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00|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乡村·农业重庆传统文化

 [复制链接]
綦江农民版画
  綦江农民版画是改革开放后兴起的,綦江的古老文化传统为它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綦江地处渝黔交界处,居住着17个民族,各民族的石刻、木雕、泥塑、剪纸、蜡染、糕模等古老的民间艺术和广为流传的民歌民谣、民风民俗赋予了农民作者生动丰富的表现内涵,他们把这些民间艺术注入了版画之中。綦江农民所具有的独特的豪放豁达、富于幻想的个性,赋予版画以生动、活泼、亮堂、稚拙、幽默等特点,体现了独特的审美观与价值观。1983年初,在三江镇文化站举办了第一期农民版画培训班,随后农民版画培训班相继产生,版画创作遍及全县乡村。创作出了反映农村变化的《收割》、《送公粮》、《布谷鸟叫了》,表现农家生活和民俗风情的《薅秧歌》、《木叶情》、《六芦笙舞》及民间传说《鬼的故事》等优秀版画作品。1984年元旦,綦江农民版画首次在北京展出,受到北京观众和首都美术界的热烈欢迎。《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版画世界》等报刊纷纷选刊版画作品,美术界著名人士蔡若虹、王朝闻、华君武、王琦等发表评论文章,盛赞綦江农民版画的杰出成就。1985年起,綦江农民版画先后赴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英国等10多个国家展出,有10多个国家的艺术社团和友好人士到綦江参观考察农民版画的创作。日中艺术研究会和《版画世界》杂志社为表彰"綦江农民版画在发展国际社会农民艺术方面做出的表率作用",授予綦江农民版画"金杯奖"。1988年2月,国家文化部命名綦江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1994年,以农民版画为主要产品的綦江工艺美术制品厂成立,农民版画作品开始销往各地。

川剧下川东河道
  川剧包括高腔、昆腔、胡琴腔、弹腔和灯调5种声腔。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了上坝、资阳河、川北河和下川东等流派,被称为"四条河道",重庆是"下川东河道"的中心。重庆最早的川剧班社为清代道光年间的燕春班,光绪年间活跃的有龙庆班和桂华班。重庆第一个川剧营业性演出场所为清代宣统年间在市区菜园坝举办赛宝会时开设的荟芳茶园。辛亥革命后,活跃于重庆城乡的川剧班社有三泰班、富成班、庆华班和新民社等。抗日战争期间重庆成为陪都,全国各类艺术云集山城,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以刘怀叙为代表的剧作者创作的新编时装川剧和以傅三干、九根毛、曹俊臣、彭天喜、魏香庭等为代表的强大演员阵容,排演了宣传抗日、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目。在剧本、表演、音乐和舞美等方面进行了革新,培养了三三剧社一批川剧专业人才。1949年后,成立了中华全国戏曲曲艺改进会重庆分会、重庆市戏曲工作委员会,有组织、有计划地挖掘、整理了1300多个川剧传统剧目资料,出版了一批传统川剧剧本,创作、改编了一批古代和现代题材剧目并移植了兄弟剧种的优秀剧目。至60年代初,形成了以市川剧院为骨干,县县都有专业川剧团的繁荣局面,拥有了重庆剧场、胜利剧场、实验剧场、长江剧场等一批演出场所和众多的观众,形成了以张德成、周慕莲、周裕祥、刘成基、吴晓雷、薛艳秋、姜尚峰、陈淡然、筱凤、李文杰、邹西池、许倩云、苹萍、李文韵、陈佳贤及青年演员赵又愚、胡明克、张巧凤、刘世玉、刘卯钊等为代表的演员阵容,以及以赵循伯、李明璋、席明真、倪国桢、王燮、黄一良、李子良、李世仁为代表的剧本、音乐创作及演奏人员。举办了川剧演员训练班、进修班,开展了艺术教学和科研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川剧艺术得到发展,在"振兴川剧"中涌现了以全国梅花奖得主沈铁梅、马文锦为代表的一大批中青年优秀演员和一批剧本、音乐、舞美创作人员。在文艺体制改革中,全市集中力量,保留了重庆市川剧院,并对川剧管理体制和艺术本体进行了改革,还在部分中小学开展了川剧普及教育工作。

