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864|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11 21:37:4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普通人陶印传人周又郎

 [复制链接]
  成都日报记者(以下简称“记”):我听说成都市要拿你的陶印作全国花博会的纪念品。陶印艺术现在被大家认同了?

  周又郎(以下简称“周”):6月份,温江派人找我联系,喊我做一万幅陶印,作为花博会的纪念品。我不敢答应。他们要求手工制作,做了要装裱,还要拿盒子装。我说,光印母就要刻几百个砖头,我赶不赢。上次在成都开的一个国际研讨会,我的《七琴陶印》,只印了250幅,请来川音的10个大学生帮我牵纸,在红旗剧场印了10天,把印母都印烂了。

  记:《七琴陶印》是怎么做出来的?

  周:1990年,在成都举办中国古琴艺术国际研讨会,我捡来7块砖头,打磨打磨,刻了先秦不同篆体的7个“琴”字,沾上印泥盖在宣纸上,作为大会的纪念品。外国人拿到高兴欢了,喊我题字签名。当时一个日本朋友拿150万日元要买我的印母,我没有卖。我是想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是怎样化腐朽为神奇的。台北师范大学的梁在平教授80岁了,他对我说:我听说过古代陶印,文献上说失传了,这次亲眼看到,确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记:你创作陶印,除了砖头,还使用哪些材料?

  周:也用瓦块、瓷砖,都实验过。我专门到工地上去捡半截砖,砖头和瓦片味道都不一样。现在我发现,最好的是大邑的砖。砖头太光生了也不好。有时候还要根据刻的内容去找材料。比如我的《西湖十景》里的“断桥残雪”(他从屋里找出那幅作品),你看,这是砖头中间烂了一块,刚好是块空白,砖这边还有一些气泡,就像下的雪,不需要我用刀刻了。这种效果金石是做不出来的。

  记:陶印和金石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这种很古老的东西现代人喜欢吗?

  周:评论家说,各有各的美。各人的追求不同。

  记:这种很古老的东西现代人喜欢吗?

  周:陶印就是用土陶治印,不像金石质地细密,陶料粗糙,刀刻在砖头瓦块上噗噗噗地跳。所以,陶印和金石,一是刀法不同,二是陶印还要根据材料,陶印的特点是因势利导,世界上找不到相同的第二方印。有人说,陶印的风格是一种古拙的美、残缺的美,自然天成。我觉得它符合人向往自然的那种心理。

  记:陶印的缺点是什么?

  周:缺点是无法保存印母,来参观的人都说,你那些印母要使油漆把它保护好。我说,太多了,我的作品只留谱子,印母经常是用撮箕抱出去倒,不然要堆我一屋子。但这样也有好处,就是我以前的作品基本上是绝版了(笑)。

  记:你一生刻了多少砖头瓦块?

  周:留下谱子的1500多件。《成都十景》、《熊猫天下珍》是10多年前成都市送给外宾的礼品,后来刻了《蜀都览胜》、《巴蜀奇观》、《峨眉天下秀》、《台湾风光》、《孙中山遗嘱》、《文天祥正气歌》。这些陶印作品大部分出了国。

  B发掘陶印

  出自不经意间

  记:我不大明白,当初你是怎么想到要用陶来治印?

  周:非常偶然。当时我在温江专区文化局搞编剧。1973年,我编了计划生育曲艺两本集子,拿到新繁印刷厂排字,书排出来剩了一些半截子空白,上面说要填点东西,因为我喜欢篆刻,就喊我刻点计划生育口号。我想,买印石很贵,反正只印一回,就捡来一些砖头瓦块磨平,刻了“只生一个好”等19句口号。后来举办书法篆刻展览,我就把这19方印拿去,没想到评了金石篆刻一等奖。那时候我才仔细看,有些印本来想做方正一点,难得磨砖头,但是这种粗糙的东西反而有味道。

  记:有点幽默。

  周:我当时兴奋嘛,往回我拿很多钱买些石头来刻章,拿去还是得不到奖。搞篆刻的讲辈分,1959年我专门刻了建国10周年的一方印,石头选了又选,结果一等奖是沙孟海,西泠印社的社长。后来我就晓得,搞篆刻要和别人不同,如果相同了,我搞不赢人家。

  记:你当时明不明白这个就是陶印?

  周:不晓得嘛,我是请教了金石名家曾右石先生才晓得。

  记:曾右石咋个指点你的?

