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50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佘言 发表于: 2010-10-12 11:51: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其它1911到1921:回看百年──民族、民生、民权是如何结合的

 [复制链接]
一:回看百年:民族意识是如何上升到国家层面的
  看过《阿Q正传》中一段赵老太爷不许阿Q革命的描写,就会知道辛亥革命以后,尽管叫做民国,但是大清国的昔日子民们并没有找到民族国家的概念体验。相反,过去他们在大清国时,由皇家仪仗和官府科举产生的贵族文化中所得到的虚假的集体体验,被一扫而光。阿Q在小说中不断地说“从前阔”,就是表示过去起码还有个虚假的国家体验。
  表示国家的古汉字“国”是一个繁体字──“國”。
  这个“國”是一个会意字,表示中国人理解的国家,里面有三个组成部分:有武力;有土地;有人口。无疑,中国人这种对于国家的传统认识,与中国人自觉到的一个现代国家是有着很大距离的。
  我们看看在东亚率先找到现代国家形式的日本,日本的知识分子和一般民众,他们以“支那”来称呼中国,就知道他们对于古汉字“國”所表示的概念理解,是一个什么意思了。
  日本既是引进汉字的东方国家,也是在东亚率先建立现代体制的民族国家,所以在日本人他们称呼中国为“支那”的含义理解里面,就是对中国人使用和理解的“國”的最好注解。
  “支那”就是中国人在古代小说《三国演义》中理解的“天下”的意思。既然“國”只是包括武力、人口和土地,那么这个所谓的“國”,就是可以靠武力去征服的人口和土地的意思。这显然与一个民族的现代化所找到的政治载体──现代国家不是一个意思。
  所以,很多日本人在学习和引进了西方的政治体制以后,再来看他们过去的老师──中国的时候,就认为,那里只不过是一块有待征服的天下而已,那里并没有一个现代意义的国家。
  那么,什么是现代国家呢?现代国家的产生一般都是与一个民族产生的现代集体意识相关。也就是说,民族的发展产生了现代国家,现代国家是一个民族现代化的目的,反过来说,现代国家都是以民族的自觉(包括救亡的自觉和发展的自觉)为载体的。
  什么是民族?就是人种、文化、语言、文字、信仰等等形成的一个长期的集体体验和外界承认。由此可见,民族的构成当中,并没有武力、土地和人口的意思在里面。也就是说,在中华民族居住的中原以及三山五岭、大漠高原,接受了汉文化的满、回、维吾尔等各族民众和汉族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客观上,清朝260年的统治,实行了包括不修长城多修庙的多民族政策,强化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体验,但是清王朝迟迟不能找到一个让中华民族现代化的政治道路。因此,1840年中国成为半殖民地以后,中华民族长期找不到一条现代化的道路,不能以一个自觉的民族国家的力量进行自卫和自强。
  1911年辛亥革命,以推翻清王朝为标志,表明中华民族与现代国家的结合之路终于开启了。
  但是,开启了这条路与寻找到这条路之间,还有着一个艰苦的过程。
  现在,回看百年,我们终于可以自豪地说,中华民族与现代国家的结合之路我们终于走过来了。

二:回看百年: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最终走向了民众运动
  要为一个民族的惯性集体体验中,找到现代国家的概念认同,无疑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政治操练过程。如果情况不允许这个民族有从容的操练过程,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历一场革命、经历一场运动。
  辛亥革命的发生,不是一个民生问题解决的积累的总爆发,而是一个民生被压迫到极致的同时民族危亡发展的政治爆发。四川的保路运动,是民间资本最后的发展机会,如果路权被朝廷收走,被作为抵押成为列强手中的猎物,那么中国民生问题更加没有了解决的出头之日。
  实际上辛亥革命是不少主张建立现代国家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要避免的。
  辛亥革命之前,国外的康梁派,国内的立宪派都因为害怕革命,极力要求改良清政府,保住清政府,扑灭革命于无形。康有为说,革命血流成河,死人如麻,“不尽杀四万万人不止。”梁启超说,革命是要“以野蛮之力杀四万万人之半”。张謇说,革命派实属盗贼之流,六朝五代分裂惨祸,会要重见于今日。他们一致断定,爱国救亡,只可以走立宪改良的道路。
  即使是主张暴力革命的孙中山,一开始也没有把革命与民众政治操练结合起来。他的革命只是局限于少数会党的秘密聚义,一举夺取政权,然后再设想建设铁路、操办大工业、办实体,实行现代文明体制等等,来一举解决人民的生活问题。
  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次没有发动群众而在少数军人中间进行的政治起义,这种依靠少数军人进行的革命,只有群众的变革要求的支持,而没有群众的民生基础的支持,所以结果就只能是一个──受到列强支持的封建军阀统治。
  孙中山在接受了辛亥革命和打倒军阀的过程中的教训以后,才认识到不能够等到革命完成以后再来解决民生问题,而是要把民生问题提到与建立现代国家同时来进行的头等大事来抓。这样才能动员处于贫困和饥寒中的民众进行一场集体的政治操练以便找到国家的载体。
  现在,我们回看百年,我们发现正是这条道路的实施,才使得人民群众自觉进行了一场长期的革命实践和政治操练,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真正进行大工业大矿山的建设的时候,中国人民已经具有了几十年的政治集体经验。

