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2867|回复: 17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5-1-28 04:07: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军事] “长七”遥二火箭新面貌 将是发射主力军

 [复制链接]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英文:Long March 7,缩写:CZ-7),是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一院)为总体研制单位研制的新型液体燃料运载火箭。其前身是长征二号F换型运载火箭(缩写:CZ-2F/H)。
  长征七号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
  长征七号采用“两级半”构型,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14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5.5吨,预计将于2017年送天舟货运飞船升空与天宫二号对接。预计到2021年火箭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将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承担中国80%左右的发射任务。
  2016年6月25日20时00分07秒,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七号火箭长征七号火箭
  这段看似普通的历程,承载着中国航天很多的第一次:这枚“长征七号”火箭是天津大运载火箭基地总装并送出的第一枚火箭,这是长征系列火箭第一次由海路整体运往发射场,这也是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即将发射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将翻开中国航天低纬发射的新篇章。

长征七号火箭将于明年首飞 发动机可重复使用
源自:华商网-华商报
  (记者:王卫平)近日,有关长征7号火箭已经运抵海南文昌发射场,即将进行首次全系统合练的新闻正在热传。据悉,该火箭采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发单位是位于西安的航天六院,这种新型火箭发动机不但推力大、无污染、可靠性高,且可重复使用。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位于西安航天基地,是我国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中心和唯一的航天液体动力专业研究院。神舟系列、嫦娥系列发射时使用的火箭发动机均来自这家单位。
  新一代大推力120吨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是该院成功研制的最新大型火箭发动机,其推力比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提高60%以上,运载能力也提升到了25吨(现有的只有9吨),性能大幅提高。而该型号发动机最大特点是燃料发生变化,将首次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和煤油作为燃料,还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用多种型号的发动机和助推器组合成适应不同航天器的发射工具。
  “之前我国使用的所有火箭发动机都是‘见火死’,也就是说,只要点火测试,发动机就不能再次使用,测试一个报废一个,浪费比较大。液氧煤油发动机可在地面多次点火测试,确认无误后仍然可执行飞天任务,不但可靠性大大增强,而且大大节约了成本。”航天六院相关人士告诉华商报记者。
  据了解,长征7号火箭正在测试,将在2016年首飞,可以发射“天舟”货运飞船,未来也可以用于取代现役“长征2F”型火箭执行载人航天任务。
原文标题:西安造“可重复使用”大型火箭发动机明年首飞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西蜀教师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西蜀教师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西蜀教师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西蜀教师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西蜀教师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西蜀教师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我很牛 发表于: 2017-4-19 20:48: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长七”遥二火箭新面貌 将是发射主力军

源自: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海南文昌4月19日电(张素 王伟童)矗立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长征七号遥二火箭,即将担纲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重任。

何为“长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七号火箭总指挥王小军说,“长七”采用“两级半”构型,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2.25米的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运载能力达到近地轨道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吨,与国外同类火箭先进水平相当。
  “长七”的特点还在于采用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种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较常规推进剂比冲提高20%,推力提高50%,平均成本仅为常规推进剂的十分之一。
  “‘长七’可以满足未来为空间站发射货运飞船的要求。”王小军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中国到目前为止送入太空最重的载荷(13吨)。
  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遥一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首飞”。
rgTH-fyeiwny3931413.jpg
4月17日7时30分,承载着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驶出总装测试厂房,平稳行驶约2.5小时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垂直转运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正式进入发射阶段。闫宁 摄

八年一“箭”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七号火箭总设计师范瑞祥说,从组建队伍到成功“首飞”是“八年磨一剑”,新火箭有新动力、新布局、新结构等系列“新意”。
  范瑞祥举例说,“长七”外形与中国现役火箭体型差别不大,但为储存更多燃料、提供更强动力,它的助推器长约27米,近乎现役火箭助推器长度的2倍,为此需要对火箭的设计进行全面更新。
  再比如火箭的“大脑”控制系统,“长七”创新采用了143项智能控制软件,是现役火箭软件使用量的30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控制精确度。
  研制者们考虑到海南气候潮湿,全年12小时内降水5至15毫米的中雨较多,因此特别注意“防水”,即在部段对接处、细小的孔径和缝隙处都要做防水处理。
WzaQ-fyeiwny3931420.jpg
4月17日7时30分,承载着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组合体的活动发射平台驶出总装测试厂房,平稳行驶约2.5小时后,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垂直转运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正式进入发射阶段。张文军 摄

肩负使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七号副总设计师程堂明说,相比“首飞”火箭,长征七号遥二火箭“技术状态变化更改涉及现场操作和使用维护的更改占到了30%”。
  程堂明举例说,通过对整流罩合罩平台、充气管路等系统进行优化改进,极大提升了火箭在发射场的操作方便性和安全性。
  专家们指出,“长七”作为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中型火箭,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全新阶段,未来将承担中国航天多种类型的发射任务。
  一方面,“长七”待未来成熟后将成为新一代载人火箭,用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另一方面,“长七”运载能力覆盖大多数主流卫星所需的运载能力,面向主流卫星市场,适应面更宽,将是中国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 ●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7-3-2 19:48:01|显示全部楼层

长征七号火箭通过出厂评审 4月发射天舟一号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长征七号火箭通过出厂评审,4月发射天舟一号

veQR-fycapec0074266.jpg
2月13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即将运往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新华网北京3月2日消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2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近日顺利通过了出厂评审,即将运往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为4月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作准备。
  包为民说,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2016年6月25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其成功研制大幅提升了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前,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已于今年2月13日运抵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
  天舟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首个货运飞船,它将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为天宫二号“太空加油”,开展推进剂在轨补加等技术验证,为中国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搭桥铺路”。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7-29 15:48:00|显示全部楼层

长征七号路过美国吓坏当地人 大量火球划破天际

源自:华西都市报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报道,当地时间周三晚(北京时间周四),在美国中西部的犹他州、内华达州、加利福利亚州,数千人被划过夜空的神秘火球吓到。而据美国战略司令部证实,其实这是中国长征七号火箭重新进入大气层,刚好经过加利福利亚附近。
  然而昨晚的美国人民可不明真相,有些人甚至怀疑这些火球是飞机解体,还有些人猜测是流星雨。不少人看见火球后纷纷上传视频和照片到社交媒体,部分家住洛杉矶 的市民非常兴奋,称“这肯定是UFO”。美国人着实被吓了一跳,这些类似彗星的火球飞过内华达州孤山公园(LoneMountainPark),距地面很 近。
pCZp-fxunyyf6148936.jpg
  从一个男人拍摄的视频中可以看出,火球划过夜空的一幕非常壮观,他在视频中感叹“这太不真实了,那是什么?那是什么?”他随后描述火球是“巨大的飞行物”。
  美国战略司令部发言人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受损报告,他说类似物体通常在大气中就会消失,这也解释了为何出现一道道光痕,这一切都并未造成什么威胁。
8p2G-fxunyya2631295.jpg
  中国长征七号火箭6月25日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中心首次发射,并成功升空进入轨道。有学者指出长征七号第二级火箭一直在地球低轨运行,一个月后重新进入大气层。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6-6-26 14:48:00|显示全部楼层

