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石榴,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702|回复: 5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植物·微生物成都科考人员发现“消失”108年的物种:贝叶芒毛苣苔

 [复制链接]
源自:红星新闻
  近日,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科研人员联合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及广西植物研究所在国际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刊发论文,发表了一种“隐世”百年后再次被发现的植物物种Aeschynanthus monetaria。
  追溯到2015年10月,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科考人员正沿着中国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季雨林小路行走,他们此行的任务,是采集特殊的植物制作标本。考察过程中,路边悬挂的枯枝上,一株特殊的植物吸引了物种采集者胡君的目光。
  按照采集标本流程,胡君对其采集了标本,但胡君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平常的动作,却给本次考察带来了重要成果。
  这种“隐世”百年的植物,便是胡君带回来的标本,胡君等人为其首次拟定中文名──贝叶芒毛苣苔。
↑贝叶芒毛苣苔植株

特殊植物引关注
查阅资料发现已“消失”100多年

  成都生物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森林与灌丛生态系统专题科考人员,在整理近年来藏东南地区野外考察的植物标本过程中,发现一株采集于中国墨脱县雅鲁藏布江沿岸湿润森林中附生于枯木的芒毛苣苔“与众不同”。
  芒毛苣苔属是苦苣苔科的一个独特的属,约140~160种,主要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脉到东南亚,一直到印度尼西亚。在这个属中,大部分种类是附生在湿润森林大树上或石头上的亚灌木。这株特殊的芒毛苣苔属于小叶类型的附生亚灌木,花梗、萼片、花冠等器官覆盖有短腺毛,花色鲜艳,花冠长约4厘米,花量较多,从干枯的树枝上下垂,在茂密的季雨林里格外显眼。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风尖阳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风尖阳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风尖阳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风尖阳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风尖阳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风尖阳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锦江院区开建 预计2023年底建成竣工验收 加油站建在居民小区一墙之隔是否合规?官方回复
2# 四姑娘山
 楼主|风尖阳 发表于: 2020-6-29 09:12: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物种大生境
  研究人员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以往出版的中国苦苣苔科所有资料中,均没有对该种进行任何记录和描述,包括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中国高等植物》,特别是有关东喜马拉雅地区的植物区系资料(《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维管束植物区系》《雅鲁藏布大峡湾河谷地区种子植物》《西藏植物志》)等中均未记载。也即是说该物种与国内已经记录的所有芒毛苣苔种类均不符合。
  遂研究人员又将搜寻视野扩大到全球尺度上,在国际范围内仅找到两份标本,获悉采集时间均在100多年以前(1912年),其中仅1份能公开获取影像资料。通过存放在邱园的指定模式标本,发现在东喜马拉雅地区新采集的这份标本在形态特征上可以完美匹配。
↑邱园标本馆馆藏标本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风尖阳 发表于: 2020-6-29 09:12:01|只看该作者
拟定中文名为贝叶芒毛苣苔
还拿回了自己的“中国籍”

  为了更准确地鉴定和评估其未来的保护状况,研究人员根据考察时记录的原始影像资料和新采集的标本,补充了物种描述,还讨论了该物种采集时的原始记录及其拉丁命名问题。根据其叶片形状和拉丁名词义,研究人员为其首次拟定中文名为贝叶芒毛苣苔。截至目前,全球共有贝叶芒毛苣苔4份标本,其中两份最新采集的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馆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
↑科研人员2015年采集的物种标本
  经过了科考调查、检索比对、形态鉴定等各项严谨的环节,这个物种闻世百年来,终于有一个中文名字了。有了名字,上户口的时候“籍贯”一栏也需要填写。因此,关于贝叶芒毛苣苔,还有一个不得不厘清的关键问题──分布地问题。
  据了解,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科考人员最新采集的标本是,在2015年10月对墨脱县背崩乡海拔300~800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季雨林考察中发现的。值得注意的是,100年前的两份标本采集地,一份记录记录采集于罗龙(Rotung),一份记录为仁更(Rengging),这两个地方目前均属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而不是原记录的印度。
↑附生树干
  综合目前的资料可以确定的是,贝叶芒毛苣苔有分布且仅分布在中国西藏东南部墨脱县。此前,由于针对该区域物种基础资料匮乏,对贝叶芒毛苣苔未查证到更多的资料,此次植物标本整理发现避免了长期以来我国对分布于墨脱县的该物种没有数据无法进行评估的尴尬,也改写了之前世界上对该物种产地的错误界定。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邓文博 图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
4# 金佛山
 dejiao 发表于: 2020-7-1 08:42:00|只看该作者

