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588|回复: 1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导演专访 | 万玛才旦:电影里的西藏,只能用来朝圣吗?

 [复制链接]
  万玛才旦,1969年12月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先后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导演、编剧、制作人,中国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
  1991年,万玛才旦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7年,撰写小说《诱惑》,获得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届文学作品创作评奖二等奖。1999年,撰写小说《岗》,获得第5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新秀奖。2002年,编导个人第一部短片《静静的嘛呢石》,而他也凭借该片获得大学生电影节第4届短片竞赛单元专业组剧情类优秀奖。2004年,编导35mm彩色短片《草原》,该片获得第3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中国学生最佳短片奖。2005年,自编自导剧情片《静静的嘛呢石》。2008年,拍摄纪录片《巴颜喀拉的雪》。
  2011年,执导剧情片《老狗》,该片获得布鲁克林电影节最佳影片。2014年,执导剧情片《五彩神箭》,该片为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的开幕影片。2015年,凭借执导的剧情片《塔洛》获得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2016年,监制剧情片《清水里的刀子》。2018年,凭借执导的剧情片《撞死了一只羊》获得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曹斌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曹斌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曹斌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曹斌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曹斌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曹斌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藏族|主题: 266, 订阅: 0
惊梦 写在春天
14#
 忧忧我 发表于: 2019-4-27 11:07:5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专访 | 万玛才旦:电影里的西藏,只能用来朝圣吗?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专访 |万玛才旦:电影里的西藏,只能用来朝圣吗?

  一提起西藏,人们会联想到的词大概是“朝圣”,这和影视作品的影响不无关系。但是电影里的西藏,只能用来朝圣吗?近几年来,创作者们的态度正在改变。比如最近上映的一部涉藏电影,讲的就是一个现代派的荒诞故事。
  司机金巴行驶在青藏高原无人区的公路上,撞死了一只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羊。司机金巴因此产生了负罪感,想要把这只羊送到庙里去超度。
  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个同样叫金巴的杀手,杀手要去杀他的杀父仇人玛扎。杀手金巴在中途下车后便消失无踪。虽然司机金巴的情人认为,在现代社会,此事非常荒谬。但是,这事却在司机金巴的心中萦绕不去,他一定要去一寻究竟。一个如梦境般荒诞又充满着寓言气质的故事,就这样在高原上徐徐展开。
  这是继2016年公映的《塔洛》之后,导演万玛才旦的又一部新作。这部名叫《撞死了一只羊》的新作,除了改编自导演本人的小说之外,还改编了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

《撞死了一只羊》剧照
  在电影上映之际,我们对导演万玛才旦进行了一场专访。万玛才旦的电影主题总绕不开传统与现代、信仰与世俗、身份的迷失与寻找等现代化的精神困境。从“藏地三部曲”(《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到《塔洛》,我们能发现这种冲突越来越剧烈。这也包含了万玛才旦对藏区在急速现代化过程中传统和未来的思考。在《撞死了一只羊》里,万玛才旦似乎对藏区的未来有了新的期待。这一次,万玛才旦是如何书写他的藏地情怀的?

  万玛才旦,中国第一位藏族导演,被中外电影界视为最重要的藏族导演。曾凭《塔洛》获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提名。《撞死了一只羊》获得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剧本奖。
  虽然《撞死了一只羊》与万玛才旦以往的影片一样,仍然以藏地为背景,但是,万玛才旦首次融入了一些类型片的元素,如复仇和杀手。在叙事结构上,万玛才旦首次打破以往顺叙的结构,中间插入回忆与梦境,并且首尾呼应,形成了“轮回”叙事结构。在视觉上,万玛才旦用了三种颜色对应回忆、现实和梦境三种不同的时空情境,并用4:3的复古画幅虚化片中的时代,增强形式感。除此之外,万玛才旦还设置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符号,营造了一个庞大的“隐喻迷宫”。
  如此具有形式感、梦境感和荒诞感的影像,似乎与万玛才旦先前偏写实的影片形成了鲜明反差。从2005年万玛才旦拍摄《静静的嘛呢石》开始,我们就能在万玛才旦的电影中看到伊朗电影,尤其是阿巴斯导演对他的影响。他和许多伊朗儿童片一样,拍摄故乡小孩的日常生活,他们大多都是非职业演员。导演拍摄的方式也是半纪录式的,因为他希望通过影像尽可能地表达一个真实的藏区,而不是外人所想象的藏区。在《寻找智美更登》中,他像阿巴斯许多带有反身性质的电影一样,由一个电影导演带着摄制组,去寻找出演智美更登的演员为线索展开。我们也能从万玛才旦所带起的“藏地新浪潮”导演,如松太加和拉华加的电影里找到伊朗电影的痕迹。那么,为什么万玛才旦在《撞死了一只羊》里,影像风格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

一:没有刻意地去改变风格 这跟文本本身有关系
  :与“藏地三部曲”和《塔洛》相比,你在《撞死了一只羊》中加入了许多风格化很强的视觉元素,形成了强烈的荒诞感。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你在影像的美学基调上,从写实转变到写意呢?
  万玛才旦:我以前拍的电影都比较写实。《撞死了一只羊》跟我以往拍的电影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因此,大家可能会出乎意料,觉得我好像刻意地改变了风格。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地去改变风格,这跟文本本身有关系。
  这可能跟原著小说本身有关。次仁罗布的小说《杀手》的风格,跟我以前创作的小说很接近。这也是我对《杀手》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当我遇到了这样的题材、故事、还有讲述方式,我就要使用一个相对应的影像风格,而不是我突然想转变影像风格,然后我才找这样的小说来拍。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创作的内在一致性的。

《撞死了一只羊》,万玛才旦 著,广东花城出版社2018年7月版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万玛才旦:对。

