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393|回复: 14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交通·通讯川藏第一隧二郎山隧道双向贯通 15分钟即可穿越二郎山

 [复制链接]
二郎山隧道全貌
  二郎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和甘孜州泸定县的交界处,海拔3437米,以陡峭险峻、气候恶劣闻名于全国,是千里川藏线上的第一道咽喉险关,被人们称为“天堑”。1950年代初,川藏线筑路大军战胜艰难险阻,在二郎山上修筑了成都通往西藏的第一条盘山公路。但因这里全年3/4为雨雪天气,常年冰雪、暴雨、浓雾、泥石流、滑坡不断,致使该路段行车事故多发、断道频繁,交通运输极为困难。“车过二郎山,像进鬼门关,侥幸不翻车,也要冻三天”的谚语是二郎山行路难的真实生动写照。二郎山已成为制约甘孜州及西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1995年,国家决定投入巨资整治川藏线,并将二郎山隧道工程列入国家“九五”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达4.4亿元的二郎山隧道工程于1996年动工兴建。整个隧道起于天全县龙胆溪,止于泸定县别托村,位于二郎山山腰,全长8660米,其中主隧道海拔高度2182米,长4172米,隧道净宽9米,高5米,为双向通行车道,设计小时车流量为441辆。是国内已贯通的公路隧道中最长和海拔最高的一条。经过武警交通一总队官兵和铁道部第十六工程局五处干部职工4年多的紧张施工,川藏人民“打通二郎山,天险变通途”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二郎山隧道建成后,避开了山顶事故、灾害频发路段,比原川藏公路二郎山段缩短里程25公里,缩短行程时间3小时。今年5.1,我再次经过二郎山隧道,现将所拍图片奉上。

拍摄于2004年5月3日中午12:12 二郎山隧道东端,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龙胆溪  JDIT81O6.jpg  保存到相册

拍摄于2004年5月3日中午12:24 遂道东端停车场边卖樱桃的农民及冒雨拍照留念的游客  LNCCqItx.jpg  保存到相册

拍摄于2004年5月3日中午12:37 二郎山遂道内,透过汽车挡风玻璃拍摄  GNNOdl5l.jpg  保存到相册

拍摄于2004年5月3日中午12:45  2e4zzzyW.jpg  保存到相册
几分钟后,穿过隧道进入甘孜州泸定县,洞两端两重天,刚才在东端还大雨一路滂沱,而西端却是晴朗艳阳天气,遂打油诗一首于照片上

拍摄于2004年5月3日中午12:48  N0SOTsSk.jpg  保存到相册

拍摄于2004年5月3日中午12:53 别托隧道,二郎山隧道西端前的一段短隧道  RcC2cXc2.jpg  保存到相册

拍摄于2004年5月3日中午12:54  xG41Pzys.jpg  保存到相册

文图完0:37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黄正东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黄正东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黄正东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黄正东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黄正东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黄正东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庆贺教师节 有才华的总理──温家宝
15#
 碾铁路 发表于: 2017-9-27 09:24: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川藏第一隧二郎山隧道双向贯通 15分钟即可穿越二郎山

