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675|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石念文 发表于: 2008-5-5 01:18:4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名人沫若恩师沈焕章(作者/石念文)

 [复制链接]

铎业年深费折磨,铜河流水送长歌,

一生心血浇桃李,育有文豪不在多。


── 雷定基


       近年来,郭沫若研究者们发现,作为一代伟人的郭沫若,在其成长过程中,有一个人对他影响深远,这人就是他的塾师沈焕章。

沈焕章,谱名朝文,犍为县黄钵乡( 1951 年后,黄钵乡划归井研县管辖)人,生于咸丰 7 年( 1857 年)。初在宴家湾启蒙,后去沙湾太平寺,在叔父沈星斗门下受业。数年后考取 廪生(“廪膳生员”的简称。清代,岁科两试一等者,取得廪生名义,由州、府、县供给廪膳)。 家族中先后有 7 人考中秀才,时称书香世家。光绪 6 年( 1880 ),叔父沈星斗病逝,时年 23 岁的沈焕章主办完叔父的丧事,接手叔父所遗学校继续执教。光绪 12 年( 1886 年),沈焕章受郭沫若父亲之聘,去绥山馆执教。 沫若大哥、二哥、五哥和沈焕章长子从其受业。光绪23年(1897年),年仅4岁半的郭沫若发蒙读书。其间,曾一度与先生“同室而居,情同父子”。到光绪31年(1905年),郭沫若考入乐山县立高等小学,郭沫若受教于沈焕章先生长达 8 年之久。

“像他那样忠于职守,能够离开我见,能够专以儿童为本的人,我平生之中所见绝少,他起初打过我们,而且严格的打过我们,但那并不是出于恶意。”

── 郭沫若



       4 岁半的郭沫若(学名郭开贞)上学三天就逃学了。逃学的沫若怎么也不肯再进学馆,父亲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被禁锢在课堂的郭沫若心不在焉,先生在上面讲,他在下面做小动作,总是手脚不停,有时还借故到外面玩耍。

一天早读,先生看到沫若读书很不用心,非常生气,当即命他上前背书,打算给他点颜色看看。没想到郭沫若一口气把课文背了出来,而且背得一字不差。先生大为吃惊:这孩子原是个过目不忘的奇才!

从此以后,先生彻底改变了对开贞的印象,逢人便夸开贞,并预言“这孩子长大后,必定成为人中之杰”。先生偏爱沫若,着意培养,因此对他格外严厉。一方面针对沫若的兴趣爱好灵活施教,一方面以巧妙的方式纠正沫若的不良习惯。

郭沫若从小性格开朗,热情奔放,与沈先生的次子沈述平很是要好。二人性格落拓不羁,但个性太强。沈先生从不压抑儿童天性,总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郭沫若曾谈起他在家塾中“足足受了两三年光景”的“诗的刑罚”。所谓“诗的刑罚”,主要是指先生教他对对子。从两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九字以上。不但规定字数,还要讲究平仄、音韵与虚实。做不出对子,就不准休息。这种要求虽说苛刻,却为郭沫若打下了深厚的诗词功底。

一年春天,先生带学生钓鱼踏青。随口出了个“钓鱼”的上联向学生索对。学生中,有的对“捕蝶”,有的对“打狗”,而郭沫若却以“伏虎”对之,先生听后大加赞赏:这孩子胸怀非同一般!

先生施教,以儿童为本位。对待学生,既温和又严厉。耐心细致,一丝不苟。 先生最喜唐诗,尤爱李杜。在讲诗的同时,也指导学生写诗。 在批改学生诗文习作时,看完第一遍后,将不当的字、句圈出,但不作修改,只在稿后批上“圈处思之,勉力求之”,让学生在所圈之处去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待学生把修改后的诗文呈上时,先生才作详批细改。

沫若每天的课程多半是上午读经,下午练字,晚上习诗。先生对写字要求很严,不容许有半点马虎。如果字写得不好看,先生就要打手心,打了还要练,直到写好为止。先生自己就写得一手漂亮的柳体,不但刚劲秀丽,而且潇洒自如。这对郭沫若的书法产生了很好的启蒙和影响。

       “这真是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的好议论的脾气,好做翻案文章的脾气,或者就是从这儿养成的罢?


── 郭沫若


       沈焕章先生有着博雅的文化素养,他的讲授,舒卷之间灵性激溅,特别是他那“由薄变厚”到“由厚变薄”的读书方法,对沫若后来的治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课本的选择上,沈先生也是颇费斟酌。从“三百千”讲到“诗书易”,从《古文观止》讲到《史鉴节要》。另一方面,先生思想开明,与时俱进,对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极为关注。在晚清“新政”的推动下,先生开小镇风气之先,将体育、数学、地理、西洋史等新学课程引入私塾课堂,边学边教《地球韵言》、《笔算数学》等新学。 待沫若稍长、基础稍厚实时,便教他一面读《左氏春秋》,一面读《东莱博议》,二者相与参证,引发思考。扎实的经史功底,为郭沫若后来从事文学创作特别是历史及古文化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 元弟来信,说沈先生带着二世兄与孙世兄同居,沈先生怎能兼顾这许多呢?又要教书,又要带儿子,带孙子,男想起来,不觉泪涔涔的。 ”

── 郭沫若


       光绪31年(1905年),郭沫若考入乐山县立高等小学,沈焕章也离开“绥山馆”,就任牛华溪文昌宫公立小学教师。光绪 33 年(1907年), 沈焕章得知郭沫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立即联合本校校长李肇芳及全体老师联名上书,据理力争,迫使学校当局收回成命。重返校园的郭沫若,对恩师的帮助感激万分。

作为一代名师的沈焕章,一生命运却坎坷悲凉。先生娶妻金氏,育有长子柏松,次子述平。柏松与郭沫若大哥郭开文同学并相处友善。 1900 年,柏松考入北京政法学院。与郭开文一同赴京求学。不幸在途中染上风寒,英年早逝。受先生之托,郭开文为柏松料理后事,将其安葬于北京郊处。

1914 年,沈焕章携次子述平、孙子松平返回沙湾重操旧业。松平经郭开文介绍入伍,官至营长。不料三十二岁便死于行伍之中,留下一子也不久夭折。

沈先生连遭丧子丧孙之变,精神所受之重创不言而喻。 1920 年,先生一度返乡,在黄钵街上张伯贞家设馆教书。 1922 年,郭开文在重庆为沈先生谋得一处较为合意的馆职,先生便带着孙子松平赴渝执教。

1927 年,先生积劳成疾,客死重庆,享年 70 。其孙松平扶柩归里,葬于黄钵乡敖家村。故乡人对先生的学识人品十分景仰。当听说先生灵柩将从水路返乡时,乡亲们在十里之外便摆上香案迎接。数十年后,盗墓之风盛行,为保护先生之墓,乡亲们搭篷守护数月之久。


[ 本帖最后由 石念文 于 2008-5-5 01:28 编辑:]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石念文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石念文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石念文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石念文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石念文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石念文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文学啊,我一厢情愿的恋人(作者/石念文)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九十六:娶、讨和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 22:58, Processed in 0.5928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