  :可不可以这样说,以《撞死了一只羊》为起点,你的影像会加入一些更虚幻或更魔幻的元素,开始往你的小说靠拢?
  万玛才旦:这也不是靠拢。的确,我的小说的讲述方式,还有所营造的意象,跟《撞死了一只羊》是很接近的。在这部电影以前,在我的小说里,只有《塔洛》被改编成了电影。而《塔洛》是一部比较写实的小说。在《塔洛》之前,我的很多小说都不是写实的。所以,以前若大家看过我的小说和电影,就会发现我的小说和电影有着很大的反差。

  :你的小说和电影很不一样,但它们有没有什么互相影响的地方?你现在还写小说吗?
  万玛才旦:我现在还写小说,但写得不是那么多了。我在2000年之后才开始学电影。我现在回头看我2000年以前的小说,发现很多其实是可以改编成电影的。
  当然,我学习电影也影响了我的小说创作。比如说,我小说里的对话方式,叙事节奏和一些设计都在我上电影学院之后发生了改变。

  :你曾说你受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很深的影响,你能谈一下这些影响具体都体现在什么地方?是在问题意识上,还是在形式上?
  万玛才旦:都有。因为八十年代是我的文学阅读年代。那时我接触了很多文学作品,包括中国的和西方的。我一开始接触了很多现实主义的东西,比如革命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形式比较单一。
  在八十年代初期,很多西方现代文学进来了,许多中国大陆的作家也写出了类似的、比较有实验性质的作品。比如余华、阎连科、格非、苏童、残雪等,这些作家都是那时先锋作家的代表。我先有了这样的阅读经验,然后才慢慢进入到写作的实践中去。我也写出了类似风格的作品。像《撞死了一只羊》就是带点荒诞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所以说,这肯定不是我突然转变。

二:打破复仇传统
  :你其他的访谈里曾说过,《撞死了一只羊》更关注藏区人民生命个体的觉醒,而不是对于一个族群宽泛的了解。请问该如何理解这种“觉醒”呢?
  万玛才旦:我觉得这跟传统有关。在《撞死了一只羊》里面,电影涉及一个复仇的传统。这个传统在康巴藏区是很牢固的。若有人杀了你的父亲,你就要找到仇人报仇。这个仇人的后代长大以后,就要杀你报仇。这是一个轮回的传统,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个好的传统,我希望这样的一个传统能够终止。而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种传统的终止。杀手金巴找到了杀他父亲的仇人,但他最终放下杀他的念头。但是,杀手金巴很难从这样的传统中走出来,因为这样的传统影响力还是很大。对杀手金巴来说,不杀仇人是一种耻辱。
  因此,我们就可以在电影里看到另一个金巴,他就是司机金巴。他代替杀手金巴在梦中完成了复仇。只有终止了这样的坏传统,个体才有可能觉醒。所以,我们在影片中也会设置一些暗示。在影片的最后,司机金巴在梦里杀了玛扎之后,他走到天葬台。他在第一次抬头看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只秃鹫,这是传统的符号。当他再次抬头看的时候,他看到一架飞机,这是现代的符号。到最后,司机金巴好像完全释然了,观众能第一次看到他摘下墨镜的脸,他也露出了很自然的微笑。这些道具和表情的设计,都在为影片的走向而服务。

  :在现代化进程中,藏区的变化很大,旧有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很多传统也失落了。这种回不去的故乡、失落、遗憾的情绪,现代化的精神困境在你之前的电影序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静静的嘛呢石》到《塔洛》,这里面冲突是越来越剧烈。像你刚刚所说的,不知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在《撞死了一只羊》里,在梦境里的金巴似乎在现代和传统的对立项中达成了某种和解。这是你对这个问题达成了某种和解吗?你怎么看待这种在急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统逐渐失落的精神困境?
  万玛才旦:我觉得这很难说是一种和解。不是说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所有的问题就都能解决的。每进入一个新时代,我们都会面对很多新问题,就像《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和《老狗》,它们对应着不同的年代藏区所面对的问题。
  《撞死了一只羊》的年代设定比较模糊,它可能是发生在八十年代中期或末期的故事,这可能比《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和《塔洛》所设定的年代更早。所以,在电影中,你可能会看到那个年代的一些符号,但是具体的时代所指并不明确。在这部电影中,金巴结束了那样的一个旧传统,走进了新时代,但这并不代表新时代里就不存在什么问题。到了《静静的嘛呢石》所刻画的九十年代末,我们就会发现许多现代的新东西,不断地闯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每个年代的状况都是不一样的。

《撞死了一只羊》剧照

  :被金巴放下的传统有什么具体的或更深的所指吗?
  万玛才旦:在这个电影里面讲的就是复仇的传统。而这种传统是一个轮回。所以,这部电影也是用轮回的结构来呈现。司机金巴第一次撞到羊,到最后换轮胎,进入梦境,其实都是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佛教里面讲,生命是轮回。复仇也是一种轮回,金巴希望去打破这种相对血腥暴力的轮回。

三:寓言体作品 增加文本开放性和审美可能性
  :你很喜欢用一些对比或者镜像或者倒影的手法,比如《寻找智美更登》中老板的爱情和蒙面女孩的爱情互为镜像。在《撞死了一只羊》里,两个金巴也是某种镜像或者倒影,一体两面,甚至在倒影里的司机金巴,进入了杀手金巴的梦境。你为什么喜欢用这种手法?不知道这是受到谁的启发?
  万玛才旦:没有受到谁的启发。因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直接的又有效的表达手法。在我的小说里,我也会经常用到这种手法。这次在《撞死了一只羊》里用得比较多。
  两个金巴本身就是一种对比。其中一种是外在的对比──司机金巴看起来很强悍,而杀手金巴看起来很瘦弱;另一种是内在的对比──司机金巴看起来虽强壮,但内心很柔弱,充满着慈悲,他撞了死了一只羊,要把它送到寺院找僧人念经超度。而杀手金巴则相反,他有着找杀父仇人的执念。这个执念引导着他行走了十几年。故事发展到最后,有着如此强烈执念的一个杀手,在他的杀父仇人已经老去时,反而变得很柔弱,心里充满慈悲,大哭一场就离去了。司机金巴在他的梦里反而变得很暴力,替杀手金巴杀死了玛扎。这也一种对比。

