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2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5-8-15 22:45:0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面临危机与抢救保护对策

 [复制链接]
源自:贵州民族文化网
⊙作者:陆景川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侗族的聚居地,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同时还有布、水、壮、瑶、畲、彝、满、回、藏、白、傣、佤、土家、仡佬、蒙古、朝鲜、哈尼、傈僳、高山、拉祜、纳西、景颇、阿昌、门巴、珞巴、维吾尔等其他民族。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戏剧、曲艺、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工艺美术、民居、服饰、器具及传统节日、庆典运动、民族体育和民间游艺、民俗活动等等,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异彩纷呈,它们是自治州的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因此,黔东南州被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列为全球十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但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破坏下。如上一、二十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市外来文化的冲去等等,现在全州的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的冲击、失传甚至濒临消亡的危机已触目惊心。正如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的诺谩博士在黔东南州侗乡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指出的那样;“现在很多侗家人不会说侗话,更不会唱侗歌,如果不注重侗族文化传承的话,再过几代人,这些优秀灿烂的文化,将随时代消逝。这将给本民族、给世界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见《中国文化报·一个爱尔兰人的侗乡情结》2002年9月13日)因此,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任务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民族民间文化面临冲击、失传的状况
  1. 民族语言。民族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不仅是人类思维的外壳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且又是民族特征的重要标志,其对民族文化的保存和传承的作用是极其重大的。但是。就是这样一种重要因素,在全州苗乡侗寨也发生了严重的流失。致使以语言为载体的其他民族文化也随之流失。如天柱县2002年,全县共325个行政村(含10个居委会),其中属侗族的行政村有213个。现仍操侗语的只有145个。占侗族行政村的68%;属苗族的行政村有112个,现仍操苗语的只有32个。占苗族行政村的28.5%。台江县是苗族人口最集中的县份,苗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7%,史称“苗疆腹地”。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也是苗族传统文化保存得比较好的县份,可是至2002年,全县187个苗族行政村中也已有9个不再讲苗语。丹寨县,1990年,全县总人口为141192人,苗族人口为105495人,当时有89670人会讲苗语,占苗族人口的85%;到了2001年,全县总人口为15.3万,苗族人口为11.6万,能讲苗语的为9.39万,占苗族人口的81%,已呈下降趋势。另外,全州如今40岁以下的人一般都具有双语能力,在语言的日常操作上呈现了一个年龄的分界线,即50岁以上的讲自己的民族语言的多,而50岁尤其30岁以下的则以讲汉语为多。这种语言习惯对民族语言的丧失也在起着催化作用。民族语言的流失是民族文化根基的丧失,这一现象已说明了全州民族民间文化处于被冲击乃至失传的危机是极其严重的。
  2. 民族服饰。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最有特色的内容之一。从调查来看。全州各族衣着的变化以1978年的改革前后为界线显现出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在改革开放前民族服饰已经受到了影响,但变化不算大。而改革开放后,人们进入了完全开放性的生活环境之中。通过外出学习、交流和打工,与外界文化发生了广泛的接触,以致对外面文化的吸收变成了自觉行为。于是衣着也很快吸收外面的,改着西装和现代装为主。一般50岁以上的多保留穿戴民族衣服,50岁尤其30岁以下的基本不穿,如黎平县是中国侗族的著名大县,而该具的肇兴号称“天下第一侗寨”,但现在肇兴仍穿侗装的人不到30%,虽然许多家庭仍保留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但只是在逢年过事或参加重大庆典时才穿,黎平的佳所村,本是一个十分古老的侗族村寨,但到现在全村已没有1个人再穿侗装了。