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755|回复: 15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leikang 发表于: 2003-6-22 22:14:0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其他洪雅城隍街古民居面临被拆毁的危险![来稿照登]

 [复制链接]
雷康先生:您好!
  我们去年通过信。我发过洪雅古镇的照片给您。
  现来信反映四川洪雅城隍街古民居面临已被拆毁的危险!
  保护古民居就是尊重传统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根!也就是最大地发展生产力!
  我们四川西南青衣江边的一个有1400年的古城洪雅,唯一一片明清建筑群,已经遭遇已被拆毁的危险。我们向您们发信及有关资料和照片。请调查。
  我们的家,一条好好的有500年历史的城隍街古民居,在外地来的县领导人心中,却成了“政绩工程”之地。
  5月6日《华西都市报》发表了题为“洪雅上万平方米古民居告急”后,四川省两厅有关部门同志来考察后(由县上接待陪同)开了会,也较重视,要求洪雅县委县府组织专家鉴定。
  5月11日前后,当四川电视台播发了洪雅上万平方米古民居告急新闻和消息后,县里通过“公关”请了一些有点文物专业职称(部分退休的)所谓“专家”,却公然不看事实,连一句话都不问,是什么年代更不考寻取样。有一位带头的“权威专家”酒足饭饱后,由十几个官员陪同,一进入城隍街古院大门就夸夸其谈发表要拆的意见,就像是“政治工作者”在做群众的工作,没有一点学者和专家的涵养。老百姓和房屋业主问他们姓啥名谁时,官员们和所谓专家却支捂保密。
  原来,洪雅县委政府拿不出什么鉴定书,洪雅县发给《华西都市报》原文照登的《政府会议纪要》称“专家组”由“文物局、省规划设计院等部门组成”,纯属洪雅县委县府玩的把戏。
  5月15日前后,四川省规划设计院院领导证实了没有派过人参加。
  而同期,我国著名乡土(古民居)建筑专家、全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西南交大建筑设计院教授季富政先生来洪雅考察城隍街古民居有无保留价值?季教授与上次洪雅政府请的几位专家(季老说他们都不搞此行)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城隍街古民居特别是几家大院不当不能拆,而应要赶紧保护。这些大院有其历史价值,特别是有川西古建筑特殊的科学价值。
  季老笔名巴人,古民居的绘画是出了名的,出版了几十本专业书籍和画集。4月22日央视一频道“中华民族”栏中,播了对他的人物专访(季老谈“羌族的古建筑”)。他写了专著文章向省领导反映,同时也需得到大家的帮助。季富政先生在成都,电话是028-87602339。
  5月28日,全国著名古建筑及城市规划学家阮仪三教授(021-65012170)为此发来“期望政府有关部门对该地段调查核实、进妥善保护、以免造成遗憾"的批示。
  6月19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向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发出了希望政府加以重视和保护的意见!
  研究会刘副秘书长、学术部姬主任也发来信件和电话表示强烈关注!
  曾去过洪雅考察道文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历史考古学家王育成先生了解此事后,多次和我们通电话也表示应加以保护及强烈关注!
  四川高教旅游研究中心主任陈兴中等四位教授(正在为洪雅旅游做规划)表示:考察洪雅城隍街古民居几家大院,云南丽江的一些大院也比不及!也希望政府加以保护的呼吁!
  近日,《四川日报》记者也向省领导反映呼吁应加紧保护。
  《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于2003年3月25日第四版、3月31日分别以论坛形式发表题为“保护好文化遗产也是政绩”和“为了过去的未来”呼吁“保护一切应当保护的古建筑和古民居,刻不容缓”。
  《中国建设报》于6月13日、16日以头版发表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和建设部汪部长等有关保护古建筑和古民居的文章。
  6月20日,我们15时15分看了中央四台白岩松老师主持的有关保护古民居的话题,有苏州市副市长和全国著名古建筑及城市规划学家阮仪三教授的谈话。
  ……。
  我们的心情格外悲痛和激动:洪雅是西南部的一个偏僻之穷县,不在主交通干线上、人气弱,城里不过6~7万人,此次同时拆五条老街、新街,既违背了人心、政策和经济规律,伤及的人数达数千人,而且多数(70%是老年人和下岗和待岗低保人员)属弱势群体,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
  在《华西都市报》见报后,洪雅的数千群众包括干部陆续来参观古民居,没有一位说拆了好。当成都、外省等数百专家、学者、文物爱好者(如成都郎士宁环境设计公司老总曾大毛先生、成都市叫李勇的和成都市规划局十几位专家、旅游文物鉴定鉴赏家)纷纷来洪实地考察后,在报上发表保护的建议,或直接和县领导对话,劝说留下这城中唯一一片古文化街比建现代新街“千人一面”更有价值。
  应该说,洪雅有古民居、古文物应是洪雅的财富和亮点。那里的风光异常优美,有全国著名的瓦屋山风景区、古镇等。这本应是洪雅县自己的优势。凭借此优势,可在保护城隍街古民居的同时,加大对其古建筑材料、工艺的研究和展示,比如王宅的铺地用材“雅石”(其石质纹理密集、质地坚硬,有水呈暗红色,干燥是呈灰白,可塑性强又易于造型不易风化,以及无渗水性等优点)是介于花岗石与硬青石之间的稀有独特品种,是当今新型建材极具竞争、开发价值的资源。与其改造为商业步行街,何不利用古民居的人文、旅游及商机,保留一块建材展示门市和窥视青衣江流域不可多得的乡土文化民俗陈列室。
  我们上百户居民向你们反映,恳请调查采访、报道,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问题的及时解决,以免造成历史的遗憾!