长征七号发射揭秘:国产麒麟换掉Windows系统

源自:华西都市报
  揭秘长征七号成功发射幕后

川人何亮:为“长征七号”首飞指挥决策提供信息展示
  6月25日20时00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
  6月23日,封面新闻(thecover.cn)记者获悉:为了积极适应国家重大核心工程国产化趋势,这一次的“长征七号”发射采用的一体化综合指挥信息系统,包括显示终端、网络交换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指挥显示软件等在内,从硬件到软件都将采用国产设备和产品,也就是该指挥信息系统首次全面国产化。而今年刚刚30岁的何亮就是这支操作团队中的一员。
  1986年出生的何亮是四川南充人,现任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站工程师,主要负责长七火箭一体化综合指挥显示软件的研制开发、使用维护,为首飞任务提供实时态势、火箭飞行等信息展示,为首长决策指挥提供服务。

川人带头“露脸”指挥决策提供信息
  这次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何亮和他带领的团队操控的一体化综合指挥信息系统,要在领导和专家云集的指挥控制中心,实时提供发射场各大系统的海量信息,十分“露脸”。
  不过,这项工作的难度和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系统中几百个显示界面、上万个参数绝不容许一丝差错,否则将会对首长指挥决策带来误导。
  最直接的难点在于,此次发射采用的是新型航天发射场、新一代运载火箭、新“三垂一远”发射模式(指垂直组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远程发射),任务需要实时展示的数据量特别庞大,对软件的可靠性、准确性要求十分苛刻,用户类别多,要求变更大,工作量大且异常繁琐。此外,作为分系统指挥员,何亮还要做好高强度工作下组员的日常管理和思想心理方面的工作。

航天发射指挥信息系统实现首次全面国产化
  2012年1月,何亮来到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站工作,并参与该站一体化综合指挥显示软件的研发工作,正好赶上了平台的研制。
  研发初期,由于整个研发团队人员层次新、软件研发经验欠缺,软件研制难度很大,何亮作为当时的骨干力量,每天工作都在13个小时以上,在软件最终研制成功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截至到目前他参与研制的指显软件已圆满完成了十余次航天发射任务。此外,何亮还参与指挥显示软件的国产化改造,目前已全部实现国产化自主可控。
  封面新闻记者还发现,为了积极适应国家重大核心工程国产化趋势,“长征七号”首飞发射采用的一体化综合指挥信息系统,包括显示终端、网络交换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指挥显示软件等在内,从硬件到软件都将采用国产设备和产品,也就是该指挥信息系统首次全面国产化。

★ 人物介绍
  何亮,男,四川南充人,1986年3月初生,2011年12月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毕业,现任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控站工程师,主要负责长七火箭一体化综合指挥显示系统的研制开发、使用维护,为首飞任务提供实时态势、火箭飞行等信息展示,为首长决策指挥提供服务。
  郑传家 田瑞虎 封面新闻记者 肖茹丹

何亮:参与指挥显示软件的国产化改造
  我与指显软件国产化
  (根据何亮回忆整理)
  一体化综合指挥软件是对传统指显软件的概念提升。它对测发、测控、通信、气象、勤保等发射场各系统信息进行全面展示,并提供辅助决策支撑和无语音指挥能力。项目组几乎都是像我这样既没有软件开发经验,又对试验任务了解甚少的新鲜人,项目完成过程之艰辛自不必说。然而,就在软件研制即将完成的时候,项目组又接到新的研制需求,而这个需求将从根本上影响项目进度。为了积极适应国家重大核心工程国产化趋势,运行一体化综合指挥软件的指挥显示终端将安装中标麒麟操作系统,而不是最初规划的Windows系统。由于系统分析阶段没有考虑到跨平台需求,这意味着即将完成的一体化综合指挥软件不得不从头再来。
  时间已经到了2014年初,Windows版一体化综合指挥软件已经经过测控设备综合校飞任务检验,海南发射场即将迎来CZ-7合练任务。这个时候再来重新开发一套软件,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于是,2014年的春节还没有过完,项目组就起程进行软件国产化调研。调研的路线是太原卫星发射基地、飞邻公司、国遥新天地公司、北京飞控中心,最后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一番调研回来后,在软件国产化这个事情怎么干的问题上,调研组提出两个意见。领导担心时间太紧,我们这些人又没有深入接触过麒麟系统,而且这些半路出家的程序员中有很大一部分还不会C++(Windows版是用C#开发的),因此他支持和公司合作开发。实际上随着调研的过程,这几个技术人员是越调研越来劲儿,越调研越有把握,心里甚至都已经开始想着原型开发。而领导不像我们技术人员想得这么单纯,所以是越调研越没底,越调研越想寻求合作。但实际情况是:经过尝试和公司协商后,在合作方式、源代码共享以及项目经费等方面未能达成一致。这也正合我们几个的意愿,心中未免窃喜。又经过这一番折腾,时间已经到了3月初。当时定的CZ-7合练任务时间是8月份,时间只剩不到5个月了。
  为了保证能够有软件参加合练任务,项目组采取了“双管齐下”的办法:由丁浩带着几名同志继续在Windows系统下完善之前的一体化综合指挥软件;剩下的人全力攻关麒麟操作系统下新版软件的研制。我们分析,至少要预留1个月时间制作页面,那么软件平台必须在7月份完成,这是最后期限。基于这点,新版软件充分继承前期技术积累,采用与前一版本基本相同的体系架构。根据对系统的理解和调研过程中的初步构想,我把开发任务分为服务端软件、终端软件和后台数据架构三个部分。其中服务端软件负责数据接收、解算和分发;终端软件包括一体化综合指挥软件、三维可视化软件、辅助决策软件等任务软件。各任务软件均囊括到新的系统中,统一数据接入方式;后台数据架构则是负责服务端和客户端的数据接入方式等支撑功能。多样化的终端接入,是相对于前一版本软件的一个进步。马上开始分工,我负责后台数据架构的搭建。
  随后,大家立马铺开干起来。因为采用统一数据接入方式,后台数据架构搭建和数据绑定方案成为两个最紧要、也是决定我们这个团队能不能干好这个项目的关键所在。任务主要落在王博士和我身上。虽然我有Windows版本开发经验,王博士在调研北京飞控中心时应该也有所启发,但毕竟没有动手开发,都感到压力不小,但同时也是动力十足。我们提出了具有服务发现功能和主备自动切换功能的插件式数据中心,和具有订阅功能和实时刷新功能的数据绑定方案。不免熬夜加班搞开发和验证,还好一些初步的想法基本还符合预期效果。时间仅仅过了一周,到第一次周例会时我们就拿出了C/S原型。经过压力和稳定性两项测试表明该原型符合项目需求。这使得项目组和站领导都兴奋不已。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按照这个技术路线逐步开展各项开发工作。项目组启动了“5+1”、“8+3”加班模式,即每周至少上6天班,每天至少工作11小时,在此之外继续工作才能称为加班。可见当时对这件事的重视和施加的压力之大。首先是完善数据架构和数据绑定的设计,使其更加稳定高效,也更加像一个产品。其次是开发一体化综合指挥软件用户界面。同步开展的还有三维可视化和辅助决策软件的数据接入。然后是界面设计器的开发和控件的制作。到2015年6月份,软件已经基本成型,形成了高可扩展的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ICS)。虽然还有气象系统数据接入等功能实在后来增加完善的,但整个软件已经具备部署到中心机系统运行测试的能力。接下来就是整整半年进驻场区部署测试、页面制作、功能完善和联试联调。在2014年11月到2015年2月期间,用新研的麒麟版本一体化综合指挥软件、三维可视化软件顺利执行CZ-7H任务。
  顺利执行CZ-7H任务后,多家兄弟单位前来调研交流。秉承开源精神,推进国产化进程,也为了ICS平台更好地优化和发展,我站将所有源代码向基地内兄弟单位开放,向有关单位部署推广,并逐渐在航天发射任务成功测试和使用。2015年9月份完成了测控和C3I的数据连通和任务页面整合,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形成了基于分布式数据中心的C/S模式数据架构。
  在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众多参与开发者提出的很好的建议。ICS平台也融入了许多优秀代码,得到迅速完善。如果说2014年是ICS平台成型和验证的一年,那么2015年就是ICS平台的不断优化成熟,广泛推广应用的一年。但是,航天发射指挥显示是个不断创新的领域,国产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ICS平台仍然存在不完美之处,在未来的运用过程中ICS平台必将不断完善。
  完成ICS平台的开发,项目组获得了两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数篇,人员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有幸亲历指显软件国产化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最宝贵的一场经历。能够为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建设贡献绵薄之力更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希望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为海南发射场、为航天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6-6-26 14:48:00|显示全部楼层

