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710|回复: 8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13-9-19 23:46:2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从十万年前非洲古河说中国古盆塞海

 [复制链接]
从十万年前非洲古河说中国古盆塞海
源自:《中国科学报》杨济华
20139月国外《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报导,英国赫尔大学水文学者Tom Coulthard和他的同事,利用撒哈拉沙漠地区的详细地形数据,了解水流如何从山地向北方流动形成湖泊和内陆三角洲,并在一些情况下到达地中海而创建的计算机模型的最新研究表明,大约在距今13万年至10万年前的间冰期,与现在相比,非洲季风能够到达更北部1000公里之外的地方,季风所带来的暴雨可以滋润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山脉。
Coulthard说,该地区在最大季节性暴雨时节,每一条主要的河流都能够带走大概相当于尼罗河四分之一的水量。这些河流可以在沙漠中创造植被繁茂的“绿色走廊”和大片水域。这样一来,季风暴雨滋润了穿过撒哈拉沙漠的河流,撒哈拉沙漠曾经处于向北流动的三大水系的纵横交错之中,这为人类向欧洲和亚洲的第一次迁徙创造了可能,即早期现代人类就可以经此迁移到北部地区和其他大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动画 朱赢椿实验性概念作品《空度》上海书展首发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9-19 23:47: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与此相似,以及被遗忘的是大约在距今两万年至五千年前的中国西南古盆塞海时期,开创的人类远古联合国和盘古-嫘祖文明。把《山海经》看成类似“涸海古卷”而得以保存,这一方面强调了中华文明是“海洋文明在先,农耕文明在后”的文明,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中华文明是属于人与自然及天下和谐持久双赢的文明。

1、把《山海经》看成是《涸海古卷》,应用到在盐亭天垣盘垭村发现的盘古碑石及洪水朝天等传说和大围坪盆塞海海啸遗迹地貌的创世神似,那么和被称《死海古卷》的以色列《圣经•创世纪》结合,可看成是一个完整的全球历史演化序列,它说明人类和人类文明的起源有两个孵抱期:一是非洲到中东的地区,一是四川盆塞海及周边东南西北中的地区。人类的大迁徙,就在这两个方向有过多次的来回。这再应用到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川三星堆-金沙遗址文明起源上,都能给予合理的解释。

因鉴定大围坪盆塞海海啸遗迹地貌,要采用计量历史学或计量地质学的技术创新。如其中,中科院遥感所及挂靠该所的“遥感考古室”,可给予帮助;其次云南大学的天文高能物理学家喻传赞教授,用高能实验测定湖泊沉积等材料,得出的我国近一万年间气候变化曲线的峰值图,也可给予帮助;另外2008年5·12大地震发生后张岳桥研究团队,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白龙江等长江上游水系作野外考察。他们选取岷江上游、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上游3个古堰塞湖进行沉积、构造及年代学研究,结果发现岷江上游,在史前7-1万年(主湖期可能是3~4 -1万年)期间,存在一些长约30Km,河道堵塞近10公里大型的堰塞湖。更为有趣的是,这些堰塞湖在大约1万年左右全部溃坝了,其水量足以淹没整个四川盆地。这部分映证了何拔儒首创嫘祖历史的盆塞海猜想。那么远古地震──堰塞湖──盆塞海──大围坪──海啸有关联吗?

2. 先看看海啸的定义吧。我国的旧地貌学教程说海啸是一种巨大的海浪,主要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海岸崩塌、滑坡等海底地形大规模突变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一种重力长波,而遗漏特别是还有神秘的古陨石引发古代海啸之说。

例如,中国年青的地震地质学家李德文博士,是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的研究员。1986-1990年就读华东地质学院地质系本科;1990-1994年在核工业208大队从事地质调查工作;1994-2000年攻读北京大学地貌与第四纪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00-2004年为南京大学博士后/教师;2004-2007年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7年至今为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副研究员。2008年任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基础理论及其在活动构造探测方面的应用研究。他先说:“A、从来就没有过海啸地貌学,更不会有什么内蕴海啸地貌学。B、四川盆地如果有过海啸留下的证据,那也只能是沉积证据而不大可能是地貌证据。C、讨论问题最重要的是证据以及证据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新观点的支撑,对论据的科学表达是很重要的。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去亲自查看吧?D、海啸是专指由津波-tsunami引发的自然过程,是一种与潮汐完全不同的地貌营造力。也就是说,海啸证据这种说法本身就包含了它的成因意义,用潮汐理论来解释海啸证据是自相矛盾的”。

