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396|回复: 42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萧崇素年谱

 [复制链接]
萧 崇 素 年 谱
(1905-2002)

王培芳 编著

2005年6月 修订

编 委 会

顾 问:杨文杰 易 杰 侯 光 高一旭

主 任:高 颖

副 主 任:田涌泉

委 员:萧 澜 刘大军 杨 希 任晓军 刘文学 王培芳

第一版序言

●杨文杰

安县,古称安州,与大禹故里北川、李白故里江油和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毗邻。山川秀美,物产丰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诞生了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李调元,诞生了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沙汀,还诞生了时年95岁,惠风远播、国际知名的萧崇素先生。

萧崇素先生既是一位中国最早的现代戏剧活动家,又是一位满怀赤子之情的爱国民主人士;既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民间故事搜集家、民间文学作家、民间文学理论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格萨尔史诗》研究家。

萧崇素先生原名萧宗璞,六岁就离开了故乡,随父母到丹棱、南充等地生活、学习。1919年(14岁)开始接触《新青年》,1923年加入王右木领导的成都社会主义青年团。先后就读于四川省立高师附中和上海震旦大学、大夏大学;1926年赴日留学,受到现代戏剧尤其是新歌剧的深刻影响。

1929年春回到上海,投身于“南国社”,和田汉、夏衍、周扬等共同从事“左翼”戏剧运动。参加第二次《西线无战事》《钦差大臣》等多次公演,和左明、吴湄、郑君里、陈白尘等八人发起“学校戏剧运动”,自编自导中国早期的新歌剧《王昭君》。担任“摩登社”文学部部长,编辑、出版多种书刊,发表大量影评、剧评、译著和评介国外文学作品的文章。不仅以戏剧为武器反帝、反封建,还曾参加宋庆龄、鲁迅领导的“反帝同盟”的活动。

1936年来到山城重庆,任《新蜀报》主笔,前后发表三、四百篇社论。积极推动“重庆救国会”工作,任“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理事、戏剧队队长、“全国抗敌剧协”常务监事。“七·七”事变爆发后,率戏剧队在重庆首演《放下你的鞭子》,接着一直坚持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在重庆市区及长江、嘉陵江沿岸的城镇、乡村演出抗战戏剧。先后出版《抗战必胜论》《救亡儿童剧集》等著作,发表《村中牧童》等剧本。无论撰写的文稿、发表的讲演,还是举办的活动、演出的剧目,都跳动着时代的脉博──力主抗战,反对投降。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后,离开重庆,回到了故乡安县。此后,即使在艰苦的流亡生涯中,也从来不曾放弃戏剧事业,不曾放弃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四川文联常委、创作辅导部副部长、省民研会副主席等职。1954年以来,多次深入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采风。长期从事藏族、彝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先后出版藏族民间故事集九部,彝族民间故事集二部,与人合集出版藏族、彝族民间故事、民歌集四部。80年代以来,曾肩负组织四川学者发掘、抢救藏族伟大史诗《格萨尔》的重任,作出突出贡献。1999年3月,出版研究民间文学、《格萨尔》和乡土文化的代表作,即长达26万多字的巨著《萧崇素民族民间文学论集》。

从20年代末到现在,萧崇素先生为党的文艺事业尤其是民族民间文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智慧、心血乃至一切。他创造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他搜集、编著的民间文学作品,已有多篇译成七、八种外文,在国内外流传。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不仅属于20世纪,也属于未来。

萧崇素先生在漫长人生道路上的探索、奋斗、选择和经历过的苦难,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值得深入开掘。为此,中共安县县委副书记高颖主持编写了《萧崇素年谱》,第一次以较全面的史料,客观记述了这位文化名人的生平和他取得的成就。这对于继承老一辈学者的优良传统,推动对萧老及其著作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借此机会,谨代表安县50万人民和我们这一代受过萧老作品熏陶的千千万万的读者,向萧老致敬,祝萧老寿比南山!

2000年5月31日

修订本前言

本书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力求名实相符,客观地记述谱主的生平及70多年来在文化事业上的建树。

本书绝大部分内容录自原始的文化史料、四川省文联人事处档案材料以及谱主及其亲友保存的信件、实物,极少部分属口碑。同一事件,因资料不同,表述偶有差异,经考辨、核实,选用最符合史实的材料。重要引文(特殊)逐年注明出处。

本书分为“上编”“下编”,每一编又分成几个小的部分,以便于读者查阅。“上编”侧重于记述谱主参加文化、革命活动,“下编”侧重于记述谱主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和藏族伟大史诗《格萨尔》的搜集、整理及研究。在记述谱主生平事略的同时,亦随文略述谱主的主要学术思想。旁及他人力求审慎、简约,有关人物、事件、团休、期刊和著作等随文略述,众所周知的史实只提名称。多为单一性条目,个别系综合性条目。另设“附录”,介绍谱主著译篇目、书目及有关史料及研究文章目录。

人物一般直呼其名,随文介绍笔名、曾用名;地名用当时的名称夹注现名;历史事件、机构、团体等用当时或学术界公认的名称。文字繁多的名称首次出现时用全称夹注简称,再次出现时多用用简称。中国共产党简称党、共产党,有时也称地下党。《格萨尔》《格萨尔王传》《格萨尔史诗》为同一概念。

本书使用现代汉语书面语言,以记述为主,间或引用诗词民谣。10(含10)以上用阿拉伯数字,10以下用中文数字,固定词组用中文数字,引文用原文使用的数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用公元纪年夹注历史纪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公元纪年。

  谱主一生几乎贯穿整个多事的20世纪,其足迹遍及成都、上海、日本、重庆以及甘阿凉等许多地方,收集资料极其困难,加之编著者才疏学浅,难免挂一漏万之,希望读者多多批评。

王培芳

2005年6月8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1 4:37:37编辑过]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太阳系第三号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太阳系第三号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张伟 山麓情深
2# 四姑娘山
 楼主|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于: 2005-9-8 14:13:1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上 编 (1905-1953)
百又八湖自在天,胜景哪能久留连;

人间尚有多少事,俗骨自来爱尘寰。

萧崇素:《无题》

A:1905—1928

1905年(光绪31年)

11月9日(农历10月13日) 诞生于四川省安县永安场大兰坝(现永安镇工农村)一户农村家庭。名萧宗璞,排行老大。下有弟弟萧宗瑛、萧宗琪和妹妹萧宗华、萧宗环、萧宗琼。

宗璞“远祖居楚……先南兰陵人……祖德翰由湘迁蜀”①,到此落户,世代务农。祖父萧友谊,字正之,祖母左氏,双双勤俭持家,置田建房,家境日渐宽裕,成为当地大户。其父萧应渠,字际云,生于1884年,个子魁伟,有学问,擅长书法,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参加过反对清王朝的斗争。其母左淑诚,又名萧淑诚,生于1885年,身材瘦高,小脚,能识字,尤爱绣花,北川县擂鼓场(现擂鼓镇)人,与宗璞的祖母同族。

永安场又名草鞋街,现附近向阳村东晋时曾为晋兴县治。苏包河由北向南,碧如翡翠,两岸绿原坦荡如砥,视野尽头群山环抱。鹰嘴岩山壁如削,崖高200米,近东西向延伸,长1.5千米。七贤柏依山傍水,簇拥一处,千年不老,枝繁叶茂,遮天蔽日。

“在这块比世界上最美的印象派风景画还要美的土地上,却是年复一年的兵匪横行;农民们大多数忍饥挨饿地活着,一些人沦为土匪,强悍一点的就成群结队地经北川到茂县、松潘等种植鸦 片地区去冒险。”②有一首民谣,宗璞不知听过多少人唱过──

草鞋街,鹰嘴岩,

婆娘女子打草鞋;

打一打,搓一搓,

几碗米汤喝一喝;

不打不搓,

吊起空鼎锅……

晚上,或者逢年过节、逢酒遇席,娃娃们常围在一起听老人们讲故事,有大禹、李白、李调元的故事,也有大安山、七贤柏、罗浮山的故事,还有“三国”的故事……宗璞常常听得入迷。

①《萧友谊墓志铭》,墓碑在安县永安镇龙门石半山上。

②萧崇素:《故乡行》,载《剑南文学》1989年第五期。

1911年(宣统3年) 6岁

9月 其父际云随张澜①参加的保路运动,遭到四川总督赵尔丰血腥镇压。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迅速占领10多个州县。赵尔丰被迫“自去其位”,而后被戮。四川军政府成立后,际云由川北宣慰使张澜管安排,在其手下负责财务工作。

早年,际云曾在四川绅班法政学堂读书,张澜时任该校教员,彼此相识。际云受其影响,知道一些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道理。

是年 首次离开故乡安县,见到过张澜(四川南充人,民主革命家,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职)。此后,在少年时代“随父母走过川南、川北的一些州县” ①。

