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5382|回复: 55
#
跳转到指定楼层

[科学家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成就,永远镌刻在这辽阔大地

 [复制链接]
  袁隆平(1930.9.7~2021.5.22),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度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17年7月,任青岛海水稻学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凤凰财经采访时发表了对转基因的看法。对于转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过安全检测的转基因作物,都是没有问题的。袁隆平表示,转基因是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Sichuanese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Sichuanese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Sichuanese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渴望自由 酣态可掬写国宝
55#
 寨坝河 发表于: 2022-5-22 08:43:5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袁隆平逝世一周年: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成就,永远镌刻在这辽阔大地

源自:澎湃新闻

  2022年5月21日上午9时许,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长子袁定安、次子袁定江携家人前往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纪念袁老。潇湘晨报 图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2022年5月21日,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的袁隆平院士墓前,回响起其家人们吟唱《送别》的歌声。
  一年前,被国人亲切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与世长辞。
  官方讣告称: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同志,因病于2021年5月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国士无双,袁老千古”“吃米不忘种稻人”“富饶禾下梦,稻香满春秋”“我一定好好吃饭,袁爷爷一路走好”……一别一年,无数网友不约而同地在这一天诉说着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思。
  正如去年那个细雨飘摇的长沙城,络绎不绝的人群自发来与袁老作别。

“事业有人在继承”
  “父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事业。他有两个未竟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两个梦想都有人在接力,父亲的事业有人在继承。此时此刻,父亲心里应该非常欣慰。”袁隆平次子袁定江如是说。
  5月20日,由湖南农业大学举办的袁隆平院士逝世周年纪念会在长沙举行──在“520”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袁隆平院士家人、生前同事、学生和好友和湖南农业大学师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袁老绵延不绝的爱。详细报道:《袁隆平院士逝世周年纪念会在长沙举行》
  袁隆平与湖南农业大学结缘久远,他自1999年起担任湖南农业大学的博士生导师,2010年成为湖南农业大学的双聘院士。在他科研团队里,90%以上是湖南农业大学毕业生。

  湖南农业大学隆平楼。中新网 图
  袁老已逝,但他始终牵挂、奉献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仍在继续:
  2021年9月28日,在四川省米易县,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三优2号”实现亩产1085.99公斤;
  2021年10月17日,在湖南省衡南县,由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以1603.9公斤再次刷新纪录;详细报道:《湖南衡南: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再创世界纪录》
  2021年11月26日,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双季稻亩产3000斤高产攻关黄埔示范基地开展晚稻测产验收,由袁隆平院士团队研发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达1509.5公斤;

  2022年5月6日,三亚市崖州区(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试验示范点稻田。新华社 图
  2022年5月6日,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杂交水稻双季亩产1500公斤攻关示范项目迎来早稻测产,早稻平均亩产实现910公斤;详细报道:《910公斤!袁隆平生前发起的高产攻关又迎丰收》
  2022年5月1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袁隆平三子袁定阳宣布启动“袁梦计划 3.0”,并表示已完成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三年内帮助兴安盟水稻每亩增产100公斤”目标的技术模式验收,创造了兴安盟水稻产量新高……详细报道:《袁隆平之子启动袁梦计划3.0:已创造兴安盟水稻产量新高》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袁隆平院士生前的这句话如今被镌刻在他的墓碑上,而他毕生追求的杂交水稻事业的种子也已撒向祖国大江南北。

“知识、汗水、灵感、机遇”
  作为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双聘院士、作物学博士生导师,袁隆平生前在出席学校新生开学典礼时,曾将“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箴言赠送给高校学子。
  而这八字箴言背后,也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2022年5月20日,袁隆平院士首届学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第一副主任谢长江,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及袁隆平院士修改定稿的作者手稿捐赠给湖南农业大学。新湖南客户端 图
  在湖南农业大学2022年5月20日举行的袁隆平院士逝世周年纪念会上,袁隆平院士首届学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第一副主任谢长江,将自己珍藏已久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及袁隆平院士修改定稿的作者手稿捐赠给湖南农业大学。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是袁隆平院士的首部科学家传记。34年前,该书由北京“当代中华科学英才”丛书编委会组织编撰,谢长江经袁隆平推荐,担任该书的作者,在两年多时间先后10余次对恩师进行了深入的采访,最终成书。
  “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1990年1月9日,谢长江在为写书第10次采访恩师袁隆平时,抛出了这个藏在他心底已久的重要问题。
  素来严谨的袁隆平没有急于回答学生的疑问。经过一夜的思考,第二天上午,袁隆平用“汗水、灵感、机遇”6个字回答了他,并讲述了自己的科研历程。让谢长江没想到的是,11日一大清早,袁隆平又急急来到他的住所:“在昨天讲述的‘六个字’的基础上,还要增加更为重要的两个字,那就是‘知识’。如果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我到现在也可能还只是一名农民育种家……”谢长江将恩师的“知识、汗水、灵感、机遇”8字成功秘诀增添到书稿中,首次向世人披露。
  除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的手稿,曾经陪伴袁隆平走过一生的贴身衣物和办公用品也于近日被正式收藏。详细报道:《袁隆平遗物被赠与湖南农大,常穿的格子衫35元一件》
  2022年5月19日,袁隆平家属代表、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段美娟向学校捐赠了袁隆平院士遗物。此次捐赠的遗物共计26件,其中包括有袁隆平2016年出席首届“吕志和奖”颁奖典礼时所穿着的唐装以及出镜率最高的格子衬衫等珍贵物品。
  据介绍,袁隆平院士的一生极其简朴,他日常穿着的格子衬衫都是35元一件,使用的签字笔都是两、三元一支的普通记号笔。

