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52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13 22:14:0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龙玲:剪纸的声音很动听

 [复制链接]
源自:成都日报

  在成都一家新开的大型超市里面,龙玲正埋头剪纸,她一身彝族装扮总在不经意间吸引住茫然掠过的目光,一些人就会走过来摸摸挂着的剪纸,问问价格,迟疑片刻后又走开了。

  看得出来,龙玲在这里的剪纸摊生意并不好,虽然超市人流如织,但第一天仅仅卖了40元钱。龙玲估计自己坚持不了多久。本来以为把民间艺术引进超市会是一次有趣的尝试,看看剪纸、面人们究竟能不能走进老百姓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中,结果差不多已经出来了,是失败,始终还是锦里那边的生意好。

  自从没了工作,拥有高级民间艺术家头衔的龙玲就成为了真正的民间艺术家,她把自己生活中曾经是艺术的剪纸拿来做起了谋生的东西,去各种展览会中摆摊设点,2元、5元、10元不等地卖那些大大小小的剪纸,也应形形色色的商业活动之邀去展示“龙玲剪”的绝活,这样一年到头忙碌下来,也能养活自己。

  但不是每一个民间艺人都这样运气好,那些放不下架子的民间艺术家先放在一边不提,就是希望通过摆摊谋生的许多民间艺人们,更多的时候是找不到能摆摊的地方。龙玲说,全靠了她性格好,人缘好,还有个彝族的特别身份,所以机会才多了些。说起彝族这个身份,龙玲其实是有些惭愧的,虽然她确实是彝族,但却是在汉文化的环境中长大的,不会一句彝族语言,不怎么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现在却为了市场的需要特意强化了彝族的身份,“真是不好意思。”今年5月,龙玲给自己安排了一次寻根之旅,去了故乡云南,去寻找彝族的文化,希望能够用剪纸表现出来,她觉得做了这些之后,内心稍安。

  其实龙玲完全不必对我说这些,她不说就没人知道,但她羞怯地笑着说了。接触过一些民间艺术家,发现他们大抵分为两类,一类特别喜欢且擅长玄说,另一类则特别不善言说,只会朴质地笑着,用手上的活路和功夫来表达。龙玲基本上是后者,家长里短还能说说,那是女人的天性,说到剪纸,差不多就那一句话,喜欢就剪。

  我喜欢这句话。有了这句话,也许民间艺术就总能传承,只是兴和衰的差别,但即使在最衰落的时候,也总会有人去喜欢它吧,然后拿起剪刀,剪“福”剪“喜”,剪哀伤,也剪希望。

  我剪纸不是家传,是天分

  记者(一些简称“记”):你的剪纸手艺是家传吗?

  龙玲(以下简称“龙”):不是。小时候我外婆喜欢剪鞋花、围腰花。受外婆的影响,我从小也喜欢剪一些小东西。可真正开始剪纸是当知青下乡的时候。那时结婚习惯送面盆,我发现拿红纸剪个喜字放在盆底很抬色,送出去别人也欢迎,这样就开始自己摸索着剪了。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训练,主要是喜欢,能够把自己想象中的东西剪出来是种特别的享受,甚至有时候我听到剪纸时“唰唰唰”的声音,也会觉得那很动听。剪刀一直剪一直剪,它们在我的刀下出现,活灵活现,真的很舒服。

  记:有天分吧?

  龙:有可能是天分。我爷爷原来是石匠,雕龙刻凤都做得好。我父亲也比较喜欢这些,他在部队当过一段时间马医生,可以给我们随手画马,非常生动。他们对我都有影响。其实除了剪纸,我原来还喜欢画画、扎染、做布娃娃,后来才专攻剪纸。

  记:为什么挑选的是剪纸?

  龙:原来单位解散后我下岗了,到税务所做了一段时间协管员。后来因为有一个人的家庭特别困难,需要工作,我觉得自己好歹还有个剪纸的本事,就把位置让给他,自己下海了。

  记:其实就是上街摆摊?

  龙:主要是受邀请去参加一些展览。我的口碑比较好。他们觉得我人品好,技术也好,经常邀请我。有了锦里后,他们也邀请我去作为民间艺人展示,我就在锦里固定摆了一个摊。

  记:在街上摆摊会不会觉得丢了民间艺术家的身份?

