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石榴,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睢文发|查看: 15524|回复: 114
[1978-2008年

百城记

 [复制链接]
111#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25 16:47:40|只看该作者
北京:我的N个房东

文/王小山

北京,大概是中国被人写过最多的城市,有关它的林林总总被说殆尽。最近读到有关北京的文字是石康写在《TIME OUT BEIJING》杂志上的,很好的文章,诉说了他印象中40年间的北京,既有概括,又有细节,虽然我成年后大部分时间在北京生活,但显然没有他那份感情,写不出他的感觉。

20多年前,我从一个只有30万人口的小城市跑到京城里来,期间也经历过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有一些事情印在骨子里,改变了我的人生,但这些大事留给历史吧,于我这样的普通人,倒是一些小事,一些小人物,可供思忆把玩一下。

1992年,我正式成了一名"北漂",就是生活在北京,工作有今天没明天,居无定所的那种人。和其他北漂不同的是,我有一纸北京户口,这让我很占了一些便宜。

第一次租房子是1993年,那之前在朋友家和母校学生宿舍之间打游击。当时,某同事的亲戚刚好有房子出租,价钱是每月100元,总算是有了栖居之处,由于对同事信任,缴纳房租之前,我并没有去看房。房子就在琉璃厂某字画店后边,好大,35平米左右,但只有15平米能用,另外20平米的屋顶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窟窿,最大的直径有半米长,晴朗的夜晚看得见星星。下雨时,像郭德纲所说,外面小雨,屋里中雨;外面中雨,屋里大雨;外面大雨,就该跑外面躲雨去了--也不至于,开个玩笑。待到北京开始下雪的时候,那房子已经无法再住,只好作罢,继续游击生涯。

第二个房东是小西天附近的某个居委会,该居委会有一座自行车棚,车棚边上的小仓库空置,能放两张单人床,便租给了我和另外一个也在漂的大学同学。两个人凑钱买个电暖器,算过了那个冬天。由于房东是居委会,有事情只能找居委会主任,那是一个50多岁的老人家,相当和蔼,但我们第三次去他家,借一把螺丝刀时,他的妻子发怒了,斥责我们尽添麻烦。的确,老人家没义务做这些,这使我们相当惭愧,再也没好意思麻烦他们,租期一满,含羞溜走。

实在心疼中介费用,只能继续托朋友帮忙,有一段时间住在某大学老师宿舍区,那是一套三居室,我住其中一间。那段时间写固定的稿子,不用上班,收入不错,遗憾的是,不久以后那位老师把另两间也租了出去,和新来的邻居合不来,只好换地方,寻找下一处空间。

第四个房东是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房子在甘家口,是他父亲的遗产,一室一厅,要价600元,第二年涨到800元,那是1995年。该政府工作人员很认真,每次煤气灶坏掉的时候CALL他BP机来修都很准时,那个煤气灶看上去非常可怜,可能在他父亲住的时候就是超期服役的老战士了。两年内,煤气灶大概坏了六七次,房东都能及时送来温暖,好在那个时候我的生活以打电脑游戏和临时短工为主,伙食也基本是方便面就啤酒--成年后才迷游戏的人会有相同记忆吧--煤气灶只是用来烧开水,不重要。

第五个房东是一对夫妻,儿子高三了,他们住平房,院子里有几间自己修的小仓库,可以烧煤取暖,我住的那间每月300元,那是1997到1998年。房东相当欢迎我的到来,可惜的是,虽然我当时来往的朋友中很多硕士博士,但为他们儿子辅导课程的愿望一直没有达成,因为该儿子给自己的定位还是房东,"将来我就靠这个院子,把房子租给你们这样的人就够了,上什么大学啊"。果然,即使在北京这样几乎人人都能上大学的地方,他也没能考上,不过他运气相当好,那里拆迁,他们家的院子换了三套楼房,一大两小,做房东足够他生活了。

1999年,终于找到相当靠谱的工作,可以住好一点了,在北京大学南门,两居室,有暖气,哇!和另外一个朋友合租,那朋友是个软件高手,在玩游戏方面有相当心得。这第六个房东是一对老夫妇,为人很好,就是喜欢经常性提价,一年多以后,在他们又要提价的时候,我实在无力也不想承担了,刚好,有个广州的工作机会,告别。