源自: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王眉灵 游飞 肖雨扬)9月26日上午,随着一声爆破声响,雅康高速二郎山隧道右洞仅剩的数米岩体被打通,从而实现双向贯通。经过5年多建设的“川藏第一隧”,将让天堑二郎山的通行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5分钟,且避免了多雾、冰冻、降雪等危险。
  隧道现场,两个不同项目部的施工人员胜利“会师”,大家疯狂地挥舞着旗帜,尽情地发泄兴奋之情。“终于通了!”雅康高速C1标项目技术负责人刘飞难掩兴奋。
  全长13.4公里的二郎山隧道是全省贯通第二长高速公路隧道。隧址处于板块交界地带,穿越13条区域性断裂带,因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被称作“地质博物馆”。低瓦斯、岩爆、软岩大变形、突泥涌水等地质灾害,给隧道施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建设中,施工人员们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到困难,通过创新发明斜井分体自行式中隔墙模板台车、隧道自行式电缆沟槽模板台车等设备,降低了安全风险,改善了作业环境,提升了隧道施工效率,确保隧道安全贯通。
  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隧道设计负责人郑建国说,二郎山隧道的设计有四个首次:一是首次创造性提出了利用隧道斜井高差大引水发电的新举措,解决了超特长公路隧道运营用电成本高的难题;二是充分利用二郎山隧道两端气候气象不同形成的气压差,首次设置了自然风道,利用自然风辅助通风节能;三是首次设置四车道大断面,通过布设洞内景观带及交通转换通道,提高隧道防灾救援能力,有效缓解司乘人员的视觉疲劳和心理压抑感,实现“长隧短运”,提高了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性;四是首次采用超预期抗震设计理念与思路,穿越区域活动性断裂内,隧道断面整体扩大40厘米,为震后加固预留空间,并保证加固后不降低隧道的服务水平。
  施工中的创新也层出不穷。雅康高速公司天全代表处处长王世法介绍,二郎山隧道下穿大熊猫栖息地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的边缘,不设置施工便道,变“从外朝里打”为“从里朝外打”,这样的反向施工,在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由一端朝里打洞的独头掘进长度达到了7333.6米,居全国公路隧道之首。
  在二郎山隧道贯通当日,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首段钢桁梁成功吊装,雅康高速“一桥一隧”两个控制性工程同时迎来重大节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截至目前,雅康高速已累计完成投资152亿元,占概算的66%;全线已完工程质量安全、环保水保处于受控状态。
  雅康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项目。通车后,将结束甘孜藏区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为上百万甘孜群众架起高速大通道。届时,从成都到康定,将从原来的6个小时左右缩短至3个多小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4#
 黄勇 发表于: 2004-9-20 02:38:40|只看该作者
这让我想起了二郎山那首歌了!二郎山的确很有名气,智能ABC的拼音都能完整地打出这个词组来
13#
 王晓东 发表于: 2004-9-19 09:19:22|只看该作者
9月11日从八美回成都,进隧道时泸定那边是晴天,出隧道迎面二来的就是温润的雅雨。很爽的感觉。但就是在新沟堵车4个小时,以致于我们是12日凌晨才赶回成都。

蜀风的照片漂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2#
 郭建勋 发表于: 2004-9-18 08:48:51|只看该作者
这可能还不是反映二郎山遂道两重天景色的最佳时间,最好是在冬季,这种强烈的对比可能让人更加震撼,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壮观的二郎山云瀑!
11#
 罗松涛 发表于: 2004-9-14 19:05:20|只看该作者
精美的图片,我对两重天的感觉也很特别。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4-9-13 00:16:12|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咕咕在2004-9-11 12:42:26的发言: 蜀风老兄经常出去采风啊,很不错啊,不知国庆要到哪里去呢?

国庆还没安排,可能不敢走远了,因老母正病中
9#
 咕咕 发表于: 2004-9-11 12:42:26|只看该作者
蜀风老兄经常出去采风啊,很不错啊,不知国庆要到哪里去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4-9-10 23:22:43|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阿康在2004-9-10 18:20:09的发言: 我上次去泸定,听同行的朋友讲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二郎山隧道未修造时,一汽车师傅问当地人,“过二郎山要用多长时间”,当地人回答他,“最长要三、四天,也有可能十多天,一个月,最快就是三四分钟”。

我不解,问朋友,“为什么三、四分钟能过的了二郎山?”

朋友说:“翻车了嘛”


阿康的龙门阵很精采幽默呵!
7#
 楼主|黄正东 发表于: 2004-9-10 22:02:55|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咕咕在2004-9-10 20:43:23的发言: 特别喜欢蜀风的片子,第一次是在车坛上看到你的佳作。后来经朋友推荐,又到这个网站上看到了很多纪实性的照片和文章。二郎山隧道我也去过,但都是近3年前的事情了,现在远离成都,所以看到后挺有感触的。平时都是默默再看,这次还是决定说点什么,希望看到你的更好更多出行题材的帖子。

谢谢朋友的默默关注。我一定努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8:35, Processed in 1.341603 second(s), 15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