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理解中华民族的远古版图,才更为完整、真实。当然这种困惑,即使今天28年加起来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如果把“央地”当作“主权”“国境”看待,田野考古也难以解决。那么夏朝王国的命运动力学的“主权”“国境”有多大呢?这联系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到过九州。在古籍《尚书·禹贡》《史记·夏本纪》等记载中都有上古时期,黄河、长江等泛滥,传奇人物大禹经过13年的治水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是真有其事;也是其主权国境。 1)冀州:大概包括今天的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山西省、山东省、内蒙古及东北辽宁等部分地区。 2)兖州:大概包括今天的山东西北、河北的东部。 3)青州:“海岱惟青州”大海和泰山之间的区域叫青州。 4)徐州:泰山往南到淮河,往东到大海的安徽、江苏都是徐州境内。 5)扬州:北起淮河东南到大海的江苏、浙江。 6)荆州:包括今天的湖南、湖北以及河南、广西、贵州、广东的一部分,一直到五岭。 7)豫州:包括河南省的大部分,北到淮水、东南到海一带。 8)梁州:大概包括四川盆地、重庆及云贵高原的一部分。 9)雍州:推断应该是在今天的青海、甘肃以及宁夏一带。 2020年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禹传奇(禹王立夏)》书中说,大禹平定天下水患,舜帝封大禹为夏伯。大禹辅佐舜帝管理天下18年。舜帝去世后,大禹将天子位授予舜帝的儿子商均,自己离开都城,迁到阳城居住。但百姓们不愿跟随商均,都跑到阳城来投奔大禹,希望大禹能按舜帝的遗愿承袭天子位,大禹终于答应,百姓称他为禹王。继位后,禹王在涂山召开部落联盟首领会议。公元前2070年定国都在安邑,建立王朝称为夏朝。禹王将所辖区域分成上面说的九州,将全国兵器收缴国库,铸造成九个大鼎置于都城大殿前面。 公元前2062年大禹去世,享年66岁。禹王死后,大家推举他的儿子做了国君。2010年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万永勇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书中说:“公天下制度被大禹的儿子夏启破坏”,从此开创了子继父位的世袭制度。2006年同心出版社出版柏杨教授的《中国人史纲通史》书中,提到安邑在“山西夏县”。但至今考古发掘,没有发现山西夏县为大禹公元前2070年定的国都在安邑的遗存。 柏杨教授也是一个不知“中华文明与世界是失落远古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的文明”的人,他的《中国人史纲通史》书中把盘古和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称为“神话时代”;把黄帝王朝称为“传说时代”;把夏商王朝称为“半信史时代”。万永勇教授的《中国通史》书中虽然没有这样说,但他把夏、商和西周以前的历史,称为“远古文明”,包括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及大禹治水。万永勇教授说,直到元朝元世祖时期的1275年,欧洲罗马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到中国来,整整住了17年,回国后他讲述的中国事,被纪录编成一本《马可•波罗游记》(一名《东方闻见录》)的书,称颂中国的富裕和文明。这本书一出版,便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从那以后,中国和欧洲人、阿拉伯人之间的来往更加密切。 可见13世纪元朝蒙古人建国,西至多瑙河的欧亚大陆,都是中国元朝的“主权”“国境”;那时的战争没有枪炮,扩展谈不上侵略,更不是什么“黄祸”。201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美国教育家M•希利尔教授的《希利尔讲世界史》一书,书中《文明古国──中国》讲:“在古代世界中,中国是孤立存在的……那时统治中国北部是商朝”。外国人写不对中国远古历史,不怪外国学者,只怪中国人都不知中华文明与世界是失落远古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的文明──这是中国的悲剧,也是世界的悲剧,是命运动力学的使然。这后面再论。 3、二里头遗址仅为夏朝王国央地命运动力学之一 国家“九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重点是要理清夏商分界与夏代的历史脉络,最后结论是夏始于公元前2070年。 《文史杂志》2000年第2期发表的《“绵阳第一碑”与盘古王表石》和王立教授发表的《盘古王表读》,列出的“大同王土时期”和“夏朝时期”的年表认为:(八)大同王土时期,约公元前2230-2070年:1、黄帝有熊氏(共3代),2、颛顼,3、帝喾,4、尧,5、舜。(九)夏朝时期,公元前2070-1600年:1、禹,2、启,3、太康,4、仲康,5、相,6、少康,7、予,8、槐,9、芒,10、泄,11、不降,12、扃;13、廑,14、孔甲,15、皋,16、发,17、癸。这与大禹治水成功后建立的夏朝王国(公元前2070-1600年),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后结论较符合。 这与王玉哲教授出版的《中华远古史》一书中说的夏王朝或夏文化──指夏族人在商汤灭夏以前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所创造的文化,涉及夏代的年代公元前2137-2165年,有所推后。其次与王玉哲教授说的夏墟所记夏地,连同所考的禹都对象包括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区域,也较大,更广。当然1959年考古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王玉哲教授已经是很看重的,这与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开展,通过碳14测年、文献记载、考古地层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二里头文化主体部分为夏文化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是一致的;这也是一种历史与考古的命运动力学释然吧。但无论是考古发现夏文化积年,还是尧舜时代遗址的年代,都反映出二者相隔一段时间,也许以后会有新的结论,所以这里不作改变。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教授认为, 暂时不知道二里头“姓夏”还是“姓商”,并不妨碍我们对二里头遗址在中国文明史上所具有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的认识。即二里头的价值不在于最早也不在于最大,而是在这个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转折点上,从考古学本位看,这些已足够了。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教授介绍,之所以判定二里头遗址为夏都,主要出于三方面的科学考量:首先是通过考古地层学、类型学来判定二里头所处的相对年代,它处在龙山文化和商朝文化之间。其次是通过碳14年代测定法,测定二里头遗址至今3800到3500多年之间,年代跟史书记载的夏朝中晚期比较吻合。 此外赵海涛教授说:二里头遗址所处位置是河南省西部,这也符合史书记载的夏朝主要活动区域;“更为重要的是二里头遗址出现了一系列王朝气象的内涵”。只讲“王朝气象”,不讲远古中华民族“天下莫非王土”的“主权”、“国境”,也许正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是失落远古盆塞海山寨城邦海洋文明的文明特征。如今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项目,馆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斟鄩大道1号,占地面积246亩,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 博物馆于2017年6月11日奠基动工建设,2019年10月19日建成开放。二里头遗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1959年夏,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经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又将这类文化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2022年9月16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进展会,在北京发布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新成果。经过进一步探索,二里头夏代都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已持续了四十多年,遗址内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遗址的中部发现有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