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189|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8-19 19:40:2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太阳神树、太阳崇拜与太阳历法

 [复制链接]
.刘道军 
  
  在三星堆遗址被发现和发掘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过程中,最令世人震惊、最有代表性的是1986年发现的两个器物坑。坑中所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多、器物之精,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是三星堆文化的精华,而且是三星堆文明的核心,极具研究价值。在它出土的上千件珍贵文物中,有一半是青铜器,仅二号坑中出土的就有439件,其中最引人注意的除了青铜人像雕塑和金杖外,就是青铜树了。在对这些典型文物的研究中,学者研究青铜人像雕塑和金杖的较多,而研究青铜树的相对较少。本文不仅进一步挖掘了青铜树的宗教寓意和神话色彩;而且对于它所体现的历法等科学内涵也作了初步探讨。
 
  由于青铜树被毁坏的很严重,能够修复的只有3颗。其中最大的一颗,除了树最上面的残缺部分,仍高达3.9米,它由树根、树干和树枝组成,树座上的三叉支架象征三条树根;树干一侧有一条身体倒挂的龙,三层共九根树枝伸向其它三个方向,各立一只鸟。树干的顶端一枝及立鸟残缺,而另一株没有龙的铜树的三条树根之间各有一个跪坐的人像。这些体形巨大的铜树上,由于有“龙”或跪坐的人像,因而它们应该是神树。这种神树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不止一种,如建木、扶桑、若木、三桑、桃都等。它们是原始人类自然和图腾崇拜的产物。这颗有着“一龙十鸟”的青铜树,很多人称它为“青铜神树”。但是,我认为应该把它命名为青铜“太阳神树”,因为它所反映的正是“十日神话”和“金乌负日”等太阳神崇拜和神话传说。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神树”,极富象征意义,其神秘而又神奇的“一龙十鸟”的造型,形象生动地显示出古蜀时期的有关“日、鸟、天、龙、树”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的宗教寓意和神话色彩;它所体现出的科学内涵也极为丰富,同时也反映了出三星堆文化中的历法等科学知识,表明它与古蜀人所使用的历法等科学有关,是古蜀时期先进的历法等科学知识的体现。
 
  一、“太阳神树”的宗教寓意和神话色彩
 
  1.自然崇拜和神话传说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曲折反映。它起源于人类求生的愿望,主要的是来自于恐惧,人类惶恐不安的心灵需要慰藉,因此,原始宗教曾经是原始社会的主流文化。人类最初的宗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其崇拜对象主要是日、月、山、火、水、天、地、星辰以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古人对这些现象感到迷惑不解,于是,他们就想象是神灵操纵着这世界的一切,因此就产生了对日、月、星辰及风、雨、雷、电等天体、天象的崇拜。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着对日神的崇拜,西方有阿波罗太阳神,中国也有许多关于日神的神话传说。《山海经·大荒南经》中曾描述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以及《淮南子》中关于尧时十日并出害人的记载,都是把太阳当成有意志的神灵来看待。既然是神灵,就要祭祀。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崇拜日神的记录。《礼记·祭义》记载:“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可见夏至商周,日神是被作为主宰上天的神来崇拜的。  
 
  古人对太阳的崇拜非常普遍,有太阳形图案或符号的考古材料经常出现在各地考古发现中。比如:黄河流域上游与中游的辛店文化和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以及青海广西、江苏、内蒙古等地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岩画都有太阳形图案或符号。说明在原始社会各地先民普遍的自然崇拜中,太阳崇拜是主流。但是,古蜀人崇拜太阳的宗教情结,却是其它任何地方、任何民族所不能比拟的。这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得到集中体现。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太阳形器(或“车形器”)或太阳形图案等许多与太阳有关的考古材料,包括“太阳形器”、“太阳神树”以及有着太阳形图案或符号的青铜“神殿”(或“神坛”)、铜挂饰、边璋、人面鸟身像等文物,都说明在三星堆文化中,古蜀人也是崇拜太阳的。尤其是青铜“太阳形器”(或“车形器”、“轮形器”)和青铜“太阳神树”是三星堆文化所独有的,其中青铜“太阳神树”更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的“十日神话”、“金乌负日”等神话传说相印证,都是三星堆文化中“太阳崇拜”和“太阳神崇拜”等自然崇拜的直接有力的证据。
 
