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2015|回复: 13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染姐 发表于: 2016-5-27 08:24:00|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四川批准凉山7县摘帽脱贫!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复制链接]
  2020-11-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染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染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染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厄尔尼诺横行21个月 会否造成今夏洪灾袭城? 自贡警务人员抓捕毒贩遭捅伤 5名嫌犯全部落网
13#
 黑密林小妖 发表于: 2020-11-17 09:25:4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四川批准凉山7县摘帽脱贫!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源自:四川在线
原文标题:四川批准凉山7县摘帽脱贫!全省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记者:侯冲

  11月1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凉山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四川88个贫困县全部清零。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批准普格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指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意见》精神,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四川省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退出实施方案》要求,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喜德县、越西县、美姑县7个国家级贫困县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有关指标,符合贫困县退出条件,经研究决定,同意上述县退出贫困县。
  此前,上述凉山7县已完成县级申请、市级初审、省级专项评估检查程序。经核查,7个贫困县2020年末综合贫困发生率均降至3%以下,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明显,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提升,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2#
 黑河 发表于: 2020-11-6 10:22:50|只看该作者

四川烟叶复烤助推凉山脱贫攻坚 “幸福课堂”等稳彝族工人就业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四川烟叶复烤助推凉山脱贫攻坚“幸福课堂”等稳彝族工人就业

德昌县复烤厂“幸福课堂”,工人正在上课。 张浪 摄
  四川烟叶复烤助推凉山脱贫攻坚“幸福课堂”“周末托管班”稳彝族工人就业
  中新网凉山11月6日电(记者:张浪)11月初,在四川省凉山州德昌县、会东县、会理县3个县的烟叶复烤厂里,机器轰鸣,不分昼夜。随着一年一度的烤季到来,用工高峰也随之来临。
  四川省凉山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凉山州的烟叶种植规模位居四川全省第一,烟叶复烤作为烟叶产业的关键一环,现已成为凉山当地贫困户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德昌县的复烤厂里,500多名选叶工人大多数来自于周边农村地区,彝族工人占到了90%以上,其中建卡贫困户就有近20户。据介绍,贫困的原因除了因病、因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劳动技能单一、文化水平低、沟通交流障碍等。在这种情况下,德昌复烤厂量身开设了“幸福课堂”。3年来,通过“幸福课堂”,工厂已经帮助近500名工人脱盲,各类培训达500多次,有近2000名工人参加了“幸福课堂”的培训。
会东县复烤厂为“周末托管班”的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午餐。 杨晓卫 摄
  “‘幸福课堂’最开始是让彝族工人学会在工资条上签字,能够比较正常地进行汉语交流,随着‘幸福课堂’进一步推进,现在内容已经扩充到法律法规、社交礼仪、脱贫攻坚政策普及等方面的内容。”四川烟草德昌复烤厂整选车间主任李明文告诉记者,除了“幸福课堂”以外,车间还开办了“工间操”,用来缓解工人选叶后的久坐疲劳,为稳定彝族工人就业,车间陆续出台了系列人性化举措。
  在会东县复烤厂里,“周末托管班”则解决了工人周末上班,孩子无人看管的问题。“周末托管班”倡议有特长的职工做志愿老师,根据孩童的年龄结构、兴趣爱好,开设了国学、音乐、体育、创意手工、美术、安全知识、文艺活动等多种课程内容。
  今年9岁的刘国玲是整选车间选叶工的女儿,她已经在“周末托管班”度过了两年时间。“在这里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可以一起做作业、打乒乓球、玩游戏,这里的老师还教我们练毛笔字、画画、唱歌、跳舞,每天有好吃的早餐、午餐,下午还能吃到小点心。”刘国玲说。
会东县复烤厂“周末托管班”的孩子展示自己的画作。 杨晓卫 摄
  在会理复烤厂,整选车间、复烤车间已经变成“扶贫车间”,近3年来,该厂已累计为50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为他们创收了约6000万元。
  邓会梅2017年到会理复烤厂从事烟叶整选工作,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身患疾病,需长期服药,丈夫在家种植烤烟,加上两个孩子的支出,每年入不敷出。该厂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定点招收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厂工作,邓会梅到厂工作3年后,大大改善了家庭贫困情况,每年能为家庭增收7000元,有效地解决了孩子及家里日常开支的问题。
  据悉,近5年来,凉山3个复烤厂每年生产季节招收季节用工3650余人,共计近2万人次,每年为农民工创收7000余万元,平均每人增收近15000元。下属德昌、会理、会东三厂建卡贫困户52人实现全部脱贫。 ●
11#
 问薇千柔 发表于: 2018-10-29 01:08:00|只看该作者

【脱贫攻坚在凉山】布拖县亚河村:解锁脱贫致富新模式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脱贫攻坚在凉山】布拖县亚河村:解锁脱贫致富新模式

  在距离布拖县城13公里的亚河村,村民在新建的村广场上载歌载舞,向记者展示彝族传统文化。
  10月25日,“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暨网络扶贫凉山行”活动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启动。10月27日下午,记者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亚河村,了解当地扶贫攻坚情况。

亚河村彝族妇女盛装表演传统舞蹈。康彦龙 摄  PyIE-hnaivxq0073161.jpg  保存到相册

  亚河村所在布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地区,贫困问题突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任务最艰巨。截止目前,该县仍有贫困村122个,贫困人口5.7万人。
  近年来,亚河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彝家新寨工程,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村民的居住环境,培养乡村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不断解锁脱贫致富新模式,在2017年实现脱贫并通过脱贫验收。