2002年,从广州回到北京,又是租房,根据多年的惨痛经验,我终于下决心借助中介的力量,在小西天附近找到一室一厅。房东出国,把房子交给了"房屋银行"。后来和中介因为小事闹摩擦,电话里互相声称不惜一战--本质上,我是个怯懦的人,嘴上不让人,其实很害怕打架,他们也没想真的用武力镇压,但合作已不可能,只好另找中介。

在北京的第八个房东了,两室一厅,见面时,是中介带来的一个女子,说房东是她母亲,因病住院,急着用钱,她只好代母收租。谈好的借钱是2200一个月,押二付六……房子虽然旧了些,但对我这样要求不高的人来说,足够好了。住到三个月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是房东老太太,问我要下三个月的房租,我说"都给你女儿了",她说她没有女儿,中介只按每月1900元给了她三个月的房租。坏了,急忙约见老太太,一起去找中介,当然,已经人去楼空,我的押金,老太太三个月的房租,也和中介一起不知道飘到哪里去了。只好和老太太另签协议,该老太太人很温和,最大的特点是喜欢算账,煤气、电、有线费用……这个你交到几月的,那个你什么时候没交,这个窗帘你住进来的时候不是这样的,门把手似乎松动了……离开那里的时候,我给她的押金一分没拿回来,还倒贴了几百。无话可说,她算的可能不错,不过从那以后,我养成了保存所有收据的习惯,不再随手乱扔了。

2004年迎来我的第九个房东,是一个驼背的中年男子。他的房子在崇文门附近,租期一年,租房时我和他约好,我可能十一个月就不租了,到时候可以退款。十一个月后,该房东推翻了我们之间的君子协议,合同上注明的押金尚不退足数,何况嘴上虽说好但没留字据的呢。我不能怪他,谁让我自己不仔细,没把约定写到合同里呢,更何况,十一个月,他可能忘了吧?

第十个房东是一对小夫妻,不过来谈的时候中介带来的是丈夫的父母,由于这家中介(不说名字了,免得有做广告之嫌)相当仔细,合同细致到让人心烦,避免了麻烦,加上小夫妻人都不错,甚至有一次参与了我和朋友的饭局,被一朋友说成是房东和住户间的模范。

第十一个房东又是一对老夫妻,大学老师,那是2006年,由于换了工作,我搬到清华大学里居住,似乎我运气好起来,房东也开始靠谱了,大家相安无事,到我换下一个工作离开时,还有点伤感。

第十二个房东还是一对老夫妻……我在极力搜索所有房东的音容笑貌,但遗憾的是,前边这些也不像是全部,似乎记忆出现了断裂,有一些时间,一些事情,已经接不上了,上边写的时间也没把握十分准确,遗漏几个房东怕是难免。

我的北京,所有的日子都和这些住过的房子分不开,于是,这篇文章成了流水帐。

从5月1日参与网易的百城记到现在,文章写了几十篇,留言每条都看,首先谢谢所有读者,包括留言的和没留言的,留言中夸的和骂的,一概感谢。我要说的是,每个城市都有他的缺点和优点,长处和短处,就像我打过交道这些房东一样。我现在并不喜欢每一座城市,正如我不喜欢每一个房东,我能做到的是,尽量把我看到听到的写出来,仅此而已。

说句题外话,很想多秀一下在北京拍的照片,尤其是90年代中期我还喜欢黑白摄影的时候拍的那些胶片,可惜的是,搬家太多,一张都找不到了,而用数码相机以来,2006年前的那些也在一次电脑崩溃中集体阵亡。现在找出的几张,实在有点寒酸,好在拍北京的好照片很多,我这几张,凑合著看吧。
112#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25 16:49:0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两个北京城,两种北京人

