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睢文发|查看: 8924|回复: 43

[转帖]谁来破译康藏谜团

 [复制链接1熊猫
21#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20 21:28:08|只看该作者
  谜二十:“猎塔湖”是不是“尼斯湖”?

  九龙县的瓦灰山里有一个“猎塔湖”,是这座山里众多湖泊中的一个。瓦灰山有好的风景,有一大半应当归功于这些湖泊,山是雄性的,没有这些柔情的水,瓦灰山就不会成为人人都向往的风景区。好多故事,就发生在这些水里。“猎塔湖”的湖面并不十分宽阔,水也不是那么深不可测。可就在这看上去并不特别引人注目的水里,却出现了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最先是当地几个关注本地旅游发展的摄影、摄像爱好者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刻,突然发现了湖水里有奇异的动静。从水面起的波纹来看,他们以为这水里有一个蛇一样的生物在游泳,可那水纹忽然不再向一个方向运动,反而在水下转起圈来,水面上的水纹也就一圈一圈地不停荡漾。就在他们一点也没有思想准备的时候,水面突然被那水底的什么东西冲开,在高原耀眼的阳光下,只见一派银色白光在闪烁,肉眼一时什么也看不真。他们急忙操起不太先进的照相机、摄影机,没有想到在手忙脚乱中响动太大,水面顿时归于平静,什么也看不见了,寂静得就像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事情。他们在“猎塔湖”岸边等了整整一个星期,同时也在岸边寻找他们想象中的什么足迹、粪便,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他们什么也没发现。可他们的等候也没有白费,总算在有一天的中午,他们第一次拍摄到了一组不太清晰的录像。他们的这组录像惊动了一些专业的摄影、摄像师,许多人都悄悄来到湖边等待。皇天不负有心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终于拍摄到了那奇妙的湖面的动静。画面是有了,但那水里的东西始终没有上岸来。各式各样的说法和猜测都出来了,但包括专家在内都没有明白地告诉人们,“猎塔湖”里那会动的东西是一个生命吗?如果不是有生命的东西,是不是一个物理现象?都没有说,专家学者们什么都没有说。倒是社会上有人说,九龙“猎塔湖”里出现了“水怪”,就像外国的那个“尼斯湖”一样,出“水怪”了!究竟是不是水怪?“猎塔湖”是另一个在中国国土上的“尼斯湖”吗?
22#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20 21:29:2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其实,要想把康藏高原上的“谜”都收尽、都记下来,绝不是仅仅这样的篇幅,很可能还会记录到更多的篇幅。如果能够去牧场、去农村,去到广大的人群中去,肯定会发现还有更为精彩、更加让人着迷的“谜团”还没有收集起来,这件事,还是留到下一步再去做。在收集和记录、整理这些所谓的“谜团”时,得到了州内各县,如德格县、稻城县、巴塘县、理塘县、甘孜县和其他一些县的有关同志的提示和帮助,在这里,对这些同志表示真诚谢意。记录和整理在这里的“谜团”,有些是人们平常就在思索和争鸣的问题,但也有一部份,由于地理、交通的原因还鲜为人知。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深入到产生这些“谜团”的每一个地方做过细、过深的调查和考证,再加上对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以及其它方面的知识不全面,水平不高,更缺乏分析能力,所记录和整理的这些“谜团”说不定有出入、有谬误,还希望能够得到方家的指点。

