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132|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易可情 发表于: 2003-7-22 12:14:0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转帖]天府风情

 [复制链接]
天府风情 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它的自然风光已深深融入了历史、人文的精神,所以到成都与其说是看风光倒不如说是看人,是去感悟一种历史与人生的风韵…… ■文/王建武  (一)  人称四川"天府之国",那成都就该是这"天府之国"的国都了,算是天堂里的天堂了。这成都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神力呢?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要体味彼时天堂的神奇,就得承受此刻登天的艰辛。就连"诗仙"一般的李白也不例外。幸亏李白不是例外,不然,唐诗中就少了那首萦绕千古的绝唱。而这一声绝唱又不知引来多少个知音,多少的向往呀!  马可·波罗来了,他行进在几乎将人淹没的连绵的群山里。几十天的鞍马劳顿,脚底的乱石,四周连绵不尽的群山使他有些厌倦了。而神力就在此时展现出来,他闯入了一处柔媚恬静的平原,更重要的是,在这平原的深处,竟遭遇到一座热闹繁华的都城,它就是成都城。马可·波罗走在街上,看见大小的河流在街旁交汇,河中是穿梭不已的小船,桥上是川流不息的人群,而这一切的一切──小桥、流水、人家,被湿漉漉的裹在迷蒙的雾气里,使他不由的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威尼斯。"感谢上帝,"马可·波罗说:"在走过这么多险要的路程之后,让我见到一个水城,见到几丝与故乡相似的景象。"  也许,对于古时的旅行家、文人、墨客以及所有入川的人来说,体力与意志的考验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有了一个成都作目的地,古代的旅行者可以安心地饱尝入川的千里之苦了,蜀道虽难,有成都在,再难也是风雅。连瘦弱文人也经受得了。"(余秋雨,《文化苦旅》P165)这或许正是成都的魅力。  如今,技术的进步使蜀道之难已成往事,但这"天堂"的神奇与魅力却并未因此消散。因为还有心灵可以考验。苦旅于山水与文化间的余秋雨先生,对此有着切身而又生动的描述。当寸草不生的黄土高原,险峻的山山岭岭,因单调的灰黄色,而使余先生那富于灵性的眼神,都要萎黄了的时候,神力就在此时展现了。不知火车窜出了哪一个隧洞,全车厢一片欢呼:"窗外,一派美景从天而降。满山绿草,清瀑飞溅,黄花灼眼。连山石都湿漉漉地布满青苔。车窗外成排的桔子树,碧绿衬着金黄,硕大的桔子,好像伸手便可摘得。土地黑油油的,房屋密集,人畜皆旺。从此,一刻也不愿离开车窗,直到成都来到。"这或许正是成都的魅力。 (二)  躲在四川盆地中央的成都可真是一座奇特的城市。在中国的版图上,处在南不南北不北的城方:依江(长江)划线,它在北;以山(秦岭)为界,它在南。古时称西蜀,却没西部的苍茫与荒凉,有的恰是不息的江水,肥沃的土地,胜似华东与江南。外有群山环抱,内有河流交织,温温和和一片天地里交织出一方滋滋润润的乐土,这正是成都。  成都可真是被水环绕着的城市。而它的水,不仅是自然的,更是历史与意志的。这水,好似它的灵魂,似乎没了它,成都便不是成都了,成都便没了灵气。富庶、秀丽、繁华及其它的一切似乎都显得牵强附会起来。青年作家冉云飞,在一部研究老成都的书中,很好的提示了这一点。他说,李冰在建设都江堰的同时,就似乎想到了都江堰水系和成都平原的整体开发。他依天然水势巧妙的把都江堰与成都的发展联系起来,"检江自宝瓶口外分水,今名走马河,过成都时则称为南河,又叫锦江;郫江今天一般称为柏条河,过成都时则称为府河,两江于成都东南合江亭处相汇。但李冰所凿二江是平行流于城南,只是到了唐僖宗时高骈改道绕过城北向东流,终至形成'内外二环抱,大小重城相包'的城市格局。此种格局历经两千多年而无大的变化──"。 (三)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水多了,应运而生的桥也成了成都的特色。于是,就有了如"长似江南好风景,画船往来碧波中"这样的佳句。成都的桥,宛若天上的繁星,南门大桥、北门大桥、水东门大桥、三洞桥、九眼桥、天仙桥、玉带桥、万福桥、洗面桥、磨子桥、踏水桥、安顺桥、平安桥、卧龙桥、遇仙桥、御河桥、落虹桥──桥桥皆有来历,个个别具诗情,星罗棋布,城里城外,四通八达,穿越古今。如历代诗人歌咏不绝的万里桥,在三国就有此桥了,相传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联吴拒魏,就是在此桥下登船舟东去,临别时,诸葛亮语带双关说:"万里之行,请自此始"于是,历史便赋予了这桥特殊的内蕴,而桥也有了它新的名字,桥就此成了"万里桥"。 (四)  气候温润的成都,土壤肥沃,黑油油松软软,似乎随便刨个坑,撒下些籽儿,都能生发出奇花异草似的。成都又名蓉城。得名于一种花树──蓉树,树干并不高大,而枝繁叶茂。每到秋日花开,宛若芍药状牡丹,一树繁丽,满身锦秀。五代时,后蜀主孟永倡令遍植于成都城墙,遂蔚为景观。秋日登高赏芙蓉亦成了成都人的一种习俗,蓉城之名由此成立。这正反映了成都人与花的情缘之深长。而这一切又被诗人们毫不例外的记录在了诗篇中,就连一生坎坷,诗风沉郁的杜甫亦在诗行中不无例外的吟咏起花木草卉来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真是极尽了花城的盛况。“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则引出了花城的创造者与主人。蓉城中的男男女女们,就是这样幸幸福福的活在花的海洋里。如果说,水滋润了成都人的心灵,赋予他们以灵气的话,那么桥则成了连通成都内外的不可或缺的纽带。世界不再遥远,就在桥头,在水路,山路延伸到的地方。而蓉城的花香,弥漫在蓉城人生活里的花香,亦顺着山路、水路流溢到那遥远遥远的地方── (五)  "中华文明所有的一切,成都都不缺少。它远离东南,远离大海,很少耗散什么,只知紧紧汇聚,过着浓浓的日子,富足而安逸。那么多山岭卫护着它,它虽然也发生过各种碰撞,却没有卷入过铺盖九州的大灾荒,没有充当过赤过千里的大战场。只因它十分安全,就保留着时代不哀的幽默;只因它较少刺激,就永远有着麻辣的嗜好;只因它有飞越崇山的渴望,就养育了一大批才思横溢的文学家。"(同上)  成都是崇山峻岭卫护着的温柔乡。两千年前,李冰兴修的都江堰驯服了桀骜的岷江,将汩汩清流输入到饥渴的土地,于是有了风调雨顺,土地滋润的成都平原。别具情趣的家家田园环绕成都,这真乃天府风光一大胜景。大邑刘氏庄园精巧的建筑无意中竟演化为向人们展示川西民俗文化的民俗景观。  古往今来,"天府之国"已不知容纳过多少山外的游子,多少次大规模的群体迁移。单那千古流芳的文人名士已算不少:左思、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都在成都流下游踪与佳作,而这一切又都被成都人小心翼翼的保存起来,成为后人恭敬、瞻仰的所在;而这一切,亦在潜移默化中,化为成都内在的神韵与外在的风采了。它既流荡于杜甫草堂、望江楼、也随风潜入武侯祠、文殊院、昭觉寺、大祠寺、青阳宫,似乎要下决心渗入历史的一切遗迹与记忆里。延伸至环抱成都的山山水水中。  莫说都江堰被世人誉为"世界罕见的无围墙的水利博物馆"了;也不要说青城山以其雄雄秀丽而天下著称了;更别说大邑西岭雪山,在奇山异水、莽莽林海中藏着的千亩桂林与连绵百里的杜鹃花林又是怎样的世所罕见。更别提那堪称世界之最的乐山大佛,以及神奇的,无与伦比的峨嵋日出、佛光与云海了。所有这一切的一切,天然的,民俗的,历史的,人文的景观都已和谐的,浓浓的融在了一起。从历史融入现在,并将毫无疑问的从现在融进未来。而生活在这片天府乐土上的成都人就这么日复一日的创造着并体味着这种悠闲、散淡而又乐在其中的生活:果蔬、鲜花、茶馆、小吃、戏台、名目繁多的游乐节日。而这一切则把他们的生活装扮的多姿多彩起来。这,或许才是成都真正的风情所在,它超越于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与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之上,拥有着自己自己特殊的生命(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阅了王鹤、林文询等先生的有关著作,深表谢意)。  ──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易可情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易可情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易可情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易可情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易可情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易可情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唇齿留香蒙顶茶 《小马精灵》Spirit[转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3 22:00, Processed in 0.249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