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25|回复: 0

[书讯一部东北解放的壮丽史诗:朱秀海《远去的白马》致敬英雄

 [复制链接]
源自:新浪读书
“以笔为旗,致敬英雄──朱秀海《远去的白马》新书分享会”在京举办
  3月27日,“以笔为旗,致敬英雄──朱秀海《远去的白马》新书分享会”在SKP RENDEZ-VOUS 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杂志、SKP RENDEZ-VOUS、凤凰网文化、当当联合主办。著名作家、《远去的白马》作者朱秀海,著名评论家、散文家李敬泽,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研究员、青年评论家刘大先,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青年评论家傅逸尘围绕小说《远去的白马》,分享文学的价值、人民的意义和革命的初心。分享会由傅逸尘主持。
朱秀海为创作《远去的白马》做了深入的采访
  朱秀海,当代作家、编剧。河南鹿邑人,满族,1972年入伍,先后在武汉军区、第二炮兵和海军服役。两次参加边境作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音乐会》《乔家大院》《天地民心》;长篇纪实文学《黑的土红的雪》《赤土狂飙》;中短篇小说集《在密密的森林中》《出征夜》;散文集《行色匆匆》《山在山的深处》;旧体诗集《升虚邑诗存》《升虚邑诗存续编》;电视剧本《乔家大院》《天地民心》等。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音乐会》入选“百部抗战经典图书”,《乔家大院》第二部入选“2017中国好书”。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海军通令嘉奖一次。
《远去的白马》朱秀海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远去的白马》是一部有分量、有思考的军事文学作品。著名军旅作家朱秀海在采访多位亲历过解放战争的幸存者后,收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以一匹驰骋沙场的白马为引子,拉开了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的帷幕。小说主人公赵秀英,在抗日战争期间就曾多次组织村民支前,带领全村民工队配合八路军作战。由于混乱中的一个误会,赵秀英和她带领的支前队来到东北解放战争的战场上。背井离乡、思念幼儿之苦没有动摇这位共产党员的心,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组织才能和做群众工作的经验,组织打粮队帮助三十七团度过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数次救全团于饥困。在战场上,她冒着枪林弹雨从前线抢运伤兵,在敌军的轰炸中用血肉之躯架起战场通讯的生死线。解放战争胜利后,她继续坚守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为一方水土、一方百姓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本书根植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借助丰厚的历史史实,以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为背景,以清醒客观的文学立场审视和书写历史的复杂与真实、人性的善良与崇高,对战争场面、战场情节与细节的书写,对众多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描绘,均掌控有度,拿捏准确。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中纵横捭阖,以诗性的笔调和咏叹的激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无私无畏、信念坚定、生动饱满的共产党人形象,震撼人心,感人肺腑。
李敬泽对《远去的白马》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敬泽对《远去的白马》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从大的方面来说,今年是建党一百年,我们每个人都会思考,我们老说的“人民”,是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的“人民”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可以说,这是我们党初心使命所在,也是我们立国的根本,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每个人,我们就是人民。我们读《远去的白马》就知道什么是人民。如果没有经历过战争,那小说的主人公赵秀英就是一个农妇,但是她在战斗中,在历史的洪流中,她获得自我意识──我加入了历史的主体,成为参与国家历史的一个人。为什么我们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就是有这样一群人,让我们看到人民如何成为“人民”。
  李敬泽认为,可以把《远去的白马》看作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伟大的征途和伟大的回乡。一个女性,在磅礴的历史中,一个农村女人开始了一场伟大的征程,经历这样的征程之后(不仅是历史的征程,也是人的征程,人的心灵的征程),最后回乡,继续为这个国家、为一方百姓付出,我觉得她非常强大,小说也非常有说服力。“这样一部作品,它给我们提供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包括这个女人身上那种丰富的人性,这个小说不仅能让我们进去,能让我们感动,而且能够有精神上的洗礼,至少在读的过程中精神是往高走的,这部作品达到了这一点。”