  龙:早先锦里那边请了好几个民间艺术家,他们说摆摊好掉价哦,都没有去。我想的是,不管什么艺术,总要有个展示的地方,这样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但像剪纸这样的收入要去租个店面来经营,肯定要亏,只能摆摊。

  做喜欢的事不觉辛苦

  记:摆摊卖剪纸辛苦吗?

  龙:做喜欢的事就不觉得辛苦。但是进入市场以后,就觉得太辛苦了。昨晚我熬了一个通宵,给一个公司赶活。特别是有时候剪的还是自己做过的作品,人家喜欢,要你大量复制,就有些厌烦。心里不快乐,那就特别辛苦。

  记:这样会影响到你的创作情绪吗?

  龙:占用了我很多的时间,有时候有想法都没有时间去实践。

  记:不能少卖点?

  龙:想是这样想,最好的是既能赚钱,又能做自己的创作,以剪养剪,那就比较愉快。现在我在小步小步地实现这个愿望。今年春节期间作品卖了钱,5月份我就到昆明、丽江去了,在采风的过程中希望把创作的欲望提起来。

  记:业余爱好和市场化之间有什么不同?

  龙:市场化后,从技法上来说我是提高了,各种手法、内容都在尝试,不像原来是自娱自乐,在纯艺术上追求比较多。

  记:这样转变容易吗?

  龙:难,最主要的问题是我现在剪的很多东西都是临摹或者改造别人的作品,虽然受市场欢迎,但我自己感觉匠气多了点,艺术少了些。

  记:为什么一旦市场化,匠气就增加?

  龙:市场化就要适合大众的口味。大众喜欢的剪纸是精细、繁复,而真正的剪纸艺术其实是简洁、洗练,在简洁中实现艺术的夸张。可往往这样的东西卖不了钱,他们一看:哦,这么简单,一两剪刀的事,就觉得不值。为了市场需要,我会刻意增加技法的手段,比如在剪工笔人物时大量使用过刀,这样作品显得很精美,可过刀很容易就匠气了。

  我是艺人,不是艺术家

  记:你的销售旺季主要还是在春节吧?

  龙:对,平常很难卖。全年制作,过节才卖。

  记:销售的产品都是你一个人制作吗?

  龙:基本上是我自己做,有时家人帮帮忙。

  记:既然是门艺术,家人能够帮得上忙吗?

  龙:他们就是依葫芦画瓢,不会有创造,按照图纸复制就可以了。复制是为了产业化,以降低成本,就可以卖得很便宜。

  记:当剪纸可以这样大规模地被复制的时候,它的艺术性还在吗?

  龙:我觉得一个好的作品要流传下去,能够得到那么多人欣赏肯定是件很好的事情。当然,如果10个人中有8个人喜欢,我为那8个人剪的肯定不会是一模一样的东西,我一定会想办法剪有特色、有价值的东西给他们。所以我觉得市场化能够促使我提高技术,做得更好。

  记:你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吗?

  龙:不觉得,应该是艺人吧。

  记:艺人和艺术家有什么区别?

  龙:艺人更大众化一点,更接近老百姓。所以我称自己为艺人──一个有艺术细胞的人。其实道理很简单,民间艺术肯定要在民间、在人群当中,你不可能把自己高高地供在庙堂上。所以我觉得民间艺术家或者艺人应该把自己的心态摆正。在这点上我想得很清楚,站在摊位上的时候我只能以个艺人的形象出现。

  记:别人对你的作品挑三拣四的时候,心里会难受吗?

  龙:不,我不介意。如果对方认真地说哪里不好,说得也有道理,我就认真地听,如果纯粹是随口乱说,也就一笑了之。

  艰难的民间艺人们

  记:你儿子喜欢剪纸吗?

  龙:不喜欢,他读大学去了。虽然他也有这方面的天分,但一直不喜欢。

  记:那把“龙玲剪”传给谁?

  龙:只有传给别人了。现在也收了些学生,那个日本徒弟很认真,还在日本给我办了个网站,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传个中国徒弟。

  记:好像外国人对你的作品更感兴趣。

  龙:可能是中国人看得太多了,外国人少见,新鲜。国内也有些人来学习,不过我发现他们的功利心太强,以为剪纸可以卖给外国人,能赚很多钱,一来问就是如果我要学到这个水平,需要多少时间?像这样的人我都不收,对他们说剪纸难度太大了,学不会(笑)。

  记:其实你也要卖作品呀。

  龙:虽然最终结果都要卖,但是我的理解是,起码先要对剪纸有很好的认识,真正喜欢它、爱上它的人才能来学习它,仅仅是把它当作一门赚钱的手艺来学不行,那样很容易就放弃掉,见异思迁,肯定学不好的。

  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你能靠剪纸养活自己吗?