  2022年5月19日,袁隆平院士家属代表、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段美娟向学校捐赠了袁隆平院士遗物。三湘都市报 图
  在整理衣物时,段美娟还分享了一个故事:2016年,首届吕志和奖以“世界粮食供应:安全及可靠性”为关注领域,向袁隆平院士颁授“吕志和奖-持续发展奖”,并奖励了2000万元港币。袁老并没有把奖金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全部投入到了他最热爱的杂交水稻研发。”他说,有了经费后,我就可以买更多的肥料,请更多的人员,发展杂交水稻,使水稻达到更高产量。”
  袁隆平逝后,人们悼念的文辞中常用“国士无双”来概括,可何为国士?或许,答案就藏在这些使用了60余年的英文字典、见证了杂交水稻高产更高产的计算器、出镜率最高的格子衬衫中……

微博悼念

☆ 相关资讯
  袁隆平铜像长沙揭幕 面向实验田永远守望(中国新闻网)</b>

  中新网长沙4月2日电(记者:唐小晴)4月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的铜像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内稻圣广场揭幕。
  该铜像雕刻于1992年,30年来一直放置在湖南省农科院的办公楼里。铜像展现袁隆平院士中年时的形象,现在安放的位置正好面向他的实验田。铜像底座上镌刻着袁隆平的手迹“愿天下人有饱饭吃”几个大字。
  袁隆平院士的秘书杨耀松告诉记者,铜像选择在清明前夕揭幕,是为让民众缅怀袁隆平院士创立杂交之水稻之丰功伟绩,弘扬先生的科学精神。
  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与后辈来到现场。铜像揭幕后,在家人搀扶下的邓则,以及袁隆平院士生前同事、学生等,向铜像献花,并绕铜像一周。“我们永远铭记袁隆平先生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和愿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宏愿,为国家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和种源自主可控,为国家粮食安全及弘扬袁隆平先生科学精神赓续前行、不懈奋斗。”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余应弘说。

  袁隆平铜像。 杨华峰 摄
  得知袁隆平铜像揭幕,湖南省农科院保卫处工作人员刘志吉一早就来到现场等候并献花。“在清明节感恩袁院士为全世界人民吃饭问题作出的伟大贡献,很有意义。”刘志吉说。
  在湖南农业大学附近开花店的杨女士免费拿出500支菊花供民众缅怀袁隆平院士。“袁老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清明节,我们用献花寄托对袁老的哀思和想念。”杨女士说。
  袁隆平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去年5月22日,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同年11月15日,袁隆平院士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各界对他的追思和缅怀从未停步。4月1日,在袁隆平院士故去后的首个清明节前夕,其家人、生前同事、学生等在长沙县唐人万寿园举办了一场清明寄思会。来宾手持金黄稻穗,在功勋广场撒播种子,并投递寄思信件等,寄托对袁隆平院士的哀思。
  唐人万寿园陵墓工作人员范政告诉记者,平日前来祭拜袁老的人不断,有很多水稻科研者经常来汇报工作进展。“目前开始陆续有民众自发前来祭扫,献花致意,鞠躬缅怀。袁老墓前堆放着鲜花、水果。我们还在墓边新立了一个邮筒,前来祭扫的人可以投入信件、明信片等,寄托对他的哀思。”范政说,陵园会妥善整理保存信件,后期怎么处理要和袁老家人商量。
  袁老牵挂的杂交水稻事业也仍在向前。“袁院士生前关心的三大主要研究任务是:超高产水稻、第三代杂交水稻和耐盐碱水稻。袁老去世后,这三块都在稳步推进。目前,杂交水稻已实现双季周年亩产3000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新近品种‘叁优一号’双季晚稻产量也很高。”杨耀松说,耐盐碱杂交稻示范也取得阶段性进展。