  我们人类喜欢猜谜,向往着解谜,这不仅仅是好奇心,而是我们想对未知有更多了解和把握的一个表现。从旅游的角度讲,有一定的导游作用,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能让我们了解一些平常没有去注意的事情,并且努力去思索一些事情。而从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可以让我们的眼界更宽一些,离开那种“非此即彼”的单向的思维。就连康藏高原这个天地是如此的精彩,那么,远比康藏高原大了不知多少倍的外部世界,更不知还要精彩多少倍。就从这时起步,愿我们每天都能解开一个“谜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3#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20 21:29:52|只看该作者
谜二十一:藏药中有黄金能治病?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在一些大都市、大医院求治愈而无望的病者,把目光投向了康藏高原上的藏医藏药。一些在大都市、大医院束手无策的病人,在康藏高原上的德格藏医院等地奇迹般地得以治愈。而且治好的多半是癌症一类的怪病,这让藏医药的名声传遍了全球,求医求药者络绎不绝。能治好这些病, 除了藏医自有一套独特的医治方式之外,被外界誉为“神奇藏药”的各种药物,在这中间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藏药的主要成分还是中草药,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名贵的中草药材,如藏红花、虫草、贝母等等;老藏医介绍说,在有的药中,还有珍珠粉、老虎胡须、母狮的奶等;对于药中有这样也算稀奇的成份,人们也还是能理解,能接受。但是,一说到药的成份里还有黄金、有白银等矿物,好多人都会吃惊。因为,矿物入药,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没有多少科学根据,好多人还怀疑矿物入药不仅没有治疗的作用,说不定还有副作用。但藏医解释说,藏医制药,有一套非常成熟、经历了上千年实践检验的、特殊的、不为外界知晓的秘密方法。通过这种特殊的工艺,可以把黄金等矿物中有害的、不利于人体的东西去掉,留下的全是能治病的成份。人们对藏药的神奇功效十分信服,对药中有这样的东西又感到十分不解,总盼望有一个合符情理的、科学的、能让人一听就明白的答案。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说明。有矿物的药品治病,该如何制作?其中的度和量又该如把握?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病,医生又是怎么样对症下药的?
24#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20 21:30:09|只看该作者
谜二十二:关于“岭.格萨甲波”

  “岭.格萨甲波”就是“格萨尔王”,他的故事,他的传奇在康藏高原上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格萨尔王”这个人物本身就是康藏高原上诸多谜团中的一个大谜,可能是由于太熟悉的原因,并没有引起康藏高原上人们的注意。在这里的人们看来,这不是什么谜,因为在他们心中有着各自的解答,而且他们还总是坚信自己是正确的答案排斥着其它的说法。一些人认为,“岭.格萨甲波”其实并不存在,他只是一个通过说唱、戏剧等艺术形式塑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典型形象。是人们通过这个形象,寄托了自身对真、善、美的喜爱及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和愤慨。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藏族人民所具有的善良、勤劳、勇敢、聪明、坚强等性格和特性。另一些人则坚持说,“岭.格萨甲波”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出身在德格的阿须乡,他活动在辽阔的康藏高原各地,至今为止,不论走到哪里,都有他的传说,都能找到他活动后留下的遗迹。甚至有的人还能指出:某某就是“格萨尔王”的后代。也有人说,即使是历史上确有“格萨尔王”其人,也不是今天人们通过说唱、戏剧了解到的“岭.格萨甲波”这样的形象。现在的“格萨尔王”已经被后人赋予了超常的本领,已经成了神,在寺庙里,在宗教色彩很浓的壁画上,在传统的“唐卡”画里,都有是以神的形象出现的。他并不是历史上那个真正的“岭.格萨甲波”,最多也只能算是现今人们心目中的“岭.格萨甲波”。

  把这几种说法集中在这里,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是不是真有“格萨尔王”其人真是一个难解之谜,猛一看,每一种说法都各持己见,好像都有些道理,说法越多,只能看作是想揭开谜底的人还真不少,都在努力地维护自己所相信的说法。不过,正确的答案只能有一个。到底哪种说法是正确的?谁才能最后把这个康藏高原上最大的谜团之一彻底破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5#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20 21:30:30|只看该作者
谜二十三:谁来解读“三岩戈巴”?

