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112|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花芬雪地 发表于: 2009-7-12 02:07:1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奇人薛能入蜀考

 [复制链接]
⊙ 吴明贤,赵素清
  薛能是晚唐着名的文学家,明人胡震亨称其为“末季名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辛文房《唐才子传》及《四川通志》等均提及薛能入蜀一事。晚唐诗人郑谷《读故许昌薛尚书诗集》诗自注云:“公尝从事蜀中,着《江干集》。”[4]今薛能存诗共260首,断句15句(此据《全唐诗》统计),其中蜀中诗甚多,约占其诗歌总量的1/4,颇疑薛能曾以《江干集》命名自己的蜀中诗作。今特对薛能入蜀之事及诗加以考辨。

一:入蜀时间及原因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最早记载薛能入蜀一事:“右唐薛能,……李福镇滑,表署观察判官,……(李)福徙西蜀,奏以自副。咸通中,摄嘉州刺史。”[1]《唐诗纪事》卷六○、《唐才子传》卷七载与此略同[2,5]。诸书皆明确记载了薛能入蜀从事西川源于李福的举荐。一般情况下,薛能作为李福的副将,应该跟随李福一起入蜀。
  今按《新唐书·李福传》载:“会蛮侵蜀,诏福持节宣抚,即拜剑南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6]《通鉴》卷二五○《唐纪》卷六十六亦载:咸通五年(864)“二月,己巳,以刑部尚书、盐铁转运使李福同平章事、充西川节度使”[7]。《唐方镇年表》所载亦然。这几处皆清楚地交待了李福被任为西川节度使的原因是“会蛮侵蜀”,入蜀的目的是“持节宣抚”,时间在唐懿宗咸通五年(864)二月。但事实上薛能并未同时由长安直接随主帅李福入蜀,这从史料的记载和薛能的诗歌中可以得到证明。
  今按:吴廷燮《唐方镇年表·考证卷上》“宣武”条下云:“李福。……按《旧传》:咸通三年,宣武令狐绹改淮南。四年四月,河中蒋伸为宣武。《通鉴》:咸通五年二月,刑部尚书李福为西川。此福镇汴在绹后伸前之证。又《旧纪》咸通二年二月,有义成节度李福。合而考之,福咸通三、四年镇汴无疑。”[8]疑薛能入李福幕,在李福镇滑台后期,即大中末年或咸通元年、二年间,今姑系之咸通二年(861)。
  咸通五年李福入蜀时薛能是否在长安?据薛能《柳枝词五首》注云:“干符五年(878年),许州刺史薛能于郡阁与幕中谈宾酣饮醅酎,……自以五绝为杨柳新声。”[4]这组诗于干符五年作于许州。其一云:“朝阳晴照绿杨烟,一别通波十七年。应有旧枝无处觅,万株风里卓旌旃。”其四又有:“西园高树后庭根,处处寻芳有折痕。终忆旧游桃叶舍,一株斜映竹篱门。”可知许州是薛能十七年前旧游之地。自干符五年上推十七年当是咸通三年,即862年。颇疑薛能于咸通三年至五年间曾从事许州。薛能有《许州题观察判官厅》“三载从戎类系匏,重游全许尚分茅[4]”。细详诗意,从“三载从戎”、“尚分茅”可以看出,薛能曾以地方长官的身份三载事许。故咸通五年二月李福入蜀时薛能尚未在朝中,故不可能与李福同时入蜀。
  今从薛能诗歌中亦可证明他并未随李福同时入蜀,其入蜀的时间当在咸通五年的春夏之交。

二:入蜀路线和诗作
  薛能有《褒斜道中》诗:“十驿褒斜到处慵,眼前常似接灵踪。……行吟却笑公车役,夜发星驰半不逢。”[4]褒斜道,地名。《元和郡县图志》:“褒斜道,一名石牛道,张良令汉王烧绝栈道,示无还心,即此道也。诸葛亮与兄瑾书曰:‘前赵子龙退军,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今水大而急,不可安柱,不可强也。’”[9]褒斜道位于今汉中市北五十公里处,是古代连接关中与汉中的一条重要通道,它贯穿秦岭山脉,道的南口是“褒谷”,北口称“斜谷”,在今陕西省眉县。褒斜道被称为“抵蜀从故道”,是由秦经褒斜峡谷入蜀的必经之道,出谷即至褒城。故此诗当入蜀时作。诗云:“鸟径恶时应立虎,畲田闲日自烧松。”畲田,是山区耕种的一种方式。据范成大《劳畲耕诗并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耕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10]则畲田当在春暮春耕之时,时当三月也。则此诗亦当作于咸通五年(864)三月暮春之时。
