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10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讯《消失的古城》:一百年前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

 [复制链接]
源自:新浪读书
《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  王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我喜欢过去大慈寺后面的和尚街的味道,但是现在那里变成太古里了。”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和城市革命带来了便利,也带走了古城成都的风貌,地方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好在,我们可以通过撰写历史来找回这座城市的记忆。
  《消失的古城》提供了丰富的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讲述了成都这座城市从传统生活到进入现代的故事。它为我们精心描绘了听戏、泡茶馆、逛庙会、节日庆典、街头政治、改良与革命等活动,以及乞丐、苦力、小贩、工匠、挑水夫、算命先生、剃头匠等各种身份的人,在这座城市中为生活而挣扎。
  本书从微观史的角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让我们看到成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

编辑推荐
  传统的成都是自治的社会,由市民自己组织日常生活。但是从晚清以来的城市改革,改变了城市管理,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公共空间的重组,人们自由使用公共空间的传统受到限制。由此如题,本书提供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讲述了一个城市从传统生活到进入现代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化对成都的影响: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日常生活空间演化成政治空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
  本书作者王笛是以新文化史、微观史研究中国城市的代表人,出生于四川成都,就成都18~19世纪的社会文化发展已经出版过多部著作,如《茶馆》中对茶馆这一充满成都特色的公共空间的解读,《街头文化》中对下层民众和地方政治关系的讨论。这部《消失的古城》是王笛对清末民初的成都,社会各方面迎来的革新和巨变的一些角度新颖、内容详实的讨论。
  在这本书中,我们还看到穷人的挣扎,三教九流──乞丐、妓女、苦力、小贩、收工匠、挑水夫、算命先生、跑江湖、剃头匠等在城市中的谋生技巧。城市中的各种活动,诸如庙会、节日庆典、街头政治、改良与革命等,在这本书中都有生动的描写。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历史叙事,对我们理解一个中国内陆城市、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提供了一个具有可读性和深刻思考的大众历史读物。

⊙ 作者简介
  王笛,出生于四川成都,历史学家,现为澳门大学杰出教授、历史系主任,英文学术季刊《中国历史前沿》(FHC)共同主编,曾担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教授。主要关注中国社会史、城市史、新文化史、日常生活史和微观历史的研究,成果丰硕,著有《跨出封闭的世界》《街头文化》《茶馆》《袍哥》等。
一百年前的成都