文/黄章晋

为什么我对这个国家和社会变迁的力量充满乐观,因为我看到水煮鱼轻易就打败了豆汁、卤煮这些难吃的东西,在北京这个口味顽固的城市。

小地方的人对北京的崇拜敬畏,是从北京旅游大巴司机那里开始的。在去长城的路上,去十三陵的路上,那个戴着墨镜一直绷着脸的司机,行过半程后才会接过导游的话茬,他每句话恰到好处的停顿,必是满车的大笑,车内反光镜上,是他墨镜下半张不动声色得意的脸。每天他都要面对一车没见过世面的新人,每天都有一批人满意地回去,把他的段子拙劣地复制给自己的同乡。

就这样被你征服。

其实,那些老被提起的,最传奇的北京出租车司机已经消失好几年了。曾经,他们要那些初到北京,刚刚看过广场的外地人无法合拢下巴:所有新闻联播中经常出现的名字,都像是他们从开裆裤时代就知根知底的玩伴,为不伤害外地人的自尊心,他们总是不经意地轻轻谈起,一点没有炫耀的意思。一度他们是善于自我批评的北京人眼中,好面子爱吹牛的北京人的典型。

至少从2003年之后,这些人就消失了,抱怨交通、抱怨警察、抱怨市政才是他们的口头禅。──用“他们”是不准确的,因为“他们”早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

在黄金时代,那些最高月收入可达八九千的出租车司机,是地道的北京二环内的市民,他们才是真正骄傲自信爱吹牛的北京人,摇滚乐队曾为他们写过《北京的士》。当月收入逐渐被压缩到三千甚至两千元时,他们的骄傲和优越、他们的纯正北京成分被一点点压榨。今天,只有延庆、怀柔、顺义、大兴这些远郊区县的人才愿开出租。虽然这个职业北京只对持有北京18个区、县户籍的人开放,但北京出租车司机已成为全国相对劳动强度最大,收入最低的人群,迟早有一天,北京会像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一样,所有出租车司机都是真正的外地人。

网上流传的一个北京心目中的中国地图,颇能反映典型北京人看待外地人的心态。不过,任何一个准备在北京扎根的外地人,一定会惊讶于某些北京人的认真强调和纠正,我不是北京人。他们口中强调的北京人,是那些生长于胡同、住在大杂院里的、“儿化音”特别重的老北京人。强调自己祖籍和生长单位的北京人,是大院北京人:军队大院、学校科研院所大院、政府机关大院……他们口中北京人的缺点,你往往最早从他们身上发现,而且体现得比北京土著──胡同北京人远为强烈。

他们有足够理由瞧不起胡同北京人。胡同北京人可吹的,只有关于这个城市的种种和各种小道消息:他本人的经历和他祖先的经历。──甚至,你已经没有多少机会听胡同北京人慢悠悠的吹嘘,他们正在被成片地连根拔起,搬迁到通州、昌平等边远郊区,回迁到二环内的,也失去滋养他们骄傲的土壤。他们住在被周围大院分割的矮小板楼当中,北漂人的租金是他们收入的重要来源,他们可吹的资本实在越来越少。

这是一个文化上被重视,特别是被傻老外们重视,而在现实生活中被日益挤压,甚至可以忽略掉他们存在的一群人。就如那些能吹善侃的北京出租车司机从这个城市突然消失一样。如果你不同意我的判断,我可以把标题中的“两种北京人”改为“2.5种北京人”。

不错,你会看到太多关于老北京文化的讨论,甚至许多才踏进这个城市还拿着暂住证的文化人热烈地参与各种会、局,讨论老北京的保护问题──尽管他们被老北京认为要对北京各种吃食日渐变味而不再正宗承担责任,尽管他们大都对自己故乡的老建筑该叫什么名字都不甚了然,甚至他们不曾进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四合院。

──所谓的老北京,甚至需要拿着暂住证的外地人起哄呼吁保护的老北京,其实只是一个文化和旅游的符号,一个想象当中的存在,而非真正存在实体。北京真正意义上的四合院其实存在而不需要任何人保护,──那里住着各式各样的城市新贵。

大院北京人才是真正拥有强烈身份优越感的人群,他们是这个城市,甚至这个国家的真正精英和主宰,并不显山露水。──如果你知道北京四环内三分之一的土地为各种大院占据,那么老北京的文化是二环内的胡同和四合院文化这种误解,是多么的可笑和荒唐啊。