但后来李德文先生却改口了,他说,海啸的成因有多种,常见的是地震断层引起的,另外还有海底滑坡, 海底 火山塌陷和外星撞击洋面等类型。李德文是在得知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地理系布赖特教授等科学家的资料提示下改口的,这丰富了他爱的地貌学教程和最新的地貌学百科全书的定义。他说:布赖特教授是研究海啸的, 并在剑桥和伦敦地质学会出版过这方面的经典文献,但他主要的工作,是致力于外星撞击地球引起的海啸。

李德文谈到为何人们保守时说,发现还有神秘的古陨石引发古代海啸的异常的地学现象是好事儿,但是如何合理解释这些现象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应根据在用海啸解释所发现的现象时,最好能够明确一下属于哪种成因类型。

3、这里涉及形成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的间断变化的景观,是类似外星陨石撞击地球引起的海啸和地震断层引起的海啸以及海底滑坡、塌陷等因素的概率组合都有。李德文先生会说,国内民间学者关于此研究如果在构造地震成因与地外成因之间游离, 将无助于问题的深化和解决;而且他借布赖特已这样暗示了,所以.李德文先生感到困惑,要求国内民间学者提供有关布赖特建立海啸地貌学的支持性文献。其实李德文先生可以自己亲自到澳洲去一趟,不是更可信。至于李德文先生说:“地貌学研究无外乎两个主要的方面: 历史地貌学和过程地貌学。海啸地貌学无疑是面向过程的,应属于过程地貌学。在讨论学之前,应该优先解决史的问题。在史料悬而未决的情况下讨论建立史学, 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问题,李德文先生就可以亲自与布赖特教授讨论,不至于在国内难找齐国际上无论是最新的地貌学教程还是最新的地貌学百科全书等可信之东西,因为李德文先生似乎不爱找国内民间学者在国家出版社出版的有关对四川盆地地貌演化历史著述的东西的。也许正像《计量历史学》一书的翻译者1985年说的那样,在国外,计量历史学已有一、二十年的实践,而在我国出现的速度却异常缓慢。但海啸地貌学在我国没有,不等于在澳大利亚没有。海啸地貌学是由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地理系的布赖特教授等科学家建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9-19 23:47:21|只看该作者
他们经计算发现海啸袭击海岸的大滑坡,可导致对邻近岛屿产生高出海面达约375米的巨浪。于是他们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岸寻找海啸的遗迹,发现有力的证据来自岩石台地:这些台地通常盖有年龄达约10万年以上的沙堆层,然而高度不到40米的山岩都已经变得光秃,处于未经风化的原始状态,有一处地方显示曾有许多布满棱角且重量约20吨的岩块从岩石表面被冲刷掉。这种清晰刻蚀的形状,只有在岩石被至少每秒10米的急流冲刷才会产生,并让岩石改变面貌。以新南威尔士洲为例,那里许多海岬的北面是悬崖,没有零散岩石块,而南面则缓慢倾斜入海。在过去,有人把沙丘的消失归因于暴风雨或者河水的冲刷。但布赖特等科学家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即使是带有7米高巨浪的大风暴,也无法强制把岩石台地磨光。

地貌类似记录、档案。澳大利亚海啸地貌学给予的启示是,海啸学也能当作一种地貌来讨论,即可以把地貌的很多特定参数和能构成海啸的所有可能的地方的特定参数,以及干涸了的盆塞海自身可确定的特定参数等结合,运用布赖特海啸地貌学方程,计算位于某种远古特定条件形成的内陆盆塞海原有的海水、力源,推证四川远古盆塞海及其后来干涸了的四川盆地大围坪盆塞海海啸遗迹的内蕴海啸地貌。笔者之所以受启发,是因笔者出生在四川盆地盐亭县天垣盘垭村袖头山大围坪,那里从榉溪河畔到梓江、涪江流域,存在数百座密集寨子山的古生态景观与寨子山下半坡的大围坪台地。

大围坪是地处半山腰,在山头与山头之间,即使有河流、山沟相隔,台地相对一致,水平线可延伸数十数百公里。少年时听说家乡的何拔儒先生有过盆塞海的推证,但那时他已早去世。海啸的定义是指一种巨大的海浪,主要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海岸崩塌、滑坡等海底地形大规模突变所引发的具有超长波长和周期的一种重力长波。这是与潮汐靠星球引力营造地貌力完全不同的地方。然而正如潮汐在全世界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钱塘江潮汐现象有此规模之大和奇特?这是潮汐从长江口的宽阔海面上溯到越来越窄的钱塘江面的一些特定的条件形成的。

如果还原盆塞海,就像钱塘江潮汐由一些特定的条件形成的一样,是否沿嘉陵江、涪江和梓江流域到榉溪河畔,几千年中多次发生的海啸,形成类似近海沟和俯冲带的一种巨大的海浪,当其接近榉溪河畔丘陵山地的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振幅陡涨,瞬时入侵沿岸山地,骤然形成的“水墙”一次次冲刷掉山腰表面的岩石和泥土,就能刻蚀出现在还可考的台地大围坪海啸地貌呢?这也可以根据榉溪河畔现在自身可确定的特定参数,用类似布赖特海啸地貌学方程大致能计算出的。即需要求出从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的水要多大?震级要多大?形成在多少年?海沟和俯冲带多在什么方向?