  薛能有《褒城驿有故元相公旧题诗因仰叹而作》,是其入蜀经过此驿时之作。驿在今陕西勉县东北褒斜谷南口,即今青桥驿。驿站旁有元稹题诗。薛诗云:“鄂相顷题应好池,题云万竹与千梨。我来已变当初地,前过应无继此诗。敢叹临行殊旧境,惟愁后事劣今时。闲吟四壁堪搔首,惟见青苹白鹭鸶。”[4]“前过应无继此诗”,表明薛能很是看重自己的题诗。详诗“敢叹临行殊旧境,惟愁后事劣今时”意,当是入蜀时所作。又,“惟见青苹白鹭鸶”,亦当是暮春之景。
  薛能《题褒城驿池》诗云:“池馆通秦槛向衢,旧闻佳赏此踟蹰。清凉不散亭犹在,事力何销鲂已无。钓客坐风临岛屿,牧牛当雨食菰蒲。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归寻水亦枯。”[4]“菰蒲”,一种水生植物,春天发芽,夏月生菌,八月开花。据《本草纲目》卷十九云:“菰,《释名》‘茭草’。《集解》保升曰:菰根生水中,叶如蔗荻,久则根盘而厚,夏月生菌……菰根,江湖陂泽中皆有之,生水中,叶如蒲苇辈。刈以秣马甚肥,春末生白茅。……宗奭曰:‘菰乃蒲类,河朔边人止以饲马……八月开花如苇,结青子合粟为粥食,甚济饥。”[11]故菰长成菰蒲大约在夏月中旬,“牧牛当雨食菰蒲”,显然是暮春三月景象。“西川吟吏偏思葺,只恐归寻水亦枯。”诗人担心归来修葺时,恐怕池中水已枯矣。可见此诗是入蜀途中作,这说明薛能尚在入蜀途中。
  薛能有《西县途中二十韵》[4]和《西县道中有短亭,岩穴飞泉,隔江洒至,因成二首》[4]。西县,地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山南道三》云:“西县,本汉沔阳县地,后魏分置嶓冢,隋大业二年改为西县。”[9]即今陕西勉县县西。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三十三《山西西道一·兴元府·西县》:“大业二年,改嶓冢县为西隅。以县西南有诸葛(亮)所立西乐城以名之,……本属兴元府,皇朝平蜀后,以此县当要冲,申奏公事,直属朝廷。”[12]西县东至兴元府褒城县约七十里。兴元府即汉中,今理南郑县。由此知西县战略地位之重要,往来秦蜀必经西县。《西县途中二十韵》诗云:“野客误桑麻,从军带镆铘。……蜀音连井络,秦分隔褒斜。硖路商逢使,山邮雀啅蛇。……黄鸟当蚕候,稀蒿杂麦查。汗凉风似雪,浆度蜜如沙。……葛侯真竭泽,刘主合亡家。陷彼贪功吠,贻为黩武夸。阵图谁许可,庙貌我揄揶。闲事休征汉,斯行且咏巴。……”[4]细详诗意,“蜀音连井络,秦分隔褒斜”,诗人以“井络”代指蜀地,自述由秦入蜀的情景,诗人目睹了山中驿站的奇景“山邮雀啅蛇。”又云:“忆归临角黍,良遇得新瓜。”角黍,即粽子,指五月五日端午节之时,其时亦是新瓜出来之时。又“黄鸟当蚕候”,从时令来看,正是夏季蚕事兴盛之时。据《禽经》云:“仓鹒,黧黄,黄鸟也。亦曰楚雀,亦曰商庚,夏蚕候也。”晋张华注云:“此鸟鸣时蚕事方兴,蚕妇以为候。”[13]可见薛能进入陕西勉县已是夏季了,此时距蜀尚远。值得注意的是此诗中薛能力贬诸葛武侯,诗云:“阵图谁许可,庙貌我揄揶。”“阵图”即“八阵图”,地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二:“八阵图,在县(西县)东南十里。诸葛亮叠细石为图。”[9]
  薛能有《分水岭望灵宝峰》诗[4]。《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关内道二》:“小陇山,在县西四十里。”(注:县指秦州,即吴山县)又《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九《陇右道·陇城县》:“小陇山,一名陇坻,又名分水岭。……陇上有水,东西分流,因号驿为分水岭。”[9]分水岭因此而得名,是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又郑樵《通志》:“分水岭在汉中府略阳县东南八十里,岭下水分东西流。温庭筠有《过分水岭》诗。”[14]