长征七号研发团队成员大多不满35岁 近半是博士

源自:新京报
qZ4r-fxtniax7968240.jpg
kfKp-fxtniax7968243.jpg
昨晚8时,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图/新华社
  昨晚,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0次飞行。长征七号使用了哪些核心技术,如何“身临其境”地进行装配,又如何缩 短发射准备时间?此外,它的“大脑”如何运转,研发团队又包括哪些人?新京报记者就上述问题,采访了长征七号相关人员进行揭秘。

1 技术创新
11大技术 适应高热高湿高盐雾环境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长征七号采用了全新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低温动力系统,研制期间攻克了包括助推器联合摇摆参与姿态控制技术、超 静定捆绑技术,适应沿海发射场高热、高湿、高盐雾的自然环境防护设计技术等11项重大关键技术,提升了火箭的性能,推动了火箭技术的进步。
  另据介绍,长征七号的总体技术特点与难点有六新。
  新动力。各级均采用新研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及与之适应的新型低温增压输送系统,研制难度大。
  新布局。助推器长度为现役运载火箭的2倍,采用三支点超静定捆绑方案。二级尾舱空间紧凑,通过采用二次分离,确保级间分离的可靠性。
  新环境。新型动力系统及多发动机并联导致箭上和地面的力、热环境严酷;海南发射场高温、高湿、盐雾、浅层风及雷电等自然环境条件带来新挑战。
  新结构。采用三维设计制造技术,打通从设计到制造的全三维流程。
  新体制。使用新型总线控制,实现遥、外测一体化设计,采用天基测控,实现重要数据中继传输。
  新测发。采用“新三垂”测发模式,转场过程中保持箭地的气、液、电连接状态不变,起飞段采用大流量喷水系统进行降温降噪。

2 火箭维修
虚拟技术 设计人员“身临其境”操作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人员可“身临其境”装配火箭,有效确保关键零部件出现问题时,有安全可靠的维修方案。
  目前,这种验证方法已在长征七号关键环节的仿真验证和试验中使用。
  长征七号首飞前,要进行大量试验。其中一次动力系统试验时,设计人员发现需要更换管路。
  而长征七号一级箭体装配时是水平摆放,在试车台上却是垂直摆放,二者操作流程完全不同。同时,管路附近关键仪器设备多,稍有不慎就会对其产生影响。为了快速更换管路,设计人员当晚就拿出了一套方案。
  如何验证方案的合理性?设计人员把长征七号一级箭体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仿真,通过佩戴3D头盔显示器及位置跟踪设备,“身临其境”地验证维修方案是否合理;操作人员用同样的方式进行实景操作。
  从方案的设计到验证,设计人员只用了不到1天的时间,方案非常完美。这使得在试车台上对长征七号一级箭体的管路进行更换时,可与其他工作同步开展,有力确保了试验进度不受影响。
  “虽然电脑中可以实现三维模型的虚拟维修,但是不够真实,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虚拟环境中真实体验,得到验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设计人员赵博说,还要把这项技术应用在火箭发射场虚拟训练、发射场总装流程预演中,可有效确保火箭的可靠性。

3 发射准备
发射前仅一次对接时间缩短3天

  火箭在发射场进行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场,被称为“三垂模式”。据新华社报道,从垂直转场到成功发射,长征七号只用了84个小时,是我国目前发射占位最短的火箭。
  据了解,长征七号采用“新三垂模式”,使火箭到达发射区后,三天左右即可执行发射任务,比现役采用“三垂模式”火箭缩短了3天。
  设计人员介绍,现役火箭的前端测发控设备一般都是两套,一套在技术区、一套在发射区,而长征七号只有一套,安装在活动发射平台内。
  一套前端测发控设备,外加气、液路通过活动发射平台上的脐带塔和摆杆与火箭连接,使长征七号在技术区和发射区的箭地连接关系能够很好地保持一致,从而精简了火箭垂直转场后,在发射区进行的气、液、电再次对接以及相应的测试工作。
  现役火箭中采用“三垂模式”的仅有长二F火箭,其箭地连接工作在技术区和发射区要进行两次。而长征七号仅一次对接就成,状态的一致性更好,且前端地面测发控设备在技术区进行了充分测试,转至发射区后出现故障的概率更低,有效提高了发射的可靠性。
  据了解,文昌发射场时而会有台风。目前,中国能提前4至5天确定台风登陆的具体地点。长征七号将射前准备时间缩短至3天左右,这样一来,在得知气象预报后就能决策火箭是否转场,避免转场后遇到恶劣天气再返回技术区的情况发生。

