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古城(越西县党史和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http://www.phoer.net & j$ F1 n# H q5 u' [& E 城中最高建筑为钟鼓楼,居东南西北四街交汇处。历史上钟鼓楼曾多次毁于火,最后一次重建在光绪十年(1886年),楼上塑有魁星财神并有“秀毓天南”题匾一道。楼为三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木柱都是一抱多粗的上好木材,四面皆空,方便四街相通。站在楼上四下眺望,越西坝子尽收眼底。看着城内古色古香的四街八巷穿枋板壁房,望着城外终年流淌的越西河,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遗憾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浪潮中,钟鼓楼也被拆毁了。越西人向外地人吹牛时说的“我们越西的钟鼓楼,半截还在云里头”的本钱钟鼓楼,自此灰飞烟灭。 http://www.phoer.net # |" }( x/ q, u9 ]4 |( `: ]' a 除钟鼓楼外,西街中间还有小鼓楼,在文寿街和武曲街同西街交汇处。我的记忆中没有丝毫小鼓楼的印象,也就是说,小鼓楼在我童年时便已不存在了,具体拆毁时间我也弄不明白,应该是在钟鼓楼拆毁之前就被拆毁了的。2 d3 L6 B C! d7 T1 Q1 N http://www.phoer.net
古城除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外,还有文寿街、武曲街、半边街三条小街,另有屏墙巷(也叫秉墙巷)、城隍巷、周家巷、刘家巷、龚家巷、参署巷、文庙巷、丁家巷八条巷道。在四大街三小街八条巷中,过去有着许多庙宇和神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些庙宇一部分成了学校,一部分成了各机关单位办公的地方。比如南城小学就是原来的文庙、文昌宫、十王殿(也叫东冥寺)、凤尾孤峰、昭忠祠等庙宇的地盘;北城小学是原来的龙神庙、瘟祖庙、城隍庙等庙宇的地界;原外南小学囊括圣女寺、真武观、川主庙、武侯祠等庙宇;原城关老粮站是观音堂、禹王宫、帝君庙、财神庙等庙宇。这些寺庙随着时间推移,有的被拆毁了,有的被改建为他用了。寺庙中的菩萨及神像,统统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中被砸烂扫地出门,一点也没有留存下来。这些寺庙,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故事,如武庙,原先规模不大,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四川总督鄂辉下令重修。鄂辉曾任越西营守备,在越期间,他对关帝甚为崇奉,后其官运亨通,升任四川总督,鄂辉认为是关帝庇佑了他,故行令重修庙宇,扩大规模,重塑关帝舍身。再如武侯祠是为纪念蜀相诸葛亮南征平定益州、永昌、牂牁、越嶲四郡,整修零关古道而建。川主庙是为缅怀李冰父子兴修水利,疏浚水灾洪害的恩德而建。* w- Y0 U. f6 c. W3 v http://www.phoer.net
在东街的同知署衙旁(现党校),过去是有试棚的,类似如今的考试院,是古时考官点名、发卷、监考的地方。在我的记忆中,试棚的房屋是大门两侧的厢房,也是木架穿枋板壁房结构,房间不大,坐不了几个人。每间房有进出小门一道,正中板壁墙上开有小窗,房顶小瓦屋面,留有气孔,安有玻璃亮瓦。过去考试时,考室按天、地、玄、黄……编号,考生按编号依次进入后,便在这极为窄小的空间里展示自己寒窗苦读的成果,期望实现光宗耀祖、辅国利民的人生梦想。" w7 J2 P O, L: Y& z* N http://www.phoer.net
越西在历史上没有出过状元,好像连进士都没人考中过,中举的倒不少。如《越嶲厅全志》编纂者马忠良、马湘、马枬父子三人都是中了举的。由于越西没有人中过进士,人们为了光耀门楣,便把中举当做考中进士来夸耀,中所马氏“一门三进士”之称谓,便源于此。 http://www.phoer.net - a. I* s( p; v& W, w+ l 如今的越西县城,古色古香的建筑不多了,现代化钢筋水泥楼房替代了过去低矮破旧的瓦房,街面的石板路也被混凝土路面替换,四条大街上的商店,一家紧挨一家,吃的穿的用的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街上的电动车、摩托车来来往往,到处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http://www.phoer.net % a, z' n4 d' ^7 |8 k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