  白玉县的“三岩”地区,有一个被称为“原始父系氏族部落组织”活化石的“戈巴”。“戈巴”有时又译为“帕初”,其本来含义是:父系或骨系的集团。其最主要特征就是以父系为血缘为基础而组成的部落群。在康藏高原上,这种父系氏族残留的组织形式,在好多地方都可以寻到蛛丝马迹。但是在白玉的“三岩”,由于其原始父系氏族制度的特征保留较为完整,特征明显,再加上“三岩”地处深山密林、深谷大峡之中,原来就同外界联系不紧密,就引起了国内外、包括学术界、旅游者在内的人们的广泛兴趣。“三岩戈巴”有太多的谜,有太多的说不清楚。例如,“三岩戈巴”源于何时?何地?有人说,“三岩戈巴”就是白玉本地土著,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上千年;有人说,“三岩戈巴”是从西藏阿里地区迁来的,是那个传说曾经辉煌的“古格王朝”一个分支的后裔,就连“三岩戈巴”中也有人这样告诉外地人;还有人认为,“三岩戈巴”是因为战争等缘故,古羌人从西北方向迁移而来,而且这种迁移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至今,这些说法都无定论,还在争论不休。又如,“三岩戈巴”的组织形式也让人颇感兴趣。它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戈巴会员大会”,会员大会产生一名“首领”;同时产生相当于有“执政、执法”职能和权力的“勇士团”;同时还要产生相当于现代“监督机构”的、有很大监督权力的“元老团”。“戈巴会员大会”每月定期召开,大会根据“戈巴”提议和这些成员的表现,有权随时罢免包括“首领”在内的、“元老团”、“勇士团”的成员,没有世袭。在某种角度来看,“三岩戈巴”所实行的这种制度,有点像今天世界上有的国度的“分权制”。细细一想,竟也同古代罗马的那种“民主”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听说,欧洲一些学者正在研究这种“藏族古代民主制度”,他们想弄明白的是,这种“民主制度”到底是从欧洲传过来的?还是当时的欧洲从这里借鉴过去的。  另外,“三岩戈巴”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从具体表现到实质内容都有数不清的谜,都让人惊讶、让人浩叹。总之一句话,“三岩戈巴”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有着同这个地区所有藏族相同的方面之外,也还有只有“戈巴”组织才有的一些十分特别的地方。就是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让这片壮丽奇异的山水里充满了悬念,充满了疑问。谁来解读“三岩戈巴”?谁能解读“三岩戈巴”?
26#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20 21:30:46|只看该作者
谜二十四:高原深处的“语言孤岛”  一般来说,藏族语言有三大方言,卫藏、安多、康巴这三种语系。道孚县地处康藏高原,从语言上来讲,是康巴语系。在道孚,康巴藏话和汉语是完全能够流通的语言,人们的交往和思想交流用这两种语言完全没有问题。但在道孚,还有一种人们称为“地脚话”的语言,就只流行于一条河的流域或一条沟里,有的干脆就只有一个村落里能通用,离开了那个特定的地方,就没有人能听懂。道孚县的“扎巴”地区,近年来发现了该地区也有奇特的“走婚”现象,人们就去研究。却发现这里人们使用的语言更让人吃惊,人们就惊叹在这里有一个鲜为外界了解的“语言孤岛”。有人就提出了这方山水的人们的语言是“古藏语”还活在这里人们的口头;也有人反对,说,道孚这里的人群,是从西北那个方向的游牧民族迁移而来的,属“党项”民族或“鲜卑”民族,他们的语言就是那些民族的语言,虽过了成百上千年,这些语言还是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并说,破译了这些语言对于了解西北游牧民族的历史、甚至于对于历史上“五胡十国”和盛极一时的“西夏王朝”的了解都有帮助。也有人说,这种语言只是说明了这个地区是民族融合的走廊,在融合的过程中,一些部族为了保持本民族自身的某些特色,而长期采用的一种“保密语言”,除了对一个地方或一个部落自身,对于其它研究其实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这里就出现了令人不解的谜,道孚这地方的人是不是从外面迁来的?所用的语言是不是真是“党项”或别的某个民族的语言?还是因别的什么特殊原因产生的语言?这一切,都还需要考证,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20 21:31:03|只看该作者
谜二十五:这种“怪马”别处可有?

