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280|回复: 1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映 发表于: 2005-6-16 12:31:2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1978-2008年数字化时代网络开辟广播新天地

 [复制链接]
  在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个“地球村”,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传媒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并且继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继续向前推进,因特网继续发展并进一步模糊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界限,马歇尔。麦克卢汉有关“地球村”的预言似乎一天比一天准确。
  因特网最接近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概念的实现,它以一个前所未有的规模提供了全球性的媒介通道。想收听各地的广播、阅读报纸都有很多选择可供取舍。电子邮件、即时聊天工具使瞬间把信息传到全球成为可能。
  电脑以及网络的出现,给大众传播创造了一个新渠道,是因特网把电脑带到了大众传播领域,并推翻了一对多传播的既定模式,一个网站贴出的信息可以直接被受众得到,这种情形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一方面作者有完全的自由来张贴他的东西而不必担心编辑否决或修改他的稿子,创作自由最大;另一方面,信息的准确和有价值却得不到保证。反过来说,一些创新的内容,对于传统媒介来说过于前卫,却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受众。

网络传播的特点
  网络使传播学者重新思考大众传播的传统定义和种类:
  1. 受众可以更多地控制传播过程。比如一个体育迷,他在传统媒介中,如果错过了体育比赛的直播就无法看到,而在网络上,他却可以在赛后仍然可以查找到充分的信息。
  2. 流向每个接受者的信息不同,个人可以订制。传统媒介是“推”的模式,而在网络上,信息传播是“拉”的模式,(即受众只拉出他需要的信息)。
  3. 在传统模式中,许多信息以线性平面的方式安排,信息受到一定的时间、空间限制,而在网络,只需一个搜索,就可以带着受众到一个又一个链接页面,有文字、声音、图像连接起来同时呈现。因特网是无与伦比的信息检索工具,可以用新闻组张贴出对你信息的需求。
  4. 反馈更容易获得。媒介与受众从来就需要互动,传统媒介互动有限,互联网的崛起,使受众与媒介互动关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媒介主导作用受到挑战,受众的地位和角色发生转移,是新闻信息资源的主动使用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网络更好地适应了不同的需求。解读信息较易,文、图、声、动画、视频可同时呈现。全新互动,在论坛张贴,e-bay把全球的买家和卖家连接起来。
  5. 因特网减少了媒体的解释和控制功能。网络上东西太多,但没有了信息的把关人,可信度不高,有时大量的涌现的信息让人无法抗拒但却毫无用处。浪费人们大量的时间在检索上。

数字化时代的广播
  科技革命赋予媒介全新的传播技术,同时带来了传播理念的变革,催生新的媒介环境。诞生于80多年前的广播,在应用调幅、调频两种技术后,现在也步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重塑广播,广播焕然一新。数字技术为广播内容细分提供了可能,催生了新的互动模式;数字广播可以实现社区点播、节目互动、网络广播、移动广播;
  数字技术不仅使媒体的传播内容极大扩容,而且使媒体的传播范围得到空前扩展。广播利用因特网及各种高新技术,不但可以克服传统广播稍纵即逝的弱点,而且还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扩大传播范围,改变传播方式,开辟出广播的新天地。为广播注入持久的生命力。
  数字技术使传统媒介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不仅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书读报读杂志,而且可以在网上“视听”广播、电视,还可以购买制成光盘的书和电影……
  2004年是中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发展年,业内人士称,数字化是广播媒介诞生以来“最为深刻的一场技术变革”,2004年1月,李长春指出,要一手抓好无线广播,一手抓好互连网在线广播,尽快建立起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去年11月,国家广电总局公布了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时间表,我们要加快广播数字媒体系统的建设,建立适应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新机制和新体制,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现在,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广播市场,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媒体市场的逐步开放,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广播公司抢滩潜力巨大的中国广播市场,国内媒体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挑战必然会愈加激烈,面对这种挑战,各种传统媒体纷纷掀起了与网络结合的大潮,以期获得整合传播效应。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已被人们普遍认识和肯定。