大柱县16个乡镇中,在开放初民族服饰仍保留较好的是属侗族的竹林乡、岔处镇、社学乡、高酿镇、石洞镇,它们在70年代前仍自织自用,可到了80年代之后则不论男女青年都已不穿侗装了,而只有少数中老年妇女仍保留着,从苗族来看。在80年代之后台江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全县男子仍保留有民族服装的只有方召、革东、施洞3个乡镇,其他6个乡镇的男子都基本改了装。丹寨县的情况也类似,全县除了妇女保持较为完好外,男子改装也是普遍的。2002年该县共有161个行政村,而完全不再穿民族服装的竟然有22个村。其中典型的是原合心水族乡,全乡所有的水族现在没有1个人会讲水话和穿水衣,全被汉化或苗化了。民族服饰的衣着习惯被改变,一方面是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和工业生产的大量现代装的涌入,另一方面是民族服饰的传统制作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不经济,因而跟不上时代的需要。
  3. 民族建筑。黔东南州的民族建筑,以其古朴典雅、古香古色的独特景观,直观地展现了我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尤其是州内各民族的民居木楼,全是纯粹的木质结构,本皮盖顶、木柱作架、木枋为梁、木板为壁,不用一瓦一砖、一钉一铆,而且与鼓楼、风雨桥和凉亭一样,造型美观,工艺高超,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特别是苗村侗寨,木楼林立,无一砖一瓦。远远望去,鳞次栉比,铺排壮观,气韵恢宏。专家们赞美说,这些木楼,造型独特,风格别致,美观大方,宽敞明亮,做工也很讲究,门、窗、廊、栏等雕刻精美,充分显示了黔东南州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可是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和污染、外来文化的侵袭,加上国家实行退耕还林、禁伐天然林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还由于寨火山火的经常发生,致使州内许多农村的民居住房都改成了砖大结构成砖泥结构的楼房。在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上出现了砖木杂混、铁木相交、土洋结构的民居怪胎,使原来风格独特、魅力无限的苗家吊脚楼、侗寨木楼等民族民居,暗然失色,令人扫兴。比如雷山县郎德苗寨的清代民居古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苗寨是中国著名的民俗博物馆,近20年来,接待了不少中外的国家元首和海内外的著名人士和旅游团队,但寨上的民居建筑已受到污染浸袭,那砖木结构、钢筋水泥的建筑补缀在苗家吊脚楼的寨上,就如健美的人体,有了一块丑陋的伤疤。黎平肇兴的侗族古楼群,天下闻名。江泽民主席与挪威王国国王共同签署的中挪文化合作项目-一中国黎平堂安第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就诞生在肇兴乡。可是,近年来这里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的没有侗族建筑形式和风格的砖房,令游客扫兴,叫中外文化游人愤慨。凯里市的南花村是黔东南州对待旅游接待的苗族风情景点,近年来接待了中外领导人和游客达4万多人次。包这里的砖房、砖木结构的“夹生”吊脚楼随着旅游业带来的富有而比比耸立。挪威国家文物局考察团到此考察后。曾为吊脚楼受污案而痛心,并希望黔东南州有关方面切实担当起保护民族建筑的责任来。锦屏县的九寨社区素称为百里侗乡。这里是中国侗族花歌的故乡,是中国侗族摆古节的发祥地,是中国侗族南北部文化的融挥点。九寨社区的平秋镇还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全省先进文化乡镇。就是这样一块运会属于侗族文化净土的地方,曾引定中外民俗学者考察、被中央电视3台专题报道过的500余年古老侗寨,如今也有了砖木结构、土洋联袂、不伦不类的民居群族。
  4. 民族歌舞乐器。民族歌舞艺术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精华。民歌不仅是一种民间喜乐。而且也是民族的历史。马克思在论述日耳曼人的歌谣时指:“古代的歌谣是他们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可是对于这样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黔东两州却失传得令人心痛。台江县的苗族民致主要有亡数,酒歌、苦歌、情歌、儿歌、叙事歌、起义歌、劳动取、婚嫁歌、练练歌、节日欧等。在这些年歌手,家辉煌方伸续走了歌,但古歌艺几乎失传。如王安江是仅存的几个歌师之一,号称没有哪一首苗族古额不会唱,可是他的古歌已没有传入。淄歌也不再广泛传唱。而情歌因不再兴游方活动,几乎断层了。因为现在的年轻人要么在校读书,要么出外打工,而且恋爱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致情歌失去依托的生活载体而逐步消失。丹寨县的苗族民歌情况也一样,它主要有古歌、情歌、酒歌、生产歌、姊妹歌、季节歌等几类。现在古歌已无人会唱。情歌和台江县一样,因没有生活载体而已基本消失。如原在县读附近的鼓楼坡场、长青乡的一碗井歌场均不复存在。关于侗族民歌,可以锦屏县为例,因为该县是中国北部侗族和南部侗族的结合部。就锦屏县而言,侗族有古歌、大歌、酒歌、情歌、山歌、儿歌、半夜歌、婚嫁歌、木头致、玩龙歌、吉利歌、桃园歌,丧事歌、巫术歌和白话等,可谓丰富多采。但现在侗寨的青少来都已不会唱。而古歌、桃园歌、儿歌、白话等已近乎失传。而天柱县侗族民歌的不幸遭遇,比锦屏还严重。