  从国际上国内的情况看,在农牧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康藏高原,马,从来也为人津津乐道,因为马儿为这方水土的繁荣昌盛有贡献。而这里也产良马,虽然好像不及“九曲黄河”或大漠深处的马儿那么有名气。从口碑和史书中至今也还会找到关于各种名马、良驹的种种传说,都是说的别的一些地方的马。其中有一种说产于西北、天山一带,此马名叫“大宛汗血马”,说的是这马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可现在有科学研究者指出,所谓的“汗血马”是一种得了“寄生虫”病的马,指出,这种马原产于乌孜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而且对这种马能不能善跑并且极有耐力提出了质疑。但在康藏高原上至今也还有一种名不见经传的马儿,那可是名副其实的良骏好马。仅从外形来看,这些马儿同别的马也差不多相同。其微小的差别是,这种马儿也许个头要稍微高一些。而皮毛比别的马儿要漂亮一些,则是因为主人心疼它,加料加食,对它格外照顾罢了。要想了解它的不一般,只有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才能比较。首先是这种马儿特别不怕累;再就是这种马儿无论是走还奔跑,速度都比别的马儿要快得多。但这种马儿,脾气却不那么好,非常好胜,不论是走和跑,都要赶到其它马儿的前头,俨然一付“头马”的气概。当这匹马儿走或奔跑到淋漓尽致的时候,这时你跳下马来看,它身上某一处就会出现一个小小的“口子”。有的是在尾巴根附近的地方,有的则可能是在它的胸膛某处。一般来说,这个“口子”只的人的食指那长短,不到一公分宽。要想看清这个“口子”,必须是它奔跑后则停下来时,此时虽然它浑身大汗淋淋,那个小小的“口子”也正一张一合,里面有汽泡冒出,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毛皮下面粉红色的嫩肉。而当它悠闲自得心平气和时,那个神秘的“口子”就不见了,毛皮光滑,用手去拨开毛发去寻找,也找不到一点痕迹。有这样马儿的人当然非常自豪,民间传说这样的马就是神马,说这样的马儿其实不会很多,但是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都出现过。远一点的,一位祖籍山西的南下干部骑过这样的马,近一点,一位六十代末期参加工作的人也骑过这样的马。不知这样的马存不存在一个种群?但个体确实存在着,因为太少,不为人们所注意,也是因太少,所以才让人觉得奇怪。有兴趣的人可以到雅砻江上游、就是人们传说的格萨尔故乡去打探,说不定,现在那地方又出现了这样的马儿。
28#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20 21:31:23|只看该作者
谜二十六:神秘的“拉扎嘎山”的溶洞

  新龙县境内有一座风光壮美秀丽的大山,名“拉扎嘎山”。在这个县,还有一本很少见的名叫《拉扎嘎山考》的藏文典籍,这本书上记载:“遥看此山,宛若白银铸就的金刚杵,山内百花争相斗艳,各种珍贵药材尽集其山。林中有野人以及巨蟒、老虎、豹子、獐子、花鹿、棕熊出没。各种鸟儿在林间自由自在,终日歌吟不停。”又说这山上“在人迹罕至之处,无数石壁上有天然形成的法轮、金刚杵、莲花宝座、以及珠宝的形象。”许多石崖上还有许多“有的好像是藏文,有的好像是梵文,有的好像是汉文写就的经文……”。这本典籍所记载的这一切,是在对人们暗示,这座山是一处佛教圣地。所以与众不同,所以有许多凡人们觉得不可理解的事物和现象。

  在“拉扎嘎山”一处高耸入云的悬崖绝壁下,有古藤花草簇拥,一个洞口赫然入目,这个洞名叫“劣切玛”。民间相传,此洞深不可测,洞内有天生石佛。也是民间传说,曾经有胆大的人进过此洞,只走进去了五、六十步,在暗淡的光线里,就发现了洞中还有洞。不知朝哪个方向前进,却能感觉到有一股又一股的风从洞的深处吹过来,带着寒意。又发现洞里有泉流动,“叮叮咚咚”似仙乐一般。最让人惊叹的是洞里的石钟乳,橙黄如金,洁白似玉。在手里火把照耀下五彩缤纷,仿佛进入了天宫神殿。那些石钟乳形态各异,有的如梁如柱,有的像是“吉祥八宝”的形状,鬼斧神工,让人目不暇接。朝左行,又见一个洞,洞门口有一个圆形的石盘,石盘上,盘着一条青蛇,一条白蛇。蛇背上的鳞片也依稀可见。民间传,此乃镇守神洞的青龙、白龙。再往内走,却明显感到是下坡的路,里面更黑得伸手是见五指,寒风习习,呼呼有声。那里去找路?却也知道陡峭难行。脚下一滑,有石块向下滚去,一下子洞里全是“轰隆隆”的声响,过了好几分钟,才听不到响动。民间传,平常人是不敢在这洞里走的,只有德行很高的僧人却能行。据说,好多年前就有一位喇嘛独自入内,在洞里走了九天九夜,猛然发现了亮光,出洞一问,才知道到了理塘县的“格聂”神山脚下。

  这个神秘的洞穴究竟有多宽多大?洞里到底有多少洞?洞里是否真有条路可以通往理塘?这一切,都还在等候有志者、有兴趣者前去探幽寻胜,去把这个谜团为世人打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9#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20 21:31:41|只看该作者
谜二十七:能治好人病的“天外来石”?

