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955|回复: 8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画翁同龢:两朝帝师 六世收藏

 [复制链接]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咸丰六年(1856年)状元,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着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翁锐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翁锐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翁锐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翁锐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翁锐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翁锐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路漫漫 已经删除
9#
 花花大姐 发表于: 2018-7-29 10:17:00|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两朝帝师 六世收藏

源自:大收藏家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家、收藏家。
翁同龢
  两朝帝师,戊戌维新第一导师
  清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是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第三子,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
翁同龢殿试日记
  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任实录馆协修。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正在参加庶吉士学习的翁同龢被咸丰皇帝破格任命为陕甘乡试副考官,正考官则是翁同龢的好友潘祖荫。以后,他曾多次涉及文衡,屡次充任考官,所以门生故旧遍布朝野,为清王朝选拔了大批人才,其中也包括康有为、梁启超康等维新人才。
  同治四年(1865年)十月十四日,“垂帘听政”的慈安、慈禧两太后谕令翁同龢为弘德殿行走,同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藻、实录馆协修徐桐负责教育年仅10岁的同治皇帝。同治病逝后,光绪继位,慈禧又命翁同龢入值毓庆宫,为光绪师傅。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撤职回乡,翁同龢与两位皇帝之间以师生关系相处长达33年。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皇帝开始召用主事康有为,议行新政。八月,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皇帝,变法失败。十月,翁同龢被革职,永不叙用。
  光绪三十年(1904年),翁同龢卒于家中,年享七十有五。宣统元年(1909年),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藏 端石蕉叶型砚
  整体来说,翁同龢仕途一帆风顺,曾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当时的翁氏家族也因此进入鼎盛时期,称“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父子大学士、父子尚书、父子帝师”。
  举凡翁同龢为官六十年所做大事,有:平反轰动一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假错案,为晚清中国法制体系自我完善之典范;支持盛宣怀等创办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由户部拨100万两“生息官款”存于中国通商银行,实际上也成为开办伊始的中国通商银行的最初营运资金;与李鸿章不和,卷入甲午战争洪流;举荐康梁等维新人才,并亲自草拟《明定国是诏》,拉开戊戌变法序幕。
  同光第一书家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
翁同龢行书“平安”轴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褚、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他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溶入其中,写出了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其书法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有“同光第一书家”的美誉。
  翁同龢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翁同龢日记始记于咸丰八年,止于光绪三十年,时间几乎长达近半个世纪。既是翁同龢个人历史的留存,更是近代中国变迁的缩影,可谓价值连城。
  曲折复杂的翁氏藏书流传史
  翁氏藏书始于翁同龢之父即体仁阁大学士翁心存,其刻印图书极富,抄本有宋魏了翁《毛诗要义》、《尚书要义》、《周易要义》、《春秋左传要义》等宋、元、明本数百卷。道光年间,社会动荡,藏书家的传世珍藏多有散出,他乘机出价收购了同邑著名藏书家陈揆“稽瑞楼”藏书,有藏书共4万余册,由此奠定了翁氏藏书基础。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书、翁同爵、翁同龢。去世后,藏书多传给了长子翁同书。翁同书去世后,又将全部藏书传给了翁同龢。
翁氏藏书 宋刻本《长短经》
  翁同龢在京为官四十多年,平生喜藏书,居官朝中时常去琉璃厂访书,又陆续购进许多好书。其中有乾隆进士、嘉庆帝师彭元瑞的知圣道斋藏书,怡亲王死后流散出府的乐善堂旧藏,其中不乏极其珍贵的海内孤本。其收藏的宋元刊本数百种,珍秘罕见,如宋版孤本《集韵》《会昌一品诗集》《丁卯集》《嵩山居士集》《施顾注苏诗》《长短经》《愣严经》等,世无二本。藏书印有“叔平所得金石文字”、“松禅”、“松禅居士”、“翁同龢观”、“常熟翁同龢藏本”、“虞山揽秀堂翁氏藏书”等。
