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848|回复: 5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探讨研究宜宾文苑不老松──丁天锡

 [复制链接]



宜宾文苑不老松



/丁芝萍 /董志宇

丁天锡,四川宜宾县人,1921年生。离休干部,中共党员。武汉大学法律系毕业,专业职称副编审,宜宾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科学学会会员。曾任中学校长、宜宾市文化局离休干部、《宜宾史志》副主编、《宜宾百科全书》编辑等职。出版专著《宜宾地区文物古迹简志》,并发表历史、文物、民族考述及戏剧评论、旅游记述、诗词多篇,总计约100万字左右。



煌煌九秩,环顾几人同?弱冠负笈江汉,研法律,学贯西东。顶霜剑,五更行早,旭日照苍穹。  凌云笔在手,驰驱文苑,卓著丰功。最难能,秉持太史遗风;耄耋之年入党。伟气岸,丹鹤青松!”──在丁天锡老先生九十岁生日之时,他的老朋友、原宜宾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丁义明填词祝贺,简练概括了他的生平,高度赞扬他的成就和人品。



丁天锡先生作为宜宾为数不多的老文化人,对这样的赞誉当之无愧。他一生勤勉、执着,勇于独立思考与认真实践,即便是耄耋之年也没停止过探索和笔耕,对于宜宾的戏曲、文物、博物、史志等领域的建树颇多,为构建宜宾人民的精神家园作出了瞩目的贡献,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



胸中书传许多香

丁天锡出身于书香之家。他的父亲丁继五,系四川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理科毕业生,曾执教于叙府联中(今宜宾一中),1932年病逝,遗下三儿一女。他生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在家设馆延师课读。

天锡幼承父训,十岁前已读毕《四书》《左传》《古文观止》《诗经》及唐诗、宋词、元曲的诸多名篇,还阅读了多部古典文学名著,奠定了古文学基础。此后在家乡蕨西乡(今龙池乡)小学、宜宾县立中学(今宜宾三中)、省立宜宾中学(今宜宾一中)和成都建国中学,完成了从小学至高中的学业。高中期间,喜读鲁迅、巴金、矛盾、郭沫若及曹禺、吴祖光等“五四”以来名家的作品,悉心研读了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与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两个版本,打下新文学和戏曲研究及创作的基础。同时选读史书,具备了一定的史学基础。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欲上进先读书。天锡高中毕业后,谋得蕨溪镇小学的教职,娶妻成婚,并有了孩子。但是他不满足这样的“小康生活”,1944年考入因日本侵略而内迁乐山的武汉大学法律系。武大学术自由之风甚浓,进步社团林立,众多壁报布满校内,各社团经常举办学术和时事讲座,天锡深受熏陶。中途因家境困难曾辍学回乡教书,在蕨溪镇至善中学任教导主任。1947年秋季,他重赴已迁回武昌的武汉大学续读,1949年毕业。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丁芝萍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丁芝萍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丁芝萍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丁芝萍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丁芝萍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丁芝萍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革了谁的命,共了谁的产 摄影师近距离捕捉幼熊懒散画面
2# 四姑娘山
 楼主|丁芝萍 发表于: 2012-6-24 16:13:2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回复 1# 丁芝萍

五更早行迎光明

大学里投身革命。解放前的武汉大学有“红色堡垒”之誉,天锡读武大期间,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反内战、反独裁、争自由的学生运动,是进步文化活动的活跃分子,与一些地下党员和进步同学一起,深夜“偷听”新华社的广播并将其内容传播到同学中,参加营救被捕同学的活动,被推选为学生自治会为迎接解放所办的伙食团团长。他追求进步和光明的行动,得到党组织的肯定,经宜宾同乡曾昭岷的介绍,于19492月加入中共武汉地下市委直接领导的秘密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教育协会”,在这个组织里,学习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和党的政策,提高革命理论水平,积极完成组织分配的任务,为迎接解放而努力工作。