亚河村彝家新寨。康彦龙 摄  kvI2-hmhhnqs9698770.jpg  保存到相册

住进新房子
  “新房子16年开始修,17年我们就住进来了,自己才花了1万元,房子问题解决了,离小康就不远了!”说起现在的新房子,布拖县亚河村村民黑日此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黑日次日家里有3口人,是村里的低保户,经济来源单一。两年前,他家从山坡上搬到了新寨集中安置房中,住房安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农民的住房问题。近年来,该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彝家新寨项目,采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分步实施新建、加固、功能完善等工程,累计修建农村安全住房311户。
  “土墙木板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这是之前凉山彝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如今“新村新家新风貌,家家户户奔小康”成了这里群众的生活场景。农民实现了从过去的“穷不思变和习惯性等靠要”到现在的“自主建房,产业支撑新希望”的转变。

24岁的村里致富带头人社土沙鬼。康彦龙 摄  d9Qb-hmhswin3483551.jpg  保存到相册

鼓起钱袋子
  年仅24岁的社土沙鬼和他父亲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村民眼中,社土沙鬼很有致富头脑。“他点子特别多,总能在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找到赚钱的门路”,村民乃保有砠告诉记者。
  “我们家的收入主要靠搞养殖、种植作物,自己也做点小生意”,在村委会办公室,社土沙鬼给记者分享了自家的“致富经”。据他介绍,在养殖方面,一头大牛在市场上能买10000元左右,小牛的价钱也在3000到6000元不等,而他家每年大概能卖出10头左右,今年有14头可以卖出,预计收入在10万以上。
  社土沙鬼口中的“小生意”可一点都不小。据村民介绍,3年前社土沙鬼成了当地啤酒销售的片区代理商,光啤酒销售收入每月超过了10000万元。像社土一样通过养殖和其他收入致富的农民还有很多。
  通过产业扶贫,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亚河村第一书记朱国峻向记者表示,在2017年,依托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借薯还薯”的方式发放薯种23万斤,规模化种植马铃薯500亩,平均亩产达6000斤以上,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元,贫困户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元。

亚河村彝家新寨。康彦龙 摄  bu2D-hmhhnqs9698776.jpg  保存到相册

走出新路子
  乡村产业是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根本所在。在亚河村第一书记朱国峻看来,目前的亚河村虽然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要彻底拔掉贫穷的根,还需增收产业培育方面狠抓功夫。
  朱国峻告诉记者,目前村里在江油市农投公司的指导下成立了亚河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主要有两个项目在试点过程中,分别是青贮玉米项目和牛粪养殖蚯蚓项目。
  说起种植青贮玉米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朱国峻高兴的给记者介绍说:“我们村青贮玉米计划种植120亩,相比传统玉米种植,青贮玉米大概每亩多收入是200-300元左右,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由于生长周期的变短,土地的利用效率也上升了。”
  据了解,亚河村青贮玉米项目是订单农业的一种形式,在这种农业模式下,村民的土地不会流转给合作社,而是村民自己种植玉米后,直接由订单公司江油农投来收割,大大减少农民的劳动。同时,亚河村最近在试点牛粪养殖蚯蚓项目,计划试点养殖面积5亩。
  朱国峻表示,发展订单农业无市场风险,同时可以培养更多的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同时能让贫困户学到相关技术,成为其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
 问薇千柔 发表于: 2018-10-28 18:08:00|只看该作者

【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源自:中国经济网
原文标题:【脱贫攻坚在凉山】藏在贫困地区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省布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的核心区、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重点地区。
  布拖是凉山彝族的腹心地带。解放前,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呈封闭状态。这样的历史与环境一定程度上使布拖县形成了“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局面,也让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变得“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然而,封闭状态却保护了布拖的传统文化与风俗,使它们受到外界的冲击与感染较小。因此,布拖今日仍旧保留着充满彝族文化特色的传统服饰文化、毕摩文化、苏尼文化等。布拖县自2005年起启动非遗保护工程,如今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项,省级名录10项。
  颜色亮丽的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一大特色。纯羊毛的上衣与长裙,配上纯银的头饰、胸牌、领饰等,就形成了典型的彝族姑娘的形象。

彝族服饰(左为泸海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Tjmf-hnaivxq6922792.jpg  保存到相册
  彝族服装一般由纯羊毛手工打造,从收取羊毛、纺成线、浸染,到织布、裁剪、刺绣,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经营着一家彝族服饰商店的苏噶木什扎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一整套衣服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要花费近半年时间。如此复杂又耗时的手工工艺,使得彝族服装造价不菲,一条羊毛长裙通常卖到一万元,全身衣服的价格加起来超过两万元。

彝族女子展示织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JrNx-hnaivxq6923305.jpg  保存到相册
彝族女子展示织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Az8X-hnaivxq6924647.jpg  保存到相册
彝族女子展示织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mA6B-hnaivxq6955986.jpg  保存到相册
彝族女子展示织布。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YqH6-hnaivxq6967444.jpg  保存到相册
彝族服饰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_Vp--hnaivxq6966779.jpg  保存到相册
  有了美丽的衣裳,彝族服饰怎么少得了银饰呢?彝族服饰中的银饰,银头饰、银纽扣、银耳环、银领饰、银胸牌等,可以装饰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据布拖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泸海瑛介绍,彝族女子的银饰一般从她们出生起就着手准备,根据大小和重量的不同,造价也有很大差异。简单的一套银饰造价三、四万元,复杂隆重的可以达到十万元。彝族女子的银饰通常会陪伴她们一生,有些保养良好的还可以传给自己的女儿,让她们继续佩戴。即便是经济状况非常差的家庭,也会为他们的女儿准备银耳环、银纽扣与银领饰。泸海瑛说,彝族女子一年只有几次穿全套银饰的机会,如火把节、婚礼、朋友宴会等。平时,她们一般会穿只佩戴银耳环、领饰和纽扣的彝族便装。