4 控制系统
全数字化控制火箭 国际领先

  长征七号是为满足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和未来载人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需求,而研制的新一代高可靠、高安全的火箭,其控制系统非常关键,是运载火箭的“大脑”。如何让这个大脑变得智能、可靠,是控制系统团队长期思考的问题。
  据介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控制系统团队共20人,除去项目主管,箭上控制系统4人,测发控系统4人,制导和控制系统5人,软件专业 4人,是一支专业水平过硬,技术素养超强的攻关型团队。系统研制的八年间,这支团队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并在系统总线控制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和实践。
  长征七号控制系统采用基于多余度总线的全数字控制系统,智能化、信息化程度高,适应能力强,功能覆盖更广,具有易操作、快速发射的特点,可靠性、入轨精度等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打造全数字化控制火箭、提升智能信息化测发水平是长征七号的“新一代特征”之一,也是控制系统团队在系统研制中突破的重要关键技术。

5 研发团队
总体设计团队年轻 博士近半

  据了解,研发团队包括长征七号总体设计团队、长征七号测量系统团队等。其中,不满35岁的成员占据多数。
  总体设计团队是一支年轻而具有战斗力的团队,80%以上不到35岁。大部分为近4年内入职的年轻员工,均为党员,学历为硕士以上,其中博士占46%。他们是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总体规划师,决定了火箭的“外貌”和“内涵”。
  测量系统团队既有能力与经验齐备的博士、专家,也不乏活力四射、跟随长征七号一路成长起来的年轻设计师。该团队为全方位了解长征七号发射过程、感知火箭温度、测听火箭噪音提供“监听”、“监看”技术手段。
  此外,增压输送系统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0岁。箭体结构攻关团队,平均年龄32岁,成员大部分是硕士学历。数字化技术攻关与实施团队平均年龄不 到35岁,核心人员由结构、电气、软件等多个专业的硕士、博士组成。信息控制团队也是支年轻队伍,首次实现长七动力系统测发控的闭环控制,通过虚拟化冗余 重构、软硬件抗干扰及高精度时序控制等技术,保障火箭发射安全。
⊙记者:贾世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6-6-26 11:28:00|显示全部楼层

长征七号火箭首飞成功 返回舱着陆场准备就绪

源自:京华时报
原文标题: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昨晚8时,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603秒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94千米的椭圆轨道,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圆满成功。据了解,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0次飞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将于今天下午以弹道方式返回东风着陆场。首飞任务之后,长征七号火箭将承担我国首个空间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发射任务,为我国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搭建起“天地运输走廊”。未来,长征七号火箭还将承担中国航天多种类型的发射任务。

■ 发布
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乘组完成定选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25日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说,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定选。
  武平是在介绍空间实验室任务整体安排,以及后续任务准备和计划安排情况时发布这一消息的。
  据介绍,2010年中央批准实施空间站工程,分空间实验室任务和空间站研制建设两个阶段实施。空间实验室阶段的任务目标是:突破和掌握货物运输和补给、航天员中期驻留、地面长时间任务支持和保障等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积累经验。
  武平说,为满足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要求,空间实验室阶段改装研制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新研制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货运飞船和应用载荷,研制生产了长征二号FT2、遥十一火箭和神舟十一号飞船,并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新建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工位及相关设施设备。
  根据任务目标,空间实验室任务共安排4次飞行任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后,后续3次飞行任务分别为:9月中旬,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10月中旬,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11月中旬,神舟十一号返回舱实施返回;2017年4月中旬,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目前,后续各项任务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正按计划推进。其中,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以及配套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已完成出厂测试;神舟十一号任务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定选,正在进行任务强化训练;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遥二火箭正在研制生产和总装测试。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王经中昨天介绍,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是目前国内最大、发射条件最好的航天发射场,可用于发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以及正在预研制中的其他系列火箭,将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中低轨道航天器、大型空间站、深空探测器等发射任务。王经中表示,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将于下半年择机发射。未来几年,中国探月工程第三期工程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大型空间站等也将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

■ 返回
着陆场各系统已准备就绪

  根据任务方案,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将于26日下午以弹道方式返回东风着陆场。
  据着陆场系统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的上面级和返回舱组合体飞行第13圈后,开始实施第三次轨道控制,进入返回轨道。当组合体飞行至高度约170公里处,返回舱与上面级分离。随后,着陆场系统的测控设
  备开始实施测控跟踪,在经历再入大气层、通过黑障等阶段后,待返回舱主伞打开,搜索回收系统展开作业直至回收完毕。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主要用于新一代飞船的气动外形设计的验证,获取相关气动特性数据等。
  据了解,返回舱返回瞄准点位于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着陆区域范围为2万多平方公里。目前,着陆场各系统已准备就绪。

■ 研制
应用新技术96项比例超70%

  长征七号火箭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研制。据其介绍,长征七号火箭是为了满足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以及未来载人火箭更新换代需求而研制的。长征七号火箭的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将大幅提升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
  火箭采用“两级半”构型,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运载能力近地轨道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吨,达国外同类火箭先进水平。
  据长征七号火箭副总设计师程堂明介绍,长征七号火箭芯级直径3.35米,虽然与现役火箭芯级尺寸相同,但长征七号火箭是一型全新的火箭。其中,火箭的发动机系统、增压输送系统、控制系统、测量系统、伺服系统、结构系统等都是全新的。如果把长征七号火箭比作人体,那么它有着全新的心脏、大脑、骨骼和中枢神经等。
  据了解,长征七号火箭研制应用了96项新技术,其中重大关键技术12项,新技术比例超过70%。

设计阶段采用数字化手段
  长征七号火箭是我国第一型“数字火箭”,采用全数字化手段研制。在设计阶段,火箭图纸从纸质“连环画”变成了“3D电影”;在火箭制造中,实现
  了“一键式”加工,大幅提高了加工质量和效率;在试验、装配阶段,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提前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确保火箭试验、装配“一次成”。
  同时,长征七号火箭代表了我国近60年运载火箭研制领域的最高水平,其首飞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在数字化设计能力上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使用液氧煤油无毒无污染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介绍,长征七号火箭使用的是液氧煤油推进剂,无毒、无污染,清洁环保。而且,相比使用常规推进剂的发动机,液氧煤油发动机比冲提高20%,推力提高60%,其推进剂平均成本仅为常规推进剂的1/10。
  长征七号火箭的首飞成功,使我国中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由8.6吨提高至13.5吨,达国外同类火箭先进水平。
  从外形上看,长征七号火箭和我国现役火箭体型差别不大,但为了储存更多的燃料,提供更强的动力,它的助推器加长到约27米,接近现役火箭助推器长度的2倍。