  薛能有《筹笔驿》。诗云:“葛相终宜马革还,未开天意便开山。生欺仲达徒增气,死见王阳合厚颜。流运有功终是扰,阴符多术得非奸。当初若欲酬三顾,何不无为似有鳏。”原注云:“余为蜀从事,病武侯非王佐才,因有是题。”[4]筹笔驿,古驿站名。明何宇度《益部谈资》卷上:“筹笔驿,在广元。武侯出师尝驻于此。唐李义山诗云:‘鱼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此其地也。”[15]《四川通志》云:“筹笔驿在绵谷县去州北九十九里。旧传诸葛武侯尝驻此。”[3]又据王士祯《蜀道驿程记》:“朝天峡上有筹笔驿。”[16]则筹笔驿在广元县北,即今广元市北之朝天驿。此诗是薛能入蜀途经其地时所作。
  《嘉陵驿》(一作《题嘉陵江驿》):“江涛千叠阁千层,衔尾相随尽室登。稠树蔽山闻杜宇,午烟熏日食嘉陵。频题石上程多破,暂歇泉边起不能。如此幸非名利切,益州来日合携僧。”[4]嘉陵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境内。细详诗意,从“益州来日合携僧”可知,应是薛能初入蜀时所作;从“稠树蔽山闻杜宇,午烟熏日食嘉陵”等景色来看,时亦应在夏季。薛能有《蜀路》。诗云:“剑阁缘云拂斗魁,疾风生树过龙媒。前程憩罢知无益,但是驽蹄亦到来。”[4]剑阁,即剑阁道,是由陕入蜀的咽喉要道。“自利州益昌县界西南十里,至大剑镇合今驿道。秦惠王使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伐蜀,即此也。后诸葛亮相蜀,又凿石驾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9]从“前程憩罢知无益,但是驽蹄亦到来”可知,诗人此次行程虽道路遥远,但始终拥有饱满的精神状态。从诗意来看,此诗应是薛能初入蜀时所作,时亦应在夏天。
  薛能有《雨霁宿望喜驿》“风雷一罢思何清,江水依然浩浩声。飞鸟旋生啼鸟在,后人常似古人情。将来道路终须达,过去山川实不平。闲想更逢知旧否,馆前杨柳种初成。”[4]望喜驿,故金牛道名驿,旧在今广元昭化镇南嘉陵江水折东流处。《蜀中名胜记》卷二十四《保宁府·广元县》:“南去有望喜驿。”[17]唐代诗人李义山《望喜驿别嘉陵江水二绝》其一诗云:“嘉陵江水此东流,望喜楼中忆阆州。若到阆中还赴海,阆州应更有高楼。”[4]诗中望喜驿即望喜驿楼,即指此。《羯鼓录》云:“出蜀至利州西界望喜驿,入汉川矣。自西南来,始临嘉陵,颇有山川景致。”[18]面对浩浩江水,诗人寄出仕的心酸之情于诗,此次节镇西川实则是仕途上的一大闪光点,从“将来道路终须达,过去山川实不平”亦可窥其内心的欣喜之情。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花芬雪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花芬雪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花芬雪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唐宋大慈寺与成都社会 台湾台中观光团拜谒成都武侯祠
2# 四姑娘山
 楼主|花芬雪地 发表于: 2009-7-12 02:07:5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薛能还有《嘉陵驿见贾岛旧题》、《通仙洞》二诗。《嘉陵驿见贾岛旧题》诗云:“贾子命堪悲,唐人独解诗。左迁今已矣,清绝更无之。毕竟吾犹许,商量众莫疑。嘉陵四十字,一一是天资。”[4]嘉陵江,源出陕西凤县嘉陵谷,至重庆入长江,驿以江名,故曰嘉陵驿。贾岛曾被贬谪为长江主簿,有《题长江厅》五言律诗一首,此当是薛能入蜀经此见贾岛题诗而作。从“嘉陵四十字,一一是天资”可知,薛能对贾岛是十分尊崇的。《通仙洞》诗云:“贾掾曾空去,题诗岂易哉。”[4]贾掾即贾岛,因曾为长江主簿,故称贾掾。长江,今遂宁蓬溪县。
  诸书所载薛能过蜀道时曾有惜名之举,《唐摭言》卷十三“惜名”云:“蜀路有飞泉亭,亭中诗板百余,然非作者所为;后薛能佐李福于蜀,道过此,题云:‘贾掾曾空去,题诗岂易哉!’悉打去诸板,惟留李端《巫山高》一篇而已。”[19]
  薛能有《过昌利观有怀》诗。诗云:“万仞云峰八石泉,李君仙后更谁仙。我来驻马人何问,老柏无多不种田。”[4]李君仙,指李八百,蜀郡人。《元和郡县图志》卷三一《剑南道上·成都府·汉州·金堂县》载:“昌利山,在县东北一十里。”[9]昌利观当在山上。从“我来驻马人何问,老柏无多不种田”句,似当时薛能初次来此。颇疑薛能是由遂宁西行至金堂,然后进入成都的。
  薛能当于本年夏秋抵达成都。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成都府》:“今为西川节度使理所。”[9]唐时成都府治成都,旧谓之“锦官城”,言官之所织锦也。