  民众献花。 杨华峰 摄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已与全国18家耐盐碱水稻科研单位成立了“耐盐碱水稻国家区域试验联合体”,已累计审定耐盐碱水稻品种8个,示范亩产最高可达580.06公斤。3月31日,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湖南挂牌仪式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
  到2030年,中国将推广种植近1亿亩耐盐碱水稻,新增300亿公斤粮食产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4#
 渠溪河 发表于: 2022-5-22 08:25:44|只看该作者

袁隆平院士逝世周年纪念会在长沙举行

源自:中国新闻网

  “隆平楼”揭幕。 杨华峰 摄
  中新网长沙5月20日电(记者:唐小晴)由湖南农业大学举办的袁隆平院士逝世周年纪念会20日在长沙举行,以此方式向袁隆平院士致以崇高敬意,表达深切怀念和无限追思。袁隆平院士家人、生前同事、学生和好友等出席纪念会。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一生和水稻打交道的科学家虽已离去,但他的精神一直鼓励着水稻科研工作者继续他的未竟事业,努力实现老人“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当天的纪念会入场门口,摆放着两排金黄色稻穗;场内播放着袁隆平作词的《我有一个梦》。大会开始后,全体人员向袁隆平院士遗照默哀三分钟;年轻学生朗诵《风吹稻香踏梦前行》。
  随后,袁隆平院士夫人邓则、湖南农业大学校长邹学校共同为“隆平楼”揭幕。被命名为“隆平楼”的是湖南农业大学第十二教学楼。
  袁隆平院士是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双聘院士、作物学博士生导师。他生前出席湖南农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时,曾将“知识、汗水、灵感、机遇”八字箴言赠送给高校学子。袁院士逝世后,学校师生纷纷悼念他们尊敬的“袁校长”“袁老师”。

  袁隆平弟子、首届“袁隆平农业科技奖”获得者黄培劲,向湖南农业大学捐建“袁隆平纪念馆”;袁隆平院士次子袁定江向湖南农业大学“袁隆平纪念馆”捐赠袁老遗物。
  这些遗物中有袁隆平院士2016年获得首届“吕志和奖”所穿着的唐装,还有袁老使用了60余年的英文字典,以及见证杂交水稻屡屡创新高产纪录的计算器等。
  “父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事业。他有两个未竟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两个梦想都有人在接力,父亲的事业有人在继承。此时此刻,父亲心里应该非常欣慰。”袁定江说。

  袁隆平院士首届学生谢长江捐赠书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孤本及袁院士修改定稿的作者手稿等珍贵文物。“恩师带着他恋恋不舍的‘禾下乘凉梦’离开我们一周年了,但他的光辉业绩、不朽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谢长江说。
  受一篇讲述袁隆平院士生前功绩的课文《喜看稻菽千重浪》启发,少年画家蒋杰瑞决定为袁院士作画。当日,蒋杰瑞把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袁隆平院士画像捐赠给湖南农业大学。“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必将去成为一颗好种子,将袁隆平院士精神发扬光大。”蒋杰瑞说。
  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技术,独创“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创立杂交水稻学科,培养了一大批杂交水稻专家和技术骨干,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杂交水稻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唐文帮说,要高举袁隆平院士科技创新精神,继续挖掘杂交稻超高产潜力,让杂交水稻更高产、更优质、更绿色、更高效,筑牢杂交水稻科技创新高地,奋力实现“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持续保持杂交水稻技术国际领先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53#
 蒙古人 发表于: 2022-5-21 10:09:48|只看该作者

