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199|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耿老壳 发表于: 2005-11-14 21:34:0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开端鱼凫,解读三星堆的密码(巴人大猜想)

 [复制链接]
  如果三星堆是鱼凫王朝的杰作,那鱼凫又是谁?一些学者说:鱼凫是峡江地区远古巴人的一支!4 \8 _3 |4 \; T5 ^ http://www.phoer.net
# o. u* H) b- ~+ @0 m) b" ~ http://www.phoer.net
被忽略的鱼纹
http://www.phoer.net 7 z$ |$ G) `* c9 h& Z/ R# T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熊笃提醒我们,西汉杨雄的《蜀王本纪》里有关于古蜀史的重要一节:“蜀王之先,名蚕丛、柏濩、鱼凫、蒲泽(杜宇)、开明。”此外,再也找不到有关鱼凫(音复)的资料。/ g  w& n+ r0 c, i* k1 p http://www.phoer.net
  关于鱼凫,更多的线索在三峡考古中。
http://www.phoer.net   E2 j$ J0 b4 J' L, T& a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新近揭幕的三峡博物馆,这是个启发思维的地方。
http://www.phoer.net 8 t4 d0 l, {/ Y  二楼西侧的《远古巴渝》展厅,有一块“巴人图腾展示”,展板的右下方,贴着一张略微模糊的青铜器局部照片,那是两个类似鱼样的纹饰刻画。
http://www.phoer.net 3 ?' ?* y' q: p$ E( }  “一般人只留意到虎纹,最多再看看蛇纹,绝少有人留意到鱼纹,”重庆市考古队工作人员方刚对我们说。“其实,在三峡考古发掘中出土有不少鱼纹器,它们没有虎纹出名,所以很少引人注意。它其实也是巴文化的象征符号。”& {7 L! w' X8 t5 C http://www.phoer.net
  在巴人图语中,虎、蛇、鱼都是常见的图语。这些神秘的鱼纹,出土在巴人聚集的峡江,意味着什么?
http://www.phoer.net 9 Y* [+ a' h4 [1 ]3 v. s' t6 L5 A0 Q  “鱼纹图语的大量出现,说明巴人在峡江流域曾有这样一支部落,他们以渔猎为生,同时把鱼当作部族的图腾加以崇拜。”这是巴蜀史专家管维良的结论。. ~0 Z# r. Z$ R! q: D$ z http://www.phoer.net
  这个结论有足够的考古学支撑吗?* B/ l3 u( e9 l http://www.phoer.net
% @4 \7 m( L- r9 q' V http://www.phoer.net
大溪文化的发现
http://www.phoer.net 8 U- v1 ?! @$ r& ]" A; k  巫山大溪文化遗址
http://www.phoer.net 0 f. u! R" z, i4 c" ?! ~! a) A' V  年,美国自然博物馆主任纳尔逊率领一支探险队来到瞿塘峡东口(巫山县大溪)。他在这里一无所获,感到心灰意冷。一天,他让队员在江边一片台地上休息。突然,不远处传来女队员的尖叫,他赶过去,发现是一只捣乱的蜘蛛。就在他踩死蜘蛛准备转身离去的一瞬,他看见了脚边一块与众不同的长方形“石头”,一头厚,另一头略薄,边缘带有人工砍砸的痕迹!他意识到,机会来了。
http://www.phoer.net , ]4 C' R/ h0 k9 k4 a; k  果然,他们在这里发现了更多类似的石器。纳尔逊宣布安营扎寨。
http://www.phoer.net " Z4 |0 a& {8 t& A1 M; r. ]! |3 G  但他没有料到,半夜过后,大部分队员开始腹泻、呕吐,身上出现不明红斑。有人怀疑是蜘蛛作祟,纳尔逊决定暂时撤离三峡。4 c7 ]; @  B9 s( s# V  N( e; M7 s http://www.phoer.net
  这次发掘出土了一些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和陶器,他将这些器物与中原同期文化遗存对比,提出了“大溪文化”的概念。但纳尔逊不久就回国了,大溪再也无人问津,直到1959,迎来了新中国第一批考古工作者。
http://www.phoer.net " N* c4 }  v7 d- t/ u  年到1975年的两次发掘中,一共出土了207座有着奇特屈肢葬俗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大溪文化”由此名扬世界。正是这个“大溪文化”,让我们窥视了“鱼凫”的秘密。; N6 l8 [, V! l, |8 i: d3 ` http://www.phoer.net
