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74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10-2-4 11:35:28|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论巴族的崇虎习俗与现代的白虎崇拜现象

 [复制链接]
徐燕

巴族是我国古代西南部的少数民族之一。它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习俗──崇拜白虎,这种崇虎习俗在巴族分布区极为盛行并影响后世。本文试 探讨巴族崇虎习俗与后世崇虎现象之间的联系。

巴族的崇虎习俗由来已久,追溯起来大概与其民族的起源有着莫大的渊源。关于巴族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其中比较具体的一种是关于“廪 君”的传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 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 。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唯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 ,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这段记载虽夹杂有浓郁 的神话成分,但也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为我们研究巴族的历史提供了许多线索。

据此文献可知,巴人本有五个支系,经过氏族贵族争夺酋长职位的一系列斗争之后,巴氏子务相首先战胜了黑穴四姓成为本氏族首领,然后在 带领本族人向外迁徙的过程中又打败了“盐水神女”,建都“夷城”,巴人拥有了固定领地、都城和首领,此时才算得上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民族”。廪君作为巴族的第一位首领,威震四方,泽被后世,他对巴族的功劳很大。因此,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为了纪年“神圣”君王 ,巴人开始以“人祠”祭祀白虎神,这就是巴人崇虎的最初缘由。

巴族崇虎,源于他们的第一位首领死后魂魄化为白虎,这种信仰表达了巴族后裔对祖先的崇拜和纪念,属于祖先崇拜。同时,也属于图腾崇拜 ,白虎成为巴人崇拜的图腾之一。在廪君之前,最初的巴人与蛇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能曾以蛇为图腾。东汉许慎的《说文》载:“巴,虫也。 或曰食象蛇。”《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由此产生了“巴蛇吞象”的成语。从文字学角度来看,“巴 ”字如一蛇蜷曲,在造字方法上属于象形。但自廪君化虎之后,巴人开始以虎为图腾标志。

据《后汉书》中那段文献,巴人发源地为“武落钟离山”。《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七记《长阳县》:“武落山一名难留山,在县西北七十 八里,本廪君所出处也。”一般认为该山在湖北长阳县境内。与巴族早期活动区域相关的几个地名有“夷水”、“盐阳”、“盐水”等。“夷 水”即清江,《水经注》卷三十七曰:“夷水,即佷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盐阳”无法考证, 估计约在长阳以西、恩施东四十里的地段;“盐水”古时又称“夷水”,《通典》卷一百八十七曰:“今夷陵郡巴山县清江水,一名夷水,一 名盐水”,古时的清江中上游地段亦产盐,这种称谓与它的资源物产有关。又据《水经注·夷水》记载:“夷水有盐水之名”。辞海》云:“ 巴,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相传周以前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廪君为著名首领,后向川东扩展。”

根据以上文献,我们可推断巴族的分布地域:最初发源于鄂西南清江流域,后来主要活动在今川东、鄂西一带。

近年来,在清江流域、鄂西、长江三峡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巴文化遗址,为我们研究巴人的活动区域提供了确凿的实物证据,也充分证实了文献 记载。其中,最典型的当属“香炉石遗址”,它位于长阳县清江中游,不仅出土遗物非常丰富,而且还能与巴族有关的历史文献记载和民间传 说相印证。另外,在鄂西、川东三峡地区也发现了大量的巴人中晚期遗址和墓葬,如巫山双堰塘、云阳李家坝、万州塘房坪、万州中坝子、忠 县井沟和忠县中坝等。

考古学研究发现,这些巴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广泛出土有反映巴族崇虎现象的器物。有的青铜兵器上刻有虎形图案。如四川开县余家坝战国墓M4 出土的一件青铜戈,在援、胡近栏处一侧正反两面均铸有花纹:主体为一侧身正首的虎,双目圆睁,牙齿排列整齐,犬齿夸张外伸,双耳竖立 ,双眉以上部分向后倾斜,尾上卷,前后爪尖锐;虎身饰目字形回纹,其间饰有斑点;虎口下方铸有一人,侧身跪姿,面向虎身;虎腹下横铸 一徽识。该墓还出土一矛,骹的上、下两面各铸一虎形,头向前方。云阳李家坝东周墓中也出土有大量带虎形纹饰的青铜兵器,如M51的铜矛、 M43的铜矛和铜戈、M23的铜戈、M45也出铜戈一件,这些兵器上的虎形图案生动逼真,很容易辨认。有的青铜乐器上有虎的造型,如涪陵小田溪 战国墓出土有虎钮錞于,其上的虎钮栩栩如生,仰头张嘴,倨牙翘尾,虎身上有纹饰,十分精美。据《湖北通志》记载,嘉庆甲子年(1804年 ),施南人发掘出土了大小两个虎钮錞于,大者五十余斤,小者二十余斤。1949年以后,在三岔、屯堡、新塘等地都出土过完整的虎钮錞于。 还有一些青铜礼器上也有老虎形象,如云阳李家坝10号岩坑墓出土的铜钫(M10:1),器腹两侧各有1个铺首衔环,铺首作虎头型;同时该墓还 出土有2件陶钫(M10:2、M10:4),泥质褐胎磨光黑皮陶,钫身两侧各有1铺首衔环,制作精美,此铺首亦作虎头型。该墓文化性质较复杂, 以楚文化因素为主,另外还含有巴蜀文化和秦文化因素,这种虎形铺首有可能受到了巴文化的影响,与巴族崇虎习俗有一定关系。“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这些表现邦国军事实力与钟鼓礼乐的青铜重器上普遍出现的虎形象,充分说明了巴人对虎的尊重与崇拜,崇虎已成为巴族上层 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