①萧崇素:《故乡行》,载《剑南文学》1989年第五期。

1912年(民国元年) 7岁

是年 其父际云被张澜委任为四川省丹棱县知事(县长),时年28岁。宗璞随父母离开安县,举家迁往丹棱县城。“父亲刚上任时,知道孙中山讲的公仆,但不知道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办公,有的县长甚至穿着戏服审案──国家还没来得及规范”①。

此后,四川政局动荡,派系林立。际云几经折腾,日渐谨慎、圆滑,随波逐流,沉浮不定。他曾两次获得北洋政府授予的勋章。

是年 在丹棱县衙学习识字、描红、说话、数数和简单的加减法,接着学习商务印书馆出的《共和国教材》。教师是他父亲聘请的,姓骆,到日本留过学,思想开明,没教宗璞读“四书”“五经”,但给他讲过“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闻鸡起舞”等故事。

①萧崇素:1999年7月30日口述。

1913年(民国2年) 8岁

7月 随父母回故乡安县。21日,他的父亲、叔父给宗璞的祖父立碑。碑文写道:“居家尚俭,训子有方,子三人,俱能成立,长子应渠,知丹棱县事。”①宗璞依稀想起祖父慈祥的面容,不禁感到悲伤。祖父于1910年5月16日去世,“春秋五十有二”②。父亲和叔父请“地仙”看了风水,将他葬在龙门石半山上。

①②《萧友谊墓志铭》,墓碑在安县永安镇龙门石半山上。

1916年(民国5年) 11岁

是年 其父际云调任川南团练(民兵组织)督办;时隔一年,“又调任岳西厅厅官”①。每到一处,不足一月,就要聘请一位当地有名的教师担任家教,主要指导宗璞学习中文、英语和算术。

①萧崇素:1999年10月25日口述。

1918年(民国7年) 13岁

是年 其父际云被张澜委任为四川省岳池县县长,举家迁往顺庆(现南充市)。宗璞入顺庆高级小学,接授新式教育;学校除开设中文、英语和算术外,还开设有体育、音乐。由于受过严格的家教,基础扎实,学习十分轻松;因系首次进入学校,结识了许多年龄相仿的同学,感到格外新鲜,过得特别愉快。

周末和假期,曾到莲池(古称北湖)湖畔游玩,欣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也曾到西山山麓游览万卷楼遗址,听当地老人讲述《三国志》作者陈寿读书、著书的传说。

1919年(民国8年)14岁

是年 其父际云随张澜到北京去,购回了几本《新青年》。宗璞读后,对“民主”“科学”及“劳工神圣”有了初步的理解,对鲁迅的《狂人日记》、胡适的《终身大事》等新文学作品产生浓厚兴趣。80余年后,他还回忆说,这几本杂志影响了他的一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于: 2005-9-8 14:13:46|只看该作者
1921年(民国10年) 16岁
夏 高小毕业,成绩优异。其父际云知道四川省立高等师范学校(“川大”的前身)是全省唯一高等学府,该校附中纪律严明,就安排宗璞报考高师附中。宗璞步行数百华里,由顺庆到成都参加考试,而后回故乡安县。不久,省立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简称“高师附中”)发来“录取通知”。宗璞便坐黄包车前往成都,路上走了三天,“过德阳时随时都要把身上揣的10个银元摸到,那是出土匪的地方,怕被抢走──当时是地地道道的土包子。”①

宗璞被安排到“高师附中”第七班,和刘孝祜(又名刘济,大革命时期牺牲,实情不详)同寝室,同自习室。孝祜比宗璞小一岁多,但知识广博,常和大家谈汉学、宋学、音韵、训诂及京剧流派等。宗璞对他很佩服,不知不觉成为莫逆之交,星期天常一起到文殊院、武侯祠、望江楼和杜甫草堂等地游玩。

①萧崇素:1999年7月30日口述。

1922年(民国11年) 17岁

6月 参加成都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的“教育经费独立运动”。10日,和各校学生举行游行,去省议会请愿,结果,八名代表被扣。13日,和千余学生再往,不幸遭“暴徒袭击”,“被打伤,在平安桥法国医院住院医治半个月”①。在此次武力镇压中,共有30余名学生受伤。由于运动受到广泛的支持和响应,刘湘(四川大邑县人,历任四川陆军第二师师长、总司令兼省长等职)被迫同意拨全川肉税为教育经费,并设“教育经费收支处”经理其事。

秋 和刘孝祜等数位同学自费创办《黎明周刊》,“宣传‘五四’新文化,诅咒黑暗的现实,展望美好的未来”②。第一期是对开,第二期因为缺钱,只能出四开。曾委托新集商场“华阳书报流通处”卖过,每期只卖出10多份,第二期出后停刊。“华阳书报流通处”专卖新书报,宗璞、孝祜等同学曾在那里购买过《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

①萧崇素:《忆刘孝祜(刘济)同志的早期活动》,载《四川党史研究资料》1985年第10期。

②萧崇素:1999年10月20日口述。

1923年(民国12年) 18岁

春 《黎明周刊》引起王右木(四川江油人,中共四川党团组织的主要创始人)注意,托人带信约宗璞、孝祜与他会面。在皇城附近王右木家里见面以后,王右木谈时局,也谈写作,并要宗璞、孝祜考虑在“高师附中”建立一个S·Y(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组。宗璞便与刘孝祜、黄德昌以及一位姓邓的同学“在附中成立了第一个S·Y小组”①。宗璞被指定为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开展活动。多次在小组中传达、学习党的宣传材料,带领大家聆听王右木讲解《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列著作。

5月5日 和团小组成员一行四人到“西南公学”参加恽代英(1921年10月入川,在泸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1923年3月到成都, 6月去上海大学兼任教授)主持的“马克思诞辰纪念会”。

行前,怕请假困难,就分别去请假。宗璞受到盘问,一位学监说:“这样的会少去一点为妙,会有麻烦啊!”②但还是同意了。

他们先到恽代英的寝室,寝室很简单,一床一桌。床上只有一床普通的旧毯子和翻黄的旧被条。桌上堆着一叠稿子,足有一、二尺厚。这位新文化运动名人,戴着眼镜,留着平头,身材颀长,穿一身黑卡叽学生服,足上套着土色的帆布鞋。他一见到大家就主动打招呼,问是哪所学校的,请假受刁难没有,并希望大家多来参加这样的集会。后来谈到译书的问题,他说译书靠自学,在学校里学的那点外语知识,解决不了译书的困难。

随后,他们到了会场。会场上挤得满满的,大部分是“西南公学”的学生。墙壁上挂着马克思画像,贴着一条写有“马克思诞辰纪念会”的纸幅。宗璞一行四人坐在前排,聆听恽代英讲话。他言词激昂、感情充沛,“从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讲到列强窥视,农村破产,兵匪横行,民不聊生;还讲到中国的命运和前途”③。

夏 和刘孝祜在王右木家里参加一次会议。与会人员除外语专校一批学生外,还有几个工人。会上认识的人,不少是在成都刊物上写过文章的青年。后来,不少与会人员到了上海,进党领导的上海大学读书。宗璞到上海求学时,和他们多有交往。

夏 和刘孝祜参加一次团的大会。主持会议的青年,年龄都比宗璞大。他在会上宣读了团中央书记施存统写给王右木的一封长信,“大概提的是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问题” ④。孝祜作了发言,“内容大体是说团组织没深入到团员和群众中去”⑤。

秋 结识恽代英最亲近的学生张霁帆(后被孙传芳逮捕,毒死在狱中),经常相约到少城公园(现人民公园)会面。宗璞比霁帆年少,又虚心好问,霁帆经常向他介绍党和团的知识和有关情况。从霁帆那里,宗璞了解到恽代英在泸州一年多的活动和斗争,进一步认识到恽代英是真正的“劳工神圣”思想的体现者。