/ r9 W; ]# R! `* k4 D4 V http://www.phoer.net
鱼人的秘密
http://www.phoer.net : f  |" A( j9 k6 U' ]  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受重庆市文物局委托,抢在三峡水库二期水位到来前全面揭露巫山大溪遗址,惊人的发现浮出水面。9 v+ t, B! b1 ?" g, ^3 X http://www.phoer.net
  现任副队长的白九江曾参与这次发掘,他向我们讲述了更多细节。
http://www.phoer.net & ^2 o2 _0 Y& Z9 d, b) t6 g  遗址中发现的鱼骨
http://www.phoer.net " {; c% o' J+ w2 j8 @  大溪遗址所在的五千多平方米台地,东、北、南三面被长江和大溪河包围,西面屹立着海拔一千多米的乌云顶,位置异常偏僻。考古队员吃住在农家,时间一长,有的队员身上长出了红斑。后来将驻地搬到大溪河对面的乡场上,每天往返要步行山道两个多小时,吃尽了苦头。但辛苦终于有了最好的回报,他们不仅发现了重庆辖区最早,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而且还发现了罕见的、数量惊人的“鱼骨葬”。: [6 e# L9 l- q: G http://www.phoer.net
  “刚挖到鱼骨葬坑,大家并不太激动。但当那个深达一米多的葬坑暴露出来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坑里的鱼鳃骨成堆放置,有鲟鱼、草鱼、鲤鱼、青鱼、鲢鱼、鲫鱼、团头鲂、铜鱼、鲍鱼、白暨豚、鳙鱼等,几乎涵盖了长江所有主要鱼种。我们突然意识到,这也许是大溪文化鲜为人知的一面。”
http://www.phoer.net 0 j0 v" k& A  Z- v5 W5 b# @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这次发掘中,有17座墓是用鱼随葬的,其中一座墓葬的随葬整鱼多达4条。有些死者口咬两条大鱼尾,鱼身分两边放在身上。与这种奇特葬俗相应,还伴随有大量长锥形骨镞、石镞、牙制鱼钩和砾石网坠等渔猎工具出土。“这证明三峡先民在新石器时代的主要食物就是鱼。与先前的摘野生果实为生比,峡江人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得到拓展”,白九江说。% c( m- O/ c; A/ ?, o. s http://www.phoer.net
  种种迹象表明,在远古峡江的大溪文化圈里,活跃着一支崇拜鱼的族群。但后来,这个族群竟神秘地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
http://www.phoer.net % j( o1 @4 K9 n( T. i! W  B  专家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峡江传说中的“鱼复”国。9 r0 H# t! ]6 x( q: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G% L7 ~  M* o2 z$ q- V三个密码的神秘转换  [! M& Q5 B; l; I0 U http://www.phoer.net
  四川大学教授张勋燎注意到,上古典籍《逸周书》里曾谈到,周王朝“西边的鱼复献鼓钟、钟牛”,鼓钟应当是巴人的乐器錞于;唐代杜佑的《通典》也记载,春秋时的夔州(今奉节县)为鱼复国,后来被楚国吞并。这些都是峡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鱼复”的国家或族群的线索。
http://www.phoer.net 8 @% U8 v1 O( {# O: |  据张的研究,距今6000~5000年之间,鱼人兴起于湖北随县,后来融入巴人,统称为鱼复人,巫山大溪人正是鱼复巴人。证据是,远古巴人源于壮侗语系的民族,如今壮侗语族中,鱼读音为ba,远古巴人也极有可能使用同样的发音。说鱼复是鱼、巴两族结合的标志,理由有几点:一、“复”字在先秦时代读ba,与巴人之“巴”是同一读音;二、在巴人的语言系统中,“鱼”也读ba;三、复(ba)在巴人语言中有图腾物、族称的意思。说鱼纹是巴人和鱼人的图腾都不矛盾。而古蜀国第三朝的凫“王朝,正是鱼复巴人牵入川西平原的一支。
http://www.phoer.net ! M) d2 r/ p0 N) j  而”鱼复“变为”鱼凫“,除了”复“与”凫“同音外,还有可能与峡江流域渔人钟爱的水鸟──”鱼老鸹“(鸬鹚,又称鱼鹰)有关。张认为,鱼复人崇拜鱼,连带崇拜捕鱼助手鸬鹚也是可能的。而鸬鹚与凫都是水鸟,在上古语言中区分并不严格。* P$ I' m. F# F1 a, l) w http://www.phoer.net
  很多线索也许被我们无意间忽略了。, U4 R0 w7 C2 g http://www.phoer.net