陕西宝鸡(弓鱼)国墓地,时代属于西周到春秋时期,铜器中尖底器很有特点,与三峡地区同时期出土的尖底陶器很相似,也出土有柳叶形剑 ,这些特征与三峡的巴文化十分相似,大概是受巴文化影响所致。其中出土的较多虎形玉器,算得上是巴人崇虎的例证。据殷墟卜辞和西周金 文记载,商周时期有一个虎方,关于其地望学者们各持己见,有学者认为应在淮南;郭沫若认为应在“江淮流域”;李学勤认为“应近于汉水 流域”;董珞认为当在鄂北,是从巴方中分衍出来的。既然名为“虎方”当与崇虎有关,这也说明巴人崇虎。

从以上分析可见,巴族的崇虎习俗历史悠久,与本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关系密切,其中包含着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双重观念。这种习俗和观念 渗透到巴族人的血脉之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延续至今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演化。它不仅对巴族的后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影响了其他民族 的神祇观念。

土家族是巴人的后裔之一,很明显地保留着崇虎的信仰和杀人祭虎的习俗。据民族学资料显示,这种杀人祭白虎的风俗不仅在清江流域广为流行,后来在土家族分布区域的川东、湘西、鄂西等地也都极为盛行,一直延续到建国前夕。这种“人祠”现象在古籍和地方志中也不乏记载。 朱熹《楚辞集注》载:“今湖南北有杀人祭鬼者,即其遗俗也。”明陈继儒《虎荟》卷五记载:“房陵(今鄂西房县)有白虎神,好饮人血, 每岁其民杀人祭之。”《宋史·太宗本纪》有淳化年间“湖南杀人祭鬼”的记载。淳化二年(991年),“荆湖路转运使言,富州(注:今湖南 麻阳)向万通杀皮师胜父子七人,取五脏及首以祀魔鬼,朝廷以其远俗勿问。”直至清代,在土家族地区还有人祭现象存在,咸丰县活龙坪的 田姓还保存着“还人头愿”的习俗,还愿时要买一人,杀头以祀其祖。在恩施、黔东北一带也因代代相传的“还人头愿”太残酷,后来改为祭 祀时由巫师在自己头上划一道口,用几滴血来代替,叫“开混山”,这个习俗一直沿袭到建国初。

此外,土家族还将“白虎”视为家神而加以崇拜,在民间自古以来都传颂有“白虎当堂坐,当堂坐的是家神”的俗语。“撒尔嗬”是土家族的 丧礼形式之一,这种丧礼形式有着明显的祖先崇拜特征,“祖先之灵魂”的崇拜在“撒尔嗬”歌谣中的表现就是对白虎的崇拜,“撒尔嗬”歌 词很明确具体地唱道“白虎坐堂是家神”。有些土家族家中神龛上供奉木雕虎像,摆手堂神桌上供奉虎或虎皮。土老司跳神时手挥五彩柳巾, 也是用来象征虎的斑斓条形花纹,据说用这样的虎纹柳巾行法事,才能驱灾除邪,避凶趋吉。有的地方避讳虎而称猫,如把“斧头”称作“猫 头”。长阳等地还修有白虎寺。向王天子是土家族人祭拜的族神之一,建“向王庙”供奉。土家族人认为,向王天子是古代部落的酋长,民间 传说中,一说是巴氏子务相(廪君),一说是向老官人。清江流域有“向王天子一只角,吹出一条清江河”之说,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廪

君开发过清江流域的史实。对向王天子的供奉也体现了土家族人对廪君的尊崇。清江流域一带多有“向王庙”,设廪君神像供奉之,据查,仅 廪君的发祥地湖北长阳县境内,向王庙竟多达四十余座。在向王庙附近,很多地名带有“巴”和“虎”字,除有名的巴山、巴王沱外,还有巴 山河、巴山峡、巴山坳、巴山寨、巴沱滩、巴叶山等二十几处,带“虎”字的地名有五十余处,今石城河和朱栗山有两处“白虎山”。这些证 据表明白虎一经成为土家族原始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双重物象,就在土家族先民的意识形态中占据了显要的神圣位置,成为土家族民族心理 意识积淀,而渗透到土家族人社会生活的众多方面。

