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太阳系第三号|查看: 16371|回复: 42

萧崇素年谱

 [复制链接1熊猫
41#
 楼主|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于: 2005-9-8 14:52:08|只看该作者
附4:萧崇素史料及研究资料目录说明1)一律按发表(出版)先后顺序编排;(2)一律省略副题,出处后注明作者;(3)尚有遗漏。1930年上戏剧概况(有关《王昭君》演出的记载)上海良友公司出版影评忆旧(有关记载)《中国电影》1954年11、12月合刊 陈鲁思《左翼戏剧家联盟是怎样组成的》(有关记载)《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一期 赵铭彝关于“摩登社”(有关记载)《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四期 陈鲁思他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成都晚报》1985年6月27日 旭 恒心系《格萨尔》《成都晚报》1985年10月19日 旭 恒重庆救国会与重庆抗日救亡运动(有关记载)《重庆救国会》重庆党史工委1985年编印 蔡佑芬从“文救”到“文支”的前后(有关记载)《重庆救国会》重庆党史工委1985年编印 李华飞在救国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关记载)《重庆救国会》重庆党史工委1985年编印 傅 杰参加四川“格萨尔”讲习班有感(有关记载)四川“格办”《〈格萨尔史诗〉资料小辑》第二辑 杨恩洪内蒙全国首届《格萨尔史诗》学术讨论会侧记(有关记载)四川“格办”《〈格萨尔史诗〉资料小辑》第二辑 葛 艾《雎水十年》(有关记载)三联书店1987年5月第一版 沙 汀真正的学问在人民中,在山沟里《绵州文坛》1987年11月 李鉴踪《格萨尔王传》的性质──与萧崇素同志商榷《思想战线》1988年2期 袁 珂《格萨尔王传》研究家萧崇素《人民政协报》1988年3月15日 李华飞三十多年的刻意追求《民间故事十家》海燕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 祁连休 冯志华永怀千里志 不负百年身《四川政协报》90年代中叶某期 陈 岚四川《格萨尔史诗》工作记要(有关记载)四川“格办”《〈格萨尔史诗〉资料小辑》第八辑 古正熙四川《格萨尔史诗》十年工作概述(有关记载)四川“格办”《〈格萨尔史诗〉资料小辑》第八辑沙汀传(有关记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吴福辉重庆剧坛纪事(有关记载)《重庆文史资料》1990年第一期(创刊号) 石 曼四川文联四十年(有关记载)四川省文联1993年5月印发萧崇素与民间文学《绵阳文史资料选刊》1993年总第11期 胡国庵半世纪后又重逢(有关记载)《晚霞报》1994年6月3日 李华飞六十年的人和事(有关记载)重庆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温田丰萧崇素笑谈养生之道《晚霞》1995年第10期 旭 恒重庆剧坛纪事(有关记载)《重庆文史资料》1997年第四期 石 曼文艺战线的老兵,民族民间文艺园圃的艺师《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通讯》总第22期 李 明无悔的萧老《四川文艺报》1996年10月5日 孟 燕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滴水集》绵阳政协文史委1997年11月印发 张清儒民间文学家萧崇素《安州文史摭拾》绵阳政协文史委1998年12月印发 高一旭《萧崇素民族民间文学论集》序《萧崇素民族民间文学论集》1999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钟敬文谢谢你,萧老 《四川文艺报》1999年6月8日 钱来忠劳民文艺堪千古《四川文艺报》1999年6月8日 冯广宏老黄和小萧《四川文艺报》1999年6月8日 黄红军萧崇素先生对民间文学的重大贡献四川《巴蜀风》第二期1999年6月20日 李绍明发掘深邃,论证严谨四川《巴蜀风》第二期1999年6月20日 李 明萧崇素先生对抢救、整理英雄史诗《格萨尔》的重大贡献四川《巴蜀风》第二期1999年6月20日 周锡银夕照青松写辉煌《四川文艺报》1999年8月9日 张承业萧崇素简介(题目编者加)《中国文化报》2000年3月28日(专版)真理的追求者──我所知道的晚年周扬(有关记载)《文坛旧事》武汉出版社2005年5月  刘锡诚
42#
 楼主|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于: 2005-9-8 14:52:3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第一版后记●高 颖中国民族民间文学大师萧崇素老先生诞生于四川省安县,作为萧老故里的人民能有这样一位大师和世纪老人深感荣幸和骄傲。萧老追求光明、探索真理的进步生涯与民族的革命历史同步;萧老的学术成就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宝库,而且对世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萧老数十年如一日,胸存壮志,矢志不渝,潜心治学,精进奋勇;萧老的治学精神与风格、人品与文品、才智与勇气都体现了独特的魅力。萧老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取得了全面发展,现迎着西部大开发,又出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好势头。千佛山原始自然风光和佛家文化、罗浮山温泉力舞旅游大“龙头”;白水湖、龙泉宫、“北斗镇”成为影视拍摄的好去处;沸泉矿泉与法国名泉媲美;海绵生物礁为世间稀品珍宝;县城东移带来众多商机;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产业方兴未艾。