各类银质器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sMBg-hnaivxq6966295.jpg  保存到相册
银头饰。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7mo8-hnaivxq6965807.jpg  保存到相册
银胸牌。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TQWZ-hnaivxq6964546.jpg  保存到相册
银酒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VnjS-hnaivxq6964046.jpg  保存到相册
  勒古沙日是国家级银饰非遗传承人,12岁就跟随父亲学艺,目前是全省唯一一个手工打造所有银器的银匠,制作的银器包括首饰、酒具、餐具、摆件等。泸海瑛身上佩戴的整套银饰就出自勒古沙日之手,这套银饰花了勒古沙日和妻子两个人整整一个月的时间。

勒古沙日正在制作银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YgzC-hnaivxq6963418.jpg  保存到相册
勒古沙日工作台(黑色部分为松香)。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7elK-hnaivxq6963027.jpg  保存到相册
  除了独特的服饰文化,布拖县的传统彝族文化还有讲述彝族女人一生的歌曲表演--朵乐荷。彝族女子围成一个圆,撑着黄伞唱起歌,一人领唱众人和,通过歌曲来讴歌女性的伟大。

朵乐荷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THpt-hnaivxq6962786.jpg  保存到相册
朵乐荷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Ehwt-hnaivxq6962455.jpg  保存到相册
朵乐荷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V6H2-hnaivxq6962213.jpg  保存到相册
  此外,还有与银饰制作技艺并列为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的口弦制作技艺。彝族口弦音乐将对语言声调的模拟编成音乐旋律,由竹子刻制成类似风琴簧片样的乐器──口弦演奏出来。口弦也因简易方便而成为彝族几乎人人会的乐器,彝人空闲时都会把它取出来练习或演奏。

口弦制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li2E-hnaivxq6961837.jpg  保存到相册
口弦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RvCr-hnaivxq6961009.jpg  保存到相册
  彝族祈福时的毕摩、苏尼舞,庆丰收时的达体舞,彝族民歌阿都高腔,这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都是布拖县非遗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毕摩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NrKp-hnaivxq6960609.jpg  保存到相册
苏尼舞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VXDt-hnaivxq6959132.jpg  保存到相册
达体舞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mlbn-hnaivxq6958400.jpg  保存到相册
阿都高腔表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KPGJ-hnaivxq6957861.jpg  保存到相册
  目前,彝族的许多非遗文化都已经走出了大凉山。勒古沙日于2010年5月19日受邀赴中国台北参加彝族银饰手工制作技艺大展演,毕摩也苏尼舞的表演者也被邀请至外地进行表演。相信在未来,布拖县的非遗文化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带领布拖县人民一起走出大山。(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9#
 闪亮山 发表于: 2018-10-27 13:08:00|只看该作者

【脱贫攻坚在凉山】谷莫村:加减乘除四运算,彝家山寨换新颜

源自:中国经济网
原文标题:【脱贫攻坚在凉山】谷莫村:加减乘除四运算,彝家山寨换新颜

  昭觉县特布洛乡以南,距县城30.1公里处,就是谷莫村所在。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村,谷莫村在帮扶单位、州县政府办的大力帮扶下,巧用“加减乘除”四运算,在脱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预计今年年底脱贫摘帽。
  巧用加法,切实增收
  谷莫村拥有耕地776亩,人均拥有一亩多的耕地。然而受自然环境影响,土地产出率很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谷莫村依托帮扶机构,通过“以购代捐”的方式鼓励村民养殖鸡、羊、蜜蜂等,并大力发展乌金猪产业,达到短期增收效果。一方面通过购买刺激农民生产,另一方面避免直接捐款所带来的获得感缺乏以及“等靠要”思想蔓延。
  长期来看,谷莫村鼓励村民种植花椒和核桃,今年已达到两万株花椒种植,预计在2020年可以建成300亩标准核桃种植示范园。
  同时,谷莫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利用帮扶单位优势,精准对接务工企业需求,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并且针对没有外出务工条件的贫困群众,设定公益岗位。在产品输出上创新方式方法,与专业人士合作经营农产品,避开村民在商业上的知识短板。从全套包办到只提供原材料,对于农产品的加工销售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巧用减法,降低成本
  过去的谷莫村山高坡陡,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在州县政府与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如今的谷莫村已经解决了交通出行与用水用电的问题,电视宽带和网络联通家家户户。
  在教育方面,全面改建后的谷莫村幼教点,选配2名幼教老师,完善了功能配置,实现村适龄幼儿100%就近入学的目标。去年,村中的幼教点迎来35名儿童,今年部分升学后还剩28人。幼教点的开通解决了彝族孩子不会说普通话的困难,为孩子将来升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谷莫村教育基金联合外界爱心捐款,对贫困学生、优秀学生实行资助奖励。目前有7人受到爱心人士的长期资助。学生顺利升入初中、高中与大学分别会收到600元、800元与3000元的奖励。
  巧用乘法,激发动力
  2016年谷莫村开始接受广东佛山的帮扶,2017年6月,更是与全国十大小康村之一的紫南村结对帮扶。以强建弱,两村之间干部互相访问、挂职交流。紫南村的干部为谷莫村带来新的技术与思想,谷莫村的干部在紫南村也有所成长。谷莫村还为村内的共产党家庭挂牌,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同时,“以购代捐”、“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发农民的生产动力,结合群众发展意愿,取消补助,以少量的资金或物资奖励为引子,消除“等靠要”思想。前期的预购也为群众带来切实的劳动动力,引导群众积极发展生产。谷莫村始终坚持“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帮扶导向,鼓励农民生产,解决了前期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
  巧用除法,移除陋习
  谷莫村通过让贫困户签署脱贫承诺书、村民讲述自己生活的变化等方式,积极引导群众产生主动脱贫的意识与决心。探索实施以党员和“德古”为网格员,由5户以上农户自愿联组,组内成员相互监督管理,成员违规共同受罚的农户自愿联组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全民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以评比促进变革,定期以“乡风文明”为着力点,开展“尊师重教”“产业发展”“文明卫生”“热心公益”等奖项评比,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启用“停扶”模式,对存在吸贩 毒、参加邪教组织、子女辍学等行为的农户实行一票否决,停止帮扶。
  农村新貌,彝家新寨
  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就,彝家山寨兴建起了一户户的新屋寨。帮扶单位州县政府办和佛山对彝家新寨的建设投入资金支持,减轻群众身上的经济负担。在农户建房购房的过程中,彝家新寨建设为每户补贴3万元,政府为农户提供贴息贷款。除此之外,谷莫村与建设方协商达成采用本地劳动力的协议,在提供工作机会的同时,允许农户以劳动抵扣房款,进一步减少群众的经济支出。在这多项优惠政策下,谷莫村争取让群众能够实现零元入住。
彝家新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谷莫村纳入彝家新寨建设的农户有 107 户,占全村农户的 75.9%,彝家新寨建成后将有效解决谷莫村群众安全住房的问题。
当地村民在自家新房中。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摄
  谷莫村新建的彝寨,在保留传统彝族特色的木质结构的同时,加入了更适合现代居住的元素。在未来,这些新建好的彝族特色房屋,也将成为谷莫村发展旅游业与民宿业的一大助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梁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chuanyezf 发表于: 2018-10-22 11:48:01|只看该作者