请看附件
  致礼!

乐山市外办 王云贵

敬上

wygls@21cn_com

2003-06-23

=====================================================================

注:我在刊登本文时,曾致电老友“季富政”老师(见: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4),他同意王云贵的意见。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leikang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leikang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2003-06-15日:初识评论家杨远宏 三旋构想的时代使命
2# 四姑娘山
 wygls 发表于: 2003-6-23 00:59:4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主持的“中国城市经营策略研讨会”日前在长春召开,会议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如何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市场规律实施城市经营的策略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议的一些基本观点如下:必须建立“城市经营”的新理念
  什么是“城市经营”。城市经营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把“城市资产”包括城市土地、城市基础、城市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的资产,以及依附于其上的名称、形象、知名度和城市特色文化等无形的资产,通过对其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等相关权益的市场运作,以获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促进城市发展的过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蜀虎 发表于: 2003-6-24 05:00:15|只看该作者

洪雅县城隍街、关圣街清代建筑大观

季富政/文
  中国现代建筑学开拓者之一,中国营造学社与梁思成齐名的刘敦桢教授1939年10月20日路过洪雅时发现当时的地图把县址居然标在了青衣江南岸。先生说:“申报馆地图位置南岸误矣。治学之严,撰述之谨,不能期诸今日鲁莽灭裂或欺世盗名之徒也”。《刘敦桢文集》(三),建工出版社(1987-9,1版256页)。先生说的是凡学问之事需严谨,不可妄说。
  近二十年多次考察峨眉山前后,诸如洪雅夹江雅安等市县,除发现大量优美场镇如高庙、柳江、铧头,木城、望鱼外,尤对构成场镇空间最重要元素即场镇民居浅有论述。如柳江曾壁光“寿”字笔划构成平面的庄园,下场口留学生别墅、王宅等,其文图均在台湾和大陆作了发表。今年春节,追寻着刘敦桢教授川康古建考察路线,又在洪雅县的止戈乡发现曾壁光城内宫保府迁建的女眷楼,在罗坝还瞻仰了川中场镇目前罕见的过街楼,而在徐村则在北宋右谏议大夫田锡故里的老街上,被清代民居形态及工艺的精湛所激动……难怪刘教授一再惊呼同属一文化圈的姚桥汉阙角神“为已知我国建筑实物中之最早例。”“途中所见墓,前部具小牌楼及八字墙,但牌楼前建一碑,与塚之分离,尚属罕见”。等等。前述无非是说,青衣江流域自古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建筑亦必然是这些文化的光斑。同时更深层次地揭示出文化是由人来创造这一前提。那么,此地亦必然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良镛院士认为,广义建筑学的本质是区域建筑研究。抽空了具体地区建筑现象来谈广义建筑学是空洞不着边际的。而ICOMOS大会(关于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的国际会议)1999年10月通过的“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中,也非常强调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区域乡土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在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关心重视这方面的保护工作,并历年都有相关的法规法令予以规范和约束。基于此,我们在洪川镇城隍街和关圣街考察中发现,其两街构成的历史文化地段和民居群,非常典型地浓缩了青衣江流域的建筑文化。
  在两条近500米南北向的街道两旁,经多方考证,此历史街段是洪雅县经济、政治、历史、文化集中区,也是最优秀的建筑展示区,它汇聚了城隍庙、关圣庙、宫保府、公馆、大型宅第,一般前店后宅式民居等多类型公私建筑于一体。也叫官绅街、士大夫街。中有进士、翰林、举人、朝廷官员、地方官员多处住宅、官邸,谓之大夫第、进士第、王府、李府等建筑多处。从血缘性关系而言,又以王氏和曾氏宗族关系于此构成空间系列最突出。毫无疑问,两街构架展现了一部清代以来洪雅的地方史,一个300多年来的社会断面,是这个城镇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表象象征,是我们了解这个城镇和地区的活生生的历史背景。它形成的生活领域,富于地方特色的空间和场所,凝聚着一方百姓热爱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传承着代与代之间,历史时期之间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同时它又是洪雅的文化品位、标志性空间,洪雅人的情感容器,是再创造自己城镇文化的密码。保护它亦等于持续维系一方长远共谋发展的秩序。
