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源自:成都日报
文化宫
我说的文化宫,不是泛指那些规模大、设备齐,拥有电影院、图书馆等设施的文化娱乐场所,而是特指位于提督街的成都工人文化宫。成都文化宫当然也具备普通文化宫的所有功能,但,又还不能这么简单概括。
文化宫首先很好玩。文化宫影院是电影鼎盛时期观众最热衷的去处之一;早年文化宫还常演5分钱一场的露天电影,又热闹又实惠;同时经常举办摄影、 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展览,使得它有名副其实的文化氛围;有一阵子,成都名小吃展也每次落脚在文化宫,那里又成为“好吃嘴”的天堂。
在很长时间里,文化宫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地名,它既代表文化宫外面的提督街一带;还代表市中心最热闹最繁盛的区域──这是一个边界很模糊的宽泛地带。出文化宫大门往左拐不远,就是商业场、 春熙路,出文化宫大门右拐再左拐,就是人民电影院、人民商场、盐市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逛街兴致勃勃的年轻女子,如果从春熙路、商业场那边开始,逛到文化宫一带,再蹓跶到盐市口、人民商场,那她们对这个城市当年有限的繁华与时尚,就完全了然于胸、毫无遗漏了。
当然,逛那么久是会饿的,没关系,文化宫周边有的是美味佳肴。担担面、钟水饺、张鸭子……应有尽有、丰俭由人啊。
文化宫旁边的军影(解放军电影院)也每天人流如潮,买票的、钓票的人快把街沿边的铁栏杆压垮了。从《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到后来的《魂断蓝桥》,我们这些差不多同样易感的成都观众在那里洒下过无数凄恻伤悲的眼泪。记得去看《金姬和银姬》,电影院里呜咽抽泣之声此起彼伏。出了影院,好些人鼻子眼睛还是红的,都是悲切过度、不胜哀婉的模样。我和母亲是在影院对面的餐馆吃过一盘炒面再看电影的,想起银姬的悲惨遭遇,更对自己的幸福生活无限满足。
二十来年前,成都的夏天远不像今年这么酷烈,但听气象部门的人士说,文化宫一带因车流人流拥挤,温度要比城区其他区域高那么一两度。一点也不奇怪,这城市的心脏,精神享受与口腹之欲齐居高潮的地带,当然会人人趋之若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