地史知识讲,上扬子海时期的海盆是大约距今5.7亿年前到4.4亿年前,到志留纪晚期才变成巴蜀湖。巴蜀湖干涸以后,就成了四川盆地。第四纪的地壳运动造成了三峡的对外通道,同时也极大疏通了巴蜀湖的残余水,这个时间大约距今200万年前。但这仅是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能产生的基础,距今7万年前到5000年前的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后期,多次大地震发生的大规模泥石流、山体滑坡和崩塌,才是形成我们说的盆塞海本身。因此,这已经不属于巴蜀湖的残余,这是要分清楚的。

4# 金佛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9-19 23:47:42|只看该作者
盆塞海面积估计有多大?因为海啸是一种波长相当大的流体(水)表面波,如果盆塞海不具备这样的尺寸的话,那么大型海啸波将来不及发育出来。有人指出海啸波里往往伴随着所谓孤立子波的产生,孤立子波的特点是,它以相对较小的衰减穿越其他表面波而却保留形态。这样,在到达陆地形貌阻遏时将产生较大的破坏力。其实用布赖特海啸地貌学方程和流体力学非线性孤波方程,道理是一样,先经计算,再寻找映证。

假设盆地面积是三角形、方形、矩形、菱形、梯形、六边形、圆形等7类形状,地震震源分别在边和角上,由此有多种组合;再根据现存的山崖断面的高度参数、台地面积参数代进方程,反推出盆塞海所需的面积和水量。由此四川盆地及周边省份的面积是足够的。其次是计算长江出川是山体滑坡和崩塌造成的堵,黄河入川是山体滑坡和崩塌造成的开,再加20000-8000年前长江和黄河及其支流上游在四川、云贵、青藏、陕甘等地区的高山冰川,在第四纪大冰川末期的迅速融化形成的一些高山湖,如果泛滥和溃坝等组合概率,由此水量的来源也是足够的。

台地大围坪形成时间计算,是假设造山运动形成的最初山形,类似金字塔的等腰三角形,台地是在等腰的两边对称分别切去了一个小直角三角形。把这两个小直角三角形转换成土石方量,除去海啸袭击冲刷搬掉的土石方量,剩下的归因于每年暴风雨或者河水冲刷等水土流失量,人类改田造地等人为搬迁量的叠加,那么这个每年的叠加量除以小直角三角形剩下的整个土石方量,可估算出大围坪地貌形成的时间。