  虽然两街建筑群呈被水泥建筑分割之势,但仍有1万多平方米的组团存在不少庭院建筑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昭然当代。尤其如下几宅最为典型,它们是城隍街57号清代河北定县州判王治统宅。71号清代兵部主事、团练大臣、内阁中书、川南宣尉史、双进士傅大贞、傅大亨宅。关圣街43号清代进士、洪雅第一巨富王金如宅。21号傅大贞中进士前故居。此宅为本街段历史最早建筑,至迟干隆中期作品。另外城隍街57号一墙之隔的葛家大院也令人刮目相看,临街门面与57号偕为一体,后院水井共用,门道相通,梁架屋顶互用,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最具价值但已经消失的宫保府原也在此街段上,它是清代恭亲王奕訢、醇郡王(光绪生父)的老师曾壁光的死后纪念建筑。曾官至贵州巡抚,现洪雅的柳江曾家大院是其故居。止戈乡绣云楼为宫保府拆毁后迁建仅十分之一的女眷楼。以上清代官邸、民居构成的建筑群,据笔者初判是四川目前县城所在镇唯一保留的清代建筑群,亟待各方人士、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的人类文化遗产,现将部分建筑分述于后。
  城隍街57号王治统宅(王治统曾任河北定县州判),清代道光初期建筑。王宅曾经是中共地下党秘密联络点。该建筑临街布局,面阔12.9米(3丈余),三开间,其中左间作大门,通道宽大同为轿厅。檐下有卷棚为官宦身份作法。原门外有栅子围护,为川西、川南清代普通防盗设施。建筑总进深90.3米(合27丈),其中后花园23.3米,占地面积1,125m2左右。建筑狭长呈四进合院格局,中轴对称传统住宅空间制约,祖堂于二进上层端壁上设香火神位,由于特定地面自然气候关系,用地狭长局限,整个住宅因地制宜创造出颇具个性的空间特征,明显具有建筑学、环境学、生态学反映在人居科学上的优秀面。具体表现在增大天井采光面,压缩左右厢房面积,强化半开敞灰空间公共活动区域。尤其是二进天井索性取消厢房作族人活动中心,使得整个庭院光线明朗,非常舒适。此作实属民居空间设计之罕见。另在其他厢房作法上尽量压缩进深,有短到不足2米的长度,也是不多见作法。再则以加宽加深轴线上通道,抬高檐高以解决通风除潮,通道内采光不足问题,均有效而流畅地克服了用地狭长的制约,是四川城镇街道民居中十分优秀的范例。当然,为配合这一构思,在下水的设施,地面石板铺装,房间地楼板(地阵)设置上又协调地配合了上述采光、通风、防潮要求,使得整个庭院数个天井呈现通透、清新,又不失连贯的居住环境。
  二是设计和材料及施工的统一性,高水平技艺性,卓有成效地解决了木结构的稳定性和技术美学的审美性。此点首推大木作尤柱网布置的对称平衡,木柱直径较大统一(均30厘米左右),木质均为香杉,受力均衡的综合设计技能。这样又给梁架、穿枋、檀桷等木材加工的使用带来更大的选择余地,故用材用料各部尺寸均较统一,且普遍较宽大。所以百多年下来,王宅不偏不斜,正全面地反映了洪雅清代高度发达的建筑业在大木工艺上的水平。自然又客观上折射了当时洪雅地区森林资源及水运状态。由于如此,则更深层次地揭示建筑设计及技术和装修装饰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工种,其间专业属性区别甚大的古往今来事实。洪雅森林资源雄厚,距中心城市较远,财力有限,要求不同,必然大木作发达于小木作,故王宅在出檐挑枋上全不作斜撑、吊柱,实挑枋受力已足矣。于是在木构框架间出现了一般常人难以察觉的技术形式美学。即建筑框架构成的一种空间美,须知此才是建筑的灵魂。而附属在上面的装饰仅为皮毛,因为它们多不具力学作用。说句不讲理的话,一幢建筑有它不多,无它不少。但没有框架则无法住人也,所以今人以装饰来衡量一幢建筑价值纯为本末倒置。不过真正有好的艺术在上面,诚也锦上添花,当然艺术价值就有了,其实王宅诸如窗、门、屋脊、家具上的雕刻、灰塑也不少,且水平不低,若移植柱壁等处,不就饱了眼福,全其所有了。
  一幢木构建筑的稳定坚固,除上述外,地面基础也是不能忽视的,它和上面协同为一个整体,其中与铺装材料关系甚大,王宅铺地用材选用本地特产“雅石”,其石质纹理密集,质地坚硬,有水呈暗红色,干燥时呈灰白色,可塑性强又易于造型而不易风化,以及无渗水性等优点。在铺装地面和天井时多打制成60多厘米长宽方形,又用同一石质作柱础,整体用材,尺寸统一,也是有力支持屋架稳定至关紧要因素,象如此重要的经实践证明的优势石材,显然是当今巨大建材市场的有力竞争资源,是定位在花岗石与硬青石之间稀有独特品种,极具开发价值,若保留王宅亦等于保护一块建材展示门市。
  综上王宅建筑用地、空间设计、大木作工艺等方面清代建筑营造的特征,综合反映了青衣江流域清代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是不可多得和再生的以点窥面的乡土文化陈列室。
  除57号王治统宅外,关圣街21号傅大贞宅作为建筑历史价值较为突出。该宅是宅主地位显赫之前家庭生活一般百姓民居的传统作法。此清代中前期民居在四川已极为罕见。故民居尺度、开间、门与庭院秩序、装饰等全然与前述大型官邸不同的营造法式讲究,是四川普遍街道民居典型。而城隍街71号为傅大贞中进士及作官后的官邸。与关圣街41号王金如宅同为进士宅第,格局严守中轴对称作法。用材比王治统宅更加苛求,大木作更显豪华,空间凸显得宽大,气派和21号傅大贞故居形成强烈对比,充分展示了清代建筑群民居的多样性和地区域性。诚是洪雅人民一笔巨大的财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弥足珍贵。