  翁同龢没有后嗣,于是从他二哥翁同爵那里过继小儿子翁曾翰为嗣子,但翁曾翰早逝,加之他的儿子翁安孙又体弱多病,也很早过世。于是只得重新往回溯源,将大哥翁同书的曾孙翁之廉过继给翁安孙为后。但翁之廉过世后也没有留下子嗣,于是又过继了其在世时就指定的家兄翁之熹之子翁万戈为后(1919年)。当时,翁万戈不过是一个呀呀学语的两岁孩童。
翁氏藏书 宋刻本《重雕足本鉴诫录》
  翁之廉曾居住天津,考虑北方天气干燥,易于保藏,便将一部分精品转移到天津,余仍藏于常熟翁氏故居采衣堂中。40年代,为防战乱,翁万戈将天津这批书带到了美国。1985年,这批翁氏藏书又突然出现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国善本书展”上,即引起学术界、文物界的震动。2000年2月27日,上海图书馆与翁万戈先生达成协议,不通过拍卖(翁万戈先生原计划交由嘉德拍卖),而以协商转让的方式将这批珍本入藏上海图书馆。当年4月28日上午,在上海图书馆正式举行了交接仪式。
  留存常熟的藏书,初由翁同龢侄孙翁弢夫续管,弢夫去世后,其子翁之熹珍藏遗书又数十年。解放后,北京图书馆赵万里研究员劝翁之熹将藏书归公,翁之熹慨然答应。1950年,这部分翁氏藏书遂尽归于北京图书馆。这批书共计2413册,主要是明清抄本和刻本,也有宋刻本和金元刻本,但不多。
  有关翁氏藏书详细流传经历,请参见大收藏家旧文:大收藏家324期:翁氏藏书,一个家族,六代保存。拓晓堂先生《翁同龢鉴藏大系略稿》对其藏书事迹多有记载。
  我生爱书兼爱画,不惜倾囊与倒囷
  藏书之外,书画也是翁同龢的重要收藏门类。遵循晚清书画鉴藏的风尚,翁同龢收藏的几乎都是正统的文人画,他对石涛这类标新立异的画家不太感兴趣。翁氏藏品主要有明代画家沈周、文徴明、陈淳、清代“四王”、恽寿平、金农等人的画作,尤其偏爱四王中的两位──王翚和王原祁。
宋 梁楷 道君像 紙本水墨 卷 纵 25.9cm 横 73.7cm 翁万戈藏
  翁同龢书画藏品中年代最远的一件作品是南宋宫廷画家梁楷的《道君像》卷,画面正中画的是道教主神元始天尊,正端坐于莲台之上,有一人正在虔诚地向他跪拜,四周的祥云、霞光和簇拥着的几十名仙官,都衬托出道君的威仪。这幅画是梁楷早年所画,如今我们看到的梁楷作品大多是简笔描或者写意画,如众所周知的《泼墨仙人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而翁氏所藏的这件《道君像》卷则是梁楷的工笔画作品,无比精湛,特别是对人物神态和形象的勾勒栩栩如生,充分反映出梁楷高超的绘画功力。翁万戈指出画作实际上应该是道教经卷前面的经扉画,与经折装的经卷折在一起,很有可能就是梁楷为《救苦经》所画的经扉插画。这幅《道君像》是梁楷流传下来的唯一的一幅工笔白描真迹,十分珍贵。上世纪八十年代,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先生在编辑《梁楷全集》时特意将《道君像》安排在卷首第一件的醒目位置。
沈周《临戴进谢安东山图》
  绢本,水墨设色,立轴。纵 170.7厘米 横89.8厘米。翁万戈藏
  翁同龢所收藏的沈周《临戴进谢安东山携妓图》也是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画作。这件大轴高170厘米,在沈周目前的传世画作中大概是仅次于《庐山高图》的大轴。如此的大轴,应该也是像《庐山高图》一样挂在厅堂中的中堂画。这件作品青绿重彩,勾勒繁密,而且有相当艳丽的仕女与极为细致的楼阁,是沈周存世画迹中唯一一件青绿重彩的画作。如果不看画上沈周1480年的题款,绝想不到会出自“吴门四家”的沈周之手。因此,这件作品的可靠性在美术史家中也一直有所争论,至今也尚无真赝的确论。
  翁同龢曾提到他的藏品中有两件最为宝爱的珍品,一件是王翬《长江万里图》,另一件是王原祁《杜甫诗意图轴》。后者画作高达3.2米,内容是根据杜甫的诗句“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合香”所创作的青绿山水。如此的青绿绢本巨轴在王原祁的存世画迹中相当少见。光绪十三年(1887)夏,翁同龢于琉璃厂茹古斋见此画轴,惊为“巨观”,5天之后以三百两的价格将其连同董其昌与戴本孝的两件画册买下。
  不过,在《日记》中,他郑重地写下“自恨好画成癖,犯多欲之戒”,言辞中不无悔恨,然而对于心仪的书画,他依旧是欲罢不能,毫无免疫力。“我生爱书兼爱画,不惜倾囊与倒囷。”(翁同龢《题王麓台<富春山图>卷,次张鹿樵丈韵》)
  然而,世事吊诡,他最终被革职的第一条罪状竟然就是收藏书画古玩。
  “翁同龢授读以来,从未将经史大义凯切敷陈,但以怡情适性之书画古玩等物不时陈说,往往巧藉事端,刺探朕意……翁同龢着即革职,永不叙用……”
  时光荏苒,晚清的政治早已灰飞烟灭,而翁同龢所精心呵护、用心赏玩、甚至令他获罪的古书画却留了下来。由于翁同龢收藏的继承人翁万戈先生的精心守护,翁同龢收藏中绝大部分重要作品都保留下来。2011年,《传承与守望:翁同龢家藏书画珍品展》展出了翁万戈先生收藏的50件古书画藏品。其他的重要藏品还可以在铃木敬主编的《海外中国绘画总和图录》中略窥一斑。其中收入了翁万戈收藏中的57件绘画。
  然而这也不是全部。根据《翁同龢日记》中所提到的一些信息,翁同龢所收藏的古书画或许超过两百件,这已经接近一个小美术馆的古书画藏品量了。数量以外,翁同龢藏品的质量也非常高。他并不盲目追求年代与画家的名气,而自有自己的慧眼。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藏品中有不少作品是对美术史知识的极大丰富,常常能填补空白,能够让我们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待绘画史。
  翁同龢纪念馆坐落在常熟古城区翁家巷门,系由翁氏故居修缮辟设而成,1990年,翁同龢的玄孙美籍华人翁兴庆(万戈)先生将世业捐献给国家,1991年11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其中的主体建筑“彩衣堂”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翁同龢墓在城区西郊约7公里之虞山鹁鸽峰山麓,与其父翁心存墓毗邻,1982年3月公布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两朝帝师翁同龢及翁氏家族文物特展》在湖州、北京等多地多馆举行,展览精选的展品,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晚清帝师翁同龢的治学理念和艺术情趣。
  参考文章
  张晶《翁万戈的家藏人生》
  陶元骏《常熟翁氏收藏撷珍》
  水庆峰《翁同龢及其家族文化现象初探》
  施晨露《上图展出的翁氏藏书及文献为何值得一看》
8#
 奥燕 发表于: 2016-8-24 17:31:03|只看该作者