那么从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是如何形成的呢?有环境地理学家也从现在的地貌内蕴来引导,如目前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天山地区的伊塞克冰川,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冰川,有80公里长。这个巨大冰川,也存在融化问题。这里会定期出现一个高山湖,而且这个湖几乎每年都会造成洪水泛滥。将今论古,20000-8000年前长江和黄河上游四川、云贵、青藏、陕甘等地区的高山冰川,对在第四纪大冰川末期的迅速融化来说,一方面,冰川的融化会形成一些高山湖,这些高山湖如果泛滥,就有可能形成巨大山洪,大量洪水将会冲毁途经的一切。另一方面,冰川后退也会造成当地地质情况不稳定,诱发山体滑坡甚至地震。这不仅会改变当地的地质情况,也会引发从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及其溃坝等灾难性后果。而且加上8级以上的一些不同时期的大地震,极有可能诱发长江和黄河上游西北、西南高山及丘陵地区的洪水和滑坡,形成远古堰塞湖到远古盆塞海的间断变化的景观。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洲的岩石台地海啸遗迹,作为海啸地貌学的研究平台,不会是伍伦贡大学等科学家的臆造。然而在我国海啸地貌学却引起争论。原因也许我国虽是一个地震灾害大国,但却不是一个海啸灾害大国,无澳大利亚类似活的海啸地貌学研究平台。然而在远古我国西南的盆塞海,既是一个地震灾害多,海啸灾害也多的地方。但后来这个盆塞海干涸了,中华文明转移了中原地区。事情也许就完结了,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却困扰着数代中国人。2011年8月“科学网”的“个人学术展示”专栏发表了一篇短文《嫘祖与内蕴海啸地貌学》,其中说:“海啸问题,我们是把海啸学当作一种地貌来讨论的。这只是原有的海啸地貌学。关于嫘祖,地质学家从不关心;嫘祖存不存在,是不是盐亭人,地质学家也不关心。这无所谓。但嫘祖存在和出生在盐亭,却引起求学国内外的学子们的关心。他们把地貌的很多特定参数和能构成海啸的所有可能的地方的特定参数结合,用来讨论四川远古盆塞海及其后来干涸了的四川盆地大围坪盆塞海海啸遗迹地貌,创建了内蕴海啸地貌学。同原有的海啸地貌学内蕴地貌求证方法一样,地貌类似记录、档案,内蕴海啸地貌学是用干涸了的盆塞海自身可确定的特定参数量定义的,并且没有必要把海洋海啸地貌原有的海水、力源看作是位于某种远古特定条件形成内陆盆塞海,干涸后还要照旧有的必需因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9-19 23:48:05|只看该作者
4、在盐亭盘古故里天垣盘垭村袖头山、五面山以及嫘祖故里的云毓山、烟鼎山、嫘村山等地去实地考察,对从榉溪河畔到梓江、涪江流域的数百座密集寨子山的古生态景观与寨子山下半坡的大围坪台地,在山头与山头之间即使有河流、山沟相隔,水平线延伸数十数百公里如此一致,会有实际了解。至于李德文先生的批评,是中国没有不等于国外没有海啸地貌学。而盆塞海四川不但有地貌证据,也有沉积证据。“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去亲自查看”,这话不错,但不等于像回答的“我是教地质的,不用看也是错的”,是对的。也不等于像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学者开车专门到盐亭考察海啸遗迹地貌,但不到已指明的如榉溪河畔延伸数十数百公里大围坪景观去亲自查看,而只是在盐亭县城里游转一下,和只到盐亭县城的公路沿线看过,就说对当地的地貌特点已进行了总体性的考察,还有照片;盐亭处于内陆,远离海沟和俯冲带,根本不具有发生海啸的地质条件,所谓的海啸遗迹竟是子虚乌有之事,也是对的。其次,海啸与潮汐是完全不同的地貌营造力。这点说到了关键,但既然说海啸与潮汐各有地貌营造力,又说海啸成因表面没有地貌营造力,这不也“自相矛盾”吗?

如果四川在洪荒的历史时期存在盆塞海,那么从榉溪河畔到梓江、涪江流域的数百里,有没有形成类似海沟和俯冲带的地质条件呢?从重庆市綦江铁矿矿部到土台乡政府要上一座大山,土台乡政府就在大山顶上的“小平原”上。而在榉溪河畔玉龙镇政府旁的西仔山,山顶上也类似有一个“小平原”。据原玉龙区粮站站长石云龙老先生介绍,西仔山后面的红石垻,他找到过大量的古桑化石。还有家在西仔山的网友介绍,西仔山烧砖和修公路,发现有大量的干涸沉积层。

沿嘉陵江、涪江和梓江流域从重庆经遂宁坐长途客车,从重庆市綦江铁矿土台山到四川盐亭玉龙镇西仔山相距千里,以两地的山顶“平原”作标杆,从长途客车外似乎可以望见沿嘉陵江、涪江和梓江流域两岸,有连成一线的大围坪台地时隐时现,类似澳大利亚海啸地貌时隐时现,才可“读懂”何拔儒先生关于盆塞海的推证。因为如果还原盆塞海,就像钱塘江潮汐从长江口上溯到越来越窄的钱塘江面一样,沿嘉陵江、涪江和梓江流域到榉溪河畔,几千年中多次发生的海啸,形成类似近海沟和俯冲带的一种巨大的海浪,当其接近榉溪河畔丘陵山地的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振幅陡涨,骤然形成“水墙”,瞬时入侵沿岸山地;那一次次冲刷掉山腰表面的岩石和泥土,才刻蚀出现在还可考的台地大围坪海啸地貌。现在的问题是,盆塞海早已经不存在。

但内蕴几何学的科学智慧的火花启示了海啸地貌学。如在内蕴几何学建立之前,平面一直被作为三维欧几里德空间中的图形来研究。但高斯和黎曼等数学家受平面几何能通过专注于平面本身得以研究,建立具有点、线、面的一些定理和用参数来表示的表达式的引导,为曲线、曲面一类更为宽泛的空间发展了一种内蕴几何学;这一几何学是内蕴于平面的,并且与周围的空间没有关系。例如把三维欧几里德空间发展到n维空间并当作一个流形来讨论,可用流形自身可确定的量来定义。类此,海啸地貌学中的地貌,不就类似记录、档案吗?反之这些记录、档案内蕴于地貌,盆塞海不存在了,但仍可以用它的“流形”自身可确定的量来定义。