除了民歌外,民族舞蹈与民族乐器的失传也是令人震惊的。丹寨县苗族的舞蹈,过去共右7种,即芦笙舞、铜鼓舞、板凳舞、鼓瓢费、木鼓舞、傩舞和巫舞。但目前仍流行的只有芦笙舞、铜鼓舞和板凳舞,木鼓舞、傩舞、巫舞已基车失传、而鼓瓢舞现在也只有雅灰乡的重隆村保留,但没有年轻的传人。台江县的反排木鼓舞,原始古朴,苍劲有力,雄浑豪放,鼓点神秘,是属于世界舞蹈的杰作,曾在1990年进京演出,受到江泽民、杨尚昆、李鹏、李瑞环等领导人的赞赏。之后,走出国门,誉饮中外,被盛赞为“东方迪斯科”。但随着民间老艺人的相继过遗,这一点作的传承也受到了威胁。民族乐器如台江县苗族古老的加圆零,原流行在台江的台拱镇、施洞镇、革东镇、南官乡和排羊乡一带,现在只有合拱镇的红阳村有1把和施洞镇有两把,但已无人会吹,基本失传。至于台江击鼓的鼓点。在60年代仍有30多种,现在仅存9种,其中反排村存5种,革东乡1种,施洞镇2种,台拱镇1种。同样,台江芦笙的吹奏方法,在解放初仍保留有11种之多,到目前已仅存6种了。总之,民族歌舞乐器等艺术文化的失传也是惊心动魄的。
  5. 民族传统体育。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有着许多传统的体育项目,如黎平县侗族有摔跤、抢花炮、扳手劲、斗牛等,天柱、锦屏两县侗族有月牙铛等民间武术,有勾镰、龙灯、舞狮、板凳舞、斗牛、斗鸡、斗鸟、骑高脚马、踢健、赛龙舟和各种民间饶美。丹寨县苗族有扭扁担、玩龙抢蛋、芦笙吹跳竞技、斗牛、赛马、斗鸟等等。这些项目少数较为广泛流传,多数只有某个地方保存,许多都面临失传的危险,有些员保存但没有开发,有的则因经济或文化观念改变而使得保存存在着危机。有丢失的危险。如斗牛。它是苗族、侗族都保留有的传统项目。虽然现在推崇民族风情旅游,斗牛稍有复兴,但是实际也存在着危机。如黎平侗族的斗牛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参与,斗牛的养护是由村寨各户喂养看护,可是现在的每类人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接受了现代的生活观念与方式,很多人都无心养牛、喂牛。这就潜藏着消亡的危机。
  6. 生活社交习惯。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全州各民族的传统生活社交习俗也在不断的改变之中。如鼓社节是苗族一个重大节日,可是近几年台江县就有不少村寨退出这一大型的民族社区节庆活动。如台拱镇的合拱材、南笋村、五寨村、报孝村、展福村、交空村,施洞镇的芳寨村、偏寨村,台盘乡的坪水村,南宫乡的交下村等都先后退出。生活习俗变化大的还有恋爱婚姻的交往与缔结习俗。饮食习俗,乃至信仰、居住、娱乐方式等等其他方面。有的地方在思维方式、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的心理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值得关注的是,民族医药方面的问题。由于现代医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民族传统医药的依赖减弱,使它们得不到开发利用。如黎平县侗族地区有许多民间偏方一,对许多疾病有专治疗效。其中很有名的“水师”接骨法,对接骨有独特功效,但只局限当地少数人使用。另外还有一些祖传的能治“淋巴结核”、“肺结核”.“蛇咬伤”。“妇科病”“肝硬化腹水”的特效草药,也局限于地方使用,未能开发。当然,这里既有缺乏研究能力的缘故,也有师传的局限的缘故,有些医药方术的传乘又受到门规的严格限制。由于这种状况,许多民族医药面临着失传。
  总之,黔东南民族民间文化的断层、失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文化大革命”时期一味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潮与行为,造成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破坏与丢失。第二,改革开放后。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文化的变迁、重构中造成了大量民族民间文化的失传和丢弃。第三,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中,许多未能进行价值转型与提升,以致丧失了生存的领地。从而未能保持人们对它们的生活需要。第四,较长一段时间来。我们对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法律和政策上有不到位的地方,以致未能及时地进行抢救和保护。第五,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脆弱,许多东西未能进入学校课堂。同时过去的民族教育只是注重少数民族地区及其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使民族民间文化远离学校,得不到较好的传承。因而在“普九”、“普实”中扫除了汉语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的文盲,却增加了民族语言和民族民间文化的新文盲。这不能不是民族地区教育的可悲