  薛能《绵(一作锦)楼》诗云:“溪边人浣纱,楼下海棠花。极望虽怀土,多情拟置家。前山应象外,此地已天涯。未有销忧赋,梁王礼欲奢。”[4]锦楼,一名锦江楼,在锦城东。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一《成都府》:“少城者西南之间,今之锦江楼也。《古今集》记锦楼在龟城上,前临大江,下瞰井邑,西眺雪岭,东望长松。”[17]从“极望虽怀土,多情拟置家”可以看出,诗人初到成都之时登锦楼而惹乡愁,写下了这首诗,时当在夏天海棠花开之时。
  薛能在成都作诗较多,如《使院栽苇》[4]。使院,指节度使治事之所,此前薛能未入节度使幕,蜀中为李福副将,故可称使院。又有《海棠》诗,诗《序》云:“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杜子美于斯,兴象靡出,没而有怀。天之厚余,谨不敢让。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4]宋陈思《海棠谱》云:“薛能夸丽句,郑谷赏佳篇。”[20]应指此。此诗应是在蜀中成都时所作。又有《牡丹四首》云:“蜀水争能染,巫山未可怜。”[4]诗人颂赞蜀中牡丹花之精美绝伦,亦是蜀中之作。此外,薛能还有《蜀州郑使君寄鸟觜茶因以赠答八韵》诗云:“盐损添常诫,姜宜着更夸。”[4]宋苏轼《东坡志林》:“唐人煎茶用姜,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诫,姜宜着更夸’,据此则又有用盐者矣。近世有用此二物者,辄大笑之。然茶中等者,若用姜煎,信佳也,盐则不可。”[21]要之,以上诸诗皆是蜀中风情,应是在蜀中时所作。
  又《相国陇西公南征能以留务独宿府城作》诗云:“吾君贤相事南征,独宿军厨负请缨。……高墉撼铎思巴栈,老木曍风念野营。殊忆好僧招不及,夜来仓卒锁严城。”[4]陇西公,即李福。李福,望出陇西,故称陇西公。所谓“南征”,指咸通六年五月,李福自成都往南诏作战之事。《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唐纪》卷六十六:“嶲州刺史喻士珍贪狯,掠两林蛮以易金;南诏复寇嶲州,两林蛮开门纳之,南诏尽杀戍卒,士珍降之。”及咸通七年三月:“初,南诏围嶲州,东蛮浪稽部竭力助之,遂屠其城,(谓去年陷嶲州也)卑笼部怨南诏杀其父兄,导忠武戍兵袭浪稽,灭之。南诏由是怨唐。”[7]时薛能为西川节度副使,福南征,能因留守政务而未能亲临战场深感遗憾,故云“独宿军厨负请缨”。《前汉书》卷六十四下《终军传》:“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22]诗人身为副将,从军击敌乃军人之荣耀,此用“负请缨”来表明自己未能随主帅出征立功的遗憾心情。
  薛能《闻官军破吉浪戎小而固虑史氏遗忽因记为二章》云:“一战便抽兵,蛮孤吉浪平。……昼卒烽前寝,春农界上耕。”“泸水断嚣氛,妖巢已自焚……越嶲通游国,苴哶闭聚蚊。空余罗凤曲,衣思满边云。”[4]吉浪,余颇疑诗题“吉浪”为“施浪”,即《通鉴》所谓“东蛮浪稽部”。施浪诏约位于今四川泸州附近。《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二《南蛮传》:“南诏,或曰鹤拓,曰龙尾,曰苴哶,曰阳剑。……其先渠帅有六,自号‘六诏’。曰蒙嶲诏、……施浪诏、蒙舍诏。”[6]《文献通考》亦曰施浪。细详诗意,从“空余罗凤曲”,亦可知李福南征对象为施浪部。且有唐一朝,官军与施浪部有多次交战于泸州一代,《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载开元十年“夏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将兵六万讨云南。与云南王合罗凤战于泸川,官军大败,死于泸水者不可胜数”[23]。即指此。合而考之,薛能诗题中“吉浪”即“施浪”。据谭优学《薛能行年考续编》:“李福征南蛮,灭吉浪戎,在六年冬七年春三月以前。”[24]从“春农界不耕”可知,此诗应作于咸通七年春,时薛能以副将留守成都。薛能亦有《早春书事》诗云:“百蛮降伏委三秦,锦里风回岁已新。渠滥水泉花巷湿,日销冰雪柳营春。”[4]成都以盛产蜀锦闻名,因以“锦里”代指成都。《华阳国志补注》:“郡更于夷里桥南岸道东边起文学,有女墙。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工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25]从“锦里风回岁已新”可知,此诗写于成都,从诗题亦可知此时为早春。柳营,指周亚夫统领下的细柳营,周以治军严明着称。诗人用“细柳营”典,有赞美其主帅治军严谨之意。