2003-05-27日
4# 金佛山
 wygls 发表于: 2003-6-26 23:17:03|只看该作者

光明论坛:保护好文化遗产也是政绩

王建明
  近年来旅游景区出现了一个新特点:越是一些开发得晚的小地方越受人们青睐,如凤凰古城、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王家大院、乌镇、南浔镇、宏村、上甘棠村等等。何以然呢?就是因为这些地方没有盲目跟风,知道珍惜,重视保护,尽可能地让历史遗存原汁原味,满足了旅游者怀旧、寻根以及好奇等心理需求。当然,这种满足带来的效益是双向的,当旅游者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后,那些古城、古镇中并不富裕、甚至还较贫穷的人们也随之提高了生活水平和质量。
  由此可见,地方不在乎大小,关键是要有内涵有特色,古城、古镇、古村只要保护得好,开发利用得科学合理,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地往那里“送钱”。曾有专家提出:“保护文化、自然遗产,也是保护生产力。”这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并非所有地方的决策者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尤其是一些尚未被发现或未及列入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地方,他们明明是手握珠玑、坐拥珍宝,却或是骑驴找驴地寻找致富门路,或是暴殄天物,佛头着粪,将古城古镇拆得面目皆非:楼要高、街要阔,装修要金碧辉煌。笔者曾去过某省一个在辽、金、明时都为知名重镇的古城。该城有城墙、城楼、古街老宅,可近几年该城的内瓤早已被改造成了“全国统一标准”。而且该市领导一见来了记者便不停地推荐自己:“写写我们的旧城改造吧,很有特色。”闻者无不哂之。
  为官一方,总要作出点政绩。但发展经济、作出政绩应该因地制宜。对一些文化积累丰厚的地方来说,踏踏实实地将有限的资金和有效的政策,用在保护、维修祖先留给你的那份令人羡慕的文化历史遗存上,是很值得的,因为那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纵然你已有千条路可走,这份遗产还会为你锦上添花;假如你一时没有别的发展门路,这条路不正是突破口吗?不要总是同他人比新,因为新是无穷尽的,今日之新,正是明日之旧,谁都可以不断地花样翻新。但如果比旧,就不是谁都能够望你项背的了。竞争要靠优势,你有文化遗产,这就是你的优势;把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这就是将优势发挥出来了。
  有句话常被引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里不妨再加上一句,“越是地方的越是全国的,甚至是世界的”。这话很有普遍性。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王家大院等达到的正是这种境界。无论是国人,还是外国人,如果他们神往的东西已不复存在,那他们还有什么必要换个国家或省市到你处观光购物呢?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遗存,并非单单为了发展旅游,它首先也是各级政府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应该尽到的责任。当然,将文化遗产保护好、科学利用好,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那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既绍述前人,又造福今人,还惠及后人,这不就是政绩吗?

稿件源自:光明日报 网友评论

光明日报编辑部电话:010-63082877、63082878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wygls 发表于: 2003-6-26 23:19:46|只看该作者
上海市民致胡温告发“首富”的告状信
  就在中国主席胡锦涛即将出访之际,一场风暴悄悄启动。这场风暴是在上海和香港同时掀起,牵涉的不仅是上海首富周正毅,更有在上海发迹的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裁刘金宝。
  此外,根据位于美国的一个人权组织披露的上海居民发出的给胡锦涛温家宝的公开信中,更是提及了一名上海出身的中央高官的名字。在过去多年中国的反腐败大案,很少涉及来自上海的官员和富商。去年宣判的王雪冰朱小华等官员,以及即将开庭的杨斌案,外逃的赖昌星等,都和上海没有什么关系。
  而这次,中共中央突然对上海的腐败大案下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撤换了原中银上海分行的总裁,现任香港分行的总裁刘金宝。人们尤其注意到,刘金宝在当年在上海任职正是从1987年开始的。
  而目前已被扣押的上海首富周正毅,不但已经被上海市民控上法庭,更被上海居民以公开信的形式告到胡锦涛温家宝处。可是,看到周正毅在上海从事的项目以及所获得的地皮,贷款的数额,使人们对这位上海首富的能耐叹为观止。
  昨天,周正毅之妻也在香港被廉政公署拘捕。
  很明显,中国高层决心拿上海的腐败大案开刀,以获取民众的支持。这场廉政风暴的深度和广度目前还不能预言,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这将给中国政坛以及政治生态带来深远的影响力。
胡锦涛主席:

