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599|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杨正保 发表于: 2005-4-24 15:37:57|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乡村·农业通江摩崖造像探秘

 [复制链接]
  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画,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
  在远古时期,先民凿石为器,以谋生存,故雕刻艺术是最古老的艺术,摩崖造像、石刻、壁画艺术在我国璀璨的艺术长河中独树一帜。
  通江城西千佛崖、广纳白乳溪、县城赵巧崖等地的摩崖造像为省内早期的石窟艺术之优秀作品,雕刻精美、色彩艳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近代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著《中国雕塑史》中介绍唐代摩崖造像这一章节中提到了通江、巴中南龛、广元千佛崖、嘉定弥勒大像(乐山大佛)。而据林洙为该书写的前言中介绍了抗日战争期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学社同仁到四川考察了半年,亦提到了通江,巴州的摩崖造像。
  追溯通江摩崖造像的产生,有两大线索,一条线索为丧葬(墓表)而建寺造像。晋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宕渠(今通江等地)賨人李特、李雄父子带领十万流民攻克成都,建立了成汉賨人政权。李雄称帝后追谥曾祖李虎为巴郡公,祖父李慕为陇西襄王,李慕死后凿洞穴为墓室,安葬于今千佛崖,并在四周造像,当时为巴王庙;大唐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追封亡父为应国公,封母杨氏为应国夫人,并以皇后身份助脂粉钱两万贯,指令壁州参将蔡洪雅、邑宰罗通在通江千佛崖开龛造像,超度亡父,为母杨氏建造寺庙。千佛崖共造塑像五十一龛,造像三千余身,规模较大。
  另一条线索为信佛而建寺造像: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寺造像之风大盛,我国的雕塑史即于此期间第一次大放光彩。唐太宗嗣位,与民以信仰自由,不唯佛道。虽无"皇命诸州郡限其财用,各建佛图"的现象,但由于国运隆盛,文治武功俱臻极盛。建寺造像之风未息。武周时,西安实际寺善导禅师创立了净土宗,从终南山传入巴蜀,沿着米仓道和荔枝道,首先传到通江县,在通江城西建造了洪恩寺,铸弥勒佛像达3米高,供养沙弥五百,遂产生了鲁班石(广纳白浮溪)、县城赵巧崖、涪阳街道佛日崖、城东佛龛寺等多姿多彩的石窟群。

千佛崖石窟
  通江县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通江县城西郊,通往陕西汉中的米仓道上,千佛崖古名为巴王庙。《通江县志》云:巴王庙有丁房双阙,对峙庙庭,高可近2丈,上为层观……四旁多列车马人物。在阙上为双屏,一扉徽启,有半面美人而立,皆极巧妙……
  千佛崖高10米,宽53米,造像五十一龛,计三千余尊。如今新修了围墙,装上了铁门对其进行保护,墙外立有一块关于加强千佛摩崖造像管理的通告"石碑。正殿26龛有屋宇遮护,余25龛在露天中,尤其沿左方向末端的造像已严重风化脱落。千佛崖于1956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人为破坏,大部分头像毁损严重,高3.7米雕刻玲珑剔透之七级浮塔和西门角三龛佛像因高不可及才幸免于难。
  进大门正堂为崖墓,高约1.2米,深1.9米,左右有8位浮雕武士相护。紧依左面一扇45尊,共24排密密麻麻的黄红色佛像与蓝底色相配,颇有西部少数民族腊染的美术风格,反映了1600年前賨人的石刻艺术已有很高的水平;2号龛刻有"大唐干封元年(公元666年)四月八日,广纳县马明府敬造"的造像记。四月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荔枝商人马明府日夜兼程,将鲜荔枝运至京城长安,向武后进献"仙果",并为应国夫人杨氏造此佛龛。六号龛为阿弥陀佛龛,共造像五十四身。据原通江县文馆所文博馆员刘辉光考证共左壁凿碑三通,碑额上阳刻:"阿弥陀佛龛,大唐龙朔三年,岁次癸亥元月辛亥朔建;麟德二年,岁次乙丑二月庚辰塑。"碑文中有"武后助脂粉钱两万贯,为母杨氏建造宗庙"等语。这段宝贵的文字资料为研究、考证初唐、武周历史,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资料。武周造像有庙宇遮护,保存较好。十五号龛内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力士像,未受多大损毁,与初唐造像的瘦削恰相反,主佛弥勒身姿丰腴,体态端庄优美,宛如一位端庄慈祥的中年妇女形象,实为武则天的模拟像。