《寻找智美更登》剧照

  :为什么要用《我的太阳》当作时空转换的一个中介?
  万玛才旦:这跟我自己的经历有关。很多年以前,我是在高原上听到这首歌的。因为我们之前听的都是帕瓦罗蒂很激昂的男高音。我们在那样的环境下,突然听到一首藏语的《我的太阳》,给我一种很荒诞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我很自然地想起了这首歌,和有关这首歌的记忆。我觉得把这首歌放在电影里很合适。这部电影的讲述方式,本身就不是“正常”的,放这一首歌进去,更能凸显电影的荒诞感。
  另一方面,我不会把这首歌很生硬地直接放进剧情中。我也让这首歌跟剧情有一些关联。司机金巴的女儿和这首歌有一个对应关系。在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聊天的过程中,司机金巴说,他的女儿就像“他的太阳”一样,这也是他喜欢这首歌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那时车上挂着他女儿的照片。
  在影片结尾的梦境里,奏响的是意大利语的《我的太阳》。也许平时我们不会讲某种外语,但是在梦中,我们可能能够听懂某种外语。我用这个来强化梦的荒诞性、不合理性或超现实性。

  :你的电影里总有许多寓言或隐喻,就像一个庞大的“隐喻迷宫”一样。你曾在其他访谈中也说过,《撞死了一只羊》的寓言性质很强,你是怎么看待寓言和隐喻对于电影的重要性的?你为何会喜欢用寓言?
  万玛才旦:寓言本身就有这样的特点。以前很多人会评论我的小说是寓言体小说。我觉得寓言体的作品会更好。这样的作品虽会有一些模糊性,但它能增加文本的开放性和审美的可能性,也能使一个文本拥有更多的解读维度。特别现实主义的作品让大家想象的空间就比较小。所以,为了让作品的外延增大,创作者要做很多设计。

  :所以你ch在创作时,是先想好了要表达的象征意义之后再去设计符号的吗?
  万玛才旦:在一些主题或者意义比较明确的作品中会这样。另一些时候,我在创作时是比较模糊的。我不会特别强调这个作品的意义是什么,它本身就具有多义性,每个观众或者读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方法。

四:我们能看到现在导演 拍涉藏题材电影的真诚态度
  :在你以前的访谈中,你经常被问到你怎么看待自己藏族导演的身份,你表示不想去区分民族,只想拍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但是,你的电影从创作团队到题材和内容,包括你喜爱表现的追寻的主题、失落的情绪、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的故事,它的基底都深深根植于藏文化。但另一方面,你又追求一种普世的艺术表达。你怎么看待这一种矛盾?
  万玛才旦:作为一个创作者,我得面对我选择的题材的问题。我选择了一种题材,就必须得很了解它,以及它背后的文化,这也是我选择与这些主创人员合作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以前很多涉藏题材的电影或文学作品,经常带着某种偏见或者外在的眼光来看待藏族。
  另一方面,不管一个创作者面对的是什么题材,首先都要解决创作本身的问题。《撞死了一只羊》虽然是一个涉藏题材作品,但是在创作的层面上,它跟全世界其他创作者所要面对的问题是没有区别的。

  :你怎么看待一个导演的文化身份跟他作品的关系?比如我们说到贾樟柯会想到他的汾阳。你对这种文化身份会有使命感吗?
  万玛才旦:使命感是有的。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他们也都会对许多涉藏题材的作品感到不满意,因为它们所反映的藏区生活或其他层面的东西很浅,也不太真实。因此,我们希望有一个真正懂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人,能了解自己民族在当下的处境和现状去创作。这当然就有了一种使命感。当然,在更多的时候,我更希望我是作为一个纯粹的创作者去介入我所要面对的题材。

  :那藏族导演这个标签会不会困扰你?比如说,有人可能会说是因为你的藏族身份才关注你?
  万玛才旦:这个倒没有。

  :那你怎么看待张扬这样的导演所呈现的藏区呢?张扬的文艺片《冈仁波齐》在内地电影市场受到热捧,票房破亿,类似的题材还有松太加的《阿拉姜色》,这部电影的口碑很好,但相比之下票房表现并不太好,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万玛才旦:我觉得这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在以前,他们更多地会用一种外来者的目光进行审视。但现在发生了变化,因为许多藏族创作者冒出来了,他们的视角是内在的。他们的关注点也不一样。比如说朝圣,《冈仁波齐》和《阿拉姜色》虽然看起来是一样的朝圣题材,但它们关注点、着重点很不一样。
  而且,这几年创作者们对涉藏题材的态度,其实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更愿意去用一个真诚的态度对待涉藏题材,更愿意去亲近藏文化、去了解它,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审视,或者有着其他意图的创作。我们能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这种真诚。

《冈仁波齐》剧照

五:“藏地新浪潮”将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你也做了松太加的《河》、拉华加的《旺扎的雨靴》的制片人,这两部电影都用孩子的视角展现藏区的人情地缘,跟《静静的嘛呢石》很像。这种表达方式跟许多经典的伊朗电影很接近。你之前也说过,你在电影学院期间很欣赏阿巴斯,还有其他的伊朗电影。所以到底是你建议让他们采取这种视角拍电影,还是说是藏区导演在电影生涯的开端时,会不约而同地在伊朗电影中吸取养分?这是为什么呢?
  万玛才旦:这不是我建议他们选的题材,是他们自己选的。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从伊朗电影中吸取养分,也跟各种各样的因素有关。我当年受伊朗电影启发,也同样是这些原因。我之前也想写一些涉藏题材的剧本,但是别人告诉我,这些题材的可操作性不强。我也慢慢地了解到,什么样的题材可以拍,我们可以从什么样的角度比较容易地切入现实。这跟外在的因素有关。