温家宝总理:
  您们好!
  我们是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东八块的居民和其他地区的市民,今我们向中央人民政府举报所谓的上海“首富”,号称个人拥有150亿美元资产的港商周正毅是个大骗子,他勾结上海市以及静安区政府的个别官员,偷逃人民币5亿元的土地出让金,倒卖上海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大片土地的犯罪事实。
  周正毅,男,41岁,原是上海市民,八十年代初在上海市杨浦区靠卖馄饨为生的个体经营户。后来炒股票起家,最高峰时,其资产不超过人民币100万元。后来在上海的国有房地产公司农凯集团任职。97年到香港,不久就购入二处豪宅,其中一幢8660万元港币、另一处是6200万元港币,在香港几乎没有什么知名度。但近一年来,上海市政府、静安区政府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他是上海首富,福布斯排名从94位到11位。
  近日又以富豪为名,向上海市政府捐款人民币2000万元作为抗“非典”资金,捞取政治资本。
  但他的事实真相如何呢?2003年5月28日上午9时至12时,在静安区人民法院有100多人参加旁听。沈俊生、马康颐、周大烨、魏勤、丁君娣、张玉兰6位原告代表静安区东八块(一期)2159居民诉被告静安区房屋土地管理局核发周正毅为法人代表的佳运投资有限公司《房屋拆迁许可证》案,周正毅投资占99%,法庭质证中周正毅应到位人民币5亿元拆迁安置费,周正毅从银行帐号中从未到位一分钱。据上海建行、中国银行的消息人士反映,周正毅公司的帐上至今没有一分钱,已欠银行80多亿元。
  据静安区政府在法庭上公开提供证据,区政府免费向周正毅提供43429平方米上海繁华中心地段的土地。
  5月28日上午开庭审理之后,香港十多家媒体曝光,周正毅的股票大跌,周正毅在英属维京岛注册,但在香港以上海首富自称,在上海又以香港拥有150亿美元资产自称。尊敬的胡主席、温总理,周正毅是八十年代未至九十年代中期由HuangJu(现任副总理,时任上海市长、市委书记)在上海培养的“企业精英”人物。
  周正毅这个大骗子、大贪污犯的被揭露,是揭开上海市政府的某些人勾结大贪污犯、行贿犯的刑事犯罪事实的时候了。
  95年10月上海普陀区政府勾结仰融,投资21亿元建朱家湾步行街,强迁1545户居民,至今朱家湾步行街是一块空地。仰融现逃往美国。
  胡主席、温总理,现在已到了公开揭发大大小小周正毅的时候了,我们上海市民等待你的批复。

此致
  敬礼

陈寿松 王水珍 蒋宝珍 蒋飞龙 沈婷 印宝生 印春阳 印春华 丁优美 杨美桂 赵汉祥 赵汉云
6# 青城山
 wygls 发表于: 2003-6-27 00:08:03|只看该作者

编辑点评:不可割断历史

逸丹(2003-04-11 16:07:25)
  从某种意义上说,建国以来在城市建设中最大的失误,是没有很好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随着这几年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兴起,人们在高兴地看到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也痛心地看到、听到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正在遭受新一轮破坏的消息。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在颁布的《文物法》等法律法规中已有明确规定,青岛等城市的实践也为我们做出了可供操作的借鉴。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仍是要提高城市政府的官员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工作的认识。历史文化名城既是一座凝聚着文化历史沉淀的巨大宝库,也是今天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再生的发展资源。
  也要看到,城市建设要做到有个性,保护历史形成的建筑也是保护个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什么一些城市就轻而易举地把历史建筑、古建筑随意拆掉和破坏了呢?因此,在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古建筑上,一定要痛定思痛,再教育,再反思,不惜一切代价来进行保护。只有这样去思考,我们的城市才能做到延续历史,面向未来。其次是要用公开城市建设决策办事程序的方式来规范权力、约束权力。在制定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时,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建议和意见,修改规划和进行重大项目建设应召开有各界代表参加的听证会。

源自:经济日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wygls 发表于: 2003-6-27 00:42:42|只看该作者
  “为了过去的未来。”……为“连古代炉膛里一粒灰尘也要保护”的国家。正因如此,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在保存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从发展旅游业中得到了巨大的收益。
  一九七五年的“欧洲建筑遗产年”活动提出了一个口号:“为了过去的未来。”威廉·莫里斯先生早在一百一十八年前就说过:“这些古建筑绝不仅仅属于我们,它们属于我们的祖先,并将属于我们的子孙。它们从任何意义上讲都不是可由我们任意处置的财产。”此乃智慧之言。对于祖…
8#
 wygls 发表于: 2003-6-28 12:20:25|只看该作者

