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林坪的盛衰,都与古今内地与康藏交通、贸易通道的变迁,密切相关。泸定扼汉藏茶马古道枢纽有一千余年,其间也生出了几个地方的盛衰变迁。比如明代泸定的兴盛地是岚安,清初是化林坪,民国后是泸定桥(今泸定县城)。化林坪虽未曾设互市之所,但为“自磨西面渡沈村,逾飞越岭至黎州”之“茶马互市”要道上的重镇。 化林坪为山腹的一小台地,海拔约为两千米。“两面倚山,两面绝壁,中间阔数百亩,土厚而腴,流泉甘美。任垦牧,宜屯戍 ,为从来控制西陲之要地”。 “化林坪在飞越岭下,东南倚山,西北绝壁,俯盐水溪,傍飞越岭,进有高屋建瓴之势,退有依山接险之利。”[ii]因此明清两代有官兵戍守,一则保护茶马古道畅通,保证川藏贸易,二则借此地作为军事前哨。
清初时统治康区的是 青海的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及其子孙。清王朝为了笼络这一势力,命其继管好所属地区作为清王朝的“屏辅”。同时,封 达赖为蒙藏地区的宗教领袖以拉拢蒙古部落和安定 西藏。固始汗所委的打箭炉营官昌侧集烈为一白教喇嘛(噶举派),坐镇于跑巴山之大喇嘛寺,控制打箭炉城区和磨西面。清初一方面由于战争尚未结束,无力经营其地,另一方面要安抚达赖、固始汗、稳定西藏,不便进兵,故清政府仅在化林坪提标一营兵,称为化林营以监视其地。康熙中,由于第巴桑结加措专权,暗接准噶尔。于是清政府才乘机派大军进讨,诛昌侧集烈,把和硕特势力驱逐到雅砻江以西。为巩固这一地区,康熙四十三年,清政府升化林营为协,分兵五百七十五名驻守打箭炉,以化林协副将管辖各土司。 其时副将杜汝琨,在化林经营十二年,对于开发附近农垦工商各业及建设城市祠观各务,致力甚勤。当时化林坪人口增至六七百户,蔚为川边第一重镇。后化林坪在雍正、干隆时繁盛稍杀,但尚能为川边第二重镇,川边自打箭炉外,他处皆不能及。
随着打箭炉地位上升,化林地位日就轻微。到光绪中,裁制营,废都司、城守诸官,解散军士,化林坪开始萧条,加之自清光绪后至民国的严重匪患,数年内,其地由五百余户减至数十户,且依赖川康往来行旅食宿消耗来养家。民国鼎革,军阀混战。1922年,四川军阀与边军争夺地盘,双方围绕飞越岭你争我夺,在化林驻了四年兵,将清兵营衙署,庙宇等房屋作为柴薪,几乎烧光。1925年,川康停战,化林坪一度 中兴。1930年,从荥经花滩到兴庙子到山王岗到化林的便道修通,是化林坪最后的中兴,1941年11月,川康公路通车,化林坪从此就平寂下去。1951年,化林设为一个乡,包括原来的化林坪、盐水溪和马桑村。1955年并入泸定县兴隆乡。 化林城原建时,有六街大道及城垣,环城筑有营房,城内有商肆、都司署、关帝庙、城隍庙、安抚使署、千总署、土地祠、川主宫、金花庙、青山排闼坊、果亲王诗碑等建筑。 在任乃强先生考察时,残余建筑尚有西门残址、都司署址、关帝庙、城隍祠、果亲王诗碑、娘娘庙、千总署、土地祠、川主宫、金花庙、青山排闼坊。
从茶马古道古镇--化林走来的现代马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