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81|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5-7-26 22: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最关键的民族工作是搞好民族团结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 张立辉 赵野春
  日前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登高望远的恢弘气势和继往开来的战略胆识,掷地有声地回应了新形势下中国民族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期待,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新的光辉篇章,全国各族人民为之拍手称赞、欢欣鼓舞。航向既定,路径已就,关键是要有行动,在实践中抓好落实。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从实际出发,自觉行动起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和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前进。
  一、有效放大特色和优势
  民族团结至为重要。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提升到各族人民生命线和各民族最高利益的高度,为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确立了指导思想和正确方向,为汇聚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磅礴力量、实现伟大中国梦奠定了坚实基础。历史上和现实中,中国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我们要清楚地认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清醒地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这个基本格局,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一是要顺应交错居住的分布规律,推动各民族平等交往。各民族大散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分布状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结果,是中国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现实写照,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选择。这种交错散居的分布,不仅反映了历史上各民族彼此交往的线索,而且确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基本路径,也奠定了现实中各民族相互交往的重要基础。我们要积极回应各民族人民的交往意愿,在平等原则下积极创造有利于各民族交往的条件和途径,创新民族交往方式,充分认识中国各民族交错散居的客观事实,不断探索这种交错散居的形成规律和发展方向,使交错散居成为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便利环境和坚固桥梁。

二是要丰富兼收并蓄的文化成果,促进各民族自愿交流。交流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活力。离开了其他民族文化,不仅没有中华民族的多彩文化,也没有各民族自己的文化。离开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就不能解释各民族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多彩的文化。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源头,不同民族也在彼此的文化交流中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造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我们要深入探索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规律特点和基本路径,不断创新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途径和方式,自觉地把各民族文化纳入到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正确处理好中华民族文化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关系,推动各民族在中华民族文化框架下发展本民族自己的文化,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积极营造民族团结的精神家园。

三是要系牢相互亲近的情感纽带,加快各民族自然交融。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相互亲近的故事,数不胜数。现实生活中,各民族相亲相近的事例也比比皆是,可谓鲜活动人。中华民族的延绵悠久和长盛不衰,凝聚了历史上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兄弟之情;新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和中国人站立于世界,也归功于各民族同心协力的友爱情怀。各民族相互亲近的情感纽带,是历史上的侵略者割不断的,是今天的分裂势力所无法阻断的。各民族的情感纽带必将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日益牢固。我们要客观地展示各民族相互亲近的历史演进和现实情景,积极拓展各民族相互亲近的生活领域和生成渠道,热情赞扬和积极鼓励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宽阔情怀,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使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加巩固和强化,切实奠定民族团结的情感基础。

四是要完善相互依存的经济结构,确保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史研究表明,中国各民族的经济互补性是十分明显的。历史上,因自然社会条件各异,各民族生产方式有很大不同。如北方民族的牧业、中原民族的农业等。各民族这种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带,促进了各民族的相互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的经济交换,成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契机。历史上的“互市”,就大大促进了各民族发展。时至今日,东部的产业与西部的资源,仍然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经济结构,经济上的互相需要是各民族发展的重要特征。我们要客观分析各民族经济相互依存的基本现状,鼓励各民族看到彼此经济发展的优劣和相互离不开的事实,在构筑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既要通过产业调整改善各民族经济结构,也要在经济交往中最大限度地照顾彼此的利益关切,以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最大限度地凝聚民族团结共识。

二:切实立足当前实际和伟大目标
  民族团结关乎全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不仅把多民族确认为中国基本国情之一,而且把民族问题置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阶段来考察,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各民族繁荣发展时期,发展是当前阶段各民族的共同期待,现阶段的民族工作有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只有了解了这个‘家底’,才能真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懂得民族工作有多重要,做好民族工作有多不容易。”我们要正视并清醒认识我国民族地区的“家底”,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着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前提和客观现实,满足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发展期待和幸福追求。

一是要突出民族地区的战略地位,彰显各民族内在活力。长期以来,民族地区为国家统一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不仅涉及到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乃至中华民族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问题。我们要立足于现阶段各民族的历史前提,通过发展民族地区,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地释放其特色和优势所蕴涵的现实和潜在能量,在促进国家发展繁荣的同时也惠及民族地区内各民族的发展进步,从而激发各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觉依靠民族团结积聚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是要统一各民族群众思想意志,凝聚各民族群众共识。中国共产党是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在实践中艰难探索而找到的,目标是要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创造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各族人民才能赢得美好未来。因此,党的旗帜是各族人民的旗帜,党的利益是各族人民的利益。我们要立足于现阶段各民族的客观现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党的旗帜统一各民族思想意志,以共同富裕激励各民族共同奋斗,最大限度地以党的旗帜和共同富裕凝聚各民族群众精神力量,从而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促进民族团结。