梁思成百年祭

⊙ 谢泳/文
  梁思成如果活着,他是一百岁了。最应该纪念他的不是我,而是一座城市──北京,但北京消失了,只留在梦中。故都的逝去,让一个人痛心疾首,但他无能为力,今天的北京,还记得这个人吗?
  北京不是梁思成的故乡,但北京消失的时候,他最心痛,他有没有流过泪,我不知道,但我依稀听到他的叹息声,北京,你真的就这样消失了吗?
  为留住北京,为留住一座经典的城市,梁思成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本来可以不说话,让故都离他远去;也可以远走他乡,让故都留在梦中,但他实在放心不下,他太爱这座城市了。历史真是无情,当故都将倾的时候,想去扛住她的竟是一个瘦弱,还有些残疾的书生,他哪里来的勇气呢?文化?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他是梁启超的儿子,血脉里有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东西。据说,为了留住北京,梁思成和北京市长彭真吵了起来,然而一介书生,吵有什么用呢?北京还是消失了。
  许多年以后,我看到了1957年梁思成在沈阳和一些教授的谈话,这是关于梁思成罪状的一个通报。那次,梁思成是和胡愈之一起到沈阳的,正是“百家争鸣”的时候,沈阳的高级知识分子都不敢说话,梁思成鼓励他们,还讲了他和彭真争论的情况。
  梁思成说:“我和彭真很熟悉,为了北京市的建设问题争得不休,我说现在你不采纳,五十年以后,事实会证明我是对的。彭真说你若是皇帝,一定是个暴君。现在看起来,我的观点中有的是不对头,但我敢于争论。一个人没有主见是不行的。”
  梁思成还对记者说:“我这顶形式主义、复古主义的帽子,已经戴了数年,现在看起来,我的意见也不完全错。”
  彭真的话很有意思,他把梁思成说成是暴君,也许是梁思成太固执,不放弃自己的意见,刺激了他。彭真的故乡在山西侯马,那是梁思成最向往的地方。当年,为了普查中国古代建筑,梁思成、林徽因的足迹几乎踏遍山西,可以想象梁思成测量应县木塔的神情,还有他们发现五台山佛光寺的惊喜。梁思成不会想到,他一生最大的惊喜来自山西,而他最大的失望也来自山西,这是偶然还是宿命?
  1957年,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天真的梁思成也以为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来了,他想在这个“春天里”出一口气,因为憋得太久了。思想改造运动时,梁思成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文章《我为谁服务了二十年》,那样的文章在梁思成一生中还有几篇,但我们从那里看不到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也许不乏真诚,但如果五二年的梁思成是真诚的,那五七年的梁思成呢?梁思成说:“我在二十余年中,一方面走到反动统治集团的外围,成了可供它们驱使的工具;另一方面,我又接近了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文化人’,被敌人拉拢,为他们的侵略政策服务。”那时,知识分子为了过关,说了许多莫明其妙的话。梁思成本来不是那样容易自毁的人,但在那样的年代,一个书生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呢?