  在薛能诗集中还有《和杨中丞早春即事》[4]、《舟中酬杨中丞春早见寄》[4]两首诗。杨中丞,即指杨戴。据史料记载,咸通六年左右,薛能与杨戴曾同在西川李福幕中,从这两首诗的内容来看,两首诗或同在此时作。薛能还有《寄唐州杨郎中》[4]诗,诗云“前年坐蜀同尊俎”亦可证。从“文君酒幔斜”(《和杨中丞早春即事》)“锦楼春望忆丹楹”(《舟中酬杨中丞春早见寄》)可知,薛能这两首诗都应作于成都。
  薛能有《圣灯》诗:“莽莽空中稍稍灯,坐看迷浊变澄清。须知火尽烟无益,一夜栏边说向僧。”[4]圣灯,当指圣灯山。《大清一统志》卷二九二:“圣灯山,在双流县东南。祝穆《方舆胜览》在广都县东南四十里。一名普贤山,世传昔有普贤圣灯出现,《通志》在县东南八里。”[26]从诗意可知,薛能并非“晚节尚佛屠,奉法惟谨”(《唐才子传》卷七),中年即已向佛了。
  薛能曾监嘉州。《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咸通中,摄嘉州刺史。”[1]《唐诗纪事》卷六○、《唐才子传》卷七所载略同。《北梦琐言》卷十“狄右丞鄙着紫僧”条下“僧鸾附”云:“僧鸾有逸才而不拘检,早岁称卿御,谒薛氏能尚书于嘉州。”[27]薛能何时摄嘉州刺史,未见唐人记述。今按:薛能于咸通五年夏进入蜀中,七年春尚以副守留守成都,其摄嘉州当在咸通七年至咸通八年之间。理由如下:《通鉴》卷二五○咸通七年“三月戊寅,以河东节度使刘潼为西川节度使”。《通鉴》卷二五○《唐纪》云咸通七年:“夏四月,贬前西川节度使李福为蕲王傅。”[7]可见李福被贬,刘潼代之,主帅被贬,副帅焉能保持原职?故疑薛能或解副使职,摄嘉州刺史。薛能摄嘉州刺史约一年,颇多题咏。
  薛能《西县作》云:“三年西蜀去如沉,西县西来出万岑。”[4]从“三年西蜀去如沉”可知,薛能五年夏入李福西川幕至咸通八年夏首尾整三年,则其摄嘉州刺史时间为一年。又据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六:“剑南西川”下云:咸通五年“萧邺。《通鉴》:‘二月己巳,以刑部尚书、盐铁使李福为西川节度使。甲申,前西川节度使萧邺左迁山南西道。’”又载咸通七年“李福。《通鉴》:‘四月,贬前西川节度使李福为蕲王傅’”[8],知福节度西川仅两年零两月。李福作为主帅被贬之后,作为副将的薛能仍从事蜀中,摄嘉州刺史而未随李福出蜀。
  又据宋人陈思《海棠谱》卷中收薛能《海棠诗序》云:“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有若韩宣子者,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因刻贞石,以遗吾党。”[28]此《序》应是薛能在蜀时作。末署:“咸通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叙。”可知咸通七年(866年)岁末薛能仍在蜀而未随李福离去。要之,薛能摄嘉州刺史应在咸通七年四月以后。
  薛能刺嘉州时,途经彭山,有《过象耳山二首》,诗云:“山门欲别心潜愿,更到蜀中还到来。”[4]告别山门时心下暗中许愿,下次回蜀中时还要再来此处。又云,“徒行至此三千里,不是有缘应不能”,由京城至此地三千余里,有缘才到了此地。细详诗意,当是由成都到刺嘉州时途中路经象耳山时作。《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九《眉州城》下云:“象耳山,在彭山县东北二十五里。山形耸秀,连峰接岭,直南至暮颐,山下有宝砚、磨针二溪,龙池、蛾泉诸胜。”[26]薛能《荔枝诗》序云:“杜工部老居两蜀,不赋是诗,岂有意而不及欤?白尚书曾有是作,兴旨卑泥,与无诗同。予遂为之题,不愧不负。将来作者,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4]荔枝产于蜀南,乐山地方即有荔枝。诗云:“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从“岁杪监州”可知,此诗应作于诗人刺嘉州之时,时在荔枝成熟的夏季,故有“时新入座”的说法。又薛能《荔枝楼》诗云:“高槛起边愁,荔枝谁致楼。会须教匠坼,不欲见蛮陬。……仲宣如可拟,即此是荆州。”[4]从“不欲见蛮陬”可知亦当是刺嘉州时作,其时薛能久客蜀地,已有思乡之念矣。薛能有《圣冈》诗:“古迹是何王,平身入石房。……独醒回不得,无事可焚香。”[4]圣冈山,在嘉州东岩。此诗亦应在嘉州时所作。