①④⑤萧崇素:《忆刘孝祜(刘济)同志的早期活动》,载《四川党史研究资料》1985年第10期。

②③萧崇素:《恽代英二三事》,载《四川党史研究资料》1986年第三期。
4# 金佛山
 楼主|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于: 2005-9-8 14:14:35|只看该作者
1924年(民国13年) 19岁春 经刘孝祜介绍,结识他的四哥刘愿奄(1929年担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1930年被遇害)。刘愿奄参与创办《甲子日刊》,要宗璞和孝祜编一副刊,一周编一次。他俩约同几位二年级同学认真编起来,取名《蜥蜴周刊》。由于成都团组织利用《甲子日刊》反对防区制,抨击军阀混战,主张还政于民,介绍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不久,被强令停刊。《蜥蜴周刊》随之停办。夏 身着长袍马褂,在成都皇城告别同窗好友,出夔门,和刘孝祜、张霁帆先后到达南京。从此脱离“S·Y”小组,再没参加团的组织。不久,他们一道去上海拜访了恽代英。上海是座五光十色的国际大都市,他们初来乍到,好不容易才在法租界找到恽代英的住处:一边是一排很普通的上海式里弄房屋;一边是一片空地,堆放着瓦砾。恽代英住二楼,楼下门口有一木牌,上面写着“建设杂志社”字样,他正在“主编体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机关刊物《建设杂志》”①。其言谈仍是那么和蔼、激昂、坚定,衣着仍是那样简朴,宿舍仍是那样简陋──窗口下摆着一张供他休息的木床,床上只铺着一床草席和旧薄被。秋 入上海震旦大学(法国教会学校)攻读法文。常去上海大学与进步学生交往,结识了阳翰笙,和刘孝祜、张霁帆及刘披云(解放后曾任云南省副省长、云南大学校长等职)等过往甚密。霁帆和许多四川同乡住在霞飞路(今淮海路)李公祠背后的农家,那地区是华界,有几间典型的江南穷苦农村的“打土垒”平房,房租很低。霁帆生活很清苦,有时吃盐巴下饭。宗璞常去看他,有时请他吃学校食堂的猪蹄膀,一起打打牙祭。①萧崇素:《恽代英二三事》,载《四川党史研究资料》1986年第三期。1925年(民国14年) 20岁6月 参加“五卅运动”,和全校进步学生罢课示威,抗议英帝国主义枪杀中国工人的罪行。曾到南京路游行示威,用石子、铜钱猛击“红毛阿三”(红毛,代指英国雇用巡捕,多系印度人;阿三者,猪也)以及前去押送被捕人员的囚车。还曾目睹四川同乡、上海大学学生何丙彝被枪杀于英巡捕房前的悲壮画面。同月 学校因学运提前放假,宗璞和刘孝祜搬到了张霁帆住的地方,即霞飞路李公祠背后的农家。在那里,又曾见到常来和霁帆联系的恽代英,结识了吴玉章和一批年轻有为的革命家。秋 约同刘孝祜转入大夏大学,宗璞转预科,孝祜转高师科。这之前,他们约同张霁帆到南京补习功课,一直补到开学。不料,“大厦大学是‘国家主义’派的大本营,教授们照本宣科,讲的是陈词滥调” ①。宗璞十分反感,于是,“好文学,爱浪漫” ②。冬 大夏大学闹“制服风潮”,左派学生主张穿“中山服”,学校当局(国家主义派)主张用旧式制服。有一夜开会,国家主义分子围攻刘孝祜,用桌、椅、石头向他砸来,幸好从窗口逃出去得以脱险。为这事,宗璞等左派学生“举行校内游行,提出抗议” ③,因此,不到放寒假就被校方勒令退学。①萧崇素:1999年10月25日口述。②赵铭彝:赵铭彝:1969年7月29日“交待材料”。③萧崇素:《忆刘孝祜(刘济)同志的早期活动》,载《四川党史研究资料》1985年第10期。1926年(民国15年) 21岁春夏 租廉价的房子,一人进行自学。阅读大量新文学作品, 有的浏览,有的精读,对鲁迅的《呐喊<自序>》《孔乙己》等篇,几乎能熟读成诵。也涉猎翻译成中文的《高加索的囚人》([俄]列夫·托尔斯泰)《飞鸟集》([印度]泰戈尔)《华伦夫人之职业》([英]肖伯纳)《少年维特之烦恼》([德]歌德)《哈姆莱特》([英]沙士比亚)《我的旅伴》([苏]高尔基)等外国文学名著。这期间,热烈地单恋着在上海“新世界”大鼓书场唱大鼓的小黑姑娘,几乎每夜都去欣赏她的表演,坐在第一排拍手叫好。初冬 和九位同学相约,东渡扶桑,经广岛,赴东亚预备学校学习日语。不到一年时间,就能阅读、笔译日文书籍。其时,每月日币50元即可生活和读书,去留学的青年不少。1927年(民国16年) 22岁秋 转入东京日本大学文科学习文学。对已大量翻译成日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世界文学名著产生浓厚的兴趣。最爱阅读河上肇的名著《贫乏物语》、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也喜欢日本神话研究家松村武雄的《古希腊文化中的多种神与宗教关系》(博士论文)。先后撰写《日本左翼作家零话》(介绍日本左翼作家生平,评述他们的作品)《日本文坛的女作家》《<强盗>与前田河广一郎》等论文,翻译同情日本少数民族的名剧《国境之夜》。周末,常到东京帝国剧场和筑地剧场欣赏歌剧,有时也看话剧。帝国剧场非常豪华,演员不计其数,乐器种类繁多。筑地剧场是个小剧场,乐器不怎么样,场地也不十分考究。歌剧已流行于全世界,但中国几乎还是空白,于是盟发了学成回国搞歌剧的梦想,“计划先搞小歌剧团,逐步发展,再搞大歌剧团”①。假日,曾和中日同窗好友登过琵琶湖畔的佛教胜地比浚山, 游过著名的温泉场热海,也曾在风光如画的伊豆半岛洗过海水澡。所到之处,日本人民的勤劳和礼义,给宗璞留下很深的印象。  ①萧崇素:1999年10月2日口述。1928年(民国17年) 23岁是年 曾与东京“左派”中国留学生邀请流亡日本的郭沫若从千叶到东京的神田,为大家作“中日文化交流”的报告。“右派”学生跳出来捣乱,宗璞等人将郭从后门救出,乘车安全转移。事后,宗璞撰写“访问记”进行报道,在东京留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于: 2005-9-8 14:15:42|只看该作者
B:1929—19351929年(民国18年) 24岁春 其父际云官场失意,“告老还乡”。宗璞经济上陷于困境,回上海,住法租界西艾威斯路(现永嘉路)大弟萧宗瑛处,开始以萧崇素为笔名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他进入田汉、洪深领导的“南国社”,成为“南国社”内部“摩登社”(Modern)重要成员,先后参加“湖上的悲剧”“苏州夜话”“爱与死的角逐”等多次演出。有空时常到东方图书馆看书,那是商务印书馆办的,义务服务。并从事翻译和写作,开始在《申报》《北新》(半月刊)和《中国学生》(画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内容多是评介国外文学名著。每月写(译)10余篇,不论长短,发表一篇得三个大洋的稿费。7月 随“摩登社”大部分成员参加“南国社”第二次旅行南京公演。在南京临时编排付梓的《摩登月刊》(16开)二期上,发表《<强盗>与前田河广一郎》,向中国读者评介《强盗》及其作者。同期刊有田汉的《火之跳舞》、陈明中的《南国的戏剧运动》、许德佑的《关于<火之跳舞>及其他》、姜敬舆的《<沙乐美>的时代性与艺术性》、陈白尘的《重来南国》、左明的《归来》等作品。10月 在宁波会馆参加“艺术剧社”公演,遇来访的同乡杨子青(沙汀),向他介绍上海文化界的情况。想让子青到田汉于1928年创办的南国艺术学院学习,但因学院拖欠水费、电费和房租,前不久被贴了封条。子青向崇素提出学习日语,崇素欣然应允;不久,任白戈和他的几位朋友也来向崇素学习日语。11月 和子青一同迁入闸北德恩里13号,崇素住前楼,子青住后楼。后面相邻的一排房子里,住着周起应(周扬)、周绍仪(立波)和赵铭彝。这里不像英租界巡捕房,动不动就搞“引渡”,比较安全。崇素特意介绍子青认识了周起应、周绍仪和赵铭彝。同月 因为反对“南国社”“领导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作风”“演剧上的艺术至上主义倾向”,和左明、赵铭彝、陈明中、陈白尘、郑君里及吴湄等“摩登社”成员,公开“宣告脱离该社”①。这批青年,慢慢感受到“南国社”剧目虽有不满现实和控诉与反抗的一面,却时常被唯美和感伤情调所淹没,同还在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双重压迫下呻吟的苦难中国太不合拍。所以,他们喊出“青年戏剧同志联合起来,一致完成民众戏剧”②的口号,另立“山头”,向党在国统区直接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艺术剧社”靠拢,热情投入左翼戏剧运动。这对推动田汉向“左”的转变,起到一定作用,后来他发表《我们的自己批判》,表明态度。12月 迁入闸北横滨路大兴坊11号二楼,与鲁迅、周建人居住的景云里相邻。住一间不大规则的三角形偏楼,因系单身,“摩登社”常用于排戏,就此成为该社新址。1928年,“摩登社”成立时,驻地设在法租界西艾威斯路B372号南国艺术学院内。同月 参加“摩登社”发起的“学校戏剧运动”,主要负责宣传工作;参加者还有左明、吴湄、郑君里、陈白尘、赵铭彝、姜敬舆和许德佑。他们自称“八人班”,由当铺和借贷凑来10元钱作演出费。“八人班”选排的剧目如《乞丐与国王》《梁上君子》([美]辛克莱)《到明天》(左明)《父归》([日]菊池宽)《爱与妒》等,所需演员都不超过三人,因为超过三人就缺演员上场。不久,“摩登社”排练的剧目与广大青年学生见面,先后在中国公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光华大学、交通大学巡回演出。他们外出演戏,归来常是深夜12点以后,无法回家。崇素和大家就在远东饭店开一房间,以烧饼充饥,然后在床上、沙发上东倒西歪入睡。虽然辛苦而无报酬,但由于都有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剧运理想,工作得异常甜蜜,充满青春的朝气与活力。“摩登社”发起的“学校戏剧运动”,由于口号鲜明,剧目比较集中,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在社会上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在中国公学演出时,“艺术剧社”领导人之一夏衍亲自来后台帮助做灯光效果(其时的闪电效果,只不过用大号手电筒在布条做的窗口上晃几下而已)。在复旦大学演出时,著名的群众教育家陶行知曾深夜赶到江湾来看他们,称赞他们是时代青年的先锋。上海不少大学的戏剧爱好者,受其鼓舞,纷纷组织学校剧团。其中,在后来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有以陈鲤庭、姜敬舆为中心的“大夏剧社”,和以许德佑等人为中心的“复旦剧社”……上海日文报《每日新闻》发表长文认为:学校戏剧运动“为青年中国的新运动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但结尾说:“这群普罗(无产者)青年,男的白天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小姐们穿着时髦服装,脖子上围着狐狸毛皮。夜里却换成穷人和小偷的褴褛衣装,在舞台上高呼‘打倒国王!’‘打倒皇帝!’‘打倒帝国主义!’真不知道他们要‘普罗化’(无产者化)到哪里去呀!”③哪知崇素及其同仁并不是有钱的少爷小姐,这群自称“Bohemian”(流浪艺人)的爱国青年,还经常为每月的房租发愁!①②陈鲁思:《关于“摩登社”》,载《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四期。③泽村幸夫:《中国的学校戏剧运动》,周扬译,载《民国日报·摩登戏剧》1930年第四期。1930年(民国19年) 25岁年初 “摩登社”相继吸收周起应、陈鲤庭、罗姗、王芳等人加入,队伍有所扩大。此后,崇素和他们共事大约一年,和周起应等人结下的友谊历经数十年风风雨雨的考验。2月5日 从上海出发,参加对外以“摩登社”名义而实与“艺术剧社”联合举行的“南通公演”。这次旅行公演是由南通地下党安排的,在南通民众教育馆接连演出三天左右。“摩登社”演出《小偷》《父归》《悭吝人》《生之意志》,“艺术剧社”演出《炭坑夫》《梁上君子》。这是“艺术剧社”“第一次和兄弟剧团联合演出,同时又是旅行演出的第一次尝试”①。这次旅行公演在南通所引起的“震波”相当强烈,不仅博得观众喝彩,还促使当地戏剧界对戏剧运动的重视。南通的“新民剧社”,通过观摩和借鉴,演技很快获得提高。还在中学读书的赵丹,天天前来看戏,不久便和他的同学顾而已、钱千里和朱今明等组成“小小剧社”,走上进步戏剧的道路。“这个小小剧社是‘摩登社’和‘艺术剧社’在南通联合耕耘播种所结的果实……”②3月9日 出席“摩登社”在横滨路大兴坊崇素住处召开的常年大会。到会有新旧社员25人。改选后,姜敬舆任总务部长,赵铭彝任组织部长,左明任演剧部长,崇素任文学部长。文学部下设四名编辑,由周起应、许德佑、陈万里和赵铭彝担任。同月19日 和“摩登社”主要成员与“艺术剧社”联合发起,成立“上海剧团联合会”。8月1日,“上海剧团联合会”改组为“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摩登社”是七个团体会员之一,和“辛酉剧社”负责组织工作。