  五五年,对梁思成建筑思想的批判,也没有把他的内心世界摧毁。当时对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一个基本评价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存在着资产阶级形式主义的建筑思想”,它的具体表现是以梁思成为首的大部分教师片面强调“建筑即艺术”,或把建筑看成“首先是艺术作品,然后才是工程建设”。在进行专业教授过程中,贯穿着唯美主义思想,强调清华建筑系与其它建筑院系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教育学生掌握“艺术”,错误地认为工业建筑是低级的,学好民用建筑就会作“艺术要求较低”的工业建筑。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培养工业建筑设计干部不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任务,清华大学建筑系在教学过程中传播了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建筑思想,他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清不如明,明不如辽,辽不如唐”的观点。
  这是向着梁思成而来的,随后就开始批判他的建筑思想,同时,北京开始了它消失的命运,梁思成沉默了,但他的内心并不平静,他对这个城市有太深的感情,眼看着她消失,而不能阻止,他都和彭真吵架了,但秀才遇到兵,梁思成离山西很近,而山西离梁思成很远,很远……
  五二年梁思成妥协了,五五年他也保持沉默,但五七年,还是这个梁思成,他却要说话了。他在沈阳说了那样的话,他在北京还要说。1957年3月2日,北京市人民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梁思成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发表了意见。
  梁思成说:“展宽西长安街的时候,拆了很多民房,结果街道过宽,街道当中用不着,留作停车厂,把民房拆了作停车厂,我看不太妥当。”
  他还说:“西长安街太宽,短跑家也要跑十一秒钟,一般的人走一趟要一分多钟,小脚老太婆过这条街就更困难了。”
  关于双塔庆寿寺拆毁问题。
  梁思成说:“展宽西长安街的工程中,对庆寿寺的拆毁不够慎重,当时有争论,有关方面没有很好考虑就拆掉了。我想应该保留半年到一年,等群众都说不好时再拆不迟。”
  关于拆毁东直门城楼问题。
  梁思成说:“听说有关方面在修筑道路中要拆东直门城楼,我看要好好考虑,这个城楼是现在北京明朝留下来唯一的楠木建筑物。1934年,袁良作北京市长的时候,有一个日本木匠见到是古代楠木建筑物,愿意补贴两万元进行维修。人们不要把这些古东西只当作古董看待,它们在城市中起着装饰的作用。外国有许多城市的马路上,很讲究装饰,看来不单调,我们应该注意这个问题,当然不必花钱去兴建,原有的建筑要好好利用它为城市服务。”
  梁思成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但他没有留住双塔庆寿寺和东直门城楼,它们还是消失了,双塔庆寿寺的拆毁一是因为庆寿寺是为纪念明初僧人海云和他的弟子可安而建的,这两个人对蒙古入侵中国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汉奸;二是因为这两个塔是清代建筑,没有什么价值。东直门城楼拆毁,是为了东郊飞机场建成后的交通便利,如果不拆这个城楼,改建道路时要多花几万元钱。听起来都很在理,但不能细想。
  北京城市建筑决策者的思路是:一切以人民的名义。梁思成要保留古建筑,他们就说那些东西不方便于人民生活;据说还要梁思成林徽因和拉黄包车的工人座谈,让他们说这些建筑如何碍事。说保留古建筑要花钱,当时国家没有那么大财力,这也很奇怪,保留怎么会比建设要多花钱呢?再说,为飞机场的交通方便,五十年代,有多少人民天天坐飞机呢?说决策的人短视,没有文化,好象也不合情理,梁思成这样周游过世界的建筑学家,都嫌西长安街过于宽,而刚进城市的干部就会想到后来的发展?五十年代,谁天天坐轿车呢?人民,人民……我想起了罗兰夫人的名言: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错批一人,多生几亿,这是说马寅初的。
  错批一人,少了名城,这是说梁思成的。

