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0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人《舍斯托夫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上海举行

 [复制链接]
源自:新浪读书
《舍斯托夫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2019年8月17日,《舍斯托夫文集》出版座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文集共十三卷,今天在书展上亮相的是该套丛书的前五卷,包括第1卷《莎士比亚及其批评者勃兰兑斯》,第2卷《托尔斯泰和尼采学说中的善》,第3卷《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第4卷《无根据颂》,第5卷《开端与终结》。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舍斯托夫文集主编兼主要译者张冰,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明明在座谈会上展开了一次关于舍斯托夫的对话。
  列夫·舍斯托夫生于1866年,1938年客死异乡──法国巴黎。他是20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早年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系和基辅大学法律系。十月革命后,被迫流亡柏林,后定居巴黎。晚年长期在法国索邦大学任教,撰写论著,与西方著名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舍勒,著名文学家布伯尔、纪德等交往。他可以说是俄国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实际参与了这个史称俄国的“新宗教意识”复兴运动。晚期,他又是代表俄国哲学界与西欧哲学界代表人物对话和交流的第一人,而列夫·舍斯托夫则是代表俄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对话的第一人。因此而被称为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之一。
  文集主编张冰介绍说,商务印书馆新版舍斯托夫文集共十三卷,在国际上所有文集中是最全的。十三卷基本按照发表或出版时间顺序编排:第1卷《莎士比亚及其批评者勃兰兑斯》,第2卷《托尔斯泰和尼采学说中的善》,第3卷《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第4卷《无根据颂》,第5卷《开端与终结》,第6卷《伟大的前夜》,第7卷《钥匙的统治》,第8卷《在约伯的天平上》,第9卷《旷野的呼告》,第10卷《雅典与耶路撒冷》,第11卷《思辨与启示》,第12卷《唯凭信仰》,第13卷《希腊哲学史讲演录》。其中第1、6、12和13卷是新发现的舍斯托夫著作,国内初次译介,底本都是主编于2014~2015年在莫斯科大学留学期间收集齐的。
  杨明明表示,舍斯托夫对于中国读书界并不陌生,他在中国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在约伯的天平上》于1989年出版问世(三联书店)后,很快就俘获了许多渴求新知的年轻人。从那以来,舍斯托夫的著作在国内读书界似乎很有人缘。他的书从未成为畅销书,却毫无疑问地成了“常销书”。舍斯托夫的著作数十年间已经成为“学术类书籍的常销书”,成为学术低迷、拜金至上时代的一个“思想的奇迹”。
  张冰认为,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舍斯托夫创作的特点,首先想到的一个主题词,就是“边缘”或“边缘人”。“边缘”的确非常准确地概括了舍斯托夫哲学创作和文艺批评的立场,他一生似乎总是处在各种各样的“边缘地位”:作为白银时代俄国“新宗教意识”运动和“宗教哲学学会”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和主要发起人之一,他在此期间其实并未完全摆脱经营家族企业运营的重担,而游走于学术圈与商界之间;作为一个“皈依俄罗斯文化”的犹太人,他的文化背景又不单单以俄罗斯文化为基础,有时候难免又会以欧洲文化为研究对象。此外,在延续到他那个时代的斯拉夫派和西欧派的争论中,他也处于一种既非此又非彼的尴尬处境。舍斯托夫成名后,一般人都把他当哲学家看,而实际上他的许多著作,最初写作的动机,却是作为文艺批评而创作的。他的著作都带有这样一种依违两可的“两重性”,很难贸然做出排他的定性。然而,另一方面,恐怕又是这种“边缘”的性质,加上他特立独行,思想自由的特点,使他的思想卓然不群,自成一家。
  杨明明认为,一般认为在所有论文中,哲学著作是最难写的,很抽象,从一般到一般,从概念到概念,步步离不开逻辑,演绎,推理、思辨。舍斯托夫的第一部著作因为主要是针对勃兰兑斯的莎士比亚论著写的,所以,大致还遵循着某种“体例”,但到了《无根据颂》这部使他名声远播的成名作,他却完全抛弃了论文习作的惯例,而采用一种随感随笔体,格言警句体,像是一种随想录和散文。但奇怪的是,反而是这种文体大获成功,因为行文中饱含著有价值的思想的火花,处处令人“触目惊心”,处处逼人深思,给人以无穷的启示。
  张冰提出,在哲学发展史上,舍斯托夫也是一个传统理性主义哲学,或唯理论哲学的反对者。他有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认为欧洲哲学仅只继承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传统,而丢弃了欧洲思想史上的另一条线索,即发源于苏格拉底和犹太教的圣经传统。由于后一条线索的失传,导致欧洲哲学家形成一种偏见,即认为哲学就等于思辨,是纯理论,从而导致哲学日益远离生活和实践,日益远离人的存在及其问题。欧洲哲学时至今日也未能觉悟到这一点。而舍斯托夫认为真正的哲学不是这样的,哲学是一场斗争,是关系到人的生存的本质的,舍斯托夫所着眼的,是人的存在,人来到这个世界完全出于偶然,人无论高低贵贱,都“皆有一死”,而哲学不是别的,是一种死亡联系或练习死亡。正因为人来到世间首先发现自己面临着的宿命──死──,人在世界上的存在是无意义的,偶然的,因此练习死亡也就意味着怎么样让有限的生存变得有意义。世间本无意义,意义需要人为自己寻找。
  目前文集已出版前五卷,后面的卷册将陆续与读者见面。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杰克逊霍尔年会重磅来袭 鲍威尔或暗示准备降息 文物收藏里的文史情怀:冯其庸《瓜饭楼藏文物录》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6 15:17,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