写在袁隆平先生逝世一周年

源自:媒体滚动
  袁隆平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这一年里,时常有人将金黄的稻穗摆在他的墓前,这是绵延无尽的追忆和思念。
  我一直记得第一次采访袁隆平的情景,那是2007年9月,在安徽芜湖。芜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袁老师对这里有特别的感情,他的母亲华静很年轻的时候,曾在芜湖老城区的一所学校教英语。或许与此有关,袁老师把他“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放在了这里。那天,袁老师一下中巴车,没有客套寒暄,顺着田埂直接往稻田中间走。他已经77岁了,看到沉甸甸的稻穗,兴奋得像个孩子,走路的速度年轻人都跟不上。此后经过现场收割测产,单产724公斤,比上年增长230公斤,顺利实现了“种三产四”的目标。当时安徽正在举全省之力,开展粮食高产攻关的三大行动,“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安徽,在湖南,在海南,袁老师不断给人们送去增产增收的好消息,800公斤、900公斤……到了2021年5月,袁老师离开我们前夕,又传来了平均亩产1004.83公斤的喜讯。
  去年8月,我接到农业农村部机关党委的来电,说部里要组织袁隆平先进事迹报告会,希望我能参加这项工作。在组织事迹报告会的日子里,我时常被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动着。
  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告诉我们,袁老师91岁高龄还坚守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稻田旁,这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他完全可以坐在长沙的办公室里,听学生给他汇报科研数据,也可以让学生站在稻田里和他视频。
  年近花甲的赵炳然研究员,三十多年来一直跟随袁老师南繁育种。他说,袁老师有三个孩子,因为科研工作太忙了,一直顾不上,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就急匆匆地去了海南,临行前他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深情地对妻子说:“我要去找我科研上的孩子了,你就支持我吧,谅解我吧!”赵炳然说:“袁老师每天都要到田里去看看,摸一摸他心爱的稻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从骑自行车下田、骑摩托车下田、自己开小轿车下田,一直到我们开车搀扶着他老人家下田。在他一生的科学实践中,始终要求自己亲自下田,掌握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也要求我们所有科研人员必须下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杂交水稻中心的吴俊研究员说,袁老师73岁那一年,大家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他再骑摩托车下田了,于是,他得到了一本由交管部门颁发的小汽车“特别驾照”,这个“特别”在于只能从院内开到试验田。“有一次,记者采访袁老师,他得意地说:‘我就是喜欢飙车。’我们在一旁就想笑,心想,您那算什么飙车啊!但袁老师就是这样,永远自信爆棚。”
  吴俊也曾见过袁老师开会时发火。那是2018年,在讨论一个粮食高产项目指标时,有人提出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优质稻,有人提出稻田养虾等混养模式,只要收入能折合1200公斤稻谷就算达标。那年已经88岁的袁老师,一听这话就生气了,把本子往桌上一摔,非常严肃地说:“我不同意!到了缺粮的时候,钱管什么用?两个金元宝也换不来一个大馒头。”
  袁定阳是袁隆平的三儿子,高高的个子,话语不多,性格很像他父亲。他说:“在我少年的记忆中,很难见上父亲一面。他有时候很晚才到家,第二天一大早又走了,有时候三五个月也不回一趟家。我从小跟妈妈一起在安江生活,高中以前,对父亲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我多次问妈妈,爸爸在外面干什么,怎么老是不回家?”袁定阳还说起父亲写给奶奶的一封信。1989年,袁定阳的奶奶病危,父亲正在长沙主持一个杂交水稻现场会,等他赶回安江,奶奶已经走了,他抱着奶奶号啕大哭。在一个寒冬的深夜,父亲给天堂里的奶奶写了一封信《妈妈,稻子熟了》:“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我总以为会有时间,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可我怎么就这么糊涂呢!这么多年,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实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湖南杂交水稻中心副主任李莉,原本是一个学油菜的硕士,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一生的专业方向。
  2006年5月,马上就要毕业的李莉,正到处投简历找工作。一天,在湖南省农科院杂优中心的办公楼里,袁老师正好迎面走来,这是李莉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还没有回过神来,袁老师就亲切地问她:“你找谁?”“我找工作。”袁老师说:“那到我办公室来吧。”短短十几分钟的英语对话,竟让李莉完成了入职面试。
  袁隆平用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把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当成一棵小苗,用心去浇灌、培育。他希望李莉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像他那样热爱种子的人。他对李莉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在李莉眼中,袁老师既是一个一生痴情杂交水稻事业的科学家,也是一个真实可爱、富有生活情趣的老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打球游泳专业水平。他还特别喜欢小动物,尤其是猫。他说,老鼠爱大米,而猫抓老鼠,所以,猫是粮食的守护神。
  曾采访袁老师的几代记者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他是一个快乐的人,是一个快乐工作的人。他喜欢打气排球,而且水平相当高,即使80岁以后,也不参加老年组,他觉得和年轻人打球才有意思。记者问他身手为什么这样敏捷,他笑着说:“只有跑得快,烦恼才跟不上你!”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记者们含泪拍下了这样的画面:工作人员用轮椅推着袁老师进入会场,已行动不便的他仍记挂着第三代杂交水稻,希望推广的步伐快一些,再快一些。
  弥留之际,守在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新品种的耐盐浓度达到0.9%,提前两年达标,袁老师听后,用尽生命最后的一丝力气点了点头,然后闭上了眼睛。站在病床前的家人和学生,轻轻地唱起了他一生最喜爱的歌曲《浏阳河》:“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
  送别的那一天,长沙花店里的菊花售罄,明阳山殡仪馆外排起了长队,足有两公里,三十万人冒雨送先生最后一程。我想起诗人臧克家的那句诗:“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他一生守望稻田,把稻香送给全世界。他憧憬着禾下乘凉的美梦,希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希望全人类都吃饱、吃好。他以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家国情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作者:夏 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2#
 平溪河 发表于: 2022-3-21 08:59:37|只看该作者

两次采访“90后”袁隆平,他曾说“我估计我没有退休了”