  巴塘县“措拉柯”风景区内的风光还不为很多人知晓,在这片风景区内有一个叫做“拉姆拥措”的高原湖泊。同所有的高原湖泊一样,坐落在群山怀里、森林边缘、花草之中,这个湖泊风光秀丽迷人。最让人难忘的是这个湖泊里的水,湛蓝的湖水清澈见底,来到这里所有的人一见到湖水,就会忘记所有的烦恼。这个湖泊是以一个名叫“拥措”的仙女命名的。农牧民们传说,好多年前,有一个害人的蛇精在这里兴风作浪,荼毒生灵。仙女带来了十二本经书,运用大神通降服了蛇妖,才使这里变得青山含翠,鸟兽和睦,人也过上了安定祥和的日子。民间传说,只要不含杂念,站在水边向仙女祈求,水里就会出现佛塔等奇妙的景象。

  离湖泊不远的草地上,有两堆专为祈祷而用石块垒成的“嘛呢堆”。在其中一堆的“嘛呢堆”上有一个与其它石块迥然不同的长形条石。这是块青灰色的石头,却散发着黑色的光彩,通体光滑细腻,手触上去有一种温润的感觉。用小的石头轻轻击打这块石头,声音清脆,好像是在击打玻璃钢或什么金属。绝没有石头击打石头时那种沉闷的声响。石块长约一公尺稍多,体积不算太大,奇怪的是却沉重异常。当地的群众说,这块石头,不是这山里的石头,也不是这个世界上有的那种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从“天外”飞来的石头,所以它才这样的特殊。因为是天外来石,所以它有非同小可的作用。其中一条就是能为人治病。用它来治病的方式却也奇特,首先是“心要诚”,即要真心相信能治好病。其次是要把这块沉重无比的石头背上自己的背,而且必须是徒手,不能用绳子一类的工具来辅助,最后,还得背着这块石头,围绕着“嘛呢堆”走上一圈。有人见过,一位从远方来的快七十岁的老人曾背起了这块石头,据说回到家里,老人的病真的好了。当地好多人都来背这块石头治病,还都说真有效。游客们来到这里,听了这些传说,也纷纷来背这块石头,竟然没有几个人能背起来。这真是一块“天外来石”?这块“天外来石”的体积和重量为什么如此的不相称?
30#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20 21:32:01|只看该作者
谜二十八:奇怪的“利山”巨石群

  石渠县东区的“长沙干玛”乡,有一个小地名叫做“利山”的地方,海拔在4000多公尺以上。这里的牧民们,只是每年夏天要到这里来放牧。这里草场面积辽阔,草地高低起伏,虽不是那种平坦如砥的气象,却也没有高壁危崖。放眼望去,馒头状的山头一直无限的延伸到了天的尽头。在这高海拔的牧场上,细沙、小石块到处都有,在无边无际的草地上很难见到稍微大一些的石头。就在这里,却出现了一座由一群巨石组成的“石山”,突然看见在茫茫的草地上,这群不知从哪里来的,也不知是怎么来的,青灰色和黑色的石块,就那么毫无道理的挤在一起时,顿时让人有了一种茫然失措,一种走错了地方的感受。

  走近了这群巨石,又才发现,巨石们并不是“毫无道理”地拥挤在一起的,每一处的重重叠叠,都是天衣无缝,都是恰到好处。走在巨石中间,不由人怀疑这些石头是经过某种外力,才能如此组合、堆积起来。可又一想,这些石头,最小的也有好几吨重,大的起码有几十吨或上百吨重,在那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力是肯定不行的。如果说是自然形成,可是在这方圆几百公里的范围里,绝不可能找到这样的石头,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当地的牧民说,这些石头是从遥远的“岗底斯”和“阿尼玛卿”山上来的。还说,有些牧民们作过比较,他们认为这些石块还真的同那两处山上的石头是一样的。而要把这样巨大的石块从那样遥远的地方搬来,就不是凡人们能做到的事,在很久以前,曾有80位圣人在这里修行,是这些圣人们运用神的魔力运来了这些石头。牧民们一直把这个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巨石群,尊称为“神山”。长期以来对这个巨大的、仿佛建筑似的石群虔诚顶礼,把这里一直看作是神的领地。还说,现在拉萨的“布达拉宫”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就是因为,无论是设计还是修建都受到了这巨大石群的神秘启示。就算不去理会那些传说,对于这些问题,有谁能回答?有谁能拉直了这个一直袒露在扎溪卡大草原上关于“利山石群”的问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6 06:38,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