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35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23-5-2 16:42:2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中国科学于无声处听惊雷

 [复制链接]
                         中国科学于无声处听惊雷
一般说来科学、伪科学清单,由一个国家主流学校教科书开列,保持权威与公正。当学霸,也是光彩。但事物是复杂的,主流并不一定记得古文献《淮南子·说林篇》记载,约公元前5070-4170年立足山海的女娲氏时期,就已懂得“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的道理。这里桑林表明,是代指市场交易使用帛币。
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货币助长了经济的无形之手;这些功能的发挥,所以女娲王对万事都能理顺。传到约公元前4170-3150年嫘祖的城邦之美时期,更是达到了鼎盛。而伏羲氏成就的“太极、阴阳”等科商思维,以及古代自然国学的“无中生有”,也类似“0”量子力学的量子起伏的“正负虚实数对称”退相干映射,以及陈省身院士讲纤维丛对称破缺的平凡圈和不平凡圈。就基本的动机而言,“科商”应该树立这样的价值观:科学本身是好的,科学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当发现了新的原理之后,科学的用处却会远远超过单纯追求高智商、高情商以及高情商和高智商的结合,包括单纯的意商、经商、政商、军商等高的实用的做法──“科商”是人类最伟大的“无用之用”。
到了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商”思路是:开发一个新的软件,制造一个新的机器,或者提出一个新的原理。习惯于用科学技术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本质特征。今天这个“科商”时代,聊天手机普及再能使中国第一次拥抱科学。中国的科学以后会在世界上占据更高的地位。当然这需要所有人都付出努力,都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因为有一段历史,是从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说嫘祖科商,这就是把“嫘祖教民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类比袁隆平院士引领着我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的“科商”在研讨。
到底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或者说“真有科学”,只是没有被部分现代人发现、认定或视而不见──如中医传统的阴阳”、“五行概念,如果分别引进量子起伏的卡西米尔平板对效应和量子交流柯召-赵华明-魏时珍猜想理论──“空心圆球内外表面不撕破,能将内表面翻转到外表面,请证明──联系线下视频及智能手机二维码支付──手机类似一个膜面照扫的商家的二维码平面类似平行另一个膜面──量子信息交流移动支付的新型卡西米尔效应兴起,使用手机刷卡坐车、买东西等都很便利──也使中医理论得到长足理解。对历史不懂,对中医不懂,对世界医学和基础科学前沿现状不懂,偶尔崇洋媚外仇洋排外──汪品先院士说是有可能治理的。
证据是南宋《路史》称:“伏羲化蚕,西陵氏嫘祖为帝妃,始教民养蚕制丝,以供衣裳”,即约公元前5070-4170年立足山海的女娲氏时期,已发明桑蚕缫丝,并使用帛币,也还不是很普遍。正如中国水稻栽培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然而袁隆平院士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现一株野生的雄性稗育稻开始,引领着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的发展,22年间为我国突破增产3300多亿公斤粮食,仍不失为一位水稻发明家,而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5000多年前的嫘祖在女娲之后普及发明桑蚕缫丝,正类似今天的袁隆平院士。按“科商”定义,追寻前沿科技原理思考,要么是有理论创新研究的提出,要么是有组织应用收获的实在。从后者说,袁隆平院士和嫘祖元妃都有“科商”。
然而袁隆平院士解放后在西南农学院读书却不是学霸。1953年他毕业,在大学4年8个学期的平均成绩(百分制)是:76.5、70.8、74.9、71.3、72.1、76.4、73.8、75.5。重要的专业课成绩是:植物学(一上) 65 ,(一下)75;农场实习(一上) 67, (一下)75;作物栽培学(二下)75;新遗传学(二上)63 (二下)63;遗传育种学(三上)72。为啥袁隆平不是“学霸”?“科商”有眼。1953年大学毕业时,袁隆平被分到了湖南安江农校。在当年大学生资源稀缺的大背景下,这算不上一个好单位。如果他是“学霸”,那么也许会与他同届毕业的学霸们一样,很可能留在大学担任老师。袁隆平没成“学霸”却“科商”有眼。西南大学教授、国际著名蚕学专家向仲怀教授说:“成绩并不代表实际能力”。
现在网上有篇公众号文章《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奇文共赏想说的问题是: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名不副实;“给我们米饭吃”的人,除了袁隆平还大有人在;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度放大”,应该被“暂时遗忘”,把“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
杂交水稻属于基因学说原理的应用,袁隆平虽然不是基因学说原理的提出者,但他在这方面的“组织应用和收获的实在”,即使不说是“科商”,那么他在对“基因学说原理”的理解、敏锐的洞察、超强组织和坚定执行上,有没有过人的“科商”,让业界对袁隆平佩服的?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李平教授说:受历史环境因素影响,我国当时与国际科技界基本为“零交流”。袁隆平院士的原创性发现,在于开创了杂交水稻学科和杂交水稻产业。