铜梁龙灯
  是一种以"龙"为主要道具的龙舞和彩灯舞,兴起于铜梁县。从龙、灯彩扎制作到舞容演练,集民间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铜梁龙灯历史悠久,起于隋唐,盛于明清。民国12年(1923),铜梁民间艺人刘连山等,取各种龙灯长处,创作了蠕龙,其形体完整,比火龙、飞龙长大,玩舞时有如蛇行或蚯蚓蠕动的形态,慢时轻盈秀雅,快则跳跃飞腾,气势磅礴壮观。1984年元旦,铜梁以长达54米的大蠕龙参加重庆市龙灯表演,声誉鹊起;同年,民间艺术家蒋玉林等彩扎9条大蠕龙,赴京参加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前舞起接受检阅,声名大振。此后,在国家级大赛中五夺魁首,屡获金奖。其品类多,分龙灯和彩灯两大类。龙灯类有蠕龙、正龙、火龙以及彩龙、板凳龙、稻草龙等,彩灯类有鲤鱼跳龙门、泥鳅吃汤圆、亮狮、开山虎、十八学士以及犀牛望月、猪啃南瓜、三条NB153、蚌壳精等,加上各种装饰类工艺品,有上百个品种。铜梁龙灯舞蹈套路丰富,因其道具不同而舞蹈各别,情趣各异。主要特色是以大道具、大动作、大场面体现大气势,再配以欢快的民间吹打乐,激烈的民间烟火,烘托出热烈的喜庆气氛。其适应性强,既可在街头、广场、农家院坝表演,又可上文艺舞台演出,保留了传统的民间风味。其盛事是春节龙灯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在县城举办各类龙灯大会演。由黄廷炎等编导,王兴富编曲,铜梁县龙舞队表演的龙舞,在1992年第二届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暨全国优秀秧歌、民间舞蹈大赛中获优胜奖(大赛最高奖),同年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第二届全国"群星奖"铜奖。1994年代表中国参加在广州增城举办的国际龙狮大赛,一举夺冠。

接龙民间吹打乐
  接龙是巴南区(原巴县)的一个山区乡镇,此地自古盛行传统的民间吹打乐。大凡红白喜事、乔迁、开业、祝寿等礼仪,皆用此热闹形式烘托气氛。目前仍然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经普查,该地区有乐班500多个,吹打乐手3000多人。1991年该地区被重庆市文化局命名为"民间吹打乐乡",并授予16人市级"民间吹打乐手"称号。

乌江船工号子
  乌江江险浪高,上水时,通常是10余条船成群出发,每遇大滩,需集中各船人力共同拉纤,船工们巨大的号子声扎实铿锵,高亢激昂,能压过咆哮的江水声,远传数十里外。其中以"夺夺号"最为典型,它没有弱拍,没有领唱,也没有歌词,分三组五声部以衬腔呼应。整个号子均以和声式进行,宫调原位和弦、转位和弦交替出现,透视出声部,明亮而强烈。进入高潮时,节奏加快一倍,气氛更加热烈。船过滩一瞬间用长音结束,滩头顿时一片欢腾。进入峡谷,浪平水静,纤夫们又拉着各自的船在险道上慢慢爬行,艄公在船上领唱着极慢的叙事号子(如"闹峡号"),其声悠扬婉转,轻松柔和,句尾岸上纤夫有一长音衬腔烘托,句间休止较长,可迎来清楚的山谷回音。船行下水过险滩时,船工们喊三拍子的"横驶号子",第一拍用领唱,二、三拍用节奏旋律围绕徵调主音在上下四度内跳进,号子流畅自如,张弛分明。进入平水,多是船工们轮换休息或开怀畅饮,这时也唱一些带有情节的"数板号子",以调节生活。