  :你也曾说过现在的藏语电影仍然处于小众状态。现在像松太加、拉华加等藏族导演也冒出来,你怎么看待“藏地新浪潮”的未来?你对藏语电影有什么期待?
  万玛才旦:我觉得在创作的层面上肯定会越来越好。大家对电影的理解也会越来越不一样,人才的储备也会越来越多。创作新人们的追求,对电影的审美和对风格的追求肯定也不尽相同。从形式到内容,未来肯定会呈现出一个多样化、丰富的局面。
  另一方面,藏语电影肯定也面临着许多困境。首先是市场,中国电影市场还是以汉语为主,少数民族语言电影生存难度比较大。当然,少数民族语言电影的市场也在扩大,肯定也会越来越好。

《撞死了一只羊》剧照

六:电影是一种容易让创作者浮躁的东西
  :在藏区,你的电影的影响力如何?普通的藏族观众是怎么看待你的电影的?他们会不会觉得你的电影太“艺术”?
  万玛才旦:在2001年《静静的嘛呢石》出现的时候,我在藏区掀起了电影热,许多年轻人也希望来学习电影。现在,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至于会不会太“艺术”,这得分不同的观众。

  :想知道你的下一部电影《永恒的一天》现在进展如何?这部电影跟安哲罗普洛斯的《永恒和一日》有什么关系吗?
  万玛才旦:剧本已经完成了,现在在等待时机。跟安哲罗普洛斯那部电影没有什么关系。

  :你对现在的青年导演有什么寄语吗?
  万玛才旦:电影可能是一种容易让创作者比较浮躁的东西,所以我希望年轻的电影创作者们不要浮躁,希望他们能好好地去解决创作本身的问题。
  作者
  徐悦东
  编辑
  榕小崧、覃旦思;校对:薛京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antibody 发表于: 2019-4-26 10:23:00|只看该作者

致敬王家卫“纯属巧合”,揭秘万玛才旦《撞死了一只羊》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致敬王家卫“纯属巧合”,揭秘万玛才旦《撞死了一只羊》

  《撞死了一只羊》在漫威年度大作《复仇者联盟4》上映后两天上映,足见其勇气。导演万玛才旦认为这可能是一件好事,“坦然面对吧”。与《复联4》主打情怀与特效不同,《撞死了一只羊》的亮点可能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稀有的藏族题材与极致的影像语言。
杀手金巴(左)和司机金巴(右),这个场景是现实。
  《撞死了一只羊》将拍摄地搬到了海拔5500米高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用镜头记录生命个体的情感和处境。该片用4:3画幅,并且用三种色彩对应三个不同时空,关于回忆和梦境的处理让影片十分写意,这与万玛才旦和次仁罗布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十分一致。新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导演万玛才旦,为观众解码这部电影独特的电影语言。
黑白色彩代表回忆。
  影像:4:3画幅和3种色彩制造梦幻感觉
  在与摄影师吕松野商量之后,万玛才旦觉得4:3的画幅最适合影片的气质。该片改编自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的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两部小说与以往现实主义题材小说的创作方法不太一样,叙事文本建立在实验性的基础之上,导演希望在影像上也需要一些非常规的思维来呈现,就用了这样的画幅。
  导演看中的还有这种画幅流露出的复古感觉,4:3的画幅帮导演实现了对于时代的虚化处理。“这片子虽然是在玉树拍的,但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发生在一个更广阔的藏地地域的故事,没有什么局限。”
  影片涉及了三个时空:现实时空、回忆时空以及片尾的梦境,这些色彩在写剧本的时候就被决定下来了。现实部分用了彩色,回忆部分则用了黑白,而梦境则用了一种类似油画的色彩。整部片子虽然都是数码拍摄,但是导演在影像上尽可能呈现出一种胶片质感,特别是司机金巴在荒漠中开车的镜头,画面很有颗粒感。在后期调色时,导演也尽量强化这种质感,并且会根据不同场景做细微的调整。
类似油画的色彩代表梦境。
  结尾的梦境部分,虽然也是彩色,但是更加夸张艳丽,就像我们在梦中看到的色彩。并且导演还在回忆部分的黑白画面中做了很多虚化处理,比如茶馆那场戏,每次老板娘回忆杀手金巴的时候,黑白镜头都做了虚化处理,故意模糊两个人的身份。回忆部分和最后的梦境都用了一个叫Lensbaby的特殊镜头,制造一种梦幻、虚幻的感觉。
  剧本:最接近文学气质的作品
  不管是处女作《静静的嘛呢石》,还是之后的《寻找智美更登》《塔洛》,万玛才旦以往的作品风格都以写实为基础,但是《撞死了一只羊》却融入了大量关于回忆、梦幻的元素,风格更写意一些,很多观众认为这是导演创作风格上的一次转变。在导演看来,熟悉他小说的读者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这部电影与他以往创作的小说风格是一致的。万玛才旦的好友、《阿拉姜色》的导演松太加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对记者说:“这部片子可能是他以往所有的片子里面,最接近他文学气质的一部。”
  其实,万玛才旦在做导演之前,就已经是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的小说跟电影有很大的反差,小说里的个人情绪偏多。大概2000年左右,他写过一部叫《流浪歌手的梦》的小说,小说记叙了一个跟梦有关的故事:一个14岁的小男孩做了一个梦,一个跟他同龄的小女孩进入他的梦中慢慢轻唱。写这个小说时,万玛才旦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所以,当他看到次仁罗布的短篇小说《杀手》时,感觉小说在叙事、意象的营造,或者托梦方式上特别亲切,“包括对复仇的处理方式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万玛才旦第一直觉就是这是一个适合改编成电影的小说。
茫茫的藏区,只能看见一辆卡车。
  小说《杀手》的篇幅很短,想要拍成长片还要加很多内容,这时万玛才旦就想到了自己的小说《撞死了一只羊》,这两部小说有很多共同的东西,“都是发生在路上的故事,主人公都是卡车司机,故事都涉及跟宗教有关的背景,比如解脱、放下、超度等,所以就融合在一起了。”很快,剧本就写完了。
  监制:王家卫都干了啥?
  剧本完成后,万玛才旦参加了一些创投,2014年,《撞死了一只羊》还获得釜山电影节“APM”亚洲电影市场剧本大奖,但万玛才旦依然没有找到拍摄契机。2015年,他的另一个剧本《塔洛》立项,正好也有公司愿意投资,《塔洛》便先与观众见面。
  2017年,导演王家卫的泽东公司想拍一部藏族题材电影,正好与万玛才旦结缘,《撞死了一只羊》才被“打捞”出来,王家卫担任该片的监制。在创作阶段,导演和主创去选景,根据选好的景再调整剧本,这个过程中导演会和王家卫有很多沟通,把新的剧本发给他,他也会提供一些专业上的意见。在后期剪辑阶段,导演会先剪出一个粗剪版给王家卫看,他看完觉得很好,又邀请了以往的合作伙伴,比如剪辑张叔平、配乐林强、录音杜笃之来参与电影的后期创作,为影片增色不少。
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在茶馆的同一个场景同一个位置坐下,画面反映出两人的关联。
  王家卫导演作为监制,可以跳出创作者的身份,站在观众的角度为影片提供一些建议。对于万玛才旦来说,影片故事很好理解,但是对于不熟悉藏族文化的观众来说,可能会有点难懂。王家卫团队就想找一个对观众有引导作用的藏族谚语或者佛语,来精确地概括某一个道理。后来剧组找了很长时间,最终找到了这句谚语:“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也许你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放在影片中,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更容易理解故事。因为电影本身与梦有关,这个谚语也是关于梦的,观众看到这个谚语就很容易代入故事氛围中。