后因左翼剧团被查禁,遂改为由个人参加的“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崇素为“剧联”正式成员。同月 通过良友图书公司赵家璧编辑的《中国学生》(画报)第三期的“戏剧专号”,发表一系列“摩登社”探讨“学校戏剧运动”的文章。其中一篇是崇素撰写的《从学园出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同期刊有洪深的《学校戏剧运动之必要》、左明的《我们的学校戏剧运动》、郑伯奇的《学校戏剧运动与剧团》等论文。本期“编者的话”说:“一九二九年,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又一段落。从这个年头起,中国的为民众之戏剧运动,由学生做了在民众与艺术间的一个过电器,展开了戏剧史上光明灿烂的一页。北平、南京、苏杭、广东,由上海‘摩登社’的登高一呼,各处学生都共同的奋起。”③4月 参加“艺术剧社”第二次《西线无战事》的公演,和创造社成员陶晶孙共管宣传和灯光。《西线无战事》是村山知义(日)根据雷马克(德)小说改编的话剧,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艺术剧社”的陈波儿、王莹担任主角,“摩登社”负责后台工作。 演出前,上海租界的帝国主义分子百般阻挠,不准各剧场、电影院以及会馆租借场所。演出后,华界、租界警察、巡捕大批出动,“艺术剧社”被查封,数名社员被捕。同月25日 编辑、出版《摩登月刊》(脱离“南国社”后编的32开本)第一期,发表论文《Jazz与美国文明》,结合产生于美国的爵士乐,抨击美国文明的没落与腐朽。同期刊有周起应译的《普罗列塔利亚艺术》、郑君里的《中世纪宗教剧演出法》、许  德佑的《法国野兽派画家的转变》、左明的独幕剧《到明天》和周绍仪译的小说《北极光》等论文和作品。5月31日 和戏剧界朋友邀请杨子青一同去看辛酉剧社演出俄国契诃夫的《文舅舅》(一译,《万尼亚舅舅》)。这出戏的置景、服装、道具都极为讲究,剧场气氛热烈,艺术上可与西欧著名剧场的演出媲美。剧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窒息一切美好事物的环境的剖析,都给崇素和子青留下难忘的印象。剧中提出的问题,如人为什么活着,也引起他们深沉的思索。6月 编辑、出版《摩登月刊》(32开本)第二期,发表《“南国”到何处去》和在日本留学时翻译的《国境之夜》。《“南国”到何处去》阐明了作者对“南国社”戏剧运动发展方向的看法;《国境之夜》是一部同情少数民族的日本名剧,作者是国木田独步。秋 自编自导,与著名作曲家张曙(张恩袭,抗战时期在桂林死于日机轰炸)合作,创作中国最早的一部成型的新歌剧──《王昭君》(八场)。粤剧演员李丽莲和电影《夜半歌声》的主角胡萍担任主演,在上海北四川路“日本演艺馆”演出20余日,以唱为主,兼以对白,使人耳目一新。“艺术剧社”的许幸之、“南国社”的安娥等戏剧界同行,曾到后台看戏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尽管经验不足,布景简陋,乐器仅一架钢琴、一个大鼓、一支小号、一把提琴,但也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尝试。是年 主编《摩登丛书》,先后由水沫书店出版周起应译的前苏联柯仑泰夫人著的长篇小说《伟大的恋爱》和许德佑译的高尔基剧本《夜店》(曾在柏林演出200余场,轰动欧洲)等著作。是年 和许多爱国青年参加以宋庆龄、鲁迅和其他爱国人士为主,成立的“反帝同盟”的活动。“摩登社”为“反帝同盟”的一个群众团体,直接由“反帝同盟”闸北区部领导。“摩登社”的动作,影响及一些学校剧团,其中最主要的有“大夏剧社”,对“辛酉剧社”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日后都成为“剧联”成员。①石凌鹤:《回忆五十年前的上海艺术剧社》,载《戏居研究》1980年第15期。②③陈鲁思:《关于“摩登社”》,载“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四期。
6# 青城山
 楼主|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于: 2005-9-8 14:16:11|只看该作者
1931年(民国20年) 26岁年初 回故乡安县,住安昌镇(县城)大南街萧氏祠。2月 组织地方文艺界人士向云和、萧宗瑛等一批热血青年,在旧历春节前后隆重举行戏剧演出活动。其父闲居在家,不仅大力支持,而且热情参加,被人戏称为“时髦老头”。演出剧目有控拆地主残酷剥削农民、农民被迫反抗的《星火》,有反映大学生毕业后报国无门的《生活线上》,还有田汉创作的《南归》《古潭的声音》《苏州夜话》《生之意志》。既有剧本,又有出色的演员,还布上场景,配以效果,深受群众欢迎,在安昌古镇引起轰动。接着又去邻县李白故里江油演出,也引起强烈的反响。春 约见安县中学校长萧慰廷,出任安县中学教务主任。不久,“南国社”的陈明中来到安县,经崇素推荐,担任安县中学教师。他们一面教书育人,一面从事进步话剧创作。崇素曾参加“摩登社”成都分社的公演,演出的剧目有《梁上君子》《国王与乞丐》和《雪的王冠》([美]约翰·马西)。崇素常和“剧联”宣传部长赵铭彝、左翼作家联盟成员沙汀保持联系,赵铭彝还寄来过美国人伊乐生编的英文杂志《ChiNess Forume》(《中国论坛》)。9月 “九·一八”事变爆发,消息很快传到安县。崇素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自编油印材料,和陈明中、唐叔明等进步教师在学生和群众中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2年(民国21年) 27岁7月 在四川省绵阳创办“大陆印刷厂”,刊印自己创作的《森林之王》《南行的船》等进步剧本。《森林之王》是根据英国罗宾汉的故事创作的,以打富济贫为主题,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南行的船》批判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对被压迫的妇女寄予无限的同情。这些作品曾引起国民党地方当局的注意。1933年(民国22年) 28岁5月 与其弟宗瑛自筹经费从上海购回鲁迅、郭沫若、巴金、郁达夫等作家的著作,在安县开办第一家书店──圣灯书店。1934年(民国23年) 29岁6月 被田颂尧(时任川陕边区“剿匪”督办)的反共组织“军学研究会”逮捕,拘于绵阳监狱。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特务们以所写剧本、讲义和《ChiNess Forume》为证,日夜审问,指为异党分子。但因无确凿证据,拘留四个月和其他30余名被捕人员集体释放。不久,“大陆印刷厂”“圣灯书店”相继停业。1935年(民国24年) 30岁年初 抵达上海。由“剧联”安排,和洪深、陈鲤庭、于伶、郑君里等人给《民国日报·影谭》写影评,并“兼译一些电影史料的文字,曾用萧梅、萧絮和海士等笔名”①。由沙汀、任白戈(崇素称他“老弟”)安排,为《大美晚报》《火炬》《读书生活》(月刊)和李公仆主编的《自修大学》撰稿,《怎样学习戏剧》一文选入《自修大学》选编的单行本《学习与指导》。与周扬、陈白尘等“左翼”成员交往密切,经济上互有支援,艺术上共同探索。3月 和章泯、赵丹、郑君里、金山以及吕骥等人参加“业余剧人协会”组织的《钦差大臣》([俄]果戈里)公演。这是在“剧联”的领导下,针对当时的腐败官僚政治进行讽刺的喜剧。女作家王莹主演,蓝萍(江青)饰木匠的妻子。崇素负责宣传,写有近万字的长文《<钦差大臣>与果弋里》,发表于《影谭》。夏 沙汀离开上海,前往青岛长住。前后,赵铭彝在租界由国民党特务用绑架的手段逮捕。先监禁于龙华警备司令部,后又送往苏州监狱。于伶即代替赵与崇素等“剧联”成员联系,安排工作任务。崇素受章泯委托,把党组织送来的一笔款项代与赵铭彝的夫人;怕特务闹事,安排她更换住处。秋 由“剧联”安排,去日本购买马列著作及文学类进步图书。在东京,遇任白戈,他们多次出席中国留学生组织的各种座谈会,讨论日本占领东北、觊觎关内的危局。由任白戈联系,和日本作家秋田雨雀担任导演,帮助吴天搞学生戏剧运动,组织留日学生排演《钦差大臣》。后来,由于引起日本便衣刑警的注意和查询,崇素用一潘姓学生证作掩护购得船票,带上从东京和广岛购买的大量进步书刊回到上海。不久,“剧联”解散,停止活动。是年 着手撰写《美国文学概况》,拟由上海天马书店出版。但因资料不足,中途搁笔,该书未能完稿、问世。  ①陈鲁思:《影评忆旧》,载《中国电影》1954年11、12月合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于: 2005-9-8 14:18:10|只看该作者
C:1936—19451936年(民国25年) 31岁1月下旬 离开上海,乘轮船顺江而上,驶向重庆。在船上组织“同乐会”,和相识与不相识的旅客欢度旧历春节。春 应《新蜀报》总经理周钦岳(解放后,历任重庆市副市长等职)邀请,到重庆市白象街《新蜀报》任主笔。《新蜀报》是一家民办进步报纸,在西南几省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威望。该报创刊于1921年2月1日,以“输入新文化,交流新知识”为宗旨;大革命时期,成为“四川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①。抗战初期,坚决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②。因此,倍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日销量达数万份。崇素在《新蜀报》工作三年,月薪为60个银元。他侧重研究国际问题,前后发表近三、四百篇社论,产生广泛的影响。其间,编过该报《星期增刊》。此外,还兼营任过重庆市立中学教员。6月上旬 “重庆救国会”在漆鲁鱼寓所秘密成立。到会代表推选漆鲁鱼任总干事,侯野君任组织干事,温嗣翔(田丰)任宣传干事,陶敬之、饶友瑚任干事,主要成员为《商务日报》的一批进步青年。“重庆救国会”采用以秘密和公开相结合的方法……影响日益扩大,逐步成为重庆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核心。先后成立有下属机构“学救会”“职救会”“妇救会”“文救会”。1938年6月以后,“重庆救国会”逐步停止活动。“重庆救国会”成立不久,漆鲁鱼迁至《新蜀报》编辑室侧一间大屋居住,任《新蜀报》编辑,后任主笔。他进报社后,为推动“重庆救国会”的工作,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崇素与他一见如故,后被吸收为“重庆救国会”成员,当选为常务干事。鲁鱼“在公开场合不愿讲话,他的许多观战是给萧崇素同志说,在他背后出点子,萧崇素在前台演主角,他们在《新蜀报》认识后,就志同道合,在‘救国会’里共同领导救亡工作”。③秋 接待由上海来渝的赵铭彝,推荐他任《新蜀报》编辑。11月1日 到重庆市商会礼堂和各界数百人参加“鲁迅先生追悼会”。在发言中,他回顾了自己在上海阅读鲁迅的作品及参加鲁迅等领导的“反帝同盟”的经历,赞扬鲁迅为时代的急先锋,号召青年效法。会上,鲁鱼和国民党官员也曾讲话。是年 “民众歌咏会”“自强读书会”在重庆先后宣告成立。崇素曾去协助他们排演“街头剧”《红旗飘扬》;为了易于引起观众注意,他特将剧目更名为《腾县血战记》。①《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大事记》,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②肖鸣锵:《周钦岳与<新蜀报>》,载《重庆文化史料》(《重庆日报》新闻研究所编)第一辑。③傅 杰:《在救国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活动》,载《重庆救国会》,重庆党史工委编1985年编印。
8#
 楼主|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于: 2005-9-8 14:20:45|只看该作者
1937年(民国26年) 32岁
5月16日 “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文救会”)在重庆市总商会礼堂举行成立大会。崇素因系主要发起人之一,和漆鲁鱼、陈彝荪、温嗣翔等11人,被与会代表推选为理事,金满成为主席。“该会是重庆文化界公开的抗日救国组织,和其他各界救国会一起广泛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①首批参加者“有教师、记者、著作家,以及从事文化产业的同胞……百数十人”,其宗旨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团结起来,共同作救亡图存的工作”②。