回家乡迎接解放。19497月初,湖北已由我人民解放军解放。从武大毕业的天锡先生主动请求,并经组织领导同意后,与同系的高县同乡王泽厚一道启程回四川,寻找在宜宾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回宜后,只找到在县宜中(宜三中)教书的邓栋材。邓栋材告知丁天锡,他从别人那里已得知天锡回宜宾的一言一行,表明其已暴露,为避危险应立即离开宜宾城去乡间以职业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于是,天锡先生接受横江中学校长侯心镜的聘请,去横江中学任训育主任。侯校长思想趋于进步,在侯的支持和掩护下,天锡团结进步师生,组织各类宣传活动,教秧歌舞,教唱革命歌曲。每天清晨,授意由值周班主任率领全校学生在街上跳秧歌舞,或唱革命歌曲,走完四大街才返回学校自习。如此一来,乡亲们受感染也有不少会唱者。举办周末文艺晚会,由师生们演出,有小演唱、曲艺、莲宵,大多为秧歌剧,如《兄妹开荒》、《朱大嫂送鸡蛋》等。天锡还亲自出演,头巾一搭,反串扮演女角。他编导了反映革命青年冲破阻扰投奔革命的大型话剧《红棉袄》,以学生成绩汇报展览会名义演出,请来了家长,也欢迎街民观看。演出前两天,接到恐嚇信:“如果硬要演出,谨防台上遭炸弹!”侯校长出面与横江头面人物“拿言语”,由他们打招呼:“不准乱来!”并邀请当地多位头面人物坐前排观看。当晚演出总算顺利,礼堂里观众空前,几乎爆满。天锡先生还在学校里作题为“武汉归来”的报告,讲述武汉的解放见闻,以破解溃败的国民党所散布的谣言,安定行将解放的宜宾人心。

宜宾解放之际,国民党军的一个营败退路经横江,因有人告密,该营长派两个士兵,要侯校长引路来学校抓“共党疑犯”丁天锡,校长借口说不要打草惊蛇,先回校看看人是否在校,借此赶回来报信,要天锡赶快躲藏起来。梁宗培、李华镛等几位学生要丁去他们乡下躲避。天锡怕连累学生们,婉谢他们的好意。学生们急了,商量要以“绑架”方式将他用滑竿抬走。他佯称去另一学生雷仕鑫家躲藏。等学生们离去,他躲进校园一间破烂小屋的阁楼上,两天后待该营军队开走才下楼来。

积极参加新建设。19491211日宜宾和平解放了,天锡教师生们唱《红旗呼啦啦地飘 解放军来到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歌曲,离开横江时还写了一大卷欢迎解放的标语藏在会计室米桶下,嘱咐留校的教导主任待解放军开进横江镇时贴上街去。12月,学校放寒假,天锡先生到宜宾城,找邓栋材汇报工作情况并请他转达至党组织。这时才得知党组织负责人是中共铜梁驻宜宾特区支部书记张子先。

1950年上学期,天锡先生在宜宾县至善中学任教导主任,同时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征粮剿匪工作。

其时,调任宜宾专署文教科的邓栋材向文教科长张鸿庆推荐,报经川南行署文教厅批准,调丁天锡到横江中学任校长,天锡于8月份赴校主持开学。有人提出将国民党军残部和土匪盘踞横江时的横江中学教师和学生作为土匪看待。了解实情的丁天锡认为这不符合党的政策,提出了“不予追究”的理由和建议,报经专署文教科获准同意,保护了大批人不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在搞好教学本职工作的同时,配合土改和镇反工作,排演了歌剧《白毛女》片段和大型歌剧《王秀鸾》。鉴于学校在土改、镇反中的成绩,专署文教科授予丁天锡“宜宾专区模范中学校长”的光荣称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丁芝萍 发表于: 2012-6-24 16:15:27|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丁芝萍

驰驱文苑六十载

19512月,组织上调天锡先生到专署文教科任文化科员。可以说集全区文化工作于一身,包括戏剧、电影、群众文化(文化馆、文艺创作)、图书馆、新闻出版、书店及文物考证、保护管理等等工作,一句话,除中小学教育外,几乎都管。

推陈出新抓剧改。丁天锡的工作重点首先是剧团。刚解放时,宜宾只有一个宜宾川剧团,后来发展到九县(市)都有剧团,屏山为话剧团,其余为川剧团。再后来,与泸州专区合并,数目就更多了,十八个县市,除兴文县外,每县有川剧团,一度还有京剧团、曲艺团。专署文教科(局)直接领导新成立的青年川剧团、改组重建的专区文工团和专区杂技团。真是忙不过来。贯彻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剧改革工作方针,首先整顿剧团混乱现象,祛除低俗、淫秽、反动的剧目及表演情节,调整撤并重组新建剧团。继而提升演员演艺质量,鉴于县川剧团大多由“玩友”组成,艺术水准低,于是规划、组织、指导各剧团的提高和发展,尊重和发挥老艺人作用,大力招收培养青年学员,强调练基本功和剧团之间的交流,搞好“传帮带”;大力扶持和培养剧团创作人员,整理改编传统戏,积极创作革命现代戏;组织安排交流演出和巡回演出、送戏下乡下厂。通过这些工作,提高了宜宾川剧在全省川剧界的地位,宜宾杂技团走出国门,多次到海外演出受到好评。