大院北京人很多时候并不是吹牛,这个城市的各个部委、各个事业单位、各个文化机构、各个学术思想圈、各个顶尖艺术圈……这个国家最有话语权的人,不是他们的毛根朋友,就是他们的大学同学。

他们是谦逊而低调的一群,甚至他们感觉不到自己是这个国家真正最有话语权的一群,因为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代言这个国家。不是吗?这个国家过去五十年来的个体历史记忆,基本就是这个群体代言的,虽然他们只是真诚地讲述自己的故事,一不小心,他们的经历就变成了全国人民的共同记忆:他们中小学时骑车在大院中呼啸来去,他们被红色风暴呼唤到大街上,他们被卷到上山下乡的广阔天地,他们青春激情冷却后返回城里,他们留洋读书或下海经商。

尽管他们从不是一个声音,但他们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变成一代人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他们《梦开始的地方》变成一代人的“梦开始的地方”,他们的《血色黄昏》变成一代人的“血色黄昏”,他们的《渴望》变成全国人的“渴望”,他们《激情燃烧的岁月》变成全国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的《北京人在纽约》,不小心就覆盖了其他地方出国留洋的记忆,就连对体制的反叛,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是来自他们的王小波。

即使混得再不济,当你与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公共部门的普通人打交道,你总会撞上他们平静而见多了大世面的脸。

尽管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完全是过着体制外的成功而幸福的生活,但种种蛛丝的脉络联系,你依然可以寻找到他们体制化生存的痕迹。无论如何,他们是这个体制的象征,他们的全部生存方式,是体制对这个时代的适应的全部,我相信这不会是一个错误判断。

也许这是一句极端的概括:只有大院北京人,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存在。那些所谓的真正的老北京,多少只是作为一种文化标本而存在,需要你骑车费尽心力在南半城才能找到。

体制北京和体制内的北京人,是第一个北京城和第一种北京人。是水面上的半个北京和水面下的全部北京。每年,只有其他地方的极少数幸运儿被它吸收进来。

吸引中国人的,是另外半个北京,它吸附的人群,构成了另外一个北京和另外一种北京人。

没有人认为,北京是一个机会比广州、深圳更公平的城市,但也没有人认为,会有一个城市能像北京一样可以寄托如此之多浪漫狂热的想象。在中国所有城市都患有文化贫血症的今天,惟有北京才有资格说,自己是有文化和有底蕴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对无数有文化理想和抱负的中国人来说,实在如巴黎之于法国。

这半个北京,首先是一个容易给人强烈错觉的城市。

你混迹任何一个北漂的圈子,都会有种身在中国舞台中央,不!世界舞台中央的错觉,历史的聚光灯将迟早打在你身旁那几个人的头顶。未来的领袖们、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们、普利策奖的获得者们、苏富比拍卖会最高拍卖价的画家们、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们、三十五岁时就进入首富排行榜的科技新贵们、高考试卷上一定会被问及其生平的理论家们、以及夹着一卷纸像上访群众般徘徊在大学和研究院门口的推翻了爱因斯坦和牛顿的体系的思想家们──所有将来会牛逼的人物,你一定会遇见几个吧。

每天,这样的人,都会从这个国家的各个地方,扛着行李,从巨大的火车站被释放到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

对投身于这个城市的艺术青年、思想青年、IT青年们来说,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最终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都像月亮与霓虹灯一般遥远,但他们身边永远有奇迹在不断上演,这就是这个城市巨大的魅力之所在。

这半个北京,更根本的特质,是一个体制外的,气候上属于北方而观念习惯上日渐南方化的城市。在这半个北京,信奉的是个人的公平和努力,机会对所有人公平敞开,在这半个北京,一个“北漂”也许一辈子交道的对象,都不会有几个真正的北京土著。这半个北京,也是它吸引的人眼中平凡的城市,一个可以与广州、深圳、上海平等比较的城市。

是的,他们主要工作生活在朝阳市和海淀市。对多数已近成功和稳定下来的新北京人来说,这个城市的三环以东和四环外西北的写字楼,是他们身体的寄居之地,这个城市的酒吧街和各个艺术工厂,则是他们的灵魂和精神的滋养栖息之所。