  《凌云寺》云:“像阁与山齐,何人致石梯。……从边亦已极,烽火是沉黎。”[4]凌云寺,风景绝佳,又名大佛寺,在今四川乐山市凌云山的栖鸾峰上,与大佛相邻。此诗作于嘉州无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花芬雪地 发表于: 2009-7-12 02:08:23|只看该作者
  薛能有《边城作》:“行止象分符,监州是戏儒。管排蛮户远,出箐鸟巢孤。北向秦何在,南来蜀已无。怀沙悔不及,只有便乘桴。”[4]作者自注云:“蜀人谓税为排户,谓林为丛箐。”此外“边州”应是嘉州。又能《边城寓题》诗:“孤蹇复飘零,天涯若堕萤。”[4]盖嘉州自州南不远即南诏所居之地,嘉州城处在战争前线,故曰“边城”、“天涯。”从“分符”、“监州”可知,薛能时任嘉州刺史,诗亦当是此时之作。
  直到咸通八年(867年)春薛能仍摄嘉州刺史。其《春日寓怀》诗云:“幽拙未谋身,无端患不均。盗憎犹念物,花尽不知春。……犍为何处在?一拟吊埋轮。”[4]犍为,郡名,即嘉州。埋轮事,指张纲,犍为人。诗人以“吊埋轮”表现自己对刚直之臣的敬仰,亦可看出薛能是很想有所作为的。从“花尽不知春”,可知此诗当作于咸通八年春天。又《春霁》诗云:“何当穷蜀境,却忆滞游人。”[4]亦应是咸通八年春所作。
  此外,薛能又有《春居即事》、《平盖观》[4]、《石堂溪》[4]等诗,亦疑为入蜀后刺嘉州时所作。诗云“蚕市归农醉,渔舟钓客醒”,与嘉州地方春天农事合。《春居即事》云:“雨新临断火,春冷着单衣。”嘉州为川南,春天气候较暖,故云“春冷着单衣”。《平盖观》诗中云“有猱”,“野杏”,并称“天涯”,似亦是嘉州之景。《石堂溪》诗云:“岸沙崩橘树,山径入茶苗。”嘉州之地盛产橘与茶,四诗皆写春景,疑皆为在嘉州任上时作。
  《监郡犍为舟中寓题寄同舍》:“一寝闲身万事空,任天教作假文翁。……佳期说尽君应笑,刘表尊前且不同。”[4]文翁,《汉书·循吏传·文翁》云:“庐江舒人也。……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减省少府用度,卖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自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至武帝时,乃今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22]诗人以文翁自况,时薛能只是摄嘉州刺史,故曰“假文翁”。从“刘表尊前且不同”亦可看出,薛能离开成都赴嘉州实乃是被贬。
  薛能有《暇日寓怀寄朝中亲友》云:“命与才违岂自由?我身何负我身愁。临生白发方监郡,遥耻青衣懒上楼。”[6]原注:“郡南有青衣山。”亦在嘉州抒怀之作。薛能又有《游嘉州后溪》诗云:“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4]薛能胸怀极大的抱负,却是“白发方监郡”,心里不免产生一种落差。清人吴乔《围炉诗话》云:“余(乔)初谓:‘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是唐室难扶,悔入仕路耳。”[29]又诗题下自注云:“开元观闲游,因及后溪,偶成二韵。”则诗人先游开元寺观,再游后溪。故能《题开元寺阁》诗亦当为同时之作。诗云:“一阁见一郡,乱流仍乱山。……唱棹吴门去,啼林杜宇还。……”[4]嘉州是由蜀至吴水路必经之道,故云。两诗皆在嘉州时作。
  薛能有《监郡犍为将归使府登楼寓题》诗:“几日监临向蜀春,错抛歌酒强忧人。江楼一望西归去,不负嘉州只负身。”[4]细详诗意,从“向蜀春”、“一望西归”、“不负嘉州”可以看出,此诗是薛能离别犍为返成都时所作,时在春日。谭优学《薛能行年考续编》认为咸通八年“三月间,薛能解嘉州刺史回成都,北还长安”[24]。此说较为合理,故从之。薛能又有《初发嘉州寓题》云:“劳我是犍为,南征又北移。……州人若爱树,莫损召南诗。”[4]显系去嘉州北还时所作。诗人自比召公,盖为政尚嘉,“能为政严察,杜绝私谒”(《郡斋读书志》),后人多追怀其美政。