扬州大学潘学彪教授说:“1971年找到雄性不育系,1974年找到三系配套模式,此后成立‘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1976年我国就实现了三系配套大规模制种。不到六年时间,在国际上都尤为惊人”。
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教授说:“袁先生是杂交稻研究领域的‘旗手’和战略家。在他思想指引下,科研工作者才知道怎么去寻找和创造不育、保持、恢复系等材料,进而培育杂交稻组合”。
以上专家虽然肯定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学科和杂交水稻产业上的功绩,但并没有说明袁隆平在“基因学说原理”的“科商”高过他们──其实“科商”定义已经挑明存在“意识形态划线等暴力相威胁”。“以苏解马”以“东西方对立”为“科商”,并没有获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存在“虚数”物质超前认识的“科商”,而是拱手把一些自己同胞的前沿科技原理的发现,送给西方,这是前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
例如,米丘林学说部分的“组织应用和收获的实在”──短期环境改造能改变物种的“李森科发挥”,能否打倒代替西方的“基因学说”,并没有通过“东西方交流”的“进攻性马”类似华为的实践,就在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中强行推开,后来以失败告终;在我国至今在存在反相反量反中医的极端“科商”者,而不重视类似“柯召──魏时珍猜想”的引力量子学创新等,也是“以苏解马”遗留下的惯性。“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是百多年西南大学最杰出的校友,为中国和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的、实实在在的贡献。他的“科商”过人在哪里?实际就在对基因学说的理解上。袁隆平懂英文,他在大学的外文书刊中自学知道摩尔根的理论,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很稳定,但麦克林托1947年提出的基因可移动的“转座因子”理论,是1932年发现类似我国农村说的“花包谷”──某些玉米的颜色会跳跃一样改变位置,而麦克林托已潜心观察了15年。
但1953年前后的“学霸”却分不清“科学、伪科学”。为啥?1955年我们还在读小学,看读初中的姐姐的《植物学》课本,厚厚的一本书讲的是“米丘林学说”和“李森科的实践贡献”。袁隆平院士在西南农学院读书时认识一位叫蒋同庆的教授,就从麦克林托的“转座因子”理论到他亲眼见到农村说的“花包谷”,请教蒋同庆的教授,成了蒋教授的编外学生──其实主流科学、伪科学清单,对任何人的归类都是变化的。蒋教授1930年代留学日本掌握家蚕基因育种,回国后在西南农学院讲授遗传基因困难重重,直到1957年被错化“右派”放去“劳教”。1980年代蒋同庆教授获“平反”已带残疾。但他的另一位学生向仲怀院士,说明斗争哲学也是必要的:时间让他深深体会到,科学发现离不开细微观察和认真思考,成功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科学研究没有尽头,只有不断地探索,我们永远不能停歇”。
1937年向仲怀出生于重庆涪陵一个中医药世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向仲怀教授,带领团队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完整的家蚕基因组计划,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家蚕基因库,使中国成为国际蚕桑科技创新的中心和高地,引领具有数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国蚕桑业,完成现代化转型并不断升级发展。
因为1954年在西南农学院,向仲怀遇到了对他以后的科研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老师蒋同庆教授。蒋同庆曾留学日本九州大学,师从日本著名的遗传学教授田中义磨,实施过中国蚕种保存和培育计划。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向仲怀把目光转向了当时在蚕业科技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日本。1982年4月向仲怀作为教育部选派留日人员,赴日本信州大学纤维学部家蚕遗传及发生学研究室学习。在两年学习期间,向仲怀对日本蚕业科学的现状与趋势、产业技术发展等有了深入了解,对振兴中国蚕业科学和产业充满信心。
1996年向仲怀联合中国科技大学李振刚教授,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家蚕基因组研究的建议书。2003年6月8日他们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紧急启动测序工作;当年11月15日他们正式对外宣布:世界上第一张“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由中国科学家完成。这表明,中国数千年的蚕桑传统,不仅延续至今,而且处于当代世界先进水平。
向仲怀带领他的科研团队还取得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基因芯片研发成功;中日合作绘制完成家蚕全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完成40种蚕类基因组变异图谱;成功开发出中国第一个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实用蚕品种;绘制完成家蚕重要病原微生物──微孢子虫基因组精细图谱……蚕丝之光,再燃5000年不灭的火种,重建新世纪的辉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已经删除 已经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2 05:20, Processed in 0.0780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