天安门、故宫、长城──这些北京在外地人心目中的关键词,离他们非常遥远,像是另外一个城市。──对于身边的“二环市”,他们要么是上下班时路过,要么只有后海的酒吧街可以去偶尔逛逛。

他们经常会以自己的收入傲视“二环市”的公务员,会同情地看待“二环市”那些被拆迁和即将被拆迁的土著,他们以为自己是这个城市的精英和主流。没错,这个城市几乎全部非官方的声音,都为新北京人包揽,我们前面说的第一种北京人的声音,正被他们以空前的速度稀释。今天,关于这个城市物价、房价以及种种生活好与不好的感受,主要就是他们发出的。

他们是这个城市生长得最快,而且对这个城市面貌剧烈改变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最近,因为奥运临近,这个城市正在进行一场北京传统饮食的英语标准翻译的讨论,我想,讨论者可能从没考虑过市场调查,如果以市场论英雄,我相信应该是水煮鱼──这种要四川人完全陌生的北京川菜,才应该是真正北京风味饮食的代表吧。

为什么我对这个国家和社会变迁力量充满乐观,因为我看到水煮鱼轻易就打败了豆汁、卤煮这些难吃的东西,在北京这个口味顽固的城市。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3#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25 16:50:02|只看该作者
百城记终篇:继续倾听记录你的心跳

文/黄章晋

终于到了与读者朋友们道别的时候。

感谢读者朋友的关注,你们的眼睛是驱动我们忘却疲惫的鞭子;感谢一路上支持我们的各地朋友,离开你的城市时,我们有时甚至会匆忙中忘记道别,但我们也许会一生都无法忘记你们;

感谢一直默默支持我们的唐岩,虽然百城记作者中没有他的名字,但整个百城记从命名、组队、协调、策划等每一个过程,都离不开这位隐形的第五位团队成员;感谢王力,每天半夜或清晨,守在电脑前等着我们传稿发图片,为我们审阅编辑的都是他,同样,他也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感谢网易公司与我们的合作媒体,没有它们的支持,便没有百城记。

在这里,我要单独特别感谢那些跟贴支持或批评我们的读者,到了北京,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完成百城记这个作品的,其实并非仅仅是我们这个团队。如果我们的工作,是近距离贴近一个城市,倾听和记录每个城市的心跳,记录这个国家2008年的脉搏,那么你们各自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你们对自己家乡的看法,对别人城市的看法,其实就是各自城市心跳的最直接样本。没有你们的声音,百城记的记录是不完整,而且也不鲜活的。

所以,我们团队的每次讨论,最持续的一个话题就是你们的跟贴意见。

感谢互联网时代,使我们对每个城市的观察记录、每篇文章,都不像传统作文那样因为画上最后那个句号而终止,相反,因为你们的适时回应、因为你们的交锋讨论,它成为一棵不断生长的树,栽种在泥土中之后,真正的生命方才开始。

我们是怀着野心出发的。

也许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夸大各自时代地位、每个人都有夸大自己工作意义的本能,在我们看来,2008年的中国,非但是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纪念的特殊年份,也是中国剧烈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最重要年份。我们这个社会的一切剧烈变迁,几乎都集中发生在城市。对大多数城市来说,最近的五年,也许是近百年来它的变化最集中最剧烈的时期。

这也是一个渴望发展和渴望自己的发展被承认的时代,就如举办奥运,是一次集中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发展成就,获得一次被全世界肯定的机会一样,火炬在全国的传递,也是一次各城市得以向全国展示其成就,获得被肯定的机会。

渴望发展和渴望被肯定,是我们倾听到的最强烈的心跳,每个城市都有各自急切的追赶目标和定位目标,沿海盯着国外,在全国范围寻找自己的定位,内地盯着沿海,在自己的区域座标寻找位置。

社会自发演进的驱动力,发展渴望和被肯定渴望的驱动力,何者为一个城市最重要的推动力,我们今天依然困惑。我们能听到每个路过的城市生长的声音。相对我们事先的了解和认识,几乎每个城市都是面目陌生而崭新的。