  薛能有《春日北归舟中有怀》云:“尽日绕盘飱,归舟向蜀门。……边城不是意,回首未终恩。”[4]题中春日应指咸通八年春天,亦应是离别嘉州时所作。
  薛能有《舟行至平羌》云:“暂去非吴起,终休爱鲁连。”[4]平羌,水名,在嘉州州北,在今四川青神县境内。诗人言“非吴起”,反衬自己不求功名。“终休爱鲁连”借用鲁连蹈海典,寄托自己不愿蹈海归隐之意。从“暂去”可知亦是离嘉州时所作。
  薛能经眉山返回成都,有《春日江居寓怀》诗:“归兴乍离边,兰桡复锦川。斫春槎枿树,消雪土膏田。岸暖寻新菜,舟寒着旧绵。临邛若个是,欲向酒家眠。”[4]锦川,当指锦江。从“归心乍离边,兰桡复锦川”,“临邛若个是,欲向酒家眠”可知,当是离开犍为、嘉州之后返回成都途经邛崃时作,从中间两联可知,时当在春二三月时节。
  薛能离开成都北归先经金堂县。薛诗《望蜀亭》:“树簇烟迷蜀国深,岭头分界恋登临。前轩一望无他处,从此西川只在心。”[4]系诗人去蜀时作。望蜀亭,在望蜀山上。《元和郡县图志》:“望蜀山,在(金堂)县东南二里。”[9]
  薛能向北再到广汉。《行次灵龛驿寄西蜀尚书》诗云:“北客推车指蜀门,干阳知已近临坤。从辞府郭常回首,欲别封疆更感恩。……暑催蚕麦得归村……”[4]西蜀尚书,即刘潼。诗中注云:“太原府有干阳门,尚书自北都迁蜀。”此指刘潼由河东节度使转为西川节度使,此诗当是离开成都至广汉时所作。灵龛驿,古驿名,当在广汉。薛能《雨霁北归留题三学山》诗云“灵龛—望终何得”中之“灵龛”即指此。三学山即在广汉。诗云“暑催蚕麦”,从时令看,当在四五月间。其《西县作》诗云:“三年西蜀去如沉,西县西来出万岑。……锦都回首尽愁吟。”[4]可知薛能出蜀与入蜀路线大致是相同的。薛能北归途中过西县云“锦都回首”,咸通五年入蜀至八年归,整三年,故能北归返京当在此年。
  薛能途经广汉时曾携家游赏名山名寺,有《自广汉游三学山》、《三学山开照寺》、《雨霁北归留题三学山》等诗。《自广汉游三学山》诗云:“猿鸟可知僧可会,此心常似有香烟。”[4]《三学山开照寺》诗云:“何因将慧剑,割爱事空王。”[4]薛能于此曾礼佛访禅,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雨霁北归留题三学山》诗云:“远树平川半夕阳,锦城遥辨立危墙。……灵龛—望终何得?谬有人情满蜀乡。”[4]灵龛,指灵龛驿。三学山,在今金堂县。《蜀中名胜记》第八《成都府·金堂县》下引《名山志》云:“金堂三学山乃汉州北山,一名云顶、一名石城、亦名栖贤、开照,其实一山也。”[1]
  薛能向北再至汉州。有《题汉州西湖》诗:“西湖天下名,可以濯吾缨。况是携家赏,从妨半驿程。”[4]汉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剑南道上》:“汉州,德阳……秦为蜀郡地,汉分蜀郡为广汉郡,今州即广汉郡之雒县也。”[9]
  薛能出广汉,北上剑阁到广元,有《嘉陵驿》诗。诗云:“尽室可招魂,蛮馀出蜀门。”[4]从“出蜀门”可知,应是北归返京时所作。诗又云:“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时令当是夏四月。此当是北返途经广元嘉陵驿时所作。
  由广元北向西到西县,经汉中然后出蜀。薛能《西县作》:“三年西蜀去如沉,西县西来出万岑。”当是在蜀三年后返京途经西县时作。能又有《西县道中有短亭,岩穴飞泉,隔江洒至,因成二首》,其一云:“争得巨灵从野性,旧乡无此擘将归。”[4]当是从蜀返京时作。其二又云:“一瀑三峰赤日天,路人才见便翛然。”[4]从“赤日天”可知,时间已是夏日天气,此与回归时气候相合。因而薛能返回长安时当在五、六月之交的夏日了。
  综上所述,薛能以咸通五年三月入蜀,在蜀中有大量诗作,其入出蜀路径大致相似,在咸通八年五、六月之交的夏日返回长安。薛能蜀中生活计有三年之久。

※ 注释
  ①诗中元相公、鄂相皆指元稹。元稹曾知制诰,拜中书门下平章事,大和中官武昌节度使,故薛能称其为“故元相公”和“鄂相”。元稹《褒城驿二首》诗中有“忆昔万株梨映竹”的句子,故能诗云:“题云万竹与千梨。”
  ②“销忧赋”,指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去,聊暇日以销忧。”梁王,《史记·梁孝王世家》:“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招延四方豪杰。”