注:本文所用材料来源于《内部参考》1955年107期;1957年2094期、2152期(新华社参考消息组编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wygls 发表于: 2003-6-28 14:30:52|只看该作者
  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吴良镛院士:“如此无视文化价值,仅仅将其当作‘地皮’来处理,已无异于将传世字画当作‘纸浆’,将商周青铜器当作‘废铜’来使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舒乙先生说:一可爱而可怜的小院,我为你担忧,深深地深深地…… 四百多年前,当第一位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传教士利马窦进京的时候,出现在他面前的是一个西方人完全没有料到的完全异样的国度,其整体国力,其综合水平,其文明程度,均高于当时的西方,使他惊讶的是,他所见到的一切是完全独立于西方,是完全不掺合的“别一种”,而且是那么辉煌,那么精彩。而我们眼前这座四合院,恰恰是那个时代的遗物。目前,它却在哭泣,它在战栗,它很委曲,它在求助,想到这儿,我禁不住想大叫一声:
  这便是货真价实的国粹!
  这里面凝聚着产生伟大爱国主义的精髓!
  可爱而可怜的小院,我为你担忧,深深地深深地……
10#
 wygls 发表于: 2003-6-28 14:51:45|只看该作者
是文物的,拆掉了;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也拆掉了;未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全国知名专家论证是文物,不幸“属于当地文物局管理职权范围”,当地主管部门说不是文物,也将被拆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06:37, Processed in 1.778404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