摆脱贫困:小凉山教育脱贫纪实 走出大山 放飞梦想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摆脱贫困:小凉山教育脱贫纪实 走出大山 放飞梦想

  虽然沙户哈毛被录取了,但她能不能凑到学费,能不能选择继续进行职业教育,这都是一个未知数,在宁蒗县像沙户哈毛这样情况的“两后生”还有很多,对于宁蒗县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个阶段的反复家访和说服教育,是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执着。
各大中等职业院校的录取通知书到了,陈永发校长和学校的老师几天前已经联系了家长,但依然有很多家长没有来领取录取通知书。其中就包括肖国华。
  肖国华都被丽江民族中等职业学校高铁服务专业录取了,但录取通知书却迟迟没人来取。陈永发担心又发生意外,决定到他家去看看。
  大约半个小时以后,肖国华的父亲回到家里,通过了解得知,由于高铁专业需要一次性缴纳三年的学费,共计15300元,他们家负担不起,所以不想去读了。
  经过一番劝说,肖国华父子打消了顾虑,决定到上海读书。
  8月22日,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人头攒动,今天是中专新生报到的日子。
  沙户哈毛也在大哥的陪同下早早来到了民族中等专业学校报到
  在铿锵嘹亮的军训声中,沙户哈毛迎来了崭新的中专生活,在之后的两年,沙户哈毛将在丽江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学习高铁服务专业的理论知识,第三年将到北京商鲲院校学习专业技能。按照与学校签署的百分之百保障就业的协议,沙户哈毛将实现毕业即就业的最终梦想。这将是一个全新的起点。
这是肖国华来到上海后的第一堂课,在未来三年的时间里,他将和其他来自滇西的同学们一起生活和学习。
2018年,宁蒗县2320名“两后生”中,截止目前,共有1563名学生在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入学。其中91名宁蒗籍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上海职业学校就读。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计划自2017年开始实施,惠及了一批宁蒗的学生。
  宁蒗县每年有2000多名“两后生”。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正值花季,他们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宁蒗县强力推进“两后生”职业教育计划,从招生工作的开展到教学活动的推进,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心血和智慧,所有的努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照亮众多贫困学子前行的路,让每一位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通过掌握一技之长,促进技能就业,从而改变家庭的贫困面貌。

☆ 相关资讯
  摆脱贫困:小凉山教育脱贫纪实 改变命运的抉择
7#
 丢不下 发表于: 2018-10-16 08:54:00|只看该作者

凉山脱贫综合帮扶工作队到岗已逾百日 带来哪些变化?

源自:四川日报

[铭于心]
▲ 干部好比是鱼,群众好比是水。浮在上面的鱼是死鱼,游在水中的是活鱼,只有沉下去才能灵活自如
▲ 工作队要“如鱼得水”般完成使命,关键在于沉到凉山州的旮旮旯旯,围绕老百姓做实事

[践于行]
▲ 充分发挥工作队点对点的“突击”作用,尽快赢得群众的真心,让群众看到希望
▲ 要啃下硬骨头,工作队还需要攻坚克难,“不怕嘴脱皮、手脱皮、脚脱皮,肯尝试、肯学习、肯努力才行。”

[成于效]
▲ 贫困户说:“有工作队带头,我们干事也有方向了。”
▲ 工作队队员说:既要脚踏实地,也要高瞻远瞩,3年后我们走了,要给老百姓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群山深坳间,入秋后的木里县茶布朗镇已寒气逼人,可孩子们并不担心寒冷的日子不好过。因为到时候他们都能穿上浙江一家服装厂量身定制的羽绒服,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从幼儿园到初中,1000多个孩子的羽绒服都经肖林帮着挑选款式和用料,更早之前,购买这些衣服的30多万元,也是他“换”回来的──在上海举办的一场慈善晚会上,肖林带着茶布朗镇孩子们的绘画书法作品、妇女的手工艺品和农户的土蜂蜜赴会,拍卖筹得30余万元善款。
  6月30日,绵阳北川通过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国家第三方评估。第二天,北川县陈家坝镇党委委员、副镇长肖林,赶赴凉山州木里县茶布朗镇,挂任党委副书记。从一个脱贫攻坚战场到另一个脱贫攻坚战场,肖林面对的任务更艰巨:到2020年,凉山要实现全州11个深度贫困县摘帽、1118个贫困村退出、4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截至目前,包括肖林在内的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深入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已百日有余。他们如何尽快融入当地,又为当地脱贫攻坚做出了哪些努力?近日,记者走进工作队。


