仍在生息繁衍的族群。

他们是炎帝和大禹的裔孙。北川是大禹的出生地。

在历史年轮中,北川羌人曾备受蹂躏、践踏,甚至杀戮。他们的物质文明在血腥之灾中被毁灭殆尽,只有精神文化的旗帜,还内在而坚固地支撑着这一族群的自我血性。



纳吉纳那的歌,

不唱不行啊,

唱起这些歌,

才是我们自己的。

……

──(北川羌族《纳吉纳那》选)

纳吉纳那,羌语,意为关于男女的歌。纳吉纳那(情歌)妖艳的花朵,使北川的山水充满了盎然生机,使北川的山水有了灵魂。

情爱,如奔流不息的湔江之水,滋养着他们的文化。

情爱,如火塘不熄的神秘之火,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在这条两情相悦的河流上,对异性的冲动与渴望、邂逅、单恋、热恋、失恋、艳遇……那一切刻骨铭心的人性跳动,无不在他们灵与肉的博弈中掀起缠绵悱恻的涟漪和浪花。在这条河流上,他们享尽了艳福,也吃够了苦头。他们在不可告人的快乐之中,获得了灵感,获得了无穷尽的创造力,获得了接近生命本原的奥秘。

这条河流把他们的人生浸泡在了酸甜苦辣之中,演绎了一出又一出悲欢离合、催人泪下的故事。天上的云彩和羌寨的风物在河面上映出的倒影,飘逸着奇丽的风雅和浪漫。至情真爱,使他们被历史蹂躏的生命有了美学和哲学的深邃,变得伟大、崇高和不朽。

这不仅仅是一条河流,

它是这个族群生活的主题。



北川羌族,居住在高山峡谷之中,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存条件,锤炼了他们不屈不挠的性格,锻造了他们乐观、豪爽和豁达的胸怀。

清早起来就唱起,

屋头没得半颗米①;

翻过梁梁借一碗②,

煮到锅头又唱起。

-(选自《对歌》①意为断炊。②北川羌族大多居住在山脊两侧,他们称山脊为梁梁。)

也许,把精神追求置于生存之上,正是他们生生不息的秘诀。在劳动和生活中,他们用智慧创造了自己的文学艺术。他们既是这些作品的作者,也是这些作品的表演者。由于他们有语言无文字,口传心授就成为传承族群历史文化的主要方式。田间地头、村寨坝坝、火塘边、神林旁……到处都是他们的舞台。他们把身心托付山水,与山水融而为一,在自得其乐中,承传族群的苦难和辉煌。

顾颉刚说:“一切诗歌的出发点是性爱。”在丰富的文学艺术中,人性直露的情歌最为撩人心旌。

他们或把爱当成宗教,尝尽循规蹈矩的甜蜜。

他们或把爱当成艺术,阅遍放任自得的春色。

在这里,你会看到,爱因坚信、执着而迷惘。爱,就是心疼,就是犯傻的能力。千百年来,或悠扬轻唱,或粗犷高歌,问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但一代又一代的北川羌人,仍然没有找到答案。

在这条河流里,我们能够听到《诗经》滥觞那古老而朴实的韵律,可以领略“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那一嗔一娇男女风情的秘境,陶醉在肉体的喜悦中,体验无序、自由而流淌的生活。
  2008年7月29日

[附记]在散失的《北川羌族民间情歌选》开篇,也有一篇前言,对北川羌族民间情歌作了整体的介绍。当今天重写前言的时候,我从书架上捡出了母广元先生赠送的《羌山情歌》,将刘大军先生的序和母广元先生的开篇语认真阅读之后,深感他们对北川羌族民间情歌的状况已有了非常精彩的叙述,特别是在外界对北川羌族的了解日益增多的背景下,如果再写一篇那样的介绍已毫无意义。于是放弃了“恢复”旧稿前言的想法,而写了这样一篇不伦不类的开篇,权作新稿的前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若耶非耶 发表于: 2008-7-31 09:39:44|只看该作者

北川羌族MM

北川羌族MM们,这是一个时尚的地方。

纪念禹生北川4133周年活动6.jpg

纪念禹生北川4133周年活动7.jpg
4# 金佛山
 楼主|若耶非耶 发表于: 2008-7-31 09:42:09|只看该作者

北川羌族MM

北川民间祭祀大禹仪式上的MM们

纪念禹生北川4133周年活动48.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罗子兰 发表于: 2008-8-18 23:24:55|只看该作者
看到那些欢乐的羌族妹妹,再想想消失的北川,怎不让人泪水连连.
6# 青城山
 何晓 发表于: 2008-11-14 14:11:08|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罗子兰 于 2008-8-18 23:24 发表

看到那些欢乐的羌族妹妹,再想想消失的北川,怎不让人泪水连连.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北川土著 发表于: 2008-11-21 17:27:21|只看该作者
我顶,清寿的哥是北川的才子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19:06, Processed in 0.2496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