二: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和保护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识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和各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都受到冲击,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无形文化遗产比有形文化遗产更加脆弱,因而面临失传的威胁更大,因此更需要抢救和保护。有识之士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走向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本土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丧失个性和特色,等于自觉取消了民族的立身之本。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识别标记,是维系民族存在约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千百年来沉积的文明成果可能在一朝一夕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在黔东南州,当一些党政官员和有识之士(包括外国人士)以及民间百姓也开始意识到了民族民间文化遭到破坏流失的严重性和濒临消亡的危机性时,也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抢救、保护和发掘、整理的举措。
  1. 最近几年来,州市县政府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而举办“服饰节”、“芦笙节”、“鼓楼节”、“漂流节”、“龙舟节”、“过苗年”等民族节日,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方面最显著的效果表现在民族服饰上。如台江、雷山、丹寨、黄平等县的苗族服饰和黎平、锦屏、榕江、从江等县的侗族服饰。从90年代开始因旅游业的兴起又开始恢复民族服装的生产和穿戴,民族服饰有所复兴。黎平的地扪村一带,现在该村每户至少有3人以上有民族服装。全村达1000人以上。另外,黎平县近几年举办鼓楼文化艺术节后,侗族大歌又开始流传起来。本来黎平侗族大歌主要流行在岩洞乡一带,但距其较远的龙额乡最近也会唱侗族大歌了,而且他们的代表队参加黎平艺术节比赛还得了第一名。至于侗族的建筑瑰宝鼓楼,黎平县境内现有328座,比1989年增加了100多座。
  2. 台江县委、县政府以申报“苗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契机与突破口,提倡全民“学说苗话,学唱苗歌,学跳苗舞”,掀起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潮,效果显著。现在,台江县成立了俱乐部组委会,以村、乡或一个集体、一个部门为一个单位成立18个俱乐部,自主组织成员开展苗族歌舞排练,每个周末晚轮流在秀眉广场举办苗族歌舞排练表演。白天学习剪纸、刺绣、银饰等民间工艺美术。还动员县城各单位干部职工主动接受苗族文化的熏陶。要求俱乐部成员年底练出一首苗族大合唱,一首独唱和两个集体舞蹈,组委会带组织比赛,给各俱乐部打分,并列入各单位的考核指标。同时,台江县还保护开发了7个民族文化村。其民族文化项目为:反排村以苗族舞蹈木鼓舞为主,九摆村以银饰工艺为主,施洞寨则以节庆活动、刺绣艺术为主。岩寨则以民居为主,新寨以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为主,大唐树亦其自然风光与民风民俗为主。拥党村则以民居观光为主。这一举措,必将使台江的苗族文化得到伟大的复兴。
  3. 把民族民间文化引入中小学课堂。如锦屏平秋镇和彦洞乡在平秋民族中学创办了“锦屏县九寨侗族文化艺术业余学校”,进行民族文化的教育。开设的课程有侗族文化概论、民居、民俗、服饰、歌舞和侗语、英语等。学校创办两年来,先后接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美国美籍华人文化基金会、韩国留学生采风团等院校与组织,并参加全州服饰文化节和国际芦笙节表演受到好评,其学员还成为广告宣传画的侗族形象大使。中央电视台和贵州电视台先后作过报道。著名社会学、人类学大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欣然为该校题写了校牌。台江县在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倡导下,已把苗族文化引进全县中小学课堂。现在开设有苗语、苗舞、苗歌、苗族工艺美术课程;两县职中开办的导游班也开设有民族文化知识与技能课,如苗文、苗族历史、苗族文学、苗族孔仪、苗族首乐、苗族工艺美本等。丹寨县民族中学的做法是:一、组织力量编写乡土教材,突出民族语言特色,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树立实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发展个性,培养多层次人才。二、借民族文化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把民族歌舞、器乐、美术、体育、娱乐项目纳人活动课程、进行民风、民情、民俗教育,改变课程单一的结构模式,丰富学生生活。三、在学校内部增设“民族文化教研室”和“民族艺术教研组“,以免族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凭信地域文化优势,开办“民族特长班”,其中包括“苗族芦笙歌舞队”、“蜡染工艺班”、“美术基础班”、“声乐班”、“舞蹈班”等。该校师生表演的苗族芦笙舞蹈在凯里“中国苗族侗族服饰文化节”中,荣获二等奖、黎平县的岩洞中学、三龙中学,城关四小等学校都相继办有艺术班、民语班等。