辛勤开创文博事。解放前的宜宾,虽然各县的民教馆收藏了一些文物,其中还有珍品,但作为文化和史学交叉科学的文博事业几乎是空白。天锡在党委政府领导下,依托地区博物馆和各县文化馆,依靠地县(市)的文化工作者,对宜宾(包括泸州地区)全专区的文物进行普查、整理,摸清了全专区文物家底,考证确定了这些文物古迹的价值,汇编建立了宜宾地区文物档案,继而由他主笔编写出版了《宜宾地区文物古迹简志》,受到省文化厅表扬,并将《简志》分发至全省各县市文博部门作编写样本,外省有关单位也闻讯前来索取。这些努力奠定了宜宾文博事业发展的基础。

老骥奋蹄修史志1984年,丁天锡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按说,劳累了几十年,该好好休息了。但是,次年即应聘到宜宾地区地方志办公室,担任指导修志的刊物《宜宾史志》常务副主编,并专研宜宾地方史,直到1997年底全区各县、市地方志修完后,才告退家中休息。这十三年中,团结同仁编辑出版了《宜宾史志》三十余期,自己亲笔撰写发表文章多篇;出任《宜宾百科全书》编辑,并为之撰写了重要篇章;在国家、省市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约八十余万字(包括部分在职时期写的)。

4# 金佛山
 楼主|丁芝萍 发表于: 2012-6-24 16:16:19|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丁芝萍

求真求实秉笔书。天锡先生秉承中国史家的优良传统,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只求真,敢于和善于独立思考,秉笔直书。他对宜宾的建置沿革进行了深入严谨的考证,证明宜宾建僰道(县级政权机构)始于秦代,使宜宾迄今拥有二千二百多年的开发史,为宜宾被国家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第一块坚实的史料基石。他关于宜宾悬棺、宜宾汉代崖墓的学术文章中的观点,得到专家学者赵迎生、林向、王纲、贾大泉、陈世松、冉光荣等的赞同,国内外100多家报刊转载或报道,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称赞他“治学严谨,文史可征”。他的史学论文:《从宜宾三座抗元山城遗址看元(蒙)进攻叙州战局》(刊于《四川文物》)、《宜宾上下罗计长官司考》(参加了会聚中外学者的‘钓鱼城及南宋后期历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收入论文集)、《张献忠部三次进攻叙州》(刊于《宜宾史志》,并受邀参加了国际性学术会‘第二次全国农民战争史学术讨论会’)、《从汉代出土文物看宜宾酒文化》(应邀参加‘酒都宜宾国际酒文化研讨会’),受到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提高宜宾的知名度、发展旅游和经济文化起到助推作用。

丹心耿耿伟气岸。丁天锡在青年时代就追求进步和参加了革命活动,解放后在宜宾的文化战线辛勤耕耘几十年,卓有建树。而历史却跟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从专署文教科到地区文化局,到他退休时,三十多年,行政职务都是科员,“政治面貌”是非党群众。个中原因,首先和主要的是特定历史时期“左”的影响,对他在武大参加党的地下外围组织不但未予肯定反而觉得是“问题”;此外,可能与天锡禀性“爱较真儿”、“不大合槽”多少有些关系。对于后者,他时至今日,还是“我行我素”,只要他认为你说的不对,哪怕你是“显宦”、“名人”,他也要撰文辩驳,他心目中只有真理二字。对于前者,他几十年无怨无艾,总是不知疲倦地工作和学习,多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报告,矢志不渝,从未气馁。他爱好诗词写作,功底深厚,文辞精美,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忠诚之情洋溢其中。历史终究是公正的。他退下来之前,专业职称定为副教授级的副编审。1992年,经组织查证属实、按中组部文件规定,给他落实了离休待遇。2010年,在天锡步入九十人生的时候,被批准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实现了他的夙愿。

借用丁义明写的祝贺词中的句子:衷心祝愿丁天锡老人,像丹顶鹤、常青松一样,“福寿艳阳红”。







2012.2.8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雪儿 发表于: 2012-6-24 17:53:59|只看该作者
6# 青城山
 孟良 发表于: 2012-6-24 20:19:53|只看该作者
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一生被考验,才得到了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回报,而有的人,钱可通神,并有一些人,前期还可以,后期就彻底完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01:51, Processed in 0.2184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