6月18日 下午,和鲁鱼、郝威、李华飞等在公园路青年会三楼礼堂举行座谈会,讨论“乡村建设与国难问题”。这是“文救会”的首次公开活动。前不久,乡村建设”派主将梁漱溟来渝,一部分报纸大肆吹捧,刘湘拟拿几个县给他作试验。于是,“文救会”召开这次座谈会,通过讨论,一致认为,这种忽略大敌当前而侈言“乡建”的改良主义,对抗战不利,必须予以抵制。

同月23日 和鲁鱼、郝威等约同周钦岳以《新蜀报》名义邀请梁漱溟出席在打铜街一家商业银行楼上召开的茶话会。鲁鱼、陈彝荪等对他作有准备的批驳式发问,指出他的路行不通,他称中国农民“贫、愚、弱、私”的看法不科学、不全面。梁颇气愤,用拳头击桌子。崇素详细记录,连夜整理成文,长万余字,26日在《新蜀报》上全版刊出。这对“动摇派”“逃避现实派”产生一定影响,就此,梁漱溟准备在四川搞实验县的计划宣告失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于: 2005-9-8 14:21:09|只看该作者
7月 7日,“芦沟桥事变”爆发,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2日,和《新蜀报》同仁发起募捐,四天募得1600元。14日,汇往北平1000元,交二十九军军部收转前线将士。16日,奉宋哲元之令停止收款,余款存中央银行待命。
同月 和漆鲁鱼、赵铭彝等筹办“暑期文艺讲习班”。与县庙街黉学小学联系,借得一间教室,准备暑期办班。《新蜀报》《商务日报》《海外》《经济与农村》《文化与生活》《春云》《人力》等报刊相继刊登启事:每日上午七至九时上课,不收学费,学员报名即可入学。办班目的在于发动群众,培养抗日宣传骨干。