清代溥仪老师翁同龢拿赝品说事

源自:新浪安徽
⊙柯玉升

  翁同龢爱好文物收藏,在担任军机大臣时,有商人抱着一只古瓶上门求售。对于古瓶,他见得多了,能打动他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除非古瓶有别致的地方。凭经验判断,他觉得眼前这只瓶子像是秦汉以前的古物,非常罕见。
  商人见翁同龢对古瓶爱不释手,开口价便是一千两银子。翁同龢嫌价高了,商人根本不买他的帐,反而说:“少于两千两银子不卖!”说完,商人拿了瓶子就要走人。到手的宝贝给溜了,翁同龢哪里舍得,忙拉住商人:“两千两银子成交,可别再涨了哈!”
  奇货到手,翁同龢如获至宝。他在古瓶里盛水养花,然后邀请宾客上门赏玩。欣赏过程中,一个细心的客人惊讶地发现:这只价值两千两银子的古瓶竟然漏水!客人怕出意外,提醒翁同龢及在场的客人注意。面对漏水的古瓶,翁同龢颇感疑惑,想拿起来细看其因,不料瓶子却在他的手里断成了两截。细看材 质,原来是用浆硬的厚纸板描绘上花纹,再经过熏染制成,所以烂纸瓶经过包装后,看起来就显得古色古香了。花两千两银子买了一只烂纸瓶,宾客们都替翁同龢惋惜。
  “人有失手,马有乱蹄的时候!我不为我花高价买到一只烂纸瓶而感到惋惜。”
  翁同龢捏着这只烂纸瓶对宾客们说:“这是只赝品,坑人的赝品!坑人的赝品包装得再好,也有被人发现的时候。现在,我要说的是,做人可不要像赝品,货真价实才赢得信任,货真价实才挑得起重担,货真价 实才赢得尊重!大家也看到了赝品的下场,经不住一捏,一捏就成了稀巴烂。两千两银子买个做人的教训,我看值!”
源自:中安在线-江淮时报(合肥)
7#
 奥燕 发表于: 2016-8-15 11:31:01|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及翁氏家族文物特展在京开幕