  2.图腾崇拜和神话传说  
 
  宗教崇拜是原始社会的普遍现象,母系氏族以后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又抽象为“图腾崇拜”,人们相信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并将其视作族徽和氏族的标志。这种作为族徽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的名字或图画就是“图腾”,它源于印第安人的土语“totem”,意思是“他的亲族”。图腾还被看作氏族的祖先和氏族的保护神。关于图腾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是比较多的。如《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曰:“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皋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皋氏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里所谓的云、火、水、龙、鸟都是当时氏族的图腾。再如《诗经·商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可能就是商氏族的图腾。另外,姓的由来也可以看出图腾的形迹,如姜姓以羊为图腾,风姓即凤。因此,古蜀时期的部落或首领的名称,也反映了古蜀人是以鸟为图腾崇拜。无论是“三王时期”的鱼凫,还是望帝杜宇,都是古蜀人鸟图腾崇拜这一特征的体现,因为有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即子规),蜀人闻子规啼而思望帝的传说,而鱼凫本身就是一种鸟图腾。  
 
  “鸟”的造型和图案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考古材料比比皆是,尤其其中被认为是鱼凫氏族徽的“鸟头勺”和“金杖”,以及其它数目众多、形态各异的“青铜鸟”,都是古蜀人鸟图腾崇拜的遗迹。三星堆出土的众多的与鸟有关的考古材料,是令人非常惊奇的。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考古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3.从“太阳神”到“神树”
 
  (1)“日、鸟”合一的“太阳神”崇拜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与太阳和鸟有关的文物和考古材料有如此之多,已经能够充分证明在三星堆文化中,古蜀人有崇拜太阳和鸟的习俗。因为在其它任何地方的考古发现中,有关太阳和鸟崇拜的出土文物和考古材料,都没有三星堆文化中的数量多、种类全。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神树”更是兼具“崇鸟崇日”的宗教意义和神话色彩。这株经过复原后,树上有着“一龙十鸟”的青铜树,就是“太阳神树”。因为它所反映的正是“十日神话”和“金乌负日”等神话传说。这也与《山海经》等文献记载相符合。《山海经》中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也还有“金乌负日”等神话传说的记载,如《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淮南子·精神篇》中说“日中有 乌,而月中有蟾蜍”等等记载。有关的考古材料以汉代的最丰富,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绘帛画以及四川等地出土的大量的汉代画像砖和画像石上的“日中有金乌”图案。都说明古蜀人是“崇鸟崇日”并且是合而为一的。至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神树”,它的顶端有一枝虽然残缺了,但上面应该有一只立鸟,下面有九枝分为三层,每层三枝,其上各有一只立鸟。这十只鸟应该就是十只“太阳鸟”,或者说是十只负日的金乌。由于三星堆文化中把“太阳崇拜”和“鸟崇拜”合二为一,鸟即是太阳,太阳就是鸟,因此,这十只鸟应该叫做“太阳鸟”。它们所反映的就是太阳神崇拜。因此,这株青铜树应该被命名为“太阳神树”。
 