  周:我把得奖的19方印谱拿他看。他看过后不开腔,半天才说:你把那些印母拿我看看。我说不是石头,全部是砖头瓦块刻的。他说,砖头瓦块也拿我看。我端了一撮箕出来。他看了扒了三堆,说这是学吴昌硕的,这是学齐白石的,这堆是你自己的。他说:最好你还是刻自己的。这些砖头瓦块,你不要见笑,中国古代就有陶印,但是现在找不到陶印啥样子了,已经失传了。

  记:后来呢?

  周:我就到西安、山东去查陶片,当地文化局的人陪我看博物馆,我发现一部分图案是反的,他们让我印了一点回来。我查了印回来的字,全部是籀文,相当于东周时期的文字,还有一些符号。当时我只是给他们写了几封信,我推测那些图案反起的陶片就是陶印,印出来就是正的。后来博物馆把我的信整理出稿子,打印寄给我,题目就是《陶印发掘人周又郎》(笑)。

  记:陶印在当时已经是一种艺术品了吗?

  周:最初是实用工具,比如给兽皮戳一个记号,表明这件兽皮是我的,就像现在的印章一样。陶印作为艺术,盛行于东周,当时还没有金石艺术。

  记:古代陶印为什么后来失传了?

  周:一是当时的陶印都是一个字,内容简单;二是没有印在谱子上──当时还没有纸,印母也不好保管,所以没有传下来。后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报道了我,全国几十个人给我写信要学陶印,我就写文章给陶印下了个定义:“唯篆吟镌谱,方称现代陶印”。意思是,要把有文学内涵的内容刻来印在谱子上,不然又是东周陶印,又要失传。

  C师从帅平均

  我见到的郭沫若

  记:你除了书法、陶印,还搞过其他什么艺术?

  周:搞过传统碑刻的石版画。我在温江做的郭沫若像,说老实话,用的是猪圈板,铺猪圈的红沙石。那幅像在成都展览,郭沫若的幺女、大儿子都来看了,回去就给省委宣传部的单部长讲,郭沫若纪念馆想收藏,问那幅像要多少钱?我说,既然家属要收藏,我不要钱,我跟郭沫若先生虽然相隔30多年,还是出自同门老师(笑)。

  记:我看过资料,你的老师帅平均老先生,也是郭沫若的恩师,老先生对经学颇有研究。

  周:是。帅平均先生和我爷爷私交很好,我爷爷是五通桥的一个盐字号的账房,帅老师年轻时留学日本,靠我爷爷帮他借钱、兑钱。他回来后在嘉定府高等小学堂教书,教过郭沫若两年。后来帅老师在乐山凌云中学教国文,我12岁考进凌云中学,因为我爷爷的关系,他还教我篆书。晚上我就住他的教师宿舍。那个房间很小,安了一张床,一张方桌,他要改作业,还要腾一个地方让我写字。我跟老先生睡一张床,他脚冰冷,晚上我抱到他的脚睡,我爷爷要我给他捂脚(笑)。

  记:帅平均当年怎么看郭沫若的?

  周:老先生很得意哟,提起郭沫若,说:“逆徒,逆徒。”脸上还是笑眯眯的。他是晚清秀才,乐山人称他″帅老夫子″。他脾气怪。1942年,学校请郭沫若来演讲,帅老师没有去。讲完后,老师都回到办公室,郭沫若由校长杜高崇陪同来办公室拜见老师,我们学生就爬窗子看。这时候,帅老师来了,他上几个中学的课,坐的私包车。大家喊“帅老师回来了。”郭沫若赶快上前喊“先生”,要握老师的手,没想到老先生当众咬了郭沫若一口。

  记:怎么回事?

  周:并没有咬好重,帅老师70多岁,牙都没有了,只是骂“逆徒”、“逆徒”。校长慌了,马上把郭沫若送起走。大家都不晓得是因为什么。其实事情很小,帅老师写了两本书,一本是《<诗经>义定》,一本是《新文学与旧文学》,老师请郭沫若帮忙出版,后来看到郭沫若自己的书都出版了,他的还没有音讯。他在我面前埋怨,郭沫若不帮他出书,又不回信,把老师搞忘了,所以那天见了郭沫若就大动肝火。

  没想到,郭沫若晚上又来了,一进门捞起长衫子就跪下,叫“先生”。当时我在帅老师宿舍里抄字,帅老师马上把他扶起来。郭沫若说:书没有出版,我有难处。但是书稿我为什么没有退给老师?因为我是想一定想办法给老师出书。几句话,老师怒气消了,师生二人又开始叙旧(笑)。

  D大峨寺

  给冯玉祥牵纸

  记:帅老师脾气很怪,他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影响?