三是要确立民族平等的原则立场,创造各民族团结条件。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应体现民族平等原则,在民族政策设计和施行过程中应全面体现民族平等的广泛性、彻底性和真实性。我们要立足于现阶段各民族的发展期待,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民族平等的巨大能量汇聚各族人民谋求共同繁荣发展的坚定力量和积聚各民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智慧,在推动各民族大发展进程中增进民族大团结。

四是要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打造各民族共有家园。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国是共同的国,家是共同的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也要靠56个民族共同来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载着各族人民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实现中国梦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各民族共同的国家,必须认识到“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是各民族的义务和责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单一制国家结构下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保障少数民族权利的一项基本宪政制度。这个制度的建立是以承认统一之下的特殊为出发点,这是加强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凝聚力的必要条件。我们要立足于现阶段各民族的幸福追求,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切实增强各民族的“四个认同”,确保各民族在建设共有家园进程中不断增强团结。

三:积极回应挑战和难题
  民族团结引领现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客观地指出中国的民族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既有认识、思想问题,也有载体、方法问题;既有经济问题,也有文化、社会、生态问题;既有物质、精神问题,也有人的问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顺应各民族群众新期盼,发挥民族地区特殊优势,充分考虑其特殊性,重视利用其独特地理风貌和文化特点,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积极做好人的工作,一点一滴地增强民族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一是要承认发展差距,选择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路径。会议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一些民族地区群众困难多,困难群众多,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难度较大。”我们看到,现阶段的民族地区与东部及沿海地区发展还有一定的距离,民族地区之间及少数民族内部之间也有各种形式的差距。另一方面,这种差距,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带来重大影响,而且会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用以攻击国家的口实,甚至还可能导致民族地区对前景失望或者对其他地区发展的怀疑,必须予以解决,否则,就不会有各民族真正的大团结。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及自然条件制约等因素影响,按部就班式的发展,难以消除发展差距,难以较好地满足各民族发展意愿。只有跨越式发展,借助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大力帮助,才能解决民族地区的发展问题。“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我们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着眼民族地区发展任务艰巨、发展空间巨大、各民族发展意愿强烈等实际,依靠各方面力量,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全面发展,使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

二是要释放发展潜力,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民生工程。会议指出,多民族是特色,是有利因素。与此相联系,我们要看到,民族地区具有巨大的资源优势,如矿产、森林、旅游、生态、医药等。但因多种原因,这种优势并没有形成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优势,与东部及沿海地区相比,仍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扶贫开发、城镇化和生态建设及特色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严重滞后。只要在这些问题上发力,民族地区的发展必然会勃发出巨大活力。同时,这些问题是民生问题,看得见、摸得着、最惠民,不仅与各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指数和思想情感。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聚拢民心,必须切实抓紧,不能放松。我们要深化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大力加强交通、水利、城镇、生态等建设,抓好饮水、旅游、教育、医疗等工程,把扶贫攻坚战坚持到底,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使发展贴近群众、惠及民生,让各民族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中增强民族团结的说服力和原动力。

三是要重视精神问题,反对各种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解决民族问题,既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要增强各民族群众辨别大是大非能力、反思想渗透能力、文化认同、爱国主义等,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传统,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我们认为,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领域的错误思想,才能把各民族互助互爱的思想情感联接起来、培育起来,推动中华民族大团结。我们要以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推动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工作,创新和发展各民族优秀文化,坚决纠正和杜绝各类民族主义思潮,反对人为隔绝的任何言行,反对以我为主式的推行文化认同和文化统一,反对画地为牢式的人为竖起文化藩篱和文化区隔,绝不能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成为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的温床,绝不能让各类民族主义言行腐蚀民族团结肌体,要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推动民族团结事业健康发展。

四是要适应时代要求,大力提高民族团结实际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问题更加复杂,情况更加多样,思想更加多元,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也更加可变。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期、深水区,民族工作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形象地说,民族工作‘进城’了,工作重点从边疆和农村牧区延伸到城市和东部地区;民族工作‘下海’了,体制环境从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民族工作‘入世’了,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密切交织在一起;民族工作‘上网’了,网络世界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日益增大;民族工作‘升级’了,各族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民族团结,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载体和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切实解决影响和危害民族关系的诸多问题,使民族团结得以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团结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正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依法增强和保护民族团结,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做好信教群众、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知识分子工作,在城市民族工作中纠正“关门主义”和放任自流的倾向,确保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前进,确保民族团结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此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项目《网络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3BMZ006)和西南民族大学2014年学位点建设项目(项目编号2014XwD-S12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必须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海南黎族与台湾原住民之源流与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5 13:52, Processed in 0.2184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