★ 人物介绍
  主角戴墨镜是致敬?
  去年,《撞死了一只羊》在参加威尼斯电影节之前,出了一款国际版预告片,司机金巴一直戴着墨镜,茶馆老板娘看到之后说了一句台词:“你为啥总戴个墨镜?”众所周知,该片监制王家卫被影迷冠以“墨镜王”的称号,很多观众就猜测,万玛才旦是有意在电影中向王家卫导演致敬。
  采访中,万玛才旦笑着说,不会因为王家卫是电影监制,就故意往这方面靠。片中,墨镜是一个很重要的道具,就像《塔洛》中塔洛的辫子一样,是他身份的一种象征。可能大家一开始只记得他有一个小辫子,到他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象征他身份的小辫子也没有了,这个道具对他命运的变化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戴着墨镜的司机金巴。
  在《撞死了一只羊》中,这副墨镜也起到了类似作用,司机金巴出现的时候一直戴着墨镜,最后他经历了一些事,把内心的包袱放下之后,才第一次摘下墨镜,露出笑容。这种设置在万玛才旦看来是剧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过,“也可以说是无意中对王导的一次致敬。”
  插曲:《我的太阳》增加荒诞感
  很早之前,万玛才旦在青藏线上行走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首藏语版的《我的太阳》,“当时就有一种很强烈的荒诞感”,因为对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太熟悉了,忽然听到一首用藏语唱出来的歌,就有一种比较怪诞的感觉。从那之后,这首歌就一直留在万玛才旦的记忆中。
  万玛才旦说,以前藏族有这样的习俗,如果长途旅行,要么带一匹马,因为马可以缩短旅程;要么带一个伴侣,如果是个会讲故事的伴侣更好。在《撞死了一只羊》中,司机金巴开着车在公路上行驶,路上肯定很寂寞,导演就想到了《我的太阳》这首歌,把这首歌放在一个荒诞又广阔的地方,让司机听到更能增加荒诞效果。
司机金巴用磁带播放藏语版《我的太阳》。
  然而,这首歌并非很生硬地插入片中,而是与电影中的一些元素发生了关联。导演做了一些精心设计──司机金巴的车内挂着一面是女儿一面是上师的照片,当藏语版《我的太阳》歌声响起时,女儿的那一面照片对着司机金巴,司机金巴对杀手金巴说:“女儿对我来说就像我的太阳一样,这也是我喜欢听这首歌的原因”,这首歌便与剧情发生了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片尾。
  片尾司机金巴进入梦境,穿上杀手的衣服,为了加强这种荒诞性,导演除了在色彩上做了一些处理,在声音上用了意大利语版《我的太阳》。万玛才旦觉得,在梦里人们可能会讲平时不会讲的语言,能听懂平时不能听懂的语言,用意大利语唱《我的太阳》就是为了增加故事的荒诞性。
车上的挂饰,一面是上师,一面是司机金巴的女儿。
  最初在剪辑的时候,导演是按照帕瓦罗蒂版《我的太阳》去剪的,每个节点都跟那首歌契合,但后来因为版权费太贵的问题,只好放弃,请了一位之前在美国学过美声的藏族歌唱家,用意大利语演唱了这首歌放在片尾。
  重头戏:金巴在茶馆吃了45个包子
  片中的茶馆里有场重头戏:金巴来到茶馆吃饭,顺便向老板娘打听杀手的事情。为了增强传奇性,导演在茶馆里设置了各种人物,他们都在讲述一些跟日常生活相距甚远的故事。
  因为涉及关于杀手的回忆镜头,司机和杀手在片中坐的位置都一模一样,就像是在两个时空发生的同一件事,就要拍得非常一致。所以在拍摄时,导演需要把他们的位置记下来,还要把回放画面调出来,根据画面进行一模一样的拍摄,包括里面的气氛语调都必须一致。
茶馆戏,司机金巴(右一)在向老板娘(右二)打听杀手金巴的消息。
  这场戏,有不少金巴吃饭的镜头。因为他经常在路上奔波,在茶馆的状态应该是很饿很能吃的。不过,这场戏要拍不同景别,为了保持连贯性,金巴需要不停地吃,他先吃了牛肉,然后又吃了包子。当天他在现场吃了45个包子,“旁边有人准备热包子,每拍完一条,金巴就出去吐。”
  导演解读
  由于两个金巴的人物设置以及剧情上的一些梦幻处理,从而导致观众在看完电影之后产生了不同解读。有的观众认为整部电影就是司机金巴的一场梦,或者杀手金巴的一场梦。万玛才旦觉得每个观众可以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但他希望电影传达的是一个关于个体和群体觉醒的故事。
  金巴在藏语中有“施舍”的意思,导演给两个人物都取名金巴,让他们冥冥之中有一种联系,跟电影呈现的主题是有关联的。司机金巴得知杀手的名字也叫金巴时,镜头将两人的脸都切掉一半,包括茶馆里两人坐同一个位置的设置,都有这样一个暗示。影片最后杀手金巴如果杀了玛扎,玛扎的孩子长大肯定也会报仇,一直循环往复,所以他没有动手,但是那个传统的力量还在影响着他,他没有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所以,司机金巴在梦里穿上杀手的衣服变成了杀手,杀了玛扎。
  在万玛才旦看来,这是更广泛意义上的施舍,通过这种方式让杀手放下,让玛扎真正解脱,让每一个个体有了希望。影片最后司机金巴露出了笑容,万玛才旦认为这也是杀手和玛扎的笑容。而片尾出现的飞机,则意味着暴力和冲突的终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导演万玛才旦。
  采写 新京报记者滕朝
  新京报编辑吴龙珍校对翟永军
12#
 格桑花 发表于: 2019-4-23 10:22:53|只看该作者