广播与网络融合之利
  广播与因特网的融合开辟了广播的新天地,为广播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对于广播来说,利用因特网广播信息数字化技术和高速度、高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等高新技术,可以克服传统广播的弱点,跨越时空的限制,极大地扩大传播范围,改变传播的方式,为广播的发展提供一条全新的道路。
  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广播电台,如英国的BBC、美国的VOA、法国国际广播电台RH都将注意力放到了网上空间。BBC已建立了在线新闻网站;美国之音VOA用23种语言在网络上进行音频广播;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用5种语言在网上进行新闻广播。在国内网络广播尚未成熟的今天,国内电台网站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北京音乐台、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珠海电台、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等10余家网站,尤其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网络版,为网络在线广播提供了比较成功的范例。1.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广播传播稍纵即逝的弱点。以声音为唯一传播手段的广播对于以文字为传播手段的报纸来说,具有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但也有着一闪而过,不留痕迹,不便保存的弱点。而广播与网络融合后,由于数字化的应用,广播就不再是一阵风,而可以存储于网站,应需要随时调用重播,而且还可以复制。这样也就提高了广播媒体传播信息的使用价值,延长了这些信息的“生命”。2.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弥补了广播节目仅有声音,而无图像和文字的缺憾。广播上网后,部分节目内容可以在网页上用文字表达,也可加上图片、图像,真正实现声音、图像、文字三合一的多媒体传播效果。听众不但可以在网上听节目,还可以看以文字和图像形式提供的节目材料及主持人介绍,也可以点播自己感兴趣的节目,直接下载音频文件,通过超链接手段获取背景资料,与其他网友在网上交流意见。视觉比听觉的信息保留率高,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使广播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3.广播与网络的融合,使受众可以按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听什么节目而不再受限。
  广播与报纸、电视等其他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一样,采取的都是一种把事先排好的信息由一点均匀地传向多点的单一方向信息传播,受众是在时间和内容上均是被动的。而当广播媒体与网络结合后,是一种“拉”的模式,即受众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在任一时间选择任何电台任何时间播出的节目。除现场直播外,每个人都可以安排自己的节目表。传统广播媒体的传播方式被网络的个性化传播方式所代替。4.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大大地扩展了广播的传播空间。传统广播的传输手段受到地域的限制,特别是音质较好的调频广播发射范围很小,短波虽发射范围大,但信号不稳定,收听效果差。网络技术的应用则可突破这种地域的限制。从理论上说,通过网络任何一个地方台的广播节目都可以流向世界各个角落,受众也能通过从网上收听到外地广播,获得那些通过传统媒介难以获得的信息。5.广播与网络的融合,使广播能更及时地得到更多的信息反馈,赢得更多受众的参与。传统广播传播与受者界限分明,自从1986年底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后,广东电台开创了把热线听话植入直播间的先河,这种作法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在广播改革史上具重要意义。然而,这种交流与参予受广播传播方式的局限,主持人与热线电话上听众的对话交流一般只能是一对一,听众的交流参与面十分有限。
  广播与因特网融合后,由于因特网的双向性,主持人与网友从原来的双向交流拓展为多向交流。因而网上广播受众的反馈参与大大扩大。

