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1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少数民族美丽乡村建设的三重维度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 文波 李玲
贵州省从江县銮里侗寨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图为村民以自然田园为舞台表演节目。卢志佳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要指示中指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乡村是自然生命空间、人文生命空间、社会生命空间耦合互动的空间存在,建设美丽乡村有助于实现乡村生态、人文、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应关照生态理性、文化理性、社会理性,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构建生态美、人文美、和谐美的美丽新农村。

秉持生态理性,实现乡村生态美
  生态秀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自然基础和生态发展目标。在贵州,生态秀美的居住环境是各民族群众的追求。比如,苗族村落一般修筑于山区,在山腰、田坝、河畔等地最为常见,那里茂林修竹、风光旖旎;布依族村落习惯近水而建,多选择在溪流两岸、山间平坝建设,风景秀丽;侗族村落则大多在依山傍水的平坝建设。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美丽乡村,是人类与自然相适应的结果。
  然而,人类作为极具主观能动性的群体,在寻求生存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甚至造成破坏。因此,需要将生态理性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维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实现乡村生态美。

秉持文化理性,实现乡村人文美
  文化多样,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发展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人类的存在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也离不开人类的存在。人只有存在和彰显于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之中,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彰显人类鲜活的本真性。美丽乡村作为人的历史创造物,具有文化特色和文化品质。
  美丽乡村建设要从乡村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秉持文化理性,就要维系人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关系,实现乡村人文美。

秉持社会理性,实现乡村和谐美
  社会和谐,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发展目标。乡村是一个公共空间,如果说是人的生物性塑造了传统乡村的自然生命空间,那么可以说是人的社会性发展了传统乡村的社会生命空间。在乡村社会里,传统上亲睦和谐的诚信体系和熟人社会的道德纲常,维系着乡村社会千百年的发展。比如,苗族约定俗成的“鼓社”、侗族世代继承的“款约”等,在历史上对维护乡村社会和谐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因此,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人类共同体的自组织能力,将传统社会治理精髓与现代社会管理方法有机结合,维护乡村社会和谐、促进乡村繁荣发展。秉持社会理性,就是要维持人与社会和谐共存关系,实现乡村和谐美。

@ 联系方式
  文波,贵州省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李玲,贵州民族大学)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坚定“四个自信” 增强国家共识 建设一流法学本科 培育优秀法治人才──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的实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5:53,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