除了文献记载,在土家族民间传说中,也认为白虎是他们的祖先。传说土家族的起源神话:白虎变化成人与土家姑娘结合生育了七男七女,土 家姑娘教他们称呼白虎为“利巴”(土家语,意即“虎父”)。一天,白虎与土家姑娘正在坡上放羊,突然天上响起一阵惊雷,白虎化成一颗 星星飞上天去了。土家姑娘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虎是天上的白虎星君变的。筚楋周围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七个兄弟姊妹只好相互成亲,繁 衍成了呼公虎为“利巴”的土家族。

然而,我们也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土家族人都崇虎,还有一部分土家族人有着不敬白虎而射虎的习俗,这主要是指湘西土家族。这大概 与土家族不同支系的祖先来源不同有关。我们知道,巴人最初有五支,廪君生于赤穴,战胜了其它支系“黑穴四姓”,这两批巴人虽然后来统 一为巴族,但内部差异仍未消除,“黑穴四姓”对廪君的抵触情绪仍然存在。廪君死后,“黑穴四姓”中的一部分巴人很快西迁入川,遂与清 江流域的廪君支系巴研究探索·论巴族的崇虎习俗与现代的白虎崇拜现象人在信仰和习俗上产生了很大差别,他们以射虎而闻名,巴国灭亡后 这批巴人又流入湘西地区。

除土家族之外,我国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也有崇虎现象。彝族自称“罗罗”,即“虎族”,崇尚黑虎;而白族、傈僳族中都有“虎氏族”。 为何这种崇虎现象在我国西南地区尤其多见呢?为何土家族独崇白虎而非其他虎呢?这其实与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白虎的习性有关。西 南地区多崇山峻岭,山中多虎;历史上土家族聚居及活动频繁之地,也是多虎区域。《华阳国志》记载,战国时秦、蜀、巴、汉四郡常有白虎 伤人事件,统治者还专募人捕杀。由于虎在土家族人的生活环境中长期而又普遍存在,所以他们对虎的形象及习性自然十分熟悉,多虎的生活 环境直接导致了虎图腾崇拜的产生。而在众多的虎种之中,土家族人独选白虎作为崇拜对象,这似乎缘于两点:一是白虎较少,在人们眼中更 为神异;二是在古代典籍中,白虎虽为百兽之王,却不像其他虎那样凶残,一般不伤人畜,因此被人们视为王道和仁义的象征,成了仁义救难 的神灵,人们希望通过供奉白虎神来得到它的庇佑。由此可见,白虎崇拜不仅仅是祖先崇拜,同时也是当地特殊环境条件下的客观产物。

老虎在民间是带有驱鬼镇宅含义的,我国民间多有以老虎为题材的门画。门户是住宅的仪表,供人们出入,又有重要的防卫作用,因此门画的 题材很有讲究,多含有驱鬼镇宅意义。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门上画虎的文献记载:“师氏,…居虎门之左,司王朝”,郑玄注曰:“虎门 ,路寝门也。王日视朝于路寝门,外画虎,以明勇猛于守,宜也。”大意是说帝王上朝理政办公,门外画一老虎守卫,是恰当的。虎的镇宅寓 意又见于《山海经》的解释:“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百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百鬼,害恶之鬼,执以苇 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后来,由于神荼、郁垒能执鬼,虎能食 鬼,所以虎遂成为门画上的常见题材。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记载:“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翼 以卫凶也”。又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悟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 在四川地区还出土有白虎画像石,墓门上的白虎张口扬尾直扑向前,和后代门画中之守门虎颇有共同处。

以老虎作为年画题材,装裱成“中堂画”,在我国民间汉族地区也较常见,有的图中只有老虎,有的以老虎陪伴着神话故事中的神仙构成人物 故事图。一般来说,在汉族地区,家宅的“中堂”之上所摆放的物件都是备受尊崇之物,常见有祖先牌位、菩萨造像、祖先画像等等,中堂画 的题材一般都是能纳福降瑞、保平安的人或物,所以中堂画中的老虎所受的尊崇地位极高,这与它的祥瑞寓意密不可分。

在少数民族地区也常见以虎为题材的年画。云南纳西族新年时常帖“雷霆白虎之神”年画以避邪迎祥,他们认为白虎是保护畜牧和狩猎之神。 图中刻印一吊睛白额虎,锐牙外露,胡须如刺,蹲坐在深山苍松下,尾巴上舒有力,威猛可怖。虎前一白蛇,蛇盘蜷一团,仰首望向老虎不敢 爬动。背景是奇石峭立,青松遮天,四野空无一人。上题“雷霆白虎之神”六楷字,字迹端正。这也是典型的白虎崇拜。

现代社会这些白虎形象的作用固然与其驱邪镇鬼的祥瑞寓意有着密切联系,但同时也可能与巴族及其后裔的祖先崇拜有一定关系,是川渝地区 巴人祭奠祖先廪君的一种方式的延续。因此,现代的白虎崇拜与早期巴人的崇虎习俗之间或许应有着久远的渊源。

徐燕,南京大学历史系。

源自:《武汉文博》2009年第1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捐款门”呼唤慈善公信力 试论四川藏族服饰文化的多元特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5 17:17, Processed in 2.496004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