8月2日 “暑期文艺讲习班”正式开学。为期20多天,学员50余人,多为男女学生和职业青年。崇素任主讲,侧重讲授话剧知识,主张送戏下乡。李郁生讲“社会科学常识”,李华飞讲“文学原理”,赵铭彝讲“近代文艺思潮”,漆鲁鱼、温田丰等负责“特别讲演”(时事)。他们都是义务服务,不取分文报酬。

8月12日 “文救会”率先成立演剧队,开展救亡戏剧演出活动。崇素任队长兼导演,李华飞任队委兼编剧,刘鸣寂负责舞台美术,李季达负责音乐指挥。主要成员还有高梦觉、曾艺波(巴波)、杨超伦、陈志坚、严叶语、胡夏畦、向堤沙、王岚茵、陈蔓兰等20多人,他们大都是小职员、穷学生或社会青年。因无政府的登记证,崇素便利用一张活动中断的“业余剧社”登记证应付国民党当局检查。他把自已当年在上海、日本所看到、学到的一切,全都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他们还以《新蜀报》《商务日报》《人力》《吼声》等报刊作为舆论阵地,宣传抗日,唤醒民众。

同月 在排戏时认识王岚茵。岚茵于1923年7月19日生于江北寸滩,这时还是重庆成德一中(教会学校)的学生。其父早逝,接着,任重庆米行工会主席的祖父也谢世了,只留下4000块大洋,要她好好读书。因为家族的歧视、社会的冷落,读初中时梦想到延安去,但终未能成行。参加“文救会”演剧队后,逐步成长为中共党员,其联络人是解放后担任重庆市文联副主席的王觉。

岚茵聪明、美貌,会作词、作曲,喜欢唱歌,参加“妇运”和党的小组活动十分热情、主动。崇素讲学、著书、办报,名震山城,身为群众文化运动的领袖而无架子,喜欢和群众打交道,尤爱接近青年。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彼此相知,进而默默相爱,后来结为终身伴旅。

9月上旬 率“文救会”演剧队到南岸铜元局的街头首演。大家先用嘹亮的歌声引来观众,再用通俗流畅的四川话讲明全民抗战的道理。之后,罗鼓打得丁丁冬冬,扮演香姑的吴兰茵和扮演老艺人的曾艺波上场,于“七·七事变”在重庆上演第一出抗战戏剧《放下你的鞭子》。当演到卖艺老人鞭挞香姑、扮演青年工人的陈志坚等上前劝阻时,许多观众高呼:“不准打人”“放下你的鞭子”“是狠的就去打日本鬼子”③,收到极好的仇恨日寇的效果。

同月15日 以电气工程师余克稷、演员张瑞芳为中心组织鹄吹摹芭鹁缟纭毙娉闪ⅲ缰吩谂谔ń只鞴舅奚帷2痪茫芭鹁缟纭鄙涎菅艉搀洗醋鞯拿纭度戏缭啤罚缢卦省拔木然帷毖菥缍痈栊前缪荼呈返娜褐凇?lt;p>

10月16日 午前10时,和周钦岳、漆鲁鱼、李华飞、严叶语等个人及“重庆文救会”“救亡歌咏协会”“文艺研究会”“青年职业互协会”“妇女慰劳会”等团体代表,在“四川饭店”举行茶话会,欢迎上海影人剧团来渝。茶话会上宾主双方代表致辞,表示大家要在同一战线上,互相团结,努力宣传并组织民众,共赴国难,完成抗日救亡的伟大任务。该剧团一行33人,昨日乘民贵轮来渝,是为省外剧团入川宣传抗日救亡的开路先锋。

同月19日 下午六时,参加“文救会”在市总商会大礼堂举行的“鲁迅先生逝世周年纪念会”。当日,在《新蜀报》发表《纪念鲁迅一周年》;半个世纪后入选《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敌文艺运动》一书,重庆党史工委编,重庆人民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

同月下旬 在重庆张家花园山梁上的小木楼(家里)接待撤离上海、返回四川、路过重庆的沙汀和大革命时期与阳翰笙一同战斗过的刘披云。安排沙汀及其夫人黄玉颀、儿子杨礼住前楼,自己和刘披云住后楼。他们首先交流对抗战时局的看法,也谈到重庆风起云涌的青年爱国运动,对未来感到乐观,充满信心。

数日后,刘披云离渝前往成都;崇素约漆鲁鱼到家里首次与沙汀会面。为扩大“文救会”的影响,崇素和鲁鱼组织了一批热血青年,主要是学生,也有其他各界人士,在大梁子基督教青年会举行报告会,请沙汀到会报告上海抗战形势。报告会结束后,一群青年涌上来要他签名、留言。沙汀一时踌躇,说:“写什么好呢?”崇素在旁边替他出主意,说:“写学习、工作、战斗吧!” ④

为了壮大后方抗战力量,增加抗战声势,崇素、鲁鱼多次主持过类似的报告会,邀请住渝名流分析抗战形势和危急时局,揭露、反击“抗战必败”“抗战亡国”的投降主义澜言。

10月29日 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确定以四川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以重庆为国民政府驻地。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1940年9月6日,定重庆市为中华民国陪都。1946年4月30日,国民政府颁布“还都令”,5月还都南京。

同月31日 上午九时,率“文救会”演剧队10多人,冒雨在白象街集中,然后乘船过江,到海棠溪演出。剧场设在联保处和派出所附近,是一间庙宇的正殿。在巡官和警士们的帮助下,很快搭起临时舞台;又借来道士的大锣、包包锣、马锣和小钹,引来300多名观众。演出之前,崇素报告演出的意义,介绍演出的剧目。当演完《放下你的鞭子》后,又表演金钱板,唱歌,然后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声中放场。

接着,大家踏着泥泞向龙门浩走去。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庙宇作舞台,就只好选河坝作剧场,演和刚才同样的节目,观众约200人。演出结束后,观众尚未尽兴,但因为演员都已疲倦,故匆匆离去,由朝天门上岸时,正好下午三点。

11月12日 上午,率“文救会”演剧队赴南岸弹子石演出街头剧《当壮丁去》,先后加以演讲、歌咏,赢得观众的赞许。演毕,旋又赴江北觐阳门河坝表演,到午后两点,方始返城。接着赶排《反抗》一剧,并积极征求男女队员,扩充队伍。

同月14日 上午,率“文救会”演剧队“在玄坛庙演出街头剧,观众踊跃,成绩甚佳”⑤;此次演出了《反抗》一剧。

下午两点,参加“文救会”在重庆市商会大礼堂召开的大会,到会男女会员100余人。金满成报告开会理由:日寇疯狂进攻,大片国土沧丧,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所以“文救会”理事会提议将“重庆文化界救国联合会”更名为“重庆文化界救亡协会”。会上,崇素和漆鲁鱼、傅杰、李华飞等15人由众提名推选为筹备员,负责筹备事项。

会后,理事相继召开“民众肃清汉奸示威大会”“检讨汉奸理论座谈会”,讨论根绝汉奸的办法,提出七项要求:一、对日宣战断交;二、抗战到底;三、加强组织民众;四、实行民主政治;五、改善人民生活;六、实施国难教育;七、建立抗战必胜理论。

同月23日 上午,“重庆文化界救亡协会” (简称“文协会”)正式宣告成立,会员发展到800多人,成为重庆文化界的一支重要抗战力量。会上,崇素被推选为主席,同时选举产生了执行委员和候补执行委员35人,还通过了本会宣言和章程。

不久,“现该队鉴于城区之抗敌救亡宣传已多,而农村尚少此项宣传”,⑥故特将崇素领导的戏剧队更名为“乡村游击演剧队”(又名“乡村移动演剧队”),演出的重心由城镇转移到农村。

12月11日 下午六时,经崇素等人筹备,“抗战知识训练班”开学。学员约50人,校址在九道门新华小学,每晚授课两小时,举办一期,为期三周。崇素讲抗战必胜,漆鲁鱼讲时事与政治,李华飞讲日本问题,袁翰清讲战时化学,叶圣陶讲战时宣传语言问题。大家都是义务服务,不取报酬,学员只缴二角杂费。“训练班”由“重庆救国会”直接领导,旨在培训救亡运动骨干。

此后,崇素等“重庆救国会”成员采用类似办法,多次办班讲课,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团结了成百上千的男女爱国青年”。“他们经过培育训练,后来一部分奔赴陕北延安,一部分参加抗日前线,一部分坚持后方战斗。”⑦