源自:成都商报

  2019年,红星新闻记者曾两次采访袁隆平,袁老和记者谈挫折、谈梦想、谈长寿秘诀、谈自己永不退休……
  2021年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将“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为终其一生的梦想和追求。古稀之年,他曾称自己“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过完90岁生日,他就改口自己是“90后”。
  以下是红星新闻记者吴阳的自述,告诉你图片背后,那个永远朴实和善、却又散发光芒的袁老。
  2019年9月,袁隆平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随后的一个月,我两次来到长沙采访他:一次是10月12日,他接受多家媒体专访;另一次是10天后的10月22日到23日,他主持湖南衡阳、长沙等地的杂交水稻试验田测产验收。
  10月12日上午,在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袁隆平院士办公室对面的一间接待室,包括红星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在这里与他进行了一场对话。
  那一天,我和几位记者陪同他穿过长长的走廊走进电梯。当时90岁高龄的他步履依然稳健。
  采访之前,就有当地的记者告诉我:“袁院士很喜欢聊天,你可多问他问题,他爱开玩笑。”
  有梗、健谈是他给采访过他的记者留下的印象。
  当天,因为场地有限,一些年轻的记者席地而坐,袁隆平被记者们围绕其间。接待室正对门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稻田照片,上面有袁隆平手书的“湖南溆浦首次亩产突破1000公斤”和签名。他就坐在照片前的沙发上,显得格外高兴,谈兴很浓,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选种育种谈到如今杂交水稻已经在东南亚、非洲帮助那里的人们增产,谈挫折、谈梦想、谈长寿秘诀,兴致来了还不失时机地飚上一段英文。

  2019年,袁隆平接受多家媒体记者的采访
  我准备的问题中有一个是问袁院士什么时候退休。他的回答当时充满乐观,“我估计我没有退休了,我身体还好。很多人退休了反而有失落感,我没有。一退休在家里没事做。我只要身体好,能工作就行。”但他也坦言,随着年龄增高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痴呆,脑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还没有痴呆。”
  回忆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刚开始培育杂交水稻的情形,袁隆平将一次失败的经历津津乐道。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地方的饥荒,让他内心无法平静,对于学农业的人来说,“应该把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当成重要任务。”
  在一次选种的时候,他偶然发现一棵鹤立鸡群的水稻,进一步培育后发现了杂交水稻与众不同的优势。但当时很多人并不相信杂交水稻的优势,他要在农科院做试验说服大家,让院里支持做杂交水稻的研究。“当时我们用常规稻作对照,把杂交稻种在田里面,种了四五分田。收获的时候,大家都来看产量,结果稻谷的产量还减产5%,稻草增产60%。”
  “院里的领导问,还要不要做杂交水稻。我说:做!我说表面上我是失败的,本质上我是成功的。现在真正的焦点水稻有杂种优势,增产的稻草也是它的优势。但我们技术选择不当,如果我们改进技术,把优势改良到稻谷上,稻谷就可以增产。”最终,院里支持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
  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当时平均产量每亩1300多斤,常规稻只有400多斤。后来,杂交水稻的优势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种植杂交水稻。
  当时,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袁隆平和他的同事们免费推广杂交水稻也取得了收获。他曾向我们介绍,“马达加斯加常规稻的产量是每公顷2.5吨,而我们的是每公顷7吨,帮他们增产了一倍多。现在马达加斯加有30万公顷杂交水稻。”
  “在非洲的其他地区,也在积极推广杂交水稻。”谈起这些,他还飙起了英文:“Because China helps them to Develop hybrid rice,African countries will have bright future tomorrow。”(因为中国帮助他们发展杂交水稻,非洲国家的明天将是光明的。)
  他当着我们算过一笔账,如果全世界一半的稻田种杂交水稻,按照每公顷增产两吨,全球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这会对全球的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起到很大作用。”
  爱聊天的袁隆平,心心念念的都是试验田。让我惊讶的是,他已经90岁了,还能记住很多试验田每一年的产量。那次采访有一个小插曲,采访最后,他讲到在缅甸推广杂交水稻最高亩产时,一时间讲不出产量的数字。沉默了十几秒以后,现场的工作人员以为袁院士的话已经讲完了,就告诉大家:“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吧。”记者们也认为采访要结束了,几位席地而坐的记者正准备站起来。袁隆平突然来了一句:“我记得了,他们的产量以前是五六十缅箩,用我们的产品产量是99缅箩。”现场瞬间爆发出一阵笑声。
  事后,他告诉记者,原来缅甸粮食产量的计量单位是缅箩,而他只记得亩产的公斤数,需要做一个换算。
⊙记者:于遵素 整理
51#
 小笼包 发表于: 2020-11-3 12:16:00|只看该作者

