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时敏在京城时,经常召集同乡小聚,比如有大司马周煌、御史刘天成、检讨张翯、郎中李漱芳、员外郎王汝壁、户部主事唐乐宇、刑部主事孟邵、翰林院编修李调元等一批四川籍在京官员,聚会以诗酒唱和。邓时敏有《野望》诗一首,云:“独立高原望,苍茫古树秋。白云荒大漠,紫气满中洲。水落鱼龙冷,山空鹳鹊游。何人吹玉笛?清韵出江楼。”此诗表现了他年老寓京的悲凉心境。 邓时敏去世后,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邓时敏的功德而赐造神道碑于广安,碑高约5米,碑石上书“诰授通奉大夫大理寺正卿邓公神道”。额上雕龙极富动感,龙头戏珠,珠中阴刻一“圣”字;碑两侧各立一望柱,其上满布云龙,造型甚美,柱顶分别雕刻蹲立石狮。神道碑被人为毁于六十年代。2003年,在邓小平故里重建。 邓时敏告老还乡后,承岳父李源长编修的雍正《广安州志》,续修乾隆《广安州志》。翁婿接续编修地方志成为广安绝唱,广安历史自此有更加完整和准确的文献记载。200多年后,广安人民仍感念邓时敏的历史贡献,称其为清代广安方志传承人。 李源长,曾任江南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县尹,后因有政声升知州。据考证,广安境内现存最早旧志为邓时敏岳父李源长总纂的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广安州志》(共4册8卷),有较高史料价值,现仅国家图书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收藏1部,其中有难得一见的蓝印本,已成为国家图书馆文物,非常珍贵。 清乾隆三十年(1765),陆良瑜(江苏吴县人,监生)任广安州知州后,披阅雍正《广安州志》,因原志残缺不全,旧志刻版已毁,不得其全,乃欲修葺。适逢大理寺正卿邓时敏奉养在家,遂延请其总其事,续修《广安州志》。乾隆三十四年撰成,遂付梓行。该志共4册,分13卷,设置图考、星野、舆地、建置、食货、学校、礼制、兵制、秩官、选举、人物、祥异、艺文等,记载有关广安政治、地理、天文、人物、民俗等各方面史料,增加了大量历史信息,对资政、存史、教化有巨大作用,对研究邓小平家族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特别是在续修的《广安州志》中有大量食货内容,对于研究广安菜系有重要学术价值,也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广安是川菜的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经常用家乡的川菜招待国外元首和政要,说明川菜在广安有很深历史文化根基。邓时敏组织撰写食货志,可能与美食家弟子袁牧和“川菜之父”李调元有关,至少是受到了一些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李调元(1734年-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县(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调元镇),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他出生地为绵阳市安州区宝林镇大沙村,宝林镇是五十年代撤罗江县划到安县的,按出生地应为安州区人,现宝林镇已与塔水镇、清泉镇合并建新的塔水镇,政府驻塔水镇,大沙村与乌龙村合并建童山村。其实,过去德阳与绵阳是一家,1983年8月18日,国务院函安字(1983)156号文批复:“同意设立德阳市”。 李调元代表作有《方言藻》、《万善堂诗》、《童山全集》、《童山诗集》等。李调元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便在父亲(李化楠,乾隆七年即1742年进士)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被誉为"神童"。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办事刚正,人称"铁员外",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臣和珅,遭诬陷,削职为民,遣戍伊犁。李调元深感仕途坎坷,吉凶莫测,于是绝意仕进,1785年以母老赎归,居住其父亲李化楠修建的醒园(今罗江县文星镇),著述终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