同月12日 率“乡村移动演剧队”演剧队男女队员20余人,于午前10时至黄沙溪表演街头剧《难民曲》《当壮丁去》,另有演讲及歌咏,吸引观众600余人,其中以船夫、苦力和洗衣妇居多。

同月15日 在重庆半月刊《吼声》第一卷第五期发表政论《从兵学的见地看“开放民众运动”》。文章不长,800余字。文中说:“新时代战争获胜的机会,是操在国民之手。这就很可警觉我们去注意国民力量的运用与组织与训练……应立刻完成有助于我们胜利的一切,主要的就是这连军事也关系了的民众运动的开放。”

同月17日-20日 冒雨组织“乡村移动演剧队”到重庆北碚兼善中学礼堂连续公演四日。演出独幕剧《烙痕》《长城月》《当义勇军去》《保卫四行仓库》《沈阳之战》,演出街头剧《难民曲》《放下你的鞭子》《当壮丁去》。目的是“暴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我们同胞受苦的惨状;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只好发动英勇的抗战,除了军队作战以外,民众本身也要参加进这抗战的行列,使我们的人力、财力、生命……通通贡献给国家,去争取我们民族的进步和解放。”⑧参与演出的有杨秀照、高孟觉、高宇、子敬、曾艺波、毛野、立生、陈志坚、敬华、夏仲、向贤初等人。崇素导演兼化装兼布景兼内场监督又兼提示。演出十分成功,场场都有几百名观众爆发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吼声!当台上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⑨台下也跟着唱起来,台上台下,群情激昂,义愤填膺。

此次演出由北碚区长卢子英主动来《新蜀报》商定。卢子英是民族资本家卢作孚的弟弟,曾在上海大学读过书。卢子英不仅答应承担往来路费,还亲自前来迎接大家。在北碚区署,他为演剧队开茶话会,表示欢迎。崇素发表演讲,抨击“柏林路线”等谬论,举座动容。演剧队的士气受到鼓舞,因此演出更为成功。

同月下旬 与重庆半月刊《吼声》联系,出“乡村移动演剧队在北碚演出专号”,发表赵铭彝、毛野、李季达等人撰写的文章12篇,阐述演剧的目的,介绍各剧目的剧情,报道演出的盛况。

同期,崇素发表600余字的特写《移动演剧队在北碚》。文中说,“大家在一个要求、一个热望、一个计划下”走到一起后,演出的“每一戏都装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反抗的怒吼”,表达出“每一个社会居民的心理和情绪”。文中还谈到《当义勇军去》一剧上演时引起的强烈反响:“当那蛮横的日本兵为一群农民擒着后,台下所有观众沸腾了,吼着,高呼着,像涨潮时的海涛一样。”

年底 国民党重庆市政府社会科发来通知,要求“文救会”马上解散,停止活动。崇素和漆鲁鱼、郝威等在文华街研究商定,由郝威前去与其交涉,经人疏通,市长李宏锟表示必须解散,但同意解散后并入“重庆各界抗敌后援会”(官方主办的救亡组织,成立于1937年7月下旬)。崇素遂以合法名义,在“重庆救国会”领导下继续率“移动演剧队”从事抗日救亡演剧活动。

是年 曾率“文救会”演剧队联合“民众歌咏会”及东北部分流亡学生,在较场口社交会堂举办救亡歌曲演唱会。当唱到“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家乡”,全场泣不成声,听众悲愤至极。

是年 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先后率演剧队到重庆四郊演出街头剧10多次,数十场。每场必演《放下你的鞭子》,经常演出的还有《三江好》(由爱尔兰剧改编的东北抗日剧)《电线杆子》《沈阳之夜》等剧目。观众“见到敌人压迫我们时,会自然地发生一种愤懑的情绪;如果演到我们反抗的地方,大家就又非常的欢跃了……大众是容易觉醒的,要是再进一步加以组织和训练……不正是将来争取抗战最后胜利中有力的后援军吗?”⑩演出前夕,崇素组织大家排戏,往往排到深夜12时睡觉。演出归来,常招待队员们吃点心、担担面,偶尔到重庆南温泉去沐浴。

①《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大事记》,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

②《重庆市文化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宣言》,载《人力》1937年5月28日。

③石 曼:《重庆抗战剧坛纪事》,载《重庆文化史料》1997年第四期。

④萧崇素:《沙汀在重庆》(手稿)。

⑤《渝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定于二十一日正式成立》,载《新蜀报》1937年11月15日。