5、从水、治水文化到水从何来?开始对人类远古史的地震──堰塞湖──盆塞海──大围坪──海啸有关联的研究,头绪纷繁复杂。5•12四川大地震后,人们想起浙江学人钟毓龙的《中国上古史神话演义》巨著。钟毓龙写作《中国上古史神话演义》是在1933年8月25日发生茂汶叠溪的8•0级大地震之后。那次大地震叠溪镇地区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之内,几乎笔直地隐落,呈单条阶梯状下滑距离达500—600米。强烈的地震引起岷江两岸山崩,河道堵塞,形成地震堰塞湖。崩塌的山体在岷江上筑起的银瓶崖、大桥、叠溪三条大坝,把岷江拦腰斩断,使流量为每秒上千立方米的岷江断流。截断了的江水立即倒流,扫荡田园农舍,牛马牲畜。经过30多天的倒流,因叠溪超过银瓶、大桥两坝的高度,注入叠溪坝内的江水又倒淹银瓶崖、大桥两坝,使三座地震堰塞湖连成了一片。湖水随群山回旋绕曲,逶迤四五十华里,最宽处达四五华里。同时松平沟、水磨沟、鱼儿寨沟等地山崩数处,形成大小海子十一个,叠溪城及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死亡6800多人。震后第45天,即10月9日,岷江上游阴雨绵绵,白腊寨公棚地震堰塞湖崩溃,江水猛增。傍晚,高160多米的叠溪坝崩溃,积水倾湖而出,夹带泥沙巨石,沿江而下,江中浪头高达20丈许,吼声震天,10里之外皆闻。沿江村镇、田园一扫而光,数万亩农田庄稼被毁。人畜逃避不及者,尽被卷人水中,又有 2500多人丧生。地震罕见水灾引发钟毓龙研究众所周知的大禹治水。他研究了五百余部中国古籍后发现,现在的黄河在帝尧以前是没有的。道理是,尧、舜、禹时代的洪水,淹没了现在陕西、山西两省大部分面积。如果黄河已有河床,最多只是把沿河两岸淹没,何至于陕西、山西两省大部分面积受灾?

四川盆地,地处祖国西部或西南,是中国黄河、长江两条大河上游的交汇处,也是东、西方人类文明的交汇处,还是远古云南元谋人、陕西兰田人、广西柳州人、重庆巫山人等的交汇处。如果一万至五千年前四川盆地因地球局部地质大灾变,曾经形成过盆塞海(堰塞湖的扩张版),古梁州有过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那么说明五千年以后的东、西人类的海洋文明,已在五千年以前的四川盆塞海演习过了几千年。即如果最后一次大冰期结束时的一万年前至五千年前,是四川上古盆塞海现象的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那么在这一段上古四川盆地盆塞海干涸前的多次盆开和盆塞的变故时期,就有可能迫使这段时期那里产生的人类顶尖文明,随着有人向西方和我国中原及东部地区迁徙而最终转移。作为这种文明整体的分裂,就是人类文明的大爆炸。这也是世界古文明为什么都大致形成于1万年至5千年的原因。

堰塞湖是指地震后引起的大规模山体滑坡,河水冲击泥土、山石而造成堆积,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早在上世纪初,何拔儒产生远古大地震串引起堰塞湖以及扩展成盆塞海的思路,从盐亭辐射嘉陵江流域两岸的大围坪和古山寨地质地貌,长期考察和研究盆塞海时期的大地震产生的大围坪地貌,得出从1.2万年至8千年前的大冰川末期起,四川曾发生和存在过多次大地震造成的“堰塞湖”,以至盆塞海现象,从而为5000年前中国的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提供了地质地理条件,才得出人类文明大爆炸起源于大地震假说的。