  值得一提的是,受世界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院的派谴,爱尔兰的诺谩博士一家人在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办起了侗族少儿双语教学点,而且办得有很大的创新性。一是从学前开始;二是先母语教学,此后过渡到普通话,与普通教学接轨;三是根据侗族不同时期孩子的兴趣,从学前班开始、编写各个科目的教材。目前已经组织用侗文编印了学前班到一年级的语文、数学、音乐、自然、思想品德等教材。现在侗族小朋友们来学校的激情空前高涨。因为他们来学校不是开始就去读自己不懂的汉字,而是讲侗话,说他们经常说的侗家童话故事,唱侗家童歌、这种试点很成功。使那里的入学率提高到98%,4个班200多名学前学生不仅都会唱80多首侗族歌,还能熟读许多侗文书籍,能将会说的侗话拼写出侗文。如今根据当地老百姓的要求,诺谩他们还要增加高侗、大利、苗兰、归柳、八匡5个村的教学点。诺谩抢救、保护民族文化的义举,不仅受到侗族人民的欢迎和支持,而且受到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的宣传报道。
  尽管全似采取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抢救、保护的举措,但这与全州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面临破坏的威胁仍是感到抢救不够,保护不力,弘扬不大。为此,必须加大这一工作的力度和措施。

三:民族民间文化抢救保护的对策
  1. 进一步提高对抢救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重要意义的认识。黔东南州是以苗族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州,具有悠久的文明史,有着非常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它们有的是具有突出价值的人类创作的天才代表作,有的是从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语言学或文学角度看具有突出价值并曾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这些遗产都是人类文化的精髓,都是人类伟大文明的结晶,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备受中外的关注和重视。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进一步强调要“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抢救和保护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具体体现。
  2. 建议洲县(市)政府成立州县(市)两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这项工作,并责成有关部门或抽调专人对全州的民族民间文化进行普查、挖掘、整理、研究与开发、利用。
  3. 认真贯彻实施《贵州省民族民问文化保护条例》。这个《条例》已经级2002年7月30日贵州省九届人大二十九次会议通过,自200三年1月I日起施行。《条例》中的内容丰富,立法规范,操作可行,是保护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法律文件和审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经典文献。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行文组织对《条例》的普法学习教育,并对各地的施行情况进行督促与检查。
  4. 民族民间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涉及到社会学、宗教学、考古学、艺术人类学、民俗学、美学、文学、文学及艺术等各个门类。我们的抢救、保护工作能否上档升位,提高品位,多出成果,并在国家和联合国的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关键在于人才。因此,建议组织人事部门要为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广揽人才。同时文化保护委员会要制定出文化保护人才的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5. 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同样需要经费投入。这种投入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一本万利,永续利用。根据《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第二十八条关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经费由政府拨款”的规定,建议各级政府都要对文保工作给予财政的投入。
  6. 根据《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第三十条关于“中小学应当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的规定,建议州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具体落实这一规定的施行方案。

⊙ 作者简介
  陆景川,贵州黔东南州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贵州黔东南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黔东南苗族的斗牛文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3 21:39,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