成都还有味道吗?──代序
  味道是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我说不清楚今天成都的味道,但是我今天还可以回味过去成都的味道。那种味道,是萦绕在脑海中,时时会在心中翻出来,让人有一点淡淡的怀旧和惆怅。因为很多过去的味道都消失了。
  说起成都的味道,一定是和其他城市进行比较的,是有地域差别的。例如,在成都讲吃是懂生活,在北京人看来是庸俗(记得这是成都作家西门媚在她的“食光机”系列中说的)。
  成都的味道,也可能是特殊的城乡关系,每天从城外来卖菜的农民,或来谋生的手工匠;也可能是城市面貌,像两层楼的铺面,有围墙的公馆,府南河,城墙,满城和皇城;还有成都的招牌和幌子。如果过去都像今天的某城市那样,要亮出所谓的“天际线”,把各种招牌都拆除,城市哪里还有丰富多彩的面貌呢?
  成都的味道还有可能是方言(成都话)、饮食(小吃)、市民文化(生活情调、生活节奏)、气味(火锅味、小吃味、茶叶味、辣椒味)、声音(手工匠、小贩的吆喝),等等。
  现在气味还有,但是老成都的声音没有了,代之以街上汽车的喇叭声、商店促销的音乐声,以及跳广场舞的音乐声。我在《街头文化》一书中,是这样描绘这个城市的声音的:
  居民们能迅速地辨认出不同小贩和手艺人的叫卖声。一首竹枝词写道:“门外忽来卖货郎,连铃鼓动响叮当。婢供驱使娘弹压,挑拣全凭女主张。”一位老茶客回忆当年买卖旧货小贩抑扬顿挫的吆喝声,记忆犹新:“牙齿,牙齿,金牙齿;手表,手表,烂手表。要不要珍珠?要不要玛瑙?要不要珊瑚?要不要茶壶?……”从早到晚,商贩们在街头来回游走,用他们独特的声调吸引顾客。黎明时分,城市被从茶馆、街边小店、手推车传出的各种杂音和小贩的吆喝声唤醒,街头巷尾到处充斥着“豌豆!”“豆芽儿!”的叫卖声,这都是一般家庭最普通的菜肴。日出之后,各种各样的小商贩登上了他们的舞台──街头,从而在都市生活的交响乐中开始了他们一天的表演。
  味道实际上也包括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活态度。关于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人们已经谈得很多了,成都是休闲的,缓慢的,和快节奏的现代化的生活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如果要问什么是成都的味道,茶馆就是成都的味道;休闲的生活方式,就是成都的味道;从从容容的生活态度,是成都的味道;居住环境也是成都的味道。小时候居住的大院,前面是布后街和脚板街,听名字就好有味道。改造前的宽窄巷子也很有味道。
  味道就是值得品味的东西,可以有很多东西去慢慢体会。一个城市的味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味道也分人群,如阶级、教育、经济地位、地域、族群、年龄等。
  我喜欢过去大慈寺后面的和尚街的味道,但是现在那里变成太古里了。太古里没有成都的味道,但年轻人喜欢。正是这样的新东西正在蚕食传统,但是它也可能是青年人眼中成都的味道。
  现在的年轻人,生长在这个国际化、商业化的互联网时代,地方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有限,所以他们眼中的成都味道,一定与我们这一代是不同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甚至不一定有“成都文化”这样的认同感。
  在好多老成都看来,新东西固然炫目,但是没有成都的味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这次“腾讯·大家”组织的对谈中,提到原来有成都味道的和尚街被推倒,变成了今天的太古里,结果媒体报道都说我认为太古里也是成都的味道,这刚好和我说的意思相反。
  对讲究吃的人来说,小吃就是成都的味道;对喜欢输赢的人来说,麻将就是成都的味道;对喜欢古迹的人来说,杜甫草堂、武侯祠就是成都的味道;对喜欢小街小巷的人说,过去的宽窄巷子就是成都的味道;对喜欢闲聊的人来说,茶馆就是成都的味道。不过,现在成都有味道的茶馆越来越少,结果礼失而求诸野,成都彭镇观音阁茶馆经常成为我们回味老茶馆的所在。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味道。过去成都的味道,还在于它的人情味儿,住在铺面和大院的邻里关系密切,日常用品借进借出,老人小孩相互照看,有事无事地闲聊,各家炒菜的味道,一切都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但是今天人们搬进了钢筋水泥、封闭的公寓楼,密切的邻里关系消失了。
  过去的成都又是一个可以容纳外地人的城市。一个城市有味道,还在于它的包容性,可以把别人的味道,吸收融合为自己的味道。文化总是相互影响和借鉴的,从历史一直到今天都是这样。
  一个有味道的城市,绝对是一个可以容忍下层人(特别是外地移民)的城市。成都茶馆就是最好的证明,在那里干活的,几乎都是外县来的人;上层下层都可以使用同一个空间,坐在同一张茶桌旁。
  一个城市之所以有味道就是因为它的丰富多彩,包括人群的丰富多彩。如果都是千篇一律,那还有什么味道呢?如果一个城市试图排挤所谓的“低端人口”,所作所为,不仅没有味道,可以说是缺德。
  美国城市史大师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一个有机体,一个城市的味道,和它的生态有关。但是我们今天的城市,正在变得像一个钢筋水泥做成的大怪物。我们的城市正在失掉活力,乃至生命,甚至还出现了“死城”和“鬼城”。
  现在有一种城市审美,什么都是统一,什么都是整齐划一,什么都要宏大(甚至包括一些街道办事处的办公楼都建得十分威严)。这可以称为“社会主义的美学”,是从苏联学来的,大广场,大建筑,整整齐齐,宏伟得令人生畏。如果各个城市都是整齐划一的东西,那肯定是一个枯燥的城市。
  我很忧虑的是,我们的城市变化太快。在大约二十年时间内,一座座古城被推倒重建,过去的老城已经不见。最近我看到一组照片和一组油画,都是欧洲一些城市的建筑,100年以前油画里的这些建筑今天仍然存在,把这些照片和油画放在一起,真是非常震撼的对比!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传统,就如此地不珍惜呢?
  成都像中国所有其他城市一样,味道越来越淡,文化变得越来越同质。这个现象是与城市的重建联系在一起的。城市住房条件是必须改变的,但是应该怎样改?当然,欧洲的石头房容易保存得多,中国的房屋多是木结构,难以持久留存。不过,看看我们的东邻日本,过去的房屋也是以木结构为主,但是今天到日本京都、奈良,我们可以感觉到独特的味道。我们唐代的木建筑,只有去日本才能看到了。这难道不是我们城市建筑的悲剧吗?
  现在的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文化越来越同一。例如,全国古镇都一样,云南的大理古城,四川的黄龙溪,江苏的周庄……都区别不大。过去,一张照片一看就知道是成都,现在不可能了,全国千篇一律。
  我刚去云南跑了一趟,真是非常失望:乡村也变得没有了特点,云南农村和川西农村,几乎没有了区别,砖墙铁皮或石棉瓦屋顶房,代替了过去傣家的竹楼,原有的美感没有了。我想不通,为什么过去穷乡僻壤的房屋都有设计感和美感,但是今天哪怕是土豪的豪宅,都那么俗呢?
  现在经常是一个地方旧城改造成功,其他地方就纷纷模仿。景观沉沦,没有了视觉的美感,到处都是古镇、音乐广场、大道、老街、步行街、仿古建筑、大屋顶……我们的想象力越来越匮乏。城市发展面临着矛盾,城市设施改善了,但是传统消失了。
  怎样解决这些矛盾?我悲观地认为,地方文化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任何人都不可改变。中国现在的城市管理体制,不仅没有延缓,反而加速了这个进程。如果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能够把眼光放远一些,把历史和地方文化的保护放在经济效益和商业发展之前,或许我们还可以留给后人一点有成都味道的东西。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石化“黑天鹅”事件落地 2018净利创近5年新高 菲教堂连环爆炸案百人死伤 当地进入高度警戒状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 12:56,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