⊙作者:闫敏 来源:中国文化报

  8月4日,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常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两朝帝师翁同龢及翁氏家族文物特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开幕。展出的66件展品从多个角度展示了晚清帝师翁同龢的治学理念和艺术情趣,其中书法作品包括信札、条幅、扇面、临写的碑帖29件,如节临《汉张迁碑》册、临宋米芾《蜀素帖》卷等,其他文物包括瓷器、文献、古籍、文玩等,一级文物《赠济之世一兄金笺四条屏》是翁同龢楷书精品。
  在常熟众多历史名人中,曾担任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的翁同龢是最具知名度的一位。他是晚清举足轻重的政治家,也是书法大家,性格耿介又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他对唐朝中兴之臣颜真卿“惟有忠孝垂千秋”的人格风范赞叹有加,中年后致力于对颜体书法的深化学习,晚年罢官归里后又醉心于对汉隶、北碑的研究,取得了不凡的书法成就,有“同光第一书家”的美誉。展览将持续至9月4日。
6# 青城山
 奥燕 发表于: 2016-4-20 16:31:00|只看该作者

两朝帝师翁同龢文物进京

源自:新京报
  昨日,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嘉宾在参观翁同龢文物展。当日,翁同龢及翁氏家族文物展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开幕,展期将持续至5月10日。展览以翁同龢书法作品为主,首次进京展出的包括其殿试日记、奏折。展览中的一组24件光绪官窑礼器就来源于翁氏家族旧藏,这组礼器为清代皇家祭祀所专用,代表了晚清官窑瓷器烧造的最高水平。新京报记者 浦峰 黄颖 摄影报道
5# 华蓥山
 奥燕 发表于: 2016-3-2 08:31:00|只看该作者

两朝帝师翁同龢文物展亮相颐和园

源自:京华时报

  昨天,在颐和园翁同龢书法文物展上,一名观众正在欣赏展品。京华时报记者范继文摄
  昨天,颐和园举办“两朝帝师翁同龢及翁氏家族文物特展”,通过精选的66件展品,从多个角度展示晚清帝师的治学理念与艺术情趣,展览将持续至4月12日。之后将在鲁迅博物馆、社科博物馆、恭王府等处巡回展览。
  据介绍,本次展览除颐和园园藏的四十册《翁同龢日记》外,其余65件展品皆为首次进京,展品以书法、绘画作品为主,同时展出奏稿、奏折、御赠礼器及翁氏家族藏品。其中,同期展出24件光绪官窑瓷礼器,为翁氏家族收藏,是清朝大小祭礼活动中的重要用器。该组瓷器以仿青铜礼器为主,纹饰采用浮雕手法,每件器物以阳文刻出所仿青铜器的铭文,釉色有黄、红、蓝、绿、白诸色,釉面光洁,色泽鲜艳,就光绪一朝而言,是品质最高而独具特色的皇家瓷质礼器的代表。
  “举办此次展览的目的,不仅是研究清朝末代的历史,更是表现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了解他当时的内心想法。”参与举办此次展览的常熟博物馆馆长朱晞说。

★ 人物介绍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
4# 金佛山
 奥燕 发表于: 2015-12-21 13:31:00|只看该作者

翁同龢日记回到上海 1948年曾被后人带至美国


  上图团队在翁万戈家中,中间坐者为翁万戈。 (上海图书馆提供)
  19日晚上,1948年被翁氏后人从上海带至美国的翁同龢日记,终于又回到上海,与2000年回归的“翁氏藏书”在上海图书馆“团聚”了。
  上海图书馆古籍专家陈先行为自己能先后两次参与“翁氏文献”回归行动兴奋不已,连称“很有成就感”。而记者作为这两次文献“回家”团聚的见证者,亦深感荣幸。
  记得2000年4月28日,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由一个家族六代保存的私人藏书“翁氏藏书”,在结束了海外半个多世纪的远游后回归祖国,共计80种542册珍籍正式收藏于上海图书馆。
  当时,这批藏书的“主人”、远在美国的翁万戈先生发来了传真件。他说:“现在是我向上海市致敬的时候。我原籍常熟,而生在上海,所以对这件事感到莫大的庆幸。我在这好似天涯海角一样的美国东北山林间,梦想已经告别的家藏古籍,免不了断续的怀念,但更为它们重返祖国,有说不出的无限欣慰。”