将用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
  此次是按照载人火箭的标准设计的,控制系统和增压系统实现了冗余,可靠性设计指标达0.98,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火箭控制系统创新采用了143项智能控制软件,是现役火箭软件使用量的30倍以上,大
  大提高了控制精确度。长征七号火箭成熟后将成为我国新一代载人火箭,用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实现了“成功首飞”的预定目标,为后续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此次发射,旨在验证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设计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考核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系统执行任务能力,检验工程相关系统间的协调性和匹配性。
⊙释疑

  发射场选址文昌有何优势?
  科学研究表明,距赤道越近、纬度越低,地球自转速度越大,利用惯性离心力,在燃料不变的情况下,火箭可以节省推力携带更大的载荷。同时,在低纬度发射场发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时,由于夹角偏小,卫星机动到地球同步轨道所需燃料减少,也可延长卫星寿命。海南省是我国纬度最低、距赤道最近的省份,纬度为19度。西昌、太原、酒泉3个卫星发射中心的纬度分别为28度、38度、41度。
  靠海的发射场解决了火箭运输的问题。此前,由于受铁轨宽度影响,火箭最大组件的最大直径不能超过3.5米。如今,火箭从水路运输,不再受铁轨大小的影响。
  此外,火箭残骸一般坠落在发射点以东1000公里以内。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射向覆盖90度到175度,火箭发射后,1000公里内是茫茫大海,坠落的火箭残骸不易造成伤害。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使用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承担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发射任务,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
  京华时报记者潘珊菊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6-6-26 11:28:00|显示全部楼层

军报揭秘:为啥长征七号的尾焰多了蓝色?

源自:综合
  长征七号首飞成功之际,本报记者与你分享零距离接触新一代运载火箭的见闻和感受──
  长征家族主力“接班人”来了

▲ 解放军报记者 王通化 邹维荣 通讯员:王玉磊
  涛声阵阵,椰风习习。灿烂星空注视着这壮丽一幕──
  公元2016年6月25日20时00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升级版”太空摆渡车──远征一甲上面级,成功将六类七项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
  茫茫太空,长征家族主力“接班人”来了!仰望星空,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张涛,一直注视着这个全新一代运载火箭,直到尾焰消失在夜空为止。“长征七号的长征之路刚刚开始,未来,它将承担更多使命!”他说。
  长征七号首飞成功之际,本报记者为你讲述与这个长征家族主力“接班人”零距离接触的见闻和感受。

除了“腰围”没变,其他全脱胎换骨
  “点火!起飞!”伴随着振聋发聩的轰鸣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划破天际,冲向云霄。
  “看!橘红色,多壮丽的颜色!”人群中传来兴奋的呼喊。
  闻听此言,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动力室工程师胡雷鸣真想冲过去告诉他们:这一次,长征七号点火之后喷出的尾焰颜色不一样了!
  仔细分辨,那喷薄而出的橘红色中,果然比以往多了一点蓝色!蓝色系的加入,让长征七号划过夜空的尾焰更亮了。
  尾焰颜色的变化提醒我们,这是一款全新的火箭。
  尽管它身上带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的明显基因──外形和尺寸大致相似的整流罩,助推器直径仍然是标准的2.25米直径,芯级直径为3.35米,但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张涛看来,除了“腰围”没变,其他都脱胎换骨了。
  “仅从外观上看,颜值更高了!”胡雷鸣至今记得在天津总装厂房第一次看到长征七号时的情形:比起以往在飞的长征系列火箭,它的“腿”明显变高了,更协调、更美观。
  胡雷鸣口中的“腿”是指长征七号的4个推进器,长约27米的助推器,接近现役火箭助推器长度的2倍。这种改变,意味着要对火箭的设计进行全面的更新。传统火箭固定助推器需要两个捆绑点,而长征七号又增加了一个捆绑点,相对现役火箭静定的捆绑方案,载荷、捆绑装置等设计难度大大增加、可靠性大幅提升。
  不仅“腿”变高了,“体重”也增加了。很难想象,这个起飞重量接近600吨的“钢筋铁骨”大个子,体重的90%甚至更多居然都是燃料。成天和长征七号工程设计人员一起工作的胡雷鸣解释得颇有专业味道:火箭是卫星等载荷通往太空的“专车”,对于这辆“专车”来说,车本身的自重越小越好,能提供动力的燃料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就可以把尽可能多的“运量”留给“乘客”。
  “心脏”也更强壮了。张涛告诉记者,长征七号最根本的变化来自动力系统。它采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一举将我国中型运载火箭低轨道的运载能力由8.6吨提高至13.5吨,达到国外同类火箭先进水平。
  “为什么点火时尾焰的颜色中会有点蓝?主要是燃料出现了变化。”他说,长征七号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作为燃料,较常规推进剂比冲提高20%,推力提高了60%,不仅秉承了中国航天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顺应国际潮流,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火箭性能。
  操作手闫雷的工位在长征七号发射平台的配气台,这个工位几乎就在火箭喷管下面,只有在火箭点火前40分钟,他才能离开这个工位。这位离火箭最近的小伙子注意到了更多细节的变化。
  “你看它的整个尾段,全部涂了一层厚厚的防热胶。每个螺钉、每个接缝都处理得很精细。”闫雷的直接观感背后,是我国火箭设计制造能力和工艺的整体跃升。
  毫不夸张地说,打从“娘胎”里,长征七号就带着与以往不一样的基因。它突破了三维协同设计、三维设计数据管理及基于三维的流程仿真、飞行综合性能仿真等多项关键技术,打通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三维流程,堪称我国第一枚全数字火箭。