成都科考人员发现神奇植物 已上百年没被人类采集到

源自:红星新闻
  贝壳状的小叶片,鲜艳的花色,覆盖短腺毛的花梗、萼片,长约4厘米的花冠……这株形态特殊且少见的植物从干枯的树枝上下垂,在茂密的季雨林里格外显眼。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深入东喜马拉雅地区季雨林发现,这是一种已经上百年没有被人类采集到的植物物种:贝叶芒毛苣苔。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dejiao 发表于: 2020-7-1 08:42:00|只看该作者
“隐世”百年 重入世人视野
  铮亮的贝壳状绿色小叶片,覆盖短腺毛的花梗、萼片、花冠,一朵朵长长的鲜红色花冠……在东喜马拉雅地区的季雨林里,这种把根“驻扎”在树枝上的稀奇植物你恐怕没有见过。据中科院成都生物所博士胡君介绍,该物种早在1912年被采集记录后便一直消失在世界植物学家的视野里。百年后的今天,它又重新由我国科学家发现并补充描述,并且首次证实只存在于我国西藏自治区的墨脱县境内。
  这种植物的采集者之一正是胡君带领的一支科考小分队,根据其叶片形状和拉丁名词义,大家首次为其拟定中文名──贝叶芒毛苣苔。胡君介绍,贝叶芒毛苣苔属于芒毛苣苔属,芒毛苣苔属则是苦苣苔科的一个独特的属,约140-160种,主要分布于东喜马拉雅山脉到东南亚,一直到印度尼西亚。中国植物志记载有大约34种,印度记载大约有26种,《泛喜马拉雅植物志》记载有32种。在这个属中,大部分种类是附生在湿润森林大树上或石头上的亚灌木。
萼片

花药
  胡君说,在以往出版的中国苦苣苔科所有资料中,均没有对该种进行任何记录和描述。于是,科研人员又将搜寻视野扩大到全球。最后,在国际范围内仅找到两份标本,采集时间均在100多年以前(1912年),其中仅1份能公开获取影像资料。通过对比,大家惊喜地发现,在东喜马拉雅地区新采集的这份标本在形态特征上可以和这份一百多年前地标本完美匹配。
6# 青城山
 dejiao 发表于: 2020-7-1 08:42:00|只看该作者
首次证实该物种仅分布于我国墨脱县境内
  近日,国际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上,成都生物所联合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及广西植物研究所发表了这个“隐世”百年的植物。在补充物种描述的同时,科研人员们还厘清了该种的产地问题。
  胡君说,100年前的两份标本采集地,一份记录记录采集于罗龙(Rotung),一份记录为仁更(Rengging),这两个地方目前均属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而最新采集的标本,是在2015年10月对墨脱县背崩乡海拔300-800米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季雨林考察中发现的。截至目前,全球共有贝叶芒毛苣苔4份标本,其中两份最新采集的分别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标本和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
  科研人员表示,此前,由于针对该区域物种基础资料匮乏,对贝叶芒毛苣苔未查证到更多的资料,此次植物标本整理发现避免了长期以来我国对分布于墨脱县的该物种没有数据无法进行评估的尴尬。综合目前的资料可以确定的是,贝叶芒毛苣苔有分布且仅分布在中国西藏东南部墨脱县。

艰辛的发现之旅:遇蛇抓蛇 无路开路
  胡君介绍,贝叶芒毛苣苔的重新发现,为我国喜马拉雅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资料,是成都生物研究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的重要成果之一。不过,任何一个科研的成功绝不是轻而易举的,背后要做出艰苦的努力。
  回到2015年10月的科学考察中,胡君回忆,发现贝叶芒毛苣苔的地段,是在海拔高度600米的东喜马拉雅地区季雨林地带。墨脱地区覆盖从雨林到冰川截然不同的自然景观,这里的植被复杂,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由于交通条件差,许多沟谷人迹罕至。在贝叶芒毛苣苔发现地的附近30公里内,只有2个靠自己发电的小村庄。
  成都生物研究所这支由动物学家和植物学家组成的科研队伍有十几人,谁也没有料到会重新发现这种特殊的植物。一个月的科研调查期间,大家每天的工作除了调查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外,还得在某些无路可走的沟谷季雨林中寻路开道,然后赶在天黑之前有一个相对平整安全的场所安营扎寨。尽管海拔600米高度的季雨林里温度适宜,不过突如其来的大雨总是沿着帐篷的缝隙沁湿薄薄的睡袋。此外,黑夜里还常有“不速之客”的到来,有时候帐篷外面会悬挂十几条吸血蚂蝗,有时候肚皮上钻进去几条正饱餐一顿的蜱虫,一条粗壮的眼镜王蛇曾闯入他们的阵地,不过,很快被队伍里的动物学家制服了……
  据了解,成都生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领域负责长期从事横断山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与植被生态研究,这样的科考项目,大约每年都有两三次。再过几天,胡君一行即将再次踏上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旅程。

艰辛的发现之旅
  红星新闻记者 胡挺 戴佳佳 受访者供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9-21 17:17,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