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410|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7-11 11:34:3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转帖]重视非物文化遗产保护──专访乌丙安

 [复制链接]
多年以来,乌丙安一直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着。  6月16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乌丙安依然聚焦于此。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创新  记者:说到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人并不感到陌生。金字塔、长城故宫圆明园,还有四川人最熟悉的三星堆,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说出几个。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概念,知道的人却不多,能先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两者的区别吗?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是直接从联合国文件中翻译过来的。它跟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应的。物质文化遗产是以物质为载体,所有固态表现的东西都是原样传下来的。以天坛为例。天坛之所以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那是因为这座建筑物本身就具有非常特殊的价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属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通常叫做“文物”,并加以保护。而这个建筑是怎样设计出来的?又是用怎样的工艺流程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它的文化内涵和功能又是什么?这些精神层面的无形的东西,就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也有传承性?  乌丙安: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来又称“口头或无形文化遗产”,它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无形资产,是通过有形的作品或活动看到的无形财富,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是通过口传心授传下来的。所以应该把所有的老艺人做的工艺流程和绝活都采录下来,用最有效的方式传承下去。即使是千百年后也能一看就明白:人类历史上原来还有这样的文化瑰宝流传下来!唤起人类子孙的文化记忆。  记者: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的范围是哪些?  乌丙安: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我国划定了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作为保护的范围:包括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杂技、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俗、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技能、游艺和传统体育竞技等的表现形式,以及和它们相关的文化空间:如庙会、歌圩、传统节日等。  记者:我们做这项工作最大的意义在哪?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它既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身份,同时也是本民族的文化资源。现在,我们要发展先进文化,没有根基怎么行?保护的目的就是要把传统的东西继承下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只有在这个文化根基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  我们拿什么献给世界  记者: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现在保护的具体情况是啥样?  乌丙安:到现在为止已经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第一批有19项,第二批有28项。我国连续评上了两项。  记者:只有两项?  乌丙安:昆曲艺术和古琴艺术,这两项都是汉族文化遗产中比较小的项目。公众的态度也不一样。许多外国评上世界遗产是举国欢庆,我们的古琴评上后,就发了条消息,民间反响不大。  记者:与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相比,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是否仍处于脆弱的境地?  乌丙安: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做过大规模的十套民间文艺集成的普查和保护;但是,开始重视对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准确地说始于新世纪初。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段历史中遭到的破坏尤其严重,消逝太快了。  记者:也就是说,不是我们没有这方面的遗产,而是我们保护的力度不够?  乌丙安:中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特别突出的国家,其中有很多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要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我们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患上文化失忆症,所以我们要尽最大力量保护好已经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  坚持立足于对原汁原味的保护  记者:现在越来越多政府官员或者旅游景区管理者们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不少地区也在恢复传统节日,不少地方的政府还花大力气举办各种各样的盛会,但却让人感觉“很不中国”,觉得不伦不类。这中间有没有误区?  乌丙安:最大的误区就在于把民族民俗文化还没有经过完整的保护,就撕成碎片加以利用,这是最可怕的,而且有的胡编乱改,改得不像样子,让海内外观众摇头叹息。  记者:保护传统与合理利用并不矛盾吧?  乌丙安:这是两个问题。物质文化遗产是在证实和展示历史,而不是为现在所使用。古老的传统文化在过去这几十年间已经断裂成碎片,我们现在应该做的是重拾碎片,把它们尽可能完整地保护起来。而不是胡乱抓住一点点碎片就急忙利用,所以我一再强调千万防止打着保护的旗帜进行最后一轮破坏。  记者:在政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的同时,一些民间人士也在努力寻找一条商业开发与遗产保护相结合的路子,比如《云南映象》,应该说是比较成功的。  