《撞死了一只羊》导演万玛才旦聊幕后,分享如何拍床戏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撞死了一只羊》导演万玛才旦聊幕后,分享如何拍床戏

左起:导演万玛才旦、演员金巴、更登彭措、索朗旺姆以及录音师德格才让分享拍摄经过。
  (记者:滕朝)4月22日,由王家卫监制,万玛才旦执导,藏族演员金巴、更登彭措、索朗旺姆主演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在北京举办首映发布会。导演万玛才旦分享了片中金巴与情人一场床戏的拍摄经过,拍这场戏的当天晚上,剧组所有人都来到现场,最后导演花了很长时间清场才把大家请了出去,“大家在外面看监视器,监视器是没有声音的,可能大家看着没什么感觉,慢慢都离开了。”最后,现场只留下了执行导演、摄影、录音等人。
导演万玛才旦分享电影拍摄的幕后故事。
  电影的很多场景都是在藏区海拔5500多米的高原拍摄,导演万玛才旦虽然也是藏族人,但家乡的海拔只有3000多米,再加上他在北京生活了十多年,刚开始拍摄时也有点不适应。万玛才旦透露,剧组某位化妆师之前在藏区拍过电影,刚来拍摄地以为会没事,结果一两个小时之后就有了高原反应,当晚昏迷后送到医院抢救。万玛才旦说,在这样一个高海拔地区拍摄,是对生命极限的一种挑战。
  该片改编自次仁罗布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讲述了司机金巴在路上遇到一个和自己同名的杀手,找杀父仇人报仇。两个叫金巴的男人,他们的命运宿命般的联系在一起。据悉,影片将于4月26日在全国艺联专线放映。
  新京报记者滕朝 编辑:郭冠华校对杨许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6-29 16:07:00|只看该作者

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在西宁机场被警方带离

源自:综合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声明。
资料图: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新华网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6月29日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藏族导演万玛才旦6月25日在西宁机场被当地警方采取强制措施带离,在羁押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于27日入院。警方带离理由为扰乱公共秩序,但事发4天未见具体细节等公布。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呼吁相关部门迅速回应社会关切。

声明全文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关于万玛才旦导演西宁机场事件的声明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第五届协会执委,藏族著名导演万玛才旦于六月二十五日在西宁机场被西宁警方采取强制措施带离,并在其后的羁押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于二十七日下午入住医院。
  万玛才旦导演是在机场被警方以扰乱公共秩序的理由带离,但具体细节和警方适用的法律和采取的措施至今未见官方正式公布,事件发生至今已近四天,今天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已经引起电影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关注。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是中国电影导演的行业协会,保障协会会员的正当权益是我们的基本义务,我们同样强烈关注事件的起因和相关发展,呼吁相关部门迅速回应社会关切,公布事件原委,包括警方采取强制措施的理由和警方在执法过程中是否规范,是否存在暴力执法或过度执法的问题。
  万玛才旦导演是作家和导演,先后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和导演系,是我国藏族导演中的佼佼者,近年的一系列电影作品在国内外屡获奖项殊受好评,而据我们了解,万玛导演身患慢性疾病,已经在家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令我们万分担心,我们希望万玛导演一切平安,希望事件获得公正和妥善的解决。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
  2016年6月29日中午

万玛才旦简介
  万玛才旦,男,藏族,1969年12月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中国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员。先后读于西北民族大学、北京电影学院。
  万玛才旦因拍摄《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等藏语电影,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2015年,万玛才旦凭借导演电影《塔洛》,曾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台湾电影金马奖等提名。
10#
 罗子兰 发表于: 2005-11-15 21:56:41|只看该作者

万玛才旦获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导演处女作奖

  2005年11月12日,第1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在三亚落下帷幕。万玛才旦(《静静的嘛呢石》)获导演处女作奖。
  万玛才旦:非常感谢得到这样一个奖项,我感到非常荣幸,在这里我要感谢给予这部影片帮助和支持的所有的朋友们,谢谢大家!
  凭借电影《静静的嘛呢石》,藏族导演万玛才旦获得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部电影是自己的第一部长篇,非常高兴能够得到评委们的认可。他介绍这部电影是一部使用非专业藏族演员、对白使用纯藏语的电影,因此制作成本也非常的少。
  在被问到作为新人导演,他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哪一部时,才旦表示,从个人角度他比较喜欢顾长卫的《孔雀》。他还表示,他以后还会在藏族电影的道路上前进下去。同时被提名的导演处女作奖有刘浩(《好大一对羊》)、顾长卫(《孔雀》)。 (源自:搜狐娱乐)

haPDtfCI.jpg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罗子兰 发表于: 2005-11-15 21:19:36|只看该作者