袁隆平说要从九零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袁隆平说要从九零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11月3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出席第3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突破3000斤新闻发布会。“90后”的他仍在研究更好水稻品种的第一线,他表示,现在身体还可以,脑子不糊涂,要继续做对人民、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工作。致敬袁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0#
 antibody 发表于: 2020-6-25 11:24:17|只看该作者

袁隆平: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源自:光明日报
原文标题:袁隆平:以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袁隆平出席湖南农业大学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何纲跃摄/光明图片  3e82-ivmqpci5913983.jpg  保存到相册

  [光明访名家·聚焦给总书记写信的25位科技工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这体现出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使我很受鼓舞。”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杂交水稻的发展史,本来就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历程。围绕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开展杂交水稻技术研发。”

农业报国,不让老百姓挨饿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中,袁隆平的名字排在第一位。“民以食为天。我是学农的,依靠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是我的职责所在。尤其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那场饥荒,我亲眼看到有人因为饥饿倒在路边、田埂边和桥底下,真是锥心般的刺痛。”袁隆平说。
  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学农大学生,袁隆平立誓要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1956年,袁隆平带着学生开始了农学实验。袁隆平发现,水稻中一些杂交组合有优势,认定这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第一次浮现在他的脑海。
  1966年,袁隆平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后,他与学生李必湖、尹华奇成立“三人科研小组”,开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选育计划。1970年,在海南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给它取名为“野败”。
  各地科研人员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将“野败”分送给大家,又在农场支起了小黑板,给全国各地科研工作者讲课。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攻关大会战打响。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办公楼的一间会客室墙上悬挂着一幅照片,金黄色的稻浪翻滚,左上角有袁隆平写下的一行字:湖南溆浦,首次亩产突破1000公斤。
  “亩产1000公斤”,这是袁隆平80岁时许下的生日愿望,在2014年已经实现。2019年,袁隆平迎来90岁生日。这一次,他的愿望是,“亩产1200公斤”。
  从1976年到2018年,杂交水稻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约85亿亩,增产稻谷8.5亿吨,为中国人牢牢掌握自己的饭碗作出了突出贡献。

科技创新,从未停歇的脚步
  作为实打实的“90后”,袁隆平身体不如以往,但他对以科技创新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愿望却一如既往。他说:“现在,我最关心耐盐碱水稻示范工程、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工程等三大工程,期望通过它们,更进一步推动我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
  提及海水稻,袁隆平说:“海水稻就是耐盐碱水稻,是指能在沿海滩涂等盐碱地正常生长的特殊水稻,并不是说长在海里,或用海水灌溉的水稻。原来由于耕地面积受限,要提高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我们现在正在研究海水稻,希望通过利用沿海滩涂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全国沿海滩涂、盐碱地有十几亿亩,能够种上水稻的有2亿亩。2017年开始,我们计划在三年内研究成功抗盐碱浓度在0.8%左右的海水稻,每亩产量在300公斤以上,如果推广一亿亩,就可以多产300亿公斤粮食,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粮食总产量。”
  除了解决“吃饱饭”,袁隆平还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吃得好”和“更健康”上。由他领衔、已实施10多年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目标转变。2017年参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20年,受国内外疫情形势影响,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量,我国在水稻种植上提倡扩展双季稻种植面积。目前,袁隆平团队已在湖南布置13个示范点,试点双季稻种植,目标为早稻亩产400公斤,晚稻采用第三代杂交稻,攻关亩产800公斤。双季稻亩产共计1200公斤。同时,袁隆平团队还在湖南省内两地及广州黄埔区一地,共计部署三个点,启动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攻关。
  “创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都很重要,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尤其如此。”袁隆平说,“我一定会带领团队,朝着新目标,继续奋斗。”
49#
 戏游 发表于: 2019-10-22 21:38:00|只看该作者

1046.3公斤 袁隆平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公开测产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1046.3公斤!袁隆平第三代杂交水稻首次公开测产

  新华社长沙10月22日电(记者:周勉)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10月21日至22日首次公开测产。经测产专家组评定,最终亩产为1046.3公斤。
  本次测产由湖南省农学会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省农业农村厅、湖南省水稻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实施。测产田块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云集镇清竹村,以福建农业科学院谢华安院士领衔的专家测产组还观摩了位于湖南省湘潭市和长沙市两处试验田的另外两个组合。
  21日下午4点,专家测产组对云集镇示范的新组合G3-1S/亲19进行机械化收割测产,并于22日12点左右公布了测产结果。第1丘实收面积468.48平方米,实收毛谷882.8公斤;第2丘实收面积711.52平方米,实收毛谷1363.0公斤。按照标准含水量13.5%折算,分别折合亩产1034.4公斤、1058.3公斤,平均亩产1046.3公斤。
  结合另外两处未测产的试验田观摩结果,专家测产组还认为,这次三个组合均表现出株型优良、茎秆粗壮、耐肥抗倒、穗大粒多、籽粒充实饱满、不早衰等特点。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综合优势,可以推动我国的水稻生产向更加优质、高产、绿色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8#
 叽歪大佬 发表于: 2019-10-16 20:52:37|只看该作者

刚出任董事长的袁隆平 为何任此地政府顾问?

