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喇叭河生态影像

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945|回复: 1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且一可 发表于: 2004-9-13 17:07:4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亲近巴蜀敬谒与调心──川王宫散记

 [复制链接]
且一可/文图  仲春。位于出水之滨的川王宫笼罩在一片春色里,黄澄澄的菜花正无忧地怒放。风过处,舞动的的花影把芳醇的日光摇碎,揉杂在午后的安适散淡中。  在我最初的意象里,川王宫是遗世独立,孤清冷远的,如一方径旁的青石,寂寞在遥远的深谷。一下车,当我真切的直面它时,才发现便捷的公路把这里与现实世界拉得那样的近而突兀。其实对于一个庙宇来说,路既是进入神祗的空间,也是归入世俗谛的世界。川王宫是入世的。我想宗教精神与尘世的契接最终也是为了众生的方便罢。  从侧处看,川王宫宛若一只行进在花海中的大船,殿内的一株古柏则如桅杆般高高地划过屋脊,在空中独自苍茫。树下错落有致的殿宇,隐藏着川西民居风格的细节,穿斗式的木架梁符号与多样的屋顶构成了自身独特的气质。庙宇的顶脊花锦繁衍,顶面疏点人兽、龙吻轻巧。整个川王宫的顶部可谓集屋顶艺术之大观──重檐顶、卷棚顶、庑殿顶、攒头顶各呈仪态,颇有雅拙雄秀之气。如果说建筑的表象就是其本质精神所彰显的话,那么川王宫的纷繁多元就和自身内部的文化特质殊途同归了。  川王宫据史考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相传是为了纪念蜀郡守李冰的治水功绩,故取命“川王宫”。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二五六年),因水而生的李冰受命赴蜀,开始了他筚路蓝缕的治水生涯。后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成功地修好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泽被全川。记得曾经和一位朋友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演出大厅里观看关于李冰的京剧──《千古一人》时,朋友就曾被剧中萧萧水寒,壮士不返的李冰感动的唏嘘不己。当然,感动不仅仅是源于艺术的感染,更多的是来自于李冰作为人本身的深切体悟。百姓对李冰的缅怀是有切身体验的,当感动演化为一种情结时,它便以惊人的力量蔓延开来,川西各处大大小小的川王庙和川王宫便印证了这一点。而大邑的川王宫算是蜀中最具规模的一个了。对于川王宫的倡建,据当地人讲,在一九七六年的一次修建工程当中,工人们在川王宫的腰间掘到一石碑,上载川王宫系邑人余仲衡、余仲明四兄弟于明万历年间提倡修建的。我想当时余氏兄弟的初衷除了感动外,一定在那泱泱未决的出水里,寄载着对蜀守李冰的无限崇思吧!  民国初年,历经修建的川王宫迭增为面积达一千五百平米的大庙。令我好奇的是,在供奉李冰之后,宗教也接踵而至。是李冰在百姓心目中逐渐由人上升为神的力量催生了儒、释、道三教的介入,还是因着紧邻的道教发源地鹤鸣山的浸染?  神话故事同样也为川王宫增添了想象力的姿意。传说在附近的西佛庵里,一位老和尚要为吃掉自己徒儿的神虎算帐,便拿着禅杖击打神虎,虎畏其法力跳河逃去。至今河岸的岩石上似乎还有神虎跳河时留下的爪痕。于是世人又称此地为“虎跳河”。如今的虎跳河上早已峻然耸立着一座长六十米,高约二十二米的拦河大坝──虎跳河水电站。庞然的大坝与川王宫遥相呼应,这其中似乎又隐匿着与李冰治水精神的某种联系,映证了不同时代里为民所谋的指归。站在大堤上,视觉是难得的写意,俯仰皆是春色,心情也随着行于水上的微风荡漾开去。极目处,对岸的山峰裸露着褐黄色的岩体,山壁形如斧斫,虽不高却气势逼人。而更远处山麓的田野里,菜花一拨接一拨的开着,仿佛要把整个生命的金黄都呈现出来。  川王宫离公路虽然近在咫尺,却少有香客前来谒拜。除了平时的法会和节日,这里总是冷冷清清的,和公路上热闹行进的车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或许是这里宗教的多元化让香客们有些无所适从了。山门右侧的香蜡纸钱铺自然有些寂落,卖香的老者似乎对生意的不景气了无忧念,独自揣着手坐在木椅上享受阳光。在这么一个接近于高蹈的地方,人的心境也会变得淡泊平和。  站在山门后的天井里,时光仿佛开始倒流。天井不大,稀疏植了些花木,地上薄薄地泛着青苔,两侧的殿宇因年事的久远有些欹斜。恍然间你会以为走进了哪家古老的院落。