《静静的嘛呢石》填补民族电影空白

  在《草原》的开场,我就领教了万玛才旦的厉害。冬日的草原,悠远的长调,阿妈措姆骑在牦牛背上的镜头像是一幅油画,让我不能呼吸──色泽灰暗,却有着古铜的坚韧;举止迟缓,却有着岁月的安稳。那风中吹拂的白发就是草原母亲手中飞速转动的年轮!接着我听到了,听到了那些最亲近的词汇,那清泉一样流动、岩石一样沉静的语言,我的母语—藏语,熟悉地向我走来。我被震撼了,这是我和所有像我一样的本族儿女所看到的第一部母语对白的影片!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等可是百年啊!
  走进《草原》,于是走进了万玛才旦的世界──“我的家乡总给世人一种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或蛮荒之地的感觉,我不喜欢这样的‘真实’,我渴望以自己的方式来讲述发生在故乡的真实的故事”。他很执着,为这样一个目标,毅然决然放弃公职,轻装上阵,一直不懈地努力着,似乎从没有放松过自己。关注少数民族文坛的人都知道,万玛才旦在近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是藏区文坛为数不多的用藏汉两种文字创作的作家,他一直力图寻找最佳的契合点,使藏族母语文学创作和汉语文学创作走上一条平行线,用最佳的艺术形式表现民族魂或人类共有的经验并走向世界。他做到了──他的第一部短片《静静的嘛呢石》和35mm彩色故事短片《草原》已经开始走向了世界。
  “用自己的方式”其实就是用藏族人的方式拍藏族人的电影。当我们把电影当作一种艺术的整体去评价时,原创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形式因素。如果一个艺术家把他所熟悉的惯例运用一新,创造出一套新的形式系统,那么这个作品从美学角度来讲就是好的。万玛才旦的作品就符合这个标准。坚持本土创作,坚持原创就是他初试身手就取得成功的法宝。试想,还有什么比儿子讲述母亲的故事,让兄弟讲述兄长的故事,让藏族人自己讲述雪域更为贴近的叙事方式呢?电影由高远变得亲切,看着屏幕,那是我的兄弟姐妹,那是他们的生活。
  也许,叙事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理解世界的基础。看万玛才旦的影片,我看不出导演的痕迹,也看不出演员表演的痕迹。在《静静的嘛呢石》中,所有的电影元素形成了美的默契──小喇嘛好奇的眼睛,每一声“呀”的回应,小活佛稚嫩的诵经声,老喇嘛慈爱的目光,电视和VCD犹如一块投向平寂生活的石子,在小孩和老人的心里都荡起喜悦的涟漪……导演不经意的叙事方式,开放式的结局,无疑最大限度地启动和松驰了观众的感官,使其更能接纳美好。万玛才旦的影片中闪耀着本色的光芒,简单,干净。
  我说过《草原》的开头就让我大吃一惊。不同深浅的景别和高亢的民歌让人置身关于冬季的大量情绪中,又是一个关于贼的故事,却没有法律的追究,取而代之的是对着山神发誓这种古老的宗教习俗,影片结局的处理似乎要为这个冬天增添一丝温意──父亲带着儿子去认错,草原上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了家事。我不想在这里探讨太多关于电影形式因素的问题,内容大于形式是一个永远的真理。我体会到在阿妈措姆身上体现了《草原》深刻的内涵,那就是为什么村长才周一定要抓到贼而作为失主的阿妈措姆反而担心抓到贼?为什么每一位草原人都对阿妈措姆寄予深刻的同情?这是一部探寻民族心理的影片,它虽然不到30分钟,却像一个显微镜,放大了草原人的内心世界。从细微处入手,抓小题材,观怀人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万玛才旦影片的一个看点。在这里,不再是编导驾驭题材的问题,而是一种融合,编导和题材犹如酥油融于茶,是编导对题材最大限度的参与和最小限度的干涉。
  最后我想说的是,万玛才旦的电影似乎在藏区发起了一场平民行为的影像运动。电影这个现代文明的产物,与古老的村庄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在他的电影中没有一张明星的脸,豆拉加夫妇,格桑老人全家,阿妈拉多,道嘎老人等等这些平凡的藏族人都成为今天电影真正的主角,这在藏民族的历史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透过短片,我看到了万玛才旦电影世界的无限。一位藏族诗人深情地写到“二十多年起伏,心怀一个太阳,大草原,是我生命的栖息地。”万玛才旦,这个来自草原深处牧人的儿子,又将为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期待着。