6# 青城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9-19 23:48:26|只看该作者
有人问:“四川盆地在古代是上古扬子海所在,岷江注入这个海,成都平原是岷江的冲击平原,但是,这个海早在几十万年前就已经因地壳的变迁而消失了啊!”。这是最容易提出的第一个疑问。但如果不是5•12四川大地震发生,这些人永远也不会相信堰塞湖的自然实际。所以普及一下从堰塞湖到盆塞海的地质知识,早就很需要。虽然早在“5•12”大地震前,到陕西省、四川省、云南省等一些地方去看,这也不是何拔儒凭空想当然的臆造。即盆塞海这些8000年前的“堰塞湖”,类似四川省茂汶地区的海子,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发生的大地震,也在形成叠溪城发生的大地陷。所谓“四川盆地在古代是上古扬子海所在,这个海早在几十万年前就已经因地壳的变迁而消失了”的知识,也许这并不是问者本人的研究,而是引用别人、别国的研究。中国近代的地质知识,学西方才不过百多年,很多东西,中国地质学界并没有系统研究。直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唐山大地震,才知道大地震会有山崩地裂的情况。如果说何拔儒竟然是凭空想当然地臆造出一个8000年前的“盆塞海”,由此来个海洋文明,那么我们可以告诉,从“5•12”大地震普及的“堰塞湖”及其溃坝地质知识,到四川省盐亭县有此“盆塞海”的大海啸的遗迹,如大围坪地貌,任何人都可到那里作长期地质测量,再作结论。

因为研究早期文明的起源要以田野考古的成果作证据,这个“硬道理”任何学贯中西的人也明白。中华早期文明“海洋文明在先,农耕文明在后”;五千年到一万年前存在过四川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田野考古的证据在哪里?这类田野考古的城市、文字、建筑的文明评判标准的具体指标是什么?何拔儒先生半个世纪以前就一针见血指出是“大围坪地貌”。但我国在“5•12”大地震之前的半个世纪,地质学和田野考古学对“大围坪地貌”研究仍然是一个空白。当然研究人类起源于何处的国外科学家,也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非洲的乍得、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地区的人类祖先的遗址作田野考古时,才提出了类似“大围坪”的古人类活动生存地貌概念。

何拔儒也不是“先知”。一百多年前在他的家乡榉溪河畔到梓江、涪江流域,数百座寨子山上的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战争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类似“礼仪建筑”的古建筑密集群还存在,类似传说的蝌蚪文的有古文字的界碑、器物随时有发现。何拔儒当然也相信中原文明中心论,并且知道从西汉四川文人杨雄讲巴蜀远古蛮荒以来,有谈“盆塞海”先进文明不雅驯的类似古代传下来的“新闻纪律”,所以何拔儒更看重田野考古的硬证据。四川盆地地处祖国西部或西南,是中国黄河、长江两条大河上游的交汇处,也是东、西人类文明的交汇处,还是远古云南元谋人、陕西兰田人、广西柳州人、重庆巫山人等的交汇处。如果一万至五千年前四川盆地因地球局部地质大灾变,曾经形成过盆塞湖(笔者称盆塞海),古梁州有过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而区别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人类文明,是它具有先进的原始生产力、先进的原始文化、先进的原始方向的话,那么以盘古文明为代表的四川盆塞海(盆塞湖)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人类社会,是如何称呼现代人理解的部落、联邦、联盟、国家、氏族等社会组织的?又是如何称呼现代人理解的国王、皇帝、酋长、头人等领袖人物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9-19 23:48:46|只看该作者
这也许是今天的历史学家也难弄准确的,但如果把类似的社会组织称“部族”,头人称“族领”,黄帝自称“朕”等,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有书云:“将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用现代人理解的称呼去衍绎远古的人和事,也是为让现代人更好更准确地去的理解远古的人和事。由此讨论“远古联合国”的用语──即说盘古文明类似“远古联合国”,而不类似现代人理解的部落或氏族联盟、联邦、国家,是因为它们更像部落或氏族联盟、联邦、国家类型的混合体,这恰与今天的“联合国”相似。

6、今天“联合国”内部的国家之间也有战争,但它的大趋势是以“和谈”解决问题为主,是以“化干戈为玉帛”解决问题为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即使用部落或氏族联盟的用语也可较好地理解了“远古联合国”式的盘古文明──这突现在坚持部落或氏族要追求和谐一统的联盟上,坚持部落或氏族追求“化干戈为玉帛”的波澜起伏上。这其中回避金二伯与联盟的矛盾,黄帝与炎帝间坚持大统与自强的矛盾,黄帝与蚩尤间不同文明的矛盾。其实今天“联合国”内部的国家之间也有争论,“联合国”的实践,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旅游文化”的实践,都对争端解决提供了启迪。其次,“远古联合国”的繁荣景象产生的根源,如对嫘祖传说中的教民栽桑、育蚕、治丝、兴衣的原始社会大工业等的传说,也许很多人不理解,其实这也许是对存在原始社会大工业劳动的真实不了解描写。