闯关
3个月闯过语言关、饮食关和民俗关,不少工作队员给自己取了彝族名字

  凉山州委常委、布拖县委书记沙文直言,每个初来乍到的帮扶队员面前,都横亘着“三道大关”:语言关、饮食关、民俗关。
  成都邛崃南宝山农林综合服务站长王文章深有感触。站在美姑县龙门乡尔拖村村委会门口,他说起当初的烦心事。“7月1日到村上,2号开始下乡走访,结果语言不通,连续两天没和老百姓说上一句话。”那两日王文章辗转难眠,直到脑海中灵感闪现,“孩子!学校教汉语,孩子肯定能和我交流。”7月4日开始,王文章每天守在村委会外等孩子放学,想方设法和他们交朋友。几天后,全村的孩子变成他的向导和翻译,领着王文章逐户走访。
  办法总比困难多。巴中平昌县农业局粮油生产技术干部李天双,善于动脑又动手。初到喜德县西河乡书则口村时,他被困在“饮食关”外,“一天两餐和缺少蔬菜,心理和生理都不适应,活了54岁却被吃难倒,说起来估计惹人笑话。”很快,李天双将村委会旁边的荒地开垦一新,自己种菜、煮饭,饮食难关迎刃而解。
  事实上,除了要闯“三关”,队员们还得与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斗智斗勇。刚到美姑县子威乡时,工作队缺饮水,21名队员和乡机关干部一道,用人背、肩扛、马驮的办法,往海拔2300多米的山上运砂石砖块,自建蓄水池、接通输水管道。“没有公交大巴,也没有足够的公车,进村入户走访,每天走路至少花5小时。”行路难耽误工作,雷波县帕哈乡综合帮扶队队员颜红,征用弟弟淘汰的二手车,变成乡里的“公车”。
  在甘洛县胜利乡友谊村,当地干部的热情与包容让驻村工作队员感动不已,队员黎革昌说,“有了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才能快速投入工作。”与本地干部间亦师亦友的情谊,让布拖县综合帮扶工作队迅速进入角色,全县第一书记、村干部担当“翻译”,帮助工作队员融入新环境。在不少贫困县,本地干部纷纷与工作队员建立起一对一“拉帮带”合作关系。
  为尽快融入当地,多县组织全员培训,教队员基础彝语;还有不少工作队员给自己取了彝族名字。克服生活困难,迅速融入当地,综合帮扶开启“加速度”。

共谋产业 省委组织部供图  ERe4-hmhafir7517260.jpg  保存到相册

施展
帮扶工作队队员们快速融入、迅速工作,充分发挥点对点的“突击”作用

  全国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有一个比喻:“干部好比是鱼,群众好比是水。浮在上面的鱼是死鱼,游在水中的是活鱼,只有沉下去才能灵活自如。”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工作队要“如鱼得水”般完成使命,关键在于沉到凉山州的旮旮旯旯,围绕老百姓做实事。
  绵延山脉的一角,喜德县博洛拉达乡工作队队员黄昌学钻在一片大球盖菇里,细细查看长势。食用菌是黄昌学找到的脱贫项目。“最近雨水适宜,出菇效果很好。”作为食用菌栽培专家,进村入户走访几日后,他便有了主意,“博洛拉达乡森林茂密,夏季林下最高温度不超过30摄氏度,正适合反季节种植大球盖菇。”工作队很快在两个村试种了大球盖菇。如今,40多天的劳动全部化作冒头的食用菌。
  试种的量不多,但小菌菇中藏着大希望。贫困户木潘曲真听说“越西县有村子种香菇,一公斤卖到20块钱,种玉米一公斤才卖2块多。”他看好未来:“有工作队带头,我们干事也有方向了。”
  凉山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廖虎用12个字总结他眼中的帮扶工作队,“火速集结、快速融入、迅速工作。”廖虎认为,组建凉山州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作队点对点的“突击”作用,尽快赢得群众的真心,让群众看到希望。
  为充分发挥队员的作用,美姑县典补乡综合帮扶工作队结合当地特点,从行业领域着手,分别组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组、教育文明服务组、禁毒法治服务组和计生防艾服务组4个“功能性”服务小组,并且各组制定“责任清单”,确定了24项工作职责。挂职党委副书记的胡炀培介绍,工作队累计提出农业产业发展建议12条、禁毒防艾管控建议2条、“四好”创建建议4条,帮助群众解决突出问题8个。
  坚持发展产业是工作队员的共识。美姑县乐约乡紧邻“悬崖村”和黄茅埂自然风景区,省道307穿境而过,综合帮扶队队员张伟决心因地制宜谋出路。抵达驻地后一周时间内,他走遍了全乡6个行政村,一个月后编制完成《美姑县乐约乡旅游扶贫方案》。依托彝族文化和民族团结示范乡的基础,峨曲古乡综合帮扶工作队也锁定乡村文旅项目,并引进资本在该乡注册成立了第一家涉乡村旅游、商贸、餐饮的公司。“全乡5个村筹了30万元成立合作社并入股项目。”峨曲古乡挂职党委副书记任东说。
  长期关注凉山脱贫攻坚的西昌学院院长贺盛瑜认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群众参与为基础,助力贫困县脱贫奔康,正是部署工作队的意义,“善小而大成,才能不负所托。”