萧老故乡的人民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开拓进取,正在使山山水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萧老家乡的我们,研究萧老、学习萧老是我们的幸事,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萧崇素年谱》编委会从1999年7月下旬成立至今,历时一年,终成此书,编委会同志顿感完成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使命。《萧崇素年谱》的编纂与出版得到了萧老的女儿、亲友的积极支持,得到了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侯光等人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谢意。主笔王培芳同志克服多种困难,以智慧和辛劳终成此卷,实属不易,可喜可敬。萧老的乡友、战友沙汀同志的嫡系长孙杨希先生既以实业报国,又重文重情,为《年谱》的出版慷慨解襄,心智可嘉,在此深表感谢!可以深信: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弘扬,必将为我们的事业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增加丰厚的底蕴,添上新的光彩。衷心祝福萧老健康、幸福!2000年9月12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3#
 楼主|太阳系第三号 发表于: 2005-9-8 14:53:15|只看该作者
修订本后记2002年9月3日,萧崇素老先生不幸逝世。7日,我参加了萧老遗体告别仪式,怀着深深的敬意赠送了花圈和挽联。那天,成都的天空飘着阴云,俯南河唱着挽歌;萧老静静地躺在花丛中,躺在水晶房子里,周围簇拥着花圈,墙上飘舞着挽联,好多人无声地落泪……我知道,这将是我和这位忘年之交的永诀!我少年时代,读过萧老的《骑虎勇士》。我和萧老相识,套用但丁的说法,已到了人生的中途──35岁了。如果不是因为婚姻关系调到安县,或者到了安县而又没有遇上对文化建设乐此不疲的高颖先生,也许,我这一生就没有和萧老相识的机会了。记得是1998年12月,时任安县县委副书记的高颖先生主持召开了全县文化界部分人士座谈会,谈了编写《萧崇素年谱》的想法。我平素写点诗歌、散文,有时也写点小说、评论,没有编过年谱,心里还真是有点虚。1999年春,高颖先生招集高一旭、刘文学和我等在其香居茶馆就编年谱、作传进行了讨论。7月下旬,在他办公室组建编委会,正式决定由我编撰年谱,由刘文学作传。30日,高一旭、刘文学和我等到成都拜访了萧老,就编年谱、作传征求了萧老本人的意见。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萧老,却是一见如故。萧老拄着拐棍,但精神很好,思维敏捷,乐观,幽默风趣。此后,为了把年谱编得像样些,我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同时,曾十余次采访萧老。前前后后,我和萧老一起生活了近两个月时间,对萧老的人品、文品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萧老谈到他的妻子王映川时,我从他的眉宇间读懂了他热恋的甜蜜、婚姻的美满;萧老谈到他的女儿萧澜、孙女晓曦时,我从他的脸上读懂了他对她们大海一样深厚宽广的爱;萧老谈到日机轰炸重庆血肉横飞的惨景时,我从他慷慨的言辞中看到了他心灵深处的颜色……萧老面对饥饿、面对流亡、面对明枪、面对暗箭……从不停止奋斗;即便过了古稀之年,在彝乡藏寨 、在山沟里,也从未放弃对人生真谛的探索。萧老编导的那些剧作,是黑暗时代照亮夜空的闪电。萧老笔下优美的故事、独到的见解,也巳经汇入长江,融入黄河,涌入大海。总之,萧老对国家民族的深情,对亲人和晚辈的关爱,对事业的执著和探求真理的精神,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四易其稿,2000年8月,我终于把《萧崇素年谱》送到了高颖先生手上。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本书编委会顾问侯光先生对年谱作了审阅,主动联系了出版单位。编委会顾问高一旭老先生不仅提供了他收藏的有关资料,而且在编撰过程中数次看稿,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另外两位编委,川大外语学院教授、萧老的女儿萧澜女士和绵阳市作家协会主席刘大军先生也对年谱作了审阅。编委会主任高颖先生不仅对年谱作了审定,而且在组织协调、筹措资金等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15日,我和高一旭老先生一道再次拜访了萧老。这次,我在萧老家住了五日,逐字逐句把年谱念给萧老听审,并对部分条目作了校正。2000年12月,这部专著终于由中国三峡出版社正式出版。那次,我参加了萧老遗体告别仪式后,就想进一步搜集资料,把年谱编得更完善一些。由于日常事务繁杂,外出没有时间,文化部门也没有专门经费,所以仍然做得不好,修订时只增添了少许条目。由于第一版成书时间仓促,语言难免粗糙,修订时作了稍许处理。因为编委会是个临时性机构,此次修订,就没有机会请他们审定了,也没法再向萧老本人征求意见,实在遗憾。《萧崇素年谱》是中国第一部研究民间文学大家的年谱,此书问世,也算为民间文学事业做了一件有益和事。2001年,又出版了高颖先生主持、刘文学写的传记《民族民间文学家萧崇素》。如果没有高颖先生亲自抓这项工作,萧老研究恐怕还是一项空白。高颖先生担任安县县委副书记期间,还主持扩建了沙汀墓园,创办了中国作家协会沙汀文学创作基地,创建了北斗镇影视拍摄基地……他外调安县时,我曾赠他一首小诗:留下一片蓝天/茂盛一座青山/然后你就走了/悄然无声地走了//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蓝天/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青山……现在,高颖先生宦游外地已经四年多了,安县文化界的朋友仍然深深地怀念着。王培芳2005年8月6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3 07:46, Processed in 0.904802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