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有考古学家在新几内亚西部山区的朗达村,就看到类似五、六千远古的石斧大工业制造场情况。几百近乎裸体的新几内亚山民集中在一起,工场分采石、粗加工和精加工、磨制和安斧柄等一道道工序,把人分成若干工场区,远古落后情况下的石斧制造,已不亚于今日的铁制斧子的制造。1993年中共盐亭县委宣传部长为《嫘祖研究》一书写的《序》中曾说;“民间的嫘祖传说、神话、民俗等,目前仍主要是一个收集整理问题,甚至是一个再创作、丰富的问题。”目前绵阳市正在位于城市南部三江口区域打造,以作为提升绵阳城市现代化程度、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水平的一大载体,以及绵阳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气、商气、财气,是外围的“绵阳远古文明”景观,绵阳市盐亭县的嫘祖文明、盘古文明的遗存景观,还有绵阳市北川县的大禹遗存景观、绵阳市梓潼县有《山海经》中传说的梓树神及文昌神遗存景观、绵阳市三台县有《山海经》中传说的郪国遗存景观等,已构建起内在的“绵阳远古文明”景观。中国除四川盆地外,其他地区难于建立八千至五千年前中华多代“远古联合国”历史实地研究的平台,原因是没有如目前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的那种远古文明遗迹。虽然那里的远古原有的生态景观和古建筑群早已被破坏,但那里的海啸地质地貌和山寨城邦遗迹结合的景观随处可见,如在绵阳涪江和梓江下游区域,距今8000年左右的古山寨群落遗址犹存,它们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围绕古山寨的处于半山腰的大围坪,延伸数百里,境内文物古迹众多。这些与古书记载的蛮荒历史无一相似;俗称“洋港子土”的丹霞地貌的浅土崖层剖面,“低岸为陵,高山为谷”的地质突变造成的高山鹅卵石延伸带的古河床遗迹、古冰川冰臼遗迹等也有数十处。

8#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9-19 23:49:05|只看该作者
大围坪计量学证据或推论何拔儒先生的盐亭山寨大围坪地貌海啸遗迹假说。海啸遗迹假说推论又缘于何拔儒的“人类文明起源于大地震假说”。何拔儒认为,帝尧时黄河的河床是有的,当然更谈不到东面的大海倒灌淹没到太行山。何拔儒说,约公元前8000-3150年,现在的川、甘、陕是一个大地震多发地区,长江三峡和剑门关山峡因大地震的山崩地裂有合有开,在川西北地区造成过无数的堰塞湖。如果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山崩堵塞而剑门关山峡地裂分开的组合,引起长江断流,黄河通过渭河与嘉陵江连接的剑门关山峡分开的峡谷流入四川,那么四川盆地就有可能从堰塞湖演变为盆塞海。到约公元前4170-公元前2070,如果相反的组合──其中有的大地震的山崩地裂,造成长江三峡地裂溃坝而剑门关山峡山崩堵塞的组合──即引起盆塞海下面的长江三峡溃坝,盆塞海上面的渭河与嘉陵江连接的通道剑门关山峡的重新堵塞,黄河重新向东流入大海,那么四川盆地的盆塞海就会干涸,发达的盆塞海文明大部分就会向中原转移。

7、那么帝尧时代,黄河淹没了陕西、山西两省大部分面积的洪水从何而来?何拔儒说,以此类推,除长期的暴雨成灾外,可能此次还有类似造成长江三峡地裂溃坝而剑门关山峡山崩堵塞组合的大地震,同时造成黄河三门峡的山崩堵塞,黄河才能够如此成灾。此时何拔儒实际是进一步完善了他的“远古联合国假说”。再说大围坪计量学,因为研究早期文明的起源,要以田野考古的成果作证据,这个硬道理任何学贯中西的人也明白。中华早期文明是海洋文明在先,农耕文明在后;五千年到一万年前,如果存在过四川盆塞海山寨城邦文明和海洋文明,田野考古的证据在哪里?这类田野考古的城市、文字、建筑的文明评判标准的具体指标是什么?何拔儒先生半个世纪以前就一针见血指出是大围坪地貌。但我国半个世纪以来,地质学和田野考古学对“大围坪地貌”研究仍然是一个空白。当然研究人类起源于何处的国外科学家,也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非洲的乍得、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地区的人类祖先的遗址作田野考古时,才提出了类似“大围坪”的古人类活动生存地貌概念。

何拔儒也不是“先知”。一百多年前在他的家乡榉溪河畔到梓江、涪江流域,数百座寨子山上的为了宗教的、政治的或者战争的原因,而特别建造的类似礼仪建筑的古建筑密集群还存在,类似传说的蝌蚪文的有古文字的界碑、器物随时有发现。何拔儒当然也相信中原文明中心论,并且知道从西汉四川文人杨雄讲巴蜀远古蛮荒以来,有谈盆塞海先进文明不雅驯的类似古代传下来的“新闻纪律”,所以何拔儒更看重田野考古的硬证据。但在这个平台上,现在很多专家也显露出分不清“丹霞地貌”和“大围坪地貌”的区别。其次在盘垭村袖头山脉,大围坪地貌像一条大章鱼包围在榉溪河的巨形弯弓中,不是“常态”的证据是,王家坪和黄家湾已是袖头山脉一个垭口相隔的两边围坪地貌,但两处的地平面几乎在一个水平面上,显露出“大围坪地貌”并不是“常态”的证据。