  龙:养活自己现在应该是没有问题,只不过是多点少点的问题。但在剪纸这块,我算是经营得比较好的,因为我性格比较好,人缘好,赚钱不赚钱都乐意去,所以邀请我的人和地方比较多,机会比较多。说实话,如果在其他地方我还请人照摊的话,肯定要亏本,但锦里有三国文化,外地游客多,就能维持得走。

  记:现在其他民间艺人的生活状况如何?

  龙:不太好,好多人是生活在底层。我认识的一个花鸟画的民间艺人,是从乡下背米来吃,租一个很破烂的房子,找得到地方摆一天才有收入。现在民间艺人获得展示的机会确实不多,作品销售的渠道太有限了,很难赚钱。

  记:他们不能也去摆摊吗?

  龙:如果得不到邀请,没有优惠政策的话,摊位费很贵,根本赚不到钱。

  记:看来你是比较好的了。

  龙:我是有家人的支持,不愁吃住。说真的,在现在民间艺术确实很难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至少大部分人不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没有很好的展示平台。我听说有个在其他地方卖剪纸的,两个月才卖200元。成都像锦里这样拥有大量外地游客的地方太少了。

  在复制中得以传承

  记:虽然民间艺术会遭遇很多困难,但始终得以传承。比如剪纸这门艺术,在中国民间传承了3000多年,有什么原因吗?

  龙:它很简便、灵巧,一张纸、一把剪刀,都是很容易找到的东西,却可以剪出看到的景物,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人在现实生活中有坎坷,有悲欢离合,中国传统的剪纸却基本上是非常美丽、喜庆的内容,它的目的就是忘掉生活中的忧伤、烦恼。所以剪纸大多数都是红色,也是吉祥的意思,就像杨白劳过年时给喜儿买根红头绳一样。过去人们结婚、过年时都要剪喜字来贴,就是为了把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通过剪纸来实现。剪纸在民间一直流传,还有个重要的原因是有很多人在复制,很多传统的图案能够保存至今,就是张家的媳妇传给李家的大嫂,李家大嫂又传给小姨子,大家传来传去,只不过灵巧的媳妇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修改得更漂亮,而笨拙的媳妇越传越丑。

  记:现在还是这样吗?

  龙:至少我是这样。我这个人可能也是太不清高了,只要看见别人比较好的作品,我也会去买来照着制作。曾经有人问我:你不怕侵权吗?我说不怕,因为我既不拿去参加展览,也不出书。我一直是这样理解的,比如徐悲鸿画了很多匹马,特别是那匹奔马很有名,有很多画家去临摹它,我也可以把它用剪纸的手法表现出来,这难道说我是侵权吗?

  记:你创作的剪纸有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被人大量地复制?

  龙:我曾经有个“福”字,很多人都喜欢,被复制了很多去卖,我不但不生气,相反还很高兴,因为这说明有那么多人喜欢自己的作品。

  记:在复制中得以传承,会是民间艺术的一个特点吗?

  龙:我认为是。民间艺术本身就需要一种很宽厚的心态。我们当年就是这样,谁发现一个好的样子,就要过去照着做;或者谁又发现了哪点不好,给你提出修改。这样传来改去,你说这个东西究竟该是哪个的呢?所以民间艺术应该是大家的、集体的智慧,而且从流传的角度来看,往往也是民间的最容易流传。

  记:之前我以为剪纸主要在北方存在。

  龙:其实剪纸在中国各地都有,只不过北方有特殊的气候关系,他们每年都要糊窗纸,全是白白的不好看,就习惯剪窗花贴在上面。而剪纸在南方的装饰性没有那么明显,主要体现在实用性上,比如剪小孩帽子上的花纹、妇女衣服边的花样,还有绣花鞋的鞋样,等等。这样北方南方的剪纸在风格上也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北方粗犷,南方细腻,不过现在因为交通的发达,信息的沟通,南方北方已经缩小了差距,基本上融合一体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由于在本国遭禁,日韩聚氯乙烯(PVC)食品保鲜膜大举进入中国 闲话:成都的鲜活表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5 00:12, Processed in 0.3432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