在凉山州的山山水水间,脱贫攻坚综合帮扶工作队队员们围绕百姓做实事,围绕产业谋发展。(资料图片)记者 尹钢 摄

谋划
工作有时限,帮扶无止境,为凉山州留下永续发展的产业

  “既要脚踏实地,也要高瞻远瞩,3年后我们走了,要给老百姓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一深一浅蹚过山涧,美姑县综合帮扶工作队队长刘文武表示。
  事实上,面对未来,工作队充满信心。峨曲古乡的乡村文旅项目已绘好蓝图,以“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现代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果蔬采摘区、帐篷露营区等功能单元。
  刘文武告诉记者,下一步要重点推动落实外地企业已到美姑考察的项目,如湖南某企业拟构建峨眉山-黑竹沟-大风顶旅游线路布局;广东某企业拟成立分公司,在美姑定单式种植中药材;珠海某企业将美姑荞麦、天麻、花椒、蜂蜜等特色产品纳入其川货出川销售平台;还有深圳某企业拟推进美姑优势产品亮相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
  在哈洛乡够峨村,工作队队员桑林在妻子曹凤莲的帮助下,开展工作。曹凤莲辞去工作,安顿好两个孩子,跟着桑林一起到凉山。虽是“编外人员”,曹凤莲不愿置身事外,她把当地孩子聚拢来,一起玩耍、辅导学习。“孩子的习惯她摸得比我清楚,所以建议我从孩子着手,引导文明村风。”桑林说。
  当前,凉山州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贺盛瑜认为,要啃下硬骨头,工作队还需要攻坚克难,“不怕嘴脱皮、手脱皮、脚脱皮,肯尝试、肯学习、肯努力才行。”
  王文章不惧尝试。“一开始,总想替老百姓谋划新产业,做了十几天的摸底和可行性研究,发现老百姓只对种花椒感兴趣。”钻在花椒丛里,他享受四周的清香,“开头做的调研全部没用,难免沮丧,但关键是要让老百姓有信心。最后还是调整方向,把研究落在建设花椒示范基地上。”后来的村民大会上,王文章汇报的可行性报告,得到尔拖村村民全票支持。
  现在,王文章已拟定3年帮扶工作“三步走”计划。“第一是找准项目,把花椒变成尔拖村看得见的产业,能有一定规模和经济收入,让老百姓看到希望;第二步重点教育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并且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农业技术队伍;第三步要在基层搞好法治建设。”
  甘洛县阿嘎乡厄曲村的队员胥学跃把彻底改变村民个人卫生习惯的工作思路写入手册,即从娃娃着手,强化教育引导;驻阿嘎乡苟尔莫村的队员陈小川对环境卫生改善也有想法,他提出树立先进典型,采取激励方式落实的思路;驻阿嘎乡鱼尾村的肖福兵对农民夜校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提出建议,强调学用结合,身边人讲身边事……
  好似满天星火,综合帮扶工作队正燃起燎原之势。(记者:林凌 李媛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丢不下 发表于: 2018-10-14 08:24:00|只看该作者

凉山吹响冬季冲刺冲锋号 137个脱贫攻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源自:四川日报
  (周静记者王云何勤华)10月12日,凉山州在喜德县冕山镇洛发村举行脱贫攻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集中开工脱贫攻坚项目137个,总投资96亿元,吹响凉山州脱贫攻坚“冬季冲刺”冲锋号。这是凉山州首次举行脱贫攻坚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当天,喜德县共有21个项目在不同地方集中开工,总投资3.6亿多元;美姑县开工建设7个专项40个项目,总投资15.9亿多元;布拖、雷波、盐源、金阳、木里等国家级贫困县,也有多个包括产业发展、安全住房建设、农村公路建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绿色家园等脱贫攻坚项目开工。这些项目今年计划完成投资45亿元。
  这些项目是从11个贫困县23个扶贫专项中精心筛选出来的,受益人口涵盖目前已建档立卡识别的94.2万贫困人口。凉山州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项目涉及民生和基础设施改善等,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惠民性。
  当天洛发村开工的是精准扶贫养殖基地项目。该项目建设占地357亩,总投资约1.5亿元。项目建成后,由铁骑力士集团提供仔猪、物料、技术服务、市场培育等,采用“大户+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形式养殖,企业对出栏生猪进行回购,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县域畜牧产业提档升级将起到积极作用。
  凉山州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脱贫攻坚工作攻坚冲刺关键阶段,这些脱贫项目集中开工,将有利于确保圆满完成今年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今后两年全州11个贫困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奠定坚实基础。
  据悉,针对此次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凉山州将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支队伍、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列出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实行挂图作战。凉山州、县相关部门将建立项目《进度台账》和《问题台账》,并按月进行督查调度。
  按照计划,凉山州今年将减贫20.7万人,退出贫困村500个。
5# 华蓥山
 锦泉 发表于: 2018-6-30 11:24:00|只看该作者

凉山发展迎来春天 3年内新增脱贫资金不少于200亿

源自:华西都市报
⊙记者:刘秋凤


  日前,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
  根据《意见》,中央和省级3年内新增资金用于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以下简称贫困县)脱贫攻坚不少于200亿元,重点用于教育、卫生、乡村道路、安全住房、产业发展和禁毒防艾。
  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四川已定下目标:确保到2020年凉山州11个贫困县摘帽、1118个贫困村退出、4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为何重磅聚焦凉山州?《意见》是如何出台的?帮扶重点有哪些?6月26日,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接受了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