虽说是“新人”,但经得起千锤百炼
  发射前,有记者问张涛:对长征七号有没有信心?
  这位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笑着回答:有信心!
  张涛的底气源自长征七号的一身本领。对这一点,张涛了如指掌。
  “虽说是‘新人’,但经得起千锤百炼!”在发射塔架前,张涛比划着尽可能通俗地讲明白长征七号的“独门功夫”──
  不怕水。现役火箭发射选择窗口时都会避开雷雨天,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则能实现中雨发射,这是因为新一代运载火箭是做了“防水”设计的。“仅电连接器防水部位就有千余处,这还不包含电缆本体、电缆进出口、仪器本体、仪器与结构缝隙和结构总体专业防水。”张涛说。
  不怕冷。长征七号发射前加注完液氧后,火箭结构温度会急速下降。因为存贮液氧的火箭贮箱外表面有一层10毫米厚的密度极低的绝热材料,长征七号好比披上了一件“防寒服”,尽管液氧温度低至零下183℃,但是火箭外表面温度依然可以保持在0℃以上。
  不怕风。与其他3个内陆发射场相比,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特点之一便是风大──距地面五六十米高的地方风速要远高于地面风速。为提升抗风能力,长征七号装上了“防风减载装置”,即使遇到8级大风的天气,依旧可以转场,其抗风能力超过现役火箭。
  不怕等。那天合练,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低温燃料加注后成功停放了24小时,创下了低温燃料停放时间最长纪录。这也意味着火箭发射有了更多有利时间,发射的可靠性大大提高。
  不怕扰。长征七号复杂的结构,给火箭的“大脑”控制系统带来了全新挑战。长征七号控制系统创新采用了143项智能控制软件,为现役火箭软件使用量的30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控制精确度。另外,在每个舱段中都安装了控制系统,改变了以往集中处理的方式,减轻了控制系统压力。“这也标志着我国火箭控制系统已向全面数字化控制模式发展。长征七号未来成熟后将成为新一代载人火箭,用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张涛说。
  千锤百炼的本领,源自千锤百炼的试验。据统计,仅初样研制,研制队伍就完成了32项关键技术攻关,完成了289项初样大型地面试验。
  你能想到吗,长征七号的助推氧化剂箱最薄的地方仅有1.7毫米,只有鸡蛋壳那么厚,是火箭研制生产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之一。为此,科学家们不仅要研发各种成形、焊接的新技术,还要对其进行动力系统试车、常温静力试验、爆破试验等危险测试。
  你能想到吗,为了模拟火箭从起飞到助推器分离前100多秒的真实飞行状态,需要把长征七号绑在全箭振动塔上反复“荡秋千”。
  置身全箭振动塔,当初用来悬挂长征七号的16根粗钢丝绳,仍悬垂在这个高93米、面积达10230平方米的建筑内。
  那是长征七号在地球上的“摇篮”。而今,它带着在摇篮里的所有“记忆”,义无反顾地投进了宇宙的怀抱。让我们祝福这位长征家族的“新人”!

它的一小步,是中国航天的一大步
  与长征七号密切接触的这段日子,记者有幸目睹了它迈出的每一步,可谓步步精彩,步步意味深长。
  第一步:坐着“沙发”去文昌。众所周知,长征七号是从天津海运到文昌的。“海运是目前火箭运输方式中,最理想的选择。”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人员王旭形象地说,“火箭走公路、铁路,就像坐‘硬板床’;乘船走海运,就好似坐‘沙发’。”从天津港到文昌清澜港,这一步的背后,是我国航天发射“原点”的划时代位移。从此,我国航天发射迎来一个崭新的起点。
  第二步:带着“脐带塔”走向发射塔。垂直转场那天,紧紧包裹长征七号的巨型活动塔架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为长征七号专门设计的脐带塔。”长征七号地面设备副主任设计师吴梦强说,它的两侧装有6根摆杆,内部铺设有加注、供气、空调管路和箭上众多控制电缆,以及配气台和中频电源房间,因此它的结构及组成是最复杂的,这也意味着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技术又迈出了一大步。”这一步的背后,也是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场“三垂”测发模式的巨大变革,火箭待在发射阵地的测试时间从此变得更短。
  第三步:成功迈出太空第一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控制中心,口令声和报告声此起彼伏。长征七号成功将六类七项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的喜讯传来,指控大厅内欢呼一片。
  “它的一小步,是中国航天的一大步。”这一步,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长征七号,梦想载体。在长征七号发射平台的一间配气室里,几名工程师和操作手畅想着未来:“很期盼发射货运飞船”“希望长征七号早日托举载人航天器”……当被问及参加长征七号第一次发射的感受,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空间站、载人登月、火星舱、深孔探测器,未来,这里的“第一次”只会越来越多!
  长征七号,任重道远。“‘长七’,长期,长征!”此言不虚。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张涛看来,长征七号所开启的时代有多壮丽,它的使命就有多光荣。完成此次首飞任务,长征七号很快将承担中国首个空间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发射,在不远的未来,它还将承担中国航天多种类型的发射任务。
  这是我国在役主力火箭的“接班人”,更是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张涛对长征七号寄予厚望:作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构型,通过改型或与上面级组合,长征七号运载能力将覆盖大多数主流卫星所需的运载能力,面向主流卫星市场,适应面更宽。
  说到这里,他指了指工作服臂上的图案说:“你看,这是长征七号火箭在环绕地球,寓意长征七号誉满全球、走向世界!”
  (解放军报文昌6月25日电)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6-6-26 09:08:00|显示全部楼层

长征七号首飞成功 媒体:距离登月还有多远?

源自:法制晚报
  法制晚报讯(文/记者 温如军)今日,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业内普遍认为,中国人“登月”是迟早的事,而长征七号的推出,意味着我国离“登月”又近了一步。
  那么,“迟早”到底有多迟?有多早?

长征七号火箭今晚飞天
  据央视报道,今天傍晚后,海南文昌发射场区气象转好,满足发射条件。火箭完成了燃料加注,全新的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燃料,更加绿色环保。记者在指控中心看到,发射场各系统已经做好了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从这座集科技、生态、环保、人文于一体的现代化绿色航天发射场实现首飞,开启它的全新太空之旅。
  据央视最新报道,6月25日8时22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成功将载荷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这也就意味着,中国离月球又近了一步。

发射前做了什么准备?
  观海解局(ID:guanhaijieju)记者注意到,今天上午,发射场区出现了阴雨天气并伴有短时雷暴,针对气象变化,发射场气象部门临机增加气象会商,同时也相应加大了气象观测的密度,实时对可能给发射场区造成恶劣天气的气象系统和环流形势进行科学比对和分析。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气象室高级工程师郭学文说:“基本上是两小时左右要提供一次预报单,数据分析得更加详细,数据更加密集,由原来十几分钟提供一次数据,现在提高到七分钟提供一组数据。现在天象跟我们原来预计的天气差不多,总体情况还良好,发射窗口满足发射的最低气象条件。”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燃料加注现地指挥员彭博说:“今天上午,我们已经开始了火箭燃料的加注工作,这项工作现在正在持续进行。这次我们采用了全新的无毒无污染的燃料,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注意压力、温度的变化,确保加注工作顺利进行。”
  除了加注燃料有所不同外,此次长征七号火箭发射整体上采用了新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运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测试发射技术。在指控中心,发射场通信系统各要素单元,正在对此次发射最新运用的各系统信息传输设备进行最后阶段的检查调试。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通信系统高级工程师司长哲说:“我们的通信系统采用一体化体系架构,建成了信息传输的宽带化、网络管理智能化、服务安全化的通信平台,为测试发射、数据、语音、图像提供安全可靠、实时的传输。”

