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63|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8-5 11:31:18|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建筑·社区金堂地下暗藏宋代军事州城

 [复制链接]
作者:陈四四 胡春煦
  南宋末年突然消失的怀安军古城,穿越千年时光又神秘出现在世人面前。11日,成都市考古队公布,在金堂县淮口镇州城村进行的怀安军遗址考古发掘结束,城墙、民居、街道、“军资库”石碑陆续出土,证明这座面积达0.6平方公里的宋代古城是军事性质极强的州城。
  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房屋、水井、排水沟、石板路勾勒出宋代城市的面貌,宽大的城门从泥土中显露出来。“这是北城门,有50米长,20多米宽。”考古专家指着城门下的道路说,城门洞和道路都是用条石铺成,道路两侧紧靠城墙有两个条石砌筑的梯子,估计是为方便士兵登上城楼而设。根据已发现的城墙计算,古城大体呈菱形,面积约有0.6平方公里。在一间房屋中发现一块石板,上面刻有“军资库”三个字。石板是从其他地方搬运过来的,专家推测,军资库应该在距离州城不远的地方。
  考古专家告诉记者,现在发现的古城背靠云顶石城和花果山,面朝沱江,与古文献中的记载相吻合。由于战略位置重要,所以历来为驻兵重地,从西晋起此处就有军事及行政建制,直至南宋晚期从未迁移。“目前发掘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遗物。”记者看到,有瓷器、陶器、石刻、钱币、印章和铁器等,大多数是农用工具、生活用具和兵器。但是,因发掘面积太小,专家暂时还不能确定官署衙门、武库、校场、寺庙、商铺、民居和临河码头等的位置及分布情况。
  除了古人对城市的宏观规划,遗址一些微小的细节尤其令考古人员惊叹,比如排水系统──街道中间高、两边低,这已经符合现代修路的排水理念,另外街道两侧还配有加盖石板的排水沟,个别民居作坊内还有陶质的排水管连接到排水沟中,这样居民的生活用水可以通过排水沟排到城外。“考虑得如此周到,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考古专家说,四川地区保存较好的宋代城址不多,城址内科学合理的排水设施布局,展现出这一时期四川地区城市建设的繁荣和先民的智慧。他们认为,怀安军遗址及其出土的大量遗物,为研究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川西平原城市体系的军事作用提供了资料。

源自:四川日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二十世纪初四川“灌懋道”沿途的嘉戎人 [转帖]人皇新考
2# 四姑娘山
 没事了吗 发表于: 2008-10-31 00:12: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这写报道的真是奇人:

1. 哪部文献说了怀安军古城是州城?

2. 报道中所说的“根据已发现的城墙计算,古城大体呈菱形,面积约有0.6平方公里”,这不就比一个正常的清代乡镇的规模大些么?清代的镇一般长1000到1400米,主街两侧建筑进深各40米左右,加上次街的宽度,一般有150米进深,算起来0.2平方公里左右。这样的规模做州城,悬。

3.北城门有50米长20多米宽,这真算一个奇迹!报道中没有说城墙材料为土、砖或石,估计为混合吧。如此宽大的城门中间是缺口吗?应该不是,常见的都是券洞。那20多米宽的券应该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奇迹了:假设券为半圆形,那么券高为10米多,而一般券肩以下不会比券高短,那么券顶离地为25米。再加上券顶到城墙顶的高度,符合比例的话,就有30米了。而“紧靠城墙有两个条石砌筑的梯子”将是有近200步的天梯啊!中国后来真退步,明代的大理城的城墙可就太小了,城墙高才7.5米哦。

4. 报道中所说的“街道中间高、两边低,这已经符合现代修路的排水理念,另外街道两侧还配有加盖石板的排水沟,个别民居作坊内还有陶质的排水管连接到排水沟中,这样居民的生活用水可以通过排水沟排到城外“,更让人笑了,这些东西居然还让考古人员”惊叹“,真让人对这些考古人员的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这种常识性的工程做法还会让人吃惊吗?如果没有这些做法,中国周朝的城市企不是早就被暴雨淹完了,不是可以养鱼了。想当初就已经修的是“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的鱼塘底了。

该叹的不叹,不该叹的……陈四四与胡春煦真叹人啊!

评分

参与人数 1文采 +50威望 +10金钱 +50收起理由
leikang + 50 + 10 + 50谢谢点评!

查看全部评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0 11:28,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4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