万玛才旦在俄罗斯参加电影节
万玛才旦在俄罗斯参加电影节  MzBG8idr.jpg  保存到相册

在汉城参加电影节
在汉城参加电影节  NyZ4tAAC.jpg  保存到相册

草原剧照
草原剧照  9NPGEu9q.jpg  保存到相册
8#
 罗子兰 发表于: 2005-11-15 21:06:53|只看该作者

藏族本土电影人的希望──万玛才旦

  在《草原》的开场,我就领教了万玛才旦的厉害。冬日的草原,悠远的长调,阿妈措姆骑在牦牛背上的镜头像是一幅油画,让我不能呼吸──色泽灰暗,却有着古铜的坚韧;举止迟缓,却有着岁月的安稳。那风中吹拂的白发就是草原母亲手中飞速转动的年轮!接着我听到了,听到了那些最亲近的词汇,那清泉一样流动、岩石一样沉静的语言,我的母语—藏语,熟悉地向我走来。我被震撼了,这是我和所有像我一样的本族儿女所看到的第一部母语对白的影片!在中国电影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一等可是百年啊!
  走进《草原》,于是走进了万玛才旦的世界──“我的家乡总给世人一种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或蛮荒之地的感觉,我不喜欢这样的‘真实’,我渴望以自己的方式来讲述发生在故乡的真实的故事”。他很执着,为这样一个目标,毅然决然放弃公职,轻装上阵,一直不懈地努力着,似乎从没有放松过自己。关注少数民族文坛的人都知道,万玛才旦在近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是藏区文坛为数不多的用藏汉两种文字创作的作家,他一直力图寻找最佳的契合点,使藏族母语文学创作和汉语文学创作走上一条平行线,用最佳的艺术形式表现民族魂或人类共有的经验并走向世界。他做到了──他的第一部短片《静静的嘛呢石》和35mm彩色故事短片《草原》已经开始走向了世界。
  “用自己的方式”其实就是用藏族人的方式拍藏族人的电影。当我们把电影当作一种艺术的整体去评价时,原创性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形式因素。如果一个艺术家把他所熟悉的惯例运用一新,创造出一套新的形式系统,那么这个作品从美学角度来讲就是好的。万玛才旦的作品就符合这个标准。坚持本土创作,坚持原创就是他初试身手就取得成功的法宝。试想,还有什么比儿子讲述母亲的故事,让兄弟讲述兄长的故事,让藏族人自己讲述雪域更为贴近的叙事方式呢?电影由高远变得亲切,看着屏幕,那是我的兄弟姐妹,那是他们的生活。
  也许,叙事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理解世界的基础。看万玛才旦的影片,我看不出导演的痕迹,也看不出演员表演的痕迹。在《静静的嘛呢石》中,所有的电影元素形成了美的默契──小喇嘛好奇的眼睛,每一声“呀”的回应,小活佛稚嫩的诵经声,老喇嘛慈爱的目光,电视和VCD犹如一块投向平寂生活的石子,在小孩和老人的心里都荡起喜悦的涟漪……导演不经意的叙事方式,开放式的结局,无疑最大限度地启动和松驰了观众的感官,使其更能接纳美好。万玛才旦的影片中闪耀着本色的光芒,简单,干净。
  我说过《草原》的开头就让我大吃一惊。不同深浅的景别和高亢的民歌让人置身关于冬季的大量情绪中,又是一个关于贼的故事,却没有法律的追究,取而代之的是对着山神发誓这种古老的宗教习俗,影片结局的处理似乎要为这个冬天增添一丝温意──父亲带着儿子去认错,草原上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了家事。我不想在这里探讨太多关于电影形式因素的问题,内容大于形式是一个永远的真理。我体会到在阿妈措姆身上体现了《草原》深刻的内涵,那就是为什么村长才周一定要抓到贼而作为失主的阿妈措姆反而担心抓到贼?为什么每一位草原人都对阿妈措姆寄予深刻的同情?这是一部探寻民族心理的影片,它虽然不到30分钟,却像一个显微镜,放大了草原人的内心世界。从细微处入手,抓小题材,观怀人的精神世界,这也是万玛才旦影片的一个看点。在这里,不再是编导驾驭题材的问题,而是一种融合,编导和题材犹如酥油融于茶,是编导对题材最大限度的参与和最小限度的干涉。
  最后我想说的是,万玛才旦的电影似乎在藏区发起了一场平民行为的影像运动。电影这个现代文明的产物,与古老的村庄有了零距离的接触。在他的电影中没有一张明星的脸,豆拉加夫妇,格桑老人全家,阿妈拉多,道嘎老人等等这些平凡的藏族人都成为今天电影真正的主角,这在藏民族的历史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透过短片,我看到了万玛才旦电影世界的无限。一位藏族诗人深情地写到“二十多年起伏,心怀一个太阳,大草原,是我生命的栖息地。”万玛才旦,这个来自草原深处牧人的儿子,又将为我们讲述怎样的故事呢?我们期待着。

藏族本土电影人的希望──万玛才旦
藏族本土电影人的希望──万玛才旦  l38116V5.jpg  保存到相册

《静静的玛呢石》剧照
《静静的玛呢石》剧照  3cnT85VY.jpg  保存到相册

《静静的玛呢石》剧照
《静静的玛呢石》剧照  2eYSeP6f.jpg  保存到相册

《静静的玛呢石》剧照
《静静的玛呢石》剧照  RLT21GR8.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周进 发表于: 2005-3-18 20:52:58|只看该作者

人物评价

  作为藏族导演,他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拍摄藏族题材影片,从学生时代便初露锋芒的作品《静静的玛尼石》,到一路苍茫的《寻找智美更登》,再到这部浓妆淡抹的《五彩神箭》,万玛才旦完成了一次寻根藏族文化的旅途(腾讯娱乐评)。
  从《静静的嘛呢石》一鸣惊人,到《五彩神箭》大放异彩,《塔洛》的完成,几乎可以说是导演万玛才旦叙事风格成熟的标志,摈弃了繁复的影像调度方式,用大量固定镜头和长镜头,形成了极具个人标示的美学,呈现出一种东方式的简洁素净,反而使情感的表现更加“密集”。在充满仪式感的孤独中,万玛才旦的画面处理平静且冷峻,直击人心(Mtime时光网评)。
6# 青城山
 楼主|曹斌 发表于: 2005-3-18 18:24:03|只看该作者

人物争议

  2016年6月25日20时15分,万玛才旦乘坐由北京飞往西宁的CZ6269次航班到达西宁。20时30分,他从西宁机场到达厅控制区走出,行至停车场后发现随身携带行李遗忘在到达厅行李转盘处的手推车上,随即又从停车场返回到达厅。20时35分,擅自闯入到达厅控制区寻找行李,机场安检人员多次劝阻,但他不听劝阻并和安检人员发生争执,机场安检人员随即报警,执勤民警多次劝阻无效后,于20时49分许将他强制带离现场进行调查,后在羁押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于27日下午入住医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 15:52,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