对此很多专家没有作答复。半个世纪以来石油勘探在盐亭这块地面上,已进行过无数次的测量,“大围坪地貌”在石油人的眼里已见惯不惊,但即使在盐亭,玉龙镇地区的大围坪地貌和紧临的黄甸镇地区的地貌也有区别,但一些石油人并没有看出大围坪地貌形成的特定性。运用计量方法来进行历史研究,称为计量历史学。虽然这是个新领域,但国外已有多年的实践。丹霞地貌与大围坪地貌之争,是人们有时过高地估计了人类社会自组织的力量。有关盆塞海的水平面遗迹的计量,作田野考古不能忘记全球古气候及地质灾变和当地地貌的可能联系。当然,大围坪更不是解放后改田改土、学大寨的人力所为。统一海啸遗迹争论是历史计量学方法。可类比的证据是,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地理系的布赖特教授等科学家,进行的该国南部的海啸遗迹考古研究,发现海啸可能导致对邻近岛屿产生高出海面达约375米的巨浪,重量达约20吨的岩块也能从岩石表面被冲刷掉;海啸袭击海岸的大滑坡造成的岩石台地,通常盖有年龄达约10万年以上的沙堆层。以新南威尔士洲为例,那里许多海岬的北面是悬崖,没有零散岩石块,而南面则缓慢倾斜入海。在过去,这里有人把沙丘的消失归因于暴风雨或者河水的冲刷,布赖特教授不同意这种看法,指出沙丘被侵蚀处的沙流要比沙丘尚存在的地方少。如果拿这种计量方法来看四川盆地第二次海洋期,盐亭大围坪地貌是被海水海面的侵蚀,再加上海啸海浪的冲击,搬走了原先类似“金字塔”山形的大山腰岩石外水平面上的土坡,才留下初具规模的城墙腰带似的山崖和大围坪地貌的。而反证就有丹霞地貌:因为这种“洋港子土”,今天多出露在台地与山崖交界的地段,说明是第二次海洋期的泥土搬迁,才能把它们从埋藏很深的地层里暴露了出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9-19 23:49:24|只看该作者
8、大围坪地貌与远古海洋文明和山寨城邦文明有什么经济关系呢?这是一条龙凤经济的起跑线,这就是绵阳远古文明的永恒魅力之所在。因为那时大围坪地貌山上产有多种名贵木材、香料,特别是梓树是海上贸易可造容数十人大舟的好材料。再说林间飞翔的朱雀之毛也为最高珍宝,由它而产生的羽毛镶嵌、羽绣工艺闻名四海。因为山寨城邦人用类似鹦鹉、野雉、火鸡等朱雀的五彩羽毛制成各种衣饰、摆设,可以作山寨城邦国家盛典中的高级礼品和做旗帜。山寨周围半山腰上的大围坪城邦,其作坊店铺和居民住宅栉比鳞次。山寨先民靠着海上的航行与外界发生广泛的联系,同时也造成了工商业与航海业的发达。盆塞海,造就了他们的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盆塞海,使他们去超越陆上那有限的生存空间;盆塞海,诱惑他们去从事正当的海上贸易和海外探险。这就是所谓的龙凤经济和龙凤文化的起源。

因为从凤能联系山寨城邦文明用五彩羽毛制成的各种衣饰,广而推之是商品生产,以及商品经济需要的是多样性,体现的是多元化;那么龙则能联系蛇联系独木舟,再联系梓树造船,推动海洋文明的对外开放与交流贸易,广而推之是市场经济,以及市场贸易需要的经合规则,体现的是远古联合国的全球化。它的典型模型,就是当代的世贸组织或互联网,而不是政治上简单的一体化。其次民主也可以有多样性,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也应该得到尊重。所以说,与时俱进的龙文化和凤文化,今天代表的就是全球化和多元化,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科学和民主。也许有人说,是盆塞海终究不见了,才没有激起人们对远古文明的热情?但如果革命的领袖们和革命的大众们,早知道这些道理,刀下留情不把那数百座密集的山寨大围坪城邦遗迹,几十年间摧毁殆尽,今天的上古人类文明旅游开发和考古,也许容易就进行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13:41,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