价值连城的翁氏藏书秘不示人
  翁氏藏书是晚清政坛上名盛一时的两朝“帝师”、维新派的支持者翁同龢的产业。藏书源于翁同龢之父翁心存,而后历经六世,跻身“清末九大藏书”之列。翁氏藏书,内中多有惊人的孤本秘籍,如 《邵子观物篇》、《长短经》、《施顾注苏诗》等既是各书的最早刻本和祖本,也是海内外仅存的孤本。但在一代代的传承中,翁家始终秘不示人。到了民国初年,已经没人知道翁氏藏书的下落了,甚至连研究清代藏书历史的专家也得出了结论:翁氏藏书“今皆无尺牍片纸矣”。
  意外的是,1985年,翁氏藏书突然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中国善本书展”上露面了。当时正在美国参观展览的我国著名学者傅熹年、启功先生欣喜若狂,专程拜望了翁氏藏书的主人翁万戈先生。这才知道,翁万戈为翁同龢嫡系五世孙,其所继承的翁氏世藏古籍善本1949年初由上海运往美国。回国后,傅熹年先生将抄录的“翁氏藏书”目录复印给一些国内知名版本专家看,他们断定:“翁氏藏书”是已知海外惟一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私家藏书,也是目前所知清代以来留存海外的最后一批中国古籍善本收藏。

文化界联手为藏书回归“护驾”
  种种迹象表明,年事已高的翁万戈先生也在为这批家藏寻找最合适的安身之处。1997年春天,翁万戈来到北京,悄悄地参观嘉德公司的春季拍卖会。嘉德公司得到这一信息,主动拜访了翁万戈,问他是否有意参加这里的拍卖,但他未置可否。翁万戈离开北京,4月12日到了上海,他主动去上海图书馆新馆参观。上海图书馆的相关人士事后回忆:这似乎是“翁氏藏书”与上海图书馆结缘的开始。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获知翁氏藏书的消息后,希望能促成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重返故国。几经努力,他们与翁先生谈妥:这批藏书参加2000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拍卖会。
  在短短的10余天内,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先后与嘉德公司联系,表示强烈兴趣。最后,上海图书馆与翁万戈先生达成协议,不通过拍卖,以协商转让的方式将这批珍本入藏上海图书馆。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人民政府斥资450万美元,捷足先登,海外漂泊半个多世纪的翁氏藏书叶落归根,在上海图书馆安家入住。“当时,请示、呈文,批复等等,各环节一路‘绿灯’”,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仍无比感慨。
  4月12日,上海一行10人到达北京,负责护送“翁氏藏书”至上海。所有“翁氏藏书”被分装在7个大箱子中,由2辆面包车送往北京火车站,装至13次列车硬卧车厢。嘉德公司2名工作人员也随同护送。这节车厢全封闭,由持枪乘警护卫。
  4月13日上午10时15分,火车顺利到达上海。11时,“翁氏藏书”运抵上海图书馆善本书库。这批藏书计有80种、542册:宋刻本十一种、元代刻本四种、明刻本十二种、清刻本二十六种、名家抄本、稿本二十七种,其中宋刻本《集韻》、《邵子观物内外篇》、《长短经》、《重雕足本鉴诫录》、《会昌一品制集》、《丁卯集》、《施顾注苏诗》、《嵩山居士集》等均为海内外孤本。这批珍稀古籍善本的回归,不仅充实了上海图书馆古籍善本的典藏,而且成为中国当代藏书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源自: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姜小玲
3# 峨眉山
 奥燕 发表于: 2015-12-5 08:31:00|只看该作者

光绪帝师翁同龢行书五言联

前些年,笔者曾去常熟旅游,参观了位于古城区翁家巷门的翁同龢故居,它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建筑风格的官绅宅第,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翁同龢在此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现辟为翁同龢纪念馆。其中主厅“彩衣堂”,有江南地区保存最好的明代包袱锦彩画,集雕、塑、绘于一体,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翁同龢(1830~1904),清代书法家,江苏常熟人,字叔平,号松禅,别署瓶生、松禅、瓶庐居士等,晚号瓶庵居士。翁氏在朝40多年,是晚清政坛的重要人物,还是同治、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闻名于世,又以楷书和行书最为擅长。这副五言行书联(见图),就是他的作品之一。
  联文“一觞虽独进,众鸟相与飞”,是录自《陶渊明诗集》中的句联。此联书法显然具颜体书貌,但又吸收了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习颜而出己意之法,用笔奇肆率意,结体宽博开张,有些字融汇了赵孟頫、董其昌之意,因而笔势雄浑自然,挥洒自如。在晚清学颜诸家中,具有一定新意。
  翁同龢早年从习欧、褚、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他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孟頫、董其昌的柔和流畅融入其中。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翁氏晚年曾说:“写大字,始悟万法不离回腕纳怀,此外皆歧途。”所以从这副行书联中也可以看出,他的书法笔力沉郁,气度恢宏,别具雍容肃穆之致。
源自:收藏快报 文/浙江海盐 朱积良
2# 四姑娘山
 徐建宁 发表于: 2005-6-1 20:53:07|只看该作者