邻近的十九号龛刻有"大唐神龙元年"的造像记。在三十五龛与三十九号龛之间有浮雕七层宝塔一座,塔高3.7米,造型极其精美。除西安大雁塔门楣石上的线刻图外,是唐代佛塔建筑仅有的例证。《中国建筑史》对此作了很高的评价,说它是研究唐代建筑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左起第二座为文昌佛像,希望子女读书成才的庶民百姓大都在这里跪拜;左起第三列下部为太阳菩萨,往右走最后一尊为药王菩萨。药王孙思邈知识渊博,医术高超,著有《备急千金要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对中医学有巨大贡献,他于隋末唐初到通江城东十里的龙溪沟隐居,在这里洗药、制药、炼丹,该地有孙氏池亭,唐末监察御史卢重阜率壁州刺史辛巢文等六人分咏赋诗,有石刻存。
  如今,千佛崖大部分没有房檐遮盖的佛像已严重风化,菩萨头部已被千年风雨剥蚀得像一个豆沙面包,见不到耳、鼻、眼、嘴。仅仅只能辨析到身体的外部轮廓而已。
  千佛岩是成汉、初唐、武周皇室显贵发愿祭祀的地方,为省内早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作品。

白乳溪造像
  从通江县城驱车出发,经广纳镇过广纳大桥走到与东山乡的接壤处,步行到东山乡白乳溪村南1公里的通江河畔,便见到了造像区。该造像刻于三块不同地点的麦积堆式的白砂岩崖上,最近的距河边仅一二十米,处在河岸第一台地上,从末被水淹过,可能是河床宽、让水多的原因。
  古荔枝道曾从这里经过。造像中最大的高3.1米,最小的高0.3米。龛窟距地面最高的2.1米,最低的0.25米。石窟四周原有寺庙围之,现庙毁屋基在,庙前的堡坎尚存。在文化大革命中局部造像被毁,尤其有净土变龛的这块大石头上剥落了一块比人高的带佛像的大石片,可能是文化大革命中被人从大石头顶部打炮眼放炮而掉下的,甚为可惜。目前,这里的造像有两个分布点均被灌木所遮掩,参观难度较大。
  白乳溪造像中精品是净土变龛,整个龛窟高2.1米,宽1.9米,深2米,龛内52个大小佛像,神态各异,变化万千,造型生动,满目金楼玉亭,仙山琼阁。主佛跌坐在带茎的仰覆莲台上,露双足,头手残,通肩底,软华盖,两侧仰莲座上跏跌二胁侍菩萨。主尊呈拱形头像,两侧雕有菩提树,石壁左右上角云头上各跌坐一接引佛,二菩萨,二胁侍。主佛两侧侍菩萨,菩萨两侧各有一尊通肩佛,装披帽地藏菩萨,跌坐带茎覆莲座上。后壁左右侧其它空间及内龛左右侧刻阐法菩萨,皆坐带茎仰覆莲台上,手势、坐姿各异。该龛为外方内圆,内龛左右侧不出龛柱分雕二层楼阁。二力士把门,造像头部均毁于文化大革命,龛楣正中线雕一飞天,左手托果盘,右手后扬,身下浮云,左右两端各一供养人,相向诚跪,身下浮云缭绕。整个净土变龛佛座莲台环绕众圣,尽目笙萧,钟鼓齐鸣,一派佛国景象,堪称盛唐时期佳作,曾被誉为"荔枝道上一颗明珠"。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在实地考察时说:"净土变龛主佛的头不打毁,就这一龛就可以上国家级。"
  白乳溪石刻造像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和石刻艺术的重要实物依据,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赵巧崖摩崖造像
  赵巧崖摩崖造像位于通江县城西北土产公司后巨石上,又名壁州神庙石刻、王建岩。
  《蜀中名胜记》云:壁州神庙石刻,在今通江县西北四十步,有元光三十年制书。赵巧崖造像十四龛,其中六龛已尽剥蚀,其余八龛也多风化,第一号龛为毗沙门天王像、龛高6米,像高4.7米,天王右手执剑,左手举灯,民间传说:"赵巧送灯台",故名赵巧崖。
  通江有这样的说法:王建在攻取成都后,曾于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荣归壁州,泛舟壁山之下,刻建像于壁,故名王建岩。而据中国史学会会员、原通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曾星翔考证认为称王建岩的依据不确,一为:造像下题款时间是景福元年(公元892年),而此时的壁州(今通江县)、巴州(今巴州区)、集州(今南江县)属山南西道辖。百姓或石匠纵然"怀恩"又岂敢置山南西道节度使、壁州刺史的威严于不顾,在州治西侧的山崖上,在众目睽睽的大道侧耗时三四年为"贼王八"王建造像!其二,"及僖宗还宫,(王)建等分典神策军,皆遥领刺史"(《旧五代史僭伪列传第三》)这就是说,王建的壁州刺史是遥领而不是实授。因此,王建是否到达壁州也还是悬案;其三,通江王建像与永陵石室出土的王建像差异甚大。其实,巴州、昌州(大足县)等地的毗沙门天王像也有"赵巧夹鲁班"的说法,民间传说当然不必太在意,其真实性也待专家学者予以考证。
  毗沙门天王俗称托塔天王,是唐代著名战将李晟的化身,是佛门崇奉的战神和财神。民间传说为"石大将军"。通江毗沙门天王像体形高大、雄伟有力。但雕刻不够精细,其身为深雕像,图形身体及手臂应多半浮于石壁外,而此像的肘部从石壁直接伸入,战衣裙边内部全由石头填满,毫无空荡飘逸之感,看来,当时的石匠,毫无美学思想,仅照章办事、刻石成佛而已。再加上,其头部及右手执的剑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因此,该龛造像的美学价值在历史价值之下。