  “这部小说具有情感冲击力,能够打动你,我读的时候就是把身心放在里面,直接面对作品,就这么读,我被它拉进去,被主人公的命运、性格以及小说所展现出来的这个世界深刻感动,这样的作品很少,《远去的白马》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它能带着我们走。”李敬泽如此说。
刘大先:《远去的白马》确实能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洗礼
  刘大先非常赞同李敬泽的观点,他坦言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深受感动,“这部作品确实能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洗礼,这是一个传奇故事,但它是一个真实的传奇故事。”刘大先表示,小说里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女主人公赵秀英这位大姐的形象,这是一位非常有信仰的人,“她做的一系列选择,其实跟我们讲的普通人不太一样。她在抗战的过程也好,在解放战争的过程当中也好,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组织上给她申请了三次大功,她回乡之后没有去领,而是做了出人意料的选择,跟毫无关系的名义上的丈夫的母亲生活在一起,到了沂蒙山区,而她同时期的很多战友,或者到了军区,或者到了北京,都成了部级干部、政协委员,她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人。女主人公的选择让我们重新思考了‘人’的意义,人不仅仅是趋利避害的,他也有超越性的一面,有理想性的一面,有非理性的一面,在特定场合他真的能够牺牲自己。他提出,《远去的白马》是我们时代的雅正之歌,这个‘雅’不是附庸风雅,或者小资情调,或者中产阶级美学,这个‘雅’来自于《诗经》风雅颂 的‘雅’。从这个意义上,这部小说是我近年来读过非常提气的一部作品,对每个人都是值得一读的。”
傅逸尘认为,《远去的白马》是一部书写东北解放战争的壮丽史诗
  傅逸尘认为,《远去的白马》是一部书写东北解放战争的壮丽史诗,也是弘扬“初心”和“使命”精神的英雄颂歌,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建党一百周年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隆重推出这部长篇小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小说把那些重要的革命历史,包括我们的战争历史、英雄的故事等展现出来,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革命的初心。傅逸尘提出,我们理解当下文学的时候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个题材领域,还要看优秀作品是否能够溢出本身所描写的题材,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的观念和高度,能够与世界经典文学对话,从这个层面上说,《远去的白马》让我们看到了优秀作品所具有的高度。
  《远去的白马》里人物原型姜团长的儿子携家人,以及作者的一些老战友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他们对于朱秀海记录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表示感谢和认同,并表示《远去的白马》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看到英雄是怎么成长的,部队是为什么可以取得胜利的。
朱秀海《远去的白马》新书分享会现场
  朱秀海对评论家们对《远去的白马》的支持和厚爱表示了由衷感谢。回忆创作历程,朱秀海谈到,2004年年初他开始组织采访,从山东胶东老区开始,从他们登陆的庄河一直采访到临江。历史上,渡海的部队到了东北之后马上编成新的部队打仗,后来长期驻守在粤东台湾海峡一侧,作者的采访也因此一直到达广东,从老战友的回忆中唤起了一位支前女英雄的形象。为了了解三十六团的战斗经历和赵秀英的故事,朱秀海采访了13个月,第一次接触到一支完全由人民组成的作战队伍,他感慨这次经历“真正开始理解人民革命为什么胜利,当共产党成了人民的时候,任何的困难、任何的艰难都阻挡不了人民的军队。”直到2019年夏天,朱秀海花了一个月时间完成初稿,他坦言写作首先是一个内心洗礼的过程,借此告诉读者朋友们人民共和国从哪来,我们党的初心是什么,更大的一个愿望是想通过文字告慰一下这些年来渐渐凋零的老英雄。
  “我是为渐渐凋零的老英雄写一部史,写一首诗。他们骑着白马远去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壮举,他们达到的人生的和精神的境界,我有责任传递给后人。”(樊金凤)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心想事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心想事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心想事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心想事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心想事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心想事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在龙华跳舞的两个原则》:邓一光书写深圳众生浮世绘 人类将成为"濒危物种"?专家:2045年男性或将"绝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3 03:58,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