行走在这些只瓦片砖构筑的空间里,时光就像长满根须的大树,不停地撩动你的神经。由于川王宫整体的格局呈前底后高型,在密密匝匝的殿宇中,天井就如同一个个精心的布白,起着采光和透气的作用。王镇华先生在《华夏意象,中国建筑的具体手法》中曾说:“堂是文化的核心,庭是空间的核心”。那么天井作为庭的缩影,其不可缺失性就构成了建筑本身的重要部分。当空间与文化相互交叠,一座庙宇的风骨便凸显出来。自然也就衍生出儒家的尊严、道家的不羁和佛家的脱化来。  在庙里逛得有些累了,便随着道士的指引找了一个休憩的地方喝茶。其实在这里喝茶感觉蛮好,虽然简朴了些,但在敞亮的长廊里,你可任由眼光饱览廊外的出水风光。亦可坐在竹椅上,在茶香的缭绕中舒展你想要舒展的肢体,独自享受这难得的清净时光。  离我喝茶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建于桥上的八角形凉亭,亭上的窗牖有的已散落。桥下方数丈阔的水池里隐隐有汩汩的水声。据主持道长讲,桥下的水池平常除了作为放生外,最主要的功用还是为了防火。因整个殿宇几乎全为木构,一旦着火,后果将不堪想象。水池自然也就成了维系全庙安全的中心。亭子前方的三清殿里,几根柏木大柱早已褪去了昔日的光华,失去虬龙祥云的木柱仍支撑着全殿的高度。殿中供奉的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和孔子的塑像在明灭的光线中庄严而神秘。而这三者文化的有机融合,还得归功于唐代官方举办的一场关于三教归一的辩论活动。当时大乘佛学与道家思想在超世俗的取向上有其相似之处,同时也旁助了儒家传统上偏于世俗理论的思想。由于这个契机,三教的交汇有了更趋于成熟的走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如一风”。明中后期,三教合一的理念终于达到了中国传统社会里的最高峰。  一个人坐在三清殿的长凳上,看天光斜斜地落在柱础边。浮尘在光影里舞蹈着,仿佛一个个跳动的生灵。不知什么时候走来的一位居士,在水池的围栏旁细心的抚弄着盆中的花草,莫非她在这一花一草的世界中,也能窥见体照万物的慈悲么!  沿着大殿右侧的木梯往上走,木扳铺就的走道嘎吱作响,且有不少的木屋紧紧毗连,总计约有数十间。原来这里的楼宇大有玄妙之处,迂回曲折,形似迷宫,越往上走空间也就越小起来,难怪乎当地人称之为“走马转角楼”。  再次来到川王宫时已是农忙季节。虎跳河村的村民们在那些大大小小的田间正忙着莳秧犁地。一群小孩也在圩埂上嬉闹着帮着大人们整理秧苗。只见青碧的秧苗在农人的手中被抛成一排排有序的线条,婀娜地挺立在水田中,煞是好看。最后,这些线条将会在整个夏日的晕染下慢慢地铺陈为大片大片的褐黄,静静等待丰收。  这一次碰巧赶上川王宫的老主持张元堂九十二岁的寿辰。庙里庙外聚集了不少前来贺寿的居士,使平时有几分寂寥的川王宫骤然喧闹起来。  山门外,我遇到了当地的老书记黄代福老人,六十年代期间,他曾经是新场镇的党委书记,自从离休后就和老伴闲居在川王宫旁的老家里,平常没事的时候就爱四处转悠,看看村里的情况,似乎这样不停地走走看看,心里才觉得安稳塌实。一提到这里,老人总有说不完的话语,清癯的脸颊变得神采奕奕,眼神里熠着温柔的光芒。想来从那些久远的日子里,一路走来的流年水月怎能不让他不动怀。闲聊中,得知川王宫能有今天的完整规模,乃得益于这里曾是当地十三大队小学的教室──是学校的驻入阻碍了外力对川王宫的破坏。  在黄代福儿时的记忆里,川王宫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如若村子里哪家遇到丧事,庙里就会指派一位道士带上花圈、鞭炮和礼物前去吊唁,并且都平等有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悲悯。当然,如遇到村民办喜事,道士们就会高兴地搬出桌椅、锅碗等什物供大家使用,俨然一位情真意笃的老邻居。村民们为了表达谢意,每当庙里有事时都会主动过来帮忙。这不,今天热闹的斋堂里,不知又是哪家的媳妇在忙里忙外地帮着做饭了。我在想,宗教精神最终应是世俗和民间的,就如庙观和村民默默相睦后的共融。  走出山门,正逢上当地虎跳河村农民刘正清从田里劳作归来。他告诉我平时除了做正常的农事外,还在川王宫前兼顾着经营一间小卖部。从小在川王宫旁长大的他,心中早已对这里默化为一种浓浓的眷恋。对刘正清来说,坚守就意味着生机,生意是一天天的在好起来了。不过他仍希望这里能很快的发展起来。现在他最大的夙愿就是,在外地打工的三个儿子能早日回来,为家乡做点什么。卸下农具,刘正清悠然地点上一只烟。他知道,希望就如同这丰盈的春天,正慢慢地向他走来。  透过窗棂,暮色开始从田野里慢慢地滋长起来,袅袅升起的炊烟下,又一个详和宁静的夜晚来临。
敬谒与调心──川王宫散记  z1h3TVWS.jpg  保存到相册