  (2)“天、龙”合一的“天神”崇拜 三星堆也出土了虎、鸟、蛇、鱼、龙等造型的考古材料。证明在古蜀人图腾崇拜的观念中,曾崇拜过天高任飞的“鸟”和水阔凭跃的“鱼”,也崇拜过呼啸山冈的“虎”和能在山中、树上、水里、土下无孔不入且能够随意变形的“蛇”。但最终创造出来“龙”这种并不存在的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物”。它能像虎一样威猛,无坚不摧;像鸟一样能飞翔,翻山越岭、跨河升天;像鱼一样能潜于渊,如鱼得水;像蛇一样能够随意变幻、无孔不入。当然,这种大地之上并不存在的生物“龙”。它只应存在于天上,是代表天的神秘使者。龙就如同天一样,是虚无缥缈的。既然代表太阳或太阳神的是太阳神鸟,那么代表天或天神的只能是龙。因为太阳是具体的,所以鸟也是具体的,二者的关系是“日中有金乌”。而天是神秘莫测的,所以龙也应该是“既有具体的形象,而又具有随意变幻的能力”。太阳只所以能够运行,就是因为有鸟在驮着。《山海经》:“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天问》:“羿焉弹日?乌焉解羽?”“后羿射日”神话中,实际上后羿射的就是“乌”这种鸟。中国历代统治者把自己神化为“天子”,是龙种。可见龙代表上天已经深入人心。中原地区也是在夏至商周时期,日神是被作为主宰上天的神来崇拜的。周以后,日神的地位逐渐为“天帝”所代替。
 
  (3)“太阳神”崇拜与“天神”崇拜合一的“神树”崇拜 从生民之初,人类就与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古史的传说中,几乎每一次大的社会进步,几乎都离不开树木。无论是有巢氏的构木为巢、隧人氏的钻木取火,还是伏羲氏的(用树皮)结绳织网、神农氏的揉木为耒等等,都是如此。尤其是文献中关于上古巢居时代的有巢氏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这是人类脱离动物界之后的第一次社会大进步。人类从此由“穴居野处”的穴居时代进入到“构木为巢”的巢居时代。它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以避群害”那么简单,而是在于它能够让人类从此可以自由地选择聚居地,以食物来源丰富及适宜于生产和生活为前提来选择聚居地,而不是以寻找天然洞穴为前提。显然巢居比穴居更加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这才是它最大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树的价值可想而知,也因此才会给后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后人把树神化也在情理之中。  
 
  尤其是蜀中气候湿润,地面潮湿,“构木为巢”是古蜀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的最好的选择,也是必然选择。因此,对于古蜀人来说,它的意义更加重大。直到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古蜀人还一直住着一种“干栏式”建筑。如“成都十二桥商代木结构建筑遗址”等。可见它对古蜀人的重要性及深远影响。因此,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里,“树”(或“树林”)不仅是人类的家园、鸟和蛇的乐园(本来就是),也同样是天帝和众神的“神殿”和华屋。“神树”也就成了神灵的栖息之所。“天神”和“太阳神”自然也不例外。《山海经·中山经》云:“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 。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中山经》又云“又北三十里,曰讲山,其上多玉,多柘,多柏。有木焉,名曰帝屋。”[1]178袁珂先生认为:“《山海经》中凡言帝,均指天帝。”[1]229则“帝休”、“帝屋”之帝也应该指的是天帝。因此,帝休、帝屋作为天帝的栖息之所,完全具备了圣树的资格。从帝休、帝屋的命名方式来看,似乎也足以证明它们已经被视为圣树而被加以崇拜了。既然“鸟、蛇、人”是生活在树上的,那么与之对应的“日、龙、神”也只能生活在“神树”上,古蜀人通过“神树”把天上、人间联系起来,把“日鸟、天、龙”统一于“神树”,统治者通过“神树”与天帝、众神沟通。因此,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里,青铜神树既是“十日所居”的“扶桑”或“若木”。《淮南子·地形训》:“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也是“众帝所自上下”的“建木”。《淮南子·地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无论是“天、地、人”还是“神、物、人”,通过“神树”都得到统一。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羌绣──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大禹神话与巴蜀文化之渊源新探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8-19 19:40:4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二、宗教崇拜与历法的产生
 
  1.宗教崇拜与历法的产生  
 
  宗教崇拜、神话传说与科学往往是原始人类对于自然界的不同认知。在原始人类的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中,日、月崇拜以及日神、月神的神话传说,对于历法和其它科学的产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是历法等科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原始人类对于以日、月为代表的天象等自然现象的崇拜和关注,就不可能产生历法等科学。对于古蜀人来说,也是如此。古蜀人一方面祭祀祈祷日神的保佑;一方面顺应天时,总结并利用自然规律科学地安排生产和生活。  
 