人物生平

学优则仕
  清道光十年四月二十七日(1830年5月19日),翁同龢出生在北京城内石驸马大街罗圈胡同寓所。四岁时随祖母张太夫人及母亲许氏由京师回到故乡常熟。翁同龢自幼禀性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并以优异成绩考入常熟县学游文书院。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应院试考中秀才。咸丰二年(1852年),应顺天乡试中举人。
  咸丰六年(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授修撰,任实录馆协修。咸丰八年(1858年),任陕甘乡试副考官,旋授陕西学政。
  同治元年(1862年)三月,任会试同考官。六月,擢升为右春坊右赞善。七月,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十月,任日讲起居注官。父去世回去守孝,同治四年(1865年)期满,转左赞善升右中允,授命在弘德殿行走。同治五年(1866年),任翰林院侍讲。同治六年(1867年),任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同治七年(1868年),任国子祭酒。同治九年(1870年),任太仆寺卿。同治十年(1871年),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同治十一年(1872年),赏头品顶戴。同治十三年(1874年),丁母忧期满,仍在弘德殿行走,补内阁学士。

两朝帝师
  光绪元年(1875年),任刑部右侍郎。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皇上在毓庆宫致力于学,命与夏同善授读光绪帝,再辞,不允。随即迁任户部,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迁刑部尚书,调工部。
  光绪五年(1879年),云南巡抚杜瑞联就云南非法军费报销一事,派崔尊彝和潘英章二人携巨款赴京打通关节。崔、潘二人进京后在军机处、户部四处活动,最后以向军机大臣周瑞清、王文韶、景廉和户部经办司员、书吏行贿8万两为条件,了结此项报销。
  光绪六年(1880年),廷臣争俄约久不决,懿旨派惇亲王、醇亲王及同龢与潘祖廕每日在南书房看摺件电报,拟片进呈取进止,至俄约改定始止。

任军机大臣
  光绪八年(1882)十月,廷命翁同龢在军机大臣上行走,翁同龢第一次出任军机大臣。翁同龢此次出任军机大臣,主要参与了两项重大政治活动。一是参与处理云南军费报销舞弊案;二是参与中法越南交涉事宜。翁同龢因曾国藩及李鸿章曾经检举其兄,因而终身与李鸿章有私怨。任户部尚书期间,处处刁难北洋水师。
  光绪十年(1884年),法越事起,翁同龢主张一面进兵,一面与议,庶有所备。又言刘永福不足恃,非增重兵出关不可。旋与军机王大臣同罢,仍直毓庆宫。前后充会试总裁、顺天乡试考官,两蒙赐“寿”,加太子太保,赐双眼花翎、紫缰。尝请假修墓,传旨海上风险,命驰驿回京,恩眷甚笃。
  光绪十六年(1890年),户部上奏,以海军规模已具和国家度支艰难为由,请求暂停海军向国外购买军火,致使北洋海军的发展就此停滞,落于世界之后。当时有一副讥讽对联描写二人:“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安徽合肥的李鸿章,下联“常熟”即江苏常熟的翁同龢。李翁二人的恩怨直接导致日后中日甲午战争北洋舰队的失利,当时英国人建议中国:“必添购快船两艘,方能备日制胜”,未料翁同龢不断拖延,两艘快船为日本购去,新日舰速度快、炮门多,其中一艘日舰“吉野号”成为甲午战争中击沉中国舰队最多的船舰。
  光绪二十年(1894年),翁同龢再任军机大臣,深得光绪帝信任。在甲午战争中,坚决主战。次年,清军战败,中日和议期间,翁同龢与李鸿藻极力反对割地,指出:“宁增赔款,必不可割地。”又联合俄、英、德三国谋阻割地,最终情势无法挽回。次年,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以协办大学士,兼任户部尚书。

革职去世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皇上开始召用主事康有为,议行新政。四月,朱谕且每於召对时谘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八月,发动政变,太后复训政。十月,又奉朱谕,革职,永不叙用。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卒于家,年享七十有五。宣统元年(1909年),诏复原官,后追谥文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12:34,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