为何聚焦凉山?
区域性整体贫困突出 深度贫困特征明显

  《意见》聚焦凉山州,围绕脱贫攻坚,发布了12个方面34条政策措施,每一条都含金量十足。其中,更是提出“中央和省级3年内新增资金用于贫困县脱贫攻坚不少于200亿元”,真金白银的投入。
  为何这次要将脱贫目光聚焦凉山州?
  根据《四川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十三五”期间,四川11501个贫困村和88个贫困县要全部“摘帽”。其中,秦巴山区、乌蒙山区、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这“四大片区”是四川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
  “这四大片区中,凉山州所在的片区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需要最强。”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凉山州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区域性整体贫困突出,深度贫困特征明显,特别是11个贫困县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薄弱,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是全省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贫中之贫、坚中之坚。
  长期以来,四川非常重视凉山州脱贫攻坚工作,2014年启动实施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2015年出台支持凉山州脱贫攻坚17条特殊政策,全力支持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但目前凉山州的脱贫攻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四川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凉山州是否能跟上步伐很重要。该负责人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川须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全面落实已经出台的特殊政策支持,持续加大资金、项目、人才等倾斜力度,确保凉山州如期实现脱贫奔康。

《意见》制定过程
群策群力献智慧 21个单位提修改意见

  《意见》从起草到出台,集聚了众多智慧。
  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月初,省脱贫攻坚办召集15个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专题讨论修改《意见》,书面征求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修改意见,共收到21个单位修改意见47条。在这之前,《意见》经过多轮讨论,重点关注凉山州脱贫攻坚的特殊问题和突出短板。
  在四大片区的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教育、医疗等都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凉山州有自己的特殊性,例如,不少彝族居民长期在高山区和二半山区生活,居住条件恶劣,常年在山上搭简易房居住,因此,住房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四川在脱贫住房上下功夫,目前“易地搬迁”和“彝家新寨”已可全覆盖当地贫困群众,全面解决脱贫住房问题。
  “此外,禁毒防艾也是凉山州特殊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禁毒防艾工作力度也在《意见》中得到了体现。”该负责人认为,精神贫困是最大的贫困。在众多领域中,教育脱贫是综合帮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综合帮扶内容
  1. 产业 培育“大凉山”品牌
  凉山经济要发展,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金字招牌。
  根据《意见》,凉山州将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苦荞、烟草、马铃薯、高原水果、肉牛羊等特色种养业,巩固提升核桃、花椒、板栗等特色经济林基地质量。重点培育凉山州优质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大凉山”,着力推介雷波脐橙、金阳青花椒、盐源苹果、干果产品4个品牌农产品。
  凉山将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飞地园区”、产业融合园区建设。重点支持成都·大凉山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凉山—乐山飞地经济产业园、佛凉(昭觉)智慧农业产业园和西昌现代花卉产业园建设。发展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推进州内和“飞地园区”农产品精深加工。

  2. 人才 培养遴选各类人才
  地方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凉山要打造一支稳得住、留得下、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人才队伍。《意见》提出,到2020年,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方式,培养2500名左右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和高职(专科)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教科文卫农林等专业技术人才全覆盖轮训;采取考核招聘等方式补齐事业单位人员;从贫困县选派600名紧缺专业人才赴省内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这些人都将是支撑凉山发展的支柱。
  此外,凉山将继续开展特聘农技员试点,在当地遴选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农技队伍。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

  3. 教育 遴选退休优秀教师支教
  教育也是《意见》重点之一。《意见》提出,有序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项目试点、加强乡镇幼儿园和“一村一幼”建设、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全部接受义务教育、加快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等政策。
  教育质量也将得到保证。到2020年实现对贫困县现有2.3万名专任教师的全员培训。实施“银龄教师”支教计划,遴选一批退休优秀教师支持凉山州教育发展。

  4. 医卫 每个乡镇有1所达标卫生院
  凉山的医疗条件将得到大幅改善。《意见》提出,实现贫困县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县级中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疾控机构达到二级及以上水平,每个乡镇有1所达标卫生院,每个村有1所达标卫生室覆盖。

  5. 基建 今年730个行政村通光纤
  在信息社会,网络是通往世界的窗口。快速搭建起凉山与世界的桥梁,通信网络建设是关键。
  《意见》提出,实施村村通光纤、村村通4G和道路沿线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三大工程。2018年解决730个行政村通光纤问题,基本实现村村通光纤。2018年解决600公里、2019年解决800公里道路沿线4G网络覆盖问题。到2020年底,实现村村通光纤和村村通4G,大幅提升凉山州重点国道、省道沿线4G网络覆盖水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碾铁路 发表于: 2018-6-25 09:24:00|只看该作者

四川34条政策措施精准支持凉山脱贫攻坚 具体怎么干

源自:四川日报
  ──《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解读①
  编者语:近日,我省出台《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从产业就业、教育事业、医疗卫生、禁毒防艾、安全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财税金融、国土政策支持、综合帮扶、社会帮扶、解决自发搬迁扶贫盲区问题、精神扶贫等12个方面提出34条政策措施,精准支持凉山脱贫攻坚。
  12个方面34条政策措施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在实施过程中,有哪些重点难点,具体怎么干?带着问题,本报记者走访省级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对《意见》进行详细解读。即日起,本报推出系列解读。敬请关注。
  今年将继续加大对凉山州农业品牌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着重培育“大凉山”品牌,推介雷波脐橙、椒魁青花椒制品等4个品牌农产品
  成都·大凉山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已选址简阳,凉山-乐山飞地经济产业园区、昭觉农特产品加工园区等也在加紧推进建设
  凉山州1618个贫困村建立了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五个名单”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精准施策综合帮扶凉山州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中,“进一步加大产业和就业扶持力度”居首位,包含5条含金量十足的政策措施。
  如何看待这些政策措施?实施中有哪些重点难点?下一步具体怎么干?记者走访省级相关部门、专家学者,进行深度解读。