乌丙安:《云南映象》都说好,但那不是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内原来传承下来的文化形态的民族歌舞,它已经经过了现代手段的编排改动和二度创作。在现代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上这只是一种尝试。我们的保护工程则坚持立足于对原汁原味的保护。  记者:您觉得该怎样保存?  乌丙安:盯住所有的老艺人,盯住他们授徒,把他的全部技艺原汁原味地保存下来。保存只是保护最起码的内容。在日本,你可以看到原汁原味的江户时代的歌舞,同时也有他们改编过的精品创作。最好是就地发展。像韩国的民俗村,贵州的生态博物馆模式等都是有意义的尝试。  保护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记者:今年9月下旬,国家将公布新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这个保护名录,有名额限制吗?  乌丙安:没有名额限制,凡是有价值的,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都应尽快报上来。上了国家名录就有资格冲击世界遗产。如果评不上国家名录,还可以进入省、市、县三级保护名录。  记者:越来越多地方政府有积极性,是因为他们觉得一旦申报成功,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您怎样看这个问题?  乌丙安:申遗成功并不一定会马上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相反还需要中央和地方给予大量的投入进行有效的保护。增强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积极性,振奋民族精神这种社会效益远比眼前的经济利益更有意义和价值。  记者:您去年来四川给省文化厅的官员们讲过课,其他各个省也争相在邀请您。您认为专家在保护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乌丙安:许多需要保护的对象可能在专家教授手中。我这次跟西南民族大学几位教授交流,他们了解很多情况,例如藏族雕刻、彝族的毕摩文化。但严格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民俗学家在保护,而是国家政府也在保护,各级政府在推行保护工程。各企业事业单位、群众团体都可以参与。去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是第6个签约国,这是很积极的态度。一旦有30个国家签约,这个条约就会自动生效。关于保护的全国性法规也已进入人大审批程序。  记者:所以相关部门的官员更迫切需要具备保护的基本知识。  乌丙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成为全社会的责任。 记者 熊燕 栾静  ★专家介绍  乌丙安,1929年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从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民间文学研究生毕业以来,长期在大学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教学和民俗学基本理论研究,先后指导日、德、韩、俄、蒙等国和我国民俗学硕士生、博士生百余人;现任国际民俗学家协会(FF)最高资格会员(全世界78人我国仅2人)、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委员会评委、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已出版《民俗学原理》、《中国民俗学》、《中国民间信仰》、《民俗学丛话》、《神秘的萨满世界》、《生灵叹息》、《日本の家庭と北方文化》(东京日文版)等专著十部,在国内及日、德、美、韩、匈牙利、墨西哥等国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观点  重视历史文物的采集  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馆长、教授 张建世:民族博物馆离不开“民族文物”,但对什么是“民族文物”,尚无定论。因此,民族博物馆需要坚持原有的“文物”概念,重视历史文物的采集。当前最重要的是突破固有的文物概念,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所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分析,其中以民间工艺文化为主的既有有形的物品又有无形的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博物馆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重有形物品轻无形文化的理念,既要重视有形的物品,更要重视它所承载的无形文化。对于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因此研究与采集需要有机的结合。  正视文化的资源化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研究员杨正文:近年来,文化的“资源”概念在中国不断被强化,特别是在西部民族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被地方政府视为可以吹糠见米、开发利用,发展当地经济的资源。文化“资源化”带来了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文化的“资源化”表明了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化观念。在开发利用成为主导话语的背景下,旅游开发既具有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一面,也有给文化资源造成污染与破坏的一面。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怎样才是适度,成为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二是“资源化”之后,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或者文化展示的意义逐渐转变为以经济目的、利益所主导,其结果带来了文化资源的竞争甚至抢占,最终有损于文化的有效保护。  (张兴雄)  ★记者手记  为了按时把修改稿发过来,6月30日──结束半个月出差回家的第一天,乌老师在烈日下用20分钟跑完平常走半小时的路。“沾皇上的光才发过来”,老先生一开腔,就叫人忍俊不禁。(注:乌丙安在沈阳故宫才上到网)  采访当天,因为觉得“好玩儿”,一个连听了乌丙安两场讲座的西南民大研究生要求旁听。“我想看他会不会跳段舞”。她说。  76岁的乌丙安果然在近三小时的谈话中唱了歌、跳了舞、并且维妙维肖学说了国内外多种语言。  听乌老师说话,你会觉得5000年的中国文明确实妙不可言。  精力充沛(可以滔滔不绝讲话三四个小时)、语言天赋、表演才能,乌丙安的特色又何止于此?一个能够每走一地都扎进当地民间文化深处的人,支撑他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热爱,从半个世纪前开始接触民俗学,就再也没有中断。 来源:四川日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足球赛事快报 雨后
2# 四姑娘山
 郭建勋 发表于: 2005-7-11 23:30:5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其实文化失忆,已在二十世纪初就开始了,只是现在速度更快而已!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5 06:37, Processed in 1.856403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