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76|回复: 2

[科学家著名工程地震学家李玶院士逝世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地震
原文标题:著名工程地震学家李玶院士逝世

  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我国著名工程地震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大亚湾核电站技术顾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地震地质论证组副组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李玶先生,因病于 2019年 9月 10日19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李玶先生将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科学事业,始终奋斗在地球科学前沿。他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地震构造研究的地质学家之一,在工程水文地质学、军事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学术造诣享誉海内外。
  李玶先生1924年3月20日生于湖北大悟。1943年考入原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解放后从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1950年参与创办了南京大学工程水文地质专业。1954年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并从事沿海地下军事工程选址。1959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大地构造、地壳稳定性和工程地震研究。在工程地震地质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做出了卓越贡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李玶先生负责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的地震地质工作,提出稳定断块周边活动断裂带与强震成因联系的认识,为长江三峡大坝选址和地震安全性论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并为后来的断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李玶先生先后主持的“西昌-渡口地区的地震危险区划及烈度区划”和“海南岛琼北地区烈度复核”工作,为我国地震区划图的编制提供了基本原则、方法和依据,分别荣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李玶先生在主持的大亚湾核电站选址工作中,对断层活动性鉴定方法、能动断层识别标志的系统性研究,推动了工程地震学和活动构造学的发展。在主持的二滩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云南阳宗海火电厂等国家重大工程场址构造特征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中,创造性提出“强震发生断层”的概念,为我国工程地震地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并对重大工程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李玶先生治学严谨,思想活跃,研究工作始终紧密结合我国的工程建设实践,成果丰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著有《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等著作10多部,研究报告80余册,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
  李玶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携后进、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学术骨干,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玶先生对国家和人民感情深厚,七十余载孜孜以求,他一生追求真理,无私奉献,始终关注国家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他淡泊名利、乐观豁达、为人宽厚。他的科学精神、学者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断弦有谁听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断弦有谁听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断弦有谁听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断弦有谁听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断弦有谁听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断弦有谁听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赛升药业携手Curiato 布局慢病管理产业链板块 德外长等政客公然同黄之锋接触 驻德国使馆回应
2# 四姑娘山
 噗鼾如雷 发表于: 2019-9-12 11:52:5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我国著名工程地震学家李玶院士逝世 享年96岁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我国著名工程地震学家李玶院士逝世

  我国著名工程地震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大亚湾核电站技术顾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地震地质论证组副组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李玶先生,因病于2019年9月10日19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李玶先生1924年3月20日生于湖北大悟。1943年考入原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解放后从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1950年参与创办了南京大学工程水文地质专业。1954年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并从事沿海地下军事工程选址。1959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大地构造、地壳稳定性和工程地震研究。在工程地震地质研究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做出了卓越贡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李玶先生负责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的地震地质工作,提出稳定断块周边活动断裂带与强震成因联系的认识,为长江三峡大坝选址和地震安全性论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并为后来的断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李玶先生先后主持的“西昌-渡口地区的地震危险区划及烈度区划”和“海南岛琼北地区烈度复核”工作,为我国地震区划图的编制提供了基本原则、方法和依据,分别荣获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李玶先生在主持的大亚湾核电站选址工作中,对断层活动性鉴定方法、能动断层识别标志的系统性研究,推动了工程地震学和活动构造学的发展。在主持的二滩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云南阳宗海火电厂等国家重大工程场址构造特征和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中,创造性提出“强震发生断层”的概念,为我国工程地震地质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并对重大工程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李玶先生治学严谨,思想活跃,研究工作始终紧密结合我国的工程建设实践,成果丰硕,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著有《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等著作10多部,研究报告80余册,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
  李玶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提携后进、诲人不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学术骨干,为我国地球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李玶先生对国家和人民感情深厚,七十余载孜孜以求,他一生追求真理,无私奉献,始终关注国家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他淡泊名利、乐观豁达、为人宽厚。他的科学精神、学者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景仰。
  人们常羡慕李玶院士的高寿,他认为与自己的工作有关:“我常年跑野外,走出了一副铁脚板,也走出了一个健康的身体。大自然就像一把磨刀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很自豪我所从事的职业,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选择地质工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叽歪大佬 发表于: 2019-9-13 20:25:29|只看该作者

地震学家李玶院士逝世,曾负责三峡工程地质工作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地震学家李玶院士逝世,曾负责三峡工程地质工作

  早在1959年,李玶就参与了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的选址工作,负责地震地质工作。
  据中国地震局网站消息,我国著名工程地震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原中国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专家组副组长、大亚湾核电站技术顾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地震地质论证组副组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顾问李玶先生,因病于9月10日19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李玶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地震构造研究的地质学家之一,在工程水文地质学、军事工程地质学、工程地震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玶1924年3月20日生于湖北大悟,他1943年考入原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系,194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事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方面的工作,1950年参与创办了南京大学工程水文地质专业。1954年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任教,并从事沿海地下军事工程选址。1959年以来,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大地构造、地壳稳定性和工程地震研究。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早在1959年,李玶就参与了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的选址工作,负责地震地质工作,提出稳定断块周边活动断裂带与强震成因联系的认识,为三峡大坝选址和地震安全性论证提供了科学支撑。
  据媒体报道,1959年,当时李玶刚到地质研究所工作,上级令他带队研究“长江三峡地区的地壳稳定性和地震危险性”。当时的国际背景是,美国的罗斯福上任后实行了田纳西州水利计划,刺激了美国的经济发展。当长江三峡开发计划启动时,李玶克服困难,出任地质所701勘察队队长。
  李玶带队考察时,时逢三年自然灾害,全队的同志都浮肿了,多以菜渣、红苕等充饥。在困难情况下,李玶请求上级调来中科院唯一一架苏制直升机做空中目测勘察,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考察,他判断三峡大坝所在的断块内部不存在发生强震的地质结构条件,故建设三峡大坝是非常安全的。李玶的勘察结果,当时得到了苏联专家的认可。
  此外,李玶还参与了大亚湾核电站的选址工作。
  在主持大亚湾核电站选址工作中,李玶对断层活动性鉴定方法、能动断层识别标志的系统性研究,推动了工程地震学和活动构造学的发展。在主持的二滩水电站、丹江口水电站、云南阳宗海火电厂等国家重大工程场址危险性评价工作中,创造性提出“强震发生断层”的概念。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直至近年来,李玶依然在为中国的地震预防研究工作作出努力。
  2008年汶川5·12大地震发生后,当年8月,中国地震局召开会议,部署5·12大地震科学总结与反思工作,李玶出任科学咨询委员会成员。
  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发生1.8级地震,尽管地震专家出面释疑,仍引发了网民热议。
  此后媒体报道,李玶在一次防灾减灾论坛上,宣读了《首都圈抗震减灾方略》一文。他说:“地震虽然可怕,却并非无迹可寻。我主张把‘首都圈’区域内的强震发生断层一条一条找出来,确定其分布范围,在今后规划建设居民区、公共建筑及重要工程时,尽量避开断层。”
  他对当时的采用的概率法提出质疑,并建议使用“地磁预测法”,认为应开展首都圈临震预警系统的研发,通过地磁预警装置的联网监测,对6级以上地震,在强震前几小时至数分钟内提出预警,可以极大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16:52, Processed in 0.1872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