看生产 要种得好还要叫得响
  “插根扁担都能发芽。”在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看来,凉山州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光热丰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但目前特色产业不成规模,产业链条较短,品牌与市场挖掘不够,资源优势没能变成脱贫产业优势。”
  如何充分发挥凉山州自然资源优势,是《意见》聚焦的一个重点。《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苦荞、烟草、马铃薯、高原水果、肉牛羊等特色种养业,巩固提升核桃、花椒、板栗等特色经济林基地质量。
  “怎么种好,是一个难点。”省农业厅果蔬专家祝进拿起一个苹果解释,同样的品种,同一块地,同样的气候条件,如果种植和管护技术跟不上,收获的果实品质差异很大,“种得好,丰产丰收;种得不好,收益大减甚至滞销。”
  种好,离不开技术人才队伍。目前,凉山州的一些深度贫困县,农牧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留不住人、引不进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技推广力量薄弱。有的县农牧局经作站5个工作人员,只有1个懂果蔬种植专业技术,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空缺率为38.8%。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意见》提出在当地遴选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和新型职业农民、统筹协调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对口帮扶贫困县等措施,切中要害,务实管用。

  下一步,省农业厅将继续强化人才培训:全覆盖培训驻村农技员和农业专家服务团、农技巡回服务小组的专业技术人员,缩短知识更新周期和科技成果转化距离;重点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通过集中培训、院坝交流会、现场示范、农民夜校、一对一指导等方式,持续培养壮大农村技术队伍。
  种得好还要叫得响。《意见》提出,重点培育凉山州优质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大凉山”,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建设,到2020年贫困县“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突破50个。
  “去年,我们向社会公开推介了全省50个优质品牌农产品,包括凉山州的会理石榴、盐源苹果。”省农业厅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加大对凉山州农业品牌建设工作的支持力度,着重培育“大凉山”品牌,推介雷波脐橙、椒魁青花椒制品等4个品牌农产品。

看销售 要卖得出还要收益高
  昭觉的野生蜂蜜、木里的羊肚菌、会东的马铃薯……登陆天虎云商电商平台,会发现在售的凉山州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多。
  “益农信息社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意见》提出到2020年凉山州贫困县建设益农信息社1132个,这将促使当地形成“线上农业”“线下农业”融合发展格局,助力农户、产地、合作社、平台和用户共赢合作机制的建立。
  《意见》的含金量远不止这些,卖得出后,还要收益高。
  今年春季,西昌洋葱一度遭遇销售难题,不少葱农丰产,赚到的钱却不多。菜贱伤农,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深加工,初级农产品没有纳入产业链条,成为孤岛产业。
  6月中旬,省农业厅深入美姑县调研发现,目前该县还没有一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初加工设施设备也几乎为零。近年来,该县马铃薯、苦荞、美姑山羊、岩鹰鸡等农产品产量增长较快,但因缺乏相应的加工企业,商品率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农户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依然存在。
  “提高农产品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水平,是难点也是重点。”省经济和信息化委产业园区处处长张海笑表示,凉山的苦荞、茧丝、油橄榄、松籽、马铃薯、高原水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突出,但精深加工一直是短板。在他看来,《意见》提出的加强农产品加工和“飞地园区”、产业融合园区建设,推进州内和“飞地园区”农产品精深加工,是一条重要路径,值得大力探索。
  目前,成都·大凉山农特产品加工贸易园区已选址简阳,凉山-乐山飞地经济产业园区、昭觉农特产品加工园区等也在加紧推进建设。“这样可以有效集结成都、乐山等地在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方面的优势,助力凉山高点起步,为更多园区建设积累先进制造、运营经验。”张海笑说。
  “以前农业主要着眼种植养殖,现在则强调在生产基地基础上大力发展加工业,我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优势,产业园还要实现三产深度融合发展。”省农业厅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提出支持贫困县到2020年分别建设一个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这将成为贫困县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今年1月17日,省农业厅认定200家第二批省级示范休闲农庄,其中凉山州有8家。下一步,省农业厅将对凉山州加强指导,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进产业基地景区化建设,新建一批农业主题公园和美丽休闲乡村,推动当地休闲农业加快发展。

看就业 要增就业还要促脱贫
  今年3月,凉山青年康康离开老家,和25名木里老乡坐上直达广东佛山的大巴车,他们中的90%来自贫困家庭。经过统一培训和实习,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当地一家公司的员工。“月工资四五千元。”康康说,如果自己干得好,不出两年就能还上家里的借款。
  去年,凉山州共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27.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6.24万人;实现劳务总收入207.49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劳务收入7.3亿元。
  “目前,凉山州贫困劳动力总量偏大、就业规模偏小、培训需求突出的局面还没根本改变,只有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引导,才能让精准脱贫‘事半功倍’。”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意见》特别提出,组织内地技工院校开展对口培训、订单培训,鼓励园区、企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帮助”。
  据介绍,省人社厅在凉山州1618个贫困村建立了贫困劳动力基础信息、就业培训、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公益性岗位安置“五个名单”。今年已开展“送岗位下乡入村”、专场招聘会等活动200余场,跨地区有组织劳务输出贫困劳动力1.6万人;大力开发乡村保洁、道路维护、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对9682名贫困劳动力进行托底安置。
  “《意见》目标导向非常明确,具有很强的可执行性。”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抓好就业技能培训全覆盖、拓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渠道、做好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
  具体来讲,通过“送培训下乡”“扶贫专班”“一帮一”对口帮扶等多种培训方式,力争在3年内实现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所有未就业的贫困劳动力至少培训1次;加强省内外对口帮扶,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联合广东共同促进贫困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部门力量,共同开发深度贫困县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特困劳动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5 18:52,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