每个离开故乡的人都会惊讶于故乡变得愈来愈陌生,甚至一直生活在故乡的人,都会惊讶于这个城市以往熟悉的某个不远街区突然消失,某处的天际线突然变得无法相认。这是一个城市外观脱胎换骨的时代。

每个城市骨骼的剧烈生长和膨胀,都伴随着一缕肌肉、一条血管、一寸肌肤的不适和调整,构成城市血肉组织的每个家庭、每个个体,或欣喜或阵痛,或亢奋或悲观。城市的剧烈变迁,在消灭我们过往成长见证和岁月记忆的物理证据同时,也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每个城市社会的内在变迁,甚至比其外观变化更为深刻剧烈。

热爱自己城市巨变心跳的人,会埋怨我们为什么不把观察和描述集中在这些令人欣喜的巨变上;骄傲于自己故乡人文历史的人,会埋怨我们为什么忘记了它的岁月积淀和历史贡献;沉醉于故乡天赐自然山水的人,会遗憾于我们竟然无视路过的眼前美景。

这些声音,正是每个城市具体而微的2008年的心跳之一,是我们匆忙之中不及倾听和记录的心跳。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是在我们离开之时,才感知到自己的疏漏、无知和遗憾。

所以,百城记注定是个从一开始就充满遗憾和缺陷的作品,我们甚至未能始终如一地采用稳定的参照座标体系来观察记录,──虽然这一开始就是我们希望能提供给读者们的价值,因为这个国家各个城市变化和差异之大,实在超出我们的想象。

我们是带着遗憾和惭愧归来的。

虽然,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从此不再是抽象的方块字和阿拉伯数字,而是一条条风情有别的街道、一张张表情各异的脸孔、一双双闪烁着不同光焰的眼睛,但是,当我们愈是能忆起各地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饮食风情和不同的观念,我们愈是认为,我们对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真正了解才刚刚开始。

也许,惟一值得安慰自己,能坦然告诉各位读者的是,尽管对自己的工作如此不满意,但我们确实始终保持着一种孜孜以求的诚恳和诚实。

也正是因此,虽然百城记到此结束,但我们将继续倾听和记录你的心跳,因为推出百城记的网易,从来就认为,互联网最根本的特质,在于它不是一个单向度的传播工具,而是一个互动平台,在这里,我们将继续倾听和记录你的心跳。
114#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25 16:51:16|只看该作者
敬告读者:《百城记》出书啦!

各位关心百城记的读者,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百城记》(上册)已经在奥运期间正式出版,现各大书店有售,下册也会在国庆前夕出版。对这本书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图片下方的地址购买。更多后续消息,请继续关注网易百城记。

编辑推荐

带着自己血肉温度的文字,是与自己脚下的这片国土、这片国土上生活着的人们的命运和感知相连的文字。它一定不是无条件的赞美和无条件歌颂的文字,因为我们的国家远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家。她是一个正在经历着转型阵痛的国家,她的阵痛,正是孕育这个国家伟大未来的产床。

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原《南方都市报》总编辑程益中、网易副总编辑方三文,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奥运是一场倾全国之力举办的盛会,火炬在境外传递的过程中,海外华人一路燃烧的热情,更告诉我们:新闻的现场、历史的现场远非北京。作者试图以一个平静的旁观者而非热情的参与者的身份,沿着奥运火炬传递的路线,做一个系列速写,大致勾勒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时,那些被火炬照耀过的地方的一个大体轮廓。

在热闹中冷静,在喧嚣中寂寞,逃离人山人海的大道,独步落寞寂寥的巷陌──“百城记”另辟蹊径,既热心又冷淡,既参与又掉队,若即若离,不即不离。当其他的媒体使用录像机和照相机记录的时候,“百城记”拿起有点落伍的画笔,玩起了大写意速写。 (本文源自:金羊网 作者:网易百城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5#
 蜀中客 发表于: 2008-8-26 14:45:20|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在其中能找到许多有趣的城市和文章,有空再慢慢品味了。

[ 本帖最后由 蜀中客 于 2008-8-26 14:46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采 +10收起理由
leikang + 10谢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9-22 00:16, Processed in 0.0936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