长征七号有多强大?
  据观海解局(ID:guanhaijieju)记者了解,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也可用于发射人造卫星等其它航天器。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2020年前后建成的载人空间站就要靠它来发射货运飞船。
  长征七号的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介绍,作为中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长征七号还将满足载人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长远需求。
  观海解局(ID:guanhaijieju)记者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得知,长征七号火箭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助推器长度为现役运载火箭的2倍,起飞重量597吨。采用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实现无毒、无污染。
  由于液氧的温度达零下183摄氏度,在研制火箭的试验中,每次低温燃料加注后,试验现场的发射塔就像是个“大冷库”。
  虽然看起来是“钢筋铁骨”的大个子,体重几百吨,但火箭体重的90%甚至更多都是燃料。由于燃料重量不能随意增减,为了带更多的“乘客”去太空,减轻火箭自重就成了关键。因此,“长七”火箭外壳很薄,最薄处仅有0.8毫米,和鸡蛋壳差不多,可以说是薄如蝉翼却力量惊人。
  它的运载能力为近地轨道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吨,将中国中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由8.6吨提高至13.5吨,达到国外同类火箭先进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长征七号的总体设计团队也十分“抢镜”:80%以上未满35岁,46%拥有博士学位。

“登月”还需解决哪些问题?
  观海解局(ID:guanhaijieju)记者了解到,长征五号的研制成功,让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将真正进入和美俄并驾齐驱的时代。
  不过,全国人大代表、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兼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醒道,新火箭和发射新火箭的海南文昌新发射场,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磨合,一旦哪一个技术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中国人的登月进程。
  此外,与月球探测不同,载人登月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是,航天员所必需的“生命保障系统”──食物、氧气和水的再生。这一点在胡浩看来,并没有太大的阻碍,只需要在未来的研制试验中进行更多的磨合。毕竟,自神舟五号等载人航天工程之后,我国的生保系统已经比较成熟。
  专家介绍,将来我们要完成登月、深空探测、空间站建设,这些依靠现有的火箭都无法完成。要实现载人登月就需要重型运载火箭,我国目前正在进行重型火箭的相关预研工作。
  2017年前后,执行首次月球采样返回的嫦娥五号,其重量将是嫦娥三号的两倍之上。为此,我国推出迄今为止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一来为完成嫦娥三号任务,二来也是为未来载人登月做准备。
  2015年年初,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梁小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重型火箭的关键技术研制也已经启动,国防科技工业局已经正式批准重型火箭的关键技术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体技术,二是发动机技术,从而实现重型火箭起飞推力在“长征五号”大型火箭1000吨的基础上提升至2000-3000吨的目标。

距离“登月”有多远?
  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多大,中国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太空活动能力也就有多大。
  胡浩表示,目前航天界已组织了不少论证,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人登月是迟早的事。
  据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介绍,中国目前研制规模和技术跨度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于今年下半年首飞,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与国际上主流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将承担发射嫦娥五号、空间站核心舱以及火星探测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任务,大幅提高了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而新华社的消息称,中国15年内有望发射重型运载火箭。在目前的设计蓝图中,重型运载火箭箭体直径近10米,全箭总长近百米,运载能力是现有火箭运载能力的5倍多,超过正在研制的美国下一代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可满足未来载人月球探测、火星取样返回,太阳系行星探测等多种深空探测任务需求,保障中国在未来宇宙探索和更大更远空间的话语权。

涨知识
成功载人上月球的火箭

  土星5号火箭是目前人类唯一的载人登月火箭,美国利用土星5号火箭成功发射7艘阿波罗登月飞船,其中6艘成功登陆月球。
  土星5号火箭高110.6米,最大直径10.1米,起飞重量为3038吨,起飞推力达3400吨,可将118吨的有效载荷送上近地轨道,或将4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月球轨道。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6-6-25 14:48:00|显示全部楼层

揭秘首飞前的长征七号:有自己专属“脐带塔”

源自:中国青年报
原文标题:揭秘首飞前的长征七号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来源:中国青年报(2016年06月25日04版)
  作为我国最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的首飞备受瞩目。今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来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实地探访长征七号,并采访相关专家,揭秘首飞前的大火箭。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
  长征七号作为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3.5吨,是以往火箭的1.5倍。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研究院长征七号火箭副总指挥张涛说,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大大提升中国航天的综合实力,加速创建航天强国的步伐。
  张涛介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目前发射占位最短的火箭,为了适应海南多台风的特点,也为了未来的高密度发射准备,长征七号需要具备在发射区快速发射的能力,与以往垂直转运只运输火箭不同,长征七号采用了更大、更快的新型活动发射平台,火箭和设备同时垂直转运,到达发射工位后不再需要测试,简单准备后就能够发射。
  此外,长征七号是我国首次在海洋环境发射的火箭,海南发射场与内陆发射场最大的不同是湿热多雨、台风频繁的海洋气候,而火箭上的许多精密仪器对外界环境是非常敏感的。
  因此长征七号的研发中有一个专门的攻关项目就是海南自然环境的适应技术,科研人员开展了许多试验并最终通过了严格的考核验证,所以现在长征七号具备在海南复杂气象、气候环境下全天候的发射能力。

