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苹果,欢迎助农支农,收获阳光自然果的您!

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08|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24-1-9 12:32:4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历史文献广安邓时敏与德阳李调元的川菜情

 [复制链接]
广安邓时敏与德阳李调元的川菜情
李后强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是两位中国名人的川菜之情,更是四川广安与德阳的发展之交。民以食为天,川菜也是国之大事。推动川菜发展,要有历史观、群众观和文化观。广安邓时敏,1736年进士,清代大理寺正卿。
德阳李调元,1763年进士,清代著名学者。他们年龄相差24岁,但共同特点是,喜爱川菜,研究川菜,传播川菜。
邓时敏(1710—1775),字逊斋,号梦岩,今广安区协兴镇人。其父邓琳,以岁贡生身份担德阳中江县训导。生有六个儿女,邓时敏排行最小。清雍正十年(1732),邓时敏四川乡试第35名举人。乾隆元年(1736),恩科二甲89名进士,入翰林院授以编修。乾隆七年(1742),迁为侍讲学士。乾隆八年(1743),任江南宣谕化道使。后转侍讲学士,通政司副使。乾隆十年(1745),升为大理寺正卿。因父丧,邓时敏回家服丧,期满又奏请在家赡养母亲,皇上允许。乾隆二十六年(1761),其母病逝。因父母丧,在家侍母及守丧达20年之久,乾隆二十九年(1764)邓时敏返京入朝,官复原职。诸新贵少年望邓时敏若过时古物,争避面揶揄。邓时敏生性纯朴平和,不喜和趋炎附势的人亲近,退朝后闭门读书,有人派使者登门,他避而不见,引来不少非议。元、明以来,一切重大案件改由三法司终审决定,担任大理寺职位的人,被看作有职无权,然每年秋季会审,邓时敏都要费尽心思为冤案平反,还向皇上奏报,请求定夺,招致同事不满。自感在朝势单力薄,邓时敏以年迈辞官归家。在居家广安时,曾修《广安州志》。
邓时敏在担任顺天乡试考官期间,所拔多为知名人士,阿桂、袁枚皆出邓时敏之门。阿桂出将入相,袁枚虽官止于知县,但文章风采斐然,为清代一大文豪。
弟子阿桂(1717年-1797年),清朝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内阁学士、工部侍郎、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处首席军机大臣等职。阿桂满洲正蓝旗人,是大学士阿克敦之子,文官家庭出身,最后却成长为武将。历经定伊犁、讨缅甸、平定大小金川等战役,战功赫赫,封诚谋英勇公,成为清朝名将。在军机处,任领班军机大臣时,耻与和珅同列。嘉庆二年(1797)八月病逝。卒赠太保,谥文成。阿桂编有《军需则例》15卷。
弟子袁枚(1716-1797),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他对邓时敏极为敬重。
袁枚曾说:“先生以万里孤臣,旁无凭藉,而能委蛇卿班,适来适去,卒全部名节以归。重其身,端其范,以仪型百辟,无形之砥柱,可以抗中流,挽风气矣。”袁牧不但是文学家还是美食家,有家厨王小余,著有《随园食单》,经常请邓时敏到家吃美食,讨论川菜。
袁枚带着王小余去各地遍访美食,然后让他学习、复制,创新,而自己更多的是体味和记述,亲自下厨的时候并不多,可能并不是特别精通厨艺。或者说,袁枚品评美食有一套,但真正下厨就不成了,有点“舌高手低”。
袁枚为乾隆才子、诗坛盟主,一生著述颇丰。作为一位美食家,他的《随园食单》,被称为古代中国烹饪名著(共一卷)。《随园食单》是袁牧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国饮食名著。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为这件事,中央纪委一年问责200多名“一把手” “南方小土豆”继续推高旅游股!大连圣亚走出5连板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4-1-9 12:33:1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邓时敏在京城时,经常召集同乡小聚,比如有大司马周煌、御史刘天成、检讨张翯、郎中李漱芳、员外郎王汝壁、户部主事唐乐宇、刑部主事孟邵、翰林院编修李调元等一批四川籍在京官员,聚会以诗酒唱和。邓时敏有《野望》诗一首,云:“独立高原望,苍茫古树秋。白云荒大漠,紫气满中洲。水落鱼龙冷,山空鹳鹊游。何人吹玉笛?清韵出江楼。”此诗表现了他年老寓京的悲凉心境。
邓时敏去世后,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邓时敏的功德而赐造神道碑于广安,碑高约5米,碑石上书“诰授通奉大夫大理寺正卿邓公神道”。额上雕龙极富动感,龙头戏珠,珠中阴刻一“圣”字;碑两侧各立一望柱,其上满布云龙,造型甚美,柱顶分别雕刻蹲立石狮。神道碑被人为毁于六十年代。2003年,在邓小平故里重建。
邓时敏告老还乡后,承岳父李源长编修的雍正《广安州志》,续修乾隆《广安州志》。翁婿接续编修地方志成为广安绝唱,广安历史自此有更加完整和准确的文献记载。200多年后,广安人民仍感念邓时敏的历史贡献,称其为清代广安方志传承人。