敬谒与调心──川王宫散记  R0fxzWed.jpg  保存到相册
敬谒与调心──川王宫散记  iCwVkXWL.jpg  保存到相册
敬谒与调心──川王宫散记  2yk2VDtD.jpg  保存到相册
敬谒与调心──川王宫散记  ojLRnHWh.jpg  保存到相册
[此帖子已经被雷康于2004-9-13 23:43:23编辑过]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且一可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且一可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且一可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且一可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且一可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且一可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同 变 珍贵的成都留法比同学录
2# 四姑娘山
 周进 发表于: 2004-9-13 21:29:4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无论世俗还是民间,和睦融洽就是最美的生活.呵呵,真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郭建勋 发表于: 2004-9-13 21:45:46|只看该作者
“川王宫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如村子里哪家遇到丧事,庙里就会指派一位道士带上花圈、鞭炮和礼物前去吊唁,平等有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悲悯。当然,如遇到村民办喜事,道士们就会高兴地搬出桌椅、锅碗等什物供大家使用,俨然一位情真意笃的老邻居。”

真是很有生活情趣!难怪道教在民间有如此深的群众基础。
4# 金佛山
 楼主|且一可 发表于: 2004-9-13 21:53:19|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周进在2004-9-13 21:29:45的发言:
无论世俗还是民间,和睦融洽就是最美的生活.呵呵,真好.
出世与入世皆是世间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且一可 发表于: 2004-9-13 21:55:45|只看该作者
真是很有生活情趣!难怪道教在民间有如此深的群众基础。
儒家庄严 佛家脱化 道家潇洒
6# 青城山
 郭建勋 发表于: 2004-9-13 22:40:02|只看该作者
不过中国的三教融合的趋势也是明显的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且一可 发表于: 2004-9-13 22:44:56|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郭建勋在2004-9-13 22:40:02的发言:
不过中国的三教融合的趋势也是明显的啊!
其实并不很多.各门虽有共通之处,但最终的境地却是大有不同的.
8#
 罗晖 发表于: 2004-9-15 21:35:03|只看该作者
宗教只有世俗化、民族化、大众化,才能吸引更多的民众,也才有发展的土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王晓东 发表于: 2004-9-19 09:24:53|只看该作者
我春节时去西岭雪山时,也到了川王宫,感觉不错的,拍了好些照片,但还没扫描,无法贴上来。看了且一可的精美图文,对川王宫又有了新的了解。
10#
 楼主|且一可 发表于: 2004-9-26 15:23:27|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王晓东在2004-9-19 9:24:53的发言: 我春节时去西岭雪山时,也到了川王宫,感觉不错的,拍了好些照片,但还没扫描,无法贴上来。看了且一可的精美图文,对川王宫又有了新的了解。
期待你的图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10:23,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