三:回看百年:民主实践,是如何与现代国家结合在一起的
  中华民族虽然有着长期的文化、文字和语言的延续,但是在民族上层与底层之间,都是以乡绅和文言文来代表的巨大隔膜来存在着。佛教的普及,虽然带来了众生平等的思想,但是又强调处世无争的思想。
  文化的隔膜和与世无争,限制了中华民族的民主思想和竞争精神。
  辛亥革命前后,沿海都市工商业的发展,使得农村的乡绅聚集到城市,竞争的概念也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农村面临着政治微观结构重建的问题。但是,围绕着一下出现的民国,中国出现了上百个政党,都是围绕着城市中国的乡绅势力来进行的竞争。
  北京城的同乡会馆,在1905年废除科举沉寂了几年以后,又在民国立宪的政党竞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成为上百个政党的乡绅联系的厅堂和联络载体。
  热热闹闹的立宪和选举,以袁世凯的废宪称帝而结束,也把中国人的政党梦和民主梦击碎。
  1919年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普及了白话文,引进了马克思主义等新学说。培养了一代新的知识分子。
  因此,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权设想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的虚伪,认为俄国苏维埃的工农兵代表议政体制是一个学习的榜样。这里面就涉及到中国的乡村政治微观重建的问题。后来在中共建立的苏区中,就是实行的这样的工农代表议政制度。
  但是,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国家的准备,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权意识,还是在抗日战争的根据地时期。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的大城市迅速沦陷。中国的乡绅和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一个动荡时期以后,随着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又找到了一个新的民族政治载体──抗日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和建立三三制政权。
  抗日根据地的民主选举和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产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文化宣传和政治微观建设,这些宣传深入到中国的广大乡村,抗日当中城市因素移到了乡村,与广大传统的民众结合,从而最大范围地动员了群众,也把现代民主意识灌输到民众当中。
  也就是说,虽然在军事上国民党一直与共产党搞摩擦,但是由于中共坚持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在抗日根据地后方,一直与民主人士合作进行中国微观的政治民主建设,通过中国微观的政治民主建设,同时做到了把乡绅文化重新建设一起进行,把解决民生问题一起进行,从而引发了广大民众的参与热情。
  在民族意识由于抗日救亡运动空前普及的同时,中国的微观民主建设也在广大地区进行,这就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提前铺垫了民主政治基础。正是由于这样的民主微观政治建设,使得中国的城市与农村在半殖民地时期拉开的经济差距,在抗日战争中从政治上进行了弥补。知识分子和乡绅的回归以及与民众的结合使得中国的民主意识一下子深入了中国的各个阶层。
  回看百年,中国的民主意识和民权精神,就是这样与最终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结合到一起的。

四:回看百年:民族、民生、民权是如何结合的
  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回顾,我们看到了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众多普通中国人对于国家的理解,还是处在土地、人口和武力的三要素理解。而辛亥革命领导人──孙中山,他的革命实践的目的就是要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理解,注入民族、民生和民权的新的三要素。
  1911年之后十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标志着一部分中国人理解中,有了外来的关于现代国家是一个阶级专政含义的理解。后来,孙中山在修改了自己对于新的国家的民权主张的理解当中,已经转向共产党的理解。
  1924年孙中山发表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全面的、新的解释。民族主义强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压迫,民生主义强调扶助工人、农民。关于民权主义,那上面写着:“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
  从此以后,中国的两大政治势力──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政党,进行过两次统一战线的建立。一次是为了打到各个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各地军阀的北伐战争期间;另一次是在为了民族危亡的抗日战争期间。
  在两次统一战线建立期间,中国共产党帮助和赞成了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概念中注入民族、民生和民权的成分的努力,同时也为这一概念重建过程注入了阶级斗争以争取最广大群众的群众工作理念和动员方式。
  时间进入到21世纪,我们今天回看百年中华民族建立现代国家的历程,深深体验到,一个民族的复兴和民族在国家载体上的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既是一个目的也是一个过程。换言之,这个现代国家是古老民族的文化、经济、政治独立发展现代化并融入世界的一个连续过程。
  应当承认,在上述这一过程中,阶级专政的国家理念和新三民主义的国家理念,都是中华民族探索中的一个阶段和内容。我们发现,阶级斗争的理念曾经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三个部分结合的最好从而带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进行。我们还发现,阶级斗争的理念也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以后走过一段弯路。
  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新起到了把大陆内外和海内外的中华民族因素再次聚合的作用,这一作用起到效果,类似于历史上的新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结合的效果。
  因此,回顾百年,在新三民主义与发展了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结合当中的效果,又一次在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的过程中重现的情况,我们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
  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和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年份即将到来的时候,我们应当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的东西实在是很多很多。
  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恐怕就是这个意思。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佘言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佘言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佘言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美女画家杨剑涛 五招可预防痛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5 07:57,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