李源长,曾任江南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区)县尹,后因有政声升知州。据考证,广安境内现存最早旧志为邓时敏岳父李源长总纂的清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广安州志》(共4册8卷),有较高史料价值,现仅国家图书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各收藏1部,其中有难得一见的蓝印本,已成为国家图书馆文物,非常珍贵。
清乾隆三十年(1765),陆良瑜(江苏吴县人,监生)任广安州知州后,披阅雍正《广安州志》,因原志残缺不全,旧志刻版已毁,不得其全,乃欲修葺。适逢大理寺正卿邓时敏奉养在家,遂延请其总其事,续修《广安州志》。乾隆三十四年撰成,遂付梓行。该志共4册,分13卷,设置图考、星野、舆地、建置、食货、学校、礼制、兵制、秩官、选举、人物、祥异、艺文等,记载有关广安政治、地理、天文、人物、民俗等各方面史料,增加了大量历史信息,对资政、存史、教化有巨大作用,对研究邓小平家族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特别是在续修的《广安州志》中有大量食货内容,对于研究广安菜系有重要学术价值,也在一定意义上证明了广安是川菜的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经常用家乡的川菜招待国外元首和政要,说明川菜在广安有很深历史文化根基。邓时敏组织撰写食货志,可能与美食家弟子袁牧和“川菜之父”李调元有关,至少是受到了一些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李调元(1734年-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县(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调元镇),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他出生地为绵阳市安州区宝林镇大沙村,宝林镇是五十年代撤罗江县划到安县的,按出生地应为安州区人,现宝林镇已与塔水镇、清泉镇合并建新的塔水镇,政府驻塔水镇,大沙村与乌龙村合并建童山村。其实,过去德阳与绵阳是一家,1983年8月18日,国务院函安字(1983)156号文批复:“同意设立德阳市”。
李调元代表作有《方言藻》、《万善堂诗》、《童山全集》、《童山诗集》等。李调元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便在父亲(李化楠,乾隆七年即1742年进士)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被誉为"神童"。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办事刚正,人称"铁员外",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臣和珅,遭诬陷,削职为民,遣戍伊犁。李调元深感仕途坎坷,吉凶莫测,于是绝意仕进,1785年以母老赎归,居住其父亲李化楠修建的醒园(今罗江县文星镇),著述终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24-1-9 12:33:48|只看该作者
李调元不仅是大学问家,也是美食家。他的父亲李化楠是四川德阳罗江人,做过浙江余姚和秀水的县令,在江南当官多年,见识渊博,创意丰富,以浙菜、粤菜为主,与川菜融为一体,最早开创了“江南菜川做”“川菜江南做”的风气。李调元整理父亲遗留的手稿,融入他对川菜、江南菜等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写成了《醒园录》,可称为历史上最早的江南菜和川菜融合的书面记载。《醒园录》分为上下两卷,主要由李化楠记录,其子李调元增补并最终印制传世。现存的《醒园录》成书中记载了120多道菜式,上卷主要记录荤菜的制作和保存方法,下卷主要记录糕点、蔬菜、酱菜、饮品、乳制品和蛋制品的制作方法。书中记载的菜肴做法非常详细,即使是普通家庭主妇照着做,也能复制出美味佳肴。由于李调元的系统梳理,川菜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成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因此,李调元也被后人尊称为“川菜之父”。与一般的文人食谱不同,《醒园录》记载菜式做法非常详尽,已经超越了文人常见的体味、感觉式的美食记述。由此,学界断定,李化楠和李调元除了是美食评论家,更是优秀的美食创意者、实践者,其厨艺水平超越了邓时敏弟子清代美食大家袁枚。
根据民间传说和学界研究,德阳神童李调元在家乡读书期间(1763年前),在父亲李化楠陪同下曾多次到广安拜访在家侍母守孝(1745-1764年)的京官邓时敏,虚心请教这位1736年的“老进士”,一起畅游嘉陵江。李调元成为进士(1736年)入京做官期间(1763──1765年),经常请前辈邓时敏小聚,讨论诗文与川菜。
邓时敏晚年告老还乡在广安期间(1765──1775),李调元从京城回家也要去广安拜访邓时敏。1785年回到罗江潜心研究学问后,李调元也常抽出时间去广安凭吊神道碑、德政坊,足见他们情义之深,没有因为年龄相差24岁有啥隔阂,川菜可能是媒介 。许多好吃的川菜,都源于清代。(写于2024年1月1日元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11-1 07:16,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