  “民以食为天”。特别是在农业发明以后,一方面,古蜀人对于自然的依赖更加严重,最严重的是旱、涝之灾,饱受其苦的古人就有了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蜀地也有“十日神话”、“大洪水传说”和鳖灵、李冰等神化的治水英雄。因此,“太阳”就成为各地先民崇拜的对象。以鸟为图腾的古蜀人崇拜太阳,也崇拜鸟,并把二者合而为一。另一方面,古蜀人又利用历法为农业生产服务。历法实际上就是观象授时的经验总结。《易·系辞下》:“(疱牺氏)仰则观象于天,俯视则观法于地”。又《尚书·尧典》:“帝尧任命羲和主持观象授时”。历法的先进性就是以历年和太阳的回归年之间的无限接近为前提的,而要准确地测量回归年,最简单而又确切的方法是测量日影的长度。因此,崇拜太阳的古蜀人在总结历法的过程中,是离不开太阳观测的。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考古材料中,有许多的人像和人物图象,尤其是三星堆两个祭祀坑里出土的最多。如石人像、青铜人像、青铜人头像、青铜人面像以及神殿和玉璋上的人像等。这些代表着各个阶层、各个部族的人物群像中就有主持祭祀的大小群巫。他们除了主持祭祀之外,还掌握天文历法知识,负责制定历法,这在其它地方已经得到证明。比如中原的上古时期就是巫史不分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多有记载。掌握天文历法也是巫史的职责之一,甚至到了司马迁父子时代还是如此。经过一代代巫师的努力,历法也在逐步得到改进。
 
  2.太阳崇拜与太阳历  
 
  历法首先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所谓历法,就是安排年、月、日的法则。历法一般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所谓“太阳历”就是以太阳周年运动变化周期(回归年)为基础制定的一种历法。简称阳历。“在大多数脱离了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文化区域中,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对太阳的崇拜。伴随着新石器时代向铜器时代过渡的文明史进程,在先民们留下的早期精神遗产之中,与太阳崇拜相关的神话、传说、史诗、歌谣、仪式、礼俗、建筑、历法、象形文字、造型艺术、歌舞表演等等,几乎常常可见。”前苏联学者谢·亚·托卡列夫指出:“青铜时代的太阳崇拜,其萌生显然为农业经济趋于繁盛所致。据民间观察,太阳为丰饶的主要赐予者。另一方面,太阳崇拜又是社会分化的反映。氏族-部落贵族此时已分离而出……而依据可供类比的民族志材料推知,氏族-部落贵族自命为太阳神的后裔。”古人对太阳的崇拜非常普遍,在各地的考古发现中出土的许多有着太阳形图案或符号的考古材料,就是证明。古代有很多地方使用原始的太阳历,而各地使用的各种太阳历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太阳崇拜的影响。如:远古羌戎创造的“十月太阳历”曾经在夏代与后来的彝族中使用并流传,远古由亚洲经白令海峡迁去美洲的印第安人部落族系之一的墨西哥玛雅人创造了十八个月的太阳历,[16]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罗马等许多地方则使用十二个月太阳历,而这些古代历法都毫无例外地源于先民们对太阳与天象自然的观察。因此,远古时代出现与形成不同的太阳崇拜和太阳神话也是必然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8-19 19:40:57|只看该作者
 三、“太阳神树”与古蜀历法  
 
  古蜀人使用的历法的发展,也与中原等地的历法的影响分不开。古蜀人与中原等地的交流,自古就有,也从未中断过。三星堆文化中许多考古材料具有其它文化特征,如高柄豆等说明三星堆文化与其它文化一直在进行着交流、交融和碰撞。三星堆出土的大量的海贝等文物,更是古蜀人与其它地区交流的最有力证据。文献资料也有记载,如甲骨文中就有“至蜀”、“伐蜀”等文字。《尚书·牧誓》也明确记载了“蜀”随武王“伐纣灭商”的事件等等。  
 