  已故四川民族学会顾问、川大教授任乃强也曾就读音考证过”鱼复“与”鱼凫“的嬗变关系。他说:”凫的先秦读音,无轻唇音,读ba。而且蜀人的早期并未使用中原汉字,也许是后人规范汉字,把鱼复改作了鱼凫。“因此,”鱼凫“很可能就是”鱼巴“。6 ]9 w% g; w6 k8 e http://www.phoer.net
  这就是鱼巴、鱼复、鱼凫三个文化密码转换的秘密。: T5 I; S3 C1 y: h8 R( t http://www.phoer.net
  考古学上的证据显示,在峡江地区,如白庙文化遗址出土有鸟首形的陶器,大昌坝出土有商代晚期的鸟首形青铜尊,鸟首形状酷似鱼鹰,也说明峡江流域很早就驯养鸬鹚。
http://www.phoer.net * R: m5 s4 q# E  H: i6 X" s  杜甫赴川途经夔州(今奉节)时,曾写下两首解闷的诗,诗中说:”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乌鬼就是鱼鹰。即使到了唐代,三峡一带仍保持着养鱼鹰捕鱼的习俗。% A) m% t" N# k* J% \/ d8 K  H http://www.phoer.net
  我们的发现之旅在这里进入了一个充满悬念的路段。1 Y0 Z3 P: X4 {6 \7 a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 Q0 E  w6 w% Y% n# t3 K0 K鱼复巴人西迁猜想5 i2 C: C! ]1 `2 C) S2 l http://www.phoer.net
  成都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鹏章,把成都十二桥、三星堆出土的鸟首形器物,与宜昌白庙出土的鸟首器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宜昌白庙鸟首形器比成都十二桥晚。三星堆出土较为原始的是鸟头柄勺,但从鸟首与勺结合,偏向实用看,可能仍晚于白庙。结论是,三星堆文化晚于鱼复文化,但是同出一脉。”
http://www.phoer.net 6 }; Z: B5 v2 U  张勋燎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峡江的鱼复巴人,因为不可知的原因,乘着独木舟,带着深入骨髓的鱼崇拜,一路高歌着逆江而上,寻找新的生存空间。途中,不断有人下船上岸,建立了一个个小小的居民点,直到最后到达了成都平原。在肥沃的平原上,他们不需再为无法采摘足够的野果而发愁,不必在风浪里为生计而拼尽最后的力气,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在这里定居。沿江的定居点,也成为鱼复巴人在成都平原和峡江老家之间的补给站,虽然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到峡江,但两地文明确实就此展开交融。鱼复巴人逐渐融入了川西平原的生活之中。”' ?, @0 ?: N9 ]7 }7 k4 t http://www.phoer.net
  然而,究竟是什么“不可知的原因”,导致了鱼复巴人的西迁呢?
http://www.phoer.net % y% A2 ]$ Y* J3 z; O  源自:都市热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耿老壳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耿老壳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耿老壳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耿老壳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耿老壳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耿老壳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心中的佛教 终于知道的鸡母肥,鸡公瘦的原因了
2# 四姑娘山
 魏明生 发表于: 2005-11-15 21:46:5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从峡江进入四川盆地较大的鱼复族可能有两支,一支沿嘉陵江进入今阆中,另一支继续西进,在岷江与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建立了重要基地,成为驱向成都平原的出发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4 21:40,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