  构图较为新颖的要数"仙人骑象",大象头部自左向右,四肢劲健,仙人横坐于象背上,头戴莲花帽,身着道袍,大有道者风度。据《文物》1980年第5期文载:它与内蒙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中"仙人骑白象"极相似,由此证明,东汉时期佛教就已传入巴渠。只可惜,通江的"仙人骑白象"龛幅太小,仅二三十厘米方寸,因无房檐遮盖,风化严重,大象的尾部及仙人的头部已无法辨晰。
  刻于成汉时期的賨人神像造型粗犷,浓眉大眼;面目狰狞,头上长双角,怀中抱婴儿,给人以面恶心善之感,这是研究远古巴人文化的最重要的实物佐证,现也风化严重。
  弥勒佛龛内刻有一佛,二胁侍、二僧、二菩萨和二力士像,因有屋宇遮护,保存均较为完好。尤其力士像较为出色,发达的肌肉和开阔的两肩,由于得到了适当的夸张而极富健壮感。
  赵巧崖石窟右部有四个大字,第一个字为云的繁字体、清晰可见;第二个可见到"斜王旁"和右下部,可推断为"环"的繁字体;第三个字仅见下部为"耳",上有"双人旁",可推断为"耸"的繁体字,第四字为"翠"。"云环耸翠"四字高3米,共长十多米,笔法优美、圆润,有书法研究价值。而旁边的题记被已故的通江文馆所文博馆员刘辉光考证为"□□□□,眉山□□,□□道同□邑李□□起,彭山杨纬文,文□□,王建极子庇丹,山□□子发,锦官袁戊、孙成文,泛舟壁山之下。时小雨生凉,远山重翠,舟行六七里,浩然颇有江湖之兴。纵目极观,高谈满饮,欣酣乐甚,庚作诗词,记一时之盛,亦足以追配山阴之万一也。利州家川县仙人石匠严士寅。"
  赵巧崖还有北魏时期排列整齐的小佛龛,因岩石崩落、风化,佛像已残存无几了。赵巧崖石窟及阿弥陀佛龛可引出无数历史人物及历史故事,篇幅有限,不再赘述。

保护文物 刻不容缓
  通江摩崖造像始于西晋,盛于唐。开元间,唐玄宗励精图治,国泰民安,史称盛世。李、杜之诗、龟年之乐、道子之画、惠子之塑,皆开元天宝之作品也。在这一时期,艺术的内涵更加丰富,层次更多,弥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气息。
  通江的摩崖造像除了前面介绍的三个重点外,还有城东20余里的梭垭佛龛寺、涪阳街道(老酒厂)的佛日崖等。而永安镇得汉城摩崖、麻石镇云昙洞、草池乡穿云洞、新文乡土墙坪村的龙马石摩崖均有石刻诗词、楹联等。
  通江拥有的众多摩崖造像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是通江先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旅游价值、历史价值。但通江摩崖造像损毁较大,其原因有三:一为自然风化,水气浸蚀。赵巧崖由于长年雨水冲刷,损坏最严重;二为十年动乱,人为破坏。千佛崖、白乳溪摩崖造像大部毁于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人手中;三为以损坏古文明为代价构建现代文明,涪阳佛日崖毁于通(江)--平(溪)路建设中,现仅存两道飞天。
  自建国后,有百余名专家、学者来通江考察文物古迹。他们对以千佛崖为代表的通江摩崖造像给予了高度评价。全国政协委员、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来通江考察后,在题词中写道:"通江石刻艺术,唐代精华颇多,堪称瑰宝。"这也引起了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多次到各文物点进行堪查、登记,新建了围墙、房檐,一些地方还落实了专人着守。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象白乳溪摩崖造像那么好的精品--净土变龛至今仍处于露天野外,赵巧崖也需有屋檐遮掩风雨。
  保护好文物古迹、地域文化可以丰富通江的旅游资源,但旅游可能是最表面的。民族文化不仅能为该民族提供不可替代的精神家园,而且能为其内源性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不可替代的精神资源,这才是最深层的意义。
  来源:巴中日报记者:郭华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杨正保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杨正保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杨正保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成都茶馆的三次浪潮 [转帖]通江临江丽峡风景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20:00, Processed in 0.234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