  青铜“太阳神树”所体现的古蜀历法首先与夏历有一定的关系,而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罗马等许多地方使用十二个月太阳历不同。夏代的历法是一年只有10个月,每月36日,另有5-6日为过年日的初始太阳历。它可能是受到“十进制”的影响。“十进制”是人类使用最普遍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无论是在生产还是生活中,人类使用最方便的“工具”都是自己的双手,尤其是手指的作用最大。因此,“五”和“十”成为两个最基本计数单位。手(指)的作用影响之大,即使是在计算工具极其丰富和发达的近现代社会,我们教幼儿学习计算,还会用到10个手指。“掰着指头也数不过来”也成为口头禅。因而,崇拜太阳的古蜀人鱼凫氏把一个太阳回归年10等分也是正常的。据段渝师所作的研究,古蜀人有着尚五的宗教观念和生活习俗。结合“十日神话”所代表的“十个月”的太阳历,就可以知道,既然“十个月”为一年,那么“五个月”当然为半年。也就是说,年代约相当于商代的鱼凫氏已经掌握了“二分”或者“二至”的测量方法,正如商代,只有“春”、“秋”,还没有“四季”的概念。殷商的甲骨文和金文上也只有“春”和“秋”。与商代的历法不同的是,商代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历,有闰月,分平闰年,一年有朔望月12或13个。  
 
  这本来只是天文历法等科学知识,但是,在远古和上古时代,天文历法总是与图腾崇拜和宗教祭祀联系在一起,处处显示出神秘性,并且这种神秘性又总是离不开想象与夸张。上古时期的“巫”本来就是“巫”与“历、史、医、卜、师”等不分,于是,有关太阳的“十日神话”传说就应运而生了,如“羲和生十日”、“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往往是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与夸张而创造出来的。“十日神话”的传说也是如此。  
 
  对比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和“玉璋”上的图案,它们都是分为两大组,再各分为两小组。因为这些宗教祭祀图案应该有季节性,说明还没有四时的划分。再对比“神殿”和“神树”,神殿的殿顶和屋盖上的太阳图形都是一面三个,共十二个。它表示这个时候的太阳历已经相当进步,表明这个时候的古蜀人已经能够划分四季,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因此这种神殿所代表的一年十二个月的太阳历,当然要比神树所代表的一年十个月的太阳历先进得多。神殿所代表的历法如此先进,说明它至少是鱼凫末期的遗迹。因为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与太阳有关的考古材料中,极少有表示10以上概念的图案的。如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圆形铜挂饰,它的弧形旋转芒纹是最多的,也才九个;而同样是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圆轮形器(有说是“青铜太阳形器”、“车形器”或“轮形器”),它的芒纹也只有五个。至于二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殿的顶部和屋盖上的太阳形图案,它们的芒纹是七个或者八个。只有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青铜神殿的顶部和屋盖上的太阳形图案是唯一的一个例外,它应该属于三星堆文化晚期,而且它们的芒纹都是直线的,而不是弧形的,这说明它们只是单纯地表示太阳的形象和太阳崇拜。
 
4# 金佛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8-19 19:41:09|只看该作者
四、小结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神树”,极富宗教象征意义和神话色彩,也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中的辩证、和谐的思维和审美意识,又是古蜀时期历法等科学知识的结晶,内涵也极为丰富。另外,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龙十凤”所表现的是一种古代的社会关系也未可知。总之,青铜“太阳神树”反映出三星堆文化的宗教崇拜、宗教祭祀、宗教神学、宗教艺术和神话传说等方面的繁荣昌盛。但是,与中原地区相比,由于古蜀地区文字的不发达,它在天文、历法等科学知识方面,还是相对落后的。
 
 
 
  刘道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
 
  源自:《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3 12:29,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