秀山花灯
  秀山县素称"花灯歌舞之乡"。花灯戏源于汉族"灯儿戏",后来融入了秀山土家族、苗族的歌舞表演技巧,发展为一种格调新颖,歌舞动人,为汉、土、苗各族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花灯戏演员班较小,如花灯唱词所云:"灯哥花妹跳花灯,金花银花掌灯人,两个拉丝弦,四个打锣钹,还有一个掌调师,幺哥幺妹来帮腔,将将就就,一行十三人。"花灯舞蹈分"单花灯"、"双花灯"和"花灯戏"三种。单花灯由一旦一丑两个角色表演。旦角叫"幺妹子"或"花妹子",多男扮女装,扎假辫,系花裙,着短围衣,右手执绸边花折扇,左手执彩巾。丑角叫"花子"或"赖花子",反穿皮袄,扎腰带,头戴瓜皮帽或扎头巾,右手执大蒲扇。双花灯有两旦两丑或两旦四丑。花灯戏则近似湖南花鼓戏,表现故事情节较完整。花灯舞蹈语汇有200多个,如"雪花盖顶"、"犀牛望月"、"蛤蟆戏水"、"白鹤亮翅"、"扫地莲花"、"蜻蜓点水"等。舞蹈在一张方桌的微型舞台上进行。花子先上台,借故道白请花妹上台,开始旋转唱跳,动作细腻准确,表演别致滑稽。花灯唱词短小精悍,反映日常生活、爱情婚姻、生产知识、历史故事、地方掌故等内容。花灯音乐曲牌400多个,曲式一般为2~4个乐句的单句段。歌词以五、七字居多。衬词轻快活泼,分正调、杂调。杂调生活气息较浓,调式、唱腔都很优美,乃花灯戏精华。经过加工的一些杂调,如《采茶调》、《一把菜籽》、《黄杨扁担》等,流行全国,蜚声海内外。

土家族摆手舞
  是酉阳县土家族在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的一种群众性舞蹈。多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期间进行,也有在暮春三月夜间进行的。届时,男女老少身披"西兰卡普"(土花被面),手举龙凤大旗,肩扛鸟枪、梭镖、齐眉棍,浩浩荡荡,聚集于摆手堂或摆手坝。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场中敲响震天锣鼓,吹起牛角、土号,点放三腰铳,群众于是载歌载舞。摆手舞的形式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两种。大摆手主要用于祭祀,三年或五年举行一次,人数多至成千上万,气氛隆重。小摆手用于一般喜庆活动,人数为数十人、数百人不等,气氛热烈活泼。摆手舞的动作分为"单摆"、"双摆"和"回旋摆",表现各种祭祀礼节仪式、劳动与战斗动作,如双手合十、屈膝垫腿、观音坐莲台、举刀舞棍、围猎撒网、跋山涉水等,举止简洁,气势粗犷,原始气息十分浓郁。

八版锣鼓
  是一种民乐演奏形式,流传于重庆涪陵市龙潭地区,已有数百年历史。其技艺世代相传,其中以舒家班和刘家班等演奏最为出色。60年代中期,四川音乐学院为舒家班演奏的八片锣鼓录音,并请鼓师舒培成去学院传艺。八版锣鼓的乐器古朴、小巧,一般有5种:鼓(俗名脚盆鼓,上大下小,只一面蒙牛皮)、马锣(又叫马当子)、大锣(相当于戏曲用中音锣)、金鼓(实为铜质)。一般为5人演奏:鼓居中,右边马锣、包包锣,左边钹、碗锣。少数曲牌由马锣发点,其余由鼓点指挥。演奏的曲牌相传有400多支,但大多失传,60年代的舒家班能打140多支。常用曲牌有一龙摆尾,二凤点头,三狮摇铃,四象翻身,五虎擒羊,六豹金钱,七牛擦痒,八马过河,九猴狮洞,十猪八戒;多鸡放草,双燕含泥,丹凤朝阳,四马投唐,五郎收兵,六位高升,七贤过关,八仙过海,九龙翻身,十龙过江等。八牌锣鼓的主要特色是曲牌多,表现力丰富,能在香会、庙会和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使用。其点子密集,旋律紧凑、明朗,声情并茂,引人入胜。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非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非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非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非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非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非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不应几回闻 新书:《散打笑星──抽底火》简介
2# 四姑娘山
 leikang 发表于: 2004-10-5 21:57:5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看了,谢谢楼主的好文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老磨 发表于: 2004-10-6 17:00:14|只看该作者
秀山花灯(雕塑)  fUeqmSFd.jpg  保存到相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5 16:34, Processed in 0.2340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