源自:北京青年报
原文标题:刚出任董事长的袁隆平,为何任此地政府顾问?

  撰文 | 薛离
  重庆媒体披露,几天前,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周旭、西南大学党委书记李旭锋一行,前往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拜访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消息指出,袁隆平应邀担任北碚区人民政府顾问。

欣然应邀担任政府顾问
  家喻户晓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年已经90岁,国庆前夕,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
  10月14日,周旭和李旭锋分别代表北碚区和袁隆平的母校西南大学,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表示热烈祝贺并致以崇高敬意。周旭表示,袁隆平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曾经在北碚生活、学习过,希望袁隆平继续关注和支持北碚区经济社会发展。
  报道披露,袁隆平欣然应邀担任北碚区人民政府顾问。袁隆平还特地为北碚区、西南大学题字“校地合作,共进共荣”。

  政知道查阅发现,各地政府顾问多见于两类人,一类是专家学者,一类是官员。例如,去年深圳市宝安区新增44位政府顾问,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仁忠、深圳市委副秘书长孙波等。
  《民主与法治时报》曾刊文指出,政府顾问等职位的设置,目的是为了给主政者决策提供帮助。

为什么是重庆北碚区?
  上文已经提及,西南大学是袁隆平的母校。袁隆平自己说:“我大部分求学时间都是在重庆北碚度过,可以说和重庆北碚有着非常亲密的联系。”
  但邀请袁隆平担任政府顾问,并不单单因为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事实上,杂交水稻也早已和重庆市北碚区结下不解之缘,这里是助力杂交水稻研究的鱼米之乡。
  据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何光华教授介绍,上世纪90年代,袁隆平第一个超级杂交稻就在北碚区种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更多超级稻品种在重庆市种植,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西南大学团队与袁隆平团队紧密合作,承担了“十二五”国家“863”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了解到,气候湿润的重庆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生态条件。据袁隆平的学生、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邓华凤研究员介绍,“我们加强西南稻区,尤其是西南大学和北碚区科研单位的合作,有利于研究适用于全球种植的水稻新品种,促进水稻科技的发展。希望大家共同为重庆农业发展、中国的粮食安全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亲自挂帅出任公司董事长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如此背景下,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在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过程中,袁隆平团队先后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而今,这样的步伐仍未停止,袁隆平团队正在向着亩产1300公斤冲刺。根据新华社报道,10月14日上午,由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资成立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种业有限公司在长沙举行揭牌仪式,袁隆平出任公司董事长。袁隆平在揭牌仪式上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是目前最理想的杂种优势利用方式,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开发具有新的里程碑意义。

  袁隆平曾向媒体表示:“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还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但他也坦言:“这个梦需要产业化来支撑。”这也是此次其亲自挂帅董事长的初衷,有了产业资本的支持,水稻梦才有落地生根发芽的希望。据官网介绍,隆平高科全称为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成立、2000年上市,由袁隆平院士担任名誉董事长,第一大股东为中信集团。2018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79亿元,跻身全球种业企业前八强。

☆ 相关资讯
  丨我国谷物自给率95%以上</b>
  提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就在几天前,我国时隔二十几年再次发布粮食问题白皮书《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指出,我国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我国用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近20%的人口。在国新办举行的上述白皮书发布会现场,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不断提及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毫无疑问,袁隆平和杂交水稻为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获颁共和国勋章后,袁隆平表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资料 | 重庆发布微信公号 民主与法治时报 澎湃等
47#
 大小姐 发表于: 2019-10-15 16:08:00|只看该作者