网络时代广播面临的挑战
  下面简要谈谈网络时代广播所面临的挑战:
  1. 当代广播面临的挑战之一,是新型媒介崛起带来的受众分流。
  2. 挑战之二来自广播传输的技术限制。
  3. 挑战之三,是网站的廉价传播成本对传统广播的大投资构成的威胁。
  4. 挑战之四,广播的转变对为其服务的新闻从业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5. 挑战之五,是在媒介的整合兼并中如何保持广播特色。
  6. 广播所面临的挑战之六,是从业人员的观念冲突。传统媒介的传播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网络的新闻传递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报道任何事件,人们用鼠标自己去找信息,这样,广播等传统媒体就面临着以信息传播转变到信息服务的挑战,即支配信息资源的行业特权消失。
  挑战,总是无法避免的,面临挑战的,也并非只有广播。传播技术的发展总是不断给传统媒介带来机遇和挑战。数字音频广播的出现,为广播自身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因特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态,给大众传媒注入了种种在过去不可想象的传播概念。它囊括了传播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传播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同时还具备了它们所不具备的特点。它的兴起既为广播带来不可避免的冲击,又为广播更大发展提供了条件。
  有人认为:新媒体的来临,使传统媒体面临挑战,会加速传统媒体退出历史舞台的速度,实际上,最近的发展使我们看到,新媒体能给旧媒体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技术不断进步,网络广播将继承并发扬传统广播的优势,拓宽广播影响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早在电视出现的时候,就有人预言,“电视终将使广播像古代的骑兵一样为人们所淘汰”,但时至今日,广播仍然在我们的社会中扮人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随着网络的发展,当传统媒介逐渐感受到其无所不在的巨大压力,纷纷大叫“狼来了”的时候,网络与广播的融合,又使人们看到了广播发展的一线曙光,我们坚信,广播发展大有前途,广播要想发展,需要走与网络相结合的道路。它将成为21世纪广播改革的必由之路。
  利用新的传播技术为广播记者工作助力
  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大范围共享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伟广播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为广播从业人员提供了新的便捷的技术手段,网络的出现并不是象以前的人们说的:会对传统媒体构成威胁,相反,新的传输手段使广播的发展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广播与因特网联手使得广播不但有声音,而且能够传播文字和图像,弥补了广播稍纵即逝的不足,广播的功能得以扩展,优势得以发挥。同时,新的传播方式出现,给广播记者采访带来极大的便利,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种情况,广播记者应该树立新观念、掌握新技术、以适应传媒竞争愈趋激烈的形势。
  1. 通晓如何利用因特网应成为广播记者的一项基本功。
  一方面,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记者提供了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另一方面,记者可以通过因特网发电子邮件进行远程采访,只要找到对方的电子邮件地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采访到他,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电子邮件传送稿件快捷完整、信息损失小,可以迅速得到反馈,有的编辑记者不使用E-M,造成大量时间、金钱、精力的浪费。  互联网广大范围内的信息共享,给广播记者编辑提供的丰富的资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记者除了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还可以在论坛寻找资料,通过在此方面较为熟悉的人,获取正在研究的事物所需的讯息。网络上有各种资源:有文字、图片、音响、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许多平常在身边难以找到的稀缺资料,都可以通过搜索查找,然后下载共享。如笔者一次为做某专题节目需要某一首歌曲,可是这是一首多年前的老歌,听说的人很少,市场上更难见到,笔者在网络上GOOGLE一下,就找到了下载歌曲的链接地址,把它下载后转换成所需要的格式,就可以使用了,解决了燃眉之急。而且通过网络下载的歌曲、音乐,往往失真度小,效果与CD音质一样,非常理想。通过BBS电子公告牌,记者既可以自由参加讨论,也可从中获得新闻信息。现在许多网站都设立了相对固定的受众讨论网页,而受众讨论组的信息是面向整个网络的,记者可以通过自由地参加讨论或浏览讨论内容,掌握许多新闻事实及新闻的背景资料。
  记者可以通过在线聊天室,了解当前的热门话题。有一个QQ号码或者MSN之类的即时聊天工具,就可以在线收发信息、传送文件、采访、结交朋友,实现信息的快速共享,有新邮件来了,它会通知你,它还可以和移动电话联网,让记者离线的时候也能及时收到信息。用MSN交换信息、与网上朋友、同事共享软件、互通有无,非常方便。如笔者有一次电脑遇到病毒,系统瘫痪,需要杀毒软件,通过MSN,就不仅获得了最新的杀毒软件,而且获得了解压软件的WinRAR,而传递文字、音频资料等文件,更是快捷,几分钟就可接受,节目需要从北京传来的最新音响报道,通过MSN获QQ传送,当天的消息,当天就在节目中使用了。  为了更好地为受众服务和吸引受众,记者还可以在网站内开辟受众讨论网页;建立本网站内的信息搜寻系统,以便让受众充分利用本网站的信息资料;公开记者、编辑的电子邮件地址、建立记者个人主页也是一种交互传播的方式。
  许多记者在网上留下QQ号等联系方法,以获得线索、稿件,还可以在线即时与作者、编辑、采访对象进行交流。  需要提醒的是:由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在网上发布信息,记者必须注意辨别网上信息的真伪,应尽可能到现场,然后再通过网络进一步查找获取其他的材料、或进行远距离交流进行核实;而且网络上获得的一些新闻线索,也需要核实。
  2. 广播记者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广播节目的制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广泛运用,为广播记者运用新技术进行创作创造了条件。笔记本电脑的运用使记者采访、发稿轻装简从,一些掌上型电脑,只有袖珍录音机大小,具有编辑、录音、发传真、上因特网、发电子邮件等多种功能。电脑还能与音响、收音机、DVD、电话、采访机直接联接,以进行数据交换,记者交作品,可以选择磁盘、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甚至记者发现场报道可以直接从现场用手机打电话到办公室,由另一方的编辑直接录音在与电话相连的电脑上,经过简单的编辑加工,20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消息在直播节目中播出,达到了最好的时效性。  现代化的工具如MD机、MP3、U盘、可拍照手机的使用,使资料的收集、运送、制作变得更为便捷。记者除了要比较熟练地掌握这些工具,还需要熟悉各种音频、图象软件的使用、熟悉各种文件格式之间的转换处理,以便将采访到的素材在电脑上剪辑制作成需要的节目,高效独立地完成采访工作。可录音MP3、可拍照手机可随身携带的,而且使用十分方便,即便临时采访时身边没有带MD机、数码相机,也可以用MP3采录下现场的声音,MP3的声音效果虽不如MD,但是也可以作为现场的一种完整记录,而且如果对音质要求不是很高的话,可以在节目中使用(如果是可内录MP3,有一根接线接入现场音响设备,效果就会十分理想)。如果采访现场有电脑演示,记者可以要求主办方把相关资料存入U盘,(MP3只需加一根连接线)就可以带回所需文字、图象、音频材料,便于进行整理。另外,如果采访时,现场有一些有价值的文字材料,而记者又无法得到,可以用像素比较高的手机拍摄下来,回来后把拍到的内容记录下来,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资料收集方式。
  新的技术手段的发展,信息的共享使内容更广泛、形式更多样的资源可以“为我所用”,信息的传递和使用业变得非常便捷,给记者的工作助力不少。以上是笔者在从事广播记者工作中和利用新的传播技术的为本职工作服务的一些心得,希望与更多的记者同行进行分享。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映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映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提升文娱新闻的品位 传为成斯汗后裔的西南铁改余姓蒙古族族源考辨
2# 四姑娘山
 冉云飞 发表于: 2005-6-16 16:37:4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1 12:20, Processed in 0.280801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