§ 参考文献
  [1]晁公武·郡斋读书志[M].台湾:广文书局,1978.
  [2]辛文房.唐才子传[M]//付璇琮.唐才子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87.
  [3]张晋生,等.四川通志[G]//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计有功.唐诗纪事[M]//王仲镛.唐事纪事校笺.成都:巴蜀书社,1989.
  [6]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吴廷燮.唐方镇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2003.
  [9]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范成大.范石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李时珍.本草纲目[G]//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2]乐史.太平寰宇记[G]//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师旷撰,张华注.禽经[G]//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5]何宇度.益部谈资[G]//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6]王士祯.蜀道驿程记[M].王渔洋遗书.(清)康熙刻本.
  [17]曹学佺.蜀中名胜记[G]//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南卓.羯鼓录[G]//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9]王定保.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0]陈昌渠.张咏诗话[G]//吴文治.宋诗话全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129
  [21]苏轼.东坡志林[M].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3]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4]谭优学.唐代诗人行年考续编[M].成都:巴蜀书社,1987.
  [25]常璩.华阳国志[M]//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任乃强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6]潘锡恩.大清一统志[G]//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7]孙光宪.北梦琐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8]陈思.海棠谱[G]//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29]吴乔.围炉诗话[G].郭绍虞选编,富寿荪校点.清诗话续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吴明贤,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素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献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江苏镇江外国语学校教师。

源自:《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7 15:48, Processed in 0.717602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