⑥《文协戏剧队深入农村》,载《新蜀报》1937年12月7日。

⑦李华飞:《半世纪后又重逢》,载《晚霞报》1994年6月3日。

⑧陈志坚:《我们工作的回顾》,载《吼声》1937年第一卷第六期。

⑨曾艺波:《观众的情绪》,载《吼声》1937年第一卷第六期。

⑩陈志坚:《文支剧队工作之回顾》,载《新蜀报》1938年3月15日。
10#
 楼主|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于: 2005-9-8 14:22:16|只看该作者
1938年(民国27年) 33岁1月上旬 率“乡村移动演剧队”演剧队到江津公演。同月27日 参加“重庆市抗敌后援会文化界支会”(简称“文支会”)在社交会堂召开的成立大会,到会300余人。与会人员讨论通过简章、宣言之后,推选崇素、金满成、沈起予、漆鲁鱼、郝威、袁翰清等九人为执行委员,李华飞等五人为侯补执行委员。接着,崇素率“乡村移动演剧队”演剧队演出《三江好》《电线杆子》。“文支会”是“文救会”去年底被国民党解散并入“抗敌后援会”后,“重庆救国会”以合法名义成立的统战组织。同月28日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来渝,这是全国一流话剧团体,成员20余人。崇素率“乡村移动演剧队”接待、欢迎他们,和当年在上海一同参加过左翼戏剧运动的陈鲤庭、赵丹等人重逢。2月6日 参加重庆文化界在都邮街生生食堂二楼举行的午宴,欢迎邹韬奋、叶圣陶。漆鲁鱼、金满成、赵铭彝、李华飞、杨超伦等人也参加了这次欢迎会;此外,还有新从武汉等地到重庆的作家曹禺、陈白尘、宋之的、谢冰莹等约二十人左右。同月7日 参加“文支会”在社交会堂召开的第一次理事会,到会10余人,讨论分工问题。会上,将大梁子依仁小学的“儿童演剧队”改组成文支会“儿童演剧队”,推选崇素负责。这是重庆第一支抗战儿童演剧队,最初组织者是依仁小学教师邓颉刚(大革命时期是国民党左派的重庆市委委员,抗战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将原“乡村移动演剧队”正式更名为“文支会移动演剧队”,仍由崇素领导。会上还决定由崇素、金满成兼任文书工作。“移动演剧队”专到街头、乡村、外县演出;“儿童演剧队”专排少年儿童爱国戏剧,主要到重庆各小学演出。这两个演剧队有时分演、有时合演,经常与以女师校傅杰和巴中校张西洛为核心的“农村课余宣传队”合作。经过一年左右的奔波、劳累,在重庆及附近区县产生了广泛影响,《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几乎人人会唱,《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几乎家喻户晓。崇素奔走于两个演剧队之间,同时还要任教、撰稿,工作异常紧张。由于这两个演剧队是“重庆救国会”直接领导的,无形中成为“重庆救国会”的基本骨干。因此,凡“重庆救国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如纪念或临时性的动员会等,崇素都要组织全体队员担负起通讯联络、布置会场、维持秩序等工作……同月 率领“移动演剧队”到合川公演。演出后,有邮政局长和其他一些机关上的人写信说:“看了你们的剧后,都非常的感动,所以也要建立这类似的团体,增加抗战时期救亡宣传的力量。”①3月下旬 率领“移动演剧队”到李渡、涪陵、丰都、高家镇、忠县、万县等地作长途演出。为了唤醒各地群众抗日,一些队员不惜放弃固定职业:刘鸣寂辞去小学教师,陈志坚辞去《新蜀报》记者,叶语丢掉了他的美术社。大家乘一只小木船从朝天门顺江而下,船上堆置景片、道具,一路上除演出演熟了的《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等剧外,还上演《芦沟桥之战》和陈志坚创作的《陷落城》等长剧。每次演出,台下观众反映都非常强烈;各地有关单位和团体,都对这群男女青年放弃职业,自筹经费,长途奔波去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精神,钦佩不已。4月10日(星期日) 上午八点,率“儿童演剧队”会合“农村课余宣传队”由储奇门坐汽船渡河上岸,走家串巷,告诉大家:“经我前方将士拼死抗战”,台儿庄战役“已获得空前大胜”;“政府召开了一次全国临时代表大会”“规定了七项三十二条的《抗战建国纲领》”“诸位不要因得了胜利而骄傲,也不要因偶尔失败而 悲观;要彻底取得胜利,还须得我们作长期、艰苦的努力”②。下午两点,率“儿童演剧队”在重庆菜市场演出街头剧《鬼子与汉奸》和崇素创作的儿童剧《小英雄》。舞台布景非常简单,只用了九张书桌、四根竹杆和一块白布。但看剧的人却特别多,每当演到精彩的地方,大家都不约而同地鼓掌欢呼。刚演完一幕,就下起雨来,雨越来越大,但大家看演自若,直到演完才散场。  同月30日 率“儿童演剧队”在社交会堂演出崇素创作的《铁蹄下的孩子》《小英雄》《中国进行曲》三出儿童剧。叶圣陶为他们题词,贺孟斧、曹禺、陈白尘、阎哲吾等担任演出顾问。儿童演剧宣传抗日,轰动一时,在重庆剧坛传为佳话。春末 和漆鲁鱼、赵铭彝率“移动演剧队”到华裕农场作抗战宣传演出(胡夏畦的叔父胡子昂创办的现代化农场,在铜元局乡下,可避日机轰炸)。“他们看见农场有空屋,便有意介绍一批进步文化人来住。崇素同志是我们的导演,和我最熟,便口头向我提出这个想法。”③随后,崇素便陆续介绍郑君里、黄晨、宋之的、贺孟斧、章泯和陈鲤庭等住入华裕农场。好客的主人不仅不要房租,还常用自己加工的腊肉、香肠款待他们。“这对当时过着战时清贫生活的同志来说,真替他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④ 6月4日 “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重庆分会”(简称“抗敌剧协重庆分会”)举行成立大会。余上沅当选为主席,崇素和吴祖光、阎哲吾、魏香庭、黛丽莎等31人被推选为理事。“移动演剧队”“儿童演剧队”成为“抗敌剧协重庆分会”的团体会员。6月25日 《新蜀报》刊载“课余农村宣传队”队员谭惕吾撰写的文章《我们为什么公演》。文中说:“萧崇素先生在百忙中耗费极多的时间来本队导演戏剧……赐给宏文,完成本队公演特刊的编辑,我们均觉感谢不已。” 同月 创作的《救亡儿童剧集》由《新蜀报》出版,收入《铁蹄下的孩子》《小英雄》《中国进行曲》三个剧本。儿童演剧队的小队长邓朝柱撰写后记,叙述演剧队成立后活动经过。文章结尾写道:“我们第一次出演,萧先生说,要使我们胆子变大点,所以在这里来演,我们担心得了不得,但观众鼓励我们,热烈到吼起来,又为我们鼓了两次手,正如萧先生向观众报告的,我们的年龄都没有超过十二岁呵!”还说,他们心里感到从来没有这样温暖和愉快过,因为他们第一次为国家做了工作。此后,直到抗战结束,这三个儿童剧成为川东一带的小学生们时常演出的剧目。夏 撰写的政论《抗战政治、经济、军事的基础》《全民抗战声中,中国必胜》由《新蜀报》出版,分别印成单行本发行。后来多数文史资料将后者简称《抗战必胜论》,近七万字,周钦岳撰有序言,评价甚高。《抗战必胜论》认为,战争的胜负除取决于物质因素外,更重要的取决于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批驳了“抗战必败”“抗战亡国”及“罗马路线”(乞求作德、意、日轴心国附庸)等论调,对国民党内部的投降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该书连印二版,供不应求,省内外皆有读者寄邮票来邮购,每日得信一二百封。这对增强抗战信心,鼓吹全民抗战起到一定作用。8月14日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全国抗敌剧协”)由武汉迁往重庆。不久,崇素被选为“全国抗敌剧协”常务监事,“移动演剧队”“儿童演剧队”成为它的团体会员。8月17日 和章泯、宋之的、赵铭彝、赵丹、顾而已、沈起予、陈白尘、贺孟斧、陈鲤庭等19人,并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全国抗敌剧协重庆分会”“儿童演剧队”“恕吼”“新演剧社”的名誉致电莫斯科艺术剧场,对戏剧家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逝世表示深切悼念。唁电中说:“史氏一生对艺术奋斗的历史,深觉为生长在苦难中的我们中国的艺术家学习。而史氏的演剧体系,更曾给与我国的新演剧以巨大的影响,恰如史氏的服务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样,我们新的演剧现在正服务于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⑤9月18日 为纪念“九·一八”事变,“抗敌剧协重庆分会”统一领导全市各剧团进行演出。崇素率“儿童演剧队”在江北相国寺演出《捉汉奸》,并将收入捐给黄泛区的灾民。10月 出席“全国抗敌剧协”在重庆陕西街“留春幄”餐馆召开的年会。与会300余人,包括于右任、梁寒操、张西曼等国民党要人。会议由郭沫若、邵力子主持;会后聚餐,气氛热烈。同月 率“移动演剧队”“儿童演剧队”在重庆参加中国第一届戏剧节大会演。会演前夕,被“全国抗敌剧协”推为筹备委员,率“移动演剧队”参与筹备工作。会演期间,吴雪领导的“四川旅行剧团”须提前离渝,崇素及时调整演出时间,使其按时成行。这次戏剧节是“全国抗敌剧协”为庆祝双十节举办的,参加者“几乎包罗了当时在重庆的所有影剧界的著名人物”⑥。有21个剧团参演,在各剧院、街头演出剧目约40个,观众达10万人次。演出活动从10月10日持续到11月1日,收入全部捐给抗战前线。同月 参与发起“五分钱义演”。即五分钱一张票,目的是为了让一般平民能看到抗战戏剧,并希望以此为前线将士添制寒衣募集一笔款项。国立剧专、怒吼剧社、南渝中学、华北宣传队等若干演出团体热情响应,主动参加;《新蜀报》《商务日报》《人力》《吼声》等多家报刊纷纷义务刊登广告。义演在演武厅社交会堂举行,各剧团轮流演出,连演七日,募集到了一笔相当可观的捐款。“儿童演剧队”演出了崇素创作的抗日儿童剧《村中牧童》。同月25日 《新华日报》被迫由武汉迁往重庆。社长潘梓年,总编辑华岗。由于抗战正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物资条件极为艰苦。崇素和周钦岳、漆鲁鱼、罗清等《新蜀报》同仁, 秘密支援《新华日报》平版机和大量嘉乐纸。崇素的女友王岚茵“是为《新华日报》举行义卖和抢救伤员的积极参加者”⑦。日机欺我防空能力差,有时候居然贴着屋檐飞过扔炸弹。是年 “重庆救国会”曾为来川(返川)的吴玉章、郭沫若、邹韬奋、叶圣陶、钱俊瑞等举行过大大小小的报告会,“这些报告会对当时局势都有一定影响”⑧。其繁杂的后台工作和联络工作,多由崇素组织“移动演剧队”“儿童演剧队”的大朋友、小朋友担当。每次报告会都开得十分成功,成为重庆当天的热点新闻。是年 多次协助与“救国会”有联系的各个演剧队、歌咏队,为他们选剧本、借材料、租道具、作队歌歌词。是年 坚持参加以《新华日报》、“生活书店”为中心的“重庆著作人座谈会”。座谈均安排在晚上,每次每人出两元“份金”用于饮茶、聚餐,并请一人主讲,然后讨论。参加者主要是重庆各进步报刊的编辑、记者、作家、诗人,邹韬奋、华岗、张志让、艾寒松、侯外庐等人皆经常出席。大家通过探讨提高对时局的认识,再用会上的正确观点和材料进行宣传,以此教育、团结群众。是年 和鲁鱼宴请川军将领许绍宗军长,鼓动他率部出川英 勇杀敌。和鲁鱼同关吉玉的秘书李某联系,动员他多做关的工作,促使关支持青年爱国运动。跟郝威会见来渝的国民党元老邹鲁,邹鲁当年坚决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次之所以要去会他,是为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支持抗战。①陈志坚:《文支剧队工作之回顾》,载《新蜀报》1938年3月15日。②邓朝柱:《在救亡宣传的行列里》,载《救亡儿童剧集》,《新蜀报》1938年6月出版。③胡夏畦:1991年10月30日致高一旭的信。④萧崇素:《沙汀在重庆》(手稿)。⑤《唁电》,载《新蜀报》1938年8月17日。⑥张瑞芳:《舞台银幕生活回顾》,载《戏剧研究》1980年第14期。⑦萧崇素:《回忆移动演剧队和儿童演剧队》,载《重庆救国会》,重庆党史工委1985年编印。⑧萧崇素:《当芦沟桥一声炮响的时候……》,载《四川文艺》1995年7月20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7 16:39, Processed in 0.5616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