袁隆平团队将开展耐盐碱水稻育种工作

源自:新京报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第二届智慧农业国际(青岛)高峰论坛15日在青岛市城阳区开幕。会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通过连线表示,将带领团队继续推进“中华拓荒人”计划,将中国的科学成果推向全世界,为世界粮食安全与世界和平做出新贡献,并将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开展耐盐碱水稻的育种工作。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总工程师刘桂才在开幕式上表示,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当下,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正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这些新兴科技在农业上的应用,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智慧农业的发展也将不断迈上新台阶。未来,随着农业发展思维的转变,智慧农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活动现场,九天智慧农业集团发布了智慧农业生态圈计划──“九天后土农品”,将制定行业标准、搭建认证平台、聚合智慧农业产业链企业,共同打造智慧农业农品品牌。在连续两年土地改良示范项目成功的基础上,“中华拓荒人”计划再添新成果,现场签订了内蒙古杭锦旗、新疆兵团第二师、江苏盐城等7个国内合作项目以及塞拉利昂、巴基斯坦2个海外合作项目,共计200余万亩盐碱地的改良与智慧农业的打造。
  本次论坛大会主席袁隆平表示,目前杂交水稻产量已达到每公顷18吨,下一个目标是攻关俗称“海水稻”的耐盐碱水稻。全国有十几亿亩盐碱地是不毛之地,其中将近两亿亩可以种水稻。十年之内发展耐盐碱水稻一亿亩,按照每亩300公斤收成计算,可多养活8000万人口。
  据介绍,2017年袁隆平院士团队入驻青岛市城阳区,开展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水稻种植,打造数字化大田,并聚焦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打造国内外示范项目,开拓了土地数字化新模式。他们制定了上马街道桃源河畔1.38万亩盐碱地整体规划,全力打造一个以九个“1”为主要元素的智慧农业产业博览园。
  为了更加高效改造利用盐碱地,袁隆平团队还与华为深度合作,共建智慧农业全球联合创新中心,通过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装备等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降低生产的人工成本和农业投入成本。
原文标题:袁隆平团队将全面开展耐盐碱水稻育种工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6#
 大小姐 发表于: 2019-10-15 12:35:50|只看该作者

袁隆平飚英语又上热搜 杂交水稻英文原来这样说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袁隆平飚英语又上热搜,杂交水稻英文原来这样说!

  虽然为人低调,但是受人景仰的袁隆平一举一动都会引发网友关注。
  10月12日,在湖南长沙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袁隆平接受多家媒体采访。采访中,袁隆平用英语谈非洲国家农业发展问题。
  “Because China helps them to develop hybrid rice,African countries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tomorrow。”
  “Make the impossible possible。”
  hybrid rice
  杂交水稻
  Make the impossible possible。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你记住了吗?

  在采访中,袁老表示,退休对他来说是不存在的,退休后没事做反而会有失落感。但袁隆平也坦言,随着年龄增高他最怕的就是老年痴呆,“我搞研究最怕老年痴呆,脑瓜子不行就完了,幸好还没有痴呆”。

  在采访中,他还寄语年轻人,理想要高雅一点,而不是向钱看。当然可以赚钱,但要能赚对社会、对老百姓有益的钱。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the father of hybrid rice)的袁隆平90高龄,仍每天去试验田“打卡”,观察杂交水稻的长势。
  Almost half a century has passed since agricultural scientist Yuan Longping developed the first strain of hybrid rice in 1970,and by the end of last year farmers in more than 40 countries had planted more than 7 million hectares of the crop。从1970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研发出第一株杂交水稻至今,近半个世纪已过去,截至2018年底,已有40多个国家种植了超过700万公顷的杂交水稻。

  新中国成立前,袁隆平亲眼见到倒伏在路边的饿殍,十分痛心。选择农业报国,源自袁隆平想让大家“吃饱饭”的强烈愿望。
  Yuan said he saw people die of hunger when he was young,and that has made him dedicate himself to increasing food production and helping combat starvation。
  袁隆平称年轻时见过饿死的百姓,从此致力于增加粮食产量,抗击饥荒。
  目前杂交水稻已经取得每公顷产量18吨的成就。但袁隆平并不满足,他表示,还要朝着每公顷19吨、20吨的目标奋斗。
  Thanks to the hard work of his team,hybrid rice now has a yield of up to 18 metric tons per hectare.yield [jild]:产量
  去年,袁隆平又在科学界创下了一个壮举,在沙漠里用海水种水稻,并且亩产超过了500公斤。
  Yuan‘s team came up with a new high-yield strain of rice that can grow in saltwater paddies in 2018.paddy:稻田
袁隆平带各国朋友参观试验田
  这是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里实验种植水稻取得的成功,为沙漠地区提升粮食自给能力,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
  Their experiment of planting saltwater-tolerant rice in desert areas of Dubai in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proved to be a success。It was the world‘s first successful case of planting rice in a tropical desert area,standing as China’s contribution to improve the capability of people in desert areas to be self-sufficient in staple foods。
  阿联酋迪拜的沙漠里用海水种植水稻的实验取得成功。这是世界首个在热带沙漠地区种植水稻的成功案例,为提升沙漠地区粮食自给能力再添“中国贡献”。
  staple [stepl] n。主食
  目前,袁隆平还在攻关遗传工程雄性不育系为工具的第三代杂交水稻,争取在未来几年时间内通过审定,进行大面积推广,并逐步替代三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
  网友感叹袁老“活到老,学到老”,祝袁老健康长寿:

  向袁老致敬!
源自:中国日报双语新闻(ID:Chinadaily_Mobile),综合:新华社、红星新闻、中国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7 12:01,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