  周:帅老师是古文字学家,他重师道,经常讲“吾师井研廖平”。我耳濡目染喜欢篆刻,小时候就上山去捡石头。我一个舅舅在眉山大峨寺当主持,叫行宽法师。大峨寺有个行憨居士,会书裱、篆刻,他教我刻章,放假我爱到那里去耍。抗战期间,纸澜、冯玉祥、于右任就住在大峨寺,大峨寺有个脚庙叫神水阁,里面摆了一个书案,那些大官爱在那儿写字。

  记:你见过冯玉祥、于右任写字?

  周:冯玉祥写字我见过三次。第一次是民国28年,他带了一个副官刘首中,我叫刘伯伯,他抱纸,喊我去磨墨,写完了叫行憨去装裱。那幅字是隶书:“试思父母生汝身体以前未来面目是怎样,为问寇仇正灭我国家之际列位师徒当如何。”是向和尚宣传抗日的,寺庙马上就捐钱了。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前夕,冯将军从重庆来,他来了就喊:把墨磨起!写了几个隶篆:“拼命奋斗,还我河山。”冯将军写完,拿了200银元交给方丈请他刻碑,他说:“碑刻大点!”

  记:听说冯玉祥的笔很有力,把纸都写穿了。

  周:哪里是这样。那次他在乐山武汉大学门口写字募捐,有钱人捐100块大洋得一幅字,冯将军折纸都来不赢。他是先在大峨寺把纸裁起,用小笔先写个底稿,拿到武大门口再在上面写字,我亲眼看到的。冯将军穿一件旧棉大衣,张澜、于右任穿长衫子,他们在大峨寺吃饭跟我们一样,都是素的。徐悲鸿也来大峨寺写过字。那个时候我不懂,徐悲鸿让我牵纸,送我画都没有要。我看他提了一口袋印章,我说:把你那些章盖给我,我拿来学。他给我盖了9个印章(笑)。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蚊子吃菩萨──认错了人 生命之终极目标──“天人合一”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11 21:38:1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采访手记

  (2005年8月25日峨眉山市)

  大热天,我和朋友来峨眉山市,专程拜访周又郎先生。在一个叫小转盘的地方,我们吃饭耽搁了。下午两点,太阳火辣辣的,老先生见人还未到,居然跑上街来望我们,让我们不知说什么好。

  周又郎平头,穿一件米色体恤,气色好,没有皱纹和老人斑,握手时感觉手有些粗糙,大概是他几十年拨弄砖头瓦块的结果。其实他已年近八旬,说话侃侃有力。一个精力充沛的老头儿。

  老人把我们带回家──实际是他的家庭展室和工作室,墙上走廊上,挂的都是陶印作品,还有被称为“周又郎行篆”的条幅及几十件石版画,满屋生香。另一屋子中间,有一书案,大概是主人操刀治印的地方。遗憾的是,采访完,时间晚了,我们没能一睹他刻砖镌瓦的绝技。

  老人晚年回故乡定居,小城天蓝气清,院内有两株高大的黄杨,天天伴着屋中主人伏案耕耘。

  我是外行,很难说清他的陶印妙在哪儿,那味道有点儿像2008的“中国印”。稍通文墨的,都知道″印″是怎么一回事。印的材料,古代多用金属、玉、牙、角、石等。至于陶印,不要说我这样的外行,就是“圈内人”也没有见过。周又郎考证,陶印曾盛行春秋战国时期,后来因金石家们对材质的不断苛求,这门古老的艺术逐渐绝迹了。

  周又郎很有趣,喜欢不拘一格。他的故事在圈内一定是个笑话:当初他嫌印石贵了,印坛按资排辈,于是从工地上捡来砖头瓦块,没想到这质地粗糙的东西,刻出来反而有味道,居然拿了篆刻类一等奖。后来经高人指点,他不玩金石玩起砖瓦来,其乐融融。再后来,他被称为“当代陶印第一人”。他的故事,总让人感觉有点离经叛道,这大概就是周又郎。艺术追求独创,他如果走别人老路,一辈子也难成大家。

  采访做了3个小时,最有趣的还是他身上的“历史”。原来,这是一位与书法颇多“缘分”的老人,出身于五通桥世家的他,童年曾师从郭沫若的恩师帅平均学篆书,见过帅老夫子当众羞辱名人郭沫若。抗战期间,他为在大峨寺写字的冯玉祥牵过纸,看过冯将军在乐山武大门口的书法义卖……这天老人特高兴,谈出他儿时亲历的许多珍闻逸事,文史上所未见。这是我此次采访的意外收获。

  周又郎一生经历颇丰,搞过戏剧,书法,篆刻,绘画,又一头扎在陶印上。我想,也许正是早年的积淀和艺术熏陶,成就了几十年以后的周又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20:32, Processed in 0.5460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