500余吨重 超九成是燃料
  火箭往往都是“钢筋铁骨”的大个子,体重达几百吨,不过这么个大家伙,其体重的90%甚至更多都奉献给了燃料。以长征七号为例,其总体重为500余吨,箭体外壳、电缆、仪器等重量加在一起只有50余吨,其余都是液氧煤油推进剂的重量。
  按照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的说法,火箭是卫星等载荷通往太空的“专车”,对这辆“专车”来说,车本身的自重越小越好,能提供动力的燃料越多越好。这样就可以把尽可能多的“运量”留给“乘客”。
  留出来的“运量”对卫星等载荷来说意义重大。到太空一次不容易,它们可以增加一些功能件、多携带一些试验产品及燃料等,在太空做更多的事情。
  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部设计人员徐利杰说:“燃料在火箭整个体重中比重越大,火箭的结构效率越高,说明设计越合理。”他说,在设计中,他们把火箭的外壳、电缆、仪器等重量称为“死重”,要把这些部件尽可能设计得简洁、功能强大,以减轻重量。
  给火箭加注燃料就像我们给车加油一样,会尽可能“加满”。太空那么大,让火箭“吃饱”了再出发。
  加注完燃料的火箭“脚重头轻”,芯一级加上助推器要比芯二级重3倍多。以长征七号火箭为例,加注后,芯一级和助推器共重470余吨,芯二级重100余吨。高度越低,地球引力越大。点火飞行后,助推器、芯一级、芯二级的燃料依次完成使命,从“星箭组合体”上脱落。
  助推器和芯一级的燃料,能将卫星等载荷送到近90公里的高空。这时候,火箭的体重只有100余吨,只剩原体重的不到1/5。芯二级用芯一级1/5重量的燃料,可以将卫星等载荷再送高110公里,这时候火箭完成使命,功成身退。越到高空,“星箭组合体”重量越轻,火箭飞起来越省劲儿。
  其实,每次火箭发射,完成使命脱落的燃料箱中,都有燃料剩余,并不是火箭不需要它们了,而是为了火箭的安全,必须抛弃它们,这部分燃料有800余公斤。
  在火箭飞行过程中,燃料经过出流装置供给到发动机入口,随着燃料消耗,增压气体会源源不断地输送进燃料箱,保持燃料箱结构及发动机入口推进剂的压力。
  但当燃料液面降到箱底附近时,如果出现漩涡、塌陷等,会造成气体进入发动机入口,这样极易发生发动机故障甚至爆炸。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只有在燃料还没有用完时,提前关机、脱离。
  在设计人员的认知里,这部分燃料的重量也是“死重”,怎么让燃料摆脱“死重”的命运呢?2013年,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部研制出一种高效防止漩涡、塌陷的出流装置,可以减少一半的燃料浪费,占燃料总量的千分之八,大大提高了有效载荷量,尽量让火箭不浪费一分力气。

一枚冷酷的“冰箭”
  记者在海南文昌采访期间获悉,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使用的推进剂液态氧的温度极低,因此被航天人称之为“冰箭”。
  有多“冰”?长征七号加注的推进剂是液氧、煤油,是低温燃料,其中液氧的温度达零下183摄氏度。
  低温燃料加注后,试验现场的发射塔就像“大冷库”,贮箱隔板外全是厚厚的霜,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设计师朱平平告诉记者,试验队员每次去检查,都冻得瑟瑟发抖,头发和眉毛上都会结一层厚厚的霜。
  为防止推进剂贮箱外表面温度过低导致的结冰,以及极低温度对仪器、电缆等的影响,低温贮箱外表面需要制备一层1~2厘米厚的密度极低的隔热结构,就像给火箭披上了一件由该院研制的“防寒服”。
  该院科研人员称,有了这件“防寒服”,尽管推进剂温度如此之低(液态氧低至零下183摄氏度),但是火箭外表面温度依然可以保持在0℃以上。

有自己的专属“脐带塔”
  胎儿在母体里的10个月,脐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胎儿汲取养料、排除废料。在长征七号火箭到达发射场之后,也有着这样重要的“脐带”,与母体内的脐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就是火箭的加注管道、供气管道、空调管道以及电缆等等,它们向火箭源源不断地输送燃料、供气以及调节体温。
  据了解,现役火箭的管道、电缆都在发射塔架上,这些“脐带”要一直工作到火箭起飞前,进行发射前的最后补加,然后由地面遥控使加注管道自动脱落。此外,控制系统的一些电缆,动力装置系统的一些检测、吹除、增压管线,以及一些箭内环境空调管线都要在火箭发射前完成所有工作,直到起飞前才从箭上脱落。
  不过,根据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专家的介绍,如果连接器不能按时、可靠脱落,就要贻误发射,甚至影响发射成败。如今,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有了专门的承载火箭加注管道、供气管道的装置──脐带塔。
  长征七号地面设备副主任设计师吴梦强告诉记者,长征七号将首次在非内陆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而我国台风预测能力仅能提前1周,以往火箭所有管路连接以及测试验证都是在发射阵地进行,大概需要20天,如今天气的不确定性,火箭不能在发射阵地如此长时间工作,为此,设计人员专门设计了脐带塔,在技术阵地完成相关技术的验证和试验后,火箭转场过程中可以保证所有连接状态不变,到发射阵地后直接进行加注发射,缩短在火箭发射阵地的测试时间。
  如今,长征七号脐带塔已经在海南发射场展露真容,坐落在活动发射平台上。
  吴梦强说,长征七号脐带塔的两侧装有6根摆杆,内部铺设有加注、供气、空调管路和箭上众多控制电缆,以及配气台和中频电源房间,因此它的结构及组成是最复杂的,这也意味着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技术又迈出了一大步。
  本报海南文昌6月24日电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6-6-23 22:08:01|显示全部楼层

新一代国产大火箭启程 长征七号到底有多牛

源自:央视
  本文原发于5月8日
  今天,专门为运载太空货运飞船“量身订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箭离开天津港,运往海南文昌发射场。
  长征七号的首飞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4次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也是我国新建成的海南发射场首次执行发射任务。从2010年,新一代中型火箭长征七号立项、完成总装、测试、到运输,都引起广泛关注,原因有二: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创下多个第一:第一个从天津大运载基地出厂的运载火箭;第一个通过海运运输的运载火箭;第一个从海南发射场发射的运载火箭。
  意义重大: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预计在今年6月下旬首飞,一旦成功,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就可以协助货运飞船实现人到哪儿,货到哪儿!这无疑拓展了中国航天空间活动的能力。
  那么我们来看看万众瞩目的长征七号的全貌!

NmpS-fxtmweh2374691.jpg
  长征七号火箭被誉为是中国航天进入太空的新动力,同时也会开启我国航天全新的阶段。那么,长征七号作为型新火箭,究竟新在哪里,相比中国现役的各型号火箭又有哪些新优点呢?

02eX-fxtniax7783314.jpg
  未来,长征七号火箭将担任80%左右的航天运输任务。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之所以能做到这些,还是得力于其强大的运载能力。长征七号是我国多年来研发大推力火箭的重大成果。

dis0-fxtmweh2374711.jpg
  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运载火箭技术水平不仅代表一个国家自主进入空间的能力,也体现着其最终利用空间和发展空间技术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国家航天能力的基础。

MLyx-fxtmwei9146183.jpg
△重型运载火箭模拟图

  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已经牵头开展推力更大、运载能力更强的重型运载火箭相关技术的研究,并取得实效。未来将组建重型运载火箭研制队伍,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重型运载火箭研制,2030年左右实现首次飞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7 05:58,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