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774|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2-1 18:54:5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成都辞典

 [复制链接]

稿件源自:成都日报  
  

  文化宫

  秦岭

  我说的文化宫,不是泛指那些规模大、设备齐,拥有电影院、图书馆等设施的文化娱乐场所,而是特指位于提督街的成都工人文化宫。成都文化宫当然也具备普通文化宫的所有功能,但,又还不能这么简单概括。

  文化宫首先很好玩。文化宫影院是电影鼎盛时期观众最热衷的去处之一;早年文化宫还常演5分钱一场的露天电影,又热闹又实惠;同时经常举办摄影、书法、绘画、民间艺术等展览,使得它有名副其实的文化氛围;有一阵子,成都名小吃展也每次落脚在文化宫,那里又成为“好吃嘴”的天堂。

  在很长时间里,文化宫其实已经成为一个地名,它既代表文化宫外面的提督街一带;还代表市中心最热闹最繁盛的区域──这是一个边界很模糊的宽泛地带。出文化宫大门往左拐不远,就是商业场、春熙路,出文化宫大门右拐再左拐,就是人民电影院、人民商场、盐市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逛街兴致勃勃的年轻女子,如果从春熙路、商业场那边开始,逛到文化宫一带,再蹓跶到盐市口、人民商场,那她们对这个城市当年有限的繁华与时尚,就完全了然于胸、毫无遗漏了。 

  当然,逛那么久是会饿的,没关系,文化宫周边有的是美味佳肴。担担面、钟水饺、张鸭子……应有尽有、丰俭由人啊。

  文化宫旁边的军影(解放军电影院)也每天人流如潮,买票的、钓票的人快把街沿边的铁栏杆压垮了。从《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到后来的《魂断蓝桥》,我们这些差不多同样易感的成都观众在那里洒下过无数凄恻伤悲的眼泪。记得去看《金姬和银姬》,电影院里呜咽抽泣之声此起彼伏。出了影院,好些人鼻子眼睛还是红的,都是悲切过度、不胜哀婉的模样。我和母亲是在影院对面的餐馆吃过一盘炒面再看电影的,想起银姬的悲惨遭遇,更对自己的幸福生活无限满足。

  二十来年前,成都的夏天远不像今年这么酷烈,但听气象部门的人士说,文化宫一带因车流人流拥挤,温度要比城区其他区域高那么一两度。一点也不奇怪,这城市的心脏,精神享受与口腹之欲齐居高潮的地带,当然会人人趋之若鹜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臧克家在重庆 许可经“弹奏”成都
2# 四姑娘山
 兰若 发表于: 2006-12-1 22:17:2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呵呵,一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2-1 18:55:17|只看该作者
王建墓

  米国

  1992年,我们的老板“皇上”为开疆拓土,把他自己创建的那个小“王国”从重庆搬到成都。老板名叫黄尚荃,大家叫他“皇上”他心里还真受用,所以那次搬迁行动他顺着大家的意思,名曰“迁都”。“迁都”之前,“皇上”亲自跑了几趟成都,请高人为他选址。据说高人指点:在王建墓与草堂两点一线的西边安营扎寨,可保飞黄腾达,于是我们就把住地选在王建墓对面的民委招待所(现民族饭店),办公地放在了杜甫草堂的对面。当时我们认为,对于一个搞文化的机构来说,“皇上”这种选择无非是想采气,一采王建的帝王之气,二采诗圣杜甫的文气。

  老板采老板的气,我们采我们的气。没多久我们就把办公室搬进了茶馆,特别是王建墓里那个露天坝茶馆,我们的人时常有两三桌,尽采成都悠闲之气。对此“皇上”龙颜震怒,我们却“进谏”说,约作者看稿子,在办公室正襟危坐,谈不出感觉。这是成都,兴这个,入乡随俗嘛!

  那个时候王建墓还不叫永陵,西延线也没通,没有车马喧哗,四周安安静静的,还有西安路,一点都不车水马龙。我们三天两头泡在王建墓,熟悉得就像自家的花园,对它的前世今生反而忽略了。直到很多年后的一天,我也遇到一位高人,才把我对前蜀皇帝王建的一些印象给颠覆了。高人说,西安路与陕西人无关,更与西安市无关。王建建立前蜀时,中原兵祸连连,民不聊生,成都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中原那些文人皇帝杀戮文人,武夫皇帝王建却招贤纳士,善待文人。当时加诸老百姓的税赋比唐代贞观盛世时还低。王建死后,人们怀念王建给他们带来的平安生活,于是王建墓边的那条路就叫西安路,即取当时“出西门保平安”之意。

  到底是什么使王建从“贼王八”变成一个造福成都、有点“艺术气质”的皇帝?肯定和韦庄等文人有关,也肯定与这方水土有关。就像我们这帮川东人,在王建墓茶馆里一泡,也就软了,不“干燥”了。
4# 金佛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6-12-1 18:55:29|只看该作者
瘟症

  马忠

  那天上班,出门就听到邻居斥骂读小学的儿子:你个瘟症!才买的自行车,骑了不到半个月又丢了。昨晚上回来还悄悄稳起,看你娃今天怎么去上学!没几天,又听办公室的女同事在电话中洗涮老公:你个瘟症哦,喊你用珍珠米煮稀饭,你却把糯米抓来,煮了一大锅黏糊糊!

  “瘟症”是一种症状,但在成都人口中,此症状与生疮害病无关,而是特指智商大大低于常人。说白了,也就是笨蛋的同义词。

  据说在有些学校,学生最怕成为老师心目中的瘟症,一旦不幸进入此行列,自己羞辱不说,还要肇爹妈的皮。朋友大刘就告诉我,他最烦开家长会。会上,班主任与各科老师轮番训话,一说二训的,就把家长会开成了“瘟症”批判会,纵然老师口中并无瘟症一词,但言语中却饱含其意,每每让“代子受过”的家长又羞又恼,直恨不能钻到桌子下面去!大刘自称,开一次家长会,怄得死一万个细胞!

  成绩不好的娃娃未必就是瘟症,或许他的聪明才智没被发掘而已。但也有一种人,按成都人的话来说──“聪明翻山变瘟症”。熟人朱三一向被大家伙称做“弹子盘脑壳──打得滑”,婚后的他有个“经济嗜好”:藏私房。为不露马脚,他没少费心思:折子藏到抽屉角落怕老婆翻到,塞到大衣口袋怕“捐赠”给洗衣店,夹在书里吧,又怕老婆哪次连书带钱都“借”出去。三思之下,深信“大隐隐于市”的朱三,把折子藏到那幅结婚照的大相框背后。

  谁料那天,老婆欲把结婚照换成夫妻中年合影照,这下5万多元的私房钱全穿帮了。任朱三申辩加狡辩,老婆还是一把鼻涕一把泪:都说男人变坏,四十开外,想不到你居然也变坏了。你说,这钱准备留给谁?这以后,朱三每逢发薪水发奖金,衣裤鞋袜都抖落开,直恨不得脱成人体写真,可老婆还是怀疑他涉嫌“截留共有财产”。提起这事儿,朱三就嗟叹不已:唉,我真他妈算是聪明翻山变瘟症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4-30 21:41,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